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十月阶段测
高二语文
2025年10月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提示:试卷答案请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签字笔作答。
一、本大题共9小题,每题2分,共18分。
1. 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企(企图)者不立 恻隐之心,仁之端(萌芽,发端)也
B. 请问其目(条目 细则) 《诗》可以兴(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观赏)
C. 非恶(厌恶)其声而然也 贼(伤害)其君者也
D. 自伐(讨伐)者无功 不可以不劝(鼓励)爱人者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见贤思齐焉 ②在明明德 ③先正其心 ④其未兆易谋 ⑤朝闻道,夕死可矣 ⑥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⑦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⑧其坚不能自举也 ⑨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⑩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A. ①②③/⑤/⑥⑧⑨/④⑦⑩ B. ①⑧⑩/⑤/②③⑥⑨/④⑦
C. ①②⑥/④⑦/⑧⑨⑩/③/⑤ D. ①⑧⑩/②③⑤⑥⑨/④⑦
3.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若火之始然也
B.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C. 其脆易泮 故不慈不孝亡
D. 故有道者不处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4. 下列对于虚词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 人而不仁,如礼何 而:连词,表示递进
B.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焉:于是
C. 虽父之不慈子 虽:即使
D.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以:介词,用
5. 下列各组加点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B.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C. 聚族而谋之曰 死而不亡者寿
D. 故有道者不处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人爱者,此也
6. 下列各个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为之于未有
A.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B.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 子自爱,不爱父 D.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7. 下列对原文语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翻译: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好比他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
B.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翻译: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商量。
C.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翻译: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能获得百金。
D.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
翻译:看待父亲、兄长与君主就像看待自身,怎么会有不孝?
8. 下列对原文语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翻译:所以天下之人互相亲爱天下就会安定,互相仇恨就会发生祸乱。
B.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翻译: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系着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
C.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翻译:姑且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
D.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翻译: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9.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开办私学的教育家。提出了“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等至今仍为人们广为使用的学习方法。
B.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
C.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D. 《墨子》一书均为墨子本人所著,是研究墨家思想的重要依据。
二、本大题5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1],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丹朱[2]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取材于《孟子·万章上》)
