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文年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文年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怀远文年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40分。化学和物理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
1.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是苏轼对月饼的赞美。下列月饼制作的部分工序图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挑选馅料 B. 检查气密性
C. 取用石灰石 D. 烘烤月饼
2.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十一篇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做法有利于实现该目标的是
A. 为增加节日气氛大量燃放烟花爆竹
B. 加高烟囱将工厂废气排放到大气中
C. 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面积
D. 就地焚烧秸秆,增加田间肥料
过生日吃蛋糕点蜡烛时,小明发现蜡烛燃烧时会产生黑烟,且火焰分三层。黑烟成分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蜡烛分三层火焰的呢?完成以下两题:
3. 关于黑烟,小明的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A. 如实记录并准确描述该实验现象 B. 重复实验,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C. 忽略该异常现象,不予理睬 D. 向老师请教或查阅资料,查找原因
4. 小明提出火焰分三层可能与氧气含量有关。“蜡烛的三层火焰可能与氧气含量有关”这一叙述属于科学探究中
A. 提出问题 B. 猜想与假设 C. 收集证据 D. 制订计划
5. 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熄灭的气体:氮气、二氧化碳、人呼出的气体
B. 纯净物:液氧、澄清石灰水、洁净的空气
C. 可作为电光源的气体:氮气、氦气、氖气
D. 可在酒精灯上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集气瓶
6. 实验操作应严谨规范。下列实验操作正确是
A. 倾倒液体 B. 熄灭酒精灯
C 加热液体 D. 闻试剂气味
7. 对下列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分析不合理的是
A. 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是因为氧气的含量不同
B.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将铁丝盘成螺旋状的目的——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
C. 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结果偏小——引燃红磷后未立即塞紧瓶塞
D. 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炸裂——试管口未略向下倾斜
8. 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铁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一种黑色固体
B.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有大量白雾产生
C.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产生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二氧化碳
D. 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9. 某同学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现试管炸裂,造成试管炸裂的原因可能是下列中的
①没有给试管均匀预热 ②试管外壁潮湿 ③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
④试管口塞了一团棉花 ⑤加热时试管与灯芯接触 ⑥收集完氧气后,先撤酒精灯,后把导管移出水面
A. 全部 B. 除④外 C. 除⑥外 D. ①②③⑤
10. 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可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量筒中涌出柱状的泡沫,可形象地称为“大象牙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量取56mL溶液需要量筒和胶头滴管 B. 产生的泡沫可用于灭火
C. 催化剂一定是二氧化锰 D. 没有催化剂过氧化氢不会分解
11. 分析和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制取氧气时必须检验装置气密性,所以制取气体时都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B.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能量的变化,所以有能量变化的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C. 先俯视读数为65毫升倒出一部分仰视读数为56毫升,倒出的液体体积大于9毫升
D. 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所以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12. 小组同学想探究用不同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测定氧气含量方法优劣。他们用足量的蜡烛、红磷和白磷分别在相同体积与状态的空气中燃烧,用氧气探测器测定容器中剩余氧气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三个实验效果最好的是白磷,因为它反应消耗的氧气更加彻底
B. 该实验证明氧气的浓度较低时,红磷与白磷还能与之发生反应
C. 根据图像对比可知,三种物质中,白磷能在更低浓度的氧气中燃烧
D. 若用这三种物质做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含量偏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除标注分值外,其余每空1分,共28分)
13. 酒精:①无色透明;②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③易挥发;④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⑤能溶解碘等物质;⑥易燃烧;⑦常做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⑧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⑨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1)根据上述文字可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有______(填序号,下同);化学性质有______;用途有______。
