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1张PPT)语文园地第一课时第二课时(部编版)五年级上第八单元:课前导入第一课时冰心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本单元给我们展示了古人读书的方法和名人读书的故事,我们与书交上了朋友。那么,你喜欢读哪些课外书?平时除了阅读老师推荐的书,你自己还会主动找什么书来读?书海浩瀚如烟,如何才能找到自己想读的书呢?当我看到朋友在读《狼王的梦》,我马上被这本书的题目吸引住了,于是我就找同桌借了这本书读。我是在读书交流活动中,通过老师和同学的推荐,发现了自己喜欢的书,准备周末去书店买来看。我看了电视剧《西游记》后,被里面惊险又曲折的情节吸引了,同时我又迷上了能上天入地、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所以就去图书馆找了《西游记》这本书来读。我读了《中国神话故事》后,对神话产生了兴趣,就想去图书馆找其他的神话故事读一读,然后,我还发现书架上有其他我感兴趣的书。课本的“交流平台”里有四位小朋友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方法,读读这四个小朋友说的话,看看你收获了什么?我喜欢沿着课文找书读,如,读了《我的“长生果”》,我对课文中提到的巴金的《家》很感兴趣,便找来读了。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我对与动物有关的书很感兴趣,就又读了布封的《动物素描》。我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如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科普读物。从读一篇文章到读整本书,从读整本书到读同一类书。这种方法队伍很有启发,我也要这样找书读。本次“交流平台”一共提及了以下几种找书的方法1.沿着课文找书读;2.从自己感兴趣的题材中找书读;3.从感兴趣的作家不同作品中找书读;4.读各种不同题材、体裁的书籍,由一篇文章到整本书,由一本书到同一类书。说发现每个人找书的方法不同,你还有哪些找书的方法呢?议方法1.拿到一本书,先阅读一本书的章节选段,如果感兴趣,就去阅读整本书。如,学习了吴承恩的《猴王出世》,我就去读他的《西游记》原著。2.读了冰心的《忆读书》,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冰心奶奶是我们的知心朋友,所以我又读了她写的《小橘灯》,让我认识了一位在艰难的生活,逆境中渴望光明的善良,坚强的农家少女。3.找同一位作家的作品来读。如你觉得曹文轩的《草房子》写得很感人,就可以找他的《青铜葵花》《根鸟》来读。5.围绕课本阅读一些有关的课外书。例如,读一些与课内学习有关的科技史,人物传记,这样有助于提高课内学习的兴趣,充实课内学习的内容,使思维更加活跃。6.围绕自己的爱好或特点读一些有关的课外读物,一个爱好理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到阅览室读有关的报纸杂志,一个喜欢文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去读各种文学刊物,也可以利用假期阅读文学名著。4.同学间相互推荐阅读,去图书馆、书店“淘书”等。至于课外书的选择,各有各法,可以请教老师,请教高年级的优秀生或同班的同学,也可以请教家长。把他们的好经验学过来,实在是一种省时间的好办法,选好一本书,就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大的收获。读书方法可概括为:从读一篇文章到读整本书,从读整本书到读同一类书。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我们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我们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多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对我们来说会受益匪浅。阅读课外读物有什么好处?词句段运用读一读,说一说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这三个句子都是带有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把书比作“长生果、营养品、朋友、故地”表达了不同的人对书的看法,生动形象。体现出书的重要性,引导我们去读书,爱读书。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1.书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书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书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想一想,我们还可以把书比喻成什么?夏日的清风,能给我们带来清凉书就像一扇扇无形的门,门后是一个个不同的世界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港湾,驶向人生的无限宽广的海洋随堂练习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人类的明灯,帮助人们打开黑夜的大门。书是前进道路上的一盏明灯,为我们指引方向。书是良药,能医治愚昧之症。书是良师,能教导我们健康成长。书是火花,能点燃心中的火炬。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书是人类的良药,帮助人们医治愚昧的顽症。读一读你还积累了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1.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臧克家2.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3.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狄德罗4.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王豫5.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朱熹6.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会糟粕。——袁牧7.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 )阅读是什么?是吸收。( )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 )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 )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写作是什么?是表达。将下面的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把序号填在括号里,读一读,再抄写下来。句子排序议方法1.