(二)
或问曰:“尧舜传诸贤,禹传诸子,信乎?”曰:“然。”“然则禹之贤不及于尧与舜也欤?”曰:“不然。尧舜之传贤也,欲天下之得其所也;禹之传子也,忧后世争之之乱也。尧舜之利民也大,禹之虑民也深。”
曰:“然则尧舜何以不忧后世?”曰:“舜如尧,尧传之;禹如舜,舜传之。得其人而传之,尧舜也;无其人,虑其患而不传者,禹也。舜不能以传禹,尧为不知人;禹不能以传子,舜为不知人。尧以传舜,为忧后世;禹以传子,为虑后世。”
曰:“禹之虑也则深矣,传之子而当不淑,则奈何?”曰:“时益以难理,传之人则争,未前定也;传之子则不争,前定也。前定虽不当贤,犹可以守法;不前定而不遇贤,则争且乱。天之生大圣也不数,其生大恶也亦不数。传诸人,得大圣,然后人莫敢争;传诸子,得大恶,然后人受其乱。禹之后四百年,然后得桀;亦四百年,然后得汤与伊尹。汤与伊尹不可待而传也。与其传不得圣人而争且乱,孰若传诸子,虽不得贤,犹可守法。”
曰:“孟子之所谓‘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者,何也?”曰:“孟子之心,以为圣人不苟私于其子以害天下。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
(取材于韩愈《对禹问》)
注释:【1】启:禹的儿子。【2】丹朱:尧的长子。
10.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丹朱之不肖 肖:孝顺
B. 舜之相尧 相:辅佐
C. 莫之致而至者 致:求取
D. 传之子而当不淑 淑:美善
11.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有诸 禹传诸子
B. 昔者舜荐禹于天 虑其患而不传者
C. 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 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
D. 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 尧舜之传贤也
12.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
益为了躲避禹的儿子的迫害逃到了箕山的南面。
B. 欲天下之得其所也。
想要天下获得安定。
C. 时益以难理。
禹传位的那个时代更加难以治理。
D. 天之生大圣也不数。
上天降生圣人没有一定规律。
13.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人认为禹的时代道德衰败,禹把天下传给儿子而没有传给贤人。
B. 孟子认为,益由于辅助禹的时间短,禹才没有考虑把君位传给他。
C. 韩愈以禹之后数百年才出现大恶和大贤之人来论证传子的合理性。
D. 文一结合史实集中阐述观点,文二主要借助问答形式来逐层推进。
14. 对于禹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孟子和韩愈都持肯定态度,但给出的理由不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他们各自的理由。
三、本题共2小题,共6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新葺小园其二【1】
苏轼
三年辄去岂无乡,种树穿池亦漫忙。
暂赏不须心汲汲,再来惟恐鬓苍苍。
应成庾信吟枯柳【2】,谁记山公【3】醉夕阳。
去后莫忧人剪伐,西邻幸许庇甘棠【4】。
注释:【1】本诗作于1062年,苏轼时任风翔府签判,1065年离任返京。【2】枯柳:东晋大司马桓温北征时,看到之前所种的柳树已经十围,感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庾信《枯树赋》中曾化用这一典故。【3】山公:指山简,西晋名士。【4】甘棠:《诗经·召南·甘棠》中有“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周代召公政绩显著,曾在甘棠树下休息,百姓因此爱护甘棠树。
15. 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年”句写诗人自知三年后离任,此处并非自己的家乡。
B. “种树”句写修葺小园的忙碌,也感慨这种忙碌可能徒劳。
C. “暂赏”句写且珍惜当下,怀着从容的心态欣赏小园风光。
D. 尾联写以后邻居会帮着修剪园内的甘棠树,因而感到欣慰。
16. 诗人运用想象,描写了自己离开之后情景,开拓了诗歌意境。下列句中没有运用想象手法的一项是( )
A.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杨巨源《城东早春》)
B.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C. 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辛弃疾《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
D.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蒋捷《舟过吴江》)
四、本题共10小题,共10分。
17. 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2)见贤思齐焉,________。(《论语·里仁》)
(3)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4)________,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5)________,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6)其“恕”乎!_____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
(7)岂曰无衣?________王于兴师,________。与子偕作。(《诗经·秦风·无衣》)
五、本题共1小题,共2分。
18. 语言基础运用。
①近日,一些网友拍摄的家乡美景,和教科书封面的“语文”二字,设计成全新的教科书封面。②语文模板配风景的创意,还切中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③网友拍摄的每一处风景名胜,都是拿得出手的好风景,配得上语文教科书封面的“高光”。④多姿多彩的乡土风景,就是语文课本最生动的插图。⑤语文,不只是书本上的字词句,还是视线中的声光影。⑥风景名胜之美,与语文之美相提并论,勾起了人们对课本的念想、对“诗与远方”的向往。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②句中“还”字应该删除。 B. ③句中的“拿得出手”可以换为“拿手”。
