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二)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二)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二)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但是在光的前进方向上,遇到物体的时候,就会发生反射现象。我国在三千年前就制造和使用铜镜,并且很早就对光的反射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月光是从哪儿来的呢?是月球本身能够发光吗?远古时代,人们以为月亮是能够发光的。但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以前,我国就知道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它的光是日光照射在月面上所引起的反射光。为了说明月光是日光照射的结果,宋代科学家沈括曾进行了圆球受光的实验。他用一个弹丸(代表月球),一半涂粉(表示月球受太阳光的一面),这样,侧视的时候“粉处如钩”,正视的时候“则正圆”,说明了月的圆缺的道理。
我国古代造镜技术非常发达,并且对各种镜子成像原理有深入的研究。
大家知道,只要对着光滑的平面,就可以照见自己的脸孔。在镜子使用以前,人们是利用静水来看自己的脸的,并且知道流水是照不成像的。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我国就已经使用了铜镜。到了秦汉以后,铜镜大大发展,畅销国内外,到现在仍旧是世界文明史上的珍品。特别是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所谓“透光镜”,它能通过反射映出镜子背面的美丽图案,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为了解开“透光镜”之谜,国内花了几百年的时间进行研究探索,直到近代才发现,这是由于镜面在制造加工以后,有相对于背面图案的轻微不等的曲率,通过反射可以映出背面的图案。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制镜技术和对光的反射特性的深刻认识。
利用平面镜反射的原理,我国在公元前二世纪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潜望镜。汉初《淮南万毕术》一书中,有“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下,则见四邻矣”的记载。这个装置虽然粗糙,但是意义深远,近代所使用的潜望镜就是根据这个道理而制造的。
在利用平面镜的同时,人们又发现了球面镜的奇特现象。球面镜有凹面镜和凸面镜两种。
认识凹面镜的聚焦特性,利用凹面镜向日取火,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我国把凹面镜称为阳燧,意思就是利用太阳光来取火的工具,这是太阳能的最初利用方式。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墨翟和他的学生就对凹面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把他们的研究成果记载在古代科学名著《墨经》一书中。他们通过实验发现,当物体放在球心之内,得到的是正立的像,距离球心近的像大,距离球心远的像小。当物体在球心之外,那得到的是倒立的像,距球心近的像大,远的像小。当物体在球心处,那像和物重合。当时墨家已经明确地区分了焦点和球心,把焦点称为中燧。
墨家对凸面镜也进行了研究,认识到物体不管是在凸面镜的什么地方,都只有一个正立的像。像在镜面的另一侧,就是虚像,并且总是比原物体小,只是距中心近的像显得大,距中心远的像显得小。
我国古代制镜的手工工人,在镜子生产中熟练地利用了凸镜的成像特性。在铸镜的时候,如果镜大,就把镜面做成平面,如果镜小,就把镜面做成微凸,这样镜面虽然小,也能照全人的脸。现在汽车上的反光凸镜、拐弯路口所立的凸镜,也是利用这个原理。
十一世纪的沈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正确地表述了凹镜成像的原理。用手指放在凹面镜前成像,随着手指和镜面的距离远近移动,像就发生变化。沈括用这个事例说明了凹面镜成像和焦点的关系。当手指逼近镜面的时候,得到的是正立的像,渐远就看不见像,这是因为手指在焦点处不成像;越过了焦点,像就变成倒像。他指出凹镜“聚光为一点”,他把这点叫作“碍”,就是现代光学上所谓焦点。并且他用窗隙(小孔成像)、摇橹的小支柱、腰鼓的最细处来比拟,生动又形象地说明了凹面镜产生倒像的道理。