先自由读一读这五句话,思考哪些句子是在讲同一个意思,哪些句子是在总述,提示主要意思。2.梳理句子表达的意思,根据句义,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排出先后顺序。如,第一句和第三句都是在讲“吸收”,第一句是总述,第三句是具体说明;第四句中“阅读和写作”这句话,提示要先排列阅读的句子,再排列写作的句子。3.把排列好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了解阅读和写作的关系。通过寻找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就能发现排序的线索。( )阅读是什么?是吸收。( )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吧说,或者用笔写。( )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 )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写作是什么?是表达。14253将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我们认真读这段话,发现这段话介绍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首先提出问题,什么是阅读;接着以吃饭为喻解释什么是阅读。然后提出第二个问题,什么是写作,然后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最后总结阅读和写作的不同特征。一个是由内到外,一个是由外到内。告诉我们,要先吸取营养,那么脑子里的东西才会变得有价值 。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读书应采用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方法。②因此这两种读书方法,不但不可以偏废,还应该讲究巧妙的结合。③如果对可以泛读的,采用精读的方法。④又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只能得到一点儿收获。⑤可能会对必须精读的东西囫囵吞枣。⑥如果对应该精读的,采用泛读的方法。⑦读后只有浮光掠影的印象。A.①③④⑦⑥⑤② B.①②⑥⑤③④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⑥⑤⑦③④②D课堂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首先交流了怎样去找课外书读的方法。你们不仅从其他同学的发言中总结出可以根据所看的文章(课文)去找,而且介绍了自己在学习中选择课外书的方法。表明大家对课外阅读都很感兴趣。我们还进行了两个词句段的运用的训练。同学们表现积极,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有所得,加深了对书的重要性的认识,也深刻理解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这些对我们以后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新知导入书法是我国汉字特有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按照文字的特点及其含义,以不同的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而成的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被人们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我国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书法大家,今天我们就去认识其中的一位——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第二课时作者简介欧阳询(557年—641年),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其书号为“欧体”。代表作品有《九成宫醴泉铭》。通过课前预习,你们知道了关于欧阳询和《九成宫醴泉铭》的哪些相关信息呢?找到并圈画出描写欧阳询楷书的用笔和结构等特点的词语。欧阳询是初唐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用笔方整,笔力刚劲,点画的起、收及转折处一丝不苟。字形竖长,各部分之间穿插巧妙,结构十分严谨。整体上显得既平正端庄,又险劲生动。《九成宫醴泉铭》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局部)陈大道无名上德不德玄功潜运几深莫测凿井而饮耕田而食靡谢天功安知帝谓至人无为大圣不作彼竭其力我享其功者也然昔之池沼咸引谷涧宫城之内了解《九成宫醴泉铭》《九成宫醴泉铭》是唐贞观六年(632年)由魏征撰文、书法家欧阳询书写而成的楷书书法作品,是欧体楷书的典范,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历来为学书者所推崇。该书作笔力劲健,笔力刚劲,点画的起、收及转折处一丝不苟。字形竖长,各部分之间穿插巧妙,结构十分严谨。整体上显得既平正端庄,又险劲生动。字形采用长方形态势,字距、行距都较大,章法显得宽松而清晰。欣赏欧体楷书作品《千字文》。拓展延伸书写欣赏我们在临摹时,要注意一下几点:1.握笔姿势要正确:拇指按住笔管内侧,食指压在笔管外侧,与拇指对捏笔管,中指紧钩笔管左侧,无名指紧顶笔管右侧,与中指相对,小指自然靠拢无名指。2.横画方起方收,劲直有力;竖画垂直向下,首尾略重,中间行笔略轻;撇画与竖画写法基本相同;捺画由轻逐渐变重,行笔要直,收笔要平。3.临摹时不要看一眼写一笔,要先观察字的间架结构,仔细端详原本的笔意,吃透要领,然后把一个字一气写成。认真对待每次写字,养成提笔就练字的习惯。日积月累同学们,在本单元第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宋代大学问家朱熹对读书的看法,他的“读书有三到”很精辟,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他的两首诗,体会一下他的读书感受。朗读古诗《观书有感》,找出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先猜一猜,再借助工具书验证或小组交流学习。观书有感(其一)[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宋] 朱熹(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通句子,读出节奏观书有感[宋]朱熹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注释】[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徘徊]诗中比喻天光云影在特定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渠]它,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那,通“哪”,怎么。 [清如许]这样清澈。 [为]因为。