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2 三角形的外角 课件(共31张PPT)2025-2026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3.2 三角形的外角 课件(共31张PPT)2025-2026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幻灯片 1:封面
标题:13.3.2 三角形的外角
副标题:探索三角形外部角的特性与应用
背景图:左侧展示一个标注内角的锐角三角形,右侧延长三角形的一边,标注出对应的外角,用不同颜色区分内角与外角(内角为蓝色,外角为红色),直观呈现 “内角” 与 “外角” 的关联与区别。
幻灯片 2:学习目标
理解三角形外角的定义,能准确识别三角形的外角,明确外角与相邻内角的位置关系。
通过实验探究与逻辑证明,掌握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外角等于不相邻两内角之和、外角大于不相邻内角),能推导性质的合理性。
能运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计算未知角的度数,解决与外角相关的几何问题,提升角度推理能力。
经历 “定义识别 — 性质探究 — 应用拓展” 的过程,培养几何直观能力和逻辑思维的严谨性。
幻灯片 3:导入 —— 从 “内角延伸” 引出外角
复习回顾:回顾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内角和为 180°),展示△ABC,标注三个内角∠A、∠B、∠C,提问:若延长△ABC 的一边(如 BC 至 D),形成的∠ACD 与三角形的内角有什么关系?
生活实例: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外角场景(如斜拉桥的钢索与桥塔形成的角、自行车车架延伸部分形成的角),引导学生观察 “三角形一边延长后形成的新角”,引出本节课核心 —— 三角形的外角。
幻灯片 4:三角形外角的定义与识别
定义: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关键词解析:“一边的延长线”(需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延长与该顶点相邻的一条边)、“组成的角”(外角的顶点与三角形的顶点重合,一边为三角形的边,另一边为延长线)。
图形标注与特征:
以△ABC 为例,延长 BC 至 D,形成∠ACD,标注:
顶点:∠ACD 的顶点为 C,与△ABC 的顶点 C 重合;
边:一边为△ABC 的边 AC,另一边为 BC 的延长线 CD;
相邻内角:∠ACD 与△ABC 的内角∠ACB 相邻(有公共边 AC,且∠ACB + ∠ACD = 180°,互为邻补角);
不相邻内角:∠ACD 与△ABC 的内角∠A、∠B 不相邻(无公共边,位于三角形内部,与外角分别在 AC 两侧)。
外角数量:一个三角形有 6 个外角(每个内角对应 2 个外角,3 个内角共 6 个),展示△ABC 的 6 个外角(分别延长三边,标注对应的外角),说明 “每个顶点处的两个外角是对顶角,大小相等”,因此研究时通常每个顶点取一个外角,共 3 个主要外角。
识别练习:展示含多个角的图形(如△ABC 延长 BC 至 D,延长 AC 至 E),让学生指出哪些是△ABC 的外角(如∠ACD、∠BCE 是,∠ADE 不是),强化定义理解。
幻灯片 5: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探究(实验验证)
实验材料: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纸片各 1 张,量角器、铅笔、直尺。
实验步骤:
任选一个三角形(如锐角△ABC),延长 BC 至 D,确定外角∠ACD。
用量角器测量∠ACD(外角)、∠A(不相邻内角 1)、∠B(不相邻内角 2)、∠ACB(相邻内角)的度数,记录数据。
计算 “∠A + ∠B” 的度数,对比与∠ACD 的关系;同时观察∠ACD 与∠A、∠ACD 与∠B 的大小关系。
更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重复实验,记录多组数据。
实验数据示例(表格形式):
三角形类型
外角∠ACD(°)
不相邻内角∠A(°)
不相邻内角∠B(°)
∠A + ∠B(°)
∠ACD 与∠A + ∠B 的关系
∠ACD 与∠A、∠B 的大小关系
锐角三角形
120
50
70
120
相等
∠ACD>∠A,∠ACD>∠B
直角三角形
135
90
45
135
相等
∠ACD>∠A,∠ACD>∠B
