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1等要三角形的性质 课件(共49张PPT)2025-2026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3.1等要三角形的性质 课件(共49张PPT)2025-2026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49张PPT)
幻灯片 1:封面
标题:15.3.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副标题:解密等腰三角形的 “对称密码”
背景图:左侧展示等腰三角形实物(如等腰三角尺、屋顶等腰截面),右侧呈现标准等腰三角形几何图,标注 “腰”“底边”“顶角”“底角”,用红色虚线标注对称轴,直观关联 “实物” 与 “几何定义”。
幻灯片 2:学习目标
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能准确识别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通过实验探究与逻辑证明,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两大核心性质(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能规范书写性质的符号语言。
能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角度计算、线段相等证明及实际问题,提升几何推理与应用能力。
体会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培养几何直观能力和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幻灯片 3:导入 —— 从 “对称” 初识等腰三角形
生活实例展示:
播放图片:等腰三角形屋顶、等腰三角形锦旗、等腰三角形交通警示牌、等腰三角尺,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发现 “两边相等”“沿某条直线折叠后完全重合”)。
定义回顾:结合实例,明确等腰三角形定义 ——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 “腰”,另一条边叫做 “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 “顶角”,腰与底边的夹角叫做 “底角”(在几何图中完整标注各部分名称)。
提问引导:等腰三角形作为特殊的三角形,除了 “两边相等”,还具有哪些特殊性质?引出本节课核心 ——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幻灯片 4:等腰三角形性质 1—— 等边对等角(实验探究)
实验材料:等腰三角形纸片(如△ABC,AB=AC)、量角器、剪刀、直尺。
实验步骤:
观察与测量:用量角器测量等腰三角形纸片的两个底角(∠B 和∠C)的度数,记录数据。
折叠验证:将等腰三角形纸片沿顶角平分线 AD 折叠,观察∠B 与∠C 是否重合,两腰 AB 与 AC 是否重合。
重复实验:更换不同形状的等腰三角形(顶角为锐角、直角、钝角),重复上述步骤,记录结果。
实验现象:无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锐角、直角还是钝角,折叠后两个底角均重合,测量数据显示∠B=∠C;两腰 AB 与 AC 也完全重合。
提出猜想: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 “等边对等角”)。
幻灯片 5:等腰三角形性质 1—— 等边对等角(理论证明)
已知条件:如图,在△ABC 中,AB=AC。
求证内容:∠B=∠C。
证明思路:通过添加辅助线(顶角平分线、底边中线或底边高),构造两个全等三角形,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证明底角相等。
证明过程(以顶角平分线为例):
作∠BAC 的平分线 AD,交 BC 于点 D(辅助线作法)。
在△ABD 和△ACD 中:
\(\begin{cases}
AB=AC(已知), \\
∠BAD=∠CAD(AD平分∠BAC), \\
AD=AD(公共边),
\end{cases}\)
∴△ABD≌△ACD(SAS)。
∴∠B=∠C(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性质总结: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 “等边对等角”。
符号语言:在△ABC 中,∵AB=AC,∴∠B=∠C。
拓展说明:若等腰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则三个角均相等,且每个角都等于 60°(由 “等边对等角” 和三角形内角和 180° 推导得出)。
幻灯片 6:等腰三角形性质 2—— 三线合一(探究与证明)
