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晋中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
025-2026 学年第一学期 10 月考试
之无穷。”然而,他旋即以水月为喻,阐发了“变”与“不变”的哲理,将人的视角从对永恒
的徒然羡慕,转向对当下存在的肯定与对生命本真的把握。










高一 语文试卷
满分 150 分 ,时间 150 分钟
②这种智慧的背后,是一种深刻的辩证思维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它并非引导人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不得随意在答题卡上涂改、乱画。使用黑色中性笔,认真规范答题,不得使用涂改液、修
正带、透明胶等方法改错。
、考试结束后,试卷本人留存将答题卡交回。
们消极避世,而是启示人们超越个体生命的局限,在精神上达到与天地万物同在的境界。王
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痛感“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但他并未沉溺于悲伤,而是强
调“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肯定了生命的独特价值与当下体验的珍贵。
1
2
③古人这种于永恒中见刹那,于刹那中把握永恒的生命智慧,为身处快节奏、高压力


线





3
社会的现代青年提供了一剂精神良方。它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不仅在于其长度,更在于其广
度与深度,在于精神的丰盈与人格的独立。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摘编自《古典诗文中的生命安顿》)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青春特指人生的青少年时期,是生命中最具活力的阶段。
B. 青年的选择与奋斗完全决定了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C. 真正的青春是一种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青春是人生旅程中最为绚烂的篇章。它并非指生命的某个特定时期,而更是一种昂扬向
上的精神状态。真正的青春,是思想的活跃,是理想的澎湃,是敢于直面挑战、勇于开拓创新
的锐气。它锐利,能刺破一切陈腐的桎梏;它火热,能点燃创造未来的激情。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历史长河奔涌向前,一代代青年总是站
D. 青春航程中的风雨主要是指来自外部的巨大难和挑战。
2. 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人生命智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在时代的潮头。他们的选择,关乎国家的前途;他们的奋斗,塑造民族的未来。当个体的
理想与家国的命运同频共振,青春的能量便能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
A. 苏轼通过水与月的“变”与“不变”,试图化解生命短暂的悲哀。
B. 这种智慧本质上是一种消极避世、逃避现实矛盾的思想。
C.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既感慨生命无常,又肯定当下价值。
D. 这种智慧强调精神的丰盈与人格的独立,对现代青年有启示意义。

青春的航程,难免遭遇风雨。是选择在安逸中消磨意志,还是在奋斗中淬炼筋骨?是陷入

内卷”的焦虑不能自拔,还是保持“突围”的勇气锐意前行?这决定了青春的底色与高
度。真正的青春,是在逆境中依然能够保持乐观,在挫折后依然能够选择坚持,在认识生
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摘编自《青春的价值与选择》)
A. 材料一第①段通过下定义和比喻论证,阐述了青春的本质内涵。
B. 材料二第②段引用王羲之的观点,是为了证明古人生活方式的多样性。
C. 材料一第③段运用了对比论证和选择疑问句,引导读者思考青春应有的姿态。
D. 材料二全文采用层层递进的结构,阐述了古典生命智慧的内涵与价值。
材料二:
面对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宇宙,中国古代文人发展出一种独特的智慧来安顿身心。
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之口道出对生命短暂的哀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

试卷第 1页(共 4页)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②段的论证思路。(4 分)
5.材料一倡导“在奋斗中淬炼筋骨”,材料二强调“把握当下与精神超越”。这两种观点是否
6.下列对小说节选部分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 分)
A. “我”和新媳妇的对话,缓和了之前因通讯员不会说话造成的尴尬气氛。
B. 新媳妇“尽咬着嘴唇笑”,表现了她性格的内向以及对通讯员的恼怒未消。
C. 通讯员接过被子时“慌慌张张”转身就走,表现了他的质朴、羞涩与局促。
D. 新媳妇后来到包扎所帮忙并询问通讯员去向,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7. 下列对小说节选部分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小说通过“我”的视角来观察和感受,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亲切感。
B. 作者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如“门上撕挂下来的布片”。
C. 节选部分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激烈,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
D. 语言清新自然,富有诗意,与人物的纯洁心灵和美好情感相得益彰。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
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喊了几声,不
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
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
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对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
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
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
8. 文中多次写到新媳妇“笑”,这反映了她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分)
9.小说以“百合花”为题,意蕴丰富。请结合节选部分及后续情节(通讯员牺牲后,新媳
妇为他缝衣肩上的破洞,并将百合花被子盖在他身上),谈谈你对“百合花”意蕴的理解。(6
分)
……(中间省略借被子成功后,通讯员接过被子,慌慌张张转身就走,衣服被门钩撕
破的细节)……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
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材料一: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 非 曹 孟 德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作些零碎 活。那 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
位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地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 她时不时的东 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后来她到底问我说:“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说了,她不好意思地 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
笑了笑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了嘴笑 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 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
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两张课桌 拼起来,就是一张床)。
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
试卷第 2页(共 4页)
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事物来命名的传统。










