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中综合检测卷(一)(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中综合检测卷(一)(含解析)

资源简介

期中综合检测卷(一)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36分)
1.(3分)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确凿(záo) 酝酿(liàng) 绚丽(xuàn) 呼朋引伴(yǐn)
B.莅临(wèi) 蝉蜕(tuì) 鉴赏(jiàn) 咄咄逼人(duō)
C.逃窜(cuàn) 衡量(liáng) 着落(zhuó) 水波粼粼(lín)
D.水泊(bō) 盔甲(kuī) 棱镜(léng) 人声鼎沸(dǐng)
2.(3分)下列选项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云霄 书孰 渊博 风筝 B.和霭 草垛 捷毛 徜徉
C.浩渺 覆盖 决别 键壮 D.遮蔽 淋漓 高洁 化妆
3.(3分)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语文课上,老师的追问让他窘得满脸通红,搜索枯肠仍然哑口无言。
B.他把今天发生的事细细地想了一遍,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久不成眠。
C.春天的大自然气象万千,花坛里的各种花朵都竞相开放,美不胜收。
D.舞台上的男女演员们,各个都打扮得花枝招展,给人以美的享受。
4.(3分)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跟着唐诗去旅行》摄制组历时三年,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前期调研,足迹遍布四川多地。
B.进入初中已经一个学期了,每天早上去学校时,我都能看到一个卖早餐爷爷的吆喝声。
C.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需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自己的心灵。
D.经过全班同学的推举、表决和讨论,新一届班委成员终于产生,为班级建设注入新活力。
5.(3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尼尔逊教授对人工智能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学科□怎样表示知识以及怎样获得知识并使用知识的科学□这些说法反映了人工智能学科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内容。
6.(3分)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诗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C.《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佩弦,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
D.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年龄的称呼可谓丰富多样,如“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耳顺”指五十岁。
7.(8分)诗文默写。
(1)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 , 。
(4)有时你默默付出的努力没有被别人看到,你却不生气、不抱怨,这正体现了《〈论语〉十二章》中“ , ”的君子之风。
(5)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与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意境相同的句子是: , 。
8.(10分)综合性学习。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为响应《纲要》,复兴中学开展“阳光大课间,活动满校园”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3分)【策划活动展智慧】将活动方案补充完整。
活动目标 激发同学们的运动热情,活跃校园文化,推动运动校园建设
活动主题 阳光大课间,活动满校园
活动安排
活动名称 活动时间/地点 活动内容 活动目的
“跃动青春”健身操 8:00 学校操场 组织学生编排融入五禽戏、八段锦等传统文化元素的健身操。 ①
② 14:00 文化公园 周末组织学生前往文化公园开展徒步活动。 增强学生体质与意志力,感受家乡美景。
“羽动飞扬”羽毛球比赛 15:00 学校体育馆 ③ 增强体质,培养竞争意识与协作能力。
(2)(3分)【图解规则释疑惑】在羽毛球单打比赛时,小语站在 A 点发球,对方未接到球,球落在 B点处,体育老师判定不得分,小语对此产生了疑惑,请你结合下图为他解惑。
(3)(4分)【强身健体求指导】在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围绕强健身体前去向参加此次活动的市体育教研员李老师进行咨询。请你根据情境,完成以下对话。
小语:李老师,我们刚运动完,感觉浑身都热起来了。在运动后,我们怎么放松才能避免肌肉酸痛,更好地强健身体呀
李老师:运动后可以做静态拉伸,比如弓步压腿、手臂绕环,每个动作保持20秒左右,能帮助缓解肌肉紧张。
小文:①
李老师:想要通过运动增强体能,除了大课间活动,大家平时可以每天抽时间做做跳绳、跑步等运动,坚持下来效果会很明显。
小文:②
李老师:不用客气,只要大家能坚持运动,养成好习惯,身体肯定会越来越棒的!
