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清远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东省清远市2026届普通高中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制作相对复杂造型常用的失蜡法;另一类是运用最广泛的范铸法。
先说范铸法:“铸”好理解,这个“模范”的“范”是啥意思 简单来讲.在铸造青铜器之前,先用陶土做出这个青铜器的形状,这个东西就是“恔;再用陶土从模上翻印一个外壳出来,这就是“范”。所谓“范铸法”,这就是用泥范来铸造青铜器的技术。
具体怎么个铸造方法呢 大致分为六个步骤。
首先是选料。
因为模和范的要求和功能不同,所以用料也有差别,做内模的泥料要求有较低的收缩性和变形性,目的是保持器物的形状和尺寸,同时方便脱模和清理。而做外范用的泥料则要求有比较高的强度、硬度、耐火性和透气性,这样才能承受住熔融金属的压力和温度,同时能排出气体和杂质,防止铸件出现缺陷。
所以,做内模的泥料要经过反复的揉搓、摔打,以及较长时间的浸润、醒土,这样泥料才具有韧性。而做外范用的泥料,通常是由土、砂、植物纤维、草木灰、熟料等物质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制成。
料选好以后,接下来就是第二个步骤:塑模。就是用泥土把青铜器的基本形状塑造出来,如果上面需要纹饰或者是铭文,就先把样式的轮廓给雕出来,需要凸出来的部分另外做纹饰造型贴在泥模上,需要凹下去的部分就直接把它刻出来。
第三步是翻范。翻范是铸造技术的基础,也是青铜器铸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前面我们讲的“模范”一词就是由此而来。
做这一步,需要准备好一些细致一点的泥土,把它们紧紧地按贴在泥模的表面,其目的是要让雕塑出来的泥模外形样式能够反印在泥片上面。
接下来到第四步,合范。
到了这一步,要把翻好的范分块取下来,阴干,然后烧成陶范,再把这些陶范拼成要做的青铜器外腔的形状,这就叫作“外范”。
但是,一般的青铜用具基本上都有盛装的作用,如果只有外范,那浇筑出来的青铜器不就是个实心的东西吗?所以,还得有个“内范”,也就是青铜器的内芯。芯跟模的样子一致,只是略小一些,跟外范组装的时候,芯在里、范在外,外范和内范之间就形成了空腔,这个空腔用来浇筑金属熔液,厚度就等于是青铜器的厚度。
那这个“内范”是怎么做成的呢?
方法之一,是在已经做好的外范的内面贴一层泥片,贴好之后,再把外范整体合好,往里面填充芯料。这样就翻制出了内芯。
接着,把“内范”倒过来,再把内外范合在一起,这样,内外范之间就有了空隙。合好以后,上面加一个封闭的范盖,在范盖上留下浇筑孔,青铜熔液就可以浇注进来。
?目的是让排气孔和铜液中的杂质集中在器物底部,这样就能确保器物的表面光泽无暇、花纹清晰。
万事俱备,第五步,就是浇注了。先把铜锡铅的合金熔化成液体,再把液体从事先留好的空隙里浇注到陶范里等待降温凝固。等熔液凝固后,打碎陶范,就得到了你要铸造的金灿灿的青铜器。
最后就是修整。刚成型的青铜器比较毛糙,这时候就需要工匠们拿出打磨工具进行打磨,之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青铜器终于铸造完成。
说完范铸法,我们说说失蜡法。
第一个问题,这个蜡是什么蜡呢?中科院研究员华觉明认为,中国的传统蜡料的成分包括了蜂蜡,或者是虫白蜡、石蜡,也包括了松香,还包括动物油或植物油,按照不同的配比做成。
第二个问题,失蜡法是怎么操作的呢?
