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中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中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中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伴随雄壮的国歌、①(liáo)亮的军歌,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缓缓移出船坞,停靠码头。2012年,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交付海军,结束了东方大国没有航母的历史,中国进入“航母时代”;2017年,作为我国第一艘完全自主研发制造的国产航母,“山东舰”在大连造船厂举行下水仪式,( )着中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自行建造航母的国家。而2022年“福建舰”的下水,拉开了中国三艘航母并驾齐驱的序②(mù)。这足以让中国人( ),无比自豪。
中国发展航母、推进国防现代化,承③(zài)的使命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需要。中国的“国之利剑”,更是为了和平而铸。通过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的护航和人道主义救援行动,中国海军向世界展出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从港湾进一步迈向深海,中国航母将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提供( )保障,为世界和平贡献中国力量。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③相应的汉字(正楷字)。
①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象征 眉飞色舞 坚强
B标志 扬眉吐气 坚实
C. 象征 扬眉吐气 坚实
D. 标志 眉飞色舞 坚强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4、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为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今年我国确定的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B.传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为纪念我国著名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因为屈原,人们记住了端午。也因为端午,人们记住了屈原。
C.京剧雍容华美,昆曲典雅精致,越剧宛转悠扬,秦腔朴实无华,梆子戏高亢悲凉:中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异彩纷呈。
D.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北京日报与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联合举办了《回望红色足迹,我的亲历感动征文活动。
5.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顿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佳人来之感。②旁边有几株山茶花,正艳开着粉红色的花朵。③亭前的树上,雪很重,在雪的下层并结了冰块。④那花朵有些堕下来的,半掩在雪花里,红白相映,色彩灿然。⑤我们一直跑上最后的观海亭,那里石阶上下都厚厚地堆满了水沫似的雪。
A.③②④①⑤  B.③②④⑤①  C.⑤①②③④  D.⑤③②④①
6.名著导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对于西安演出的这场惊险好戏的动机或政治背景,我们怎么说都行,但是有一点必须承认,它所选择的时机和执行的经过,可谓高明之极。它比蒋介石在南京或上海发动的政变,或者共产党占据广州的情况,其流血和笨拙程度都不知要低多少。起事计划事先一点也没有泄露给敌方。到十二月十二日早晨六点钟,整个事件就已经结束了。
(1)文中“西安演出的这场惊险好戏”指____________事变,发动者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
(2)事件发生后,周恩来做了什么事?最终结果如何?
7.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1)《野望》中运用对偶修辞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诗句是:树树皆秋色,①_____________。
(2)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绘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的诗句是: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
(3)《答谢中书书》一文中描写晨昏之景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④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
(4)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直抒胸臆,表现乡愁的诗句是:⑥_____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___。
(5)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素湍绿潭,⑧_______________”描写江水清澈。
8、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实用的移动端软件也应运而生,针对学生群体的多款作业软件也异军突起。因其强大的自动解题功能,受到学生们的追捧。不少学生将“帮做作业”软件视为一种快捷的学习方式。
材料二:“帮作业、大眼作业、作业通、问他作业、学霸君……”只要从手机应用商店搜索“作业”两个字,就能找到十几个解题的软件。“10个伙伴9个都在用;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作文搜索,高分作文随手拈来。”
材料三:据一位初二学生小华说,他们班大部分有智能手机的同学都下载了这些作业软件,只要拿起手机对着题目拍个照,上传上去,快的话几分钟内就可寻求到最佳的解题方案。用软件来问作业也成为时下学生交流的时髦方式。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述三则材料所表达的主要内容。
(2)针对众多学生使用“作业软件”这件事,你班准备开展“作业软件使用利弊谈”班会活动,请你从利弊两个角度各陈述一条理由。
利:
弊:
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
