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难忘的泼水节 教案(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难忘的泼水节 教案(2课时)

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 16 难忘的泼水节
[核心素养目标]
认识“泼、民”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铺、盛”,会写“难、忘”等8个字。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能积累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感受周总理的平易近人。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铺”“盛”。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第1-3自然段,感受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盛况。
一、搜集资料,了解背景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节日发场景呢?(出示泼水节图片)。没错,这就是泼水节。你对泼水节有哪些了解?
(出示搜集的资料)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新年,时间为傣历的6月中旬(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节日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互相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
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与泼水节有关(出示课题)。
2.齐读课题,引导思考:“难忘”是什么意思?(“难忘”就是难以忘记。有些事让你刻骨铭心,过了很久依然存在脑海里,就叫“难忘”。)
为什么这是一个“难忘”的泼水节?(是的,因为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来到西双版纳和傣族人民一起过节啦,你知道周总理是谁吗?)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补充资料:周恩来是新中国第一任总理。他勤政爱民,每天都忙于处理党和国家的许多重要事情;他关心百姓,是全国人民爱戴的好总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主朗读,学习生字
1.初读课文:
(1)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根据拼音拼读,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自主交流识字方法。
2.出示会认字:泼水节 人民 一年一度 特别 四周 感恩 敲鼓 铺满 龙船 一串 笑容满面 踩着 开始 盛满 银碗 祝福 长寿
(1)学生根据拼音认读,齐读、开火车读;
(2)教师点拨字音:“周、串、容、始、盛、祝、寿”是翘舌音;“踩”是平舌音;“龙、容、盛”是后鼻音;
(3)多音字:铺、盛;
①学习“铺”:出示词语“铺地毯”“店铺”,教师指导正确读音。
②出示带多音字的句子,学生选择正确读音。
③学习“盛”:出示两词语“盛满”“盛开”,教师指导正确读音。
④出示带多音字的句子,学生选择正确读音。
(4)自主交流识字方法: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①联系生活实际做动作识记:泼、敲、踩;
②结合图片识记:出示“龙船、银碗”的图片;
③组词识记:容——面容、笑容 祝——祝贺、庆祝 度——尺度、温度
龙——龙舟、龙灯
3.识字游戏。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把生字词带入课文中,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给课文标出自然段(8个自然段),充分感受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共度泼水节的幸福与快乐,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心相连的美好情感。朗读本文的整体基调是热情洋溢、幸福欢乐的。
2.想一想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1961年,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度过了一个幸福而又欢乐的泼水节。
三、再读课文,学习第1-3自然段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师范读第1自然段,同时出示凤凰花盛开的图片,展示火红火红的凤凰花挂满枝头的美丽景象。读完后提问:“小朋友们,从老师的朗读和看到的图片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预设:凤凰花开的时候,傣族人民迎来了泼水节。
2.请学生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理解词语“火红火红”,思考为什么不用“火红”这个词语呢?
预设:因为每年的这个时候,凤凰花开得最为旺盛、最为热烈,用“火红火红”更能突出凤凰花的艳丽,烘托了喜庆祥和的气氛,改为“火红”就达不到这个效果了。
拓展ABAB式的词语:金黄金黄、乌黑乌黑、碧绿碧绿。
过渡:每年凤凰花开,泼水节到来的时候,傣族人民都很高兴,但1961年的泼水节他们格外高兴,这是为什么呢?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就知道答案啦。
3.学生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年的泼水节,傣族人民为什么特别高兴?(原来是因为敬爱的周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所以他们格外高兴。)
出示资料了解傣族人民对于周总理的到来高兴的原因。
拓展资料:周总理是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每天他都要处理党和国家许多重要的事情,工作非常繁忙。为了和傣族人民共同庆祝泼水节,周总理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不远千里,来到了傣族人民的身边。就是这样一位关心傣族人民的好总理,傣家人从心底里欢迎他。
全班齐读第1-2自然段。
朗读指导:“火红火红、特别、敬爱的”等词语集中体现了傣族人民幸福快乐的心情。因为敬爱的周总理要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所以朗读时这些词语要读得重一些,以表现傣族人民的开心与幸福,读出傣族人民对周总理到来的热烈欢迎和满心欢喜。
(二)学习第3自然段,感受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盛况。
1.默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
教师点拨:重点抓住描写人们动作的词语进行体会。
预设:为了欢迎周总理,傣族人民敲象脚鼓、撒花瓣、赛龙舟、放花炮。
隆重而热烈的气氛,这些都是人们欢迎周总理的方式。
2.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
(1)“四面八方”说明当时来欢迎周总理的人非常的多。
(2)“赶来”这个词说明了什么?如果换成“走来”行不行?
预设:“赶来”说明当时人们的心情很急切,很激动,因为敬爱的周总理要来跟大家一起过泼水节,所以大家争先恐后,生怕见不到周总理。一个“赶”字可以让人体会到傣族人民急切、激动的心情,换成“走”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场面的隆重热闹。
“一条条”“一串串”两个词说明了什么?对比朗读,体会表达效果。
出示句子:
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一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花炮升上天空。
学生对比朗读,看一看能否把“一条条、一串串”换成“一条、一串”?
预设:不能换。“一条条、一串串” 突出了驶过江面的龙船非常多,升上天空的花炮也很多,说明当时的场面热闹而且隆重。这是傣族人民为迎接最尊贵的客人准备的。
朗读指导:傣族人民用最热情的方式欢迎了最尊贵的客人。读这一段,要边读边想象画面,用欢快的语气体现热烈的气氛。尤其是最后一句:公务繁忙的周总理,能来到偏远的村寨和傣族人民一同过泼水节,傣族人民是多么幸福,多么感动呀!