实验观察:在上述折叠实验中,观察折叠后的辅助线 AD(顶角平分线),发现 AD 同时垂直于 BC 且平分 BC(即 BD=DC),提出猜想: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简称 “三线合一”)。
理论证明(以 “顶角平分线也是底边上的高和中线” 为例):
已知:△ABC 中,AB=AC,AD 平分∠BAC,交 BC 于 D。
求证:AD⊥BC,且 BD=DC。
证明:
由△ABD≌△ACD(已证,SAS),得 BD=DC(对应边相等),∠ADB=∠ADC(对应角相等)。
又∵∠ADB+∠ADC=180°(平角定义),∴∠ADB=∠ADC=90°,即 AD⊥BC。
故 AD 既是顶角平分线,也是底边上的中线和高。
性质总结: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简称 “三线合一”。
符号语言(三种表述):
在△ABC 中,∵AB=AC,AD 平分∠BAC,∴AD⊥BC,BD=DC;
在△ABC 中,∵AB=AC,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AD⊥BC,∠BAD=∠CAD;
在△ABC 中,∵AB=AC,AD⊥BC,∴BD=DC,∠BAD=∠CAD。
幻灯片 7: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1—— 角度计算
例题 1:在△ABC 中,AB=AC,∠A=50°,求∠B 和∠C 的度数。
分析:由 AB=AC 可知△ABC 是等腰三角形,∠B=∠C(等边对等角),结合三角形内角和 180° 计算。
解答:
∵AB=AC,∴∠B=∠C(等边对等角)。
又∵∠A+∠B+∠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A=50°,
∴∠B=∠C=(180°-50°)÷2=65°。
例题 2:在△ABC 中,AB=AC,一个底角为 70°,求顶角∠A 的度数。
解答:
∵AB=AC,∴∠B=∠C=70°(等边对等角)。
∴∠A=180°-∠B-∠C=180°-70°-70°=40°。
例题 3:在△ABC 中,AB=AC,∠A=∠B,求△ABC 各角的度数(判断是否为等边三角形)。
解答:
∵AB=AC,∴∠B=∠C(等边对等角)。
又∵∠A=∠B,∴∠A=∠B=∠C。
∵∠A+∠B+∠C=180°,∴∠A=∠B=∠C=60°,故△ABC 是等边三角形。
幻灯片 8: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2—— 线段相等证明
例题 4:如图,在△ABC 中,AB=AC,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求证:∠BAD=∠CAD,AD⊥BC(验证 “三线合一”)。
证明:
∵AB=AC,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已知),
∴AD 平分∠BAC,AD⊥BC(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即∠BAD=∠CAD,AD⊥BC。
例题 5:如图,在△ABC 中,AB=AC,D 是 BC 的中点,DE⊥AB 于 E,DF⊥AC 于 F,求证:DE=DF。
分析:连接 AD,利用 “三线合一” 得 AD 平分∠BAC,再结合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证明 DE=DF。
证明:
连接 AD,∵AB=AC,D 是 BC 中点(已知),
∴AD 平分∠BAC(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DE⊥AB,DF⊥AC(已知),
∴DE=DF(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幻灯片 9: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3—— 实际问题
例题 6:如图,某工厂要制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钢架,其中 AB=AC,顶角∠A=120°,腰长 AB=2m,求底边 BC 的长度(提示:过 A 作 AD⊥BC,利用 “三线合一” 和直角三角形性质求解)。
解答:
过 A 作 AD⊥BC 于 D,∵AB=AC,AD⊥BC(已知),
∴BD=DC(三线合一),∠BAD=∠CAD=60°(平分顶角)。
在 Rt△ABD 中,∠ADB=90°,∠BAD=60°,
∴∠ABD=30°,则 AD=AB÷2=1m(直角三角形中 30° 角对边是斜边的一半)。
由勾股定理得:BD=√(AB -AD )=√(2 -1 )=√3 m,
∴BC=2BD=2√3 m。
例题 7:如图,等腰三角形屋顶的顶角∠BAC=100°,AB=AC,求屋顶的两个底角(即∠B 和∠C)的度数,确保屋顶结构稳定。
解答:
∵AB=AC(已知),
∴∠B=∠C(等边对等角)。
∵∠A+∠B+∠C=180°,∠A=100°,
∴∠B=∠C=(180°-100°)÷2=40°,即屋顶底角为 40°。
幻灯片 10:易错点辨析与注意事项
