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 认识证明-定理与证明 课件(共18张PPT)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3 认识证明-定理与证明 课件(共18张PPT)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幻灯片 1:封面
课时标题:7.1.3 认识证明 —— 定理与证明
核心内容:明确定理定义,掌握证明的步骤与逻辑
授课教师:[你的姓名]
授课时长:[预计时长,如 35 分钟]
幻灯片 2:回顾导入 —— 衔接旧知
1. 旧知回顾
提问 1:上节课我们通过多个案例,明白了 “为什么要证明”,谁能说说证明的核心作用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排除误差、确保结论普遍成立、保证数学严谨性)
提问 2:数学中,有些结论是通过观察和猜想得到的,有些则是经过严格推理确认的,这两类结论有什么本质区别?(引出 “定理” 的概念铺垫)
2.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证明的必要性,今天我们将聚焦证明的核心对象 —— 定理,深入学习‘什么是定理’‘如何进行规范的证明’,这是我们后续开展数学推理的基础。”
幻灯片 3:知识点 1—— 什么是定理
1. 定理的定义
严谨表述:在数学中,有些命题经过推理证实后被确定是正确的,并且可以作为进一步推理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关键词解析:
“推理证实”:定理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经过严格的证明过程;
“真命题”:定理一定是正确的结论,不存在例外情况;
“进一步推理的依据”:定理可以作为证明其他结论的已知条件,是数学推理的 “基石”。
2. 定理与公理的区别
公理:不需要证明,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被公认正确的基本事实(如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定理:需要通过公理、定义或已证明的定理进行推理证明才能确认正确的命题(如 “三角形内角和为 180°”“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
举例对比:
类别
例子
是否需要证明
作用
公理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作为证明的初始依据
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可用于证明其他几何结论
幻灯片 4:知识点 2—— 什么是证明
1. 证明的定义
规范定义:根据已知的定义、公理、定理,按照逻辑规则逐步推理,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的过程,叫做证明。
核心要素:
已知依据:定义、公理、已证定理(不能用未经证明的猜想或主观判断);
逻辑规则:每一步推理都要有因果关系,不能跳跃或矛盾;
最终目的:判断命题的真假(证明为真则成为定理,证明为假则为假命题)。
2. 证明的一般步骤
明确命题:分清命题的 “题设”(已知条件,即 “如果” 部分)和 “结论”(需要证明的内容,即 “那么” 部分);
梳理依据:回忆与命题相关的定义、公理、已证定理,确定证明的 “已知条件库”;
构建思路:从题设出发,逐步推导,建立 “已知→中间结论→最终结论” 的逻辑链条;
规范书写:用数学语言(符号、文字)清晰表达每一步推理,注明依据(如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由全等三角形定义可知”);
得出结论:确认推理过程无逻辑漏洞,最终判断命题是否成立。
幻灯片 5:例题精讲 —— 定理的证明过程(几何类)
例题 1:证明 “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明确命题:
题设: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设∠C=90°);
结论:它的两个锐角互余(即∠A + ∠B = 90°)。
梳理依据: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已证:三角形内角和为 180°);
互余的定义(若两个角的和为 90°,则这两个角互余)。
规范证明过程:
已知:如图,在△ABC 中,∠C = 90°。
求证:∠A + ∠B = 90°。
证明:
① 因为三角形内角和为 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所以在△ABC 中,∠A + ∠B + ∠C = 180°;
② 又因为∠C = 90°(已知),将∠C = 90° 代入①式,得∠A + ∠B + 90° = 180°;
③ 等式两边同时减去 90°,得∠A + ∠B = 90°;
④ 根据互余的定义,可知∠A 与∠B 互余。
结论:“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是真命题,可作为定理使用。
教师点拨
每一步推理都要 “有理有据”,不能省略关键步骤(如步骤②中 “代入已知条件” 的过程);
几何证明中,若涉及图形,需先明确 “已知” 中的图形描述,确保推理与图形对应。
幻灯片 6:例题精讲 —— 定理的证明过程(代数类)
例题 2:证明 “若 a 为整数,则 (a + 1)(a - 1) = a - 1”(平方差公式的简单形式)
明确命题:
题设:a 为整数;
结论:(a + 1)(a - 1) = a - 1。
梳理依据:
多项式乘法法则(已学:(m + n)(p + q) = mp + mq + np + nq);
合并同类项的规则(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及指数不变)。
规范证明过程:
已知:a 为整数。
求证:(a + 1)(a - 1) = a - 1。
证明:
① 根据多项式乘法法则,将 (a + 1)(a - 1) 展开,得 (a + 1)(a - 1) = a×a + a×(-1) + 1×a + 1×(-1);
② 计算每一项:a×a = a ,a×(-1) = -a,1×a = a,1×(-1) = -1,因此①式可化为 a - a + a - 1;
③ 合并同类项:-a 与 + a 是同类项,系数相加得 0,因此 a - a + a - 1 = a - 1;
④ 综上,(a + 1)(a - 1) = a - 1。
结论:该命题为真命题,可作为代数运算中的定理(平方差公式的特例)。
幻灯片 7:易错点警示 —— 证明中的常见错误
依据错误:使用未经证明的猜想作为依据(如用 “四边形内角和为 360°” 证明其他结论,但未先证明该结论本身);
反例:证明 “矩形内角和为 360°” 时,直接说 “因为四边形内角和为 360°,所以矩形内角和为 360°”,但 “四边形内角和为 360°” 需先证明,不能直接作为初始依据。
逻辑跳跃:省略关键推理步骤,导致因果关系断裂(如几何证明中,直接从 “AB=CD” 推出 “△ABC≌△DCB”,未说明其他全等条件);
语言不规范:使用模糊表述(如 “看起来相等”“大概是 90°”),而非精确的数学语言;
题设与结论混淆:证明时偏离命题的题设,或篡改结论(如证明 “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 时,误将 “两腰相等” 作为结论,而非 “两底角相等”)。
幻灯片 8:课堂练习 —— 巩固证明能力
基础练习 1:补全证明过程
命题:“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已知:在△ABC 中,AB=AC,AD 平分∠BAC,交 BC 于点 D;求证:BD=CD)。
请补全以下证明步骤的依据:
① 在△ABD 和△ACD 中,AB=AC(),∠BAD=∠CAD(),AD=AD();
② 所以△ABD≌△ACD();
