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6年高考(2021-2025)高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用)专题04元素及其化合物(学生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战2026年高考(2021-2025)高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用)专题04元素及其化合物(学生版+解析)

资源简介

专题04 元素及其化合物
考点 五年考情(2020-2024) 命题趋势
考点1 常见物质的反应与转化关系 (5年2考) 2022山东卷第11题 2021山东卷第5题 山东卷中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比较分散,单纯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选择题不常见;在选择题中突出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命题方向有两种:一种是与实验相结合,一种是与微型工艺流程相结合,如2025年山东卷第13题。预计下一年的命题方向会依然保持不变。
考点2 微型工艺流程 (5年4考) 2025山东卷第13题 2023山东卷第13题 2022山东卷第12题 2021山东卷第8题
考点1 常见物质的反应与转化关系
1.(2022·山东卷)某同学按图示装置进行实验,欲使瓶中少量固体粉末最终消失并得到澄清溶液。下列物质组合不符合要求的是
气体 液体 固体粉末
A 饱和溶液
B 溶液
C 溶液
D
2.(2021·山东卷)下列由实验现象所得结论错误的是
A.向NaHSO3溶液中滴加氢硫酸,产生淡黄色沉淀,证明HSO具有氧化性
B.向酸性KMnO4溶液中加入Fe3O4粉末,紫色褪去,证明Fe3O4中含Fe(Ⅱ)
C.向浓HNO3中插入红热的炭,产生红棕色气体,证明炭可与浓HNO3反应生成NO2
D.向NaClO溶液中滴加酚酞试剂,先变红后褪色,证明NaClO在溶液中发生了水解反应
考点2 微型工艺流程
13.(2025·山东卷)钢渣中富含等氧化物,实验室利用酸碱协同法分离钢渣中的元素,流程如下。已知:能溶于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试剂X可选用粉
B.试剂Y可选用盐酸
C.“分离”后元素主要存在于滤液Ⅱ中
D.“酸浸”后滤液Ⅰ的过小会导致滤渣Ⅱ质量减少
3.(2023·山东卷)一种制备的工艺路线如图所示,反应Ⅱ所得溶液在3~4之间,反应Ⅲ需及时补加以保持反应在条件下进行。常温下,的电离平衡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Ⅰ、Ⅱ、Ⅲ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B.低温真空蒸发主要目的是防止被氧化
C.溶液Y可循环用于反应Ⅱ所在操作单元吸收气体Ⅰ
D.若产量不变,参与反应Ⅲ的与物质的量之比增大时,需补加的量减少
4.(2022·山东卷)高压氢还原法可直接从溶液中提取金属粉。以硫化铜精矿(含Zn、Fe元素的杂质)为主要原料制备Cu粉的工艺流程如下,可能用到的数据见下表。
开始沉淀pH 1.9 4.2 6.2
沉淀完全pH 3.2 6.7 8.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固体X主要成分是和S;金属M为Zn
B.浸取时,增大压强可促进金属离子浸出
C.中和调pH的范围为3.2~4.2
D.还原时,增大溶液酸度有利于Cu的生成
5.(2021·山东卷)工业上以SO2和纯碱为原料制备无水NaHSO3的主要流程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吸收过程中有气体生成 B.结晶后母液中含有NaHCO3
C.气流干燥湿料时温度不宜过高 D.中和后溶液中含Na2SO3和NaHCO3
6.(2020·山东卷)以菱镁矿(主要成分为MgCO3,含少量SiO2,Fe2O3和A12O3)为原料制备高纯镁砂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浸出时产生的废渣中有SiO2,Fe(OH)3和Al(OH)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浸出镁的反应为
B.浸出和沉镁的操作均应在较高温度下进行
C.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有NH3、NH4Cl
D.分离Mg2+与Al3+、Fe3+是利用了它们氢氧化物Ksp的不同
1.(2025·山东淄博·三模)用钴渣(主要成分为CoO,含有Fe3O4、Al2O3、PbO、CaO等)制备CoCO3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已知:常温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滤渣1的主要成分有PbSO4、CaSO4
B.向浸出液中通入足量CO2,有白色沉淀生成
C.该工艺条件下,可推知氧化性:
D.若沉钙后的溶液中,,则此时溶液的pH约为6
2.(2025·山东青岛·二模)从铅阳极泥熔炼产生的砷锑烟尘(主要含)中提取砷和氧化锑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25°C时,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滤渣”的主要成分为Pb和