《墨经》中以球心来区分物体和像的关系,没有说明凹面镜中心到焦点间成像的情况,这是它的不足之处。但是在两千四五百年前,光学还处于萌芽状态,就有这样具体的描述,是值得人们称赞的。
(摘编自金秋鹏《中国古代光学成就》)
材料二:在中国科技史上对光线直进、针孔成像与成像亮度最有研究并最早进行大规模实验者当推宋末元初的学者赵友钦。约在公元十四世纪初,赵友钦在其著作《革象新书》卷五《小罅光景》中,精心设计了一个相当完备而复杂的光学实验。这个实验大体分五个步骤进行:(1)改变小孔的大小,比较成像情况;(2)改变光源强度,做日、月食模拟实验;(3)改变像距,观察成像的变化;(4)改变光源距离,观察小孔成像的变化;(5)改变孔的大小与形状,做大孔成像实验。每次都固定其他条件,而只改变一个条件。
通过实验研究,赵友钦归纳出小孔成像的规律:“凡景近窍者狭,景远窍者广;烛远窍者景亦狭,烛近窍者景亦广。景广则淡、景狭则浓。烛虽近而光衰者,景亦淡;烛虽远而光盛者,景亦浓。由是察之,烛也、光也、窍也、景也四者消长胜负皆所当论者也。”(《小罅光景》)
赵友钦通过实验实际上已经定性地得出了光学的一个基本规律,即 。这一光学实验设计合理,步骤清晰,结果可靠,充分说明赵友钦在物理领域内所具有的深邃而先进的科学思维方法。这个光学实验被公认为世界物理史上的独创、享有盛誉。比伽利略的光学实验早两三百年。四百年后,德国科学家朗伯才得出照度跟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定律。可惜的是,赵友钦的实验精神没有得到发扬光大。因为这些发现都被统治阶级视为“雕虫小技”,统治阶级对这些发现不屑一顾。
(摘编自李建珊、贾向桐《天工开物:科技与方术》)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早在三千年前就透彻掌握了光的反射,到了宋代,沈括的圆球受光实验解释了月的圆缺的道理。
B. 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透光镜”是古代制镜技术高超的表征,印证了古人对光的反射特性的深刻认知。
C. 墨家对凸面镜成像原理的揭示,启发了制镜手工艺人,使之得以在镜子生产中熟练利用凸镜的成像特性。
D. 直到十一世纪,沈括才在手指和镜面对位位移引起成像变化的事例中,首次发现了凹面镜成像的原理。
2. 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援引《淮南万毕术》一书中的相关记载,证明了我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并应用平面镜反射原理。
B. 材料二第二段的引文表明,物距、像距、光源强度和孔窍会影响像的大小与浓淡,它们的关系比较复杂。
C. 材料一按时间顺序解说古代对镜子成像原理的探究,材料二按逻辑顺序介绍赵友钦小孔成像实验研究。
D. 材料二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的方法,解说了赵友钦“小罅光景”光学实验在世界物理史上的独创性。
3. 下列选项补入材料二横线空缺处,最符合的一项是( )
A. 成像亮度随光源的强度减小而增大,随“景”与“窍”的距离的减小而增大。
B. 成像亮度随光源的强度减小而增大,随“景”与“窍”的距离的减小而减小。
C. 成像亮度随光源的强度增大而增大,随“景”与“窍”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D. 成像亮度随光源的强度增大而增大,随“景”与“窍”的距离的增大而增大。
4. 墨家、沈括对凹面镜的研究各有怎样的成就?作者将二者并举解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5. 在人类文明的视域中,中国古代科学有着鲜明的先进性,请以两则材料为例简要分析。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记黄河晋陕大峡谷
贾平凹
①别的江河,就是某某江,某某河,黄河却称之为天下黄河。它诞生在巴颜喀拉山下,少年游荡于青藏寒地,而当知道了遥远的东南有大海,便掉头大行,经过了黄土高原,这就是晋陕大峡谷。