③ 因此 BD=CD(______)。
答案提示:①已知;角平分线的定义;公共边;②SAS(边角边)全等判定定理;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提升练习 2:独立证明
命题:“若 n 为偶数,则 n 也为偶数”(n 为整数)。
要求:按照 “明确题设与结论→梳理依据→规范书写证明过程” 的步骤完成证明。
参考思路:
题设:n 为整数且 n 是偶数;结论:n 是偶数;
依据:偶数的定义(能被 2 整除的整数叫做偶数,即 n=2k,k 为整数)、乘法运算规则;
证明过程:因为 n 是偶数,所以设 n=2k(k 为整数),则 n =(2k) =4k =2×(2k ),因为 k 是整数,所以 2k 是整数,因此 n 能被 2 整除,即 n 为偶数。
幻灯片 9:课堂总结
1. 核心知识点回顾
定理:经推理证实的真命题,可作为证明的依据,与公理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证明;
证明:从已知依据出发,按逻辑规则推导命题真假的过程,核心是 “有理有据、步骤清晰、语言规范”;
证明步骤:明确命题→梳理依据→构建思路→规范书写→得出结论。
2. 学习方法提炼
证明前先 “拆解命题”,分清题设和结论,避免方向偏差;
推理时多问 “为什么”,确保每一步都有明确依据;
书写时注重 “条理性”,用①②③标注步骤,注明依据来源。
幻灯片 10:课后作业
必做题:证明命题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提示:结合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定理,可通过反证法或同位角相等证明);
选做题:查阅资料,了解 “勾股定理” 的一种证明方法(如赵爽弦图法),尝试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写出证明过程;
实践题:结合生活中的案例,说说 “定理” 与 “生活中的规律” 有什么相似之处(如 “热胀冷缩” 是生活中的规律,类似数学中的定理,都需经过多次验证,但数学定理的验证是严格推理,生活规律可能存在例外)。
2024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7.1.3 认识证明-定理与证明
第七章 命题与证明
a
i
T
u
j
m
i
a
N
g
用我们以前学过的观察,实验,验证特例等方法.
这些方法往往并不可靠.
那已经知道的真命题又是如何证实的
能不能根据已经知道的真命题证实呢
呃……那可
怎么办
如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呢?
思考:如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呢?
了解《原本》与《几何原本》;了解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 (Euclid,公元前 300 前后);找出下列各个定义并举例.
1. 原名: 某些数学名词称为原名.
2. 公理: 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公理.
3. 证明: 除了公理外,其他真命题的正确性都
通过推理的方法证实. 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
4. 定理: 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
公理与定理
证实其他命题的正确性
推理
推理的过程叫证明
经过证明的真命题叫定理
原名、公理
一些条件

总结归纳
本套教科书选用九条,我们已经认识了其中的八条:
1.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4.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述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基本事实
5.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6. 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7. 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8. 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试证明定理“对顶角相等”.
例1 如图,直线 AB 与直线 CD 相交
于点 O,∠AOC 与∠BOD 是对顶角.
求证:∠AOC =∠BOD.
证明:
∴∠AOB 与∠COD 都是平角 ( ).
平角的定义
∴∠AOC 和∠BOD 都是∠AOD 的补角
∴∠AOC =∠BOD ( ).
同角的补角相等
∵ 直线 AB 与直线 CD 相交于点 O ( ),
( ).
已知
补角的定义
例2 已知:b∥c,a⊥b.
求证:a⊥c.
证明:∵ a⊥b(已知),
∴∠1 = 90°(垂直的性质).
又 b∥c(已知),
∴∠2 =∠1 = 90°(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a⊥c(垂直的定义).
a
b
c
1
2
典例精析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语句是( )
A. 定理 B. 公理 C. 定义 D. 只是命题
2.“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这个语句是( )
A. 定理 B. 公理 C. 定义 D. 只是命题
B
C
3. 下列命题中,属于定义的是( )
A.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 同角的余角相等
C. 互补的两个角和为 180°
D.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该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D
4. 下列句子中,是定理的是______,是公理的是____.
①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② 对顶角相等;
③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②③

知识点1 公理、定理
1.下列命题中,不能作为公理的是( )
B
A.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B.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C.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返回
2.“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是等式”是______(填“定义”
“公理”或“定理”)。
定理
返回
3.关于公理和定理的联系:
①公理和定理都是真命题;
②公理就是定理,定理也是公理;
③公理和定理都可以作为推理论证的依据;
④公理的正确性不需证明,定理的正确性需证明。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___。(填序号)
①③④
返回
知识点2 证明
4.在证明过程中可作为推理依据的是( )
B
A.命题、定义、公理 B.定理、定义、公理
C.命题 D.真命题
返回
5. 完成下面的证明:
如图,, ,
求证: 。
证明: (______),
已知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量代换)。
返回
命题
证明:推理的过程
真命题和假命题
定理:经过证明的真命题
分类
公理(基本事实):公认的真命题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