综合质量检测(二)(课件 练习)高中生物学 浙科版(2019)必修2 遗传与进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综合质量检测(二)(课件 练习)高中生物学 浙科版(2019)必修2 遗传与进化

资源简介

综合质量检测(二)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2024·文成一中高一期中)人类秃发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b+和b控制,b+b+表现正常,bb表现秃发,b+b在男性中表现秃发,而在女性中表现正常。一对夫妇,丈夫秃发妻子正常,生育一秃发儿子和一正常女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根据题意可以确定丈夫的基因型为bb,妻子的基因型为b+b
B.秃发儿子和正常女儿的基因型分别是bb和b+b
C.若秃发儿子和正常女儿的基因型相同,则父母一定是纯合子
D.这对夫妇再生一儿子不秃发的概率是0或25%或50%
2.(2024·绍兴高一期末)某同学利用下图装置做遗传定律的模拟实验:从甲、乙两个容器中随机各抽出一个小球,记录组合情况。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每次抽取之后需要将抽取的小球放回桶中并摇匀
B.甲、乙小桶可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
C.该实验可用来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D.重复多次实验后,统计结果是AB、Ab、aB、ab的比值接近1∶1∶1∶1
3.紫罗兰单瓣花和重瓣花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基因B、b决定。育种工作者利用野外发现的一株单瓣紫罗兰进行遗传实验,实验过程及结果如图。据此作出的推测,合理的是(  )
  P      F1       F2
A.重瓣对单瓣为显性
B.紫罗兰单瓣基因纯合致死
C.缺少B基因的配子致死
D.含B基因的雄或雌配子不育
4.(2024·宁波海曙区高一月考)某植物的株高有高茎和矮茎两种性状,是由独立遗传的n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现将多株纯合高茎植株和纯合矮茎植株分别杂交,得到F1,并将所得F1进行自交,所得F2的表型及比例为高茎∶矮茎有3∶1、9∶7、27∶37和81∶175这几种,则n的值为(  )
A.1 B.2
C.3 D.4
5.报春花的花色白色(只含白色素)和黄色(含黄色锦葵色素)由两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共同控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显性基因A控制以白色素为前体物质合成黄色锦葵色素的代谢过程,但当显性基因B存在时可抑制其表达。现选择AABB和aabb两个品种进行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F2,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黄色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
B.F1的表型是白色
C.F2中黄色∶白色的比例是3∶5
D.F2中的白色个体的基因型有7种
6.(2024·温州高一期中)下图表示某哺乳动物(基因型为AaBb)体内某个细胞的分裂模式图,图中只表示出部分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哺乳动物是雄性
B.乙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
C.该细胞可以产生4种卵细胞
D.图乙含有4个核DNA,1对同源染色体
  (2024·庆元一中高一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完成7~8小题。
  伴性遗传现象在生物界十分普遍,鸡的羽毛芦花性状遗传属于伴性遗传。芦花鸡黑白相间的横斑条纹是Z染色体上的B基因决定的;当b基因纯合时羽毛上没有横斑条纹,表现为非芦花。
  
7.下列细胞中一定含有W染色体的是(  )
A.初级精母细胞 B.初级卵母细胞
C.精子细胞 D.卵细胞
8.某养鸡场想根据早期雏鸡的羽毛特征,把公鸡和母鸡区分开,达到多养母鸡,多得鸡蛋的目的。下列杂交组合最符合要求的是(  )
A.芦花母鸡和非芦花公鸡 B.非芦花母鸡和芦花公鸡
C.芦花公鸡和芦花母鸡 D.非芦花公鸡和非芦花母鸡
9.(2024·宁波高一期中)人类Y染色体上SRY基因决定雄性性别的发生,在X染色体上无等位基因,没有SRY基因的个体发育为女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带有SRY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可转接到X染色体或常染色体上
B.Y染色体上丢失了SRY基因的XY型受精卵将发育为女孩
C.母亲的卵原细胞减数分裂时发生异常一定会生下XX型的男孩
D.正常情况下,男性的SRY基因只能来自父亲,且只能传给儿子
  (2024·嘉兴高一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0~12小题。
  如图为某家族关于甲(基因D、d控制)、乙(基因E、e控制)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其中Ⅰ-1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
10.甲、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分别是(  )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伴Y染色体遗传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C.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11.关于甲、乙两种遗传病的说法错误的是(  )
A.Ⅱ-5的乙病致病基因来源于Ⅰ-2
B.甲遗传病在人群中男女患病率大致相当
C.乙遗传病在人群中女性患者远远多于男性患者
D.乙遗传病女性患者的儿子和父亲也都是患者
12.依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Ⅰ-1和Ⅰ-2再生一个孩子,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为7/16
B.若Ⅱ-4与某表现正常的男性婚配,生出患乙病孩子的概率为1/2
C.Ⅰ-2的基因型是DdXEXe,Ⅱ-5的基因型是DdXeY
D.Ⅰ-2和Ⅱ-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3
13.如图是细胞中DNA包装成染色体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DNA分子中核糖与磷酸基团交替排列,构成了其基本骨架
B.若DNA的一条单链中A占24%,则双链中A+T占48%
C.减数分裂完成后,子细胞中含亲代DNA链的染色体占1/2
D.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可用6种材料代表不同基团
14.DNA复制时,BrdU可替代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掺入DNA子链中,当用某种荧光染料对复制后的染色体进行染色,发现含半标记DNA(一条链被标记)的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含全标记DNA(两条链均被标记)的染色单体荧光被抑制(无荧光)。将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2n=20)放入含BrdU的培养液培养,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DNA中的碱基A可以与BrdU进行配对
B.第一次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单体均发出荧光
C.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1/4的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
D.第三次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含荧光的染色体数量为0~20
15.(2024·新昌一中高一检测)在基因的转录终止点附近存在一段富含GC碱基且对称的区域,以该区域为模板转录出部分序列容易形成发夹结构阻止RNA聚合酶的移动,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的基因可以是真核生物的核基因
B.发夹结构存在碱基配对且G—C碱基对比例高
C.图中的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中氨基酸序列一般相同
D.图中的mRNA既可作为翻译的模板又能调节转录过程
16.(2024·慈溪一中高一检测)研究发现利用DNA甲基转移酶可降低斑马鱼未成熟卵母细胞的甲基化水平,从而导致早期胚胎死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DNA甲基化会阻碍转录的发生
B.DNA甲基化后DNA序列没有改变
C.DNA甲基转移酶能够为DNA甲基化提供能量
D.适当提高DNA甲基化水平有利于斑马鱼早期胚胎正常发育
17.某雌性哺乳动物的基因组成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该生物经减数分裂形成了如图所示几种配子。下列关于这几种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与甲同时产生的另一个配子基因型为aB
B.乙的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直接观察到这种改变
C.丙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染色体断裂后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片段交换造成的
D.丁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该变异可以产生新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18.(2024·嘉兴秀洲区高一联考)已知水稻的抗病(A)对易感病(a)为显性,高秆(B)对矮秆(b)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两个纯合的水稻品种甲(AABB)和乙(aabb),欲培育AAbb品种,育种途径如图所示,其中a~h表示操作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AAAbbbb为四倍体水稻,品种甲为二倍体水稻
B.a~h过程中发生基因重组的过程有b、c、d
C.过程f需要使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D.a→e→f为单倍体育种,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单倍体植株
19.(2024·湖州高一质检)随着三峡地区生态的恢复,更多的新物种被发现,其中包含新物种“三峡白前”。通过基因测序比对,该新物种定位在白前属内,与青龙藤的亲缘关系最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B.白前属所有生物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
C.若将青龙藤和三峡白前种植在一起,也不易发生基因交流
D.基因测序结果表明三峡白前和青龙藤在细胞层次上具有统一性
20.某地有一种植物,同一植株上不同时期所开花的花色会发生变化,其传粉者包括当地的天蛾和8月上旬将开始陆续迁徙离开的蜂鸟。如图表示7月30日~8月15日前后,当地各类群生物的数量变化。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红色的花更容易吸引蜂鸟完成传粉