二、阅读(共54 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7分)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9.(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首联写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B.颔联写景,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阔大景象表现出来。
C.颈联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匆匆不可待。
D.尾联写作者不知道如何才能寄去自己的家书,希望自己能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回洛阳去,与家人团聚。
10.(4分)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的哲理,分析这一联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13分)
达州蒲氏,居州城之畔①,以善闻名。家有老父,嗜②书,然③目力渐衰。蒲氏每得新书必于父侧诵读不倦声韵清朗,日复一日,未尝间断。父有疾,蒲氏奔走求医,虽山路崎岖,风雪载途,亦④无惧色。
达州旧⑤有洪水之患,蒲氏率⑥邻里筑堤防护。堤成,水至而民安,众皆德⑦之。
时有远客,迷路于达州,蒲氏遇之,引至家中,盛情款待,详为指路。
(选自《达州轶事》)
【注释】①畔:旁边。②嗜:特别爱好。③然:然而,但是。④亦:也。⑤旧:从前,过去。⑥率:带领。⑦德:感激。
11.(3分)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居州城之畔(居住) B.日复一日(又)
C.父有疾(疾病) D.引至家中(拉)
12.(3分)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蒲氏每得新书/必于父侧/诵读不倦/声韵清朗
B.蒲氏每得新书/必于父侧诵读/不倦声韵清朗
C.蒲氏每得/新书必于父侧/诵读不倦/声韵清朗
D.蒲氏每得/新书必于父侧诵读/不倦声韵清朗
13.(4分)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山路崎岖,风雪载途,亦无惧色。
(2)堤成,水至而民安,众皆德之。
14.(3分)蒲氏有哪些值得称赞的行为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9分)
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
①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最重要的是要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如何勇担历史使命、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尤需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②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代代青年的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回望历史,我国文人志士自古以来多有投笔从戎的家国情怀。近代以来,肇端于国难深重危殆之际,开办于“五四”救亡大潮之中,南开大学的百余年历史浓缩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气节,见证了爱国精神的传承与流淌。从国家危难之际许多南开学子主动奔赴沙场,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爱国、奉献的精神内涵,到新时代携笔从戎、立志报国,矢志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正是因为始终秉持炽热的爱国情怀,一代代青年学子才能与祖国共奋进,书写绚烂、无悔的青春篇章。
③于个人而言,胸怀大我、至诚报国,才能书写大写的人生;于国家而言,擦亮爱国的共同底色,才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这是革命先烈赵一曼的宁死不屈、大义凛然;“我是中国人,当然忠于中国人民”,这是钱学森冲破重重险阻回到祖国展现的家国情怀和赤胆忠心;“‘天眼’如果有一点瑕疵,我们对不起国家”,这是南仁东燃尽生命践行的铿锵誓言。时代不同,爱国方式不同,但爱国的追求和内涵始终如一,那就是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始终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努力志向。
④你是中国人吗 你爱中国吗 你愿意中国好吗 ——1935年,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提出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振奋了师生爱国斗志。这三问,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种下自强图存的新希望;这三问,揭示了作为中国人的本分,道出了我们何以能在列强入侵时不屈不挠、在一穷二白中奋起直追、在改革发展中砥砺奋进的关键所在;这三问,更是发人深省的洪钟大吕,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青春力量。“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