首先,把你想要铸造的东西,用蜡做一个形状一模一样的出来,这个和范铸法的称呼一样,也叫做“模”。
其次,用陶泥一类耐热材料,把这个做好的模严丝合缝地包起来,除了留几个便于流动的孔洞,不要有一丝空隙,然后加热,让泥巴干燥硬化。
然后,进一步加热,把蜡熔化掉,让蜡从留好的孔洞里倒出来,这样,这一团泥中间就留出了一个和蜡模形状、大小完全一致的空腔,这个空心泥壳也叫作“范”。
最后,把金属熔化后注到这个范里,凝固以后,把范敲掉,你得到的金属铸件就和蜡模一模一样了。
这个,就是最简单的失蜡法。
有人可能会问,博物馆里的青铜器那么多,我怎么区分我看到的青铜器到底是用哪一种方法做出来的呢?最重要的一个方法是看“范缝”,啥意思?失蜡法是整体包裹,而范铸法都是拼接而成,只要是拼接,就会产生缝隙,这个就是最简单的区分方式。
当然,失蜡法也会留下痕迹,比如所谓的“净放线”,也就是在蜡模被烧完以后留下来的一条或者多条黑色的印迹,说白了就是烟灰。
下面,我们说一说两种铸造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范铸法的优点,是模具做好之后可以多次使用,所以,可以批量生产很多相同形状的器物,节省了材料和时间。缺点是有范缝和垫片的痕迹,不利于表现精细的纹饰和镂空的效果。所以它适合制作大型、简单、规整、重复性高的器物,比如鼎、钟、簋等等。
相比之下,失蜡法没有范缝和垫片的痕迹,可以表现精细的纹饰和镂空的效果,丰富了器形的视觉要素。缺点是每个器物都要用掉一个蜡模和一个范,不能批量生产,成本较高。相对也更适合制作小型、复杂、精致、独特性高的器物,如尊、盘、禁一类。
最后一个问题,中国的青铜器既然成就那么高,为什么秦汉以后,青铜器就逐渐走向了衰败?
原因有很多,包括政治斗争、国家分裂、外族侵扰、青铜器功能的变化等等。铁器对于青铜器的冲击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地位非常重要,以范铸法和失蜡法为代表的工艺也催生了大量的杰作,并形成了中国青铜器独特的传统,但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青铜器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亡之路,更好看、更好用、更容易造、更便宜的替代品终将成为主流。
(摘编自杨学涛《青铜器是怎样炼成的?》)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要承受住金属熔液的压力和温度,同时能排出气体和杂质,防止铸件出现缺陷,所以做外范用的泥料比做内模的泥料好。
B.制作泥范第二步是先用泥土把青铜器的形状塑造出来,再在凸出来的部分做纹饰造型贴在泥模上,并在凹下去的部分刻铭文。
C.“模范”是指翻范,翻范需要把细致一点的泥土,紧紧地按贴在泥模的表面,使雕塑出来的泥模外形样式能够反印在泥片上面。
D.内范比外范略小一些,样子一致。将二者组合在一起,在二者之间会形成一个空腔,这样就获得了一个有盛装空间的青铜器了。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因果关系呈现了反复的揉搓、摔打和较长时间的浸润、醒土对保证做内模的泥料的韧性的作用,表达逻辑严密。
B.原文在介绍青铜器的制作方式时,多次使用了“接着”“然后”“再”等顺接连词,清楚地呈现了青铜器制作工艺流程。
C.文章从制作工艺和应用范围两个角度,分别说明了青铜器的两种铸造方法具有的优势劣势,赞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D.文章使用设问修辞,指出中国青铜器逐渐走向了衰败的原因,其中包括青铜器功能的变化、铁器对于青铜器的冲击等等。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曾侯乙尊盘上的纹饰细密复杂, ① ,浑然一体,而古代没有机床,无法对青铜直接进行雕刻,因此只能采用中介物质石蜡,也就是“失蜡法”。“失蜡法”顾名思义,以蜡做模,进行雕刻,随后内外用稀泥填充加固,待干后形成坚硬的外壳。 ② ,而这就形成了可以铸模的空腔。最后堵住排蜡口,灌入铜水,一份“外酥里嫩”的制品就“烤制”完成, ③ ,就能够得到与蜡模相同的器具了。
4.根据上下文,画线处提出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4分)
5.《过秦论》中“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一句,也涉及了青铜铸造(金人即铜人)。请根据文本中的“范铸法”介绍铸造这十二个金人应该有怎样的流程。(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人 与 地(节选)
沈从文
记称“洞庭多橘柚”,橘柚生产地方,实在洞庭湖西南,沅水流域上游各支流,尤以辰河中部最多最好。树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仲复开花,花白而小,香馥醉人。九月降霜后,缀系在枝头间果实,被严霜侵染,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每当采摘橘子时,沿河小小船埠边,随处可见这种生产品的堆积,恰如一堆堆火焰。在橘园旁边临河官路上,陌生人过路,看到这种情形,将不免眼馋口馋,或随口问讯:“嗳,你们那橘子卖不卖?”
坐在橘子堆上或树桠间的主人,必快快乐乐的回答,话说得肯定而明白,“我这橘子不卖。”
“真不卖?我出钱!”