B.“沉砷”过程发生反应
C.“水解”中,高浓度的不利于水解
D.“脱氯”中,一定时,氨水浓度越大脱氯率越高
3.(2025·山东泰安·二模)某小组设计如下工艺流程回收废旧印刷电路板中的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Ⅰ的离子方程式为:
B.操作③使用的玻璃仪器为烧杯、漏斗、玻璃棒
C.操作④以石墨为电极材料,溶液pH增大
D.上述化工流程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有、、RH
4.(2025·山东滨州·二模)二氧化氯()和亚氯酸钠()均为重要的含氯消毒剂,其制备流程如图。
已知:纯易分解爆炸,一般用稀有气体或空气稀释到10%以下以保证安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存在大π键(),键角:
B.无隔膜电解槽中,在阳极产生
C.发生器中,鼓入空气的作用是将转化成
D.理论上,生成与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5.(2025·山东菏泽·二模)一种纯碱和聚氯乙烯联合生产工艺的流程如图所示,已知“碳化”过程中发生反应。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聚氯乙烯能发生加成反应
B.“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转化”得到的“合成”原料气为
D.“制气”产生的废渣经调制后用于“灰蒸”以回收氨气
6.(2025·山东聊城·一模)晶体磷酸二氢钾是一种非线性光学材料,实验室模拟工业工序设计的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HCl易溶于乙醇和醚等有机溶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机萃取剂不可选用乙醇
B.既可与盐酸也可与溶液反应
C.操作I、操作II是相同的操作方法
D.一系列操作III主要包括蒸发结晶、干燥
7.(2025·山东潍坊·一模)工业上从钴镍渣(主要含CoO、NiO和少量FeO、Cu)中回收Co和Ni的流程如下。
已知:① ;②,完全沉淀时;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滤渣1是Cu,滤渣2是
B.氧化性:
C.若沉镍完全后滤液中,则
D.“氧化沉钴”中氧化剂、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8.(2025·山东省实验中学·一模)二草酸合铜(Ⅱ)酸钾晶体,微溶于冷水,可溶于热水,微溶于酒精,干燥时较为稳定,加热时易分解。用氧化铜和草酸为原料制备二草酸合铜(Ⅱ)酸钾晶体的流程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晶体加入去离子水中,为加快溶解速率,可将溶液煮沸
B.与氧化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时,加热至反应充分后的操作是趁热过滤
D.由滤液得到产品的操作是高温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用乙醇洗涤后干燥
9.(2025·山东泰安·一模)以废玻璃粉末(含SiO2、Fe2O3、CeO2)为原料回收铈,实验流程图如下: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流程中①②③④操作均需要用到烧杯、漏斗、玻璃棒
B.滤渣B的主要成分为SiO2
C.过程②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D.过程④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
10.(2025·山东日照·一模)以黄铁矿(主要含FeS2,还含有NiS、CoS、CuS以及少量Au)为原料分离各种金属,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①“焙烧”后烧渣主要成分是Fe2O3、NiO、CuO、Co3O4和Au。
②常温,Ksp[Fe(OH)3]=10-38.6,Ksp[Cu(OH)2]=10-19.8,Ksp[Co(OH)2]=10-14.7,Ksp[Ni(OH)2]=10-12.8,一般认为金属阳离子≤10-5mol/L为沉淀完全。
③氧化性:Co3+>Cl2。
④lg5=0.7。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酸浸”时H2O2作还原剂,若用盐酸代替硫酸和H2O2效果更佳
B.当c(Co2+)=0.05mol·L-1,c(Ni2+)=0.1mol·L-1,“调pH”范围是6.6≤pH<7.3
C.“沉钴”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2++2HCO=CoCO3↓+CO2+H2O
D.检验CoCO3是否洗涤干净的试剂可选用HCI和BaCl2
5·山东淄博·一模)用黄铜矿(主要成分,含少量)冶炼铜的一种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一次浸取”后的滤渣主要为、S、;。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次浸取”反应方程式为
B.滤液1在空气中加热蒸干灼烧后,可得
C.“二次浸取”后滤渣中的混合物可用热的溶液分离
D.“调节”中每生成,转移电子
