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同州街道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同州街道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巴中市平昌县同州街道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基础知识综合(每小题3分,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学完新闻单元后,小文打算写一个单元小结,作为课前5分钟素材积累念给大家听。请阅读他写下的文段,并帮助他解决遇到的难题。
202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76年的历史如同一幅画卷:1950年的鸭绿江畔,英勇善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所向披靡;1982年,印度新德里亚运会赛场上,中国姑娘吕伟的凌空一跳博得了观众振聋发聩的掌声和欢呼声;为了那惊天一着,中国科研人员殚精竭虑,他们的历史功绩必将(juān)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 , 。
身处盛世,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我们要(míng)记那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对于任何试图(cuàn)改历史、淡化暴行的行为,我们要一致反对,共同维护历史的公正。
1、根据文中的拼音将词语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juān) 刻 (míng) 记 (cuàn) 改
2、根据文意,文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所向披靡 B.振聋发聩 C.殚精竭虑 D.惨绝人寰
3、文中画线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对于试图(cuàn)改历史、淡化暴行任何的行为,使我们要一致反对,共同维护历史的公正。
B.对于淡化暴行、试图(cuàn)改历史的任何行为,我们要一致反对,共同提高历史的公正。
C.对于任何试图(cuàn)改历史、淡化暴行的行为,我们要一致反对,共同维护历史的公正。
D.对于任何淡化暴行、试图(cuàn)改历史的行为,使我们要一致反对,共同提高历史的公正。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老人鞋”种类繁多,款式各异,价格参差不齐,高者可达3000元,低者仅需19元。
B.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的文艺才能更好地发展繁荣起来。
C.“师法自然”的美学理念在敦煌壁画的创作中一以贯之,历经千年风沙,依然在斑驳色彩中清晰可辨。
D.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写下一篇篇宛若投枪和匕首的文章,至今读来依旧震耳欲聋。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和各学校的积极响应,使同学们的课外负担得到了有效减轻。
B.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阅读爱好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是否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C.学校图书馆购置了大量新书,不仅丰富了藏书结构,而且提高了同学们的阅读水平和范围。
D.学校开展这次研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和增强实践能力。
6、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并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
③在革命实践方面,他领导秋收起义,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④他毕生致力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方向。
⑥在理论建设方面,他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等重要著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A.①④⑤⑥③② B.①④③⑥⑤② C.④①⑤⑥③② D.④①③⑥⑤②
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龟虽寿》的作者是东汉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曹操,该诗是他《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四章。
B.《三峡》选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该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自成巨著,是我国古代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作者司马迁;而《资治通鉴》则是纪传体通史,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
D.新闻的六要素通常被概括为“5W+1H”,即: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过程如何(How)。
二、语言表达(4分)
8、以下是墙报小组的同学合作撰写的赞美运动员的句子,请你从中选择两句组成一副对联,用正楷或行楷字抄写。
①好健儿奋写体坛新史 ②历艰辛战强手国威震