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需要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 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方形池塘诗意: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天空的光辉和云影一起映入水塘,随波晃动。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源头在为它输送活水。观书有感[宋]朱熹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注释】[蒙冲]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中流]河流的中心。 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江河里的春水涨起来了诗意:昨天晚上,春江水涨,漂浮起来的大战船像一根羽毛那样轻。往日船大水浅,很多人白白花费了很大力气也推不动它,而现在船能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当中了。这首诗以泛舟为例,让我们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用江河里的春水上涨比喻大量阅读的积累,用行舟比喻学习,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多读书,注重积累,做学问时才能运用自如的道理。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古诗赏析这两首诗似乎在描写景色,为什么却以“观书有感”为题呢?这是两首借景喻理的名诗。作者用比喻描绘自己“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描写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更新和发展,汲取新的知识,像不断有源头活水注入塘中那样,才能使内心澄明。以泛舟为例,只有博览群书,注重积累,做学问的时候才能运用自如。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堕理障,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宋]朱 熹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练习背诵延展阅读读书[宋] 陆游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冬夜读书示子聿(yù)[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不仅感受了欧阳询书法艺术特色,进行了写字练习,还还积累了古诗词《观书有感》,明白了只有不断学习,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不断进步的道理,可以说受益匪浅。1.抄写书上有关“书”的比喻句,再自己写三句。2.背诵默写《观书有感》两首古诗。3.找一本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来读,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课后作业理解诗句的意思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由一个故事到整本书由一本书到一类书读别人推荐的书找课外书语文园地八板书设计/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教材分析】“交流平台”谈的是读书时怎样才能找到好书的方法。“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一是读一读,还可以把书比喻成什么;二是将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书写提示”安排了欧阳询的书法作品《九成宫体醴泉铭》(局部)。“日积月累”安排了朱熹的两首古诗《观书有感》(其一)》和《观书有感(其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每天以“书”为伴,天天与“书”打交道,介绍自己喜欢的课外书不难,但如何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和交流平台中的对话进行梳理、总结,寻找好书的方法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学生对于比喻句的理解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借助比喻表达自己对书的看法有难度。学生借助字义理解诗意,积累朱熹的两首古诗,并不困难,应重点指导学生悟理。【教学目标】1.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和“交流平台”中学习伙伴的对话梳理总结找书的方法。2.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介绍书3.积累古诗词。【教学重点】1.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和“交流平台”中学习伙伴的对话梳理总结找书的方法。2.能借助形象的比喻表达自己对书的看法。【教学难点】学会找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能梳理、总结找书读的方法。2.能借助比喻表达自己对书的看法。3.能把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并抄写下来【教学过程】一、学习交流平台1.课前导入冰心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本单元给我们展示了古人读书的方法和名人读书的故事,我们与书交上了朋友。那么,你喜欢读哪些课外书?平时除了阅读老师推荐的书,你自己还会主动找什么书来读?书海浩瀚如烟,如何才能找到自己想读的书呢?预设1:当我看到朋友在读《狼王的梦》,我马上被这本书的题目吸引住了,于是我就找同桌借了这本书读。预设2:我看了电视剧《西游记》后,被里面惊险又曲折的情节吸引了,同时我又迷上了能上天入地、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所以就去图书馆找了《西游记》这本书来读。预设3:我读了《中国神话故事》后,对神话产生了兴趣,就想去图书馆找其他的神话故事读一读,然后,我还发现书架上有其他我感兴趣的书。预设4:我是在读书交流活动中,通过老师和同学的推荐,发现了自己喜欢的书,准备周末去书店买来看。2.课本上的“交流平台”里有四位小朋友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方法,读读这四个小朋友说的话,看看你收获了什么?我喜欢沿着课文找书读,如,读了《我的“长生果”》,我对课文中提到的巴金的《家》很感兴趣,便找来读了。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我对与动物有关的书很感兴趣,就又读了布封的《动物素描》。