12.(2025·山东菏泽·一模)以氧化铋渣(Bi2O3、Sb2O3,含Ag2O和SiO2等杂质)为原料制备钼酸铋(Bi2MoO6,其中Mo为+6价)的主要流程如下。
已知:H2S的Ka1=1.0×10-7,Ka2=1.0×10-13;Ksp(Bi2S3)=2.0×10-99.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浸渣”的主要成分为AgCl和SiO2
B.溶液X经处理后可循环用于“酸浸”过程
C.“酸溶”时产生NO,理论上消耗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
D.“沉铋”反应2Bi3+(aq)+3H2S(aq)=Bi2S3(s)+6H+(ag)的平衡常数K=5.0×1038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专题04 元素及其化合物
考点 五年考情(2020-2024) 命题趋势
考点1 常见物质的反应与转化关系 (5年2考) 2022山东卷第11题 2021山东卷第5题 山东卷中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比较分散,单纯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选择题不常见;在选择题中突出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命题方向有两种:一种是与实验相结合,一种是与微型工艺流程相结合,如2025年山东卷第13题。预计下一年的命题方向会依然保持不变。
考点2 微型工艺流程 (5年4考) 2025山东卷第13题 2023山东卷第13题 2022山东卷第12题 2021山东卷第8题
考点1 常见物质的反应与转化关系
1.(2022·山东卷)某同学按图示装置进行实验,欲使瓶中少量固体粉末最终消失并得到澄清溶液。下列物质组合不符合要求的是
气体 液体 固体粉末
A 饱和溶液
B 溶液
C 溶液
D
【答案】A
【解析】A.通入CO2气体依次发生反应CO2+Na2CO3+H2O=2NaHCO3、CaCO3+H2O+CO2=Ca(HCO3)2,由于在相同温度下NaHCO3的溶解度小于Na2CO3,最终瓶中仍有白色晶体析出,不会得到澄清溶液,A项选;
B.通入Cl2,发生反应Cl2+2FeCl2=2FeCl3、2FeCl3+Fe=3FeCl2,最终Fe消失得到澄清溶液,B项不选;
C.通入HCl,在酸性条件下会表现强氧化性,发生离子反应:3Cu+8H++2=3Cu2++2NO↑+4H2O,最终Cu消失得到澄清溶液,C项不选;
D.AgCl在水中存在溶解平衡AgCl(s) Ag+(aq)+Cl-(aq),通入NH3后,Ag+与NH3结合成[Ag(NH3)2]+,使溶解平衡正向移动,最终AgCl消失得到澄清溶液,D项不选;
答案选A。
2.(2021·山东卷)下列由实验现象所得结论错误的是
A.向NaHSO3溶液中滴加氢硫酸,产生淡黄色沉淀,证明HSO具有氧化性
B.向酸性KMnO4溶液中加入Fe3O4粉末,紫色褪去,证明Fe3O4中含Fe(Ⅱ)
C.向浓HNO3中插入红热的炭,产生红棕色气体,证明炭可与浓HNO3反应生成NO2
D.向NaClO溶液中滴加酚酞试剂,先变红后褪色,证明NaClO在溶液中发生了水解反应
【答案】C
【解析】A.淡黄色沉淀是S,在反应过程中硫元素由NaHSO3中的+4价降低到0价,发生还原反应,体现氧化性,A项不符合题意;
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与还原性物质反应紫色才会褪去,所以可以证明Fe3O4中有还原性物质,即Fe(Ⅱ),B项不符合题意;
C.在该反应中浓硝酸体现氧化性,N元素化合价降低,生成的产物可能是NO或者NO2,NO暴露于空气中也会迅速产生红棕色气体,无法证明反应产物,C项符合题意;
D.先变红说明溶液显碱性,证明NaClO在溶液中发生了水解,,后来褪色,是因为水解产生了漂白性物质HClO,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考点2 微型工艺流程
13.(2025·山东卷)钢渣中富含等氧化物,实验室利用酸碱协同法分离钢渣中的元素,流程如下。已知:能溶于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试剂X可选用粉
B.试剂Y可选用盐酸
C.“分离”后元素主要存在于滤液Ⅱ中
D.“酸浸”后滤液Ⅰ的过小会导致滤渣Ⅱ质量减少
【答案】A
【分析】钢渣通过盐酸酸浸,得到滤液I中含有Fe2+、Fe3+、Ca2+等,滤渣I为SiO2,滤渣I加入NaOH溶液碱浸,得到含有Na2SiO3的浸取液,加入试剂Y盐酸生成硅酸沉淀,最后得到SiO2,滤液I加入试剂X和H2C2O4分离,由于Fe2(C2O4)3能溶于水,试剂X将Fe2+氧化为Fe3+,再加入H2C2O4,使CaC2O4先沉淀,滤渣II为CaC2O4,滤液II中有Fe3+,依次解题。
【解析】A.根据分析,加入试剂X的目的是将Fe2+氧化为Fe3+,试剂X应该是氧化剂,不可以是Fe粉,A错误;
B.加入试剂Y,将Na2SiO3转化为H2SiO3沉淀,最后转化为SiO2,试剂Y可以是盐酸,B正确;
C.根据分析,“分离”后Fe元素主要存在于滤液II中,C正确;
D.“酸浸”后滤液I中pH过小,酸性强,造成C2浓度小,使Ca2+(aq)+ C2(aq) CaC2O4(s)平衡逆向移动,得到CaC2O4沉淀少,滤渣II质量减少,D正确;
答案选A。
3.(2023·山东卷)一种制备的工艺路线如图所示,反应Ⅱ所得溶液在3~4之间,反应Ⅲ需及时补加以保持反应在条件下进行。常温下,的电离平衡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Ⅰ、Ⅱ、Ⅲ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B.低温真空蒸发主要目的是防止被氧化