⑤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如何实现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同频共振,最关键就是要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以实际行动回答好“爱国三问”。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征程中,广大青年在脱贫攻坚战场摸爬滚打,在科技攻关岗位奋力攀登,在抢险救灾前线冲锋陷阵,在奥运竞技赛场奋勇争先……“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成为当代中国青年发自内心的最强音。实践表明,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⑥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当代中国青年要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冲得出来、顶得上去,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15.(3分)下面对文章中心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代代青年的立身之本、成才之基。
B.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最重要的是要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
C.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始终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努力志向。
D.实践表明,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16.(3分)下面关于文章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②段讲述了在不同时期南开学子与祖国共奋进,书写绚烂、无悔的青春篇章,因为他们始终秉持炽热的爱国情怀。
B.文章第③段借名言讲故事,具体讲述了“时代不同,爱国方式不同,但爱国的追求和内涵始终如一”的真理。
C.文章第④段主要讲“爱国三问”,为后文如何用实际行动回答好“爱国三问”作铺垫。
D.文章第⑤段诠释了要实现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同频共振,最关键就是要把报国之行化为爱国之心。
17.(3分)下面的诗文名句可以作为支撑文章中心内容依据的一项是()
A.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其二)]
B.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C.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7分)
又到椿芽飘香时
①我的老家在鄂东一个名叫“乌沙畈”的小山村。记忆中,老家的云雾总是带着三分药香。四月的风掠过青砖黛瓦,将山坳里新发的椿芽香揉碎了撒向人间。
②老家的春天是从石缝里钻出来的。新修的水泥路刚被夜雨洗得发亮,山上的野樱还未谢尽,榨林塝的竹林里早已冒出星星点点的笋尖。这时候,若往小镇的早集上走一走,定能遇见头戴蓝布巾的阿婆,竹篮里码着扎成小把的香椿芽。叶片上沾着露水,茎秆掐断处凝着琥珀色的汁,空气里浮动的香气,裹挟着泥土与晨雾的湿润,直往人肺腑里钻。
③“椿树打头不作梁,四月芽尖赛参汤。”祖父在世时常念叨这句老话。故乡人家多在檐前屋后栽种香椿,倒不图它成材,单为这年年岁岁守时的馈赠。我总记得屋前那株,树干虬曲如卧龙,树皮皴裂似百岁老人的手。惊蛰过后,枝丫间便缀满玛瑙般的芽苞,待到清明雨落,嫩叶舒展如孔雀翎羽,在炊烟里轻轻摇曳。
④采椿芽是门讲究活儿。父亲会选在露水将散未散的清晨,扛着带钩的竹竿往山上去。香椿多长在老宅旁、竹篱边、山林里、梯田坎上,越是贫瘠处越生得精神。父亲教我们姐弟看叶尖颜色:紫红者味醇,碧绿者气清。采时不可贪心,每枝只取顶芽两三片,留得母树续生机。我们拎着篾篮跟在后面,看父亲用竹竿轻巧一勾,嫩芽便簌簌落进篾篮里。
⑤最妙的还是母亲灶台上的戏法。青石垒的土灶烧着松针,铁锅热得泛青时,菜籽油“滋啦”一声跳起舞来。焯过山泉水的香椿切得细碎,拌上自家老母鸡下的蛋,金玉相融倒入锅中。霎时间香气撞开雕花木窗,漫过晾着草药的竹匾,惊醒了梁上打盹的花猫。这味道不同于城里的香精调料,倒像把整个春天的山
野之气都收在碗里————初尝微苦,细品回甘,末了舌尖还留着草木的清气。
⑥椿芽炒蛋刚出锅,总要先给隔壁老人送一碗。他常说我家的香椿是沾了医圣的灵气——李时珍当年在泗流山采药,曾在我家歇脚饮茶,临走时将药篓里几粒椿实遗落院中。这话我原是不信的,直到某日在《本草纲目》翻见“椿樗”篇:“香者名椿,臭者名樗……椿木实而叶香可啖。”心中不觉一怔,对香椿的爱便又多了几分。