B.该植物与传粉者在相互影响中协同进化
C.8月份该植物种群红色的基因频率下降
D.植物的花色变化适应了传粉者的改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21.(12分)(2023·台州高一阶段考)某XY型性别决定的植物花色受两对基因控制,这两对基因与花色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这两对等位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为研究其遗传机制,某同学取一红花雄株与一白花雌株杂交,F1全开紫花。据此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A与基因B在结构上的区别是                             。
两者是通过控制       来控制生物体的生物化学反应,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杂交时,对白花雌株的处理是                       。
(2)符合上述杂交结果的合理假设有    种。两对基因    (填“一定”或“不一定”)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A、a这对等位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
(3)若现已确定基因A(a)与B(b)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理论上F1随机交配后代中红花植株占                      
                       。
(4)若现已确定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让F2的紫花雌株与白花雄株随机交配,F3雌性个体的表型及比例为                         。
为判断F2中的紫花雌株的基因型,可选择与其交配的雄株的基因型最多有    种。
22.(10分)(2023·杭州高一调研)科学家以果蝇为模式生物,发现了生物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他们认为PER基因表达产生的PER蛋白会通过抑制性反馈回路,阻遏其自身的合成,从而以一种连续、循环的节奏对PER蛋白含量进行调节,进而产生昼夜节律。如图为PER蛋白的产生与调控过程(甲、乙代表生理过程,①②代表分子)。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过程为    ,该过程所需的原料为     。甲过程中产生的①往往需要在    中加工成熟才能用于乙过程。除图示场所外,在果蝇细胞中的    中也可发生甲过程。
(2)乙过程中核糖体移动的方向为    (填“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多个核糖体相继结合在②上的生物学意义是          。该过程还需要    来转运氨基酸。
(3)甲和乙中涉及碱基互补配对的是    。
(4)TIM蛋白由TIM基因控制合成,若阻止TIM基因表达,则果蝇    (填“能”或“不能”)产生正常的昼夜节律。
(5)PER基因的启动转录的序列中胞嘧啶被甲基化之后导致其无法顺利表达,从而影响昼夜节律的形成。研究发现子代果蝇有可能通过继承亲代果蝇的这种甲基化基因而同样不能产生昼夜节律,这种遗传现象被称为       。
23.(10分)(2024·兰溪一中高一月考)蚕豆病是由G、g基因控制的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患者因红细胞中缺乏G6P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导致进食新鲜蚕豆后发生急性溶血,且成年人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儿童。某机构对6 954名婚检者进行蚕豆病筛查,共发现193例患者,其中男性158例,女性35例。下图为某家族蚕豆病遗传系谱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可推测蚕豆病遗传方式最可能为            ,该病的发生除了与基因有关,还与            有关。
(2)Ⅱ5个体的基因型为         ,Ⅱ5和Ⅱ6生出患病女孩的概率为     。
(3)蚕豆病发病的根本原因是控制G6PD的基因发生            ,导致该酶缺乏,红细胞不能抵抗氧化损伤而遭受破坏,出现溶血性贫血。
(4)Ⅲ7个体在进食新鲜蚕豆后意外发生了急性溶血,研究发现是其体内某基因表达受抑制导致的,则其发病的遗传机制可能是       (填“DNA甲基化”或“组蛋白乙酰化”)。
24.(14分)(2024·海宁一中高一月考)二倍体植物喷瓜的性别受基因G/g+/g控制(G/g+/g互为等位基因),即G(雄株)、g+(两性株:雌雄同株)和g(雌株)。该植物花冠形状有轮状和阔钟状两种表型,由另一对基因B/b控制。现有花冠阔钟状雄株和轮状雌株杂交,F1为轮状雄株∶轮状两性株∶阔钟状雄株∶阔钟状两性株=1∶1∶1∶1。
回答下列问题:
(1)据遗传推测,基因G/g+/g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为       (显性对隐性用“>”表示),G/g+/g在遗传中遵循    定律,    (填“能”或“不能”)确定G/g+/g与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2)据题中遗传现象分析,花冠轮状和阔钟状的显隐性关系        (填“能”或“不能”)确定,据此判断来选择回答以下Ⅰ或Ⅱ中问题:
Ⅰ.若“能”,则其显性性状为        。
Ⅱ.若“不能”,则利用现有材料设计遗传实验加以确定,最简便的方案是                
                      。
(3)若花冠轮状对阔钟状为显性,则杂交中雄性亲本的基因型为      。现在其F1中发现一基因型为BBb的变异雄株,推测是母本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易位、重复或染色体未分离。为确定变异来源,取表型为        的正常雌株与该变异雄株测交(注:若该变异雄株为染色体未分离导致的,则BBb位于3条同源染色体,在其减数分裂时,3条同源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彼此分离,另一条随机移向细胞一极;易位对配子的形成及活力无影响),统计其子代表型及数量比。
①若轮状植株∶阔钟状植株=1∶1,则为               ;
②若轮状植株∶阔钟状植株=       ,则为染色体未分离;
25.(14分)(2024·奉化一中高一月考)一万多年前,某地比现在湿润得多,气候也较为寒冷,许多湖泊(A、B、C、D)通过纵横交错的小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后来,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各湖泊中生活的鳉鱼(分别记为a、b、c、d)之间的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如图为该地一万多年以来湖泊地质变化的示意图。
(1)当气候逐渐干燥,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之后,各个湖泊中的鳉鱼就不再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存在          。一万多年后,D湖中的          称为该鳉鱼种群的基因库。
(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湖泊中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能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则a、b鳉鱼之间存在               ,它们属于两个          。来自C、D两湖泊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或“生态系统多样性”)。
(3)在5 000年前,A湖泊的浅水滩中生活着甲水草(二倍体),如今科学家在该湖泊发现了另一些植株较硕大的乙水草,经基因组分析,发现甲、乙两水草完全相同;经染色体组分析,发现甲水草含有18对同源染色体,乙水草的染色体组数是甲水草的2倍。则乙水草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
(4)如果C湖泊中鳉鱼体色有黑色和浅灰色,其为一对相对性状,其中控制黑色的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50%。环境变化后,鳉鱼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1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10%,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约为          (保留一位小数),该种群    (填“有”或“没有”)进化成一个新物种。
综合质量检测(二)
1.D 夫妇中丈夫秃发妻子正常可知,丈夫的基因型为b+b或bb,妻子的基因型为b+b+或b+b,二者生出了秃发儿子(b+b或bb)和正常女儿(b+b+或b+b),根据后代的性状表现无法确定亲本的基因型,A错误;若双亲的基因型为bb和b+b+,则秃发儿子和正常女儿的基因型都是b+b,若双亲的基因型为bb和b+b,则秃发儿子和正常女儿的基因型可以分别是bb和b+b,B错误;若秃发儿子和正常女儿基因型相同即都是b+b,则父母的基因型可以是b+b和b+b或bb和b+b+或b+b和b+b+,因此父母未必一定都是纯合子,C错误;若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b+b和b+b+,则生一儿子不秃发(b+b+)的概率为50%;若这对夫妇的基因型都为b+b,则生一儿子不秃发(b+b+)的概率为25%;若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bb和b+b,则生一儿子不秃发(b+b+)的概率为0,D正确。
2.B 记录组合情况后应将小球放回容器,再重复实验,保证实验的准确性,A正确;甲、乙两个容器分别代表某动物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两对同源染色体,不能代表某动物的雌、雄生殖器官,B错误;实验模拟的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C正确;重复多次实验后,统计结果是AB、Ab、aB、ab的比值接近1∶1∶1∶1,D正确。
3.D 根据题图可知,单瓣紫罗兰自交,子一代中既有单瓣紫罗兰也有重瓣紫罗兰,故单瓣对重瓣为显性,A错误;若紫罗兰单瓣基因纯合致死,则题中自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应为单瓣紫罗兰∶重瓣紫罗兰=2∶1,B错误;若缺少B基因的配子致死,则后代中只有单瓣紫罗兰,C错误;若含有B基因的雄配子或雌配子不育,则单瓣紫罗兰(Bb)自交,雌(或雄)配子有两种,比例为1∶1,而雄(或雌)配子只有一种(b),D正确。
4.D 多株纯合高茎植株和纯合矮茎植株分别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F2的表型及比例为高茎∶矮茎有3∶1、9∶7、27∶37和81∶175这几种,高茎为显性,高茎的比例为(3/4)n,高茎最大的比例为81/256,因此n=4,D正确。
5.C 根据图示,基因A表达才能合成黄色锦葵色素,而基因B表达时基因A表达受抑制,花色为白色,因此白色报春花的基因型为A_B_或aa__,而黄色报春花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A正确;AABB和aabb两个品种杂交,F1基因型为AaBb,花色应为白色,B正确;F1自交,F2的基因型为A_B_、aaB_、A_bb、aabb,其比例为9∶3∶3∶1,其中黄色比例为3/16,白色比例为(9+3+1)/16,因此F2中白色∶黄色为13∶3,C错误;由于F2共有9种基因型,其中黄色植株的基因型只有AAbb和Aabb两种,其余为白色个体的基因型,种类是7种,D正确。