【甲】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望江南 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城北,苏轼在密州做地方官时建。②新火:唐宋习俗,清明节前两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③新茶:指清明节前采的茶,即明前茶。
9、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甲诗“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所呈现的优美画面。
10、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甲】诗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的心情。“徙倚”点明诗人归隐东皋后的徘徊无依的孤苦心境。
B.【乙】词首句以比喻写出了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也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
C.【甲】诗写景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与近、静与动,和谐自然;【乙】词写景色彩多样,明暗相衬,浓淡相谐,画面丰富。
D.【甲】诗作者借典故寄意,虽三仕三隐并未超然物外;【乙】词作者借酒茶化郁,有了“诗酒趁年华”的暂时超然达观。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东坡为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①负债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公令以扇二十来,就判字笔②随意作行、草③及枯木、竹石以付之。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遂悉偿所负。
(《东坡逸事》)
【注】①肆:商店。②判字笔:判案所用的毛笔。③行、草:行书、草书。
11.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东坡为钱塘守时
(4)遂悉偿所负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
B. 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
C. 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
D. 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
1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14. 结合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简要概括甲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乙文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 满
①小满节气,在每年5月20日至22日之间,24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
②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北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满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③农谚有“小满小满,麦粒渐满”的说法。此时,小麦度过一冬的休眠期后,经过返青拔节,抽穗开花,亟需薰风暖熟,虽然仍是一片青绿,但有着一股蓄势待发的劲头。麦穗已经抽齐,麦粒鼓着腮帮一般,泛出一层透明的绿色。等到这晶莹的嫩绿变为黄绿,麦子也即将成熟了。农谚又云“小满未满,还有危险”。小麦成长的最后阶段灌浆期十分关键,籽粒才刚刚盈实,若碰到灾难天气或病虫害,麦粒未经过充分的乳熟期,小麦的品质便会大打折扣。
④在南方地区,小满还有“小满小满,江河渐满”的说法,反映了这时南方降雨增多的气候特点。确实,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⑤此时,南方的早稻早已抽穗,农人除了给早稻增肥,还要忙着栽插中稻。“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农人们将培育好的秧苗按间隔,齐整地栽插在地里。若是高度机械化的地区,就采取机器种植了。但最重要的,是“水”。若小满雨水不丰,稻田田坎干裂,就无法栽插水稻;若雨水过丰,栽插好的稻苗便经不住大雨的袭击,秧苗轻则东倒西歪,重则被雨滴打伤。南方的小满节气,充满了对水的期许。
⑥小满,是麦子的秋,是水稻的夏。
⑦按中国传统科学理论,四月小满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节,也是最潮湿闷热的时节。这时万物生长最为繁茂,人体的新陈代谢也最旺盛。正因为如此,人体在小满时消耗的营养物质最多,所以需要及时补充,才能使身体、五脏六腑不至于有所伤耗。这时,可以多吃一些清热、暖胃、温补的食品。因为空气潮湿,小满节气也是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的高发期,人们要预防湿邪入侵,多吃一些有化湿通淤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等,忌食辛辣甘肥、生湿助湿的食物。
本文围绕“小满”这一节气,说明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文章多次引用农谚进行说明,请概括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17.科学性是说明文的生命。请结合下面语句中的加点词语做简要分析。
(1)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
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18.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请从你知道的节气中任选—个加以介绍。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火葬(节选)
老舍
唐连长一见敌兵过了河,就知道已无望及时得到援军。在城郊与河岸之间,他坚持了三天。我军与敌兵的数量相差不止好几倍,可唐连长的笑脸让弟兄们忘了一切,只顾向敌人射击。
车站外的洋槐树林中,坐着二十二个人。他们都抱着枪,垂着头,昏昏地睡去。唐连长不忍惊醒他们,可又不能不马上发命令,他愣了一会儿。但是,他们仿佛感到了唐连长的来到,没有什么声响。他睁开了眼,立起来。唐连长想着赶快向大家说几句话,否则他也许真的大哭起来。话还没想好,他已叫出“同志们”。
“同志们!”他重复了一句,仍找不到话讲。他愣了一会儿,慢慢地蹲下去。这一蹲,他身上的筋肉似乎弛懈了一些,他想起话来。一挺身,他又立起来。惯于在他脸上来往的笑容,又来到他的嘴角与鼻凹间。
“同志们!连火夫算上,咱们只剩了二十多个人!我们已和师部失了联络,援军恐怕一时不会来到。车站上,纱厂里,还有许多粮食。东西,我们不能给敌人留着。马上就去焚毁!我没法请示上方,但是我觉得——凭着我的良心——应当这么做!王排长,你带八个弟兄破坏车站!孙排长,你同八个弟兄破坏纱厂!我和其余的人死守这里,这里便是连部!也许,敌人马上就来到,我们抵抗!凭着我一个军人的良心,我的命令只有一个字,死!”
