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天立教育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天立教育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南省天立教育2025一2026学年度高二秋期10月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第I卷选择题
题号
1
2
3
6
7
答案
C
C
D
A
C
题号
10
11
12
15
18
答案
BDE
C
B
c
C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分析】两则材料深入揭示了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持久影响。材料一从理想信念、初心使命、坚韧品质和智
慧力量四个方面,阐述了长征精神的核心价值,倡导新时代传承这一精神。材料二则以具体战役为例,纪实性
地描绘了红军长征的英勇与智慧。两材料互为补充,理论结合实践,共同赞颂长征精神的永恒光辉,鼓舞后人
不断奋进。
4.(4分)①材料一采用了议论的方式,深入阐述了长征精神的内涵,以及可以从中汲取奋斗力量的意义;②材料
二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方式交代红军打败敌军的战斗过程,借此歌颂了红军智慧、勇敢、不怕牺牲、勇于夺取
胜利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材料一采用了议论的方式。全文围绕中心论点“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从“从长征精神中汲取信仰
的力量”“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初心的力量”“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坚韧的力量”“从长征精神中汲取智慧的力量”
四个方面论述,深入阐述了长征精神的内涵;最后总结“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强意志品质,就能…
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表现长征精神的意义。
②材料二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方式。前两段叙述,中间“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山顶”“刹时间,两边山
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以描写为主,记述了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即吴起镇战斗的战斗经过,歌
颂了红军智慧、勇敢、不怕牺牲、勇于夺取胜利的精神。
5.(6分)①毛主席从长征精神中汲取了智慧力量,创新提出“零敲牛皮糖”战术应对战场挑战;②陈祥榕从长征
精神中汲取了坚韧力量,在边境冲突中英勇战斗直至牺牲;③汪水云从长征精神中坚守了初心使命,多年坚守
基层并主动参与防汛一线工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结合“从长征精神中汲取智慧的力量,就是要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分析,面对李奇微的“磁性战
术”,毛主席结合战争实际,创新提出了“零敲牛皮糖”战术。这体现了长征精神中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
创新发展作战理论、作战思想和破敌之法的智慧力量。
②结合“不管战争形态如何变化…不屈不挠的坚韧品质永不过时”分析,陈祥榕在边境冲突中,面对重重困
难,不屈不挠,英勇战斗,直至牺牲。其行为彰显了长征精神中不屈不挠的坚韧品质。
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6页)机密★启用前
河南省天立教育2025一2026学年度高二秋期10月联考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7页,四大题,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同志用大气磅礴的诗句,讴歌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85年前,
红军指战员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壮举,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筑起了巍峨的精神丰碑。今天,我们要自觉从长
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意气风发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在长征最艰难时,许多人不知道部队明天要开拔到哪里、最终将落脚何处,但红军指战员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
“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跟党走就是跟着理想信念走,就是向着光明的前途走。长征的胜利,是理想信念的胜
利。没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如今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但理想信
念不能动摇、精神支柱不能缺少。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要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坚定信仰,才能心有定力、行有动力,在新
长征中续写新荣光。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习主席曾引用徐解秀老人的话,
道出了党同人民的鱼水深情,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正是因为
党和人民军队坚守初心使命,人民群众才给我们以全力的支持拥护。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要紧紧依靠人民,同