易错点 1:混淆 “顶角” 与 “底角”:
示例:在等腰三角形中,误将 “顶角” 当作 “底角” 计算(如已知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 30°,未分情况讨论是顶角还是底角)。
提醒:若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需分 “该角为顶角” 和 “该角为底角” 两种情况讨论(注意:底角不能大于或等于 90°,否则三角形内角和会超过 180°)。
易错点 2:“三线合一” 的适用条件:
误区:在非等腰三角形中误用 “三线合一”(如普通三角形中,认为 “中线也是高”)。
强调:“三线合一” 是等腰三角形的专属性质,仅适用于 “等腰三角形”,且针对 “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不可随意扩展到其他线段。
易错点 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混淆:
误区:认为等边三角形只有 “三边相等”,忽略 “三角均为 60°” 和 “三线合一”(每条边上的中线、高、对角平分线均重合)。
纠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兼具等腰三角形的所有性质,且三个角均为 60°,三条边的 “三线” 均重合。
幻灯片 11:课堂练习 —— 分层巩固
基础练习 1:在等腰△ABC 中,AB=AC,∠C=75°,则∠A=______(答案:30°)。
基础练习 2:如图,△ABC 中,AB=AC,AD⊥BC 于 D,若 BD=3cm,则 BC=______cm(答案:6cm,利用三线合一)。
提升练习 3:如图,△ABC 中,AB=AC,E 是 AC 上一点,ED⊥BC 于 D,交 BA 的延长线于 F,求证:AF=AE(提示:利用等边对等角,证明∠F=∠AEF)。
拓展练习 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18cm,其中一边长为 5cm,求另外两边的长度(提示:分 “5cm 为腰” 和 “5cm 为底” 两种情况,结合三边关系验证,答案:5cm 和 8cm,或 6.5cm 和 6.5cm)。
幻灯片 12:课堂小结
核心知识:
等腰三角形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包含腰、底边、顶角、底角四个要素。
两大性质:
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AB=AC→∠B=∠C);
三线合一: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仅适用于等腰三角形)。
特殊情况: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三边相等、三角均为 60°,三条边的 “三线” 均重合。
解题思路:
角度计算:利用 “等边对等角” 和 “三角形内角和 180°”,注意分类讨论已知角是顶角还是底角;
线段证明:优先考虑 “三线合一” 或全等三角形,结合角平分线、垂直等条件推导;
实际问题:将实际场景转化为等腰三角形模型,利用性质和几何定理(如勾股定理)求解。
幻灯片 13:课后作业
如图,△ABC 中,AB=AC,∠A=80°,D 是 BC 上一点,∠ABD=60°,求∠ADC 的度数。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为 100°,求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和底角的度数(分情况讨论)。
如图,在△ABC 中,AB=AC,AD 是 BC 边上的高,E 是 AD 延长线上一点,连接 BE、CE,求证:BE=CE(提示:利用三线合一和全等三角形)。
观察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物体,选择一个测量其腰长、底边长和底角的度数,验证 “等边对等角” 的性质,写出测量报告。
2024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15.3.1等要三角形的性质
第十五章 轴对称
a
i
T
u
j
m
i
a
N
g
1.通过剪纸、折纸等活动,进一步认识等腰三角形,了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探索、猜想、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学会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与证明过程,体会轴对称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掌握转化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重难点
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看到下面三角形了吗,它有何特点呢?