我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如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科普读物。从读一篇文章到读整本书,从读整本书到读同一类书。这种方法队伍很有启发,我也要这样找书读。3.说发现本次“交流平台”一共提及了以下几种找书的方法预设1:沿着课文找书读;预设2:从自己感兴趣的题材中找书读。预设3:从感兴趣的作家、作品中找书读。预设4:读各种不同题材、体裁的书籍,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分享,促进课外阅读。(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能让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内容,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4.议方法交流:每个人找书的方法不同,你有哪些找书的方法呢?预设1:拿到一本书,先阅读一本书的章节选段,如果感兴趣,就去阅读整本书。如,学习了吴承恩的《猴王出世》,我就去读他的《西游记》原著。预设2:读了冰心的《忆读书》,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冰心奶奶是我们的知心朋友,所以我又读了她写的《小橘灯》,让我认识了一位在艰难的生活,逆境中渴望光明的善良,坚强的农家少女。预设3:找同一位作家的作品来读。如你觉得曹文轩的《草房子》写得很感人,就可以找他的《青铜葵花》《根鸟》来读。预设4:同学间相互推荐阅读,去图书馆、书店“淘书”等。预设5:围绕课本阅读一些有关的课外书。例如,读一些与课内学习有关的科技史,人物传记,这样有助于提高课内学习的兴趣,充实课内学习的内容,使思维更加活跃。预设6:围绕自己的爱好或特点读一些有关的课外读物,一个爱好理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到阅览室读有关的报纸杂志,一个喜欢文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去读各种文学刊物,也可以利用假期阅读文学名著。师小结:至于课外书的选择,各有各法,可以请教老师,请教高年级的优秀生或同班的同学,也可以请教家长。把他们的好经验学过来,实在是一种省时间的好办法,选好一本书,就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大的收获。读书方法可概括为:从读一篇文章到读整本书,从读整本书到读同一类书。5.阅读课外读物有什么好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我们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我们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多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对我们来说会受益匪浅。(设计意图:本次“交流平台”的教学一方面旨在让学生通过交流,分享自己平时找书读的经验和方法,对其他同学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知道如何找书读,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范围。)二、词句段运用(一)1.教师引导学生读句子,发现特点。(教师出示句子。)◇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1)读一读,说一说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预设:这三个句子都是带有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把书比作“长生果、营养品、朋友、故地”表达了不同的人对书的看法,生动形象。体现出书的重要性,引导我们去读书,爱读书。2.分组讨论,品味句子,交流展示。交流后明确:(1)把书比作“长生果”,生动形象,揭示了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2)把书比作“营养品”,这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对书的赞美,赞美了书籍对全世界的滋养,表现了书是全人类的精神财产。(3)把书比作“朋友”是说人们能与书促膝谈心,从中获得帮助;把书比作“故地”是说人们通过读书能去喜欢的地方重游,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这两个比喻都表达了人类对书浓厚的情感。3.引导学生谈感悟,仿写句子。过渡:的确如此,“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书籍,我们个人的成长也离不开书籍。读书能让我们获得知识,能丰富我们的阅历,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同学们我们还可以把书比喻成什么?学着上面的句子来说一说吧。(1)书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书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书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拓展延伸(1)课件出示,读一读。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人类的明灯,帮助人们打开黑夜的大门。书是前进道路上的一盏明灯,为我们指引方向。书是良药,能医治愚昧之症。书是良师,能教导我们健康成长。书是火花,能点燃心中的火炬。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书是人类的良药,帮助人们医治愚昧的顽症。(2)你还积累了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臧克家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狄德罗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王豫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朱熹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会糟粕。——袁牧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朗读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从而体会句子是如何借助形象的比喻表达对书的看法的,感受句子的生动描写,最后能借助比喻表达自己对书的看法。)三、词句段运用(二)1.师引导:下面这段话是叶圣陶先生对于阅读和习作关系的叙述,但是顺序被打乱了,那么原有的顺序是怎样的?可以联系实际来排序。师引导:下面这段话是叶圣陶先生对于阅读和习作关系的叙述,但是顺序被打乱了,那么原有的顺序是怎样的?可以联系实际来排序。( )阅读是什么?是吸收。