②世上的路首先是水走出来的。黄河深刻出了大峡谷,大峡谷又将它束缚其中。越是束缚越使最柔软的水坚硬如铁。①它奋斗,呐喊,暴躁,充满戾气,生长和完成着自己的青春,囫囵的黄土高原也从此一分为二,一半给了陕西,一半给了山西。
③两岸隔绝,竟然是东边岸高耸了,西边岸低落;西边岸高耸了,东边岸低落。川潦泻散,河声充满,②只有黑鹳和白琵鹭凭空往来。站在山西永和县的岸上看到了乾坤湾,站在陕西清涧县的岸上看到了太极湾。那是黄河九十九道湾中最神奇的两湾,西窄东宽,东窄西宽,入湾至出湾都是几百米,状若左右葫芦。到壶口去呀,壶口是黄河突然下跌,如一脚踏空了,溅起千堆雪。石门下去的大梯子崖,那是河东岸的一个缺口,斧劈刀削般危险。有瀑布,被风吹起,飘然如烟。而栈道其上,若游人经过,从河道看去,真的在“飞檐走壁”。如果再往陕西的佳县,再往山西的麒麟滩,千米长的水蚀浮雕镶嵌于绝壁,两岸山峦起伏,乱石堆砌,散者如塔,聚如城堡,每块石头上又布满虫纹,疑为天书。
④面对着大峡谷无数的景点胜地,能想象黄河寻找出路是多么地艰辛;日瘦月小,星寒云低,它在横冲直撞,冲撞出的沟壑崖岸在不断地坍塌,无数的堰塞湖,壅堵滞流,只能千回百折,有大孤独啊,是真的沉痛。有哲人讲,当你遇到风暴的时候,你不要给神说风暴有多大,而是给风暴说你的神有多大。黄河那时的形状正该如是。
⑤大峡谷上下差不多有六十五条小河汇入,流域覆盖了整个黄土高原。而祖籍在这里的或外籍人来到这里的,也意识到身上的每一条血管也是黄河的支流,他们便都有了黄河的秉性,大气,豪迈,向往远方,从此英雄风气流转。轩辕在西岸有陵,尧帝在东岸建庙,汉刘彻来后土祭祀,李自成登白云山发愿。更有着毛泽东于高家坬上高吟《沁园春·雪》,石破天惊,鱼龙出听。
⑥黄河远行,也把黄土带去,送给了河南,送给了山东,送给了一个华北平原,却使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多少风流人物,能出走的都有一番大世界的作为,留下来的是坚守而顽强。千百年里,黄河奔流不息,大峡谷两岸人畜焦渴,壑梁台峁上树木庄稼干枯。他们要么到十几里外的那一点泉眼里挑水,要么在门前屋后挖暗窖收储天雨。相传过去的吴堡城,那么大的城里只有一口苦水井,每日由知县亲自掌握,分配给每人一瓢。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浪漫,城西门上的匾额写着“明溪”,城东门上的匾额写着“闻涛”。
⑦干旱使居家只能在土崖下凿窑,凿窑便创造着艺术。西湾的民居在斜坡上层层叠叠,三十多个院落连为一体。李家山村选择了一条梁的两边沟,窑洞从沟底直达梁头,竟能多到九层。土地上是不能种植水稻和小麦了,而糜子、高粱、谷子、荞麦、豆类和土豆,把地里所有营养所有颜色都聚集起来,做出谷面窝头,豆面抿尖,红面旗子,小米捞饭。尤其是枣,到处都是枣林啊,冠枣、狗头枣、牛心枣,秋天里满山红遍。③他们认为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就有多少红枣,而这里的枣是世上最好的枣,因为它们能听到黄河涛声。
⑧再就是开山和钻水了,开山就是挖炭,钻水就是撑船筏。在许多地方,剥开地皮就是炭,有许多地方的炭,用火纸便能点燃。在除夕夜里,有人家在中堂的案上供奉了土豆和红枣,有人家把一块大炭用红纸裹了就放在门槛两旁,称它们是“黑汉”,还贴上“瓜子人人”。“瓜子人人”后就流行变成了剪纸,鱼虫花鸟、山水人物,遍贴在门上窗上、米面罐上和树上。钻水呢,从河口镇到碛口镇从来都行船筏。船是木船,木船上有艄公扳舵。筏子有油筏木筏皮筏,皮筏是用羊皮做成的囫囵圪筒。除了船筏,两岸还没有通车的年代里,忙碌的都是骆驼骡马和毛驴。船筏卸下的货,骆驼运长途,骡马跑短途,毛驴驮炭。每天下午毛驴排着一字长蛇阵,像一股黑水注入镇来。赶脚人都能唱,有苦了有乐了心里有人了,随口编词,任意起调,这就形成了民歌。
⑨那是一个早晨或是晚上,黄河终于走完了黄土高原,冲开了最后一个关隘,那是惊天动地轰鸣,自此有了“岳色河声”一词。再往南二百里,汇入了汾水、洛水、渭水,黄河河面开阔,汪洋一片。而正是在这二百里,④黄河成熟了,它的成熟也成熟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西岸的大荔、合阳、韩城,东岸的运城、临汾,产生了那么多的圣君明相,文臣武将,才子佳人。单就文学,司马迁、司马光、王维、柳宗元,这就够了,应是中国最最聚文气的地区了。
⑩黄河继续南行,秦岭却拦住了它,迎头站着的就是华山潼关。潼关为雄关,历来的战争莫不发生于此,那狰狞的崖头,阴寒的壑底,以及怪石、弯树和细路,充满萧瑟。中国历史上有过渔樵问答,那只是探询生命难题。而秦岭是否和黄河在此有过对话呢?如果有,那一定是关于天下格局的大事。于是,黄河再没有南下与长江相会,黄河就是黄河,让长江去行南方吧,它就在北方,而转头往东去了。