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初心的力量,一心
一意为了人民,矢志不渝造福人民,就能永远赢得人民支持拥护,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在原第13集团军军史馆里,有一件“半截皮带”的展品,说的是三过草地的一个班早已断粮断炊,不得不把身上
的皮带拿来充饥。战士周广才忍不住攥紧剩下的最后半截皮带,含着泪说“同志们,我们把它留作纪念,带着它见毛
主席吧!”衣衫槛褛,忍饥挨饿,敌人围追堵截,高山终年积雪,草地沼泽遍布这些都考验着他们的意志,锻造
着军人的血性与担当。不管战争形态如何变化,战争的主体还是人,不屈不挠的坚韧品质永不过时。发扬伟大的长
征精神,就要善于汲取坚韧的力量,传承红色基因,涵养革命意志,以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遵义会议之后,我军重新回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一战争指导原则上,重新回到“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
疲我打,敌退我追”的这一战法运用上,才有了牵着敌人鼻子走的战略主动,才有了“四渡赤水”的经典战例,才有了
长征的伟大胜利。后来,正是依靠具有我军特色的作战思想和战法,我们一路披荆斩棘,赢得了一次又一次伟大胜
利。从长征精神中汲取智慧的力量,就是要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创新发展作战理论、作战
思想和破敌之法,如此才能掌握制胜先机,打赢未来战争。
语文试题第1页(共7页)机密★启用前
“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新的征途上,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
河南省天立教育2025一2026学年度高二秋期10月联考
需要征服。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强意志品质,就能迈过一道道沟坎,沿着革命先辈开辟的道路继续坚定
地走下去,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语文试题
(节选自何东平《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材料二:
本试题卷共7页,四大题,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进入黄土高原以来,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一直尾追我们。到了吴起镇,他们更是追而不舍。还有鲁大昌,我
注意事项:
们在腊子口交过手的这个手下败将也匆匆赶来了,妄图报复。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经过甘南急行数百里的红军部队,减员不少,给养困难,又初到天气寒冷的西北地区,极需休整。但是为了保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卫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果实,中央军委决定,给敌人一次沉重的打击。毛主席亲自指挥了这一仗。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这是十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山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我们一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地。
八时整,我们埋伏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我与大队长王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起杀了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图,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而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
材料一:
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脚蹬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同志用大气磅礴的诗句,讴歌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85年前,
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
红军指战员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壮举,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筑起了巍峨的精神丰碑。今天,我们要自觉从长
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
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意气风发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谁知道,这就是我们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响!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在长征最艰难时,许多人不知道部队明天要开拔到哪里、最终将落脚何处,但红军指战员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
(节选自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
“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跟党走就是跟着理想信念走,就是向着光明的前途走。长征的胜利,是理想信念的胜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利。没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如今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但理想信
