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命题与证明【章末复习】 课件(共21张PPT)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章 命题与证明【章末复习】 课件(共21张PPT)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幻灯片 1:封面
章节标题:第七章 命题与证明 —— 章末复习
复习目标:构建知识体系,突破重点难点,提升推理证明能力
授课教师:[你的姓名]
复习时长:[预计时长,如 45 分钟]
幻灯片 2:本章知识框架图
设计意图:通过可视化框架,让学生快速串联本章知识点,明确各模块间的逻辑关联。
幻灯片 3:核心知识点 1—— 命题
1. 命题的定义与识别
定义: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不是命题)。
示例:
是命题:“对顶角相等”(能判断真假)、“3>5”(能判断真假,假命题);
不是命题:“画一条直线”(祈使句)、“今天天气好吗?”(疑问句)。
2. 命题的结构拆分
结构形式:通常可改写为 “如果…… 那么……” 的形式,“如果” 后是题设(已知条件),“那么” 后是结论(需要判断的内容)。
拆分示例:
原命题:“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改写后:“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它的两个锐角互余”;
题设: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结论:它的两个锐角互余。
3. 命题的分类与判断
真命题:经过推理证实成立的命题(如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假命题:推理后发现不成立的命题,判断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如命题 “所有整数都是正数”,反例:-1 是整数但不是正数)。
练习:判断下列命题真假,是假命题的举反例:
(1)“若 a = b ,则 a = b”(假命题,反例:a=2,b=-2 时,a =b 但 a≠b);
(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真命题)。
幻灯片 4:核心知识点 2—— 定理与公理
1. 公理的特点与实例
特点:
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被公认正确;
不需要证明,是证明其他结论的 “初始依据”。
常见公理: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平行线判定公理)。
2. 定理的特点与实例
特点:
必须通过公理、定义或已证定理严格证明后才能确认;
证明后可作为证明其他定理的依据,是数学推理的 “中间桥梁”。
常见定理:
对顶角相等;
三角形内角和为 180°;
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平行线性质定理)。
3. 公理与定理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公理无需证明,定理需证明;
联系:公理是定理的证明基础,定理是公理的延伸与应用,两者共同构成数学推理的 “依据体系”。
表格对比:
类别
证明需求
作用
示例
公理
无需证明
初始依据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定理
需证明
中间依据
三角形内角和为 180°
幻灯片 5:核心知识点 3—— 证明
1. 证明的本质与核心要素
本质:从 “已知依据”(定义、公理、定理)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判断命题真假的过程(真命题→定理,假命题→举反例)。
核心要素:
依据合法:不能用未经证明的猜想或主观判断;
逻辑严密:每一步推理有 “因” 有 “果”,无跳跃、无矛盾;
语言规范:用数学符号、文字准确表达,注明依据来源。
2. 证明的一般步骤(四步走)
审命题:分清题设(已知)和结论(求证),复杂命题可改写为 “如果…… 那么……” 形式;
找依据:梳理与命题相关的定义、公理、已证定理,确定推理的 “工具库”;
建思路:从题设出发,逐步推导中间结论,最终指向求证结论(综合法:已知→未知);
写过程:用①②③标注步骤,每步注明依据,结尾明确命题真假。
3. 常见证明方法
直接证明(综合法):多数证明采用此方法,直接从题设推结论(如证明 “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间接证明(反证法):当直接证明困难时,假设结论不成立,推出与已知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结论成立(如证明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幻灯片 6:典型例题精讲(分类型)
类型 1:命题的识别与改写
例题: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若是命题,改写为 “如果…… 那么……” 形式,并判断真假。
(1)“画一个半径为 2cm 的圆”;
(2)“同旁内角互补”;
(3)“若 x = 2,则 x = 4”。
解答:
(1)不是命题(祈使句,无法判断真假);
(2)是命题,改写为 “如果两个角是同旁内角,那么这两个角互补”,假命题(反例:两直线不平行时,同旁内角不互补);
(3)是命题,改写为 “如果 x = 2,那么 x = 4”,真命题。
类型 2:几何证明(综合法)
例题:证明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
步骤解析:
审命题:
已知:在△ABC 中,AB = AC,BD⊥AC 于 D,CE⊥AB 于 E;
求证:BD = CE。
找依据:等腰三角形性质(AB=AC→∠ABC=∠ACB)、三角形面积公式、全等三角形判定(AAS)。
写过程:
证明:
① 因为 BD⊥AC,CE⊥AB(已知),所以∠ADB = ∠AEC = 90°(垂直的定义);
② 在△ADB 和△AEC 中,∠A = ∠A(公共角),∠ADB = ∠AEC(已证),AB = AC(已知);
③ 所以△ADB ≌ △AEC(AAS 全等判定定理);
④ 因此 BD = CE(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结论:该命题为真命题,可作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类型 3:代数证明
例题:证明 “若 n 为正整数,则 n (n + 1) 是偶数”。
步骤解析:
审命题:
已知:n 为正整数;
求证:n (n + 1) 是偶数。
找依据:偶数定义(能被 2 整除)、正整数的分类(奇数、偶数)。
写过程:
证明:
① 正整数 n 分为两种情况:n 为奇数或 n 为偶数;
② 当 n 为偶数时,设 n = 2k(k 为正整数),则 n (n + 1) = 2k (2k + 1),因为 2k 能被 2 整除,所以 2k (2k + 1) 是偶数;