C. ⑤句中的“不只”应写为“不止”。 D. ⑥句中的成语“相提并论”使用恰当。
六、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9. 孔子曾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明初文学家刘基曾说:“知进而不知止者,虽得必失。”“进”与“止”体现了古人求学修业、立身处世的态度与智慧。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以“知进与知止”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20. 根据要求写作。
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这一天,我们见证了这一盛大的纪念庆祝活动。生命中,也总有一些时刻,我们会见证,会铭记于心。
请以“见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描写突出,语言流畅,书写认真。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十月阶段测
高二语文
2025年10月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提示:试卷答案请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签字笔作答。
一、本大题共9小题,每题2分,共18分。
1. 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企(企图)者不立 恻隐之心,仁之端(萌芽,发端)也
B. 请问其目(条目 细则) 《诗》可以兴(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观赏)
C. 非恶(厌恶)其声而然也 贼(伤害)其君者也
D. 自伐(讨伐)者无功 不可以不劝(鼓励)爱人者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企:踮起脚。句意: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
正确。句意:哀痛之心是仁的萌芽。
B.正确。句意:请问行仁德的具体条目。
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句意:读《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C.正确。句意:也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
正确。句意: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
D.伐:夸耀。句意: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
正确。句意:不可以不鼓励爱别人。
故选C。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见贤思齐焉 ②在明明德 ③先正其心 ④其未兆易谋 ⑤朝闻道,夕死可矣 ⑥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⑦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⑧其坚不能自举也 ⑨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⑩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A. ①②③/⑤/⑥⑧⑨/④⑦⑩ B. ①⑧⑩/⑤/②③⑥⑨/④⑦
C. ①②⑥/④⑦/⑧⑨⑩/③/⑤ D. ①⑧⑩/②③⑤⑥⑨/④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贤: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句意:见到贤能的人就要想到向他看齐。
②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句意:在于彰明美好的品德。
③正:使动用法,使……端正。句意:先要使自己的内心端正。
④兆:名词作动词,显露迹象。句意:事物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谋划处理。
⑤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夕:名词作状语,在傍晚。句意:早晨领悟了道理,就算傍晚死去也没有遗憾了。
⑥亏:使动用法,使……受损害。句意:不敬爱父亲,所以损害父亲的利益而使自己获利。
⑦树:名词作动词,种植。句意:我把它种植长大,它的果实能容纳五石的东西。
⑧坚: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程度。句意:它的坚硬程度,不足以承受自身的重量。
⑨齐: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句意: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使自己的家庭整齐有序。
⑩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句意:您实在是不擅长使用大的东西啊。
①⑧⑩形容词作名词/⑤名词作状语/②③⑥⑨形容词作动词(包含使动)/④⑦名词作动词。
故选B。
3.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若火之始然也
B.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C. 其脆易泮 故不慈不孝亡
D. 故有道者不处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龟:同“皲”,皮肤冻裂。句意:有个宋国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
然:同“燃”,燃烧。句意: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
B.内:同“纳”,结交。句意:不是为着要来结交这小孩的爹娘。
累:同“蔂”,土筐。句意: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
C.泮:同“判”,分离。句意: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