6.B 图甲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说明该哺乳动物是雌性,A错误;乙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故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因此乙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B正确;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因此该细胞可以产生1种卵细胞,C错误;图乙含有4个核DNA,不存在同源染色体,D错误。
7.B 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即雌鸡为ZW,雄鸡为ZZ,所以雌鸡含有W染色体,雄鸡不含W染色体,初级卵母细胞一定含有W染色体,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Z染色体和W染色体分离后进入两个子细胞,所以卵细胞不一定含有W染色体,B正确。
8.A 非芦花雄鸡(ZbZb)和芦花雌鸡(ZBW)杂交,后代基因型为ZBZb、ZbW,即雄鸡全为芦花鸡,雌鸡全为非芦花,A正确;芦花雄鸡(ZBZB)和非芦花雌鸡(ZbW)杂交,后代基因型为ZBZb、ZBW,即后代全为芦花鸡,芦花雄鸡(ZBZb)和非芦花雌鸡(ZbW)杂交后代雄鸡和雌鸡均出现芦花和非芦花,不能从毛色判断性别,B错误;芦花雄鸡(ZBZB)和芦花雌鸡(ZBW)杂交后,后代全为芦花,芦花雄鸡(ZBZb)和芦花雌鸡(ZBW)杂交后,后代雄鸡和雌鸡均出现芦花,不能从毛色判断性别,C错误;非芦花为隐性性状,因此非芦花雄鸡和非芦花雌鸡杂交后代全为非芦花,不能从毛色判断性别,D错误。
9.C 人类的染色体有一定的概率发生易位,带有SRY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可转接到X染色体或常染色体上,A正确;Y染色上含有SRY基因才能启动男性发育,故Y染色体上丢失了SRY基因的XY型受精卵将发育为女孩,B正确;若父亲正常,母亲(X染色体不含有SRY基因)的生殖细胞减数分裂时发生异常,由于X染色体上没有SRY基因,不会生下XX型的男孩,C错误;正常情况下,SRY基因只存在于Y染色体上,不会出现在X染色体上,男性的SRY基因只能来自父亲,且只能传给儿子,D正确。
10.D Ⅰ-1和Ⅰ-2正常,而Ⅱ-4患甲病,Ⅱ-5患乙病,故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Ⅰ-1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正确。
11.C 由于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5的基因型为XeY,其致病基因来源于Ⅰ-2(基因型为XEXe),A正确;由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甲遗传病在人群中男女患病率大致相当,B正确;由于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乙遗传病在人群中男性患者远远多于女性患者,且乙遗传病女性患者(XeXe)的儿子和父亲也都是患者,C错误,D正确。
12.A 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Ⅰ-1和Ⅰ-2的基因型分别为:DdXEY、DdXEXe,他们再生一个孩子,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1-不患病孩子(D_XE_)的概率=1-3/4×3/4=7/16,A正确;只考虑乙病,Ⅱ-4的基因型为1/2XEXE、1/2XEXe,与某表现正常的男性XEY婚配,生出患乙病孩子的概率=1/2×1/4=1/8,B错误;Ⅰ-1和Ⅰ-2的基因型分别为DdXEY、DdXEXe,Ⅱ-5的基因型是DdXeY或DDXeY,C错误;Ⅰ-2的基因型是DdXEXe,Ⅱ-3基因型为D_XEX-,二者基因型相同(即均为DdXEXe)的概率=2/3×1/2=1/3,D错误。
13.D DNA分子中脱氧核糖与磷酸基团交替排列,构成了其基本骨架,A错误;依据DNA的一条单链中A占24%,不能得出双链中A+T所占的比例,B错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每个子细胞都有含亲代DNA链的染色体,C错误;制作DNA模型时需备6种材料,它们分别代表磷酸、脱氧核糖和4种碱基,D正确。
14.C BrdU可替代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因此可以与碱基A配对,A正确;第一次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中的染色单体都是半标记,均发出荧光,B正确;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的其中一条染色单体是半标记,另一条单体是全标记,1/2的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C错误;第二次有丝分裂结束,细胞中含荧光的染色体数为0~20,第三次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含荧光的染色体数为0~20,无荧光的染色体数为20~40,D正确。
15.A 图中的基因边转录边翻译,可以是原核生物的基因或真核生物的质基因,不能是真核生物的核基因,A错误。
16.C 甲基化的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RNA聚合酶参与基因的转录,因此DNA甲基化会阻碍转录的发生,A正确;DNA甲基化属于表观遗传,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没有改变,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因此DNA甲基化后DNA序列没有改变,B正确;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此DNA甲基转移酶能够降低DNA甲基化过程的反应活化能,不能为DNA甲基化提供能量,C错误;DNA甲基转移酶可降低斑马鱼未成熟卵母细胞的甲基化水平,从而导致早期胚胎死亡,推测适当提高DNA甲基化水平有利于斑马鱼早期胚胎正常发育,D正确。
17.D 甲形成过程中,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雌性哺乳动物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只产生一个卵细胞,A错误;乙形成的原因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与A所在的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这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直接观察到这种改变,B错误;a和b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而丙中a和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原因可能是基因b转移到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易位是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片段交换造成的,C错误;丁的变异产生了新的等位基因(a1),属于基因突变,该变异可以产生新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D正确。
18.A AAAAbbbb水稻含有4个染色体组,为四倍体,品种甲基因型为AABB,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为二倍体,A正确;c过程没有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过程f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C错误;该单倍体育种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抗病矮秆的纯合二倍体植株,D错误。
19.C 生物多样性除了物种多样性,还包括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错误;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库,白前属包含多种生物,B错误;青龙藤和三峡白前属于不同的物种,二者存在生殖隔离,种植在一起,也不易发生基因交流,C正确;基因测序结果表明三峡白前和青龙藤在分子层次上具有统一性,D错误。
20.C 随着蜂鸟迁徙离开,新开红花的数量减少,说明红色的花更容易吸引蜂鸟完成传粉,A正确;当地的天蛾增加,开白花的数量增多,蜂鸟迁徙离开,开红花的数量减少,说明同一植株上不同时期所开花的花色会发生变化,是该植物与传粉者在相互影响中协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该植物同一植株上不同时期所开花的花色会发生变化,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而控制花色的基因不变,只是花色的表型改变,故8月份该植物种群红色的基因频率不变,C错误;植物的花色变化适应了传粉者的改变,有利于植物的繁殖,D正确。
21.(1)碱基(的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 酶的合成 套袋(→授粉→套袋) (2)3 不一定 常 (3)3/16或1/4 (4)紫花∶红花∶白花=7∶1∶4 4
解析:(1)基因的遗传信息蕴藏在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之中,基因A和基因B在结构上的区别是碱基(的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据图可知,基因控制酶A、酶B的合成,从而通过控制代谢控制生物的性状。对白花雌株,为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需要套袋,授粉后再套袋。(2)这两对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关系的可能性:①A位于常染色体上、B也位于常染色体上,且A、B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红花雄株(AAbb)与白花雌株(aaBB)杂交,F1是紫花(AaBb);②A位于常染色体上、B也位于常染色体上,且A、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红花雄株(AAbb)与白花雌株(aaBB)杂交,F1是紫花(AaBb);③A位于常染色体上、B位于X染色体上,红花雄株(AAXbY)与白花雌株(aaXBXB)杂交,F1是紫花(AaXBXb、AaXBY),符合假设;④A位于X染色体上、B位于常染色体上,红花雄株(bbXAY)与白花雌株(BBXaXa)杂交,F1是紫花(BbXAXa)、白花(BbXaY),不符合假设;⑤A位于X染色体上、B位于X染色体上,红花雄株(XAbY)与白花雌株(XaBXaB)杂交,F1是紫花(XAbXaB)、白花(XaBY),不符合假设。合理假设有3种,即①②③,且两对基因不一定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①②③假设中,A、a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3)若现已确定基因A(a)与B(b)均位于常染色体上,若A、B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1的基因型是AaBb,产生的雌、雄配子基因型分别是Ab、aB,随机交配后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bb∶AaBb∶aaBB=1∶2∶1,红花(AAbb)占1/4;若A、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1的基因型是AaBb,产生的雌、雄配子基因型分别是AB、Ab、aB、ab,随机交配后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_B_∶A_bb∶aaB_∶aabb=9∶3∶3∶1,红花(A_bb)占3/16。(4)若现已确定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F1是紫花(AaXBXb、AaXBY),F2的紫花雌株(1/6AAXBXB、1/6AAXBXb、1/3AaXBXB、1/3AaXBXb)与白花雄株(1/2aaXBY、1/2aaXbY)随机交配,可以用配子法,F2的紫花雌株产生的配子是1/2AXB、1/6AXb、1/4aXB、1/12aXb,F2的白花雄株产生的配子是1/4aXB、1/4aXb、1/2aY,F3雌性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XBXB∶AaXBXb∶AaXbXb∶aaXBXB∶aaXBXb∶aaXbXb=6∶8∶2∶3∶4∶1,表型及比例为紫花∶红花∶白花=7∶1∶4。判断F2中的紫花雌株(AAXBXB、AAXBXb、AaXBXB、AaXBXb)的基因型,可选择aaXbY、aaXBY、AaXbY、AaXBY与其交配,共有4种雄株基因型。
