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行》教学设计【单元教材解读】《山行》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一首古诗。本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主题。《古诗三首》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三首古诗都是七言绝句。《望洞庭》是刘禹锡写下的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山行》是杜牧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晚景;《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了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之情。教学中围绕单元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引导学生通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联系生活等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进一步读好古诗,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的美好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情分析】三年级上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识字量和拼音基础,能独立朗读浅显诗文,但对古诗的凝练语言和古今异义现象(如“坐”“斜”)理解存在困难;形象思维占主导,对直观、生动的画面和情境兴趣浓厚,抽象的意境感知能力较弱。此前学生已接触过简单古诗,掌握了“读准字音、借助插图猜句意”的基础方法,但主动结合生活经验联想诗中画面、体会诗人情感的意识不足,需要通过具象化教学手段降低理解难度。【教学目标】1语言运用.会认本课“庭、未”等7个生字,会写“寒、径” 等11个字。2思维能力.通过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等方式,想象画面,了解古诗的大致内容。3审美创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领略诗中的秋景,感悟诗人表达的情感。背诵古诗,默写《山行》。【教学重点】1.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 能借助注释、结合插图、联系生活等多种方法大致理解诗句意思。【教学难点】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收集与作者有关的资料、收集与秋天有关的诗句等。【教学过程】一、单元任务启动师:触摸文字的温度,乘着想象的翅膀,走进作家笔下的秋。让我们做个“寻美小使者”,记录书本和生活中的“秋的日记”。相信这一定会是一段快乐的旅程!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要跟随诗人去赏秋,去领略古代诗人眼中的秋景诗情。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跟着张秋生先生一样欣赏路上的美景。还要走进田野,跟着作家陶金鸿淋一淋秋天的雨。二、跟着诗人去赏秋过渡:今天,我们的赏秋之旅将继续,这次我们将去拜访另一位诗人杜牧,探索他眼中的秋天。准备好开始新的旅程了吗?。学习活动一:读好诗1.解诗题,识诗人(1)诗人杜牧在山林里行走,写下一首诗——《山行》。《山行》就是……学生说诗题意思。(2)介绍杜牧①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吧。你们了解杜牧吗?都查找了哪些资料?②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请用一两句话来概括你收集资料的内容。同学们收集了那么多与作者有关的介绍,真好。老师也整理了关于杜牧的资料,与大家分享一下。(课件出示)2.读准字音,读出节奏(1)自由、大声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2)指名朗读古诗,相机正音:“径”“停”“生”“枫”“霜”都是后鼻音。(3)教师范读,读出古诗的韵味。字音读准了,我们还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朗读的时候可以画出节奏(课件出示),如:远上∕寒山∕石径斜。当然在朗读的时候要做到声断气连。听老师读一读。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一读。(4)同桌之间互读,注意停顿,读出古诗的韵律美。(5)指名展示读,全班齐诵古诗。学习活动二:解诗意过渡: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千古佳作,看看诗人要对我们说些什么?(课件)1.读出诗中秋景(1)默读要求:默读古诗,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学生找出相关词语回答,如“寒山” “霜叶”等,并说说自己的理解)(2)除了这些,诗中还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请学生拿出笔圈一圈。(预设:石 径、白云、人家)2.多种方法理解诗句过渡:通过以前的古诗学习,我们知道可以怎样理解整首古诗的意思?(预设:先理解字词的意思,再解释整句话的意思;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合作学习,理解诗意学习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注释和其他方法,说一说诗句的大意。(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①指导理解第一句。先引导学生运用不同方法突破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寒山”通过注释理解)再指导学生连起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注意调整词语的顺序。请生说说诗意:从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一路走进了远处的深秋之山。②看图启发想象理解第二句。(出示图片及句子:“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的地方。”结合注释,让学生理解句意,并注意“生处”的写法。让学生自己串讲句意)走进了远处的深秋之山,诗人看见了“白云生处有人家”(生读)请生说说诗意:白云生长的地方有几户人家若隐若现。③用自己的话说说一二行的意思。从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一路走进了远处的深秋之山,抬头看见白云生长的地方有几户人家若隐若现。(刚才我们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等多种方法理解了诗句意思。现在我们接着用这些方法学习三四两行。)④请学生说一说第三、四两句的大意,教师点拨、纠正。强调“坐”字在诗中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完全不一样,在诗中是“因为”的意思,“霜叶”指的是被霜打过的枫叶。“于”即比的意思。诗人山行的步伐却停下了,请学生说说这是为什么?停下车来,因为太爱这傍晚枫树林的景色了。再读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让诗人忘记回家的枫林晚究竟美在哪呢?——“霜叶红于二月花。”(生读)(指名再说第三、四句的意思,同桌互相说一说)3.理解诗意齐读诗句让我们一起跟着杜牧去山林里秋游吧,自由读一读古诗,边游边留心山林里秋天的画面。学习活动三:品诗情1.融入情境,感受美景(1)白天,诗人乘坐马车,行走在山路间,向远方望去,他看到的景色有……(学生答: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深山白云、白云后面的几户人家)诗人沉醉在美丽的景色中,边走边看,直到傍晚,他又停车观赏,这时他看到了……(学生答:傍晚的枫树林、比二月花还红的霜叶)(2)这是一幅多么迷人的秋景图啊!(指名说说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会有什么样的感受,预设:喜欢、陶醉、流连忘返……)(3)齐诵古诗。2.走进诗人,感受最美(1)在这么多的景物中,诗人最喜欢的是什么呢 (预设:傍晚的枫林、霜叶)(2)现在你们都是小杜牧,我要来采访采访,(随机指名一生)师问:杜牧您这么喜爱这枫林,它到底美在哪儿呢?引导学生答出颜色红、鲜艳;枫林很多。(出示火红的枫叶林图片)看,枫叶又红又艳,比二月鲜花还美,难怪诗人赞叹:“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我们已经跟着杜牧的诗句,读懂了枫林的美、品出了霜叶的艳,现在让我们把这份对秋景的感受从“读懂”变成“创造”——接下来进入学习活动四,一起用创意来深化这份诗意体验吧。学习活动四:创意表达,深化体验1. “我是小画家”:请大家用彩笔在画纸上画出诗中描绘的秋景,可配上简单的诗句标注。2. 分享交流:邀请2-3名学生展示画作,说说自己画了诗中的哪些景物,为什么这样画,强化对诗中画面的感知。3. 全班配乐齐背古诗,边背边想象诗中画面。学习活动五:总结巩固1. 总结:这节课,我们借助注释、结合插图、联系生活等多种方法理解了诗句意思,感受了杜牧笔下生机盎然的秋。课下请同学们试着黙一默这首诗。2.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山行》;- 把诗中的画面讲给爸爸妈妈听;- 尝试画一幅《山行》诗配画,下节课展示【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