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琥珀教育集团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合肥市琥珀教育集团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安徽省合肥市琥珀教育集团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卷
注意事项:
1.化学试卷共两大题17小题,满分40分。化学与物理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2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
1. 下列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工业制氧气 B. 蜡烛熄灭后产生白烟
C. 蒸馏法实现海水淡化 D. 引燃推进剂实现火箭发射
2. 今年地球日的中国主题为:“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A. 使用氢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B. 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C. 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 D. 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
3.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加热液体 B.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C. 连接仪器 D. 过滤
4. 下列关于物质燃烧时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放出热量
B.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固体
C.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
5. 我国“鹊桥二号”中继星使用镀金钼丝天线,搭建了地面与“嫦娥六号”的通信桥梁。如图是钼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符号“2Mo”可表示两个钼元素 B. 钼属于非金属元素
C. 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5.96 g D. 1个钼原子的质子数为42
6.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下列事实或做法的解释正确的是
A. 氧气能支持燃烧而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分子种类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B. 鱼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含有氧元素
C. 水银温度计受热液面上升——温度升高,汞原子的体积变大
D. 用明矾净水——明矾可降低水中钙、镁离子化合物的含量
7. 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 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则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B. 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C.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D. 过氧化氢、高锰酸钾都可以制取氧气,证明它们都含有氧分子
8. 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模型正确的是
A. 化学反应分类 B. 原子的结构
C. 水和氢气的转化 D. 空气组成模型
9. 在《哪吒2:魔童闹海》里,无量仙翁使用天元鼎炼制仙丹,经古人记载炼丹时是将红色的氧化汞(HgO)粉末放入丹炉中加热,此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乙、丙三种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 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发生改变
C. 保持物质丙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
D.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10.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利用简易净水器获得纯水 B.比较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
C.验证蜡烛燃烧生成水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A. A B. B C. C D. D
11.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图①: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B. 图②: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固体中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C. 图③: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 图④:电解水
12. “数字化”赋能化学实验。如图装置探究红磷和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及氧气浓度的变化。实验装置如甲图所示,用激光笔照射红磷燃烧直至熄灭,待装置冷却将白磷提出水面,再用激光笔照射白磷,白磷燃烧。整个过程中氧气含量变化如图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分析图乙,说明红磷燃烧主要发生在BC段
B. CD段氧气浓度略上升的原因可能是红磷燃烧结束,温度下降气体逐渐均匀混合
C. 分析BC、DE段说明“不同物质燃烧需要氧气的浓度不同
D. 该实验说明红磷燃烧的方法能精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重要工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请用化学符号表示: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_______;
(2)构成氯化钠的微粒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个氢原子___________。
14.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水是生命之源,生活用水可由多种途径获得。
I.空气制水机能充分利用大气中的水分制出饮用水,其工作原理如下:
空气→①空气过滤装置→②冷凝装置→③水净化装置→④紫外杀菌→饮用水
(1)①中可阻挡直径_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滤孔直径的物质。
(2)实验室过滤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___________;过滤后液体仍然浑浊,写出一种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
Ⅱ.下面是两种海水淡化的原理示意图。
(3)图1中,加压后钠离子、镁离子等不能通过反渗透膜。镁离子的符号是___________。
(4)图2中,海水蒸发冷凝得到淡水的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 分子的质量 B. 分子的种类 C. 分子的间隔