③ 当 n 为奇数时,设 n = 2k - 1(k 为正整数),则 n (n + 1) = (2k - 1)×2k = 2k (2k - 1),因为 2k 能被 2 整除,所以 2k (2k - 1) 是偶数;
④ 综上,无论 n 为奇数还是偶数,n (n + 1) 都是偶数。
类型 4:反证法证明
例题:用反证法证明 “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不小于 60°”。
步骤解析:
假设结论不成立:假设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小于 60°;
推出矛盾:设三个内角为∠A、∠B、∠C,则∠A + ∠B + ∠C < 60° + 60° + 60° = 180°,这与 “三角形内角和为 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矛盾;
否定假设,确认结论:因此 “三个内角都小于 60°” 不成立,故原命题 “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不小于 60°” 成立。
幻灯片 7:本章易错点警示(高频错误 + 避坑指南)
1. 命题识别错误
错误表现:将祈使句、疑问句误判为命题(如 “请说明理由” 是命题);
避坑指南:紧扣命题定义 ——“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非陈述句或无法判断真假的语句均不是命题。
2. 命题结构拆分错误
错误表现:拆分 “题设” 和 “结论” 时遗漏关键条件(如将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拆分为 “如果全等三角形,那么对应边相等”,遗漏 “两个三角形”);
避坑指南:改写时补充完整主语,确保题设和结论逻辑完整(正确改写:“如果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
3. 证明依据错误
错误表现:用未证明的猜想作为依据(如用 “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 证明 “矩形对角线相等”,但未先证明前者);
避坑指南:证明前梳理 “依据清单”,确保仅使用定义、公理或已证定理,陌生结论需先证明再使用。
4. 逻辑推理跳跃
错误表现:省略关键推理步骤(如几何证明中,直接从 “AB=CD,AD=BC” 推出 “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未注明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这一定理);
避坑指南:每一步推理后标注依据,反问 “这一步为什么成立”,确保因果关系完整。
5. 反证法使用错误
错误表现:假设结论不成立后,未推出与已知的矛盾,直接否定假设(如证明 “两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时,假设 “有两个交点”,但未结合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推出矛盾);
避坑指南:反证法核心是 “找矛盾”,需明确矛盾对象(公理、定理、已知条件),无矛盾则无法证明。
幻灯片 8:分层练习(基础 + 提升 + 拓展)
基础题(巩固概念)
下列语句中,属于命题的是( )
A. 你今天吃饭了吗? B. 画∠AOB = 60° C. 对顶角不相等 D. 好美的风景!
把命题 “邻补角互补” 改写为 “如果…… 那么……” 的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命题 “若 a>b,则 a >b ” 的真假,若是假命题,举反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升题(证明应用)
证明:“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用综合法,结合平行线判定公理)。
参考思路:设直线 a∥c,b∥c,求证 a∥b;通过 “同位角相等” 推导,利用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证明。
用反证法证明:“直角三角形中,斜边是最长的边”。
参考思路:假设斜边不是最长边,即某直角边更长,结合 “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推出 “大角对大边” 的矛盾。
拓展题(综合应用)
已知命题:“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满足 a + b = c ,则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1)判断该命题的真假;
(2)若为真命题,尝试结合 “全等三角形” 和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证明;
(3)若△ABC 的三边为 5,12,13,利用该命题判断△AB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幻灯片 9:本章总结
1. 知识脉络梳理
核心主线:从 “命题”(判断语句)到 “依据”(公理、定理),再到 “方法”(证明),形成 “判断→依据→推理” 的逻辑闭环;
关键结论:
命题分真假,假命题需举反例;
公理是基础,定理需证明;
证明要严谨,逻辑是核心。
2. 能力提升方向
识别能力:快速判断命题、拆分结构,明确证明目标;
推理能力:熟练运用综合法、反证法,构建严密逻辑链条;
规范能力:规范书写证明过程,注明依据,避免逻辑漏洞;
应用能力:结合几何、代数场景,灵活运用证明解决实际问题。
3. 后续学习衔接
本章是 “平面几何证明” 的基础,后续将学习 “三角形全等的证明”“四边形性质的证明” 等,需熟练掌握本章的证明方法和逻辑思维;
建议通过 “多练 + 多改” 提升能力:先独立证明,再对照标准过程修改,重点关注 “思路差异” 和 “依据遗漏”。
幻灯片 10:课后作业
必做题:完成教材章末复习题(选择题 1-4,填空题 1-3,解答题 1-2),重点规范解答题的证明过程;
选做题:收集 1 个生活中的 “命题”(如 “早起身体好”),判断其真假,尝试用 “生活依据”(如科学研究、生活经验)“证明” 或举反例;
拓展题:查阅资料,了解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 中的 5 条公理,思考这些公理如何支撑起整个平面几何的证明体系,撰写 100 字左右的感悟。
2024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小结与复习
第七章 命题与证明
a
i
T
u
j
m
i
a
N
g
证明
分类
结构
定理
推论
公理
条件
命题
真命题
假命题
结论
反例
证明
应用
平行线
三角形
判定
性质
内角和
定理
推论
1.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2. 命题有真有假,其中正确的命题叫做   ,错
误的命题叫做   .