亡:同“无”,没有。句意:所以不孝不慈爱现象都没有了。
D.无通假字。句意: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无通假字。句意: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
故选D。
4. 下列对于虚词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 人而不仁,如礼何 而:连词,表示递进
B.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焉:于是
C. 虽父之不慈子 虽:即使
D.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以:介词,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错误。而:表假设。句意:人如果不讲仁德,怎么对待礼呢?
B.正确。句意:一定要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于是能够治理它。
C.正确。句意: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
D.正确。句意: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故选A。
5. 下列各组加点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B.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C. 聚族而谋之曰 死而不亡者寿
D. 故有道者不处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人爱者,此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都介词,把。句意: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把修养自身作为根本。/他家世世代代都把漂洗丝絮作为职业。
B.结构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句意: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臣和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的祸乱。
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却。句意:聚合全家商量说。/死后却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D.代词,……的人/助词,表判断,无义。句意: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所以子墨子说不可以不鼓励爱别人,就是这个道理。
故选A。
6. 下列各个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为之于未有
A.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B.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 子自爱,不爱父 D.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未有为之”。句意: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
A.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有善为不龟手之药宋人”。句意:有一个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膏的宋国人。
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行,于足下始”。句意: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
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子爱自,不爱父”。句意: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
D.没有特殊句式。句意: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品德。
故选B。
7. 下列对原文语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翻译: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好比他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
B.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翻译: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商量。
C.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翻译: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能获得百金。
D.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
翻译:看待父亲、兄长与君主就像看待自身,怎么会有不孝?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B.“容易商量”错误。“谋”,解决。句意: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故选B。
8. 下列对原文语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翻译:所以天下之人互相亲爱天下就会安定,互相仇恨就会发生祸乱。
B.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翻译: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系着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