“大总统来出钱也不卖。”
“嘿,宝贝,希罕你的……”
“就是不希罕才不卖!”
古人说“入境问俗”,若知道“不卖”和“不许吃”是两回事,那你听说不卖以后,尽管就手摘来吃好了,橘子园主人不会干涉的。
陌生人若是初到这个地方,见交涉办不好,不免失望走去。
“乡亲,我这橘子卖可不卖,你要吃,尽管吃好了。水泡泡的东西,你一个人能吃多少 十个八个算什么。你歇歇憩再赶路,天气老早咧。”
到把橘子吃饱时,自然同时也明白了“只许吃不肯卖”的另外一个理由。原来本地是出产橘子地方,沿河百里到处是橘园,橘子太多了,不值钱,不好卖。且照风俗说来,桃李橘柚越吃越发,所以就地更不应当接钱。大城市里的中产阶级,受了点新教育,都知道橘子对小孩子发育极有补益,因此橘子成为必需品和奢侈品。四两重一枚的橘子,必花一二毛钱方可得到。而且所吃的居多还是远远的从太平洋彼岸美国运来的。中国教科书或别的什么研究报告书,照例就不大提起过中国南几省有多少地方出产橘子,品质颜色都很好,远胜过外国橘子园标准出品。专家和商人都不大把它放在眼里,因此当地橘子的价值,便仅仅比萝卜南瓜稍贵一些。出产地一毛钱可买四五斤,用小船装运到三百里外城市后,一毛钱还可买二三斤。吃橘子或吃萝卜,意义差不多相同,即解渴而已。
俗话说“货到地头死”,所以出橘子地方反买不出橘子;实在说,原来是卖不出橘子。有时出产太多,沿河发生了战事,装运不便,又不会用它酿酒,较小不中吃,连小码头都运不去,摘下树后成堆的听它烂掉,也极平常。临到这种情形时,乡下人就聊以解嘲似的说:“土里长的听它土里烂掉,今年不成明年会更好!”看小孩子把橘子当石头抛,不加理会,日子也就那么过去了。
两千年前楚国逐臣屈原,乘了小小白木船,沿沅水上溯,一定就见过这种橘子树林,方写出那篇《橘颂》。两千年来这地方的人民生活情形.虽多少改变了些,人和树,都还依然寄生在沿河两岸土地上,靠土地喂养,在日光雨雪四季交替中,被老的死去,复入于土,新生的长成,俨然自土中茁起。
有些人厌倦了地面上的生存,就从山中砍下几株大树,把它锯解成许多板片,购买三五十斤老鸦嘴长铁钉,找上百十斤麻头,捶它几百斤桐油石灰,用祖先所传授的老方法,照当地村中固有款式,在河滩边建造一只头尾高张坚固结实的帆船。船只造成油好后,添上几领席篷,一支桅,四把桨,以及船上一切必需家家伙伙,邀个帮手,便顺流而下,向下游城市划去。这个人从此以后就成为“水上人”,吃鱼,吃虾————吃水上饭。事实且同鱼虾一样,无拘无管各处飘泊。他的船若沿辰河洞河向上走,可到苗人集中的凤凰县和贵州铜仁府,朱砂水银鸦片烟,如何从石里土里弄出来长起来,能够看个清清楚楚。沿沅水向下走.六百里就到了历史上知名的桃源县,古渔人往桃源洞去的河面溪口,可以随意停泊。再走五百里,船出洞庭湖,还可欣赏十万只野鸭子遮天蔽日飞去的光景。日头月亮看得多,放宽了眼界和心胸,常常把个妇人也拉下水,到船上来烧火煮饭养孩子。过两年,气运好,船不泼汤,捞了二三百洋钱便换只三舱双橹大船……因此当地有一半人在地面上生根,有一半人在水面各处流转。人在地面上生根的,将肉体生命寄托在田园生产上,精神寄托在各式各样神明禁忌上,幻想寄托在水面上,忍劳耐苦把日子过下去。遵照历书季节,照料碾坊橘园和瓜田菜圃,用雄鸡、鲤鱼、刀头肉,对各种神明求索愿心,并禳解邪祟。到运气倒转,生活倒转时,或吃了点冤枉官司,或做件不大不小错事,或害了半年隔日疟,不幸来临,弄得妻室儿女散离,无可奈何,于是就想:“还是弄船去吧,再不到这个鬼地方!”许多许多人就好象拔萝卜一样,这么把自己连根拔起,远远的抛去,五年七年不回来,或终生不再回来。在外飘流运气终是不济事,穷病不能支持时,就躺到一只破旧的空船中去喘气,身边虽一无所有,家乡橘子树林却明明爽爽留在记忆里,绿叶丹实,烂漫照眼。于是用手舀一口长流水咽下,润润干枯的喉咙。水既由家乡流来,虽相去八百一千里路,必俨然还可以听到它在家屋门前河岸边激动水车的呜咽声,于是叹一口气死了,完了,从此以后这个人便与热闹苦难世界离开,消灭了。
吃水上饭发了迹的,多重新回到原有土地上来找落脚处。捐一笔钱修本宗祠堂,再花二千三千洋钱,凭中购买一片土地,烧几窑大砖,请阴阳先生看个子午向,选吉日良辰破土,在新买园地里砌座“封火统子”高墙大房子,再买三二条大颈项膘壮黄牯牛,雇四五个长工,耕田治地。养一群鸡,一群鸭,畜两只猛勇善吠看家狗,增加财富并看守财富。