③众英杰威振民族雄风 ④健儿驰骋世界英名扬
上联: 下联:
三、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我国高温态势愈演愈烈
①高温是夏季常见的天气现象,当日最高气温超过35℃时即可定义为高温天气,而连续多日的高温则构成高温热浪。在过去的两年中,我国都度过了热浪袭人的夏季,如2022年夏季,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点,2023年夏季次之。更需注意的是,2023年首个高温橙色预警发布于6月22日18时,2022年则是在6月17日18时。2024年的高温橙色预警,比前些年来得更早,甚至更加猛烈。
北半球多地高温频发且影响严重
②极端高温天气不仅出现在我国,其他地方的高温同样来得更早更强,这几乎波及到北半球所有地区。今年6月初,美国西南部多州最高气温超过38℃,美国亚利桑那州首府凤凰城6日最高气温达45℃,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7日最高温达48.3℃,均创历史纪录,且高温出现时间比往年早约两周。极端高温不但直接危及人体健康,还会加剧干旱、引发山火,给农业生产和城市供电系统带来冲击,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正常运行。5月下旬,巴基斯坦许多城市面临热浪天气,一些地方的气温接近50℃,该国采取紧急措施,一半学生停课一周以减轻热浪的影响。
极端高温与大气高压系统密切相关
③极端高温频发,特殊天气形势的影响是重要因素。一般而言,高温天气多与大气高压系统密切相关。当强大的高压系统滞留时,会形成持续性晴好天气,使得高温持续。常见的高压系统为副热带高压和中纬度西风带上的阻塞高压。例如,今年5月下旬至6月初,强大的副热带高压系统笼罩了印度次大陆,也影响到了东南亚。
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且未有效应对
④每一次极端高温虽有其特定的天气条件,但世界范围极端高温天气频繁出现,很明显地构成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据联合国防灾减灾署的报告,20年间全球极端高温事件发生数量同比增加232%。2024年3月,世界气象组织发布了《2023年全球气候状况》,近地表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高1.45℃。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这三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浓度还在不同程度地持续攀升,二氧化碳的浓度水平比工业化前水平高50%,这一增幅在人类过去数百万年历史中绝无仅有。我们正处于史无前例的全球变暖进程中,没有最热,只有更热。尽管各国加紧协同气候行动,但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行动迟缓,使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还处于历史最高位,未来数十年持续升温已成定局,全球将普遍见证高温40℃的夏天。
(摘编自魏科《是时候准备好应对一个40℃极端高温的世界了》)
材料二:
①2021年以来,中美两国通过气候特使渠道恢复对话交流,相继签署了3份达成共识的文件。2024年1月,双方正式启动中美“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5月8日至9日,两国相关政府部门在华盛顿召开工作组会议,努力开启两国在能源转型、甲烷、循环经济和地方合作等领域新一轮务实合作。经过面对面会谈,双方对彼此气候政策行动进展和困难挑战有了更深入了解,一致同意以两国元首共识为指引,继续努力推动双边气候合作取得务实成果。
②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各国命运与共,只有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应对。当前,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地缘冲突加剧,全球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有些国家抱持功利主义与零和博弈思维,打着应对气候变化或“去风险”幌子采取保护主义和单边措施,对全球绿色低碳转型造成巨大障碍,破坏了各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互信和能力。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指出:“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如果抱着功利主义的思维,希望多占点便宜、少承担点责任,最终将是损人不利己。”应当认识到,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中,必然出现相关技术、产业、贸易、金融、标准等各方面的国际竞争,但只有公平健康的竞争,才有利于各国产业的长期发展,有利于各国在竞争中找到合作机遇,以最高效的方式实现全球气候治理目标。
③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承诺和行动将对发达国家产生示范效应,国际社会期望美国能够保持气候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切实落实自身义务和承诺。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通过自身努力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产品快速发展。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报告指出,过去10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这应归功于中国政策的导向和科技的创新。