C.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翻译:姑且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
D.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翻译: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苟:如果。之:代指四端。足以:足够用来。句意:如果能够扩充它,便足够用来安定天下。
故选C。
9.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开办私学的教育家。提出了“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等至今仍为人们广为使用的学习方法。
B.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
C.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D. 《墨子》一书均为墨子本人所著,是研究墨家思想的重要依据。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墨子》一书均为墨子本人所著”错,《墨子》是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大部分是墨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记录的汇集。
故选D。
二、本大题5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1],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丹朱[2]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取材于《孟子·万章上》)
(二)
或问曰:“尧舜传诸贤,禹传诸子,信乎?”曰:“然。”“然则禹之贤不及于尧与舜也欤?”曰:“不然。尧舜之传贤也,欲天下之得其所也;禹之传子也,忧后世争之之乱也。尧舜之利民也大,禹之虑民也深。”
曰:“然则尧舜何以不忧后世?”曰:“舜如尧,尧传之;禹如舜,舜传之。得其人而传之,尧舜也;无其人,虑其患而不传者,禹也。舜不能以传禹,尧为不知人;禹不能以传子,舜为不知人。尧以传舜,为忧后世;禹以传子,为虑后世。”
曰:“禹之虑也则深矣,传之子而当不淑,则奈何?”曰:“时益以难理,传之人则争,未前定也;传之子则不争,前定也。前定虽不当贤,犹可以守法;不前定而不遇贤,则争且乱。天之生大圣也不数,其生大恶也亦不数。传诸人,得大圣,然后人莫敢争;传诸子,得大恶,然后人受其乱。禹之后四百年,然后得桀;亦四百年,然后得汤与伊尹。汤与伊尹不可待而传也。与其传不得圣人而争且乱,孰若传诸子,虽不得贤,犹可守法。”
曰:“孟子之所谓‘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者,何也?”曰:“孟子之心,以为圣人不苟私于其子以害天下。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
(取材于韩愈《对禹问》)
注释:【1】启:禹的儿子。【2】丹朱:尧的长子。
10.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丹朱之不肖 肖:孝顺
B. 舜之相尧 相:辅佐
C. 莫之致而至者 致:求取
D. 传之子而当不淑 淑:美善
11.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有诸 禹传诸子
B. 昔者舜荐禹于天 虑其患而不传者
C. 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 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
D. 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 尧舜之传贤也
12.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
益为了躲避禹的儿子的迫害逃到了箕山的南面。
B. 欲天下之得其所也。
想要天下获得安定。
C. 时益以难理。
禹传位的那个时代更加难以治理。
D. 天之生大圣也不数。
上天降生圣人没有一定规律。
13.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人认为禹时代道德衰败,禹把天下传给儿子而没有传给贤人。
B. 孟子认为,益由于辅助禹时间短,禹才没有考虑把君位传给他。
C. 韩愈以禹之后数百年才出现大恶和大贤之人来论证传子的合理性。
D. 文一结合史实集中阐述观点,文二主要借助问答形式来逐层推进。
14. 对于禹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孟子和韩愈都持肯定态度,但给出的理由不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他们各自的理由。
【答案】10. A 11. C 12. A 13. B
14. 孟子:①禹曾向天举荐益,但由于益辅佐禹的时间短,给百姓带来的恩泽少;②而启自身贤德,能够继承禹之道。所以百姓最终选择了启,是民意(或“天意”)。
韩愈:①没有贤人继位时,传位他人会引发相争而致天下大乱;②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即使不贤德,尚可维持社会秩序。所以禹传子是为后世百姓考虑得深远。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肖:贤能。句意:尧的儿子丹朱不贤能。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诸”,代词,这件事;/代词,他的。句意:有这回事吗?/禹却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B.“者”,用在时间词后面,起语助作用,可不译;/代词,……的人。句意:从前,向上天推荐禹。/担心传给不恰当的人可能造成祸患而不把帝位传给他人的,是禹。
C.“而”,转折连词,却。句意:不跟从尧的儿子而跟从舜一样。/歌颂的人都不歌颂益而歌颂启。