人跳脱机会又好,一年两年后,说不定就补上了保长甲长缺,成为当地要人。从此以后,即稳稳当当住下来,等待机会命运。或者家发人发,事业顺手,儿女得力,开个大油坊,银钱如水般流出流进,成为本村财主员外。或福去祸来,偌大一栋房子,三五年内,起把大火烧掉了,牛发了瘟,田地被水打砂滞,橘子树在大寒中一齐冻坏。更不幸是遭遇官司连累,进城入狱,拖来拖去,在县衙门陋规调排中,终于弄得个不能下台。想来想去,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只好第二回下水。但年龄既已过去,精力也快衰竭了,再想和年富力强的汉子竞争,从水面上重打天下,已不可能了。回到水上就只为的是逃避过去生活失败的记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开头通过白描手法,从树高、叶翠、花白和果实的颜色介绍了辰河中部橘子的特点,为下文人们买橘子的热情充分蓄势。
B.文本通过对话再现了陌生人在临河官路买橘子受挫的情形,突出“不卖”和“不许吃”的差别,使文章富有变化,增强可读性。
C.文本指出大城市里的人多吃美国橘子,而专家、商人的崇洋媚外,漠视中国橘子的价值,是导致当地橘子不好卖的一个原因。
D.捐钱修祠堂、购买土地、砌大房子、买牛、 长工、耕田治地,作者用这些细节表现了吃水上饭发迹的人会通过多种方式增加财富。
7.关于文本《橘颂》的介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通过想象两千年前楚国逐臣屈原,乘木船,沿沅水上溯,遇见橘子树林的情形,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可读性。
B.文本借橘林深度还原了屈原写作《橘颂》的背景,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屈原在《橘颂》中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情感。
C文本以《橘颂》关联两千年前和现在橘林地的人民生活,表达了对生命流转、生死更迭的慨叹,增加了主题的内涵。
D.文本对比《橘颂》时代的生活,强调了两千年来人们一直依靠土地喂养,为下文讲述人们尝试其他选择充分铺垫。
8.文中画线句写行船之人“用手舀一口长流水咽下”,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
9.文章结尾指出一些人“只好第二回下水”,结合文本内容说说第二回下水和第一回下水有什么区别。(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周宣王杀其臣杜伯而不辜,杜伯曰:“吾君杀我而不辜,若以死者为无知,则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其三年,周宣王合诸侯而田于圃,田车数百乘,从数千人,满野。日中,杜伯乘白马素车,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追周宣王,射之车上,中心折脊,殪车中,伏弢①而死。
(节选自《墨子·明鬼》)
材料二:
人生万物之中,物死不能为鬼,人死何故独能为鬼?如以人贵能为鬼,则死者皆当为鬼。杜伯、庄子义何独为鬼也?如以被非辜者能为鬼,世间臣子被非辜者多矣,比干、子胥之辈不为鬼。夫杜伯、庄子义无道忿恨,报杀其君。罪莫大于弑君,则夫死为鬼之尊者当复诛之,非杜伯、庄子义所敢为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死伪篇》)
材料三:
左儒友于杜伯,皆臣周宣王。宣王将杀杜伯而非其罪也。左儒争之于王,九复之而王弗许也。王曰:“别君而异友,斯汝也。”左儒对曰:“臣闻之·君道友逆,则顺君以诛友;友道君逆,则率友以违君。”王怒曰:“易而言则生,不易而言则死”左儒对曰:“臣闻古之士不枉义以从死不易言以求生故臣能明君之过,以死杜伯之无罪。”王杀杜伯,左儒死之。
(节选自《说苑·立节》)
材料四:
《国语》云:“杜伯射王于鄕。”《墨子》云,“宣王杀其臣杜伯而不辜,杜伯曰:‘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三年,宣王合诸侯而田於圃田;杜伯乘白马素车追宣王,射入车上,中心折脊,碴车中,伏弢而死。”余按:君臣之义犹父子也:子不可以仇父,臣岂可以仇君乎!使杜伯果贤臣,必无射王之事;杜伯可以死而射王,则亦可以生而弑王矣。此事不见於经传,惟《国语》有之;然语之亦不详,不知杜伯究为何人,射王究为何故,而亦未言王之死於射也。果如《墨子》之言,则是人臣见杀而非其罪者皆可为厉鬼以弑其君,而岂不悖也哉!《春秋传》云:“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见大豕。从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见!’射之,豕人立而啼。公惧,坠于车,伤足,丧屦。”窃疑宣王之事,当时言者或亦类是。盖好事者递相附会,遂以为宣王之死於杜伯之射也。故今并不录。