钝角三角形
110
100
10
110
相等
∠ACD>∠A(否),∠ACD>∠B(是)
初步结论:
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ACD = ∠A + ∠B);
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ACD>∠A,∠ACD>∠B,钝角三角形中需注意:若不相邻内角为钝角,外角可能小于该钝角,需强调 “不相邻的锐角”)。
幻灯片 6:三角形外角性质的理论证明
证明依据:利用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内角和为 180°)和 “邻补角的定义”(邻补角和为 180°)进行逻辑证明。
性质 1: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已知:如图,△ABC,延长 BC 至 D,∠ACD 是△ABC 的外角,求证:∠ACD = ∠A + ∠B。
证明步骤:
在△ABC 中,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A + ∠B + ∠ACB = 180°(三角形内角和为 180°);
因为∠ACB 与∠ACD 是邻补角(BC 延长至 D,形成平角),所以∠ACB + ∠ACD = 180°(邻补角的定义);
由 1、2 可得:∠A + ∠B + ∠ACB = ∠ACB + ∠ACD(等量代换);
两边同时减去∠ACB,得:∠ACD = ∠A + ∠B(等式性质)。
图形标注:在证明图中清晰标注∠ACB(相邻内角)、∠ACD(外角)、∠A 和∠B(不相邻内角),突出 “邻补角” 与 “内角和” 的关联。
性质 2: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
证明:由性质 1“∠ACD = ∠A + ∠B” 可知:
∠ACD = ∠A + ∠B,且∠B>0°,所以∠ACD>∠A(一个角加上正数后大于原角);
同理,∠ACD = ∠A + ∠B,且∠A>0°,所以∠ACD>∠B;
因此,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
特殊说明:若不相邻内角为钝角(如△ABC 中∠A=100°,∠B=10°,外角∠ACD=110°),则∠ACD(110°)>∠B(10°),但∠ACD(110°)<∠A(100° 不成立,实际∠A=100°,∠ACD=110°>100°),需纠正 “钝角三角形中外角与不相邻钝角的关系”—— 即使不相邻内角为钝角,外角仍大于该钝角(因∠A + ∠B = ∠ACD,∠B>0°,故∠ACD = ∠A + 正数>∠A),之前实验数据需重新验证,避免误解。
幻灯片 7:三角形外角的重要推论
推论 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它相邻的内角互补(即和为 180°),由邻补角定义直接可得,可用于已知外角求相邻内角(如∠ACD=120°,则相邻内角∠ACB=180°-120°=60°)。
推论 2:三角形的三个外角和为 360°
推导过程:设△ABC 的三个外角分别为∠1(∠A 的外角)、∠2(∠B 的外角)、∠3(∠C 的外角),则:
∠1 = ∠B + ∠C(性质 1);
∠2 = ∠A + ∠C(性质 1);
∠3 = ∠A + ∠B(性质 1);
三式相加得:∠1 + ∠2 + ∠3 = 2 (∠A + ∠B + ∠C);
由内角和定理∠A + ∠B + ∠C=180°,故∠1 + ∠2 + ∠3=2×180°=360°。
图形辅助:展示△ABC 的三个外角,用箭头标注外角的位置,直观呈现 “三个外角围绕三角形一周,和为 360°”,类比 “周角为 360°” 帮助理解。
幻灯片 8:三角形外角性质的应用 1—— 求未知角的度数
例题 1:如图,在△ABC 中,∠A=60°,∠B=40°,延长 BC 至 D,求∠ACD 的度数。
解答:由外角性质 1“∠ACD = ∠A + ∠B” 得,∠ACD=60°+40°=100°(或用邻补角:先求∠ACB=180°-60°-40°=80°,再求∠ACD=180°-80°=100°,两种方法对比,凸显外角性质的便捷性)。
例题 2:如图,在△ABC 中,∠ACD 是外角,∠ACD=110°,∠A=50°,求∠B 的度数。
解答:由外角性质 1“∠ACD = ∠A + ∠B” 得,∠B=∠ACD - ∠A=110°-50°=60°。
例题 3:如图,在△ABC 中,∠B=30°,∠ACB=110°,延长 AC 至 E,求∠BCE 的度数及∠BAE 的度数(提示:∠BAE 是∠A 的外角)。
解答:
∠BCE 与∠ACB 是邻补角,故∠BCE=180°-110°=70°;
