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北中学校教育集团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期中检测化学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渝北中学校教育集团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期中检测化学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渝北中学教育集团 2025 - 2026 学年上期初三年级第二学月质量监测
化学试题
(全卷共 4 大题 29 小题,总分 100 分,考试时长 90 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清楚。
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直接作答。
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 2B 铅笔填涂。
非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 2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处处是欢欣喜庆的画面。下列景象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烟花绽放
B. 音乐喷泉
C. 无人机表演
D. 气球升空
2. 水是生命之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B.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十分丰富
C. 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
可用漫灌代替喷灌节约用水
3. 在测定相对原子质量方面,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是
A. 拉瓦锡
B. 徐寿
C. 闵恩泽
D. 张青莲
4. 豆类、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这里的“铁”、“锌”是指
A. 单质
B. 分子
C. 原子
D. 元素
5. 下列化学用语中数字“2”所表达的意义正确的是
A. ——表示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B. 2H——表示两个氢元素
C. 2——表示 2 个钠原子
D. ——表示 2 个氮原子
6.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检查气密性
B. 加固体试剂
C. 加液体试剂
D. 过滤
7.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其物理性质的是
A. 氧气作助燃剂
B. 稀有气体作保护气
C. 液氮作制冷剂
D. 氮气用于制氮肥
8. 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钛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 钛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2
C. 钛原子的原子质量47.87g D. 钛元素位于第四周期
9. 色态万千的实验现象是化学课一道亮丽的风景。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产生黄色火焰
B.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红光,放热
D. 铁丝在空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10. 分类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 单质:液氧、稀有气体
B. 混合物:高锰酸钾、自来水
C. 氧化物:冰水混合物、二氧化碳
D. 化合物:过氧化氢、水银
11. 对下列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的原因分析不合理的是
A. 加热固体时,试管破裂——试管口略向上倾斜
B. 点燃氢气时,听到尖锐爆鸣声——氢气不纯
C.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炸裂——瓶底未留少量水
D. 电解水时产生的氧气体积偏少——氧气易溶于水
12. 下列方案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 鉴别厨房的食盐和白糖——尝味道
B. 鉴别氢气和二氧化碳——燃着的木条
C. 分离水中难溶性杂质——加混凝剂
D. 鉴别浓氨水和水——闻气味
13. 若用“”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微观示意图表示化合物的是
A.B.C.D.
14. 从宏观走进微观,探寻变化的奥秘。下列事实与微观解释不相符的是
A. 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乒乓球内气体分子体积变大
B. 湿衣服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容易干——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C. 液氧和氧气都能支持燃烧——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 6000L氧气能压缩在40L钢瓶中——分子间存在间隔
15. 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验证分子间有间隔 B. 检验氢气燃烧的产物 C. 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D.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6. 建构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模型正确的是