(节选自崔述《考信录》,有删改)
【注】①弢:弓套。
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臣闻古A之士B不枉义C以从死D不易E言以F求生G故臣能明H君之过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数千人”的“从”,与《鸿门宴》中“从百余骑”中的“从”用法意义相同。
B.中,音 zhōng,中间,与《石钟山记》“有大石当中流”的“中”读音、意义相同。
C.射王于鄕,“于鄕”作“射王”的后置状语,与《劝学》“而青于蓝”结构相同。
D.人,名词用作状语。像人一样,与《阿房宫赋》“辇来于秦”的“辇”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伯并没有罪,而周宣王却要杀他,杜伯说,如果他能够死后无知,就算了,要是死后有知,不出三年,他必定让周宣王知道后果。
B.周宣王会合诸侯在圃田一起打猎,随从众多,声势浩大,杜伯乘坐白马素车,穿着红衣,拿着红弓,追赶周宣王,在车上射杀了宣王。
C.左儒和杜伯是好友,他们都是周宣王的臣子,但周宣王对左儒维护杜伯而忤逆自己的行为极其愤怒,便将他们一起处死。
D.《国语》对周宣王杀杜伯的记叙并不详细,没有交代杜伯是谁,也没有记叙他射杀国王的原因和结果,其他典籍也没有记载这件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罪莫大于弑君,则夫死为鬼之尊者当复诛之。(4分)
(2)宣王将杀杜伯而非其罪也。左儒争之于王,九复之而王弗许也。(4分)
14.王充和崔述都认为杜伯死后回来杀了周宣王这件事不可信,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概括。(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蓦山溪·遣怀
赵长卿
无非无是。好个闲居士。衣食不求人,又识得、三文两字。不贪不伪,一味乐天真,三径里。四时花,随分堪游戏。
学些沓拖,也似没意志。诗酒度流年,熟谙得、无争三昧。风波岐路,成败霎时间,你富贵。你荣华,我自关门睡。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作的开篇直抒胸臆,抓住“闲”字,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自在享受之情。
B.词作通过正面描写,刻画了一个自在生活、超然物外的居士形象。
C.词作将典故自然化入文中,丰富作品的内涵,也使用口语,语言浅近直率。
D.词作通过神态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快乐,将隐居生活描绘得安静平和美好。
16.词作结尾丰富了词作的情感内涵,请简要赏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毕业多年,爸爸给自己的老同学寄特产,引用苏轼的那句“ , ”表达对大自然的丰富馈赠的赞美和与人共享的快乐。
(2)小刚和妈妈在长白山看到绝壁上的松树,不禁想起了李白在《蜀道难》中的“ , ”两句,感觉诗歌走进了现实。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宋代,中国花鸟画繁荣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涌现出赵昌、崔白、赵佶、扬无咎、赵孟坚等一大批杰出画家,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花鸟画珍品,在我国绘画史上产生深远影响。这一时期, ,因此宋代院体工笔花鸟画与文人写意花鸟画均获得了崇高的艺术地位。尤其是其绘物之精、状物之妙、体物之情、写物之神均得到了全方位的表现,展现出中国人观察自然的别样视角与抒情写意的独特方式。其间的花团锦簇、活色生香,开拓了这类题材绘画的新境界与新意趣。苏轼等文人画思想的融入,更为“四君子”一类的花鸟画注入新的气象。①不但艺术家将人们的审美观念与动植物的自然特征巧妙相连,②而且将它们的个性特征与人类的象征、比拟手法相结合,③以物喻人,以物写情,④以物抒怀,以物壮志,⑤极大地提升了花鸟画的意象与内涵。这一时期,以梅、兰、竹、菊等为代表的植物题材,以鹤、雁、马、鱼等为代表的动物题材得到了集中而深入的表现,并使中国人自古以来便有的托物言志的艺术与文教形式,呈现出熠熠生辉、()的繁荣景象。那些笔墨与色彩的绽放,犹如自然与精灵的吟唱,无论是花间絮语,抑或是馨香一瓣,均触动心弦,沁人心脾。