D.材料二记载,久旱后接连下雨,官员、商人、农夫都感到高兴,苏轼的亭子也恰好
建成,故取名“喜雨亭”。
13. 材料一中客人的“悲”与材料二中苏轼的“喜”情感迥异,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各自产
生的原因。(3 分)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材料二:


线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
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2)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
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
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
涂对一处给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况吾与子A 渔樵B 于江渚C 之上D 侣E 鱼虾F 而友G 麋鹿H 驾一叶 I 之扁舟 J 举K 匏
樽L 以相属。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
1.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愀然,指容色改变的样子,文中表现苏轼神色变得严肃忧愁。
B. 匏樽,指用匏(葫芦的一种)做成的酒器。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C. 相与,指一同、共同,与“相与枕藉乎舟中”的“相与”意思相同。
D. 适,指恰好,与“而吾亭适成”的“适”意思相同。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开篇“大江东去”三句,气象磅礴,雄视千古,奠定了全词豪放的基调。
B. “乱石穿空”三句,从形、声、色角度描写赤壁景色,渲染其雄伟壮丽。
C.“小乔初嫁了”一句,以美人衬英雄,写周瑜年轻得意,更加衬托其风流倜傥。
D.全词结尾“一尊还酹江月”情绪略显低沉,主要反映了作者思想中消极颓废的一面。
1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客人的回答解释了箫声悲凉的原因,主要源于对历史英雄湮灭、自身生命短
暂以及理想难以实现的感慨。
B.材料一客人希望与飞仙明月长存,但知道难以实现,所以将哀愁寄托于悲凉的秋风
之中。
1
6 . 清代词论家徐釚评此词“ 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词中是如何刻画周瑜的“英雄
本色”的?请结合下阕简要分析。(6 分)
C. 材料二中,苏轼用“周公得禾”“汉武得鼎”等典故,是为了说明古人喜欢用
试卷第 3页(共 4页)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 分)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20.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重组为一个单句,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
1
分)
古人面对浩瀚宇宙与有限人生,亦有其深刻的青春思考。
(1) 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
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21. 请根据材料第二段的内容,以“苏轼的旷达”为开头,写一个递进复句,概括其启示
意义。(4 分)
(2) 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诗人
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难以排遣的抑郁之情。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
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22. 班级计划举行“青春 ·理想 ·担当”主题班会。请你仿照材料第一段的句式,以“理想”
为话题,写一段文字,在班会上发言。要求:句式相近,语言流畅,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5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
四、写作
(60 分)
青春,是人生中最具活力与创造力的阶段。它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①真正的青春,并非由年龄简单界定,②而是昂扬奋进、勇于开拓的一种精神状态。