(2)写出上述文字中酒精发生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
14. 结合下图所示制取气体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应选择的装置组合为___________(从A~E中选);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
(3)若用C装置收集氧气,收集的氧气不纯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答一点)
(4)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时,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
15. 新型材料纳米级铁粉具有广泛的用途,它比普通铁粉更易与氧气反应,其制备流程如图所示:
(1)氮气可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得到,该过程属于______(填物理变化或者化学变化)。
(2)在制备纳米级铁粉的工艺流程中,氮气的作用是______。
(3)纳米级铁粉在氧气中能自发燃烧生成黑色固体,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为_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
(4)上述流程中可以回收利用的物质是______。
16. 某研究小组发现,将适量淀粉放入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加快。对于此现象,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淀粉能否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做出猜想】淀粉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验证】
(1)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解释
Ⅰ. A中无明显现象,B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 B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_。
Ⅱ.向B试管中重新加入5%的过氧化氢溶液,反应停止后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滤渣。 B中带火星木条又复燃,滤渣质量为___________。 淀粉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在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变化,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2)B中过氧化氢分解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
【实验拓展】
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对比淀粉与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实验均以生成气体为准,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忽略不计,相关数据见表:
实验编号 3%过氧化氢溶液体积 其他物质质量 待测数据
Ⅰ 淀粉0.5 g a
Ⅱ 二氧化锰0.5 g b
(3)上述实验中“待测数据”是指___________;
(4)若a>b,则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拓展探究】
(5)同种催化剂,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
17. 李明明查阅资料发现P2O5有毒,在教材实验(如图1)的启发下设计了如图2的实验,用于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回答下列问题:
(1)图2实验中反复推拉注射器目的是______。
(2)室温下,图2实验测定的数据如表(在气球完全干瘪的状态下测量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
硬质玻璃管的体积 反应前注射器中空气的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中气体的体积
50.0mL 20.0mL 6.5mL
实验测得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为______(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3)图2实验的优点是______(答一点)。
(4)如何测量硬质玻璃管容积______。
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
1.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是苏轼对月饼的赞美。下列月饼制作的部分工序图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挑选馅料 B. 检查气密性
C. 取用石灰石 D. 烘烤月饼
【答案】D
【解析】
【详解】A.挑选馅料的过程中,馅料的物质组成没有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检查气密性是检查装置是否漏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取用石灰石只是将石灰石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石灰石的物质组成没有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烘烤月饼时,月饼中的成分在高温下会发生反应,例如淀粉等物质会发生糊化、美拉德反应等,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十一篇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做法有利于实现该目标的是
A. 为增加节日气氛大量燃放烟花爆竹
B. 加高烟囱将工厂废气排放到大气中
C. 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面积
D. 就地焚烧秸秆,增加田间肥料
【答案】C
【解析】
【详解】A、大量燃放烟花爆竹增加了气体污染物和固体污染物的排放,不利于实现该目标;
B、加高烟囱将工厂废气排放到大气中,同样会造成污染,不利于实现该目标;
C、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面积能净化空气,有利于实现该目标;
D、就地焚烧秸秆,增加田间肥料,会污染环境,不利于实现该目标;
故选C。
过生日吃蛋糕点蜡烛时,小明发现蜡烛燃烧时会产生黑烟,且火焰分三层。黑烟成分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蜡烛分三层火焰的呢?完成以下两题:
3. 关于黑烟,小明的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A. 如实记录并准确描述该实验现象 B. 重复实验,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C. 忽略该异常现象,不予理睬 D. 向老师请教或查阅资料,查找原因
4. 小明提出火焰分三层可能与氧气含量有关。“蜡烛的三层火焰可能与氧气含量有关”这一叙述属于科学探究中
A. 提出问题 B. 猜想与假设 C. 收集证据 D. 制订计划