这该是再一次伟大的转折,于是东岸就有了鹳雀楼,历史让王之涣登上楼头,看到了那最壮丽的场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语言简约传神,如“它就在北方,而转头往东去了”,状物生动;多用短句,如“一半给了陕西,一半给了山西”,张扬有力。
B. 文章对大峡谷的描写有声有势,动静相宜。写壶口瀑布时突出静态,表现其雄浑气势;写水蚀浮雕时则突出动态,表现其神奇莫测。
C. 本文以晋陕大峡谷为中心,串联起自然地貌、水文特征、四季风物、民风民俗、人文传统和政治意义,结构清晰自然,形散而神聚。
D. 文章结尾化用了王之涣《登鹳雀楼》里的相关诗句,描绘了黄河东流入海的波澜壮阔的景象,同时盛赞黄河东流是“一次伟大的转折”。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短句铿锵有力,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和桀骜力量。
B. 句子②描写空中翱翔的飞禽种类稀少,侧面借力,烘托了峡谷的水湍浪急,波涛汹涌。
C. 句子③用诗意的语言歌颂了当地人的乐观,赞美了他们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活的精神。
D. 句子④中的三个“成熟”的含义不同,写出了黄河的成长,也表明其孕育了中华文明。
8. 第④段作者突然转用第二人称“你”叙述,请分析这样安排的表达效果。
9. 贾平凹在其作品《对当前散文的看法》中曾提出写散文应讲求“张扬大度、力度,弃去俗气、小气”的观点,请从选材、风格、情感三个角度简要分析“张扬大度、力度”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注】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节选自《孔子家语·六本》)
材料二: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材料三:
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
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
(节选自袁黄《了凡四训·改过之法》,有删改)
【注】“商”与后文的“赐”即子夏和子贡,都是孔子的弟子。
10. 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岁复A一岁B递递C改之D行E年五十F而犹知G四十九年之非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视”意思是观察,与《六国论》“子孙视之不甚惜”的“视”含义不同。
B. “寤”意思是醒悟,与《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寤”含义相同。
C. “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与《劝学》中“蟹六跪而二螯”的“而”用法不同。
D. “过”意思是过错,与《过秦论》标题中的“过”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孔子看来,交友对人的成长影响极大,与品行高尚或低劣的人相处日久,则会被其同化。
B. 人在幼年的时候,精神更专注敏锐,长大成人后,思想很容易分散,因此人应该及早学习。
C. 颜之推认为学习是重要的事,他以名人晚学为例,说明学习不分年龄,晚学比早学更可贵。
D. 人不改过大都是因为得过且过,不勇往直前;改过须发奋振作,立即行动,切勿犹豫等待。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2)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14. 三则材料对如何提升自我修养看法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怀素草书歌(节选)
李白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15.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诗题和诗句看,本诗属于古体诗中的歌行体,篇幅、声律、韵脚比较自由。
B. 本诗刻画了怀素酒后运笔挥洒时激情奔涌、痛快淋漓、狂放疾书的形象。
C. 诗中作者既是写自己的观感,又是描摹怀素书法的神韵,二者水乳交融。