A.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为后代矗立起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
念不能动摇、精神支柱不能缺少。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要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B.周广才宁冒饿死的危险也要留下“半截皮带”的事迹,反映了军人的意志力、血性与担当,体现出不屈不
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坚定信仰,才能心有定力、行有动力,在新
长征中续写新荣光。
挠的坚韧品质。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习主席曾引用徐解秀老人的话,
C.红军在遵义会议后主动抛弃了从前一直过于死板的战争指导原则,于是有了“四渡赤水”这一作战灵活的
道出了党同人民的鱼水深情,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正是因为
经典战例。
党和人民军队坚守初心使命,人民群众才给我们以全力的支持拥护。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要紧紧依靠人民,同
D.我军在吴起镇的川道两侧山沟进行伏击,轻松歼灭了尾随而至的国民党军队的一个骑兵团,并重创三个骑兵团。
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初心的力量,一心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意为了人民,矢志不渝造福人民,就能永远赢得人民支持拥护,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A.许多红军战士在长征最艰难的时期不知道最终会在哪里落脚,但他们有着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在原第13集团军军史馆里,有一件“半截皮带”的展品,说的是三过草地的一个班早已断粮断炊,不得不把身上
B.徐解秀老人的话是用共产党员的具体行为生动解说“共产党”,同样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的皮带拿来充饥。战士周广才忍不住攥紧剩下的最后半截皮带,含着泪说“同志们,我们把它留作纪念,带着它见毛
C.文中划线句句式工整,以雄浑壮阔的气势、铿锵有力的语调表现了红军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
主席吧!”衣衫槛褛,忍饥挨饿,敌人围追堵截,高山终年积雪,草地沼泽遍布…这些都考验着他们的意志,锻造
着军人的血性与担当。不管战争形态如何变化,战争的主体还是人,不屈不挠的坚韧品质永不过时。发扬伟大的长
D.毛泽东亲自指挥的吴起镇之战,充分体现了我军善于把握战争先机、争取主动权的战争智慧。
征精神,就要善于汲取坚韧的力量,传承红色基因,涵养革命意志,以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3.(3分)材料二中,杨成武对战士们没有进行全方位细节描写,下列各项理由正确的一项是
遵义会议之后,我军重新回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一战争指导原则上,重新回到“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
A.本文是纪实性回忆录,是对长征过程的一般性介绍,不需要加入细节描写。
疲我打,敌退我追”的这一战法运用上,才有了牵着敌人鼻子走的战略主动,才有了“四渡赤水”的经典战例,才有了
B.如果对战士们进行全方位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就破坏了纪实性回忆录的真实性。
长征的伟大胜利。后来,正是依靠具有我军特色的作战思想和战法,我们一路披荆斩棘,赢得了一次又一次伟大胜
C.本文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作者是叙述者和战斗指挥员,所以忽视了对人物个体的细节描写。
利。从长征精神中汲取智慧的力量,就是要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创新发展作战理论、作战
D.本文是对长征中的吴起镇战役的大略回顾,以宏观叙述为主,因此细节描写相对较少。
思想和破敌之法,如此才能掌握制胜先机,打赢未来战争
4.(4分)两则材料都颂扬长征精神,但是表达方式和内容侧重点不同,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语文试题第1页(共4页)机密★启用前
河南省天立教育2025—2026学年度高二秋期10月联考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7页,四大题,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同志用大气磅礴的诗句,讴歌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85年前,红军指战员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壮举,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筑起了巍峨的精神丰碑。今天,我们要自觉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意气风发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在长征最艰难时,许多人不知道部队明天要开拔到哪里、最终将落脚何处,但红军指战员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跟党走就是跟着理想信念走,就是向着光明的前途走。长征的胜利,是理想信念的胜利。没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如今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但理想信念不能动摇、精神支柱不能缺少。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要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坚定信仰,才能心有定力、行有动力,在新长征中续写新荣光。