(5)山泉水可适当的给人补充钙、钠、钾,这里的钙、钠、钾指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 分子 B. 原子 C. 离子 D. 元素
(6)科学家发现在负压和超低温条件下,水会像棉花糖一样,以蓬松轻盈的形式稳定存在,被称为“气凝胶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 “气凝胶冰”是纯净物
B. “气凝胶冰”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融化
C. “气凝胶冰”与水的化学性质不同
D. 结成“气凝胶冰”后,分子停止运动
15. 现有下列实验装置图,结合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①仪器的名称___________。
(2)若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并收集较干燥的氧气,可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组合为___________(填装置序号);该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
(3)根据相关计算,分解7.9克高锰酸钾得到氧气体积的理论值为0.56 L。若实验操作均正确,实际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明显大于0.56 L,可能的原因为___________。
16. “琥珀之光”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无意中发现过氧化氢溶液和“84”消毒液或氧化铜混合后均产生了大量气泡,有同学对此产生了疑惑——“84”消毒液能否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呢?催化过氧化氢分解除了二氧化锰外是否有更好的催化剂呢?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这两个问题展开了探究。
【资料】①“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
②“84”消毒液和过氧化氢溶液混合能产生氧气。
③氧化铜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探究一:探究次氯酸钠能否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前导气管中已充满了水)
进行实验】
(1)步骤I:连接好装置,并___________(填操作)。
步骤Ⅱ:向锥形瓶中加入30 mL“84”消毒液,然后用注射器吸取25 mL过氧化氢溶液,塞紧橡胶塞;
步骤Ⅲ:将注射器中的过氧化氢溶液平均分5次(每次5 mL)推入锥形瓶中;每次推入过氧化氢溶液,待不再产生气泡后,读出量简中水的总体积如表所示。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量筒中水的总体积/mL 140 280 365 370 x
讨论与分析】
(2)下列有关该实验的数据分析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 第1次实验产生的气体为140 mL
B. 前两次实验产生气体的总体积为270 mL
C. 表格中x的值是370
D. 第4、5次加人液体后几乎没有气体产生
(3)小组同学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在次氯酸钠中加入过氧化氢,次氯酸钠作___________(填“反应物”或“催化剂”)。
探究二:氧化铜与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比较。
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了两次实验,在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氧化铜和二氧化锰,分别将注射器内盛有的等体积、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快速注入试管中,利用注射器收集氧气,收集到氧气的体积和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4)实验中造成U型管内红墨水液面左低右高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
(5)通过图2除了能得出二氧化锰催化效果比氧化铜好,还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6)请写出氧化铜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氧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
(7)图2中过氧化氢溶液加入氧化铜时制取氧气的曲线,时间段反应速率逐渐变___________(选填“快”或“慢”);原因是___________。
(8)除了催化剂,请提出一种可以加快反应速率的方法___________。
17. “暖宝宝贴”(主要成分为铁粉)发热的原理是铁粉和氧气、水发生反应放热。用“暖宝宝贴”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广口瓶容积为270 mL,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后量筒中水的体积为55 mL,实验前量筒中水的体积为100 mL,参与反应的水的体积忽略不计。
(1)铁的锈蚀属于_____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下列实验操作会导致测得氧气含量偏低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 铁粉不足
B. 未等温度恢复至室温后就打开弹簧夹
C. 装置漏气
D. 实验前弹簧夹未夹紧
(3)本次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_(计算过程省略)。
(4)与红磷燃烧法相比,此实验测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
1. 下列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工业制氧气 B. 蜡烛熄灭后产生白烟
C. 蒸馏法实现海水淡化 D. 引燃推进剂实现火箭发射
【答案】D
【解析】
【详解】A、工业制氧气通常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利用氧气和氮气的沸点差异进行分离,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是石蜡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固体颗粒,属于物质状态的改变(气态→固态),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错误。
C、蒸馏法海水淡化通过蒸发和冷凝分离水和盐,仅改变水的状态(液态→气态→液态),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引燃推进剂时,燃料与氧化剂发生剧烈燃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等新物质,并释放能量推动火箭。此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故选D。
2. 今年地球日的中国主题为:“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A. 使用氢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B. 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C. 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 D. 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