22.(1)转录 核糖核苷酸 细胞核 线粒体 (2)从右向左 提高翻译的效率 tRNA(或转运RNA) (3)甲、乙 (4)不能 (5)表观遗传
解析:(1)分析题图可知,甲过程是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属于转录过程,该过程所需的原料为核糖核苷酸,转录产生的①RNA需要在细胞核中加工成熟才能用于乙翻译过程。线粒体上也含有少量DNA,故在果蝇细胞中的线粒体中也可发生甲转录过程。(2)根据肽链的长短可知,核糖体移动的方向为从右向左;在细胞质中,翻译是一个快速的过程,通常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相同肽链的合成,其生物学意义是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提高翻译的效率。翻译过程需要tRNA来转运氨基酸。(3)甲转录过程和乙翻译过程都涉及碱基互补配对。(4)分析题干信息,PER基因表达产生的PER蛋白会通过抑制性反馈回路,阻遏其自身的合成,从而以一种连续、循环的节奏对PER蛋白含量进行调节,进而产生昼夜节律,故若阻止TIM基因表达,则果蝇不能产生正常的昼夜节律。(5)生物的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基因中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的结果。由此可知,子代果蝇有可能通过继承亲代果蝇的这种甲基化基因而同样不能产生昼夜节律,这种遗传现象被称为表观遗传。
23.(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年龄、是否进食新鲜蚕豆 (2)XGXg 0 (3)基因突变 (4)DNA甲基化
解析:(1)Ⅱ5和Ⅱ6表型正常,生出患病儿子,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其发病率男患大于女患,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征,推测蚕豆病遗传方式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结合题干可知,该病的发生除了与基因有关,还与年龄、是否进食新鲜蚕豆有关。(2)结合(1)的判断,该病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9患有该病,故Ⅱ5个体的基因型为XGXg,Ⅱ5和Ⅱ6(XGY)生出患病女孩(XgXg)的概率为0。(3)酶由基因指导合成,蚕豆病发病的根本原因是控制G6PD的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导致该酶缺乏,红细胞不能抵抗氧化损伤而遭受破坏,出现溶血性贫血。(4)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DNA甲基化是指在DNA甲基化转移酶的作用下,将甲基基团转移到DNA某些区域的碱基上,从而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DNA的甲基化可导致其不能完成转录,进而无法合成相应的蛋白质,故Ⅲ7个体在进食新鲜蚕豆后意外发生了急性溶血,研究发现是其体内某基因表达受抑制导致的,则其发病的遗传机制可能是DNA甲基化,而组蛋白乙酰化是转录的正常过程,组蛋白能发生去乙酰化,抑制基因表达。
24.(1)G>g+>g 分离 不能 (2)不能 取花冠轮状和阔钟状两性株分别自交,观察子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观察并统计子代表型及比例) (3)bbGg+ 阔钟状 ①重复 ②5∶1 
解析:(1)雄株与雌株杂交后,F1雄株与两性株分离比为1∶1,可推出亲本雄株为Gg+,雌株为gg,F1中雄株为Gg,两性株为g+g,说明基因G/g+/g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为G>g+>g;G/g+/g互为等位基因,在遗传中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由题意可推知,当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时,符合题干分离比,当BG连锁,bg+连锁,bg连锁时也符合题干分离比,故不能确定G/g+/g与B/b发生基因自由组合。(2)亲本花冠形状属于测交类型,即Bb×bb,不能确定二者的显隐性关系;针对植物而言,确定基因型最简便的方案是自交,故可选择雌雄同株轮状和阔钟状分别自交,观察子代表型及比例,子代出现性状分离的亲本为显性性状。(3)由(1)可知,若花冠轮状对阔钟状为显性,则杂交中雄性亲本阔钟状雄株的基因型为bbGg+;由题意可知,该雄株基因型为BBbGg,可通过测交手段进行检测,即选择雌株基因型为bbgg,表型为阔钟状;单看B/b基因时,若发生染色体重复,则该雄株可产生BB∶b=1∶1的配子,子代中轮状植株∶阔钟状植株=1∶1;若发生染色体未正常分离,则该雄株可产生B∶BB∶Bb∶b=2∶1∶2∶1的配子,子代中轮状植株∶阔钟状植株=5∶1。
25.(1)地理隔离 所有鳉鱼所含有的全部等位基因 (2)生殖隔离 物种 遗传多样性 (3)低温导致甲水草的幼苗或种子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受到抑制,进而导致染色体组成倍增加形成乙水草 (4)52.4% 没有
解析:(1)小溪流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之后,各个湖泊中的鳉鱼形成了地理隔离,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等位基因统称为基因库,故D湖泊中的所有鳉鱼所含有的全部等位基因称为该鳉鱼种群的基因库。(2)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所以A、B两湖的鳉鱼产生了生殖隔离,它们属于两个物种。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说明C、D两湖的鳉鱼还是同一个物种,没有产生生殖隔离,因此体现的是遗传多样性。(3)甲、乙水草的基因组完全相同,染色体组数乙水草是甲水草的2倍,说明乙水草是甲水草经过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的多倍体,即乙水草是四倍体,形成的原因可能是:低温导致甲水草的幼苗或种子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受到抑制,进而导致染色体组成倍增加形成四倍体乙水草。(4)环境变化前,根据A的基因频率为50%,群体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5%,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5%;假设开始时鳉鱼的种群数量为200只(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为50只、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为100只、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为50只),环境变化后,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1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10%,即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变为55只,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变为110只,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变为45只,所以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110+55×2)÷(55×2+110×2+45×2)×100%≈52.4%。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生物进化了,但由于各个基因型的个体之间仍然可以进行基因交流,所以没有进化形成新物种。
8 / 8(共75张PPT)
综合质量检测(二)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
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
均不得分)
1. (2024·文成一中高一期中)人类秃发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b+和b控
制,b+b+表现正常,bb表现秃发,b+b在男性中表现秃发,而在女
性中表现正常。一对夫妇,丈夫秃发妻子正常,生育一秃发儿子和
一正常女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根据题意可以确定丈夫的基因型为bb,妻子的基因型为b+b
B. 秃发儿子和正常女儿的基因型分别是bb和b+b
C. 若秃发儿子和正常女儿的基因型相同,则父母一定是纯合子
D. 这对夫妇再生一儿子不秃发的概率是0或25%或5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夫妇中丈夫秃发妻子正常可知,丈夫的基因型为b+b或
bb,妻子的基因型为b+b+或b+b,二者生出了秃发儿子(b+b或
bb)和正常女儿(b+b+或b+b),根据后代的性状表现无法确定亲
本的基因型,A错误;若双亲的基因型为bb和b+b+,则秃发儿子
和正常女儿的基因型都是b+b,若双亲的基因型为bb和b+b,则秃
发儿子和正常女儿的基因型可以分别是bb和b+b,B错误;若秃发
儿子和正常女儿基因型相同即都是b+b,则父母的基因型可以是b+
b和b+b或bb和b+b+或b+b和b+b+,因此父母未必一定都是纯合
子,C错误;若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b+b和b+b+,则生一儿子不秃发(b+b+)的概率为50%;若这对夫妇的基因型都为b+b,则生一儿子不秃发(b+b+)的概率为25%;若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bb和b+b,则生一儿子不秃发(b+b+)的概率为0,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 (2024·绍兴高一期末)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做遗传定律的模拟实验:从甲、乙两个容器中随机各抽出一个小球,记录组合情况。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每次抽取之后需要将抽取的小球放回桶中并摇匀
B. 甲、乙小桶可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
C. 该实验可用来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
自由组合
D. 重复多次实验后,统计结果是AB、Ab、aB、ab的比值接近