顶角
底角
底角
底边
我们今天来探讨一下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新课导入
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的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一个直角三角形),再把得到的直角三角形展开,得到的三角形ABC有什么特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知识点
新课讲解
A
B
C
AB=AC
等腰三角形
新课讲解
【思考】△ABC 是轴对称图形吗?它的对称轴是什么?
A
C
D
B
折痕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新课讲解
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
重合的线段 重合的角
 
A
C
B
D
AB与AC
BD与CD
AD与AD
∠B 与∠C
∠BAD 与∠CAD
∠ADB 与∠ADC
新课讲解
【思考】由这些重合的角,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
说一说你的猜想.
新课讲解
A
B
C
已知:△ABC中,AB=AC,
求证:∠B= C.
【思考】如何构造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猜想: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如何证明两个角相等呢?
可以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角相等”来证.
新课讲解
已知: 如图,在△ABC中,AB=AC.
求证: ∠B= ∠C.
A
B
C
新课讲解
A
B
C
D
证明:
作底边的中线AD,
则BD=CD.
AB=AC ( 已知 ),
BD=CD ( 已作 ),
AD=AD (公共边),
∴ △BAD≌ △CAD (SSS).
∴ ∠B=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在△BAD和△CAD中
方法一:作底边上的中线.
还有其他的证法吗?
新课讲解
A
B
C
D
证明:
作顶角的平分线AD,
则∠BAD=∠CAD.
AB=AC ( 已知 ),
∠BAD=∠CAD ( 已作 ),
AD=AD (公共边),
∴ △BAD ≌ △CAD (SAS).
∴ ∠B=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方法二:作顶角的平分线
在△BAD和△CAD中
新课讲解
由△BAD≌ △CAD,除了可以得到∠B= ∠C之外,你还可以得到哪些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和你的同伴交流一下,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A
B
C
D
【想一想】
新课讲解
解:∵△BAD≌ △CAD,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易得BD=CD,∠ADB=∠ADC,∠BAD=∠CAD.
又∵ ∠ADB+∠ADC=180°,
∴ ∠ADB=∠ADC= 90° ,
即AD是等腰△ABC底边BC上的中线、顶角∠BAC的角平分线、底边BC上的高线 .
A
B
C
D
新课讲解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A
C
B
如图,在△ABC中,
∵AB=AC(已知),
∴∠B=∠C(等边对等角).
归纳总结
新课讲解
具备其中一条
性质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及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即:等腰三角形
顶角平分线
底边上的高线
底边上的中线
另外两条成立
新课讲解
归纳总结
A
C
B
D
1
2
∵AB=AC, ∠1=∠2(已知),
∴BD=CD, AD⊥BC.(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AB=AC, BD=CD (已知),
∴∠1=∠2, AD⊥BC.(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AB=AC, AD⊥BC(已知),
∴BD=CD, ∠1=∠2.(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数学语言:如图, 在△ABC中,
新课讲解
画出任意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平分线、这个底角所对的腰上的中线和高,看看它们是否重合?
三线合一
不重合
【思考】
为什么不一样?
新课讲解
(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一定是锐角.
(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可能是锐角,也可能是直角、钝角.
(3)钝角三角形不可能是等腰三角形.
(4)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一定垂直底边.
(5)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6)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一定平分顶角.
( )
( )
( )
( )
( )
明辨是非.
( )
×
×
×