【答案】C
【解析】
【详解】A、使用氢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氢能和太阳能属于清洁能源,使用过程中几乎不产生污染物,有利于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和空气污染。正确。
B、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合理使用可减少残留,避免过量导致土壤和水体污染,符合环保要求。正确。
C、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工业废水含重金属、有毒物质等,直接灌溉会污染土壤和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属于破坏环境的行为。错误。
D、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磷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暴发,破坏生态平衡,禁止使用可保护水质。正确。
故选C。
3.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加热液体 B.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C. 连接仪器 D. 过滤
【答案】A
【解析】
【详解】A、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且要用外焰加热,图中液体体积没有超过了试管容积的,操作正确,A正确。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为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集气瓶底部应放少量水或细沙,图中集气瓶底部没有放,操作错误,B错误。
C、连接仪器时,不能将试管放在桌面上用力塞橡胶塞,这样易压破试管,操作错误,C错误。
D、过滤操作符合“一贴、二低、三靠”的要求,图中没有用玻璃棒引流,操作错误,D错误。
故选A。
4. 下列关于物质燃烧时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放出热量
B.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固体
C.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而不是烟雾,不符合题意。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生成四氧化三铁固体”是结论,不是现象,不符合题意。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观察到的现象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符合题意。
D、硫粉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 我国“鹊桥二号”中继星使用镀金钼丝天线,搭建了地面与“嫦娥六号”的通信桥梁。如图是钼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符号“2Mo”可表示两个钼元素 B. 钼属于非金属元素
C. 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5.96 g D. 1个钼原子的质子数为42
【答案】D
【解析】
【详解】A、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2Mo”表示2个钼原子,不能表示两个钼元素,A错误。
B、钼字带有“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B错误。
C、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常省略不写,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5.96,C错误。
D、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钼的原子序数为42,所以1个钼原子的质子数为42,D正确。
故选D。
6.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下列事实或做法的解释正确的是
A. 氧气能支持燃烧而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分子种类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B. 鱼能水中生存——说明水中含有氧元素
C. 水银温度计受热液面上升——温度升高,汞原子的体积变大
D. 用明矾净水——明矾可降低水中钙、镁离子化合物的含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A、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分子种类不同,导致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氧气分子能支持燃烧,而二氧化碳分子不能。正确。
B、鱼能在水中生存是因为水中溶解了氧气(),而非水中含有氧元素(中的氧元素)。溶解氧以分子形式存在,与氧元素的存在形式无关。错误。
C、水银(汞)受热液面上升是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增大,而非汞原子体积变大。原子本身的体积在温度变化时几乎不变。错误。
D、明矾净水是通过水解生成胶状物吸附悬浮杂质,属于物理沉降,而非降低钙、镁离子。错误。
故选A。
7. 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 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则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B. 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C.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D. 过氧化氢、高锰酸钾都可以制取氧气,证明它们都含有氧分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A、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但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例如,水分子(H2O)和氖原子(Ne)质子数均为10,但前者是分子,后者是原子。因此,A错误。
B、离子是带电的粒子,但带电粒子不一定是离子。例如,电子、质子也带电,但它们不是离子。因此,B错误。
C、单质的定义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若某纯净物仅含一种元素,则必为单质。因此,C正确。
D、过氧化氢(H2O2)和高锰酸钾(KMnO4)含有氧元素,但氧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如H2O2分子或离子),而非游离的氧分子(O2)。因此,D错误。
故选C。
8. 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模型正确的是
A. 化学反应分类 B. 原子的结构
C. 水和氢气的转化 D. 空气组成模型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有些氧化反应属于化合反应(如碳燃烧),有些不属于(如甲烷燃烧);有些化合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有些不属于(如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所以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是交叉关系,该模型错误,A错误。
B、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氢原子除外,氢原子没有中子),该模型中原子的结构表述错误,B错误。
