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八角楼上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八角楼上 课件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革命先辈
单元主题
教学重点
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7年,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挺进井冈山,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当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毛主席就住在茅坪村的一座小楼里,因为那座楼的屋顶是八角形的,所以就叫八角楼。每到夜晚,毛主席就在八角楼上忘我工作,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八角楼上》。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14 八角楼上
二年级语文·上
形声字,本义为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房子。
lóu
古代建楼大多用木质材料,所以是木字旁。
楼房 高楼阁楼 下楼
第一课时
了解人物
图上画的是谁?正在干什么?
毛主席正在灯下写文章。
毛主席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他有什么动作?他的神态怎样?
毛主席穿着单薄的衣服,正在用手拨灯芯,神情很严肃,好像在想问题。
再看一看桌子上有什么?
一盏油灯、一个砚台、几张稿纸。
这幅图再现了怎样的场景?
毛主席在八角楼上忘我工作的情景。
毛主席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自主交流识字方法。
初读课文
八角楼 艰苦 斗争 年代 降临
腊月 军衣 薄毯 文章 握笔 凝视
察觉 油灯 光辉 革命 胜利
会 认 字
lóu
dài
lín

zhānɡ

yóu
jiān
dòu

báo
nínɡ
jué
huī
ɡé mìnɡ
jūn
前鼻音
后鼻音
多音字
dòu
dǒu

多 音 字
我们要和坏习惯战斗(dǒu dòu)到底。
斗(dǒu dòu)笠圆圆的,像一把小伞。
jué
jiào

小鸟觉(jué jiào)得天上的云像棉花糖。
晚上九点,我要上床睡觉(jué jiào)了。




结合语境识记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
识字方法
降临
来临
光临
结合字源识记

形声字。从肉,巤(liè)声。本义:年终祭祀。
腊月
蜡烛
注意区分
同音字识记
章——张
文章
姓张
利——力
胜利
力量
组词识记
艰:艰难、艰苦、艰险
油:加油、石油、油田

