C.溶液Y可循环用于反应Ⅱ所在操作单元吸收气体Ⅰ
D.若产量不变,参与反应Ⅲ的与物质的量之比增大时,需补加的量减少
【答案】CD
【分析】铜和浓硫酸反应(反应Ⅰ)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气体Ⅰ)和硫酸铜,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与碳酸钠反应(反应Ⅱ),所得溶液在3~4之间,溶液显酸性,根据的电离平衡常数,可知溶液显酸性(电离大于水解),则反应Ⅱ所得溶液成分是,调节溶液pH值至11,使转化为Na2SO3,低温真空蒸发(防止Na2SO3被氧化),故固液分离得到Na2SO3晶体和Na2SO3溶液,Na2SO3和CuS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Cu2++2H2O=+ Cu2O+4H+,反应过程中酸性越来越强,使Na2SO3转化成SO2气体,总反应方程式是2CuSO4+3Na2SO3= Cu2O+2SO2↑+3Na2SO4,需及时补加以保持反应在条件下进行,据此分析解答。
【解析】A.反应Ⅰ是铜和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是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Ⅱ是SO2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Ⅲ是Na2SO3和CuSO4反应生成Cu2O,是氧化还原反应,故A错误;
B.低温真空蒸发主要目的是防止被氧化,而不是,故B错误;
C.经分析溶液Y的成分是Na2SO3溶液,可循环用于反应Ⅱ的操作单元吸收SO2气体(气体Ⅰ),故C正确;
D.制取总反应方程式是2CuSO4+3Na2SO3= Cu2O+2SO2↑+3Na2SO4,化合物X是指Na2SO3,若产量不变,增大比,多的Na2SO3会消耗氢离子,用于控制pH值,可减少的量,故D正确;
答案CD。
4.(2022·山东卷)高压氢还原法可直接从溶液中提取金属粉。以硫化铜精矿(含Zn、Fe元素的杂质)为主要原料制备Cu粉的工艺流程如下,可能用到的数据见下表。
开始沉淀pH 1.9 4.2 6.2
沉淀完全pH 3.2 6.7 8.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固体X主要成分是和S;金属M为Zn
B.浸取时,增大压强可促进金属离子浸出
C.中和调pH的范围为3.2~4.2
D.还原时,增大溶液酸度有利于Cu的生成
【答案】D
【解析】CuS精矿(含有杂质Zn、Fe元素)在高压O2作用下,用硫酸溶液浸取,CuS反应产生为CuSO4、S、H2O,Fe2+被氧化为Fe3+,然后加入NH3调节溶液pH,使Fe3+形成Fe(OH)3沉淀,而Cu2+、Zn2+仍以离子形式存在于溶液中,过滤得到的滤渣中含有S、Fe(OH)3;滤液中含有Cu2+、Zn2+;然后向滤液中通入高压H2,根据元素活动性:Zn>H>Cu,Cu2+被还原为Cu单质,通过过滤分离出来;而Zn2+仍然以离子形式存在于溶液中,再经一系列处理可得到Zn单质。
A.经过上述分析可知固体X主要成分是S、Fe(OH)3,金属M为Zn,A正确;
B.CuS难溶于硫酸,在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CuS(s)Cu2+(aq)+S2-(aq),增大O2的浓度,可以反应消耗S2-,使之转化为S,从而使沉淀溶解平衡正向移动,从而可促进金属离子的浸取,B正确;
C.根据流程图可知:用NH3调节溶液pH时,要使Fe3+转化为沉淀,而Cu2+、Zn2+仍以离子形式存在于溶液中,结合离子沉淀的pH范围,可知中和时应该调节溶液pH范围为3.2~4.2,C正确;
D.在用H2还原Cu2+变为Cu单质时,H2失去电子被氧化为H+,与溶液中OH-结合形成H2O,若还原时增大溶液的酸度,c(H+)增大,不利于H2失去电子还原Cu单质,因此不利于Cu的生成,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D。
5.(2021·山东卷)工业上以SO2和纯碱为原料制备无水NaHSO3的主要流程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吸收过程中有气体生成 B.结晶后母液中含有NaHCO3
C.气流干燥湿料时温度不宜过高 D.中和后溶液中含Na2SO3和NaHCO3
【答案】B
【分析】根据工艺流程逆向分析可知,以二氧化硫和纯碱为原料,得到结晶成分为NaHSO3,则母液为饱和NaHSO3和过量的二氧化硫形成的亚硫酸,溶液呈酸性,所以加入纯碱进行中和,涉及的反应为:H2SO3+2Na2CO3= Na2SO3+ 2NaHCO3,NaHSO3+ Na2CO3= Na2SO3+ NaHCO3,所以调节pH为8进行中和后得到Na2SO3和NaHCO3,通入二氧化硫气体进行混合吸收,此时吸收过程中发生反应为:Na2SO3+SO2+H2O=2NaHSO3↓,SO2+ NaHCO3= CO2+ NaHSO3↓,此时会析出大量NaHSO3晶体,经过离心分离,将得到的湿料再进行气流干燥,最终得到NaHSO3产品,据此分析解答。
【解析】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吸收过程中有二氧化碳生成,A正确;