D.“之”,动词,到;/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句意:朝见和打官司的人都不到益那里去,而到启那里去。/尧舜传位给贤能的人。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避禹之子”,避开禹的儿子;“阴”,山北为阴。句意:益避开禹的儿子到了箕山的北面。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益由于辅助禹的时间短”错,原文说“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可见,孟子认为,益辅助禹的时间短,给百姓带来的恩泽少,禹才没有考虑把君位传给他。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1)孟子的理由
根据(一)文中“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概括为:禹曾向天举荐益,但由于益辅佐禹的时间短,给百姓带来的恩泽少;
根据“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概括:启自身贤德,能够继承禹之道。所以百姓最终选择了启,是民意(或“天意”)。
(2)韩愈的理由
根据“尧舜之传贤也,欲天下之得其所也;禹之传子也,忧后世争之之乱也。尧舜之利民也大,禹之虑民也深”概括:没有贤人继位时,传位他人会引发相争而致天下大乱;
根据“传之子则不争,前定也。前定虽不当贤,犹可以守法;不前定而不遇贤,则争且乱。天之生大圣也不数,其生大恶也亦不数。传诸人,得大圣,然后人莫敢争;传诸子,得大恶,然后人受其乱”概括: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即使不贤德,尚可维持社会秩序。所以禹传子是为后世百姓考虑得深远。
参考译文:
(一)
万章问:“有人说,‘到了禹的时候道德就衰微了,天下不传给贤人,却传给儿子。’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不,不是这样的。上天想把天下交给贤人,就会交给贤人;上天想把天下交给自己的儿子,就会交给自己的儿子。从前,舜向上天推荐禹,十七年后舜去世了,三年之丧完毕,禹避开舜的儿子到了阳城,天下的老百姓都跟随着他,就像尧去世后老百姓不跟从尧的儿子却跟从舜一样。禹向上天推荐益,七年后禹去世,三年之丧完毕,益避开禹的儿子到了箕山的北面,朝见和打官司的人都不到益那里去,而到启那里去,说:‘这是我们天子的儿子。’歌颂的人都不歌颂益却歌颂启,说:‘这是我们天子的儿子。’尧的儿子丹朱不贤能,舜的儿子也不贤能。舜辅佐尧,禹辅佐舜,经历的岁月多,对百姓施恩惠的时间也久。启很贤明,能恭敬地继承禹的传统。益辅佐禹,经历的岁月少,给予百姓恩惠的时间也不多。舜、禹、益之间,相距久远,他们的儿子贤明或不贤明,都是天意,不是人的力量所能做到的。没有做却自然做到了的,就是天意。没有求取却自然来到了的,就是命运。”
(二)
有人问:“尧舜都把帝位传给贤能的人,禹却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确实是这样吗?”我回答说:“是这样的。”又问:“那么禹的贤明赶不上尧和舜了吗?”我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尧舜传位给贤能的人,是想要天下得到安定;禹传位给儿子,是担忧后世会因为争夺帝位产生动乱。尧舜给百姓带来的利益是巨大的,禹为百姓的考虑是深远的。”
又问:“那么尧舜为什么不忧虑后世呢?”我回答说:“舜像尧一样贤明,尧把帝位传给了他;禹像舜一样贤明,舜把帝位传给了他。找到合适的贤人而把帝位传下去的,是尧和舜。没有合适的贤人,担心传给不恰当的人可能造成祸患而不把帝位传给他人的,是禹。如果舜不能把帝位传给禹,那尧就不了解人才;禹不能把帝位给儿子,那舜就不了解人才。尧把帝位传给舜,是为后世担忧;禹把帝位传给儿子,是为后世考虑。”
又问:“禹为后世的考虑的确是深远的,但传位给儿子如果不能遇见贤德的,那怎么办呢?”我回答说:“禹传位时,天下更加难以治理,把帝位传给别人会引起争斗,因其不能事前确定。传位给儿子不会引起争斗,因其事前已经确定。事前确定,即使遇不到贤德的人,仍然可以守住已有的社会秩序,使天下安定;不能事前确定,如果再遇不到贤德的人,就必然要引起争斗和动乱。天降生大圣人没有定数,降生大恶人也没有定数。把帝位传给他人,遇到了大圣人,人们才不敢争斗;把帝位传给儿子,遇到了大恶人,人们才遭受祸乱。禹以后,经过了四百年才遇到了桀;同样是四百年才遇到了汤和伊尹。汤和伊尹是不可能每一代都出现并被传给帝位的。与其传的不是圣人而引起争夺和动乱,还不如传位给儿子,这样即使遇不到贤德的人,仍然可以保持正常的社会秩序。”
又问:“孟子所说的‘上天想把天下交给贤人,就会交给贤人;上天想把天下交给儿子,就会交给儿子’的话,是什么意思?”我回答说:“孟子内心认为圣人不会偏私自己的儿子来祸害天下,但想找一种解释却找不到,所以才这样说。”
三、本题共2小题,共6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新葺小园其二【1】
苏轼
三年辄去岂无乡,种树穿池亦漫忙。
暂赏不须心汲汲,再来惟恐鬓苍苍。
应成庾信吟枯柳【2】,谁记山公【3】醉夕阳。
去后莫忧人剪伐,西邻幸许庇甘棠【4】。
注释:【1】本诗作于1062年,苏轼时任风翔府签判,1065年离任返京。【2】枯柳:东晋大司马桓温北征时,看到之前所种的柳树已经十围,感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庾信《枯树赋》中曾化用这一典故。【3】山公:指山简,西晋名士。【4】甘棠:《诗经·召南·甘棠》中有“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周代召公政绩显著,曾在甘棠树下休息,百姓因此爱护甘棠树。
15. 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年”句写诗人自知三年后离任,此处并非自己的家乡。
B. “种树”句写修葺小园的忙碌,也感慨这种忙碌可能徒劳。
C. “暂赏”句写且珍惜当下,怀着从容的心态欣赏小园风光。
D. 尾联写以后邻居会帮着修剪园内的甘棠树,因而感到欣慰。
16. 诗人运用想象,描写了自己离开之后的情景,开拓了诗歌意境。下列句中没有运用想象手法的一项是( )
A.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杨巨源《城东早春》)
B.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C. 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辛弃疾《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
D.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蒋捷《舟过吴江》)
【答案】15. D 16. B
【解析】