【答案】3. C 4. B
【解析】
【3题详解】
A、如实记录并准确描述实验现象是科学探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有助于后续分析问题,可取。
B、重复实验,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能验证现象的可靠性,是科学的做法,可取。
C、忽略异常现象不予理睬,会错过探究问题的机会,不符合科学探究的精神,不可取。
D、向老师请教或查阅资料查找原因,是积极解决问题的方式,可取。
故选C。
【4题详解】
A、提出问题是指明确需要探究的问题,比如 “为什么蜡烛火焰分三层?”,而题干是对原因的推测,不是提出问题,该选项错误。
B、“蜡烛的三层火焰可能与氧气含量有关” 是对火焰分三层原因的一种猜想和假设,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环节,该选项正确。
C、收集证据是指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取支持或反驳猜想的依据,这里还未到收集证据阶段,该选项错误。
D、制订计划是指设计探究的步骤、方法等,题干不是制订计划,该选项错误。
故选B。
5. 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熄灭的气体:氮气、二氧化碳、人呼出的气体
B. 纯净物:液氧、澄清石灰水、洁净的空气
C. 可作为电光源的气体:氮气、氦气、氖气
D. 可在酒精灯上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集气瓶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氮气、二氧化碳气体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熄灭,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相对较低且含大量的水蒸气,也能使带火星的木条熄灭,A符合题意;
B.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液氧只由氧气组成,是纯净物,澄清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是混合物,洁净的空气含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是混合物,B不符合题意;
C.稀有气体可用作电光源的气体,氮气不是稀有气体,C不符合题意;
D.试管可酒精灯上直接加热,烧杯需垫上陶土网加热,集气瓶不能加热,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 实验操作应严谨规范。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倾倒液体 B. 熄灭酒精灯
C. 加热液体 D. 闻试剂气味
【答案】D
【解析】
【详解】A、向试管中倒入液体,试管倾斜,瓶塞要倒放,标签朝向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瓶塞未倒放,故图示操作不正确;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故图示操作不正确;
C、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且要用外焰加热,先均匀加热,后对准药品固定加热。试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呈45°角,手握长柄;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故图示操作不正确;
D、闻药品气味的方法是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入鼻孔,禁止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故图示操作正确。
故选D。
7. 对下列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分析不合理的是
A. 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是因为氧气的含量不同
B.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将铁丝盘成螺旋状的目的——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
C. 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结果偏小——引燃红磷后未立即塞紧瓶塞
D. 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炸裂——试管口未略向下倾斜
【答案】C
【解析】
【详解】A、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确实与氧气含量有关。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分析合理,故不符合题意。
B、铁丝盘成螺旋状的主要目的是增大受热面积,使热量集中,便于达到铁的着火点,分析合理,故不符合题意。
C、红磷燃烧后未立即塞紧瓶塞,燃烧放热导致气体膨胀逸出,冷却后进入的水量偏多,结果应偏大,而非偏小。分析不合理,故符合题意。
D、试管口未略向下倾斜,冷凝水倒流至试管底部,导致炸裂,分析合理,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 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铁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一种黑色固体
B.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有大量白雾产生
C.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产生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二氧化碳
D. 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答案】D
【解析】
【详解】A、铁在氧气中燃烧产生一种黑色固体,在空气中只能加热到红热,错误;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有大量白烟产生(五氧化二磷固体),错误;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产生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该气体是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错误;
D、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正确。
故选D。
9. 某同学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现试管炸裂,造成试管炸裂的原因可能是下列中的
①没有给试管均匀预热 ②试管外壁潮湿 ③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
④试管口塞了一团棉花 ⑤加热时试管与灯芯接触 ⑥收集完氧气后,先撤酒精灯,后把导管移出水面
A. 全部 B. 除④外 C. 除⑥外 D. ①②③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管炸裂的原因主要是试管受热不均匀:
①没有给试管预热,会造成试管受热不均匀而使试管炸裂;
②试管外壁有潮湿有水,会造成试管受热不均匀而使试管炸裂;