⑦山里的春天总伴着交换与分享。四一奶端来腌得透亮的香椿酱,敦六叔送来新挖的野竹笋,母亲则用晒干的香椿芽包了艾草青团回赠。最难忘那年春旱,香椿发得稀落,母亲把攒了半月的芽尖全给了坐月子的菊芬嫂。母亲说草木知仁义,人更要懂情分。夜里我们姐弟仨就着腌萝卜喝粥,却觉得比往日更有滋味。
⑧那年椿芽季,我告别了生我养我的大山,调到了县城。临行前,母亲往车里塞了一包连夜焙制的香椿茶,叶片蜷曲如碧螺,热水一冲便舒展成振翅的绿蝶。这些年东奔西走,尝过湖南的腌腊肉,吃过重庆的辣子鸡,却总在春雨绵绵的夜,想起老屋瓦檐滴落的椿芽香。小城也能买到香椿,但城里的香椿用保鲜膜裹着,躺在冷气充足的货架上,终究少了山野的魂魄。
⑨前日收到老家带来的包裹。粗布包着的玻璃瓶里,紫红的香椿芽浸在琥珀色的茶油中,底下沉着几粒青花椒。按母亲所嘱,取一勺拌在刚出锅的挂面里,总算满足了心心念念的期盼,仿佛又见老屋炊烟袅袅。
⑩又一次梦回乌沙畈。门前那株香椿愈发苍劲,枝干上系满红布条———都是求医问药的外乡人挂的。原来老树竟成了乡亲们口中的“药王椿”,说是用它的芽尖煎水可治咳喘。醒来翻看手机,家人群里正热闹:姐姐在晒新采的椿芽,母亲站在老树下手搭树干,笑容比枝头的春阳还暖。
又到椿芽飘香时。我披衣起身,听见远山的香椿正在抽芽,那声音轻得像母亲年轻时哼的采茶调。(选自《光明日报》2025 年 4 月 5 日,作者毕传高,有删改)18.(3分)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
19.(3分)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0.(3分)文章第⑥段中提到李时珍在“我”家歇脚遗落椿实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请联系上下文加以分析。
21.(8分)结合全文,说说文章以“又到椿芽飘香时”为题有什么妙处。
(四)整本书阅读
22.(3分)《朝花夕拾》的名著阅读课上,老师谈到鲁迅的几次离开经历。请你根据《朝花夕拾》的阅读积累,回顾鲁迅的“离开————归来”,完成填空。
鲁迅在《 》篇中提到:“好。那么,走罢!……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去寻为S城人所诟病的人们。”因为衍太太散布流言,鲁迅“离开”,走上了一条 之路。《藤野先生》中提到:“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因为在仙台学医时的所见所闻,鲁迅的“意见变化了”,归国后走上了 之路。
23.(5分)有同学研读《朝花夕拾》发现,作为一本回忆性散文集,作者在书中变换着叙述视角,有当时的懵懵懂懂,也有成年以后的回顾审视,对同一件事情或人物,两个时期的“鲁迅”的认知和理解是不一样的。请选择下列篇目中的任意一篇,参考示例,结合内容,谈谈鲁迅当时与后来的认识有何不同。
《五猖会》 《父亲的病》
【示例】读《〈二十四孝图〉》时,能深切感受到鲁迅年少时的恐惧————家境的困窘让他不由得担心,自己会像“郭巨埋儿”故事里的孩子一样,被父亲为了所谓的孝道而埋掉。而“老莱娱亲”中那故作孩童状的矫揉造作,同样让他心生反感。成年后的鲁迅在文章中毫不留情地批判了这些荒谬又愚昧的“孝道”,揭示了那个时代儿童可怜又悲惨的处境。
三、写作(60分)
24.(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任选一题作文。
题目一: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步入初中,遇见校园,我们正值青春;遇见良师,我们收获成长;遇见同学,我们建立友谊;遇见书本,我们品读人生。遇见,真是妙不可言!
要求:请以“遇见”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 600字的文章。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题目二: 的你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期中综合检测卷(一)
1. C 【解析】A项, “酿”应读“niàng”;B项, “莅”应读“li”;D项, “泊”应读“pō”。 2. D 【解析】A 项,“书孰”应为“书塾”;B项,“和霭”应为“和蔼”,“捷毛”应为“睫毛”;C项,“决别”应为“诀别”,“键壮”应为“健壮”。3. D【解析】D项,“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用在这里形容男女演员,属用错对象。4. A【解析】B项,搭配不当,应为“听到一个卖早餐爷爷的吆喝声”或“看到一个卖早餐爷爷的身影”。C项,成分残缺,“阅读经典名著”后缺宾语,应在其后加“的习惯”。D项,语序不当,应改为“讨论、推举和表决”。5. D【解析】“研究”与“开发”是并列关系,所以第一个方框处应填顿号;“怎样表示知识以及怎样获得知识并使用知识的科学”是对“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学科”的解释说明,所以第二个方框处应填破折号;“人工智能……并使用知识的科学”是完全引用,所以第三个方框处句号应在反引号里面。故选 D。6. A【解析】B项,《朝花夕拾》是散文集;C项,老舍字舍予,佩弦是朱自清的字;D项,“耳顺”指六十岁,“知天命”指五十岁。7.