【导语】苏轼的《新葺小园其二》以“树”为意象,借修葺小园喻人生变化无常,表达了人生暂时享受与无奈的感慨。诗中通过种树、醉夕阳等情景,体现了诗人珍惜当下、期待未来的心绪,巧妙地将个人命运和自然景观融合,同时对于他人的友善亦寄予希望。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D.“写以后邻居会帮着修剪园内的甘棠树,因而感到欣慰”错,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园中树木被砍伐的担忧,但他幸运地得到了邻居的许可,让甘棠树得以庇护。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运用想象。“若待”表明诗句是设想上林苑花开似锦时的情景,并非眼前实景,属于想象手法。
B.“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意思是微风传来笛声幽咽,离亭沉浸在暮色中,你就要南下潇湘,而我却要奔向西秦。是实景,没有运用想象手法。
C.运用想象。诗人自问谁能千里陪伴友人,随后设想晓山如眉、秋水如镜的景象,将自然景物当作陪伴友人的对象,属于想象。
D.运用想象。“何日归家”点明是对未来归家场景的设想,想象回家后清洗客袍、调弄银字笙、点燃心字香的情景,属于想象手法。
故选B。
四、本题共10小题,共10分。
17.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2)见贤思齐焉,________。(《论语·里仁》)
(3)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4)________,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5)________,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6)其“恕”乎!_____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
(7)岂曰无衣?________。王于兴师,________。与子偕作。(《诗经·秦风·无衣》)
【答案】 ①. 敏于事而慎于言 ②. 就有道而正焉 ③.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④. 士不可以不弘毅 ⑤. 为仁由己 ⑥. 迩之事父 ⑦. 己所不欲 ⑧. 勿施于人 ⑨. 与子同泽 ⑩. 修我矛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弘毅”“迩”“泽”“戟”。
五、本题共1小题,共2分。
18. 语言基础运用。
①近日,一些网友拍摄的家乡美景,和教科书封面的“语文”二字,设计成全新的教科书封面。②语文模板配风景的创意,还切中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③网友拍摄的每一处风景名胜,都是拿得出手的好风景,配得上语文教科书封面的“高光”。④多姿多彩的乡土风景,就是语文课本最生动的插图。⑤语文,不只是书本上的字词句,还是视线中的声光影。⑥风景名胜之美,与语文之美相提并论,勾起了人们对课本的念想、对“诗与远方”的向往。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②句中的“还”字应该删除。 B. ③句中的“拿得出手”可以换为“拿手”。
C. ⑤句中的“不只”应写为“不止”。 D. ⑥句中的成语“相提并论”使用恰当。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一般词语(包括成语)、关联词的能力。
A.正确。结合“语文模板配风景的创意,还切中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可知,此两句并不全是陈述“创意”的两个意义,故“切中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之前不可使用“还”。
B.错误。“拿得出手”表示事物、成果等很好很优秀,可以展示给别人看,值得炫耀。“拿手”意思是“擅长”。此处是指拍摄的风景很美,值得展示,因此不能换成“拿手”。
C.错误。不止:连续不停、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止”与数量有关。“止”有终止的意思,到此为止,后面就没有了。不只:不但、不是单一的,“不只”是连词,相当于“不但”“不仅”,后面要有与之相呼应的连词。此处后面有“还是”,应该用“不只”,不能换成“不止”。
D.错误。“相提并论”意思是把不同的人或事物不加区别地混在一起来谈论或者看待。风景名胜之美与语文之美互相映衬,更加完美,应用“相得益彰”。“相得益彰”,指相互配合得好,各方的长处就更能显现。
故选A。
六、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9. 孔子曾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明初文学家刘基曾说:“知进而不知止者,虽得必失。”“进”与“止”体现了古人求学修业、立身处世的态度与智慧。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以“知进与知止”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答案】例文:
知进与知止
雄鹰搏击长空,虽风雨而不畏前进;长河东流入海,纵澎湃也止步于斯。那飞翔的雄鹰和奔流的长河就是“知进”和“知止”,了解“进”与“止”的一笔一划,懂得“知进”和“知止”的一招一式,让我们拥有鹰的勇气和长河的智慧。
“知进”与“知止”,是对“进”与“止”两种选择的有意觉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知道要主动推动事物发展是知进;“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知道要暂时放缓步伐叫知止。有了对“进”与“止”二者的刻意留心,我们才能在行动中有主动评估下一步动作的意识,进而做出合理的选择。而能否在恰当的时机意识到“进”与“止”,就取决于对事物的判断标准。标准不同,“知进”与“知止”的程度也会出现偏差。
当人以长远而非短浅的标准看事物,对“进”与“止”的觉知将更加理智。视角决定了人的思考方式,以短浅的目光思考问题,思维过于集中在狭小的界域,很容易被一时的冲动束缚,因为眼前小事而忽视了“进”或者“止”,要么畏首畏尾不敢行动,要么“不撞南墙不回头”。而目光长远者则能不被一时的局势迷惑,不会只受一种想法的引导,而能依时而动,以更宏观的视角纵观全局,对“进”与“止”的察觉更符合目标需要。