②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会造成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④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塞了一团棉花,能防止试管内固体进入导管,不会造成试管炸裂;
⑤加热时试管与灯芯接触,会造成试管受热不均匀而容易炸裂试管;
⑥收集完氧气,先熄灭酒精灯后把导管撤离水面,由于试管内有气压降低,水槽内的水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进入试管,使试管遇冷受热不均炸裂;
故除④外均是造成试管炸裂的可能原因。
故选B。
10. 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可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量筒中涌出柱状的泡沫,可形象地称为“大象牙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量取56mL溶液需要量筒和胶头滴管 B. 产生的泡沫可用于灭火
C. 催化剂一定二氧化锰 D. 没有催化剂过氧化氢不会分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A、量取56mL溶液,可选用100mL量筒,实验中倾倒液体接近56mL处,然后改用胶头滴管滴加到刻度线,故选项说法正确;
B、产生的泡沫中含有氧气,氧气能支持燃烧,不能用于灭火,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不一定是二氧化锰,还可能是硫酸铜溶液、氧化铜等,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没有催化剂,过氧化氢也会分解,只是分解速率较慢,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11. 分析和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制取氧气时必须检验装置气密性,所以制取气体时都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B.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能量的变化,所以有能量变化的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C. 先俯视读数为65毫升倒出一部分仰视读数为56毫升,倒出的液体体积大于9毫升
D. 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所以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答案】A
【解析】
【详解】A、制取气体时,若装置气密性不好,会导致气体泄漏,收集不到气体或收集的气体不纯,所以制取任何气体时都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该推理正确。
B、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例如灯泡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该推理错误。
C、俯视读数会使读数偏大,实际液体体积小于65毫升;仰视读数会使读数偏小,实际剩余液体体积大于56毫升,所以倒出的液体体积小于9毫升,该推理错误。
D、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不一定是催化剂,催化剂还需满足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该推理错误。
故选A
12. 小组同学想探究用不同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测定氧气含量方法的优劣。他们用足量的蜡烛、红磷和白磷分别在相同体积与状态的空气中燃烧,用氧气探测器测定容器中剩余氧气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三个实验效果最好的是白磷,因为它反应消耗的氧气更加彻底
B. 该实验证明氧气的浓度较低时,红磷与白磷还能与之发生反应
C. 根据图像对比可知,三种物质中,白磷能在更低浓度的氧气中燃烧
D. 若用这三种物质做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含量偏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A、从图像看,白磷燃烧后剩余氧气量最少,说明白磷反应消耗的氧气更加彻底,实验效果最好,该说法正确。
B、红磷和白磷燃烧后,氧气剩余量较蜡烛燃烧时更少,证明氧气浓度较低时,红磷与白磷还能与之发生反应,该说法正确。
C、对比图像,白磷燃烧后剩余氧气浓度最低,说明白磷能在更低浓度的氧气中燃烧,该说法正确。
D、因为蜡烛、红磷、白磷都不能将氧气完全消耗,所以用这三种物质做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含量会偏低,而不是偏高,该说法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除标注分值外,其余每空1分,共28分)
13. 酒精:①无色透明;②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③易挥发;④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⑤能溶解碘等物质;⑥易燃烧;⑦常做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⑧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⑨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1)根据上述文字可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有______(填序号,下同);化学性质有______;用途有______。
(2)写出上述文字中酒精发生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
【答案】(1) ①. ①②③④⑤ ②. ⑥ ③. ⑦
(2)酒精+氧气 水+二氧化碳
【解析】
【小问1详解】
物质化学性质主要有:可燃性、毒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这些都是酒精的物理性质.故填:①②③④⑤;
酒精易燃烧是酒精的化学性质,故填:⑥;
酒精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属于酒精的用途,故填⑦;
【小问2详解】
根据“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可知,酒精燃烧的反应物是酒精和氧气,生成物是水和二氧化碳,反应条件是点燃,酒精发生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酒精+氧气 水+二氧化碳。
14. 结合下图所示制取气体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应选择的装置组合为___________(从A~E中选);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
(3)若用C装置收集氧气,收集的氧气不纯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答一点)
(4)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时,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
【答案】(1)铁架台 (2) ①. AC或AD ②.