④中美两国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既符合两国及两国人民共同利益,也符合国际社会普遍期待,对于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期待美方与中方一同展现大国担当,共同维护多边主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积极贡献。
(摘编自刘振民《展现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今年北半球许多地区的最高气温已远超“高温天气”的标准,表明极端高温天气的影响范围十分广泛。
B.2023年三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浓度相较于工业化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并且目前暂未出现下降态势。
C.自2021年起,中美两国在与气候相关的多个领域展开了合作,同时两国之间在各个方面也存在着竞争。
D.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的大幅度下降,离不开美国的示范效应和中国的巨大贡献。
10、下列行为,符合材料二中的“大国担当”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持续调整政策,控制可再生能源设备成本,推动能源结构转型、
B.中国积极参与多个地区的和平斡旋,为解决地区冲突作出了努力。
C.中国投身于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民生。
D.中国着力搭建文明互鉴桥梁,促进不同文明实现包容共存、交流互鉴。
11、为了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国际社会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怎样从政策和行动方面作出努力?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3分)
态度:
政策:
行动:
(二)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完成小题。
三星堆考古新发现:见证古蜀文明辉煌
近日,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进展,新发现的 6 座“祭祀坑”出土了众多文物,再次惊艳世界,让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被进一步揭开。
此次发掘现场,考古工作者采用了多种现代科技手段。恒温恒湿的考古发掘舱,能模拟文物出土环境,最大程度保护文物;高光谱分析技术,可在不接触文物的情况下,探测其内部结构和成分;3D 打印技术制作的硅胶保护套,为脆弱的文物穿上“防护服”。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考古工作的效率,更确保了文物的安全与完整。
截至目前,新出土文物近 2000 件,包括青铜面具、青铜人像、青铜神树等青铜器,以及以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等。其中,一件重达 100 多公斤的青铜大面具,造型奇特,双眼突出,耳朵宽大,是目前已知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最大青铜面具。这些文物风格独特,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专家表示,三星堆遗址的新发现,为研究古蜀文明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古蜀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反映了古代中国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此次考古成果,让人们对古蜀文明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12、这则新闻的导语是哪一句?它有什么作用?(4 分)
13、文中提到了多种现代科技手段,这些手段对考古工作有哪些帮助?请简要概括。(4分)
14、三星堆遗址新发现对研究古蜀文明有哪些重要意义?(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芭蕉和父亲
①小时候,我常认错一些事物,比如幼年在超市水果架上第一次看见香蕉,才知道自己之前吃的都是芭蕉。
②果皮青涩的芭蕉不能立即吃,需要存放在米缸中一段时日,等它熟透后才能入口。母亲爱干净,见我摘回的芭蕉沾着许多灰尘,便用帕子认真擦拭表皮,之后再放入米缸,在白花花的米缸内挖出一个坑,将芭蕉埋入,再用白米覆盖,堆了一层又一层,像藏起一个又一个苦涩的秘密。过了三四天,芭蕉就有些熟了,若是嘴馋,也能尝尝了,虽仍有些涩味,但舌尖多半品到的已是甜了。
③那时常和我抢芭蕉吃的是父亲。
④父亲吃芭蕉的速度非常快,我刚用小手剥开皮,正想对他得意一笑,却见他喉咙一滚,一根芭蕉顿时不见踪影。接着,父亲又看向眼前余下的芭蕉,我立即用手护住。父亲那双水牛似的大眼睛一转,便有想法了,学着《西游记》中猪八戒偷吃人参果时说的话,跟我说:“刚刚吞得急,忘了是什么味道了,再吃一根,好吗?”我噘着嘴巴,不理他。他又央求,我便扯下一根最小的给他。
⑤父亲耍赖皮,凭着自己力气大,一把夺走我手里所有的芭蕉,我哇哇大哭起来。母亲听到哭声,急忙进屋,将父亲责骂一通,父亲像小孩一般挨着批评,顺道递了个眼神过来,示意都是我害的。我擦干泪花被他逗笑了。
⑥父亲那时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爸爸,却仍像个男孩,少年心性还未泯灭。
⑦再长大些,我们家如一艘搁浅的船,泊于生活的泥沼,父亲似乎一夜之间成熟起来。因封山管制,无法再上山采石,村里众多石匠都失业了,父亲也是其中一个。在那个微凉的黄昏里,他一直蹲在家门口,鸽群盘旋,他没忍住哭了出来,直到见我们放学回来,随即擦掉泪花,站了起来。那天过后,父亲脸上的笑容,像一条条的鱼被日子渐渐捕光。
⑧为了减轻负担,身体瘦弱的母亲开始到街上摆摊卖食杂,整日起早贪黑,面容愈发憔悴,而父亲也因暂时找不到工作,便跟着母亲一道早出晚归做这小本生意,搁浅的船暂时又驶进了生活的海洋。