18.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工笔写意皆求真,不仅要画出常形,更要画出常理
B.工笔写意皆求真,不仅要画出常理,更要画出常形
C.工笔写意皆求实,不仅要画出常理,更要画出常形
D.工笔写意皆求实,不仅要画出常形,更要画出常理
20.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光华夺目 B.金碧辉煌 C.光彩照人 D.绚丽夺目
21.古人喜欢通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赋予一些图画创作特别的内涵,请从下面两幅图画中任选一幅,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对图中内容进行简要介绍。(2分)
22.论文写作常通过解决一个个紧密关联的问题来完成。请写出三个问句,作为本文的写作提纲。(6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所愿除国难,再逢天下平。
————张籍《西州》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6届清远市普通高中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题号 1 2 6 7 10 11 12 15 19 20
答案 C C D B BDG B C D A B
1.C
2. C
3.①且没有范缝和垫片的痕迹 ②随后加热使内芯石蜡流出 ③只需等待冷却后破开外衣(每处1分,意思对即可)
4.问题:为什么要把“内范”倒过来呢 (2分)
理由:前文“接着……青铜熔液就可以浇注进来”介绍的程序是:把“内范”倒过来;后文“目的是让……花纹清晰”解说的是这一程序的目的和作用。由此可知问题应该是“为什么要把‘内范’倒过来呢”。(2分,意思对即可)
5.①准备好做内模和外范的泥料;②用陶土做出每个金人的泥模;③将泥土按在泥模表面翻范,分块取下阴干,烧制后拼成外范;④在外范内面贴泥片,填充芯料,翻制出内范,再将内、外范倒置合拢,加上封闭范盖,留出浇注孔;⑤从浇注孔倒入熔化兵器得到的金属熔液;⑥待熔液凝固后,打碎陶范,修整打磨。(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6. D(A项,“文本开头通过白描手法”错误,由文本“九月降霜后,缀系在枝头间果实,被严霜侵染,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每当采摘橘子时,沿河小小船埠边,随处可见这种生产品的堆积,恰如一堆堆火焰”可知,这里使用了比喻,并不能说是白描。B项,“突出‘不卖’和‘不许吃’的差别”错误,由文本“若知道‘不卖’和‘不许吃’是两回事,那你听说不卖以后,尽管就手摘来吃好了,橘子园主人不会干涉的”可知,对话和“不卖”和“不许吃”的差别并无太大关联。C项,“而专家、商人的崇洋媚外,漠视中国橘子的价值”错误,由文本“中国教科书或别的什么研究报告书,照例就不大提起过中国南几省有多少地方出产橘子,品质颜色都很好,远胜过外国橘子园标准出品。专家和商人都不大把它放在眼里,因此当地橘子的价值,便仅仅比萝卜南瓜稍贵一些”可知,文本只是说“专家和商人既都不大把它放在眼里”,谈不上崇洋媚外。)
7. B(B项,“文本借橘林深度还原了屈原写作《橘颂》的背景”错误,由文本“两千年前楚国逐臣屈原,乘了小小白木船,沿沅水上溯,一定就见过这种橘子树林,方写出那篇《橘颂》”可知,这里只是想象,谈不上深度还原,而《橘颂》是为了表现人们的生活,不涉及人们对《橘颂》的理解,选项夸大其词,强行关联。)
8.①“用手舀一口长流水咽下”表现了在外飘流之人于穷途末路、一无所有的困境之中对家乡的思念。②“水”和橘子都是家乡的产物,这里“水”是橘子的替代品,经由长路自家乡流来,是对苦难生命和灵魂的安抚和慰藉。(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①第一回下水是厌倦了地面上的生存,想换一种方式生活,是主动的追求和改变;第二次下水,是被生活所迫,是不得已的出走。②第一回下水,是将幻想寄托在水面上,怀抱着对未来的希望;第二回下水已无力再改变什么,只是为了逃避过去的失败。③第一回下水展现的是人们对现状的不甘,表现洞庭人为了生存做出的艰难努力。第二回下水表现的是人们对命运无常的无奈和妥协,更深刻地展现了生存这一命题的复杂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 BDG(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得分)