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习主席曾引用徐解秀老人的话,道出了党同人民的鱼水深情,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正是因为党和人民军队坚守初心使命,人民群众才给我们以全力的支持拥护。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要紧紧依靠人民,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初心的力量,一心一意为了人民,矢志不渝造福人民,就能永远赢得人民支持拥护,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在原第13集团军军史馆里,有一件“半截皮带”的展品,说的是三过草地的一个班早已断粮断炊,不得不把身上的皮带拿来充饥。战士周广才忍不住攥紧剩下的最后半截皮带,含着泪说“同志们,我们把它留作纪念,带着它见毛主席吧!”衣衫槛褛,忍饥挨饿,敌人围追堵截,高山终年积雪,草地沼泽遍布……这些都考验着他们的意志,锻造着军人的血性与担当。不管战争形态如何变化,战争的主体还是人,不屈不挠的坚韧品质永不过时。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要善于汲取坚韧的力量,传承红色基因,涵养革命意志,以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遵义会议之后,我军重新回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一战争指导原则上,重新回到“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这一战法运用上,才有了牵着敌人鼻子走的战略主动,才有了“四渡赤水”的经典战例,才有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后来,正是依靠具有我军特色的作战思想和战法,我们一路披荆斩棘,赢得了一次又一次伟大胜利。从长征精神中汲取智慧的力量,就是要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创新发展作战理论、作战思想和破敌之法,如此才能掌握制胜先机,打赢未来战争。
“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新的征途上,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强意志品质,就能迈过一道道沟坎,沿着革命先辈开辟的道路继续坚定地走下去,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节选自何东平《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材料二:
进入黄土高原以来,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一直尾追我们。到了吴起镇,他们更是追而不舍。还有鲁大昌,我们在腊子口交过手的这个手下败将也匆匆赶来了,妄图报复。
经过甘南急行数百里的红军部队,减员不少,给养困难,又初到天气寒冷的西北地区,极需休整。但是为了保卫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果实,中央军委决定,给敌人一次沉重的打击。毛主席亲自指挥了这一仗。
这是十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山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地。
八时整,我们埋伏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我与大队长王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
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起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图,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而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脚蹬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
谁知道,这就是我们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啊!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节选自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
1. (3分)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为后代矗立起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
B. 周广才宁冒饿死的危险也要留下“半截皮带”的事迹,反映了军人的意志力、血性与担当,体现出不屈不挠的坚韧品质。
C. 红军在遵义会议后主动抛弃了从前一直过于死板的战争指导原则,于是有了“四渡赤水”这一作战灵活的经典战例。
D. 我军在吴起镇的川道两侧山沟进行伏击,轻松歼灭了尾随而至的国民党军队的一个骑兵团,并重创三个骑兵团。
2. (3分)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许多红军战士在长征最艰难的时期不知道最终会在哪里落脚,但他们有着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B. 徐解秀老人的话是用共产党员的具体行为生动解说“共产党”,同样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C. 文中划线句句式工整,以雄浑壮阔的气势、铿锵有力的语调表现了红军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
D. 毛泽东亲自指挥的吴起镇之战,充分体现了我军善于把握战争先机、争取主动权的战争智慧。
3. (3分) 材料二中,杨成武对战士们没有进行全方位细节描写,下列各项理由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是纪实性回忆录,是对长征过程的一般性介绍,不需要加入细节描写。
B. 如果对战士们进行全方位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就破坏了纪实性回忆录的真实性。