把生字词带入课文中,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整体感知
课文讲的是寒冬腊月的_____(什么时间),_______(谁)在________(哪里)上________(做什么)的事情。他写下了许多__________,指明______________的道路。
深夜
毛主席
八角楼
写文章
光辉著作
中国革命胜利
观看插图,说说毛主席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
一个冬天的夜晚,毛主席坐在破旧的桌子前写文章。屋子里没有电灯,只有一盏清油灯,灯光很昏暗。
条件艰苦、简陋
自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毛主席住在茅坪村的八角楼。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
时间
人物
地点
指为了和敌人作斗争,毛主席带领部队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时期。
到了夜晚,天色渐渐变黑,天空仿佛被幕布盖住一样,所以称为“夜幕降临”。
毛主席不辞辛苦,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工作到深夜,只是偶尔一天这么做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对比下面的两个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
毛主席每个夜晚都在工作,很辛苦。
不止一次,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常常如此
你能用上“每当……就”说一句话吗?
每当见到这口井,我们就想起了挖井人。
每当妈妈累的时候,我就给妈妈捶背。
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毛主席住在茅坪村的八角楼。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
朗读指导:
第一句可以用平静讲述的口吻介绍时间、地点、人物;第二句“每当……就……”一句前后关联紧密,暗示了毛主席每晚都坚持工作,朗读时要一气呵成,引出下文。
会 写 字
左窄右宽,“木”的捺变点,“米”撇伸向“木”侧,“女”的撇点撇短点长,末笔长横比“米”略宽。
左窄右宽。“亻”撇画长短、斜度适中,竖画正直。“弋”横画宜短,斜钩弯斜自然,点画位置恰当。整体布局宽松。
八角楼 艰苦 斗争 年代 降临
腊月 军衣 薄毯 文章 握笔 凝视
察觉 油灯 光辉 革命 胜利
复习导入
第二课时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当时毛主席的住所,感受到了毛主席为革命夜以继日地紧张工作,而且天天如此。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八角楼,看看毛主席是怎样工作的?
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
毛主席在灯下写文章。
四句话
这是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
每年最冷的农历十二月
天气寒冷
条件艰苦
朗读指导:
这句话中,“寒冬腊月、单军衣、薄毯子、竹椅”这些词语把当时的艰苦条件具体化了,朗读时可略作强调,以表现主席在艰苦年代的工作环境。“穿着、披着、坐在”连续动作构筑了一幅整体的画面,朗读时要语气连贯。
天气如此寒冷,毛主席穿得如此单薄。他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忘我地工作,他的心中没有自己,只想着祖国和人民,只想着中国的革命事业,这多么令人敬佩啊!
这两句话分别是什么描写?
他右手握着笔,左手轻轻地拨了拨灯芯,灯光更加明亮了。凝视着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有察觉到。
动作、神态描写
当时条件艰苦,大家都用油灯照明,油灯发出类似蜡烛的微光,毛主席将灯芯拨一下,火焰能更亮一些。
说说“凝视”“沉思”的意思。思考:毛主席在凝视着什么?
他右手握着笔,左手轻轻地拨了拨灯芯,灯光更加明亮了。凝视着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有察觉到。
集中注意力看
认真、深入地思考
一点点小火星,在这里指清油灯的亮光。
毛主席在沉思些什么?
毛主席深沉地目光大概透过了茫茫寒夜,想到灯可以拨亮,人民群众掌握了革命道理,就如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革命的力量也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燎原之势,锐不可当。
你还能从哪里看出毛主席陷入沉思?
发觉、感觉
他右手握着笔,左手轻轻地拨了拨灯芯,灯光更加明亮了。凝视着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有察觉到。
朗读指导:
这是对毛主席工作状态更加细致的刻画。朗读时,主席的动作“握着笔、拨了拨”要动词轻读,再现当时的情景;主席的神态“凝视、沉思”可略作强调,“连……也……”要读连贯,以表现毛主席工作得专注、忘我。
在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薄的军衣,他本想披着薄毯子抵御寒冷,可是当他望着灯光考虑到革命时,竟连毯子掉下来也没有察觉到。毛主席凝视着“星星之火”,陷入沉思。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就像这“星星之火”,这儿的革命力量与国民党反动势力相比,是多么弱小。但“星星之火也有燎原之势”,不久,就会在整个中国燃起革命烈火,让受尽苦难的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此时此刻,就在这盏清油灯下,毛主席对中国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什么样的文章可以称之为著作?毛主席写的著作起到了什么作用?
就在这盏清油灯下,毛主席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很有价值的文章
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使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
毛主席写的著作起到了什么作用?
就在这盏清油灯下,毛主席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朗读指导:
这是文章的结尾,讲述了毛主席在艰苦的革命岁月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写下了多少指明中国革命胜利道路的光辉著作。语言充满赞叹,朗读时,边读边想象毛主席深夜工作时忘我地状态,可以重读“许多、光辉著作、照亮了、胜利”等词语,以突出毛主席的伟大贡献。
黑暗的旧中国,犹如寒冬腊月的深夜,而毛主席以他那忘我的工作精神写下了许多指引中国人民前进的光辉著作。同学们,作为新时代少年的我们,更应该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学习中,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贡献力量。
会 写 字
穿视利路
读一读,组组词。
仔细观察这些字,你发现了什么?
chuān
shì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书写指导
上点居中,撇点位置恰当。“牙”上横宜短;斜撇在撇折和竖钩相交处起笔,竖钩要正。
左窄右宽。“礻”竖对上点,直而正。“见”框形宽窄适中,竖弯钩弯转自然,钩底要平。
左宽右窄,“禾”上撇短平,横短竖正。“刂”竖画短,竖钩长;两笔端正,距离适中。
左窄右宽。“ ”下边右竖正对“口”的中部,两竖间距适中。“各”上撇短,横撇与捺左右舒展,“口”居中。
总结归纳
对照插图和关键词语,说一说毛主席在那个夜晚是怎么工作的。
毛主席穿着_____________
披着_____________
坐在_____________
他右手_____左手_____
凝视 沉思 滑落 察觉
14 八角楼上
时间: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
结构梳理
地点:茅坪村八角楼
人物:毛主席
做什么:写光辉著作
指明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如果你和同学们一起到八角楼进行游学,面对八角楼,你想对毛主席说些什么?
敬爱的毛主席,我想对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