×

例题讲解
A
B
C
D
例1 如图,在△ABC中 ,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
分析:(1)找出图中所有相等的角;
(2)指出图中有几个等腰三角形?
∠A=∠ABD,
∠C=∠BDC=∠ABC;
△ABC,
△ABD,
△BCD.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例题讲解
A
B
C
D
x

2x

2x


2x
(3)观察∠BDC与∠A、∠ABD的关系,∠ABC、∠C呢?
∠BDC= ∠A+ ∠ABD=2 ∠A=2 ∠ABD,
∠ABC= ∠BDC=2 ∠A,
∠C= ∠BDC=2 ∠A.
(4)设∠A=x ,请把△ ABC的内角和用含x的式子表示出来.
∵ ∠A+ ∠ABC+ ∠C=180 °,∴ x+2x+2x=180 °.
例题讲解
A
B
C
D
解:∵AB=AC,BD=BC=AD,
∴∠ABC=∠C=∠BDC, ∠A=∠ABD.
设∠A=x,则∠BDC= ∠A+ ∠ABD=2x,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中,有
∠A+∠ABC+∠C=x+2x+2x=180 ° .
解得x=36 ° .
∴在△ABC中,∠A=36°,∠ABC=∠C=72°.
x

2x

2x


2x
例题讲解
方法点拨
在含多个等腰三角形的图形中求角时,常常利用方程思想,通过内角、外角之间的关系进行转化求解.
新课讲解
如图,在△ABC中,AB=AD=DC,∠BAD=26°,
求∠B和∠C的度数.
例题讲解
解:∵AB=AD=DC
∴ ∠B= ∠ADB,∠C= ∠DAC.
设 ∠C=x,则 ∠DAC=x,
∠B= ∠ADB= ∠C+ ∠DAC=2x,
在△ABC中,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
2x+x+26°+x=180°,
解得x=38.5°.
∴ ∠C= x=38.5°, ∠B=2x=77°.
例题讲解
例2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50°,则这个三角形的底角的大小是(  )
A.65°或50° B.80°或40°
C.65°或80° D.50°或80°
A
例题讲解
方法点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已知一个内角,则这个角可能是底角也可能是顶角,要分两种情况讨论.
例题讲解
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为75°,它的另外两个角为 _______;
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7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___________________;
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11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________.
75°, 30°
70°,40°或55°,55°
35°,35°
例题讲解
例3 已知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
(1)如图①,若AD=AE,求证:BD=CE;
(2)如图②,若BD=CE,F为DE的中点,求证:AF⊥BC.
图②
图①
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线段间的关系
例题讲解
证明:(1)如图①,过A作AG⊥BC于G.
∵AB=AC,AD=AE,
∴BG=CG,DG=EG,
∴BG–DG=CG–EG,
∴BD=CE;
(2)∵BD=CE,F为DE的中点,
∴BD+DF=CE+EF,
∴BF=CF.
∵AB=AC,∴AF⊥BC.
图②
图①
G
例题讲解
在等腰三角形有关计算或证明中,有时需要添加辅助线,其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是常见的辅助线.
例题讲解
方法点拨
如图,在△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ABC的平分线BG交AC于点G,交AD于点E,EF⊥AB,垂足为F.
(1)若∠BAD=25°,求∠C的度数;
(2)求证:EF=ED.
例题讲解
(1)解:∵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
∴∠BAD=∠CAD,∴∠BAC=2∠BAD=50°.
∵AB=AC,
∴ ∠C=∠ABC = (180°– ∠BAC)
= (180°– 50°)=65°.
例题讲解
(2)证明:∵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
∴ED⊥BC,
又∵BG平分∠ABC,EF⊥AB,
∴EF=ED.
例题讲解
1. [2025广安期中]已知 是等腰三角形,若
,则 的顶角度数是( )
C
A. B.
C. 或 D. 以上都不正确
(第2题)
2. 如图,,在上截取 ,连
接,当 时, 的度数是( )
C
A. B. C. D.
课堂练习
(第3题)
3. 如图①是
两名同学玩跷跷板的场景,如
图②是跷跷板示意图,支柱
与地面垂直,是 的中
B
A. B. C. D.
点,绕着点上下转动.当端落地时, ,则
跷跷板上下可转动的最大角度 是( )
课堂练习
4. [2025长沙天心区期中]“一亭幽绝费平章,峡口清风赠
晚凉.前度桃花斗红紫,今来枫叶染丹黄.饶将春色输秋色,
迎过朝阳送夕阳.此地四时可乘兴,待谁招鹤共翱翔.”其中“一
亭”指的是具有一座悠久历史的古典园林建筑——“爱晚亭”.
如图,“爱晚亭”的顶端可看作等腰三角形,,
是边上的一点.下列条件不能说明是 的角平分线
的是( )
课堂练习
(第4题)
A.
B.
C.
D. 与 的周长相等

课堂练习
5.母题教材P79例1 如图,已知等腰三角形, ,
,若以点为圆心,长为半径画弧,交腰 于
点,连接,则____ .
30
(第5题)
课堂练习
6. 定义:一个三角形的一边长是另一边长的
2倍,这样的三角形叫作“倍长三角形”.若等腰三角形 是
“倍长三角形”,底边的长为3,则腰 的长为___.
6
课堂练习
【点拨】 等腰三角形是“倍长三角形”, 或
.若,则 的三边长分别是6,6,
3,符合题意, 腰的长为6;若 ,则
,则的三边长分别是, ,3,
, 此时不能构成三角形,这种情况不存在.
综上所述,腰 的长是6.
课堂练习
7.母题教材P86习题 小琳想要证明命题:等
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请你将该命题的已
知与求证补充完整,并完成证明过程.
已知:如图,在 中,_________________
____,,分别为边与 边上的中线,

求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证明:, .
是边上的中线,是 边上的中线,
课堂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 ,
.
又 ,
.
课堂练习
8. [2025天津和平区期中]如图,已知 是
四边形内一点, ,
,则 的大
小是( )
D
A. B. C. D.
课堂练习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等边对等角
三线合一
注意是指同一个三角形中
注意是指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和中线才有这一性质.而腰上的高和中线与底角的平分线不具有这一性质
易错点拨
(1)求等腰三角形角的度数时,如果没有明确是底角还是顶角必须分类讨论
(2)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定理,角平分线指的是“顶角平分线”
课堂总结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