⑨高考那年,我的情绪反复无常,整个人像一匹陷入荒漠找不到方向的骆驼。深夜,我埋头于无止境的作业里,窗外的棚布被敲击得噗噗直响,我的情绪糟糕透顶,如将自己囚禁于笼中,那种压抑感使我挣扎起来,奔到阳台上淋着大雨,似乎才舒服些。
⑩父亲见状,如一只老鹰扑过来,将我护在他的翅膀下。用那双布满茧子、粗糙的手帮我擦眼泪,说:“有爸爸在,坚强点儿,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现实境况将人逼至死角,我束手无策,幸好有父亲在,给我温暖和力量,使我足以在那年六月一一还击。
在之后的人生路上,我渐渐离开父亲,独自奔波。时常被这世界欺凌,碰过壁,受过伤,只能一个人熬过四季的诸多时辰。
读大学时,让我难以忍受的是室友们经常玩闹到深夜和每晚此起彼伏的呼噜声,这如山压在我胸口,想到拖着行李箱离开家那天,在心里对自己说的话:“19岁了,不许再依赖父母,必须一个人去面对这个世界!”不久后,我搬出了学校寝室,一个人来回折腾,处理好所有事情。在简陋的出租屋里,我将一株绿萝摆放好后,看着屋内的布置和镜子中的自己,感慨万分。
工作后,有天带着学生们外出采风,却在重庆解放碑迷路了,中途还收到领导因我一次课上的无心之失发来的处罚通知。当时,无助的我一抬头就看到高楼如巨人般屹立在面前,心里想着:所有的过往都已回不去了,多希望父亲能来拉我一下……那个夜里,支撑我带着学生们匆匆奔向重庆北站的,是想到父亲身上对他的孩子的爱与责任感。我看着学生们的瞳孔里那一道自己的身影,像望见了父亲曾经的样子。
回忆起幼时被放入米缸的芭蕉,为了成熟,进入黑暗,经过温度的起伏、压力的考验,最终抵达我们舌尖。它们用最后的香甜表达着对自己这一路成长的感谢。
一想到这世间所有的草木都在岁月的园中瓜熟蒂落,总觉得父亲会站在某一棵芭蕉树下,等我前来,把这些在风雨中长好的果实一一放到我手里。
他不再像年轻时那样跟我抢夺这些芭蕉,也不会再把我弄哭,而是认真挑出表皮已显金黄的几根芭蕉给我,并轻轻说道:“吃吧。”
父亲嘴角微微上扬,笑容里种满了阳光和风。
15、文章围绕“父亲”写了哪几件事?请梳理文章内容,补全下面表格。(4分)
时间 事件 结果
小时候 父亲和“我”抢芭蕉吃 ①
再长大些 ② 减轻了家庭负担,家里的生活暂时好转
③ ④ 让“我”感受到温暖和力量,使“我”对现实予以还击
16、请根据括号中的要求赏析语句。(6分)
①高考那年,我的情绪反复无常,整个人像一匹陷入荒漠找不到方向的骆驼。(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②他用那双布满茧子、粗糙的手帮我擦眼泪,说:“有爸爸在,坚强点儿,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中加点的内容)
17、文中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四、诗歌鉴赏(5分)
18、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的首联有什么作用?(2分)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营造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感?(3分)
五、文言文阅读(1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题目。
【甲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文】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其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②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有删改)
【注释】①削:陡峭。②容:容许,这里是能够的意思。
19、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是(   ) (3分)
A.沿溯阻绝 沿:逆流而上 B.属引凄异 属:连接
C.践之辄陨 辄:总是,就 D.间得一稍粘者 间:间或、偶尔
20、选出每组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春冬之时 久之,幸攀而上
B.以指攀草根而登 以刀劈狼首
C.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D.幸而及石 将复何及
21、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甲文多用四字短语,语言凝练,如“重岩叠嶂”“清荣峻茂”,概括性强;乙文则多用细节描写,如“以指攀草根而登”“绷足挂指”,生动再现攀登过程。。
B.甲文按先山后水的顺序描写三峡景色,层次分明,展现三峡不同季节的特征;乙文按时间顺序记述登山经过,脉络清晰,突出过程的惊险。
C.甲文既有“夏水襄陵”的正面描写,也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侧面烘托;乙文则主要通过“土削不能受足”“石亦不坚”等直接描写表现山势险峻。
D.甲文通过“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渔歌,含蓄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乙文则通过“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的直接抒情,主要表现作者强烈的后怕之情。
2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
六、名句名篇默写(6分)
23、根据语境填诗文名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树树皆秋色,① ”是秋意颇浓的山野之美;“乱花渐欲迷人眼,② ”是白居易笔下西湖早春的花草之美;“③ ,长河落日圆”是塞外大漠雄浑壮丽之美;面对傲雪凌霜的松柏,刘桢发出了“④ ?松柏有本性”的赞叹;面对烟波清冷的长江水,崔颢抒发的是“⑤ ? ⑥ ”的思乡之情。