然而,青春的航船并非总是一帆风顺,④难免会遇到疾风骤雨甚至惊涛骇浪。⑤是选择
材料一:毛泽东在《沁园春 ·长沙》中描绘了同学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
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青春画卷,展现了以天下为己
任的壮志豪情。
在安逸中蹉跎岁月,⑥还是在奋斗中砥砺前行?⑦这决定了青春的底色,⑧乃至成就人生
的高度。
古人面对浩瀚宇宙与有限人生,亦有其深刻的青春思考。苏轼在《赤壁赋》中,并未
沉溺于“哀吾生之须臾”的悲叹,而是以“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
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思,实现了精神的超越。这种旷达的胸襟,为青
春的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它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在于其质量与深度,在于精神
的丰盈与人格的独立。
材料二:苏轼在《赤壁赋》中,面对浩瀚长江与永恒明月,感悟到“盖将自其变者而
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从而实现了精神的超
脱与豁达。
一个强调积极入世,奋发有为;一个追求精神超越,从容旷达。两种人生态度看似不
同,实则都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探寻。
1
8.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更欣赏哪一种人生态度?它对你的成长有何启示?请写一篇文
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A. ①句中的“并非”可以换为“并不是”,语义不变。
B. ②句中的“昂扬奋进”与“勇于开拓”是并列关系,不能互换位置。
C. ④句中的“疾风骤雨”“惊涛骇浪”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 ⑦⑧两句中的“底色”与“高度”相对应,使表达更富形象性。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19. 文中第一段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4 分)
试卷第 4页(共 4页)高一语文10月考试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C(A项“特指”错:B项“完全决定”过于绝对:D项“主要是指外部”理解片面)
2.B(“消极避世”错)
3.B(引用王羲之是为了证明古人并未沉溺于悲伤,而是肯定生命价值)
4.①首先指出青年时期的重要性,将其誉为“人生之王、春、华”。②接着阐述青年与时
代的紧密关系,指出青年的选择与奋斗关乎国家民族未来。③最后强调个人理想与家国命运相
结合,能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5.不矛盾。(1分)①材料一的“奋斗”强调的是青春的责任与行动,是实现人生价值、
推动社会发展的必要途径,属于“入世”的积极姿态。(2分)②材料二的“超越”强调的是
精神的境界与心态的调整,是在努力过程中面对成败、顺逆时保持豁达与从容的智慧,属于“出
世”的精神修养。(2分)③二者相辅相成。新时代青年既需要材料一的奋斗精神去创造价值,
也需要材料二的超越智慧来调适心态,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既勇猛精进,又行稳致远。(1
分)
6.B(“恼怒未消”错,主要是羞涩)
7.C(“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激烈”错,风格是清新俊逸的)
8.①第一次“笑”(借被子时)是羞涩、不好意思的笑,带着新媳妇的腼腆和些许对通讯
员笨拙举止的忍俊不禁。②第二次“笑”(在包扎所提到通讯员时)是友善、略带歉意的笑,
表明她对通讯员的气已消,并对其产生关切。③这些“笑”展现了新媳妇善良、淳朴的性格,
以及她对通讯员态度的转变,从最初的些许不满到后来的关心,为后文她为通讯员献出被子作
铺垫。(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9.①表层意蕴:指那条“枣红底洒满白色百合花”的新被子,是贯穿全文的重要线索。
②象征人物:百合花洁白无瑕,象征着新媳妇纯洁、善良、美好的心灵。③象征情感:象征着
战争年代军民之间纯洁深厚、感人至深的情谊(鱼水情深)。④升华主题:百合花是美好与希
望的象征,寄托了作者对人性美、人情美的赞美,使小说在严酷的战争背景下洋溢着温暖的诗
意。(一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DH」(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11.D(“适”在“而吾亭适成”中是“恰好”,与“吾与子之所共适”的“适”意思不同。)
12.C(用典主要是为了说明“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的传统。)
13.客之“悲”:源于历史英雄的湮灭与自身生命的短暂对比(历史虚无感);源于个体渺
小与自然永恒的对比(渺小感):源于超脱现实的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3分)苏之“喜”:源于天降甘霖解除了当地的旱情,百姓忧患消除,各行各业为之欢欣:
源于自己的亭子恰好落成,能与民同乐。(2分)
14.(1)(我们)像蜉蝣一样寄居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米粒。(“寄”“蜉蝣”
“渺”“粟”各1分)
(2)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像麦粒一样的)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个丰
收年。(“是岁”“雨麦”“阳”“有年”各1分)
15.D(“消极颓废”理解偏颇,结尾在感慨中融入了超脱与旷达。)
16.①外貌风度:“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刻画了周瑜风度翩翩、儒雅潇洒的俊朗形象。
②婚姻美满:“小乔初嫁了”,以美人衬英雄,凸显其少年得志、意气风发。③军事才能:“谈
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表现他指挥若定、足智多谋,从容破敌的大将风范。(每点2分)
17.(1)舳舻千里,旌旗蔽空(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3)江山如画,一时
多少豪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B(“昂扬奋进”与“勇于开拓”是并列关系,可以互换位置。)
19.序号:②修改:在“精神状态”前添加“属于”或“是”。(或:将“一种”调到“昂
扬奋进”前,去掉“的”)
序号:⑥修改:将“砥砺前行”改为“淬炼筋骨”或“提升高度”。(“底色”与“高
度”对应,“前行”与“高度”对应不当)(找对一处并修改正确得2分)
20.古人亦对浩瀚宇宙与有限人生有着深刻的青春思考。(或:面对浩瀚宇宙与有限人生,
古人深刻的青春思考亦存在。)(4分)
21.苏轼的旷达不仅为身处逆境的我们提供了精神慰藉,更启示我们要超越个体得失,在
精神上追求与天地同在的境界。(句式正确2分,内容递进合理2分)
22.(示例)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它如利剑,能斩断前路的迷茫;它如火焰,能点
燃奋斗的激情。是选择在空想中徘徊不前,还是在实干中追逐星光?这决定了生命的轨迹,乃
至成就人生的价值。(句式相近2分,运用修辞2分,语言流畅、主题突出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