当人以群利而非私利考虑问题,我们将以更具人文精神的方式做到“知进”与“知止”。人类能屹立于万物之林,靠的绝不是个人的强大,而是对共同利益的追求与坚守。许多时候,人们并非不知“进”与“止”,而是整体的利益屈服于个人的欲望,让他们主动屏蔽了“进”或者“止”:“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的自私自利,让人们用垃圾“装点”风景名胜,用污水“侵染”江河湖海,只“进”而不知“止”;固守于传统职业而不愿做基础领域的拓荒者,只“止”而不知“进”。人的社会属性,让我们生而具有以整体的利益考虑“进”与“止”的责任。
当然,运动是相对的,这意味着自我认为的知进、知止,可能并非实际上的“进”与“止”。古代中国领先了世界几千年,始终在专制的牢笼中寻求“进”,看似是知“进”的。当西方各国“切换赛道”,以工业革命、大航海时代开创了新的篇章,我们眼中的“进”,也就成为了停滞在旧时代的“止”。故而,真正的知“进”与知“止”,外物的参照便尤为重要。如果只沉浸在自己的设想中,思虑再长远、再无私,最终也可能原地踏步而不自知,成为了“芝诺时”中永远追不上乌龟的阿克琉斯。
人的本质是发展。向更远的未来、更高的维度狂飙突进吧,进一步将海阔天空;但为了潜在的问题收手止步吧,退一步则风平浪静。“知进”走得更远,“知止”走得更稳。唯有如此,才不会患得患失,陷入进退维谷之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给材料的命题作文题,材料类型是引语式材料。
孔子的“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含义是:好比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便成山了,如果懒得做下去,这是我自己停止的。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那是我自己坚持前往的。孔子的话强调了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道理,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表明不该“止”时却停了下来,最终导致失败,行百里者半九十,做事往往要持之以恒,坚持去做,才能获得成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表明“进”的重要性,只有坚持不懈的做事,才能有所获。
明初文学家刘基的话表明了“进”与“止”的关系,意思是只知道“进”,不知道该停止的时候停止,就会有损失,正所谓过犹不及,该进则进,该止则止,“进”“止”有度,才是明智的选择。“知进”与“知止”相比,“知进”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不断奋斗的做法,是一个人做事的前提;“知止”是一种境界,强调一种适可而止的做法,如果该停止时停止,则为恰到好处,但是,如果不进则止,则是一种颓废的表现,不该停止的时候停止,则是错误的做法。
写作指导:题干要求以“知进与知止”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考生注意不应该改变题目。行文中阐明“知进与知止”的辩证关系,不能只谈“知进”,也不能只谈“知止”。文体应写成议论文。如果文章的立意是“‘进’‘止’有度,才是明智的选择”,正文部分可运用递进式结构行文,先论述“知进”的必要性;接着论述“知止”的重要性;最后阐述“进”“止”有度,才是明智的选择;结尾回扣主题,使文章结构严谨。
立意:
1.“知进”,也应“知止”。
2.适当的“止”是为了更好的“进”。
3.“进”“止”有度,方能大成。
20. 根据要求写作。
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这一天,我们见证了这一盛大的纪念庆祝活动。生命中,也总有一些时刻,我们会见证,会铭记于心。
请以“见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描写突出,语言流畅,书写认真。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材料提到“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生命中,也总有一些时刻,我们会见证,会铭记于心”,可以看出“见证”的场景既涵盖宏大的历史时刻,也包含个人生活里的难忘瞬间,从文题“见证”来看,可写的内容十分广泛,既可以是对国家重大事件、历史节点的见证,也可以是对身边亲人成长、陌生人善意、自然生命蜕变等日常场景的见证。要打开思路,让选材跳出单一框架,不同的见证对象会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与思想感悟。
同时要抓住“见证”二字分析,你所见证的这个时刻或事件为何值得铭记,在见证过程中你产生了怎样的情感波动,透过这次“见证”你领悟到了怎样的道理、感受到了怎样的精神力量,又想借此抒发怎样的真情实感。如写见证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活动,看到老兵胸前的勋章、青少年整齐的敬礼,听着激昂的国歌,能感受到民族的凝聚力与历史的厚重等。因此要从不同角度挖掘“见证”的价值,明确这次见证在你思想成长、情感积淀中留下的深刻印记,选取其中一个核心角度立意,展开成文。
题目要求写记叙文,行文构思上,在切合题意的前提下,应该有一个或几个相对完整的见证事件,塑造具体鲜明的人物形象或勾勒清晰的场景画面,做到主次分明,突出核心见证内容,兼顾背景铺垫与细节补充,体现文章的层次感与画面感。行文要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语言需流畅自然,富有感染力,特别要注重巧妙的构思设计(如以某个信物为线索串联见证过程)与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如人物的神态、动作,场景的环境、声音),为后文抒发真挚的情感与深刻的道理做好铺垫。写作时,既可以侧重于清晰叙述见证事件与细致描写场景,也可以侧重于以情感打动读者,还可以凭借深刻的精神内涵引发共鸣。
立意:
1.老兵勋章闪微光,历史精神永传承。(写见证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活动中,老兵佩戴勋章参加仪式的场景,感悟革命先辈的牺牲精神与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
2.邻里互助暖人心,平凡善意记心间。(写疫情期间见证邻居们互帮互助,有送物资的、有帮照顾老人的,感受到平凡人之间的温暖善意与团结力量。)
3.妹妹逐梦终成长,坚持终会有回响。(写见证妹妹从学习舞蹈屡屡受挫,到咬牙坚持刻苦训练,最终在舞台上精彩绽放的过程,领悟到坚持与热爱的力量。)
4.残枝桃树焕新生,生命坚韧动人心。(写见证老家院子里被台风折断枝干的桃树,历经风雨后重新发芽、开花结果,感受到自然生命的顽强与坚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