先求∠A=180°-∠B-∠ACB=180°-30°-110°=40°,∠BAE 是∠A 的外角,故∠BAE=180°-40°=140°(或用外角性质:∠BAE=∠B + ∠ACB=30°+110°=140°,直接计算更快捷)。
解题技巧:优先观察图形中的外角,利用 “外角 = 不相邻两内角和” 直接计算,避免反复使用内角和定理,简化解题步骤。
幻灯片 9:三角形外角性质的应用 2—— 比较角的大小
例题 4:如图,在△ABC 中,D 是 BC 延长线上一点,比较∠ADB 与∠B 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解答:∠ADB>∠B,理由:∠ADB 是△ABD 的一个外角(或△ADC 的外角,需明确图形结构,假设 D 在 BC 延长线上,连接 AD,则∠ADB 是△ABD 中无直接相邻内角,实际应为∠ADC 是△ABD 的外角,∠ADC=∠B + ∠BAD,故∠ADC>∠B,即∠ADB>∠B)。
例题 5:如图,在△ABC 中,∠1 是∠A 的外角,∠2 是∠B 的外角,∠3 是∠C 的外角,比较∠1、∠2、∠3 的大小(已知∠A>∠B>∠C)。
解答:由外角性质 1,∠1=∠B + ∠C,∠2=∠A + ∠C,∠3=∠A + ∠B;
因为∠A>∠B>∠C,所以∠A + ∠B>∠A + ∠C>∠B + ∠C,即∠3>∠2>∠1。
比较方法:利用外角性质将外角转化为 “不相邻两内角和”,结合已知内角的大小关系,推导外角的大小关系。
幻灯片 10:三角形外角性质的应用 3—— 判断三角形类型
例题 6:已知△ABC 的一个外角为 120°,与该外角相邻的内角为 60°,判断△ABC 的类型。
解答:与外角相邻的内角为 60°,则该内角的两个不相邻内角和为 120°(外角性质),但仅知一个内角为 60°,无法直接判断类型(可能为锐角三角形,如 60°、50°、70°;也可能为直角三角形,如 60°、30°、90°;还可能为钝角三角形,如 60°、20°、100°),需补充条件。
例题 7:已知△ABC 的一个外角为 90°,判断△ABC 的类型。
解答:外角为 90°,则与该外角相邻的内角为 180°-90°=90°,故△ABC 为直角三角形。
判断思路:若已知外角为直角或钝角,可先求出相邻内角的度数,再结合内角和定理判断三角形类型;若仅知外角为锐角,相邻内角为钝角,可直接判断为钝角三角形。
幻灯片 11:课堂练习 —— 巩固外角性质应用
练习 1:在△ABC 中,∠A=55°,∠B=45°,延长 AB 至 E,求∠CBE 的度数(答案:100°,提示:∠CBE 是∠B 的外角,∠CBE=∠A + ∠ACB,先求∠ACB=80°,再计算或直接用∠CBE=180°-∠B=135°?需纠正,∠CBE 是△ABC 的外角,顶点在 B,延长 AB 至 E,故∠CBE=∠A + ∠ACB,∠ACB=180°-55°-45°=80°,故∠CBE=55°+80°=135°,正确)。
练习 2:如图,在△ABC 中,∠ACD=130°,∠A=70°,求∠B 和∠ACB 的度数(答案:∠B=60°,∠ACB=50°)。
练习 3:如图,在△ABC 中,D 是 AB 上一点,延长 CD 至 E,∠ADE=120°,∠ACD=20°,求∠B 的度数(提示:∠ADE 是△ACD 的外角,先求∠A,再用内角和求∠B,答案:∠A=120°-20°=100°,若已知∠ACB=30°,则∠B=180°-100°-30°=50°,需补充∠ACB 条件,或调整图形)。
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教师针对 “外角识别错误”“性质应用混淆” 等问题进行讲解,强调图形分析的重要性。
幻灯片 12:课堂小结
核心知识:
外角定义:三角形一边与另一边延长线组成的角,一个三角形有 6 个外角(3 对相等的对顶角)。
外角性质:
外角 = 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外角>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
外角与相邻内角互补(和为 180°);
三个外角和为 360°。
应用场景:求未知角的度数、比较角的大小、判断三角形类型,简化角度推理过程。
解题关键:准确识别外角(明确顶点、边的延长方向),优先利用外角性质解题,避免冗余步骤。
幻灯片 13:课后作业
如图,在△ABC 中,∠B=40°,∠C=60°,D 是
2024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13.3.2 三角形的外角
第十三章 三角形
a
i
T
u
j
m
i
a
N
g
1、通过阅读课本理解三角形外角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培养学生的模型观念.