C.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作者是叙述者和战斗指挥员,所以忽视了对人物个体的细节描写。
D. 本文是对长征中的吴起镇战役的大略回顾,以宏观叙述为主,因此细节描写相对较少。
4. (4分) 两则材料都颂扬长征精神,但是表达方式和内容侧重点不同,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5. (6分) 材料一指出“我们要自觉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意气风发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下面事例中的人物从长征精神中所汲取的“奋进力量”。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针对李奇微新发明的“磁性战术”,毛主席结合战争实际提出了“零敲牛皮糖”来“解毒”,一点一点消灭敌人的战术。202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某机步营战士、党员陈祥榕在边境冲突中,突入重围,营救战友,不屈不挠,英勇战斗,直至牺牲。2024年7月,70岁老党员汪水云多年坚守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在彭泽县复排村上游防汛段防汛人员紧缺时,主动向党组织请缨,参与防汛一线工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玛丝洛娃案件审讯后的第二天)
等到聂赫留朵夫同陪审员们一块儿走进法庭,昨天的那种程序就开始了,又是大叫一声:“开庭了!”又是那三个有领章的人登上高台,又是肃静,又是陪审员们在高背椅上坐下,又是那几个宪兵,又是那幅画像,又是那个司祭。
开庭前的种种准备工作也跟昨天一样,只是陪审员的宣誓和庭长对陪审员的一番交代免掉了。
今天审理的是一个撬锁窃盗案。被告由两个手握出鞘的军刀的宪兵押上来,是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身材瘦削,脸色灰白,脱了血色,身上穿着灰色长囚衣。这个小伙子被控同一个伙伴撬开一个仓库的锁,从那里偷出几条旧的粗地毯,一共价值三卢布六十七戈比。根据起诉书上的说法,这个小伙子同肩上扛着粗地毯的伙伴正在走路,却被一个警察拦住。这个小伙子和他的同伙立刻认罪,于是双双被关进了监狱。这个小伙子的伙伴已经在监狱里死掉,现在只剩下小伙子一人受审。那几条旧的粗地毯放在物证桌上。
这个案子的审讯工作完全像昨天一样,有供词,有罪证,有证人,有证人的宣誓,有审问,有鉴定人,有追根究底的盘问,总之各种花样无不齐备。充当证人的警察每逢庭长、公诉人、辩护人问他话,总是有气无力地回答几个字“是,老爷”或者“我不知道,老爷”,然后又是“是,老爷”……不过,尽管他表现出士兵的愚鲁和死板,人们还是可以看出他怜惜那个小伙子,不乐意讲他逮捕小伙子的情形。
另一个证人是失主,年老的房主,那几条粗地毯就是他的。他分明是肝火旺的人,副检察官问他打算拿那些粗地毯做什么用,他是不是很需要那些东西,他就冒火了,回答说:“我根本用不着这些东西。要是我早知道它们会惹出这么多的麻烦,那我非但不会找它们,反而情愿倒贴一张红票子,哪怕倒贴两张也成,免得让人家硬拉到这儿来受审。光是坐马车我就差不多花掉五个卢布了。况且我的身体也不好。”
证人们是这样说的。至于被告本人,对所有的罪行一概招认,像被捉住的小野兽那样茫然失措地四下里张望,用时断时续的声调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讲出来。
案子是清楚的,可是副检察官仍旧像昨天那样耸起肩膀,提出一些巧妙的、意在引诱狡猾的犯人上钩的问题。他在发言中证实这个盗窃案是在一个住人的地方犯下的,而且是撬开锁进去的,因此那个小伙子应当受到最重的惩罚。
庭长也像昨天那样扮演着公正无私的角色,向陪审员详细解释那些他们本来就知道,而且也不可能不知道的规矩。法庭也像昨天那样有好几次宣布审讯暂停,大家就又去抽烟,民事执行吏就又吆喝一声:“开庭了!”两个宪兵就又坐在那里,握着出鞘的军刀吓唬犯人,同时竭力不让自己打盹儿。
从这个案子的审讯可以了解到这个小伙子没有找到工作。他在小饭馆里碰见的那个跟他一样的伙伴,比他失业更早。有一天晚上他们两个人喝醉酒,撬开锁,从那儿随手拿走了一些东西。他们被捕了。他们照实供认了罪行,被关进监狱。伙伴在候审期间死掉了。现在这个小伙子就作为社会必须与之隔绝的危险人物受到审判。“要说他是个危险的人物,那也跟昨天那个女犯人倒不相上下,”聂赫留朵夫听着法庭上人们所说的话,暗自想道,他们危险,那么我们就不危险?……我自己就是个好色之徒,浪荡的人,骗子,所有我们这班人,可是知道我的底细的人,不但不藐视我,反而尊敬我。那么我和我们这班人就不危险?
其实,事情明明白白,这个小伙子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坏蛋,而是极其平常的人。这是大家都看得出来的。他之所以会成为现在这样的人,也无非是因为他处在会产生这种人的条件之下罢了。因此,看来事情很清楚:为了不要再有这样的人,就得努力消除造成这种不幸的人的条件才对。
我们非但不去做任何事情来消除产生这种人的条件,反而一味鼓励那些制造这种人的机构……
是啊,当初他家里穷得把他从乡村送到城里来。他在城里住下以后,他从师傅和同事口里听到的,都是‘谁会骗人,谁会喝酒,谁会骂人,谁会打架,谁会放荡’之类的话。
“到后来,对健康有害的工作、酗酒、放荡等,害得他生了病,戕害了他的身心,他就糊里糊涂,昏头昏脑,像在梦中那样,毫无目的地在城里流浪,一时莽撞,钻进人家的一个仓库,从那儿拿走了几条谁也不需要的粗地毯。可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这班衣食饱暖、家财豪富、受过教育的人,非但不去努力消除那些伤害这个小伙子落到目前这个地步的原因,还要惩罚这个小伙子。”
聂赫留朵夫专心思考这些事,已经不再听庭上的审问。在他脑子里展开的这些思想使得他自己也心惊胆战。他暗自惊讶,不明白他以前怎么会没有看清楚这种事,为什么别人也没有看出来。
(节选自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文本二:
无论什么样的读者,他们对小说那样的大部头作品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得通过这一途径来实现:识别作品中那些重复出现的现象,并进而理解由这些现象衍生的意义。
从细小处着眼,我们可以看到言语成分的重复:词、修辞格、外形或内在情态的描绘;以隐喻方式出现的隐蔽的重复则显得更为精妙。从大处看,事件或场景在文本中被复制着,由一个情节或人物衍生的主题在同一文本的另一处重复出现。最后,作者在一部小说中可以重复他其他小说中的动机、主题、人物或事件。
(节选自希利斯·米勒《小说与重复》)