D. 最后两句写湖南七郡虽人口不多,但家家都请怀素题字,表明其造诣非凡。
16. 南宋诗论家刘克庄高度评价本诗,说:“自有草书以来,未有能形容此妙者。”但也有学者怀疑本诗非李白所作。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找出本诗(节选部分)与《蜀道难》的相同之处,以作为本诗确为李白所作的佐证。
(五)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两句对《离骚》进行评价,认为其能够借平常浅近的事物来阐发博大深远的意蕴。
(2)《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文中以反问的形式指出择师不应以年龄大小为依据的是“_______”。
(3)下图展现了中国古典建筑中一种精致设计结构,《阿房宫赋》中与其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飞檐尽显东方艺术与天人哲思,是传统建筑重要的视觉符号,曲弧妙构载风华。
②飞檐,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建筑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檐部形式,被广泛用于屋顶转角处,四角翘起,菀若飞举,人们也习惯称之为飞檐翘角。“如鸟斯革,如翚(翚,五彩山雉)斯飞”,《诗经·小雅·斯干》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屋檐翘起的美好姿态——屋宇和飞檐形同鸟儿展翅、势如羽翼灵动,以优雅的曲线画破苍穹。
③我国南北地域的飞檐营造做法判若云泥。北方官式建筑的飞檐一般较为平缓,如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的重檐歇山顶,其起翘弧度平缓刚劲。江南地区的飞檐大幅度上翘,呈现“气势如虹”的轻盈姿态。闽南建筑的燕尾脊飞檐,形如燕尾分叉,寓义家族兴旺。飞檐造型整体呈现出南北各异,差别极大的局面。
④飞檐的不同设计也蕴含着功用需求的多样性。南方地区雨水丰沛,房屋飞檐起翘幅度高,这样的设计能让房顶的雨水沿着飞檐的曲线,尽可能远地抛出,最大限度避免了雨水对墙面的侵蚀。北方的飞檐不像南方高翘,而较为平缓的坡度可使积雪沿瓦垄自然滑落,有效减轻冬季雪后的屋面荷载。
⑤北宋《营造法式》中制定的举折规制为飞檐营造赋予了更多数理内涵:依据“三分举一”的基本法则,进深三丈的殿堂,其屋顶必举高一丈,精密计算所形成的“反宇向阳”曲线,既能将冬季阳光引入室内深处,又能让夏季烈日悬停檐外,这种自带“冬暖夏凉”实用功能的设计堪称早期建筑的节能应用。
⑥作为中国古典建筑重要的文化符号,飞檐在当代文创产业中得以转化与创新。故宫太和殿的拼装模型以1:100的比例还原飞檐构造,精准再现举折曲线与斗拱叠涩结构;苏州拙政园香洲的立体拼图,配套AR程序可演示翼角的构造原理。因当代技术的多维应用,让更多人感受与了解中华传统建筑美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也为飞檐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维度。
18. 文中第二、三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有两处成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分别选用一个更符合语境的成语加以替换。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代技术的多维应用,为飞檐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维度,也让更多人感受与了解中华传统建筑美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B. 因当代技术的多维应用,为飞檐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维度,也让更多人感受与了解中华传统建筑美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C. 当代技术的多维应用,让更多人感受与了解中华传统建筑美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也为飞檐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维度。