C、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该模型正确,C正确。
D、空气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1%,该模型中各成分比例应该是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D错误。
故选C。
9. 在《哪吒2:魔童闹海》里,无量仙翁使用天元鼎炼制仙丹,经古人记载炼丹时是将红色的氧化汞(HgO)粉末放入丹炉中加热,此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乙、丙三种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 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发生改变
C. 保持物质丙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
D.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从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氧化汞(HgO)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汞(Hg)和氧气(O2),化学方程式为2HgO2Hg + O2↑。
【详解】A、甲是氧化汞,由氧化汞分子构成;乙是汞,由汞原子构成;丙是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所以甲、丙由分子构成,乙由原子构成,A错误。
B、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此反应中,氧化汞分子分裂为汞原子和氧原子,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反应前有4个氧化汞分子,反应后生成2个氧分子,分子的数目也发生改变,B错误。
C、 丙是氧气,由氧分子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粒子,所以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C正确。
D、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而不是化合反应,D错误。
故选C。
10.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利用简易净水器获得纯水 B.比较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
C.验证蜡烛燃烧生成水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 简易净水器能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色素和异味等,但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所以不能获得纯水,该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A错误。
B、比较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时,应控制变量,除了催化剂不同外,其他条件(如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等)应相同,而该实验中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同,无法比较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该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错误。
C、 验证蜡烛燃烧生成水,应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若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生成了水,而该实验用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是验证二氧化碳的生成,不能验证生成水,该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错误。
D、推动注射器活塞,若装置气密性良好,装置内压强增大,会观察到导管中液柱上升,能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该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D正确。
故选D。
11.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图①: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B. 图②: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固体中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C. 图③: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 图④:电解水
【答案】D
【解析】
【详解】A、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的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有无催化剂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是相等的,图像中显示有催化剂时生成氧气更多,不符合实际,A错误。
B、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中是催化剂,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固体中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的质量不会改变,而图像中固体质量逐渐减少,不符合实际,B错误。
C、在点燃的条件下,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因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所以足量的红磷燃烧后,装置内气体的体积应剩余原空气体积的五分之四,不符合实际,C错误。
D、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图像中氢气和氧气的体积变化符合2:1的比例关系,符合实际,D正确。
故选D。
12. “数字化”赋能化学实验。如图装置探究红磷和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及氧气浓度的变化。实验装置如甲图所示,用激光笔照射红磷燃烧直至熄灭,待装置冷却将白磷提出水面,再用激光笔照射白磷,白磷燃烧。整个过程中氧气含量变化如图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分析图乙,说明红磷燃烧主要发生在BC段
B. CD段氧气浓度略上升的原因可能是红磷燃烧结束,温度下降气体逐渐均匀混合
C. 分析BC、DE段说明“不同物质燃烧需要氧气的浓度不同
D. 该实验说明红磷燃烧的方法能精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A、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用激光笔照射红磷,红磷燃烧,从图乙看,BC段氧气浓度下降明显,说明红磷燃烧主要发生在BC段,A正确。
B、 CD段氧气浓度略上升,原因可能是红磷燃烧结束,温度下降,气体逐渐均匀混合,使氧气浓度略有上升,B正确。
C、 BC段红磷燃烧,消耗氧气,DE段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红磷燃烧时氧气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就停止燃烧,白磷在更低的氧气浓度下还能燃烧,说明不同物质燃烧需要氧气的浓度不同,C正确。