B.结晶后母液中含饱和NaHSO3和过量的二氧化硫形成的亚硫酸,没有NaHCO3,假设产物中存在NaHCO3,则其会与生成的NaHSO3发生反应,且NaHCO3溶解度较低,若其残留于母液中,会使晶体不纯,假设不成立,B错误;
C.NaHSO3高温时易分解变质,所以气流干燥过程中温度不宜过高,C正确;
D.结合上述分析可知,中和后溶液中含Na2SO3和NaHCO3,D正确;
故选B。
6.(2020·山东卷)以菱镁矿(主要成分为MgCO3,含少量SiO2,Fe2O3和A12O3)为原料制备高纯镁砂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浸出时产生的废渣中有SiO2,Fe(OH)3和Al(OH)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浸出镁的反应为
B.浸出和沉镁的操作均应在较高温度下进行
C.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有NH3、NH4Cl
D.分离Mg2+与Al3+、Fe3+是利用了它们氢氧化物Ksp的不同
【答案】B
【分析】菱镁矿煅烧后得到轻烧粉,MgCO3转化为MgO,加入氯化铵溶液浸取,浸出的废渣有SiO2、Fe(OH)3、Al(OH)3,同时产生氨气,则此时浸出液中主要含有Mg2+,加入氨水得到Mg(OH)2沉淀,煅烧得到高纯镁砂。
【解析】A.高温煅烧后Mg元素主要以MgO的形式存在,MgO可以与铵根水解产生的氢离子反应,促进铵根的水解,所以得到氯化镁、氨气和水,化学方程式为MgO+2NH4Cl=MgCl2+2NH3↑+H2O,故A正确;
B.一水合氨受热易分解,沉镁时在较高温度下进行会造成一水合氨大量分解,挥发出氨气,降低利用率,故B错误;
C.浸出过程产生的氨气可以回收制备氨水,沉镁时氯化镁与氨水反应生成的氯化铵又可以利用到浸出过程中,故C正确;
D.Fe(OH)3、Al(OH)3的Ksp远小于Mg(OH)2的Ksp,所以当pH达到一定值时Fe3+、Al3+产生沉淀,而Mg2+不沉淀,从而将其分离,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1.(2025·山东淄博·三模)用钴渣(主要成分为CoO,含有Fe3O4、Al2O3、PbO、CaO等)制备CoCO3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已知:常温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滤渣1的主要成分有PbSO4、CaSO4
B.向浸出液中通入足量CO2,有白色沉淀生成
C.该工艺条件下,可推知氧化性:
D.若沉钙后的溶液中,,则此时溶液的pH约为6
【答案】C
【分析】钴渣主要成分为CoO,还含有等。用氢氧化钠“碱浸”生成除氧化铝,滤渣“酸浸”生成滤渣1为硫酸铅沉淀、硫酸钙沉淀,滤液中含有硫酸钴、硫酸铁、硫酸亚铁、少量硫酸钙,滤液中加双氧水把硫酸亚铁氧化为硫酸铁,加氨水生成氢氧化铁沉淀除铁,滤渣2为,滤液中加HF生成CaF2沉淀除钙,加入沉钴得到。
【解析】A.由分析可知,“酸浸”所得“滤渣1”的成分有,A正确;
B.“浸出液”中含有,通入足量,发生,有白色沉淀生成,B正确;
C.“除铁”时加入,氧化而不氧化,说明还原性:、氧化性:,则氧化性顺序是:,C错误;
D.若“沉钙”后溶液中,由,求出,再根据求出,从而得出pH为6,D正确;
故选C。
2.(2025·山东青岛·二模)从铅阳极泥熔炼产生的砷锑烟尘(主要含)中提取砷和氧化锑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25°C时,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滤渣”的主要成分为Pb和
B.“沉砷”过程发生反应
C.“水解”中,高浓度的不利于水解
D.“脱氯”中,一定时,氨水浓度越大脱氯率越高
【答案】C
【分析】利用砷锑烟尘提取As和的工艺流程为:将砷锑烟尘(主要含)先加HCl酸浸,过滤,其中Pb生成的微溶,Ag难溶于盐酸中,以滤渣除去,得到含和的滤液,在“沉砷”过程中加入把还原为单质As过滤分离,在滤液中再加水对进行水解得到,加入氨水进行脱氯,最后得到产品,据此分析解答。
【解析】A.将砷锑烟尘加HCl酸浸,Pb与HCl生成的微溶,Ag难溶于盐酸中,以滤渣除去,所以“滤渣”的主要成分为和,A错误;
B.为弱酸酸式根离子,不能拆开,所以“沉砷”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为:,B错误;
C.“水解”中发生的反应为:,高浓度的会导致水解平衡向左移动,同时还会使右移,不利于水解,C正确;
D.根据“脱氯”中发生的反应:,当一定时,脱氯率也固定,跟氨水浓度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C。
3.(2025·山东泰安·二模)某小组设计如下工艺流程回收废旧印刷电路板中的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Ⅰ的离子方程式为:
B.操作③使用的玻璃仪器为烧杯、漏斗、玻璃棒
C.操作④以石墨为电极材料,溶液pH增大
D.上述化工流程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有、、RH
【答案】A
【分析】废电路板中加入双氧水、氨气、氯化铵溶液,得到铜氨溶液和残渣,分离难溶性固体和溶液采用过滤方法,所以操作①是过滤,反应Ⅰ是将Cu转化为,Cu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2价,所以Cu是还原剂,则双氧水是氧化剂,将Cu氧化;反应Ⅱ是与有机物RH反应,生成CuR2,同时生成、;互不相溶的液体采用分液方法分离,所以操作②是分液;向有机层中加入稀硫酸,根据流程图知,生成CuSO4和HR,然后采用分液方法分离得到HR,以石墨为电极电解硫酸铜溶液时,阳极上氢氧根离子放电、阴极上铜离子放电;电解硫酸铜溶液时能得到硫酸,硫酸能循环利用。