1∶1∶1∶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记录组合情况后应将小球放回容器,再重复实验,
保证实验的准确性,A正确;甲、乙两个容器分别代表某动物
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两对同源染色体,不能代表某动物的雌、雄
生殖器官,B错误;实验模拟的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
上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C
正确;重复多次实验后,统计结果是AB、Ab、aB、ab的比值
接近1∶1∶1∶1,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3. 紫罗兰单瓣花和重瓣花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基因B、b决定。
育种工作者利用野外发现的一株单瓣紫罗兰进行遗传实验,实验过
程及结果如图。据此作出的推测,合理的是(  )
A. 重瓣对单瓣为显性
B. 紫罗兰单瓣基因纯合致死
C. 缺少B基因的配子致死
D. 含B基因的雄或雌配子不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根据题图可知,单瓣紫罗兰自交,子一代中既有单瓣紫
罗兰也有重瓣紫罗兰,故单瓣对重瓣为显性,A错误;若紫罗兰单
瓣基因纯合致死,则题中自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应为单瓣紫罗兰∶
重瓣紫罗兰=2∶1,B错误;若缺少B基因的配子致死,则后代中
只有单瓣紫罗兰,C错误;若含有B基因的雄配子或雌配子不育,
则单瓣紫罗兰(Bb)自交,雌(或雄)配子有两种,比例为
1∶1,而雄(或雌)配子只有一种(b),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4. (2024·宁波海曙区高一月考)某植物的株高有高茎和矮茎两种性
状,是由独立遗传的n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现将多株纯合高茎植株
和纯合矮茎植株分别杂交,得到F1,并将所得F1进行自交,所得F2
的表型及比例为高茎∶矮茎有3∶1、9∶7、27∶37和81∶175这几
种,则n的值为(  )
A. 1 B. 2
C. 3 D. 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多株纯合高茎植株和纯合矮茎植株分别杂交得到F1,F1
自交得到F2,F2的表型及比例为高茎∶矮茎有3∶1、9∶7、27∶37
和81∶175这几种,高茎为显性,高茎的比例为(3/4)n,高茎最
大的比例为81/256,因此n=4,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5. 报春花的花色白色(只含白色素)和黄色(含黄色锦葵色素)由两
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共同控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
显性基因A控制以白色素为前体物质合成黄色锦葵色素的代谢过
程,但当显性基因B存在时可抑制其表达。现选择AABB和aabb两
个品种进行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F2,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黄色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
B. F1的表型是白色
C. F2中黄色∶白色的比例是3∶5
D. F2中的白色个体的基因型有7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根据图示,基因A表达才能合成黄色锦葵色素,而基因
B表达时基因A表达受抑制,花色为白色,因此白色报春花的基因
型为A_B_或aa__,而黄色报春花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A正
确;AABB和aabb两个品种杂交,F1基因型为AaBb,花色应为白
色,B正确;F1自交,F2的基因型为A_B_、aaB_、A_bb、aabb,其
比例为9∶3∶3∶1,其中黄色比例为3/16,白色比例为(9+3+
1)/16,因此F2中白色∶黄色为13∶3,C错误;由于F2共有9种基
因型,其中黄色植株的基因型只有AAbb和Aabb两种,其余为白色
个体的基因型,种类是7种,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6. (2024·温州高一期中)如图表示某哺乳动物(基因型为AaBb)体
内某个细胞的分裂模式图,图中只表示出部分染色体,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
A. 该哺乳动物是雄性
B. 乙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
C. 该细胞可以产生4种卵细胞
D. 图乙含有4个核DNA,1对同源染色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图甲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说
明该哺乳动物是雌性,A错误;乙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
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故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因此乙细胞是次
级卵母细胞,B正确;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
胞,因此该细胞可以产生1种卵细胞,C错误;图乙含有4个核
DNA,不存在同源染色体,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24·庆元一中高一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完成7~8小题。
  伴性遗传现象在生物界十分普遍,鸡的羽毛芦花性状遗传属于伴
性遗传。芦花鸡黑白相间的横斑条纹是Z染色体上的B基因决定的;当
b基因纯合时羽毛上没有横斑条纹,表现为非芦花。
7. 下列细胞中一定含有W染色体的是(  )
A. 初级精母细胞 B. 初级卵母细胞
C. 精子细胞 D. 卵细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即雌鸡为ZW,雄鸡为ZZ,
所以雌鸡含有W染色体,雄鸡不含W染色体,初级卵母细胞一定含
有W染色体,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Z染色体
和W染色体分离后进入两个子细胞,所以卵细胞不一定含有W染色
体,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8. 某养鸡场想根据早期雏鸡的羽毛特征,把公鸡和母鸡区分开,达到
多养母鸡,多得鸡蛋的目的。下列杂交组合最符合要求的是
(  )
A. 芦花母鸡和非芦花公鸡
B. 非芦花母鸡和芦花公鸡
C. 芦花公鸡和芦花母鸡
D. 非芦花公鸡和非芦花母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非芦花雄鸡(ZbZb)和芦花雌鸡(ZBW)杂交,后代基
因型为ZBZb、ZbW,即雄鸡全为芦花鸡,雌鸡全为非芦花,A正
确;芦花雄鸡(ZBZB)和非芦花雌鸡(ZbW)杂交,后代基因型为
ZBZb、ZBW,即后代全为芦花鸡,芦花雄鸡(ZBZb)和非芦花雌鸡
(ZbW)杂交后代雄鸡和雌鸡均出现芦花和非芦花,不能从毛色判
断性别,B错误;芦花雄鸡(ZBZB)和芦花雌鸡(ZBW)杂交后,
后代全为芦花,芦花雄鸡(ZBZb)和芦花雌鸡(ZBW)杂交后,后
代雄鸡和雌鸡均出现芦花,不能从毛色判断性别,C错误;非芦花
为隐性性状,因此非芦花雄鸡和非芦花雌鸡杂交后代全为非芦花,
不能从毛色判断性别,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9. (2024·宁波高一期中)人类Y染色体上SRY基因决定雄性性别的发
生,在X染色体上无等位基因,没有SRY基因的个体发育为女性。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带有SRY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可转接到X染色体或常染色体上
B. Y染色体上丢失了SRY基因的XY型受精卵将发育为女孩
C. 母亲的卵原细胞减数分裂时发生异常一定会生下XX型的男孩
D. 正常情况下,男性的SRY基因只能来自父亲,且只能传给儿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人类的染色体有一定的概率发生易位,带有SRY基因的
染色体片段可转接到X染色体或常染色体上,A正确;Y染色上含
有SRY基因才能启动男性发育,故Y染色体上丢失了SRY基因的XY
型受精卵将发育为女孩,B正确;若父亲正常,母亲(X染色体不
含有SRY基因)的生殖细胞减数分裂时发生异常,由于X染色体上
没有SRY基因,不会生下XX型的男孩,C错误;正常情况下,SRY
基因只存在于Y染色体上,不会出现在X染色体上,男性的SRY基
因只能来自父亲,且只能传给儿子,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24·嘉兴高一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0~12小题。
  如图为某家族关于甲(基因D、d控制)、乙(基因E、e控制)两
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其中Ⅰ-1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不考
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
10. 甲、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分别是(  )
A.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伴Y染色体遗传
B.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C.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D.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Ⅰ-1和Ⅰ-2正常,而Ⅱ-4患甲病,Ⅱ-5患乙病,故甲病为常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Ⅰ-1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故乙病为伴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1. 关于甲、乙两种遗传病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Ⅱ-5的乙病致病基因来源于Ⅰ-2
B. 甲遗传病在人群中男女患病率大致相当
C. 乙遗传病在人群中女性患者远远多于男性患者
D. 乙遗传病女性患者的儿子和父亲也都是患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由于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5的基因型为
XeY,其致病基因来源于Ⅰ-2(基因型为XEXe),A正确;由于甲
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甲遗传病在人群中男女患病率大致
相当,B正确;由于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乙遗传病在
人群中男性患者远远多于女性患者,且乙遗传病女性患者
(XeXe)的儿子和父亲也都是患者,C错误,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2. 依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Ⅰ-1和Ⅰ-2再生一个孩子,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为7/16