( )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 )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 )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写作是什么?是表达。2.引导思考,全班交流:(1)读一读这五句话,思考:哪些句子是讲的同一个意思,哪些句子是在总述,提示主要内容。(2)议方法①先自由读一读这五句话,思考哪些句子是在讲同一个意思,哪些句子是在总述,提示主要意思。②梳理句子表达的意思,根据句义,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排出先后顺序。如,第一句和第三句都是在讲“吸收”,第一句是总述,第三句是具体说明;第四句中“阅读和写作”这句话,提示要先排列阅读的句子,再排列写作的句子。③把排列好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了解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教师点拨:通过寻找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就能发现排序的线索。(3)学生尝试排序,并交流排序的结果和理由。预设:排序的结果是1、3、5、2、4。这段话是按照逻辑顺序来排序的,先问后答形象说明,先分述后总述。教师总结:我们认真读这段话,发现这段话介绍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首先提出问题,什么是阅读;接着以吃饭为喻解释什么是阅读。然后提出第二个问题,什么是写作,然后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最后总结阅读和写作的不同特征。一个是由内到外,一个是由外到内。告诉我们,要先吸取营养,那么脑子里的东西才会变得有价值 。3.给句子排序的方法给句子排序一般有以下五个步骤:第一步,仔细阅读每句话或每组句子,理解它们的主要内容;第二步,综合各句的意思,想想这些句子主要说的是什么内容;第三步,想想全段的内容按什么顺序排列比较好,即找出排列顺序的依据,如按事情发展顺序,或按时间顺序,或按方位顺序,或按逻辑顺序,还是“总—分”结构等;第四步,按确定的排序依据排列顺序;第五步,按排好的顺序仔细读两遍,看排得对不对,如发现有的句子排的位置不对就进行调整,直到这段话读起来通顺连贯为止。4.课件出示一段话,让学生尝试排序。(1)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读书应采用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方法。②因此这两种读书方法,不但不可以偏废,还应该讲究巧妙的结合。③如果对可以泛读的,采用精读的方法。④又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只能得到一点儿收获。⑤可能会对必须精读的东西囫囵吞枣。⑥如果对应该精读的,采用泛读的方法。⑦读后只有浮光掠影的印象。A.①③④⑦⑥⑤② B.①②⑥⑤③④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⑥⑤⑦③④②(2)把排好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体会精读与泛读的关系。(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第二题中每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根据句意,理清句子间的关系,排出先后顺序并抄写下来,体会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四、课堂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首先交流了怎样去找课外书读的方法。你们不仅从其他同学的发言中总结出可以根据所看的文章(课文)去找,而且介绍了自己在学习中选择课外书的方法。表明大家对课外阅读都很感兴趣。我们还进行了两个词句段的运用的训练。同学们表现积极,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有所得,加深了对书的重要性的认识,也深刻理解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这些对我们以后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第2课时【课时目标】1.初步了解欧楷的用笔、结构等特点,通过对欧体楷书艺术风格和表现形态的欣赏,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2.背诵《观书有感》。【教学过程】一、了解欧体书法特点,感受汉字书写的魅力1.课前导入书法是我国汉字特有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按照文字的特点及其含义,以不同的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而成的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被人们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我国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书法大家,今天我们就去认识其中的一位——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2.作者简介欧阳询(557年—641年),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其书号为“欧体”。代表性作品有《九成宫醴泉铭》。3.引导学生了解欧阳询和《九成宫醴泉铭》。通过课前预习,你们知道了关于欧阳询和《九成宫醴泉铭》的哪些相关信息呢?找到并圈画出描写欧阳询楷书的用笔和结构等特点的词语。(出示欧阳询的字帖)(1)教师结合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欧阳询楷书字体的特点。明确:用笔方正,笔力刚劲,点画的起、收及转折处一丝不苟。字形竖长,各部分之间穿插巧妙,结构十分严谨。整体上显得既平正端庄,又险劲生动。(2)《九成宫醴泉铭》是唐贞观六年(632年)由魏征撰文、书法家欧阳询书写而成的楷书书法作品,是欧体楷书的典范,被誉为“天下第一铭”,历来为学书者所推崇。该书作笔力劲健,笔力刚劲,点画的起、收及转折处一丝不苟。字形竖长,各部分之间穿插巧妙,结构十分严谨。整体上显得既平正端庄,又险劲生动。字形采用长方形态势,字距、行距都较大,章法显得宽松而清晰。4.拓展延伸(1)欣赏欧体楷书作品《千字文》。(2)观看书写毛笔字视频(3)学生用钢笔在字帖本上练习楷书,教师指导。(4)我们在临摹时,注意一下几点:①握笔姿势要正确:拇指按住笔管内侧,食指压在笔管外侧,与拇指对捏笔管,中指紧钩笔管左侧,无名指紧顶笔管右侧,与中指相对,小指自然靠拢无名指。②横画方起方收,劲直有力;竖画垂直向下,首尾略重,中间行笔略轻;撇画与竖画写法基本相同;捺画由轻逐渐变重,行笔要直,收笔要平。③临摹时不要看一眼写一笔,要先观察字的间架结构,仔细端详原本的笔意,吃透要领,然后把一个字一气写成。认真对待每次写字,养成提笔就练字的习惯。(5)生继续练习书法。