A. 空气污染物分类 B. 原子的结构模型 C. 物质类别的关系 D.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17. 推理和归纳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则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 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则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C.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因此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 H O 和H O组成元素完全相同,所以它们化学性质也相同
18. 古人在酿酒过程中常用“曲”来缩短酿造的周期,从而提高酿造的效率。《本草纲目》还记载了烧酒提纯工艺“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指蒸锅),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浓酒”到“滴露”发生了化学变化
B. 在酿酒过程中发生缓慢氧化
C. 烧酒提纯工艺与蒸馏原理相同
D. “曲”在酿酒过程中可能起催化作用
19. 我国科学家已成功实现了用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和催化剂的条件下合成甲烷(CH )和氧气,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B.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 反应物均属于氧化物 D. 反应前后催化剂质量不变
20. 下列图像中,能体现对应变化关系趋势的是
A. 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B. 等浓度等体积的过氧化氢溶液 C.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D. 电解水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 5 小题,共 32 分)
21.(4 分)请使用恰当的化学符号填空。
(1)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________
(2)动植物呼吸需要吸收的物质是________
(3)2 个铝离子________
(4)地壳中含量第二多的元素________
22.(6 分)天仪卫星已完成世界首例碘电推进器的首次成功飞行。碘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碘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1 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 1 中 x 的值为____。
(2)碘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碘离子,写出碘离子的符号:____。
(3)自然界中还存在一种中子数为 78 的放射性碘原子,该碘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____。
(4)图 2 中与碘原子化学性质相似的粒子是____(填序号)。
(5)说出 C 粒子结构示意图中数字“2”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
23.(5 分)如图所示是我国科研团队利用催化剂 MoS 实现低温、高效、长寿命催化 CO 加氢制甲醇(CH OH)的工艺。
(1)电解水制氢气是将____能转变为化学能。
(2)上述工艺中能被循环利用的物质有 H 、H O、O 、____(填化学符号)。
(3)CO 和 H 在 MoS 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转化为甲醇(CH OH)和水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
(4)甲醇(CH OH)和氢气都可以作为清洁燃料,燃烧过程中不可能产生大气污染物 SO ,理由是____。
(9 分) 宏观辨识和微观辨析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想
(1)图 1 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水里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其目的是:____
(2)与 b 管相连接的是电源的____(填“正”或“负”)极。
(3)写出电解水的符号表达式____。该反应属于____反应(填“化合”或“分解”)。
(4)图 2 是电解水的微观过程, 表示图 1____(填“a”或“b”)管中的气体。从图 2 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____。
A.水分子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D.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5)利用氢气燃烧也可以验证水的组成,请写出符号表达式____。
25. (8 分)我国饮用水经历了从天然水→自来水→桶装水→直饮水的变迁。
(1)天然的井水清冽可口,井水属于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自来水净化过程中,请写出一种常见的混凝剂____。
(3)桶装水一般是经活性炭、阳离子交换树脂等处理。树脂处理原理如图 1,已知交换过程中离子电荷总数不变,则 1 个 Ca 能交换出____个 Na 。经树脂处理后的水属于____(填“硬水”或“软水”)。
(4)目前许多学校安装了直饮水机,其主要工作流程如图 2 所示。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步骤是____
(5)有科学家提出,给石墨烯“打上”许多特定大小的孔,制成单层纳米孔二维薄膜,可进行海水淡化。石墨烯海水淡化膜工作原理如图 3 所示。石墨烯海水淡化膜允许通过的微粒名称是____。从微观角度解释该过程水发生的是物理变化的原因是____