B. 若Ⅱ-4与某表现正常的男性婚配,生出患乙病孩子的概率为1/2
C. Ⅰ-2的基因型是DdXEXe,Ⅱ-5的基因型是DdXeY
D. Ⅰ-2和Ⅱ-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
传病,故Ⅰ-1和Ⅰ-2的基因型分别为:DdXEY、DdXEXe,他们再生
一个孩子,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1-不患病孩子(D_XE_)的概
率=1-3/4×3/4=7/16,A正确;只考虑乙病,Ⅱ-4的基因型为
1/2XEXE、1/2XEXe,与某表现正常的男性XEY婚配,生出患乙病
孩子的概率=1/2×1/4=1/8,B错误;Ⅰ-1和Ⅰ-2的基因型分别为
DdXEY、DdXEXe,Ⅱ-5的基因型是DdXeY或DDXeY,C错误;Ⅰ-2
的基因型是DdXEXe,Ⅱ-3基因型为D_XEX-,二者基因型相同
(即均为DdXEXe)的概率=2/3×1/2=1/3,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3. 如图是细胞中DNA包装成染色体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分子中核糖与磷酸基团交替排
列,构成了其基本骨架
B. 若DNA的一条单链中A占24%,则
双链中A+T占48%
C. 减数分裂完成后,子细胞中含亲代DNA链的染色体占1/2
D.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可用6种材料代表不同基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DNA分子中脱氧核糖与磷酸基团交替排列,构成了其
基本骨架,A错误;依据DNA的一条单链中A占24%,不能得出
双链中A+T所占的比例,B错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
色单体分开,每个子细胞都有含亲代DNA链的染色体,C错误;
制作DNA模型时需备6种材料,它们分别代表磷酸、脱氧核糖和4
种碱基,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4. DNA复制时,BrdU可替代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掺入DNA子链中,
当用某种荧光染料对复制后的染色体进行染色,发现含半标记
DNA(一条链被标记)的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含全标记DNA
(两条链均被标记)的染色单体荧光被抑制(无荧光)。将植物
根尖分生区细胞(2n=20)放入含BrdU的培养液培养,一段时间
后进行观察。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DNA中的碱基A可以与BrdU进行配对
B. 第一次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单体均发出荧光
C. 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1/4的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
D. 第三次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含荧光的染色体数量为0~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BrdU可替代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因此可以与碱基A
配对,A正确;第一次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中的
染色单体都是半标记,均发出荧光,B正确;第二次有丝分裂中
期,每条染色体的其中一条染色单体是半标记,另一条单体是全
标记,1/2的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C错误;第二次有丝分裂结
束,细胞中含荧光的染色体数为0~20,第三次有丝分裂后期,细
胞中含荧光的染色体数为0~20,无荧光的染色体数为20~40,D
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5. (2024·新昌一中高一检测)在基因的转录终止点附近存在一段富
含GC碱基且对称的区域,以该区域为模板转录出部分序列容易形
成发夹结构阻止RNA聚合酶的移动,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
错误的是(  )
A. 图中的基因可以是真核生物的核基因
B. 发夹结构存在碱基配对且G—C碱基对
比例高
C. 图中的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中氨基酸序列一般相同
D. 图中的mRNA既可作为翻译的模板又能调节转录过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图中的基因边转录边翻译,可以是原核生物的基因或
真核生物的质基因,不能是真核生物的核基因,A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6. (2024·慈溪一中高一检测)研究发现利用DNA甲基转移酶可降低
斑马鱼未成熟卵母细胞的甲基化水平,从而导致早期胚胎死亡。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DNA甲基化会阻碍转录的发生
B. DNA甲基化后DNA序列没有改变
C. DNA甲基转移酶能够为DNA甲基化提供能量
D. 适当提高DNA甲基化水平有利于斑马鱼早期胚胎正常发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甲基化的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RNA聚合酶
参与基因的转录,因此DNA甲基化会阻碍转录的发生,A正
确;DNA甲基化属于表观遗传,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没有
改变,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因此DNA甲基
化后DNA序列没有改变,B正确;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
应的活化能,因此DNA甲基转移酶能够降低DNA甲基化过程
的反应活化能,不能为DNA甲基化提供能量,C错误;DNA甲
基转移酶可降低斑马鱼未成熟卵母细胞的甲基化水平,从而导
致早期胚胎死亡,推测适当提高DNA甲基化水平有利于斑马
鱼早期胚胎正常发育,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7. 某雌性哺乳动物的基因组成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如图所
示,该生物经减数分裂形成了如图所示几种配子。下列关于这几
种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与甲同时产生的另一个配子基因型为aB
B. 乙的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直接观察到
这种改变
C. 丙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染色体断裂后姐妹染色单体间
发生片段交换造成的
D. 丁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该变异可以产生新基因,是生物变异的
根本来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甲形成过程中,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了非同
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雌性哺乳动
物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只产生一个卵细胞,A错误;乙形成
的原因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与A所在的姐妹染色单体未分
离,这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直接观察到这种
改变,B错误;a和b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而丙中a和b位于
同一条染色体上,原因可能是基因b转移到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
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易位是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片段
交换造成的,C错误;丁的变异产生了新的等位基因(a1),属于基因突变,该变异可以产生新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8. (2024·嘉兴秀洲区高一联考)已知水稻的抗病(A)对易感病
(a)为显性,高秆(B)对矮秆(b)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性
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两个纯合的水稻品种
甲(AABB)和乙(aabb),欲培育AAbb品种,育种途径如图所
示,其中a~h表示操作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AAAbbbb为四倍体水稻,品种
甲为二倍体水稻
B. a~h过程中发生基因重组的过程
有b、c、d
C. 过程f需要使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
的种子或幼苗
D. a→e→f为单倍体育种,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单倍体植株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AAAAbbbb水稻含有4个染色体组,为四倍体,品种甲
基因型为AABB,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为二倍体,A正确;c过程
没有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过程f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
苗,C错误;该单倍体育种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抗病矮秆的纯合二
倍体植株,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9. (2024·湖州高一质检)随着三峡地区生态的恢复,更多的新物种
被发现,其中包含新物种“三峡白前”。通过基因测序比对,该
新物种定位在白前属内,与青龙藤的亲缘关系最近。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B. 白前属所有生物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
C. 若将青龙藤和三峡白前种植在一起,也不易发生基因交流
D. 基因测序结果表明三峡白前和青龙藤在细胞层次上具有统一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生物多样性除了物种多样性,还包括遗传多样性和生
态系统多样性,A错误;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
为基因库,白前属包含多种生物,B错误;青龙藤和三峡白前属
于不同的物种,二者存在生殖隔离,种植在一起,也不易发生基
因交流,C正确;基因测序结果表明三峡白前和青龙藤在分子层