(设计意图:让学生阅读材料,初步了解欧阳询楷书的用笔、结构等特点,通过欣赏欧阳询的楷书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态,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二、日积月累1.激趣导入,引发兴趣。同学们,在本单元第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宋代大学问家朱熹对读书的看法,他的“读书有三到”很精辟,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他的两首诗,体会一下他的读书感受。2.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创作背景。创作背景: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江西省黎川县)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他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他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3.朗读古诗《观书有感》,找出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先猜一猜,再借助工具书验证或小组交流学习。观书有感(其一)[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需注意的字音:徘(pái)徊(huái)鉴(jiàn)为(wèi)◆易混淆的字:鉴——签 徘——排(1)借助工具书及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徘徊]诗中比喻天光云影在特定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渠]它,指方塘之水。[那得]怎么会。那,通“哪”,怎么。[清如许]这样清澈。[为]因为。[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需要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2)学生自读自悟,给诗句划分节奏。明确朗读节奏。(3)学生与同桌说说诗句的意思,互相纠正理解不恰当的地方。古诗大意: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天空的光辉和云影一起映入水塘,随波晃动。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源头在为它输送活水。(4)学生分组品读诗句,交流体会诗歌阐述的道理。(5)齐读古诗,背诵古诗。4.引导学生采用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自学第二首诗,教师适时提示。(1)重点词语提示。[蒙冲]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中流]河流的中心。(2)朗读提示。明确朗读节奏: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3)理解诗意提示。①“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庞大的战船就如羽毛那般浮了起来。②“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意:昨天晚上,春江水涨,漂浮起来的大战船像一根羽毛那样轻。往日船大水浅,很多人白白花费了很大力气也推不动它,而现在船能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当中了。(4)古诗赏析这首诗以泛舟为例,让我们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用江河里的春水上涨比喻大量阅读的积累,用行舟比喻学习,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多读书,注重积累,做学问时才能运用自如的道理。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这两首诗似乎在描写景色,为什么却以“观书有感”为题呢?预设:这是两首借景喻理的名诗。作者用比喻描绘自己“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描写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更新和发展,汲取新的知识,像不断有源头活水注入塘中那样,才能使内心澄明。以泛舟为例,只有博览群书,注重积累,做学问的时候才能运用自如。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堕理障,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6.练习背诵两首诗。7.拓展阅读(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初步把握诗歌的意思,并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把握内容,这样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思。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思考自己的读书体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三、课堂总结,课后作业1.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不仅感受了欧阳询书法艺术特色,进行了写字练习,还还积累了古诗词《观书有感》,明白了只有不断学习,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不断进步的道理,可以说受益匪浅。2.课后作业(1)抄写书上有关“书”的比喻句,再自己写三句。(2)背诵默写《观书有感》两首古诗。(3)找一本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来读,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板书设计】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作业设计)一、选一选,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答案。1.如果你想到图书馆借阅寓言性质的书,下列书籍中应选择的是( )A.《史记》 B.《诗经》 C.《论语》 D.《庄子》2.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的书必须多读,特别是那些范文,最好是能够读到可以背诵的程度。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话是有道理的。③总之,多读多抄,这个“二多”是必须保证的。④除了多读之外,还得多抄,时时翻阅,这样便可以记得牢靠,成为自己的东西。A.①②④③ B.③②①④ C.②①④③ D.③①②④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作者是( )A.