(1)岐王宅里寻常见 (2)无限趣味(3)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4)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5)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8.(1)【示例】①激发学生对健身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②“青春毅行”徒步活动 ③开展羽毛球技巧教学,组织单打、双打竞技赛,设置趣味游戏环节。(2)【示例】此次比赛为单打比赛,根据“羽毛球比赛知识小贴士”可知,虚线内为单打范围,对方没有接到球且球落在单打范围内才可得分,小语打出的羽毛球落在单打边线外的B处,所以该球不得分。(3)【示例】①李老师,除了学校组织的活动,我们平时还能做些什么运动来增强体能呢 ②谢谢李老师的耐心解答,这些建议太实用啦!9. D【解析】D项,作者希望北归的大雁能帮自己传回家书,并非“希望自己能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回洛阳去,与家人团聚”。10.哲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新事物将代替旧事物。精神:体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精神。11. D【解析】D项,“引至家中”的“引”是“邀请”的意思。12. A【解析】“蒲氏每得新书”,明确主体是蒲氏以及他得到新书这个行为,意思完整,断开;“必于父侧”表明蒲氏得到新书后所处的位置,与前句有承接关系,意思相对独立,断开;“诵读不倦”描述蒲氏在父亲身旁读书的行为状态,表达完整,断开;“声韵清朗”则是进一步描述蒲氏诵读时声音的特点,单独成意,断开。故选 A。13.(1)即使山路高低不平,一路上风雪交加,也没有丝毫畏惧的神色。(2)堤坝修成后,洪水到来而百姓平安无事,大家都感激他。14.①蒲氏孝顺父亲,认真为父亲诵读书籍,父亲生病时不辞辛劳地奔走求医;②积极带领邻里筑堤防洪,使百姓免受洪水之害;③热情帮助迷路的远客。
【参考译文】达州蒲氏,居住在州城的旁边,凭借善良而闻名。蒲氏家有一位老父亲,特别喜爱读书,然而视力逐渐衰退。蒲氏每次得到新书,一定会在父亲身旁,不知疲倦地诵读,声音韵律清晰响亮,一天又一天,不曾间断。父亲生病了,蒲氏四处奔走为父亲寻找医者,即使山路高低不平,一路上风雪交加,也没有丝毫畏惧的神色。
达州过去有洪水泛滥的灾祸,蒲氏带领邻里修筑堤坝进行防护。堤坝修成后,洪水到来而百姓平安无事,大家都感激他。
当时有远方来的客人,在达州迷了路,蒲氏遇见他,(把他)邀请到自己家里,热情周到地招待他,详细地为(他)指引道路。
15. B【解析】结合题目和文章的内容可知,B项表述是文章的中心内容。16. D【解析】D项,结合第⑤段“如何实现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同频共振,最关键就是要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可知,选项“把报国之行化为爱国之心”说法有误。17. A【解析】全文围绕“青年要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来组织材料。A项,表达自己以必死的信念同胡兵战斗的精神,符合要求。B项,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不要浪费青春,不符合要求。C项,表现的是远大的志向,不符合要求。D项,感慨世事变换之快,呼吁珍惜时间,不符合要求。故选 A。18.①父亲清晨带“我们”姐弟上山采椿芽并教“我们”分辨椿芽 ②念椿芽(或:思椿芽、盼椿芽等)③“我”梦到老家“药王椿”,醒来后看到家人群里关于椿芽的消息 19.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椿树的芽苞比作玛瑙,将嫩叶比作孔雀翎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椿树芽苞的鲜艳色泽和嫩叶的美丽姿态,表达了作者对椿树的喜爱之情。20.①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传奇色彩;②这一传说增加了“我”对香椿的喜爱,突出文章主题;③从侧面表现了家乡香椿的独特魅力,也为下文写“药王椿”作铺垫。21.①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井然有序;②点明写作对象——椿芽,“又到”体现时间的轮回,自然过渡到作者对过去关于椿芽种种美好回忆的怀念;③“飘香”一词营造出美好的氛围,为本文奠定了感情基调;④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暗示文章主旨。22.琐记 求学 文学创作 23.【示例一】读《五猖会》时,能清晰地感受到年少的鲁迅对盛会的热切期盼——惦念着五猖会的热闹,前一夜便兴奋得难以安睡,满心都是对盛会的向往。可却被父亲强令背诵《鉴略》,浇灭了兴奋与快乐,只能无奈服从。成年后的鲁迅在文中深刻反思了这一幕,揭示出封建教育中家长以“读书”为名,对儿童天性的粗暴压制。【示例二】读《父亲的病》时,年少的鲁迅对那些“名医”满怀信任,看着他们开出处方————原配蟋蟀、经霜甘蔗,便和家人虔诚照办,一心盼着父亲能好起来。成年后的鲁迅以犀利的笔触揭露这些“名医”的虚伪与无能,批判了他们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丑恶本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