2、通过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能进行合情推理,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学习目标
1、在△ABC中,∠A=80°, ∠B=52°,则∠C= .
48 °
2、如下图,在△ABC中, ∠A=70°, ∠B=60°,则∠ACB= ,∠ACD= .
A
B
C
D
50 °
130°
3、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其内角和等于多少?
三角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它们的和是180 °.
新课导入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15页内容,学会下列问题:(时间:4分钟)
1、什么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是什么?
3、如何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
4、如何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进行角的计算?
B
D
C
A
O

40 °
70 °




发现懒羊羊独自在O处游玩后,灰太狼打算用迂回的方式,先从A前进到C处,然后再折回到B处截住懒羊羊返回羊村的去路,红太狼则直接在A处拦截懒羊羊,已知∠BAC=40° , ∠ABC=70°.灰太狼从C处要转多少度角才能直达B处?
探究实例
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来求∠BCD,你会吗?
B
D
C
A
O

40 °
70 °




由三角形内角和易得∠BCA=180°-∠A-∠CBA=70°,所以∠BCD=180°-∠BCA=110°.
探究实例
定义
如图,把△ABC的一边BC延长,得到∠ACD,像这样,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ACD是△ABC的一个外角.
C
B
A
D
归纳新知
如图,延长AC到E,∠BCE是不是△ABC的一个外角?∠DCE是不是△ABC的一个外角?
E
C
B
A
D
∠BCE是△ABC的一个外角,∠DCE不是△ABC的一个外角.
问题1:
合作探究1
问题2:
如图,∠ACD与∠BCE有什么关系?
在三角形的每个顶点处有多少个外角?
∠ACD 与∠BCE为对顶角,∠ACD =∠BCE;
在三角形每个顶点处都有两个外角.
A
B
C
画出△ABC的所有外角,共有几个呢
每一个三角形都有6个外角.
每一个顶点相对应的外角都有2个,且这2个角为对顶角.
画一画
合作探究
三角形的外角应具备的条件:
①角的顶点是三角形的顶点;
②角的一边是三角形的一边;
③另一边是三角形中一边的延长线.
C
B
A
D
合作探究
怎么识别三角形的外角?
F
A
B
C
D
E
如图,∠ BEC是哪个三角形的外角?∠AEC是哪个三角形的外角?∠EFD是哪个三角形的外角?
∠BEC是△AEC的外角;
∠AEC是△BEC的外角;
∠EFD是△BEF和△DCF的外角.
针对练习1
三角形的外角
A
C
B
D
相邻的内角
不相邻的内角
∠BCD与∠ACB互补.
合作探究2
如图,△ABC的外角∠BCD与其相邻的内角∠ACB有什么关系?
三角形的外角
A
C
B
D
相邻的内角
不相邻的内角
∵∠A+∠B+∠ACB=180°,∠BCD+∠ACB=180°,
∴∠A+∠B=∠BCD.
得出什么结论结论?
合作探究2
如图,△ABC的外角∠BCD与其不相邻的两内角(∠A,∠B)有什么关系?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
A
B
C
D
(
(
(
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几何语言:
∵ ∠ACD是△ABC的一个外角.
∴ ∠ACD= ∠A+ ∠B.
归纳新知
你能用作平行线的方法证明此结论吗?
D
证明:过C作CE平行于AB,
A
B
C
1
2
∴∠1= ∠B,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 ∠A ,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CD= ∠1+ ∠2= ∠A+ ∠B.
E
已知:如图,△ABC,求证:∠ACD=∠A+∠B.
合作探究
解:由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得
∠BAE= ∠2+ ∠3,
∠CBF= ∠1+ ∠3,
∠ACD= ∠1+ ∠2.
又知∠1+ ∠2+ ∠3=180 °,
所以∠BAE+ ∠CBF+ ∠ACD
=2(∠1+ ∠2+ ∠3)=360 °.