D. 因当代技术的多维应用,让更多人感受与了解中华传统建筑美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也为飞檐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维度。
20. 第四段在说明飞檐设计效果时,语言具有严密性,请从用词的角度任举两处,予以说明。
21. 小华想结合飞檐的特点,改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之与“曲弧妙构载风华”构成对仗。下列句子改得最好的一项是( )
A. 灵巧翘檐展雅韵 B. 檐角飞举神韵显 C. 翘角飞檐承古意 D. 斗拱举折巧寓意
22. 学校将举办“传统建筑文化寻访”活动,请用设问的形式分别向以下两类社团成员推荐本文,以激发阅读兴趣。要求:语言简洁、连贯、有针对性。
(1)古风文学社团成员:_______
(2)科技创新社团成员:_______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明人张岱拜师学琴,说“练熟还生,以涩勒出之”,意为由熟练回归生疏,以沉着有力、不够流畅的古朴风格出师。清人郑板桥作画,说“画到生时是熟时”,意为画熟之后,又必须济之以生,大巧若拙,而后方能控制太熟的流弊而独具清新的气息。其实无论是弹琴、作画,还是其他艺术创作,创作者大多追求“由生而熟”,但有大成就者往往在“练熟”的基础上,不断进入新一轮“生涩”的艺术创造,如此而体验到“艺无止境”的乐趣。
以上材料关于“生”“熟”的观点,不仅适用于艺术创作,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启示作用。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二)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B 2. C
3. C 4. 第一问:
①墨家揭示了凹面镜成像特点,发现像的正立、倒立与物体在球心内外,像的大小与球心距离远近的关系,明确区分了焦点和球心。
②沈括正确表达了凹面镜成像原理,说明了凹面镜成像和焦点的关系。
第二问:
①将二者并举解说,表明中国古代光学研究源远流长、接续发展。
②使得文章内容丰富充实,让读者有更具体全面的认知。
5. ①发展起步早,研究有连贯性:在使用铜镜、研究球面镜、开展光学试验等方面都久久领先世界,对“透光镜”、凹面镜等领域的接续性研究持续时间长达几百年。
②有科学的研究策略和表述方法:古代科学家可以设计出精密的实验步骤,用控制变量的形式形成可靠的结论;在应用系统性专业名词外,也常用比拟等方法来阐释抽象的科学原理。
③现实应用性强:如很早就会利用凹面镜取火,可以将光学原理应用于铸镜工艺。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9题答案】
【答案】6. A 7. D
8. ①转为第二人称“你”,将读者拉进现场,与作者一起欣赏大峡谷的美,使读者拥有身临其境的阅读感受;
②转为“你”,具有呼告效果,便于抒情,有利于表现大峡谷风暴带来的震撼感;
③转为“你”,增加了亲切感,也在口吻的变化中使得行文表达自由灵动而不呆板。
9. ①选材上,题材广泛,境界宏大。文章将目光投射到大峡谷,描绘了壮美山河,民俗风情,灿烂历史,视角大度,境界开阔。
②风格上,文风大气,底蕴厚重。文章语言粗犷豪放、亲近自然,文风质朴大气、张扬有力,充满厚重的文化气息。
③情感上,感情有力,撼人心魄。文章深刻表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有对风土人情的热爱,有对晋陕人民的歌颂,富有抒情力度。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DF 11. B
12. C 13.
(1)藏丹砂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藏黑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因此君子一定要谨慎地选择与他相交往的人。
(2)到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拿着烛火在夜间行走,仍然比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强。
14.