曾国藩 B.李白 C.朱熹 D.杜甫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与《大学》、《中庸》、《春秋》合称“四书”。B.欧阳询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九成宫醴泉铭》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C.欧阳询的书法作品特点是:用笔横轻竖重,结构方中呈圆,气势宏大,圆润浑厚。二、根据语境填写名句。1.朱熹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2.丹丹读书很不专心,常常三心二意,老师引用了朱熹的一句话来劝告她:“余尝谓读书有三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当我读书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就是碰到学识比我低的人,我也乐于请教,因为“敏而好学,________________。”三、仿照例句,写比喻句。1.例句: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书是____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是____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例句: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例句:语文是清凉可口的泉水,让人清甜解渴。语文是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文是意境深远的油画,让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题阅读。好读书因为你心灵饥渴,所以要读书。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前辈们用智慧探寻大自然的奥秘,以文字作下了永久的记录,便有了科学书;他们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探求规律,便有了历史书;他们思考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便有了哲学书;他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人类的故事,便有了文学书。读书,自然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走出课本读书,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那才是真正惬( )意的事情。读书要有选择,只要有阅读兴趣,适合自己的年龄层次和品味的书,我们都可以找出来读。但读书并非一味看热闹,也不能因贪多而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只要看了,就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一旦真正读懂了一本或几本书,你就能真正体味到读书的欢愉并乐此不疲,你的修养、素质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试想,在暖春的艳阳下,鸟儿鸣叫,百花飘香,你领略着自然的神奇,体味着人生的哲理,聆听着一位智慧老人的谆( )谆教导;在凉秋的灯下,万籁俱寂,你坐在桌前读书,无数鲜活的形象走到你面前,与你交谈……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读书诱发了人的思绪,使想象超越时空;读书丰富了人的思想,如接触大智慧的老人;读书开拓了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生更加美丽。书给( )予人们的实在太多,谁可不读书?给加点的字注音,并写在括号里。2.文中与“囫囵吞枣”意思相近的成语是____________,它的反义词是____________。3.根据意思找出文中相应的成语。(1)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不觉疲倦。 ( )(2)人的思想或品性受到环境或别人的影响、感化,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 )4.作者是从________个方面来阐明自己的观点的。请分点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给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换一种说法,保持意思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仔细阅读第五自然段,仿写一个类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阅读的普及逐渐提高。五(1)班正开展一场“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哪个更有益”的辩论会,假如你认为纸质阅读更有益,你准备怎么说?请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 1.D 2.A 3.C 4.A二、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谓心到、眼到、口到3.不耻下问三、示例:书是一位良师,也是一处温暖你心灵的港湾。或:书是一盏启明灯,也是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或:书是一把智慧的钥匙,也是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 2.我说:“书籍是雨露,滋润干枯的心灵。”3.语文是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沉醉其中。语文是意境深远的油画,让人身临其境。四、1. qiè zhūn jǐ2.走马观花 咬文嚼字3.(1)乐此不疲 (2)潜移默化4.三 ①读书可以获取知识,这些知识是前辈们的智慧结晶;②读书,要走出课本,有选择性地读,不能囫囵吞枣,要细细品读;③读书诱发了人的思绪,丰富了人的思想,开拓了人的精神世界。5.示例:书给予人们的实在太多,人人都要读书。6.示例:读书激发了人的潜能,使能力超出想象;读书丰富了人的阅历,使人从容地走过坎坷的人生;读书拓展了人的视野,使人的前途更加光明。7.示例:纸质阅读有利于读者更好地做笔记;纸质书籍更具有收藏价值;纸质阅读能让读者在读书中更好地享受书香气息;纸质书籍有利于缓解人的眼睛疲劳。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 作业设计(1课时)(含答案).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教案(2课时).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课件(2课时)共41张PPT.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