说完这段话,他因困倦而发红的眼,发出些光,笑意由嘴角鼻凹扩达到眉梢。他亲切而又严肃地看着像亲手足似的二十二个战士。
二十二个战士没有任何动作与表示,只是脸上显出一种轻快与得意的神气。
“王排长,孙排长!马上出发!”唐连长和两位排长握了手。
将近黄昏时,文城城内静寂得像一座古坟。正在这时,西门外起了火。城内没有一个灯亮,城外起了好几个火头。城是黑的,天是亮的。人们由黑暗的角落里出来,在门外呆呆地望着火光,火光永远有一种悲壮的吸引人的力量。火光给大家一点刺激,大家都想狂喊几声,把心中的黑暗吐出来,而使自己与火一样的光亮。可是,大家并没敢喊叫。看看那把半个天烧红的火光,他们反倒觉得分外寒冷,不住地打噤。这悲壮而又吸引人力量的红光也给人以渺茫之感:没人能抓到那光,或挨近那火,火与光中宣示着毁灭死亡!
这时候,城外有了枪声。
“唐连长还打呢!还打呢!”大家的心又欣悦地跳动起来,几乎和前几天打胜仗时一样。
城外,有铁路路工的帮忙,士兵们把该破坏的东西都付之一炬。火起来,他们散开,各自为战。敌兵到了,先尝到槐林中射出的子弹。
敌人一面包围槐林,一面到所有能藏人的地方去搜索。但不管是树林,还是独木;不管是矮墙,还是小木阁子,都使他们迟疑。他们不知道这里有多少人,只感到这里的一切东西,都有眼睛,都有子弹,都会要他们的命。火光把整个车站,照得如同白昼,火光越明,他们越怕。他们只能像蛇似地爬伏在地,看到一个黑影或黑点,便把头贴在地上。火忽然明了,又忽然暗了;火忽然移向东边,西边暗起来;又忽然移向西边,东边暗起来。在这一明一暗,忽东忽西之中,他们惶惑、恐惧,只管放枪壮自己的胆子,而不管子弹向哪里打和打什么。
从一株树后跑到另一株树后,唐连长和他的六个弟兄变动着位置,向四面八方射击。天气还相当冷,唐连长的身上只脱剩下了一件汗衫。他的心中,现在完全是空的,假若还有什么感觉的话,他只是想喝水。他的口中冒着火。在敌人的枪声稍静一点的当儿,他倚着树吐了口气,更想喝水。从树旁来了一只手,轻轻地放在他的腿上。他以为是那个也加入作战的勤务兵。不是!地上卧着的人,不是兵,而是个铁路工人。
“给你!唐连长!”工人声音很小,但很清晰地说:“三个馒头,一瓶水!”
唐连长顺手把馒头接过来,再伸手,他摸到那玻璃瓶的脖子,很凉,很滑。他的心里也立刻感到清凉滑润。水有点煤油味,可是他一气把它喝光。“哈!”他吐了口气。没顾得道谢,他教工人快走。
敌人的枪弹又像雨点似的打进来。唐连长不晓得工人是怎么走开的,他又开始从树后向外射击。这时候,他感到身后有人在地上爬行。“报告连长,我——我——完了!”唐连长急转身,他的勤务兵!“老刘!老刘!”他一腿跪着,扳起老刘的头,老刘全身都已不动。他轻轻放下老刘的头,想找一块布或一件衣服盖上老刘的脸。这时,他的左肩上忽然一麻,他喊了声“不好!”急要转身,左臂上又中一枪!他知道敌人已发现了他。他想立起来,可是左半边身子已经不听他的调动。他用了最大的力量,把自己挪动了一尺多远。他的左肩靠住树干,想要镇静地思索一会儿,
可他心中极乱,最终决定不去思索。咬着牙,右手抓住树干,他立了起来。立不稳。他的右臂搂住了树干。像醉汉似的,他抱着树干绕了一个圈。他的背上又中一枪。脸擦着不光滑的树皮,他跌落下来。
臂上燃烧,腿上燃烧,心中也在燃烧。林外是火光,眼前是火星,心中也变成一团火。火催着他狂喊:“王排长!冲锋!孙排长!冲锋!”他不知道是自己还是别人正在这么喊叫,只觉得有人喊冲锋。他立了起来,喊了声“杀”。随着这声“杀”,一切是静寂。
火渐渐熄灭,枪声渐渐停止,唐连长的血,已渐渐流净。到天亮的时候,文城变成了死城。
(发表于 1944年,有删改)
1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叙述了一场发生在文城的保卫战,军人在铁路工人帮助下顽强作战,虽未最终胜利,但表现了军民同心抗敌的斗志。
B.洋槐树林中的士兵们垂头昏睡,听到任务安排后脸上“显出轻快与得意的神气”,这一变化表现了他们忠于职责与不畏牺牲的精神。
C.敌人感觉到槐树林里的一切东西“都有眼睛,都有子弹,都会要他们的命”,这衬托出唐连长他们灵活作战取得一定成效。
D.战斗前“文城城内静寂得像一座古坟”,为战斗失败埋下伏笔,与结尾处“文城变成了死城”相照应,增添了悲壮的氛围。
20.下列对唐连长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多次写到唐连长面对士兵的笑容,这表现出虽敌我实力悬殊,但唐连长始终对战事保持着乐观自信的心态。
B.唐连长布置任务时,叫出“同志们”却找不到话讲是出于不忍心,蹲下缓和后“想起话来”是因为其战斗到底的决心。
C.唐连长两次给排长下达指令时,都使用短句,语言简洁有力,这一语言表达特点与当时战事的紧张氛围是相符的。
D.唐连长意志顽强,中弹后他站立不稳,像醉汉似的,抱着树干绕了一个圈,弥留之际还站立起来喊了声“杀”。
21.小说标题“火葬”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22.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表现激烈的战争场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请结合文本,任选三种感官描写,举例简析其艺术效果。