①材料一侧重于交友方面,重点论证“与贤己者处”的好处。
②材料二侧重于勤勉学习,分析了在不同年龄段学习都会带来好处。
③材料三侧重于及时改过,论证无论在什么年龄都要勇于自省改过。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D 16. 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情感。②两首诗都采用了虚实结合、正侧面结合的手法。③两首诗都使用了联想、想象的手法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这些内容都能佐证本诗是李白所作。
(五)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②. 举类迩而见义远 ③.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④.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 廊腰缦回 ⑥. 檐牙高啄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18~22题答案】
【答案】18. ①菀若—宛若
②画破—划破(或:寓义—寓意)
③浩如烟海—源远流长(悠远绵长、绵延不绝)
④判若云泥—各有千秋(大相径庭、截然不同、迥然不同)
19. A 20. ①“尽可能远”:用修饰语准确说明南方飞檐排水的优化目标;
②“最大限度”:用限定语严谨表达南方飞檐避免雨水侵蚀的极致效果;
③“自然”:用修饰词确切描绘北方飞檐积雪顺坡滑落状态;
④“有效”:限定程度,严谨体现排雪设计减负的实际作用。
(任举两例即可) 21. C
22. ①. 古风文学社:《诗经》中“如翚斯飞”灵动描写,说的是哪一种艺术之美?这篇文章将带您从文学经典里读懂传统飞檐的千年传承! ②. 科技创新社:传统飞檐是如何通过现代技术“活”起来的?文中AR技术与飞檐模型的结合,将会给您的科技创新实践带来灵感!
三、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
由生到熟练功夫,由熟至生出新意
明代书家汤临初在其书法理论著作《书指》中指出“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此言与张岱所言“练熟还生,以涩勒出之”有相似之处,其言论皆精当简略地概括出艺术创造由生疏到熟练、由熟练到生涩的过程。书法、弹琴如此,其他领域亦然。从初出茅庐到出神入化,都离不开由生到熟再出生的转化。
“书必先生而后熟”,只有反复琢磨、细细咀嚼原本生疏的知识或技能,才能化生为熟,为后续由熟到生创造铺垫性条件,成为某个领域的行家。
没有人生来就会某项技能,只有不畏前路、反复琢磨反刍,才能化生疏为熟练。卖油翁注油入葫芦口之技艺精湛高超令人惊叹,却也自叹“惟手熟尔”;钱锺书阅读时,常将书卷反刍数遍直至问题浮上心头,在日复一日的阅读中提升自我,成为“博学鸿儒”。由此可见,始之生者可凭反复练习以至熟之境界,实现心手合一。唯有如此,才能为后续的“熟而后生”做铺垫。“书亦先熟而后生”,当充分了解、内化那些信手拈来的显性知识后,则需在“熟”的基础上推陈去粕,挖掘更多可能,进入新一轮“生涩”的艺术创造。
书法创作讲究熟而能生,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新时代场域下,我们不是缺乏传统文化资源,而是缺乏愿意花时间考量故纸堆中蕴藏的灵魂、积淀自身并充分内化传统文化知识的人。让故纸堆中的文化“活”起来,不是将其生搬硬套地呼吁大家去保护,而是需要“庖丁解牛”般掌握其精髓后,为其注入新时代的血液,激活传统文化,使其进入新一轮“生涩”的艺术创造。文创工作人员在深入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与时俱进,推出了朝珠耳机、考古盲盒、青铜面具饼干等文创产品,为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文化传播方向。
只要功夫深,在陌生领域也可以由新手到熟手;而只有在某一领域游刃有余,才能有别开蹊径的新意。由生至熟,如鱼得水;由熟至生,落笔生花,实是“艺无止境”之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