真命题
假命题
3. 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符合命题
条件,但不符合命题结论的例子就可以,像这样的
例子称为______.
反例
命题
4. 公认的真命题称为  .
公理
5. 演绎推理的过程称为______,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______.
证明
定理
图形
已知
结果
结论
同位角
内错角
同旁内角
a∥b
a∥b
a∥b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
1
2
2
3
2
4






a
b
a
b
a
b
c
c
c
平行线的判定
性质定理 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a∥b,∴∠1 =∠2.
性质定理 2: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a∥b,∴∠1 =∠2.
性质定理 3: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 a∥b,∴∠1 +∠2 = 180°.
a
b
c
2
1
a
b
c
1
2
a
b
c
1
2
平行线的性质
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__.
推论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
两个内角的和.
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
不相邻的内角.
180°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LOGO
学校标志
新知讲解
《02》
1. 下列语句是命题的有_________.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向雷锋同志学习;
(3)对顶角相等;
(4)三个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1)(3)(4)
2. 下列命题,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如果是真命题,请写出条件与结论,如果是假命题,请举出反例.
(1)同角的补角相等;
(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若 |a| = |b|,则 a = b.
真命题
真命题
反例:取 a = -1,b = 1,则 |a| = |b|,但 a ≠ b.
假命题
3. 如图,AD、BE、CF 为△ABC 的三条角平分线,则∠1 +∠2 +∠3 =______.
1
A
B
C
D
E
F
2
3
90°
4. 如图所示,△ABC 中,∠ACD = 115°,∠B = 55°, 则∠A = °,∠ACB =______°.
5. 如图,AB∥CD,若∠ABE = 130°,∠CDE = 152°,则∠BED =______°.
60
65
78
第 4 题图
A
B
C
D
A
B
C
D
E
F
第 5 题图
6. 如图,直线 a,b 被直线 c 所截,a∥b.
求证:∠1 +∠2 = 180°.
证明:∵ a∥b(已知),
∴∠1 +∠3 = 180°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 =∠2 (对顶角相等),
∴∠1 +∠2 = 180° (等量代换).
7. 已知:如图,∠1 +∠2 = 180°.
求证:∠3 =∠4.
证明:∵∠2 =∠5(对顶角相等),
∠1 +∠2 = 180°(已知),
∴∠1+∠5 = 180°(等量代换).
∴ CD∥EF(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3 =∠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8. 如图,直线 AB∥ED.
求证:∠ABC +∠CDE = ∠BCD.
证法一:如图,过点 C 作 CF∥AB.
A
B
C
D
E
∴∠ABC = ∠BCF(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AB∥ED(已知),
∴ ED∥CF(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EDC =∠F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CF +∠FCD =∠EDC +∠ABC(等式性质),
即∠BCD =∠ABC +∠CDE.
F
证法二:如图,延长 BC 交 DE 于点 G.
A
B
C
D
E
G
∵ AB∥DE(已知),
∴∠ABC =∠CG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CD 是△CDG 的一个外角(外角定义),
∴∠BCD =∠CGD +∠CDE(三角形的外角性质1).
∴∠BCD =∠ABC +∠CDE(等量代换).
9. 如图,直线 AB∥ED,∠ABC 、∠CDE 、∠BCD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
如图,过点 C 向左作 CF∥AB,
A
B
C
D
E
∴∠ABC +∠BCF = 180°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 AB∥ED(已知),
∴ ED∥CF(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解:∠ABC +∠CDE +∠BCD = 360°,理由如下:
F
∴∠EDC +∠DCF = 180°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ABC+∠CDE +∠BCD
=∠ABC +∠BCF +∠CDE +∠DCF
= 180° + 180° = 360° (等式性质).
即∠ABC +∠CDE +∠BCD = 360°.
A
B
C
D
E
F
∴∠ABC =∠CFE(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0. 如图,直线 AB∥ED,∠ABC、∠CDE、∠BCD 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
解:∠ABC =∠CDE +∠BCD ,理由如下:
∵ AB∥DE(已知),
∵∠CFE 是△CDF 的一个外角(外角定义),
∴∠CFE =∠CDE +∠BCD(三角形的外角性质1).
∴∠ABC =∠CDE +∠BCD(等量代换).
F
A
B
C
D
E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