【解析】A.反应Ⅰ得到铜氨溶液,根据得失电子守恒、离子守恒、原子守恒,离子方程式为:,A正确;
B.操作③是分液,使用的玻璃仪器为烧杯、分液漏斗,B错误;
C.操作④以石墨为电极材料,电解总反应:,则溶液pH减小,C错误;
D.根据分析知,上述化工流程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有、、RH、,D错误;
故选A。
4.(2025·山东滨州·二模)二氧化氯()和亚氯酸钠()均为重要的含氯消毒剂,其制备流程如图。
已知:纯易分解爆炸,一般用稀有气体或空气稀释到10%以下以保证安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存在大π键(),键角:
B.无隔膜电解槽中,在阳极产生
C.发生器中,鼓入空气的作用是将转化成
D.理论上,生成与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答案】BD
【分析】电解法生产亚氯酸钠的工艺流程:无隔膜电解槽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NaCl+3H2ONaClO3+3H2↑,得到氯酸钠溶液,氯酸钠(NaClO3)在酸性条件下被二氧化硫还原成二氧化氯,发生反应2NaClO3+SO2=Na2SO4+2ClO2,ClO2在二氧化硫和空气混合气体中不易分解爆炸,通入空气的目的是稀释ClO2,防止ClO2爆炸,吸收塔中加入氢氧化钠、过氧化氢发生反应生成NaClO2,经过滤、结晶得到NaClO2·3H2O,以此分析解答;
【解析】A.ClO2分子中既存在σ键,又存在大Π键(),Cl的杂化方式为sp2,的价层电子对数为, Cl的杂化方式为sp3,键角:,A错误;
B.无隔膜电解槽中,NaCl失电子,化合价升高生成,在阳极产生,B正确;
C.纯二氧化氯易分解爆炸,一般用稀有气体或空气稀释到10%以下安全,则发生器中鼓入空气的作用应是稀释二氧化氯以防止爆炸,C错误;
D.根据电解反应:NaCl+3H2ONaClO3+3H2↑,和氯原子守恒,可知理论制备的NaClO2.3H2O与获取的H2物质的量之比为1:3,D正确;
故选BD。
5.(2025·山东菏泽·二模)一种纯碱和聚氯乙烯联合生产工艺的流程如图所示,已知“碳化”过程中发生反应。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聚氯乙烯能发生加成反应
B.“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转化”得到的“合成”原料气为
D.“制气”产生的废渣经调制后用于“灰蒸”以回收氨气
【答案】AC
【分析】石灰石热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用于侯氏制碱法制取碳酸氢钠,灼烧碳酸氢钠得到纯碱;碳化过程中发生反应,由CaC2制取CH≡CH,废渣为Ca(OH)2,灰蒸工序中发生反应Ca(OH)2+2NH4Cl=CaCl2+2NH3+2H2O,生成的氨气可以在沉淀池中循环利用,转化工序中加入浓硫酸发生高沸点酸制低沸点酸的反应,生成的HCl气体在合成工序中发生反应CH≡CH+HCl→CH2=CHCl,后续合成聚氯乙烯,据此解答。
【解析】
A.聚氯乙烯的结构简式为,不含碳碳双键,不能发生加成反应,A错误;
B.“沉淀”反应时,CO2、NH3·H2O和NaCl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沉淀和氯化铵,离子方程式为:,B正确;
C.由分析可知,“转化”过程中用高沸点的硫酸酸制低沸点的HCl,即反应得到的“合成”原料气为HCl,C错误;
D.“制气”产生的废渣为Ca(OH)2,在灰蒸过程中与氯化铵反应生成氨气,以回收氨气,D正确;
故选AC。
6.(2025·山东聊城·一模)晶体磷酸二氢钾是一种非线性光学材料,实验室模拟工业工序设计的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HCl易溶于乙醇和醚等有机溶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机萃取剂不可选用乙醇
B.既可与盐酸也可与溶液反应
C.操作I、操作II是相同的操作方法
D.一系列操作III主要包括蒸发结晶、干燥
【答案】D
【分析】加入KCl混合,用有机萃取剂进行萃取,主要反应原理为,经操作I (分液)得到有机相和水相,水相经一系列操作可得到晶体,反应产生的HCl易溶于有机萃取剂,有机相加入氨水进行反萃取,发生反应NH3·H2O+HCl=NH4Cl+H2O,再分液得到有机萃取剂返回萃取操作中循环使用,另一部分经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便可得到NH4Cl。
【解析】A.因为乙醇与水互溶,所以有机萃取剂不可选用乙醇,A正确;
B.是酸式盐,既可与盐酸也可与溶液反应,B正确;
C.根据分析知,操作I、操作II都是分液,是相同的操作方法,C正确;
D.NH4Cl受热易分解,所以一系列操作III主要包括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D错误;
故选D。
7.(2025·山东潍坊·一模)工业上从钴镍渣(主要含CoO、NiO和少量FeO、Cu)中回收Co和Ni的流程如下。
已知:① ;②,完全沉淀时;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滤渣1是Cu,滤渣2是