(6)水的净化本质是将混合物中各成分分离,混合物分离的一般思路与方法是分析混合物成分→比较物质性质差异→明确分离方法。下列分离方法主要基于混合物中各成分直径大小不同的是____(填序号)。
A. 用筛子分离沙子和小石子 B. 分离液态空气获得氧气
C. 从自来水中提取蒸馏水 D. 用石墨烯海水淡化膜淡化海水
三、实验题(本大题包括 3 小题,共 22 分)
26. (9 分)请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仪器②的名称是______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3)若用 B 装置制取氧气,写出相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
(4)若用 F 瓶收集氢气,气体须从______(选填“a”或“b”)端导管口通入。
(5)一氧化氮是一种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的气体,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则收集一氧化氮气体时应选用图中装置______(填字母序号)
(6)化学兴趣小组利用饮料瓶、注射器、吸管、输液管等设计并制作了简易供氧器,如图乙所示,图乙中的 G 装置与图甲中的______(填字母)装置作用类似,该装置的优点是______
(7)关于 H 装置的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可增加氧气的湿度 b.可控制产生氧气的速率 c.可观察氧气生成的速率
27. (7 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了分子的基本性质后,开展了如下探究。
【活动一】探究分子的性质
(1)图 1 中烧杯 C 的作用是______。
【活动二】探究影响分子运动的因素
(2)如图 2 所示,某同学进行了实验改进,将少量氨水通过注射器注入装置,并关闭止水夹,将左侧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到______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若将左侧试管放于冰水中,最终左侧纸条______(填“变红”或“不变红”)。
(3)图 2 实验过程中,还观察到气球变大,请从微观角度解释原因______
(4)与图 1 相比,该改进实验的优点是(答一点)。
【活动三】深度探究分子的运动
(5)小组同学借助氧气传感器(图 3)探究分子的运动。收集一塑料瓶 O 进行以下步骤:
1.将塑料瓶敞口放置;2.双手贴在塑料瓶的外壁上将其捂热;3.将塑料瓶的瓶口朝下。实验中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4所示。
①通过对比NP段和______(选填“MN”或“PQ”)段,也可以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②随着实验的进行,传感器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___时几乎不再变化。
28. (6分)活性炭被广泛用于污水处理和空气净化等方面。某校化学小组对活性炭进行以下探究。
【活动一】验证活性炭的吸附能力
(1) 取少量品红溶液于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活性炭。黑色的活性炭小颗粒漂浮在液体中,无法观察品红溶液是否褪色,根据该现象可知活性炭______(填“难溶”或“易溶”)于水。
(2) 如图1,甲同学用玻璃棒将脱脂棉推入试管内的液体中,得到澄清无色液体,证明活性炭有吸附能力。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实验结论不严密,乙同学猜想可能是________对品红起到了吸附作用。
(3)丙同学进行了补充实验:取少量品红溶液于试管中,用玻璃棒将脱脂棉推入试管内的液体中,观察到品红溶液______(填“褪色”或“不褪色”),证明甲同学结论正确。
【活动二】探究影响活性炭吸附能力的因素
实验1:探究活性炭的种类对吸附能力的影响
(4)实验如图2,三个锥形瓶中分别放入等质量的炭和等体积的NO ,目的是________
(5)分析图表3,可得出结论________,吸附能力最强。
实验2:探究活性炭的纯度、用量对吸附能力的影响
利用上述装置进行实验,记录锥形瓶内红色褪去时间如下表:
实验编号 活性炭的纯度 活性炭用量/g 红色褪去时间/s
① 80% 1 60
② 80% 9 45
③ 60% a 55
(6)若得到实验结论:其它条件相同,活性炭的纯度越低、用量越多对于 NO 的吸附效果越好,则表中 a=___。
四、科普阅读题(本大题包括 1 小题,共 6 分)
29. 阅读科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生活中有时需要用到高浓度 O ,供氧方式主要有氧气瓶、氧气袋和制氧机。氧气瓶和氧气袋中的 O 一般用深冷法制得,该方法利用物质沸点差异,从空气中分离出 N 。制氧机一般采用膜分离、变压吸附等制氧方式。膜分离制氧中混合导电陶瓷分离膜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 1。变压吸附制氧常用的吸附剂是沸石分子筛。沸石分子筛是一种具有规整的孔道结构的晶体材料,科研人员在一定条件下分别将 N 、O 通过某种沸石分子筛,测定其对 N 、O 的吸附情况,结果如图 2(纵坐标数值越大,代表吸附量越大)。
项目 变压吸附法 深冷法
最大产量(m /h) 3200 20000
产品气含氧气量(%) 93 - 95 99.5 - 99.8
工作表压强(kPa) -70 - 40 460 - 750
温度(℃) 0 - 40 -109 - 190
生产 1m 氧气耗电量(kW·h) 0.40 0.5 - 0.65
(1)与深冷法制氧原理相似的净水操作是__________。
(2)图 1 中表示氧分子变成氧原子的过程是____(填“Ⅰ”“Ⅱ”或“Ⅲ”)。图 1 中 粒子的电子数为____。
(3)由图 2 可知,25℃时吸附压____(填“越小”或“越大”)越有利于分离 N 和 O 。
(4)从材料中可知,沸石分子筛具有吸附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5)分析表中数据,与深冷法相比,变压吸附法的优点是______(写 1 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