四、指导书写
1.出示“难、忘、民、因”四个生字。
2.教师指导书写:
难: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左边的“又”捺变点;“隹”的“亻”竖写在竖中线上,直而长,四横之间等距,最后一横稍长。
忘: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亡”竖折的折段在横中线上,下半部分“心”宽扁,托住“亡”。
民:独体字。头部稍小,横画均匀平行,竖提端正,斜钩弯斜自然。
因:全包围结构。书写时,先外后内再封口。“大”的最后一笔变点。
3.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练写这4个生字,注意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握笔姿势。
4.作品展示,集中讲评。
5.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取长补短,再进行一遍临写。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理、串、裤、令”4个生字。
2.能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情意。
3.图文对照,积累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感受周总理的平易近人。
一、回顾导入
1.说一说对泼水节的了解。(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互相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
2.1961年的泼水节令傣族人民特别难忘,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这是为什么。(因为敬爱的周总理要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所以他们特别难忘。)
过渡: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学习课文第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结合插图,画出描写周总理装扮的句子。(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右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
(1)周总理的着装与傣族人民是相同的,说明他非常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也表示周总理的心和傣族人民的心紧紧相连。
(2)穿着傣族服饰的周总理心情怎么样?哪里词语最能体现?请你圈画出来。(笑容满面)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
预设:说明周总理也为能和傣族人民一起过节而高兴,看得出他是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好总理。
(3)(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预设:“接、敲、踩、跳舞”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周总理平易近人,与傣族人民心连心。
2.学习第5段。
(1)出示第5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出描写周总理动作的词语。(预设:端着、拿着、蘸了水、泼洒、祝福)
(2)说说周总理是怎样向人们泼水的?他会借此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
①出示句子: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民祝福。
点拨:“一手……一手……”写出了周总理向傣族人民泼水的情景,表现了周总理的平易近人。
指名学生用“一手……一手……”造句。
预设:妈妈一手拿着碗,一手拿着筷子。
②说话训练,引导学生体会周总理对傣族人民的祝福。想一想:周总理对傣族人民会有怎样的祝福的?提示:
周总理把水泼老人身上,祝愿他们: 。
周总理把水泼青年身上,祝愿他们: 。
周总理把水泼孩子身上,祝愿他们: 。
过渡:傣族人民是怎样向周总理泼水的?他们又会向周总理祝福什么?
③ 出示句子: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用“一边……一边……”造句。
预设:姐姐一边跑步,一边听歌。
提问:人们还会向总理祝福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3.仔细读一读这些词语:象脚鼓、凤凰花、银碗、柏树枝。想象这些词语组成的画面,说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看谁能把这场面说得热闹。
4.朗读指导:
动词“接、敲、踩”描写了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一同跳舞的场面是那样的自然和谐,朗读时要读好动词。
泼水时周总理“一手端着……一手拿着……”,傣族人民“一边……一边……”的句式非常工整,朗读时要语气连贯,读出节奏与画面感,把周总理爱人民、人民爱周总理的情感表现出来。
三、学习课文第6-8自然段
1.读第6自然段,说一说你能从“泼啊、洒啊、笑啊、跳啊”这些词中感受到什么?
预设:强烈地体现了人们激动、幸福的心情。
引导朗读:清清的水就这样泼啊,洒啊,我们一起来读第六自然段,读慢一些,读出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幸福与喜悦。
2.出示课文第7-8自然段,读一读。
(1)这两个自然段中的两个句子都用了感叹号,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感叹号体现了傣族人民无比激动的心情。)
(2)多么让人激动的场面啊!请你自己再来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读出傣族人民当时的心情。
朗读指导:“多么幸福啊”“多么令人难忘啊”要重音轻读,读得速度稍慢些,读出陶醉在幸福之中的感觉。
3.回顾全文,升华感情。
(1)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是难忘的?(敬爱的周总理来到了西双版纳,和傣族人民共同度过了一个幸福的、欢乐的泼水节,傣族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
(2)带着这份激动的心情,再次朗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理、串、裤、令”。
2.教师指导书写:
理:左右结构。左右两部分上端基本齐平。王字旁的最后一笔为提。“里”横画较多,注意多横等距;最后一笔横略长,在王字旁的下边起笔。
裤: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左部是“衤”,不要少写第四笔撇;右部“库”的横画长短不一,最后一横最长。
串:独体字。先写两个口字,上面的“口”小而扁,下面的“口”稍大扁宽。最后一笔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令:上下结构,上宽下窄。 “人”写扁阔,撇捺舒展,覆盖下部;下半部分两点都写在竖中线上。
3.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练写这4个生字,注意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握笔姿势。
4.作品展示,集中讲评。
5.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取长补短,再进行一遍临写。
五、总结归纳
1..结构梳理(详见展示)
2.课文小结:本文讲述了周总理在1961年,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事,表达了人们激动、幸福的心情,也表现了傣族人民和总理的深厚情谊。
3.课后作业:
(1)认真书写本课生字。
(2)课后收集周总理的其他故事阅读,如《周总理的睡衣》《温暖》。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关键词语,在语句环境中品词析句读文,使学生在读文中体会这种深厚的感情,通过多次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感受周总理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感受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欢迎与激动。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思,深切感受到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情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