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卷
高一历史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 75分钟 命题人: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道题3分,共60分)
1.西汉学者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道:“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下列史实中,最能够佐证“五帝官天下”的是( )
A.夏朝建立 B.郡县制的实施 C.启继禹位 D.禅让制的推行
2.“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种现象与制度相关( )
A.中央集权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君主制
3.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称霸中原;孔子在编撰史书时,依然按照西周制度,称楚国国君为楚子,“子”仅是公侯伯子男中比较低等的爵位,这体现了孔子思想是 ( )
A.仁者爱人 B.为政以德 C.恢复周礼 D.民贵君轻
4.“秦国将爵位规定为二十等级,重新制定爵位获取、升降、继承的原则,以军功作为赏爵的唯一依据。”据此可知秦国推行 ()
A.三公九卿制 B.世袭制度 C.军功爵制 D.郡县制
5.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嬴政自称“朕”,命、令分别称“制”“诏”,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最高统治者的独尊地位。这表明秦朝采用()
A.三公九卿制 B.军功爵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度
6.秦朝建立后,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建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并且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这些措施的实施旨在 ()
①发展商品经济②改善百姓生活③加强中央集权④巩固国家统一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 ③④
7.两汉时期史学得到新发展,著名史学家班固撰写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该史学著作是 ()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三国志》
8.《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胡桃仁淘肺补肾、强筋健骨的良药;收录胡麻,称其补肝肾、润五脏。公元3、4世纪,可消食、止咳、除风疾的诃黎勒,作波斯三勒浆原料之一传入中国。这些可用于探究 ( )
A.中医临床实践的规范准则 B.丝绸之路开辟带来的影响
C.两汉疫病防控政策的成效 D.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成果
9.太尉一职始于秦代,为中央最高军事长官,但秦代无人担任过此职。汉初太尉“时置时省”,仅在有重大征伐活动和战争时授予。终汉之世,仅周勃父子曾短暂担任过太尉这一职务。这体现了 ()
A.秦汉军事制度走向成熟 B.皇权对军权的强力控制
C.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D.改革秦制吸取秦亡教训
10. 《史记》载: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该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汉初( )
A.打击豪强地主 B.实施盐铁官营 C.推行察举制度 D.实行休养生息
11.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D.国力雄厚与盛世繁荣
12.东晋时期,麦、粟等旱地作物逐渐在江南地区获得推广,江南农业从原来比较单一的水田农业,向水陆兼营、稻麦兼济的农业结构转变。同时,适用于旱地的区种法也开始在江南地区出现。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北民南迁带来技术B.域外作物的传入 C.南方人口迅速增长D.奖励农耕的政策
13.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后,松赞干布一改游牧装束,“释毡裘,袭纨绮,渐慕华风”。据此可知,唐朝的和亲政策()
A.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力 B.提升了边疆治理的水平
C.扩大了唐文化的影响力 D.体现了灵活的民族政策
14.唐玄宗晚年怠政,对节度使的信任远超中央官员,甚至允许节度使长期连任、父子相承。同时,为削弱朝中大臣对边疆的影响力,唐玄宗重用胡人担任节度使,认为其“无党援”,却忽视了对其忠诚度的约束。这一局面的发展直接导致了 ()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朋党之争
15.隋朝大运河博物馆的展厅里,有一幅运河路线图,标注“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这幅图主要体现大运河的特点是 ( )
A.工程规模宏大 B.仅用于军事运输 C.修建时间最早 D.贯穿南北交通
16.武则天时期,科举考试增加了“殿试”,允许平民子弟报考,还开创“武举”选拔军事人才。这些举措的主要作用是()
A.结束了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 B.导致官僚机构的过度膨胀
C.确立了科举制的正统地位 D.完善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
17.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选官重视门第。与此直接相关的选官制度是 (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8.两税征收采取以货币为主的形式,使市场的货币需求量增加,布帛与钱物兑换失衡,“钱重物轻”造成物价下跌,买方占据优势,作为卖方的农民要付出更多农产品。这表明,两税法的实施 ()
A.阻滞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增加了农民负担
C.松弛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 D.加剧了通货膨胀
19.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书中,对防旱保墒、选种育种、轮作、作物栽培以及如何恢复、提高土壤肥力等方面作了详尽的总结。这有利于 ()
A.推动手工技术进步B.转变农本商末观念 C.促进农业生产发展D.消除南北经济差距
20.唐朝对外交往活跃。下列史实中,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法显西行求法 C.玄奘天竺取经 D.郑和七下西洋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很多王国即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至汉武帝在位期间达到极点。汉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将所谓的“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使中央集权之趋势有进无退。