(3)没有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就开始收集##收集氧气前集气瓶没有装满水
(4)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导管口,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收集满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图像,仪器①是铁架台。
【小问2详解】
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物是固体,反应需要加热,所以发生装置选A;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收集装置可以选C(排水法)或D(向上排空气法),装置组合为AC或AD;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小问3详解】
用C装置(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若没有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就开始收集,此时排出的气体是装置内的空气,会导致收集的氧气不纯;或者收集氧气前集气瓶没有装满水,瓶内留有空气,也会使收集的氧气不纯。
【小问4详解】
F装置是万能瓶,用其收集氧气时,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氧气从a导管进,空气从b导管出。验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导管口,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收集满。
15. 新型材料纳米级铁粉具有广泛的用途,它比普通铁粉更易与氧气反应,其制备流程如图所示:
(1)氮气可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得到,该过程属于______(填物理变化或者化学变化)。
(2)在制备纳米级铁粉的工艺流程中,氮气的作用是______。
(3)纳米级铁粉在氧气中能自发燃烧生成黑色固体,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为_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
(4)上述流程中可以回收利用的物质是______。
【答案】(1)物理变化
(2)作保护气 (3) ①. ②. 化合反应
(4)氮气##N2
【解析】
【小问1详解】
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只是将空气中的成分分离,该过程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小问2详解】
根据题意,纳米铁粉比普通铁粉更易与氧气反应,所以在制取纳米铁粉过程中需要避免接触氧气,所以用氮气作保护气,防止纳米铁粉跟氧气反应;
【小问3详解】
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其文字表达式为;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小问4详解】
根据流程,该反应过程中氮气不参与反应,所以可在废气中回收利用氮气。
16. 某研究小组发现,将适量淀粉放入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加快。对于此现象,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淀粉能否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做出猜想】淀粉能作过氧化氢分解催化剂。
【实验验证】
(1)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解释
Ⅰ. A中无明显现象,B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 B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_。
Ⅱ.向B试管中重新加入5%的过氧化氢溶液,反应停止后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滤渣。 B中带火星木条又复燃,滤渣质量为___________。 淀粉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在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变化,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2)B中过氧化氢分解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
【实验拓展】
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对比淀粉与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实验均以生成气体为准,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忽略不计,相关数据见表:
实验编号 3%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 其他物质质量 待测数据
Ⅰ 淀粉0.5 g a
Ⅱ 二氧化锰0.5 g b
(3)上述实验中“待测数据”是指___________;
(4)若a>b,则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拓展探究】
(5)同种催化剂,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
【答案】(1) ①. 氧气##O2 ②. ag ③. 质量 ④. 化学性质
(2)
(3)生成25mL气体所需的时间
(4)在相同条件下,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比淀粉好
(5) ①. 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合理即可) ②. 催化剂的颗粒大小(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B 中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根据氧气的助燃性,可知该气体是氧气(O2);
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所以反应停止后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滤渣,其质量为ag;
B中带火星木条又复燃,滤渣质量仍为ag,证明反应前后淀粉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发生变化。
【小问2详解】
过氧化氢在淀粉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
【小问3详解】
要对比淀粉与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可通过比较生成等体积(25mL)气体所需的时间来判断,时间越短,催化效果越好,所以 “待测数据” 是生成25mL气体所需的时间。
【小问4详解】
若a>b,说明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时生成25mL气体所需时间更短,即在相同条件下,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比淀粉好。
【小问5详解】
同种催化剂,影响过氧化氢分解反应催化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浓度不同,反应速率可能不同;还有催化剂的颗粒大小,颗粒越小,与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催化效果可能越好等。
17. 李明明查阅资料发现P2O5有毒,在教材实验(如图1)的启发下设计了如图2的实验,用于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回答下列问题:
(1)图2实验中反复推拉注射器目的是______。
(2)室温下,图2实验测定的数据如表(在气球完全干瘪的状态下测量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
硬质玻璃管的体积 反应前注射器中空气的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中气体的体积
50.0mL 20.0mL 6.5mL
实验测得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为______(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3)图2实验的优点是______(答一点)。
(4)如何测量硬质玻璃管容积______。
【答案】(1)尽可能消耗装置中的氧气
(2)19.3% (3)装置始终密闭,实验更环保,实验结果更准确
(4)将硬质玻璃管装满水,再将水倒入量筒中,水的体积即为硬质玻璃管的容积
【解析】
【小问1详解】
反复推拉注射器可使铜粉和氧气充分接触,将装置中空气中的氧气尽可能消耗,故填:尽可能消耗装置中的氧气;
【小问2详解】
由于铜粉燃烧消耗氧气,则减少的气体即为氧气的体积,则实验测得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为,故填:19.3%;
【小问3详解】
图2整个过程均为密闭装置,可避免五氧化二磷污染空气,实验更环保。装置密闭可防止开始空气受热逸出,使用注射器便于读数,可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故填:装置始终密闭,实验更环保,实验结果更准确;
【小问4详解】
测量硬质玻璃管容积的方法:可将硬质玻璃管装满水,再将水倒入量筒中,水的体积即为硬质玻璃管的容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