6. (3分)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运用了容貌、服饰、神态等肖像描写和夸张的手法,以形传神,生动地刻画了那个小伙子的形象。
B. 作者列出粗地毯的具体价格,意在说明小伙子与伙伴偷盗的物品价值不大,但这两人最后却一人死亡、一人面临“最重的惩罚”,从而突出惩罚的不合理。
C. 小说描述那个小伙子是“极其平常的人”,除了说明小伙子不是“危险人物”外,可能还有深层的含意:这个小伙子的遭遇在当时的社会,太常见、太普遍了。
D. 文中关于聂赫留朵夫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一方面让读者明白了小伙子“会成为现在这样的人”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向我们展示了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7. (3分)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也采用了这一人称和视角。
B. 文本一作者借聂赫留朵夫的思考,探讨“消除产生这种人的条件”的问题,表现了作者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也体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C. 托尔斯泰善于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和分析,展现人物心灵变化的过程,评论家称其为“心灵辩证法”,文本一中就有这样的心理描写与分析。
D.《复活》后文说,一般所说的刑事犯的遭遇“还能多多少少见到一点依照法律办事的影子”,可见庭长、副检察官审讯这个小伙子是依照法律的。
8. (4分) 鲜明的对比和辛辣的讽刺是《复活》突出的艺术特点,请从对比角度赏析文本一的讽刺艺术。
9. (6分) 文本一中多处出现“重复”,请结合文本二,从语言、人物、情节、主题四个角度中任选两个分析这些“重复”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蜀有严遵,字君平,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君平卜筮于成都市,以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著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亡不通,依老子、庄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
(节选自《汉书·王贡两龚鲍传》,有删改)
材料二:
蜀有富人罗冲者,问君平曰:“君何以不仕?”君平曰:“无以自发。”冲为君平具车马衣粮。君平曰:“吾病耳,非不足也。我有余而子不足,奈何以不足奉有余。”冲曰:“吾有万金子无儋石乃云有余不亦谬乎?”君平曰:“不然,吾前宿子家,人定而役未息,昼夜汲汲,未尝有足。今我以卜为业,不下床而钱自至,犹余数百,尘埃厚寸,不知所用,此非我有余而子不足邪?”冲大惭。君平叹曰:“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故不仕也。”时人服之。
(节选自《高士传》)
材料三: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节选自《老子四章》,有删改)
10.(3分)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有万A金B子C无儋石D乃云E有余F不亦G谬乎?
11.(3分)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又称《道德经》,一般认为反映了老子的思想,但是否为老子所著,仍有争议。
B.“君何以不仕”的“何以”与《鸿门宴》中“沛公安在”的“安在”句式相同。
C.“自是者不彰”的“彰”与《劝学》中的“而闻者彰”的“彰”意思相同。
D.“无以自发”中的“发”与《寡人之于国也》中“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的“发”字含义不同。
12.(3分)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严君平非常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和生活自律,虽然在成都靠卜筮维持生计,却把卜筮当成惠泽众人的重要途径。
B. 面对罗冲的询问,严君平直言自己没有钱与门路,不接受资助是因为他认为以占卜为业挣钱比罗冲要富足的多。
C. 罗冲与严君平对于“有余”“不足”的定义分歧巨大,是因为严君平深知财富与名声背后隐藏的风险与负累。
D. 老子认为,人只有不失去立身之所(本分)才能长久,肉体虽然死亡但“道”仍然存在,才算是真正的长寿。
13.(8分)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博览亡不通,依老子、庄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
(2)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4.(5分) 请根据材料三,分析前两则材料中严遵的哪些言行体现了老子的思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西江月·中秋和子由
[宋]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5.(3分)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词开头虽也写人生如梦,却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旷达不同,流露出悲切之感。
B. 上阕三四句由写景到写人,由季节之秋写到人生之秋,将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C.“酒贱常愁客少”,借酒价格低廉导致客人少,委婉表达了词人因才华不显而遭贬谪、无人问津的处境。
D. 中秋之夜,词人却无人可以秉烛共饮,一句“谁与”更衬托出“凄然”之感的浓郁。
16.(6分) 本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词人心绪系于“凉”字,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凄凉”之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  ▲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 ▲ ”。