B.氧化性:
C.若沉镍完全后滤液中,则
D.“氧化沉钴”中氧化剂、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答案】AC
【分析】钴镍渣(主要含CoO、NiO和少量FeO、Cu),用硫酸溶液溶解并过滤,除去不溶于酸和水的杂质Cu,同时得到含有Ni2+、Fe2+及Co2+的滤液,向滤液加入H2O2主要是氧化溶液中的Fe2+得Fe3+,后用CoCO3调节溶液pH,使Fe3+转化为Fe(OH)3沉淀,通过过滤除去,达到除铁的目的,过滤后的滤液中继续加入氨水,可生成Ni(OH)2,再过滤除去,向滤液中加入Na2SO5和NaOH氧化沉得到Co(OH)3,以此解答。
【解析】A.由分析可知,滤渣1是Cu,滤渣2是,A正确;
B.氧化除杂步骤中,H2O2氧化溶液中的Fe2+得Fe3+,但不能氧化Co2+,说明氧化性:,B错误;
C.完全沉淀时,则溶液中c(OH-)=,若沉镍完全后滤液中,,≥=,C正确;
D.向滤液中加入Na2SO3和NaOH氧化沉得到Co(OH)3,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配平离子方程式为:,是氧化剂,是还原剂,氧化剂、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D错误;
故选AC。
8.(2025·山东省实验中学·一模)二草酸合铜(Ⅱ)酸钾晶体,微溶于冷水,可溶于热水,微溶于酒精,干燥时较为稳定,加热时易分解。用氧化铜和草酸为原料制备二草酸合铜(Ⅱ)酸钾晶体的流程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晶体加入去离子水中,为加快溶解速率,可将溶液煮沸
B.与氧化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时,加热至反应充分后的操作是趁热过滤
D.由滤液得到产品的操作是高温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用乙醇洗涤后干燥
【答案】C
【解析】A.不稳定,在加热条件下易分解,故只能微热,不能煮沸,A错误;
B.该反应中为络离子,不能拆开,B错误;
C.时,加热至反应充分后的操作是趁热过滤的目的是除去难溶性的杂质,减少因降温后二草酸合铜(Ⅱ)酸钾晶体的析出,C正确;
D.二草酸合铜(Ⅱ)酸钾受热时易分解,不能高温蒸发浓缩,D错误;
答案为C。
9.(2025·山东泰安·一模)以废玻璃粉末(含SiO2、Fe2O3、CeO2)为原料回收铈,实验流程图如下: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流程中①②③④操作均需要用到烧杯、漏斗、玻璃棒
B.滤渣B的主要成分为SiO2
C.过程②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D.过程④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
【答案】AC
【分析】废玻璃粉末中含SiO2、Fe2O3、CeO2,向其中加入盐酸,Fe2O3反应变为可溶性FeCl3进入溶液中,SiO2、CeO2不能反应,仍以固体形式存在,然后过滤。滤液A中含FeCl3,滤渣A中含有SiO2、CeO2。向滤渣A中加入稀硫酸,并加入适量H2O2,发生反应:2CeO2+6H++H2O2=2Ce3++O2↑+4H2O,SiO2不能反应,仍以固体形式存在,然后过滤。在滤液B中含有Ce3+,在滤渣B中含有SiO2;再向滤液B中加入碱NaOH,使Ce3+转化为Ce(OH)3沉淀,向其中通入O2并加热,发生反应:4Ce(OH)3+O2+2H2O4Ce(OH)4,再过滤,就得到Ce(OH)4产品。
【解析】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流程中①②操作均为过滤操作,需要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③④不是过滤,A错误;
B.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滤渣B的主要成分为SiO2,B正确;
C.反应过程②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eO2+6H++H2O2=2Ce3++O2↑+4H2O,C错误;
D.过程④中发生反应为:4Ce(OH)3+O2+2H2O4Ce(OH)4,其中氧化剂为O2,还原剂为Ce(OH)3,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AC。
10.(2025·山东日照·一模)以黄铁矿(主要含FeS2,还含有NiS、CoS、CuS以及少量Au)为原料分离各种金属,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①“焙烧”后烧渣主要成分是Fe2O3、NiO、CuO、Co3O4和Au。
②常温,Ksp[Fe(OH)3]=10-38.6,Ksp[Cu(OH)2]=10-19.8,Ksp[Co(OH)2]=10-14.7,Ksp[Ni(OH)2]=10-12.8,一般认为金属阳离子≤10-5mol/L为沉淀完全。
③氧化性:Co3+>Cl2。
④lg5=0.7。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酸浸”时H2O2作还原剂,若用盐酸代替硫酸和H2O2效果更佳
B.当c(Co2+)=0.05mol·L-1,c(Ni2+)=0.1mol·L-1,“调pH”范围是6.6≤pH<7.3
C.“沉钴”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2++2HCO=CoCO3↓+CO2+H2O