-摘编自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与汉朝初年在地方统治形式上实行的不同制度,并分析其各自产生的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在政治和经济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5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随着铁器牛耕的推广,原有的西周井田制逐渐瓦解,旧有的社会秩序和宗法制度已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现实,造成了各种矛盾的激化。新兴的地主阶级在经济上崛起后,迫切要求在政治与文化上获得相应地位,他们渴望变革现状,构建新的社会秩序。在此背景下,各诸侯国为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图存并谋求霸业,纷纷“厚招游学”,礼贤下士,为各种思想的传播与交锋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现实舞台。同时,旧贵族垄断学术的局面被打破,一个拥有学识与思想的“士”阶层迅速崛起。他们针对剧烈动荡的社会现实,从不同阶层和集团的利益出发,对如何治国、如何统一等根本性问题提出了各自的主张与诉求。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在学术思想领域催生了波澜壮阔的“百家争鸣”局面。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关于思想大一统,战国时《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到了西汉,董仲舒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通经常道,并提出尊崇儒术的建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倡导的大一统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中华文化走向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当然,尊崇儒术后来走向极端,把儒学神学化、宗教化,也有其显著的弊端,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摘编自刘丹忱《董仲舒“大一统”理论对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诸子百家中的两个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影响。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绘制
材料二魏晋时期陆机认为分封比郡县更合理。分封制下,中央与诸侯相对独立、相互照应,民有定主,诸侯各务其志,出现异常情况也能有所缓冲。即便国家衰弱,受害的只是局部,王朝不致迅速灭亡。郡县则不具有这种优势,一处有乱则天下大乱。秦朝的迅速灭亡就反映了郡县制下出现动乱后中央孤立无援的弊端。
-改编自王洋洋《中国古代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优劣比较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与西汉分封制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陆机对中国古代分封制和郡县制优劣的看法。5分)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穆公时期,为强大秦国,招揽百里奚、蹇叔等贤臣,对内修明政治、发展农业,对外开疆拓土。
-摘编自《史记·秦本纪》
材料二 唐太宗虚心纳谏,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开明民族政策,被尊为汗。
材料三 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形成“开元盛世”;后期沉溺享乐,引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君主理政与国家兴衰的关系。10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C C D D B B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C A D D C B C C
21.(1)制度:秦朝实行郡县制;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影响: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为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奠定基础;郡国并行制:初期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汉初统治;但后来诸侯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引发“七国之乱”。(5分)
(2)政治措施: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中朝,加强皇权;确立察举制为选官制度;设刺史监察地方。经济措施:向商人征收资产税(算缗);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平抑物价;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5分)
22.(1)代表人物及主张:儒家:孔子: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孟子:仁政;性善论;或荀子:隆礼重法或礼法并施;性恶论)道家:老子:道生万物;天人合一;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辩证法。(庄子:逍遥自由)5(分)
(2)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尊崇儒术后期走向极端,阻滞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5分)
23.(1)相同之处: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宗室;受封者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较高的自治权;受封者需履行镇守疆土、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任答两点即可)
原因:通过强化血缘关系,巩固统治;借助诸侯的力量扩大统治区域,稳定地方秩序。(任答一点即可)5分)
(2)陆机以秦朝迅速灭亡为例,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角度认为在巩固统治方面,分封制的优越性超过了郡县制。评析:该观点具有片面性,即没有认识到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各有利弊,不能绝对地判定孰优孰劣。具体表现为既没有认识到分封制下的诸侯国具有相当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等弊端,也没有认识到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应是暴政激化社会矛盾,而非郡县制的弊端,且秦朝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5分)
24.(1)君主励精图治、任人唯贤、改革内政则国家强盛;君主腐败懈怠、忽视民生则国家衰落。秦穆公、唐太宗的治理带来崛起与盛世,唐玄宗的蜕变导致唐朝由盛转衰,体现了君主理政的关键作用。1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