次上具有统一性,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 某地有一种植物,同一植株上不同时期所开花的花色会发生变
化,其传粉者包括当地的天蛾和8月上旬将开始陆续迁徙离开的蜂
鸟。如图表示7月30日~8月15日前后,当地各类群生物的数量变
化。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红色的花更容易吸引蜂鸟完成传粉
B. 该植物与传粉者在相互影响中协同进化
C. 8月份该植物种群红色的基因频率下降
D. 植物的花色变化适应了传粉者的改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随着蜂鸟迁徙离开,新开红花的数量减少,说明红色
的花更容易吸引蜂鸟完成传粉,A正确;当地的天蛾增加,开白
花的数量增多,蜂鸟迁徙离开,开红花的数量减少,说明同一植
株上不同时期所开花的花色会发生变化,是该植物与传粉者在相
互影响中协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该植物同一植株上不同时期
所开花的花色会发生变化,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而控
制花色的基因不变,只是花色的表型改变,故8月份该植物种群红
色的基因频率不变,C错误;植物的花色变化适应了传粉者的改
变,有利于植物的繁殖,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21. (12分)(2023·台州高一阶段考)某XY型性别决定的植物花色
受两对基因控制,这两对基因与花色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这两
对等位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为研究其遗传机制,某同学取
一红花雄株与一白花雌株杂交,F1全开紫花。据此分析回答下列
问题:
(1)基因A与基因B在结构上的区别是

两者是通过控制 来控制生物体的生物化学反应,从
碱基(的数量和)排列
顺序不同 
酶的合成 
套袋(→授粉→套袋) 
而控制生物的性状。杂交时,对白
花雌株的处理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基因的遗传信息蕴藏在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之中,基因A和基因B在结构上的区别是碱基(的数量和)排列顺序不
同。据图可知,基因控制酶A、酶B的合成,从而通过控制代谢控制生物的性状。对白花雌株,为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需要套袋,授粉后再套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符合上述杂交结果的合理假设有 种。两对基因
(填“一定”或“不一定”)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
A、a这对等位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
3 
不一
定 
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这两对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关系的可能性:①A位于常染色体上、B也位于常染色体上,且A、B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红花雄株(AAbb)与白花雌株(aaBB)杂交,F1是紫花(AaBb);②A位于常染色体上、B也位于常染色体上,且A、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红花雄株(AAbb)与白花雌株(aaBB)杂交,F1是紫花(AaBb);③A位于常染色体上、B位于X染色体上,红花雄株(AAXbY)与白花雌株(aaXBXB)杂交,F1是紫花(AaXBXb、AaXBY),符合假设;④A位于X染色体上、B位于常染色体上,红花雄株(bbXAY)与白花雌株(BBXaXa)杂交,F1是紫花(BbXAXa)、白花(BbXaY),不符合假设;⑤A位于X染色体上、B位于X染色体上,红花雄株(XAbY)与白花雌株(XaBXaB)杂交,F1是紫花(XAbXaB)、白花(XaBY),不符合假设。合理假设有3种,即①②③,且两对基因不一定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①②③假设中,A、a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3)若现已确定基因A(a)与B(b)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理
论上F1随机交配后代中红花植株占 。
解析: 若现已确定基因A(a)与B(b)均位于常染色体上,若A、B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1的基因型是AaBb,产生的雌、雄配子基因型分别是Ab、aB,随机交配后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bb∶AaBb∶aaBB=1∶2∶1,红花
(AAbb)占1/4;若A、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1的基因型是AaBb,产生的雌、雄配子基因型分别是AB、Ab、aB、ab,随机交配后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_B_∶A_bb∶aaB_∶aabb=9∶3∶3∶1,红花(A_bb)占3/16。
3/16或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4)若现已确定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B(b)位于
X染色体上,让F2的紫花雌株与白花雄株随机交配,F3雌性
个体的表型及比例为 。
为判断F2中的紫花雌株的基因型,可选择与其交配的雄株的
基因型最多有 种。
紫花∶红花∶白花=7∶1∶4 
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若现已确定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F1是紫花(AaXBXb、AaXBY),F2的紫花雌株(1/6AAXBXB、1/6AAXBXb、1/3AaXBXB、1/3AaXBXb)与白花雄株(1/2aaXBY、1/2aaXbY)随机交配,可以用配子法,F2的紫花雌株产生的配子是1/2AXB、1/6AXb、1/4aXB、1/12aXb,F2的白花雄株产生的配子是1/4aXB、1/4aXb、1/2aY,F3雌性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XBXB∶AaXBXb∶AaXbXb∶aaXBXB∶aaXBXb∶aaXbXb=6∶8∶2∶3∶4∶1,表型及比例为紫花∶红花∶白花=7∶1∶4。判断F2中的紫花雌株(AAXBXB、AAXBXb、AaXBXB、AaXBXb)的基因型,可选择aaXbY、aaXBY、AaXbY、AaXBY与其交配,共有4种雄株基因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2. (10分)(2023·杭州高一调研)科学家以果蝇为模式生物,发现
了生物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他们认为PER基因表达产生的PER
蛋白会通过抑制性反馈回路,阻遏其自身的合成,从而以一种连
续、循环的节奏对PER蛋白含量进行调节,进而产生昼夜节律。
如图为PER蛋白的产生与调控过程(甲、乙代表生理过程,①②
代表分子)。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甲过程为 ,该过程所需的原料为 。
甲过程中产生的①往往需要在 中加工成熟才能用
于乙过程。除图示场所外,在果蝇细胞中的 中也
可发生甲过程。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甲过程是以DNA为模板合成
RNA的过程,属于转录过程,该过程所需的原料为核糖核
苷酸,转录产生的①RNA需要在细胞核中加工成熟才能用
于乙翻译过程。线粒体上也含有少量DNA,故在果蝇细胞
中的线粒体中也可发生甲转录过程。
转录 
核糖核苷酸 
细胞核 
线粒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乙过程中核糖体移动的方向为 (填“从左向
右”或“从右向左”),多个核糖体相继结合在②上的生物
学意义是 。该过程还需要
来转运氨基酸。
从右向左 
提高翻译的效率 
tRNA(或
转运RNA) 
解析: 根据肽链的长短可知,核糖体移动的方向为从
右向左;在细胞质中,翻译是一个快速的过程,通常一个
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相同
肽链的合成,其生物学意义是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迅速合
成出大量的蛋白质,提高翻译的效率。翻译过程需要tRNA
来转运氨基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3)甲和乙中涉及碱基互补配对的是 。
解析:甲转录过程和乙翻译过程都涉及碱基互补配对。
甲、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4)TIM蛋白由TIM基因控制合成,若阻止TIM基因表达,则果
蝇 (填“能”或“不能”)产生正常的昼夜节律。
解析: 分析题干信息,PER基因表达产生的PER蛋
白会通过抑制性反馈回路,阻遏其自身的合成,从而以
一种连续、循环的节奏对PER蛋白含量进行调节,进而
产生昼夜节律,故若阻止TIM基因表达,则果蝇不能产生
正常的昼夜节律。
不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5)PER基因的启动转录的序列中胞嘧啶被甲基化之后导致其
无法顺利表达,从而影响昼夜节律的形成。研究发现子代果
蝇有可能通过继承亲代果蝇的这种甲基化基因而同样不能产
生昼夜节律,这种遗传现象被称为 。
表观遗传 
解析: 生物的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
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基因中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
饰的结果。由此可知,子代果蝇有可能通过继承亲代果
蝇的这种甲基化基因而同样不能产生昼夜节律,这种遗
传现象被称为表观遗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3. (10分)(2024·兰溪一中高一月考)蚕豆病是由G、g基因控制
的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患者因红细胞中缺乏G6PD(葡萄糖-6-磷
酸脱氢酶)导致进食新鲜蚕豆后发生急性溶血,且成年人的发病
率显著低于儿童。某机构对6 954名婚检者进行蚕豆病筛查,共发
现193例患者,其中男性158例,女性35例。如图为某家族蚕豆病
遗传系谱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根据上述材料可推测蚕豆病遗传方式最可能为
,该病的发生除了与基因有关,还与
有关。
解析: Ⅱ5和Ⅱ6表型正常,生出患病儿子,说明该病为
隐性遗传病,其发病率男患大于女患,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
遗传的特征,推测蚕豆病遗传方式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
遗传,结合题干可知,该病的发生除了与基因有关,还与年
龄、是否进食新鲜蚕豆有关。
伴X染色体
隐性遗传 
年龄、是
否进食新鲜蚕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Ⅱ5个体的基因型为 ,Ⅱ5和Ⅱ6生出患病女孩的概率
为 。
解析: 结合(1)的判断,该病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
性遗传病,Ⅲ9患有该病,故Ⅱ5个体的基因型为XGXg,Ⅱ5和