11. B(A项,“从数千人”“从百余骑”中的“从”都是使动用法,指“使……跟从”。B项,“中间”错误,文中的“中”指“射中”;《石钟山记》“有大石当中流”的“中”指“中间”。C项,二者都属于后置状语。D项,《阿房宫赋》“辇来于秦”的“辇”也是名词作状语,指“坐着辇”,表方式。)
12. C(C项,“便将他们一起处死”错误,根据“王怒曰:‘易而言则生,不易而言则死。’左儒对曰:‘臣闻古之士,不枉义以从死,不易言以求生。故臣能明君之过,以死杜伯之无罪。’王杀杜伯,左儒死之”可知,这里只说左儒为杜伯而死,但并未说他们是一起被处死的。)
13.(1)罪过没有比弑君更大的了,那么死后作为官长的那些鬼就会再一次杀死他们。(“大于”“尊”“诛”各1分,句意1分)
(2)周宣王要杀死杜伯,但杜伯没有罪过。左儒在周宣王面前为杜伯争辩,为此反复多次,但周宣王还是不同意。(“非”“九”“许”各1分,句意1分)
14.①违背自然规律。王充认为人和世间万物一样,不可能变成鬼,更不可能只有杜伯、庄子义变成鬼。②违背事理逻辑。崔述认为如果没有罪过的臣子都变成厉鬼来弑杀国君,违背正道。如果杜伯真是一个忠诚的臣子,不会射杀国君;杜伯既然能够在死后射中国君,那么他在生时也可以弑杀君王没有必要等到死后做这件事。③历史记载不一定真实可信。崔述认为宣王之事和齐侯射猪类似,是好事者以讹传讹杜撰的故事。(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4分,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周宣王杀了他的臣子杜伯然而杜伯无罪。杜伯说:“我的君主要杀我而我无罪,假若认为死者无知,那么就罢了,假若死而有知,那么不出三年,我必定让我的君主知道后果。”第三年,周宣王会合诸侯在圃田打猎,猎车数百辆,随从数千人,人群布满山野。太阳正中时,杜伯乘坐白马素车,穿着红衣,拿着红弓带着红箭,追赶周宣王,在车上射箭,射中宣王的心脏,使他折断了脊骨,宣王死在车中,倒伏在弓套之上而死。
材料二:
人生活于万物之中,物死不能变成鬼,人死为什么唯独能变成鬼呢 如果认为人高贵能变成鬼,那么死人都应当变成鬼,为什么唯独杜伯、庄子义变成鬼呢 如果认为无辜被害的人能变成鬼,世间被无辜杀害的臣子多得很,比干、子胥这类人却并没有变成鬼。杜伯、庄子义无道,由于忿恨而仇杀了他们的君王,罪过没有比弑君更大的了,那么死后作为官长的那些鬼就会再一次杀死他们,这不是杜伯、庄子义所敢于做的事。
材料三:
左儒和杜伯是好友,他们都是周宣王的臣子。周宣王要杀死杜伯,但杜伯没有罪过。左儒在周宣王面前为杜伯争辩,为此反复多次,但周宣王还是不同意。周宣王说:“违背国君而庇护朋友,这就是你啊。”左儒回答说:“我听说:国君行正道而朋友忤逆,就顺从国君而谴责朋友;如果朋友行正道而国君忤逆,就率朋友违抗国君。”周宣王大怒说:“改变你的说法就能活命,不改变你说的话就处死。”左儒对他说:“我听说古时候的士人不违背正义来逃避死亡,不改变言论来求生存。所以我能揭明国君的过错,以死来证明杜伯无罪。”周宣王杀死了杜伯,左儒也为他而死。
材料四:
《国语》说:“杜伯在鄗射杀王。”《墨子》说,“宣王杀了他的臣子杜伯而他无罪,杜伯说:‘(如果)死了还有知觉,不到三年,我一定让吾君知道后果!’三年后,宣王与诸侯一起到圃田围猎;杜伯乘坐着白马和素车追逐宣王,射中了车子,命中心脏,折断脊椎,宣王死在车中,倒伏在弓袋之上而死。”我的按语:君臣的道义就像是父子一样,孩子不可以仇视父亲,臣子岂能仇视君主呢!如果杜伯真是一个忠诚的臣子,一定不会射杀君王;杜伯既然能够在死后射中君王,也同样可以在生时弑杀君王。这件事在经典传世中并未看到,只有《国语》有所记载;然而对此的描述也不详细,不知道杜伯到底是谁,射杀宣王又有什么原因,并且也没有提到宣王是否死在射击中。如果按照《墨子》所说的情况,那么所有被杀而并非他们的罪过的臣子都可以成为厉鬼来弑杀国君,这不是违背正道吗!《春秋传》说:“齐侯在姑棼游览,之后到贝丘打猎,看见了一只大野猪。随从说:‘这是公子彭生!’君主生气说:‘彭生竟敢现身!’就用箭射它,野猪像人一样站立起来啼叫。齐侯害怕,从车上摔下来,伤到了脚,丢失了鞋。”我私以为宣王之事,当时的传说可能也与这个类似。大概是好事者们强行关联,以讹传讹,于是认定宣王死于杜伯之射。所以现在并不记录。