三、作文
23、一片薄薄的、浅黄色的槐树叶,承载了挥之不去的离愁;一出寻常的社戏,寄托了鲁迅对逝去岁月的情思;几只向阳枝头的莺鸟,撩拨了白居易深爱早春的心弦;书架上的一支满是灰尘的老式钢笔,充满了爷爷的期许;家里墙角一把鹅黄色的小花伞,包含了妈妈浓浓的爱……生活中有许多常见的、细微的事物,却饱含着浓浓的真情。
请以“物微情浓”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700字;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得引用、抄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
1、①嘹②幕③载 2、B 3、通过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的护航和人道主义救援行动,中国海军向世界展示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4.C 5.D 6.(1)西安事变 张学良,杨虎城
(2)周恩来作为中共代表进行谈判,最终和平解决这次事变。7.①山山唯落晖 ②大漠孤烟直,③长河落日圆 ④夕日欲颓,⑤沉鳞竞跃 ⑥日暮乡关何处是?⑦烟波江上使人愁
⑧回清倒影 8. (1)示例:作业软件种类多,操作简便,所以它倍受学生青睐(或“它已成为众多学生使用的快捷学习方式”)。
(2)利:示例:网络上资源丰富,可以解决很多疑难问题,方便快捷;运用得当,是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可以呈现同一题的不同解题方案。 弊:示例:一遇到问题就使用“作业软件”,久而久之不愿独立思考问题,会产生依赖性;对于自觉性(自控力)差的学生,“搜作业”就变成了纯粹的“抄答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9、示例:举目远眺,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10、B
11、①考虑,想到;②只是;③担任,做;④全部。
12、C
13、①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般澄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②天一直下雨并且寒冷,有扇子卖不掉,不是不肯偿还(欠款)。
14、【甲】文表现了苏轼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乙】文可以看出苏轼有超群的书画水平,善于发挥自己的特长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15.小满的具体时间、来历,物候特点、气候特点、农事活动,及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16.引用农谚,一是说明了小满这一节气的来历、特点,二是增强了说明内容的可信度,三是使得说明语言通俗、生动、凝练。
17.(1)用具体的时间数字准确说明了小满的交节时刻。(2)“渐次”准确地写出我国各地进入夏季时间有先有后,符合我国地域辽阔的特点。
18.(示例一)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头一个节气。春天从此开始,天气逐渐转暖,万物开始复苏。农民开始耕耘,一年四季从此开始。(示例二)惊蛰: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开始苏醒过来,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
19.D 20.A
21. ①指物理意义上的焚烧:战士们焚毁车站、纱厂的粮食和物资,不让其落入敌人手中;②指精神层面的“燃烧”:唐连长等将士为保卫家园,以生命为火,燃烧斗志与忠诚,展现出悲壮的牺牲精神;③指毁灭与新生的象征:火光既宣示着战争的毁灭与死亡,也蕴含着军民抗敌的勇气与希望,是民族精神的淬炼与升华。
22. ①视觉描写:如“火光把整个车站,照得如同白昼” “火忽然明了,又忽然暗了”,通过描写火光的明暗变化,渲染出战场的紧张氛围,衬托出敌人的惶惑与我军的英勇;②听觉描写:如“敌人的枪弹又像雨点似的打进来” “城外有了枪声”,以枪声的密集程度展现战斗的激烈,增强场景的真实感;③触觉描写:如“玻璃瓶的脖子,很凉,很滑” “他的左肩上忽然一麻”,通过触觉细节刻画人物的处境与感受,让读者身临其境;④嗅觉描写:如“水有点煤油味”,简单的嗅觉描写贴合战场环境,使场景更具真实感。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