D、由图乙可知,红磷燃烧结束后,氧气还有剩余,所以该实验说明红磷燃烧的方法不能精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请用化学符号表示: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_______;
(2)构成氯化钠的微粒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个氢原子___________。
【答案】(1)Al (2) ①. Na+ ②. Cl-
(3)2H
【解析】
【小问1详解】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其元素符号为Al。
【小问2详解】
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钠离子的符号为Na+,氯离子的符号为Cl-。
【小问3详解】
原子的表示方法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氢原子表示为2H。
14.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水是生命之源,生活用水可由多种途径获得。
I.空气制水机能充分利用大气中的水分制出饮用水,其工作原理如下:
空气→①空气过滤装置→②冷凝装置→③水净化装置→④紫外杀菌→饮用水
(1)①中可阻挡直径_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滤孔直径的物质。
(2)实验室过滤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___________;过滤后液体仍然浑浊,写出一种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
Ⅱ.下面是两种海水淡化的原理示意图。
(3)图1中,加压后钠离子、镁离子等不能通过反渗透膜。镁离子的符号是___________。
(4)图2中,海水蒸发冷凝得到淡水的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 分子的质量 B. 分子的种类 C. 分子的间隔
(5)山泉水可适当的给人补充钙、钠、钾,这里的钙、钠、钾指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 分子 B. 原子 C. 离子 D. 元素
(6)科学家发现在负压和超低温条件下,水会像棉花糖一样,以蓬松轻盈的形式稳定存在,被称为“气凝胶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 “气凝胶冰”是纯净物
B. “气凝胶冰”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融化
C. “气凝胶冰”与水的化学性质不同
D. 结成“气凝胶冰”后,分子停止运动
【答案】(1)大于 (2) ①. 漏斗 ②. 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
(3)Mg2+ (4)AB (5)D (6)A
【解析】
【小问1详解】
①中可阻挡直径大于滤孔直径物质,从而除去这些物质;
【小问2详解】
实验室过滤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可能原因是滤纸破损(会使得液体中的不溶物进入下面的烧杯,从而使得滤液浑浊)、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会使部分液体未经过滤纸的过滤直接流下,该操作会使滤液仍然浑浊)或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
【小问3详解】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该离子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上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带一个电荷时,1通常省略,多个离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镁离子表示为:Mg2+;
【小问4详解】
图2中,海水蒸发冷凝得到淡水的过程中,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分子的种类和质量不变,故选:AB;
【小问5详解】
这里的钙、钠、钾不是以分子、原子、单质的形式存在,而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D;
【小问6详解】
A、“气凝胶冰”是水的一种特殊状态,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符合题意;
B、在负压和超低温条件下,水会像棉花糖一样,以蓬松轻盈的形式稳定存在,被称为“气凝胶冰”,如果改变条件,“气凝胶冰”可能会融化,不符合题意;
C、“气凝胶冰”与水均是由水分子构成,分子构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不符合题意;
D、结成“气凝胶冰”后,分子仍然在不断运动,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 现有下列实验装置图,结合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①仪器的名称___________。
(2)若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并收集较干燥的氧气,可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组合为___________(填装置序号);该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
(3)根据相关计算,分解7.9克高锰酸钾得到氧气体积的理论值为0.56 L。若实验操作均正确,实际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明显大于0.56 L,可能的原因为___________。
【答案】(1)铁架台 (2) ①. BD或BF ②. 或
(3)生成的锰酸钾在较高温度下会继续分解产生氧气
【解析】
【小问1详解】
图中标号①仪器的名称是铁架台;
【小问2详解】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应选用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既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又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比较干燥,可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组合为BD或BF,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符合表达式为:;
【小问3详解】
若实际收集到的氧气体积明显大于理论值,可能的原因为生成的锰酸钾在较高温度下会继续分解产生氧气,导致测量结果偏大。
16. “琥珀之光”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无意中发现过氧化氢溶液和“84”消毒液或氧化铜混合后均产生了大量气泡,有同学对此产生了疑惑——“84”消毒液能否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呢?催化过氧化氢分解除了二氧化锰外是否有更好的催化剂呢?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这两个问题展开了探究。
【资料】①“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
②“84”消毒液和过氧化氢溶液混合能产生氧气。
③氧化铜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探究一:探究次氯酸钠能否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前导气管中已充满了水)