15. D(D项,“词作通过神态描写”错误,根据文本内容可知,整个词作都是作者对个人隐逸生活的抒怀,没有神态描写。)
16.①“我自关门睡”紧承前文,表达了作者对淡泊生活的安然和满足。②“你荣华,我自关门睡”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了隐居生活和世俗生活的不兼容,强化与世俗的疏离姿态。③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不慕名利的遗世独立的品性的坚守。(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3)示例: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与飞鸟有关的诗句均可)(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该空不得分)
18.①句修改为:艺术家不但将人们的审美观念与动植物的自然特征巧妙相连。(2分)
⑤句修改为:极大地丰富(深化、开拓、拓展)了花鸟画的意象与内涵。(2分)
19. A(根据事理逻辑可知,绘画要先画出形,再通过形画出理,所以排除B项和C项。“求实”不符合“写意”表达的特点,所以排除D项。)
20. B(A项,光华夺目:形容鲜艳耀眼。B项,金碧辉煌:金光碧色,彩辉夺目,比喻陈设华丽。C项,光彩照人:形容人或事物十分美好,或艺术成就辉煌,令人注目、敬仰。D项,绚丽夺目:通常用于形容色彩、景象或典礼等具有较高美感的事物。根据上下文“呈现出 的景象”可知,这里用来形容耀眼繁荣的景象,B项不合语境,故选 B。)
21.示例一:尽管长年累月守着无边的寂寞与凄凉,可竹子总是安然的、专心的、无悔的,它永远清峻不阿,不畏风欺月侵。
示例二:松树总是傲立山巅、经风霜雪、挺拔不倒。不管春天会不会来,不管他人是否喜欢,松树从不改变它的坚韧不拔、顽强不屈。(2分,意思对即可)
22.①宋代的花鸟画具有怎样的地位 ②苏轼等文人画思想对宋代花鸟画有怎样的影响 ③宋代的花鸟画有什么特点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3.【写作指导】这三则材料分别出自初中语文教材《鱼我所欲也》(孟子),高中语文教材屈原《离骚》、张籍《西州》。三则材料都体现了对真理的追求和家国情怀。如果将三则材料按顺序排列理解,可以依次理解为:选择真理(如何选择)、追求真理(如何实现)、追求的目标,三者成为 ·个有机的整体,孟子的“舍生取义”是价值抉择的基石,屈原的“h.死未悔”是追求过程的写照,张籍的“再逢天下平”是精神追求的最终目标: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相连,实现“小我”与“大我”的统一。
学生写作时应该将三则材料放在一起综合考虑,不可仅仅执其一端。可围绕“当个人追求与更高价值(如真理、家国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如何做出选择并实现目标”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将“舍生”解读为“舍弃安逸的生活、眼前的利益”,将“取义”诠释为“坚守岗位、爱国奉献”。聚焦于当代英雄(如逆行的消防员、扶贫攻坚的人物楷模、守护乡村的教师),阐述他们从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到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去追求,最终将个人奋斗融入时代发展的成长路径。也可将三则材料视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孟子的原则性、屈原的纯洁性、张籍的爱国性,共同塑造了民族脊梁。探讨当代青年如何激活这份文化基因,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写下无愧于前人、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
【参考立意】①做出正确选择,担当起时代责任。②爱国情怀源远流长,青年一代应勇敢担当。③追求真理,精忠报国。④伟大蕴于平凡,爱国就从现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