D.检验CoCO3是否洗涤干净的试剂可选用HCI和BaCl2
【答案】AC
【分析】将矿石粉碎,在空气中焙烧,得到金属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气体,烧渣用硫酸和过氧化氢浸泡,得到含Cu2+、Fe3+、Co2+、Ni2+溶液,金单质过滤除去,过滤后的溶液加氨水调节pH,Fe3+、Cu2+转化为氢氧化物沉淀除去,Co2+和Ni2+在溶液中,再加入氨水和碳酸氢铵得到CoCO3沉淀,溶液中得到NiSO4。
【解析】A.“酸浸”时Co3O4溶于酸得到Co2+和Co3+,氧化性:Co3+>Cl2,用盐酸代替硫酸,Co3+会将Cl-氧化为Cl2,A错误;
B.加入氨水让Fe3+、Cu2+沉淀,Co2+和Ni2+不沉淀,根据溶度积常数Ksp[Fe(OH)3]=10-38.6,Ksp[Cu(OH)2]=10-19.8,当Cu2+沉淀完全时,Fe3+也已经完全沉淀,Ksp[Cu(OH)2]=1×10-5×c2(OH-)=10-19.8,c(OH-)=1.0×10-7.4mol/L,c(H+)=1.0×10-6.6mol/L,pH=6.6,又根据Ksp[Co(OH)2]=10-14.7,Ksp[Ni(OH)2]=10-12.8可知,Co2+先沉淀,Co2+开始沉淀时,Ksp[Co(OH)2]=c(Co2+)×c2(OH-)=0.05×c2(OH-)=10-14.7,c2(OH-)=2×10-13.7,c2(H+)=5×10-15.3,pH=7.3,“调pH”范围是6.6≤pH<7.3,B正确;
C.“沉钴”时加入碳酸氢铵和氨水,生成CoCO3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2++2+2NH3·H2O=CoCO3↓++2H2O+,C错误;
D.CoCO3沉淀表面有硫酸根离子,检验CoCO3是否洗涤干净的试剂可选用HCl和BaCl2,D正确;
答案选AC。
11.(2025·山东淄博·一模)用黄铜矿(主要成分,含少量)冶炼铜的一种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一次浸取”后的滤渣主要为、S、;。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次浸取”反应方程式为
B.滤液1在空气中加热蒸干灼烧后,可得
C.“二次浸取”后滤渣中的混合物可用热的溶液分离
D.“调节”中每生成,转移电子
【答案】C
【分析】黄铜矿(主要成分,含少量),加氯化铁进行浸取,“一次浸取”后的滤渣主要为、S、;可知被氯化铁氧化生成和S;过滤后滤渣加NaCl溶液二次浸取,转化为;过滤所得滤液加盐酸调节pH,转化为Cu,据此分析解答。
【解析】A.结合已知被氯化铁氧化生成和S,氯化铁被还原为氯化亚铁,根据得失电子守恒以及元素守恒得反应方程式:,故A正确;
B.滤液1主要成分为氯化亚铁,在空气中加热会被氧化为氯化铁,蒸干过程中氯化铁水解生成氢氧化铁,灼烧得到氧化铁,故B正确;
C.二次浸取后滤渣为S和SiO2,两者均能与NaOH反应,因此不能用热的溶液分离,故C错误;
D.“调节”时发生反应:,每生成,转移电子,故D正确;
故选:C。
12.(2025·山东菏泽·一模)以氧化铋渣(Bi2O3、Sb2O3,含Ag2O和SiO2等杂质)为原料制备钼酸铋(Bi2MoO6,其中Mo为+6价)的主要流程如下。
已知:H2S的Ka1=1.0×10-7,Ka2=1.0×10-13;Ksp(Bi2S3)=2.0×10-99.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浸渣”的主要成分为AgCl和SiO2
B.溶液X经处理后可循环用于“酸浸”过程
C.“酸溶”时产生NO,理论上消耗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
D.“沉铋”反应2Bi3+(aq)+3H2S(aq)=Bi2S3(s)+6H+(ag)的平衡常数K=5.0×1038
【答案】C
【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氧化铋渣加入盐酸和氯化钠溶液,二氧化硅不与盐酸反应,氧化银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其他物质和盐酸生成相应氯化物,过滤,向滤液中加水加热得到Sb2O3,过滤,向滤液中加入H2S,生成Bi2S3和HCl,再次过滤得到Bi2S3固体和溶液X,则X中含有HCl和NaCl,向Bi2S3中加入硝酸得到单质硫、NO和硝酸铋,向硝酸铋溶液中加入(NH4)6Mo7O24 4H2O得到Bi2MoO6,据此分析解题。
【解析】A.由分析可知,二氧化硅不与盐酸反应,氧化银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即“浸渣”的主要成分为AgCl和SiO2,A正确;
B.由分析可知,X中含有HCl和NaCl,则溶液X经处理后可循环用于“酸浸”过程,B正确;
C.由分析可知,“酸溶”时产生NO即向Bi2S3中加入硝酸得到单质硫、NO和硝酸铋,反应方程式为:Bi2S3+8HNO3(稀)=2Bi(NO3)3+2NO↑+4H2O+3S↓,反应中Bi2S3为还原剂,HNO3部分为氧化剂,故理论上消耗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C错误;
D.“沉铋”反应2Bi3+(aq)+3H2S(aq)=Bi2S3(s)+6H+(ag)的平衡常数K======5.0×1038,D正确;
故答案为:C。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