Ⅱ6(XGY)生出患病女孩(XgXg)的概率为0。
XGXg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3)蚕豆病发病的根本原因是控制G6PD的基因发生
,导致该酶缺乏,红细胞不能抵抗氧化损伤而遭受破
坏,出现溶血性贫血。
解析: 酶由基因指导合成,蚕豆病发病的根本原因是
控制G6PD的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导致该酶缺乏,红细胞不
能抵抗氧化损伤而遭受破坏,出现溶血性贫血。
基因突
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4)Ⅲ7个体在进食新鲜蚕豆后意外发生了急性溶血,研究发现
是其体内某基因表达受抑制导致的,则其发病的遗传机制可
能是 (填“DNA甲基化”或“组蛋白乙酰
化”)。
DNA甲基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
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DNA甲基
化是指在DNA甲基化转移酶的作用下,将甲基基团转移到
DNA某些区域的碱基上,从而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
DNA的甲基化可导致其不能完成转录,进而无法合成相应
的蛋白质,故Ⅲ7个体在进食新鲜蚕豆后意外发生了急性溶
血,研究发现是其体内某基因表达受抑制导致的,则其发病
的遗传机制可能是DNA甲基化,而组蛋白乙酰化是转录的
正常过程,组蛋白能发生去乙酰化,抑制基因表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4. (14分)(2024·海宁一中高一月考)二倍体植物喷瓜的性别受基
因G/g+/g控制(G/g+/g互为等位基因),即G(雄株)、g+(两
性株:雌雄同株)和g(雌株)。该植物花冠形状有轮状和阔钟状
两种表型,由另一对基因B/b控制。现有花冠阔钟状雄株和轮状雌
株杂交,F1为轮状雄株∶轮状两性株∶阔钟状雄株∶阔钟状两性
株=1∶1∶1∶1。
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据遗传推测,基因G/g+/g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为
(显性对隐性用“>”表示),G/g+/g在遗传中遵
循 定律, (填“能”或“不能”)确定
G/g+/g与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G>g+>
g 
分离 
不能 
解析: 雄株与雌株杂交后,F1雄株与两性株分离比为
1∶1,可推出亲本雄株为Gg+,雌株为gg,F1中雄株为Gg,两
性株为g+g,说明基因G/g+/g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为G>g+>g;
G/g+/g互为等位基因,在遗传中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由题意
可推知,当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时,符合题干分离
比,当BG连锁,bg+连锁,bg连锁时也符合题干分离比,故不
能确定G/g+/g与B/b发生基因自由组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据题中遗传现象分析,花冠轮状和阔钟状的显隐性关系
(填“能”或“不能”)确定,据此判断来选择回答以
下Ⅰ或Ⅱ中问题:

能 
Ⅰ.若“能”,则其显性性状为 。
Ⅱ.若“不能”,则利用现有材料设计遗传实验加以确定,最简便的方
案是

取花冠轮状和阔钟状两性株分别自交,观察子代是否发生性状
分离(观察并统计子代表型及比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亲本花冠形状属于测交类型,即Bb×bb,不能确定二者的显隐
性关系;针对植物而言,确定基因型最简便的方案是自交,故可选择
雌雄同株轮状和阔钟状分别自交,观察子代表型及比例,子代出现性
状分离的亲本为显性性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3)若花冠轮状对阔钟状为显性,则杂交中雄性亲本的基因型
为 。现在其F1中发现一基因型为BBb的变异雄
株,推测是母本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易位、重
复或染色体未分离。为确定变异来源,取表型为
的正常雌株与该变异雄株测交(注:若该变异雄株为染色体
未分离导致的,则BBb位于3条同源染色体,在其减数分裂
时,3条同源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彼此分离,另一条随
机移向细胞一极;易位对配子的形成及活力无影响),统计
其子代表型及数量比。
bbGg+ 
阔钟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①若轮状植株∶阔钟状植株=1∶1,则为 ;
②若轮状植株∶阔钟状植株= ,则为染色体未分离;
重复 
5∶1 
解析:由(1)可知,若花冠轮状对阔钟状为显性,则杂交中雄性亲本阔钟状雄株的基因型为bbGg+;由题意可知,该雄株基因型为BBbGg,可通过测交手段进行检测,即选择雌株基因型为bbgg,表型为阔钟状;单看B/b基因时,若发生染色体重复,则该雄株可产生BB∶b=1∶1的配子,子代中轮状植株∶阔钟状植株=1∶1;若发生染色体未正常分离,则该雄株可产生B∶BB∶Bb∶b=
2∶1∶2∶1的配子,子代中轮状植株∶阔钟状植株=5∶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5. (14分)(2024·奉化一中高一月考)一万多年前,某地比现在湿
润得多,气候也较为寒冷,许多湖泊(A、B、C、D)通过纵横
交错的小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后来,气候逐渐干
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各湖泊中生活
的鳉鱼(分别记为a、b、c、d)之间的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如
图为该地一万多年以来湖泊地质变化的示意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当气候逐渐干燥,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
泊之后,各个湖泊中的鳉鱼就不再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
存在 。一万多年后,D湖中的
称为该鳉鱼种群的基因库。
解析: 小溪流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之后,各个
湖泊中的鳉鱼形成了地理隔离,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种
群中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等位基因统称为基因库,
故D湖泊中的所有鳉鱼所含有的全部等位基因称为该鳉鱼
种群的基因库。
地理隔离 
所有鳉鱼所含
有的全部等位基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
A、B两湖泊中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能产生后代,
但其后代高度不育,则a、b鳉鱼之间存在 ,它
们属于两个 。来自C、D两湖泊的鳉鱼(c和d)交
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
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填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或“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殖隔离 
物种 
遗传多样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
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所以A、B两湖的鳉鱼产生了生殖
隔离,它们属于两个物种。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
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说明C、D两湖的
鳉鱼还是同一个物种,没有产生生殖隔离,因此体现的是遗
传多样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3)在5 000年前,A湖泊的浅水滩中生活着甲水草(二倍体),
如今科学家在该湖泊发现了另一些植株较硕大的乙水草,经
基因组分析,发现甲、乙两水草完全相同;经染色体组分
析,发现甲水草含有18对同源染色体,乙水草的染色体组数
是甲水草的2倍。则乙水草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低温导致
甲水草的幼苗或种子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受到抑
制,进而导致染色体组成倍增加形成乙水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甲、乙水草的基因组完全相同,染色体组数乙
水草是甲水草的2倍,说明乙水草是甲水草经过染色体数目
加倍形成的多倍体,即乙水草是四倍体,形成的原因可能
是:低温导致甲水草的幼苗或种子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
的形成受到抑制,进而导致染色体组成倍增加形成四倍体乙
水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4)如果C湖泊中鳉鱼体色有黑色和浅灰色,其为一对相对性
状,其中控制黑色的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50%。环境变化
后,鳉鱼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
加1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10%,则一年后A的基
因频率约为 (保留一位小数),该种群
(填“有”或“没有”)进化成一个新物种。
解析: 环境变化前,根据A的基因频率为50%,群体
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5%,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
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5%;
52.4% 
没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假设开始时鳉鱼的种群数量为200只(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为50只、基
因型为Aa的个体为100只、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为50只),环境变化后,
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10%,基因型为aa的个
体数量减少10%,即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变为55只,基因型为Aa
的个体数量变为110只,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变为45只,所以一年
后A的基因频率=(110+55×2)÷(55×2+110×2+45×2)×100
%≈52.4%。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生物进化了,但由于各个基因
型的个体之间仍然可以进行基因交流,所以没有进化形成新物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感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