【进行实验】
(1)步骤I:连接好装置,并___________(填操作)。
步骤Ⅱ:向锥形瓶中加入30 mL“84”消毒液,然后用注射器吸取25 mL过氧化氢溶液,塞紧橡胶塞;
步骤Ⅲ:将注射器中的过氧化氢溶液平均分5次(每次5 mL)推入锥形瓶中;每次推入过氧化氢溶液,待不再产生气泡后,读出量简中水的总体积如表所示。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量筒中水的总体积/mL 140 280 365 370 x
【讨论与分析】
(2)下列有关该实验的数据分析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 第1次实验产生的气体为140 mL
B. 前两次实验产生气体的总体积为270 mL
C. 表格中x的值是370
D 第4、5次加人液体后几乎没有气体产生
(3)小组同学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在次氯酸钠中加入过氧化氢,次氯酸钠作___________(填“反应物”或“催化剂”)。
探究二:氧化铜与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比较。
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了两次实验,在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氧化铜和二氧化锰,分别将注射器内盛有的等体积、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快速注入试管中,利用注射器收集氧气,收集到氧气的体积和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4)实验中造成U型管内红墨水液面左低右高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
(5)通过图2除了能得出二氧化锰催化效果比氧化铜好,还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6)请写出氧化铜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氧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
(7)图2中过氧化氢溶液加入氧化铜时制取氧气的曲线,时间段反应速率逐渐变___________(选填“快”或“慢”);原因是___________。
(8)除了催化剂,请提出一种可以加快反应速率的方法___________。
【答案】(1)检查装置气密性 (2)BD
(3)反应物 (4)过氧化氢分解时放热,温度升高,装置中压强增大
(5)催化剂不影响生成氧气的质量
(6)或
(7) ①. 慢 ②. 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在不断减小
(8)升高温度或提高反应物的浓度
【解析】
【小问1详解】
该反应生成氧气,所以连接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小问2详解】
A、第一次实验中注射器推入5mL的过氧化氢溶液,则产生的气体为140mL-5mL=135mL,该选项分析错误;
B、注射器每次推入5mL的过氧化氢溶液,则前两次实验产生气体的总体积为280mL-5mL×2=270mL,该选项分析正确;
C、第1次加入5mLH2O2溶液,产生气体135 mL,第2次加入5mLH2O2溶液,产生气体135 mL,第3次加入5mLH2O2溶液,产生气体365 mL-280mL-5mL=80mL,说明第3次已经把NaClO反应完全,第4、5次分别加入5mLH2O2溶液将不再产生气体,但是会分别排出5mL气体,则表中的数据x=370+5=375,该选项分析错误;
D、由选项C的分析可知,最后两次实验没有气体产生,该选项分析正确。
故选BD。
【小问3详解】
分析表中数据,第1、2次产生气体体积相等,第3次产生气体比第1、2次产生气体少,第4、5次不产生气体,说明NaClO是反应物,不是催化剂。
【小问4详解】
实验中造成U型管内红墨水液面左低右高的可能原因是过氧化氢分解时放热,温度升高,装置中的压强增大。
【小问5详解】
通过图2可知,最终得到氧气的体积相同,则还能得出的结论是催化剂不影响生成氧气的质量等。
【小问6详解】
过氧化氢在氧化铜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文字、符号表达式分别为:、。
【小问7详解】
t1~t2时间段曲线逐渐变平缓,说明反应速率逐渐变慢,这是由于随着反应的进行,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在不断减小。
【小问8详解】
升高温度或提高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合理即可。
17. “暖宝宝贴”(主要成分为铁粉)发热的原理是铁粉和氧气、水发生反应放热。用“暖宝宝贴”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广口瓶容积为270 mL,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后量筒中水的体积为55 mL,实验前量筒中水的体积为100 mL,参与反应的水的体积忽略不计。
(1)铁的锈蚀属于_____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下列实验操作会导致测得的氧气含量偏低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 铁粉不足
B. 未等温度恢复至室温后就打开弹簧夹
C. 装置漏气
D. 实验前弹簧夹未夹紧
(3)本次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_(计算过程省略)。
(4)与红磷燃烧法相比,此实验测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化学 (2)ABC
(3)18% (4) ①. 对环境更友好 ②. 在密闭环境下进行,误差相对较小
【解析】
【小问1详解】
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发生反应,生成了新物质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小问2详解】
A、铁粉不足,不能将广口瓶内的氧气完全消耗,会使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偏低。
B、未等温度恢复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此时广口瓶内温度较高,气体受热膨胀,压强较大,进入广口瓶的水的体积偏小,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偏低。
C、装置漏气,在反应过程中会有空气进入广口瓶,或广口瓶内的气体会泄漏出去,导致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偏低。
D、实验时,由于铁粉生锈放热,广口瓶内压强增大,气体会从导管逸出,这样会使进入广口瓶的水的体积偏大,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偏高,不符合要求。 所以会导致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偏低的是ABC。
【小问3详解】
广口瓶容积为270mL,其中水的体积为20mL,则广口瓶内空气的体积为270mL-20mL=250mL。 实验前量筒中水的体积为100mL,实验后量筒中水的体积为55mL,则进入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为100mL-55mL=45mL,这部分水的体积就是广口瓶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可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8%。
【小问4详解】
“暖宝宝”(主要成分是铁粉)生锈消耗氧气,反应相对温和,不会像红磷燃烧那样产生大量白烟,对环境更友好。
该实验装置在密闭环境下进行,误差相对较小,能更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