A
B
C
E
F
D
(
(
(
(
(
(
2
1
3
你还有其他解法吗?
学生尝试
如图, ∠BAE, ∠CBF, ∠ACD是△ABC的三个外角,它们的和是多少?
说出下列图形中∠1和∠2的度数:
A
B
C
D
(
(
(
80 °
60 °
(
2
1
(1)
A
B
C
(
(
(
(
2
1
50 °
32 °
(2)
∠1=40 °, ∠2=140 °
∠1=18 °, ∠2=130 °
针对练习2
复习巩固
1. 求出下列各图形中的 x 的值:
【教材P16习题13.3 第1题】
(1)
(2)
解:(1)∵x° = 180° – 39° – 108° = 33°,∴x = 33.
(2)∵x° + x° + x° = 180° ,∴x = 60.
(3)
(4)
(3)∵x° + x° + 72° = 180° ,
∴2x = 180 – 72 = 108. ∴x = 54.
(4)∵x° + (x – 36)° + (x + 36)° = 180° ,
∴x = 60.
2.(1)一个三角形最多有几个直角?为什么?
(2)一个三角形最多有几个钝角?为什么?
(3)直角三角形的外角可以是锐角吗?为什么?
【教材P16习题13.3 第2题】
解:(1)一个三角形最多有一个直角. 若一个三角形有两个直角,则不能满足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2)一个三角形最多有一个钝角. 若一个三角形有两个钝角,则不能满足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3)不可以. 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外角是锐角,则在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直角和一个钝角,则不能满足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3. 在△ABC 中,∠B 比∠A 大 10°,∠C 比∠B 大 10°. 求△ABC 各内角的度数.
【教材P16习题13.3 第3题】
解:由题意可知∠B =∠A + 10°,
∠C =∠B + 10° =∠A + 20°,
又∠A +∠B +∠C = 180°,
∴∠A +∠A + 10° +∠A + 20°= 180°,
即 3∠A + 30°= 180°. ∴∠A = 50°,
∠B =∠A + 10° = 60°,∠C =∠B + 10° =70°.
4. 如图,在△ABC 中,AD⊥BC,垂足为 D,∠1 =∠2,∠C = 65°. 求∠BAC 的度数.
【教材P16习题13.3 第4题】
解:∵ AD ⊥ BC,∴∠ADB =∠ADC = 90°.
∵∠1 =∠2,
∴∠2 =∠1 = ×(180° ∠ADB)
= × 90° = 45°.
∴∠BAC = 180° (∠2 +∠C)
= 180° (45° + 65°) = 70°.
综合运用
5. 如图,AB // CD,∠A = 40°,∠D = 45°. 求∠1 和∠2 的度数.
【教材P17习题13.3 第5题】
解:∵ AB // CD,
∴ ∠1 = ∠A = 40°.
∴∠2 =∠1 +∠D
= 40° + 45°
= 85°.
6. 如图,AB // CD,AE 与 CD 相交于点 O,∠A = 45°,∠C =∠E. 求∠C 的度数.
【教材P17习题13.3 第6题】
解:∵ AB // CD,∴ ∠DOE =∠A = 45°.
又∠DOE =∠C +∠E,且∠C =∠E,
∴∠C = ∠DOE = ×45°= 22.5°.
7. 如图,B 处在 A 处的南偏西 45°方向,C 处在 A 处的南偏东 15°方向,C 处在 B 处的北偏东 80°方向. 求∠ACB 的度数.
【教材P17习题13.3 第7题】
解:如图,设点 B 的正北方向的射线为 BD,点 A 的正南方向的射线为 AE.
由题意可知 ∠BAE = 45°,∠EAC = 15°,∠DBC = 80°,
∴∠BAC = 45° + 15° = 60°.
由 DB // AE 可得∠DBA =∠BAE = 45°,
∴∠ABC =∠DBC ∠DBA = 80° 45° = 35°.
在 △ABC 中,∠ACB = 180° ∠BAC ∠ABC = 180° 60° 35° = 85°.
D
E
作 业:
必做题:
选做题:
课本第17页 习题13.3第 5、6 题
课本第17页 第11题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