(3)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4月中旬,“中国华服周·沪上繁花”活动在上海举办。①在亭台错落的江南园林,在活力满满的时尚街区,一队队身着华服的青年神采飞扬,一场场流动的演出精彩纷呈,一批批华服粉丝相约云集,传统韵味与青春活力  A  。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表现出的韧性、耐心、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服饰文化研究与实践复原,让精美服饰走进博物馆和大众空间,让更多人看到,是杰出的传统技艺使得质朴的服装变得灵动,看到从古至今服装制作者“  B  、臻于至善”的价值标准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要秉持开放的态度,让传统在现代生根”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舞蹈演员身着“水天碧”长裙,伴随优雅的旋律在千里江山的水墨画卷中  C  ,给中外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有形的服饰背后,是无形的精神力量。中华传统服饰观普遍强调人的内在精神,并赋予其道德、人格的内涵,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华服文化爱好者们互称“同袍”。“同袍”一词来自《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寄予着征战沙场的战士们团结奋战的家国情怀。如今,华服文化爱好者借用这样的称呼,强调了团结友爱的精神,③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更是对共同兴趣爱好的认同。
近年来,伴随着中华文化复兴的脚步,“新中式”服装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在款式、面料和工艺上,“新中式”服装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元素,同时又吸纳了西方服饰的设计元素。④这种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民族特色及国际潮流结合的设计风格,让中国传统服装美学焕发出新的时尚活力。
18.(3分)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3分) 下列诗句与文中画线句子所用引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将是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
B. 三仙姑听见院里人说“四十五”“穿花鞋”,羞得只顾擦汗,再也开不得口。
C.“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
D.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
20.(4分)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我们走吧!”这或许是你和小伙伴一起出去玩之前,最常说的一句话。然而,如果你回到古代,和古人交上朋友,对他们说出这四个字时,你的朋友或许会大惊失色,以为发生了什么紧急的事情。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现代汉语中的“走”字,( ① ),而古人用来表示“行走、走路”这类意思的词,有“步”“行”等。
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一些成语,其最初的含义也与走路有关。如“亦步亦趋”原意是跟在别人身后走路,别人慢,你也慢;别人快,你也快。后来形容无论什么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比喻没有主见。“寸步难行”指连一步都难以进行,形容走路困难,也比喻处境艰难。
不同的走路速度,用来形容不同的字,这样说来,古人走路的规矩一定有很多吧?然而,儒家经典《礼记》中细致地规定了人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走路方法和姿态。
大夫、士进出国君宫殿的大门时,应该靠着门的一边走,不能从门正中大摇大摆地穿过,也不能踩到门槛;下级官员见到上级,以及臣子面见皇帝、皇后等贵族时,必须低头弯腰,小步快走,采用“趋”的姿势,以示尊敬。
《礼记》中对男女走路的位置也有要求:在路上,男性靠右走,女性靠左走,车辆从路中间通行。这种男女分开走的规定又叫“男女异路”,汉魏时期还曾强制推广。到了唐代,一个叫马周的官员提出了新的走路方式——“城门由左,出由右”,规定行人进出城门、宫殿门时,无论男女,要进门的一律走门的左边,要出门的一律走门的右边,“左入右出”其实就是要求人们从右侧通行,这项规则一直延续至今。
( ② ),在古代常被称为“道”,只能走人、不能行车的小路被称为“径”。《陈涉世家》里有“会天大雨,道不通”的句子,《归去来兮辞并序》里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这里的“道”和“径”就分别表示“大路”和“小路”的意思。《周礼》中记载,周朝负责道路交通的官员叫“野庐氏”,职责之一就是制止人们乱走小路,引导他们走“正道”。在古代人的心目中,走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从一个人走路的姿态、步伐,就可以判断他的品行好坏,而努力使自己走路时的仪态符合规范,也是修身养性的一个重要部分。
21.(4分)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4分) 在古人的心目中,走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有很多的规矩和限制,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评价。要求:使用含有转折关系的语句,不超过8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曾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明初文学家刘基曾说:“知进而不知止者,虽得必失。”“进”与“止”体现了古人求学修业、立身处世的态度与智慧。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