七、名著阅读(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有一本书所写的风景跨越时空,与你目之所及,心之所向,行之所信,契合相通,那真是一件幸福的事。《红星照耀中国》就是这样一本书,请结合相关内容完成下面任务。
24、目之所及——概览革命经典:在下面文段画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① 》;是美国著名记者② 所著的纪实性、报道性作品。他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的见闻,描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群像。(2分)
25、心之所向——体会革命精神: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分析红军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3分)
【文段一】
“军阀的军队的任务是收税和压榨人民的血,红军为解放人民打仗。”……另一个(红军)说:“我们长征过四川时,农民给我们送来了他们自己做的草鞋,一路上给我们送来了茶和热水。”
【文段二】
谁会想到红军会在没有桥板的铁索上过桥呢?那不是发疯了吗?但是红军就是这样做的。……红军战士一个个站起来愿意冒着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
八、作文(60分)
26、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晚自习后,你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家,发现楼道里的声控灯坏了,正摸索着上楼时,对门奶奶家的门却轻轻开了一条缝,一盏小夜灯的光从门缝里漏出来,照亮了你脚下的台阶,奶奶只轻声说:“慢点走,别摔着。”
材料二:整理旧书包时,你翻出一本小学的作文本,里面夹着一张泛黄的便签,是当时的语文老师写的:“你的作文里有很细腻的心思,继续加油,老师很期待看到你更多的文字。”原来你早就忘了的鼓励,老师却认真地记在了纸上。
(1)将题目“藏在______里的温暖”补充完整
(2)围绕补充后的题目,通过具体场景描写,展现“温暖”的细节,写出你感受到温暖时的心理变化。
(3)文体为记叙文,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巴中市平昌县同州街道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解析答案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1.镌 2.铭 3.篡
B
C
D
B
A
C
二、8. 好健儿奋写体坛新史,众英杰威振民族雄风。
三、 9.D
10.A
11.(1)态度:秉持公平健康竞争的原则,在竞争中寻找合作机遇,以最高效的方式实现全球气候治理目标。
(2)政策:保持气候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切实落实自身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义务和承诺。
(3)行动方面:加强协同气候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努力推动双边或多边气候合作取得务实成果,为推动全球能源低碳转型与全球气候治理做贡献。
12.导语:近日,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取得最大进展,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惊艳世界,让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被进一步揭开。作用:概况新闻的主要内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兴趣。
13.恒温恒湿的环境,最大程度保护文物。高光谱分析技术,可在不接触文物的情况下,对文物进行分析。3D打印技术制作的硅胶保护套,为脆弱的文物穿上“防护服”。这些手段提高了考古工作的效率,更确保了文物的安全与完整。
为研究古蜀文明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反映了古代中国文明的辉煌成就;让人们对古蜀文明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①“我”被逗笑
②父亲失业后跟着母亲摆摊
③高考那年
④“我”情绪崩溃,父亲安慰“我”
①这句话将“我”比作“一匹陷入荒漠找不到方向的骆驼”,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表达了高考那年“我”情绪反复无常,迷茫无助的状态。表达了“我”内心的压抑与痛苦。
② 这是爸爸说的话,属于语言描写,表现了父亲对“我”的鼓励与安慰。表达了父亲的关爱与支持,也让“我”感受到了父爱的温暖和力量。
17.文中的父亲具有乐观坚强、勇于担当、关爱孩子的精神品质。在失业后他没有沉沦,而是勇敢面对现实,和母亲一起摆地摊维持生计,体现了他的乐观坚强和勇敢担当。同时也非常的关爱孩子,给与孩子安慰和鼓励。
四、18.(1)首联的作用是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表现出作者形单影只的情状和内心的孤寂。
(2)苍茫的大漠里,笔直的孤烟拔地而起,不远的长河之上,一轮落日在云雾中显得浑圆。表现了塞外的风景苍凉、悲壮、熊混的意境和诗人心中对塞外风光的赞美。
19.A
20.B
21.D
22.(1) 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想要往上爬,已经没有可供攀援的东西;想要往下退,也没有可以落脚的地方。
①山山唯落晖
②浅草才能没马蹄
③大漠孤烟直
④岂不罹凝寒
⑤日暮乡关何处是
⑥烟波江上使人愁
①西行漫记 ②斯诺或埃德加.斯诺
①红军为人民而战,得到人民的支持,如农民为红军送草鞋、茶和热水。②红军战士具有英勇无畏的精神,如红军冒着生命危险过泸定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