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检测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明史》载,明英宗天顺(1457—1464)年间起,“巡抚之寄专,而监司守牧(指各省的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与知府、知州)不得自展布(自作主张)”。这反映的史事是( )
A. 元朝实行的行省制自此废除 B. 明廷强化海防力量防范倭寇
C. 朝廷委任巡抚总揽一省行政 D. 削弱巡抚权力防止地方割据
2.孟子提出“定于一”。《吕氏春秋》强调“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据此可知(  )
A. 海内一家理念开始形成 B. 学在民间促进士阶层崛起
C. 政治统一顺应时代需要 D. 儒家学派推崇周天子统治
3.西周和春秋时期,“相”为礼宾之官。战国时期,“(相)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饰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相”的变化反映出(  )
A. 贵族政治的确立 B. 君主集权的增强
C. 选官标准的提高 D. 等级制度的消亡
4.下表为元朝至元年间颁布的《用水则例》中关于“水分”(用水规则)的部分规定。这反映出元朝政府注重(  )
第一条 “凡用水,先令斗吏入状,官给中帖,方许开斗”
第二条 “自十月一日放水,至六月遇涨水歇渠,七月住罢”
第三条 “每夫一名,溉夏秋田二顷六十亩,仍验其工给水”
A. 以儒家人本观为治国理念 B. 运用经济规律平抑物价
C. 推动农业灌溉技术的进步 D. 强化对农业经济的管控
5.下图为《金中都皇城示意图》,这一示意图可用于探究金朝(  )
A. 民众的生活方式 B. 建筑技术的成熟
C. 行政组织的结构 D. 民族交融的成果
6.据记载,北宋中后期的东京汴梁城内,经商者并不局限于户籍上的“商人”(市籍人口),还涉及士、农、工、商,甚至“诸王(宗室贵族)邸多殖产市井,日取其资”。这说明当时(  )
A. 商人社会地位明显提升 B. 城市职能开始发生变化
C. 户籍登记制度形同虚设 D. 商业经营氛围相对宽松
7.敬畏天地,崇拜祖先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商人的信仰主要是“敬天”,到了周代,祭天和祭祖成了同样重要的“国之大事”。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 天下为家的出现 B. 礼乐制度的形成
C. 宗法制度的实行 D. 民族融合的发展
8.孙吴政权实行的“兵业”屯田制,让士兵一面打仗,一面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又把山越等少数民族从山林中迁出,使其依附将领和大官僚地主,以强行开发土地。这些举措(  )
A. 推动了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B. 改变了江南农业落后的局面
C. 加速了了南北商业贸易的流通 D. 提高了南方农耕经济的水平
9.下图为红山文化玉龙,因其头部造型以及大耳、长吻、吻上的褶皱和獠牙与猪的形象较为相似,故被称为玉猪龙。这种玉猪龙是红山文化中发现的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类玉器,据此可知红山文化(  )
A. 玉器制作技术先进 B. 农业生产较为发达
C. 分布范围最为广泛 D. 礼乐文化开始形成
10.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他采用马谡“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严明军纪,不许烧杀欺辱当地少数民族。诸葛亮和夷族酋帅盂获作战,七擒七纵,直到盂获心服口服地说“南人不复反矣”。局面平定后,“皆即其渠帅(首领)而用之”,不留兵不置官。以下对诸葛亮处理民族问题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取得了对于孙吴的军事优势 ②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民族政策
③促进了西南地区的民族交融 ④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统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1.明末,市面上出版了《天下水陆路程》《天下路程图引》等一类由商人编撰的书籍,介绍了国内主要的水陆交通要道。有的书后还附有一些诗文,描述商旅艰辛。这反映出当时(  )
A. 地理知识受到关注 B. 商人支持出版事业
C. 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D. 经世致用思想传播
12.自康熙、雍正以来,清统治者逐渐将前朝设置的军事卫所改为府、州、县,或并入临近的行政区划;原有的卫学也改为府学、州学、县学,或并入附近的地方官学。该举措( )
A. 推进了国家治理的一体化 B. 有利于教化在原卫所区发轫
C. 扩大了清王朝的统治区域 D. 废除了明朝原有的官学体系
13.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一统天山南北。一大批拥有独特技艺的人,包括金银匠、玉匠、画匠、编织匠、乐舞艺人等陆续来到京城。朝廷准许匠人、艺人可以携带家眷入京,使独具风姿的南疆技艺融入宫廷文化和国家礼乐制度。此举主要目的在于(  )
A. 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经济基础 B. 塑造大一统国家的政治认同
C. 满足统治阶级的物质文化需求 D. 扩大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14. 1912年10月24-29日,孙中山应邀出席了江西省内军、政、商、学界等组织的集会活动,并多次公开演讲、谈话,内容围绕江西地方城市现代化建设、区域铁路建设、民国政府迁都、民主政治建设等主题。江西之行表明孙中山( )
A. 希望通过南北和议完成统一 B. 谋求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C. 期望江西民众参与辛亥革命 D. 致力于民主共和国的建设
15.《汉书》引董仲舒语曰:“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非有文德以教训于下(天下)也。”此语旨在说明(  )
A. 法家学说的合理性 B. 秦国统一的必要性
C. 以法为教的重要性 D. 秦朝灭亡的必然性
16. 1912年,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合并,随后通过《国民党政见宣言》及政纲,宣告成立中国国民党,其成为民国第一大党。同时,在政纲中删去同盟会的“平均地权”和“男女平权”等纲领,把“力谋国际平等”改为“维持国际和平”。这些举措( )
A. 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是对西方议会制的成功借鉴
C. 适应了当时政党政治的发展 D. 体现了救亡图存的革命理想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世纪晚期危机”是对14—15世纪发生在西欧的饥荒、瘟疫、战争及其导致的人口减少、经济停滞、政治和社会秩序紊乱的概括,是西欧中世纪史的重要研究主题。目前,已经形成衰落论、转型论和危机应对论等解释模式。其中,危机应对论聚焦于危机本身和处于危机中的人,既考察危机的表现和破坏性,也认识人们在危机之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行动与策略,进而揭示出中世纪晚期西欧社会应对危机,维持既有社会体系运转的能力,即西欧封建社会所具有的“韧性”。
——摘编自吕昭《“中世纪晚期危机”解释模式的嬗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晚期危机”的主要表现,并结合史实对“危机应对论”予以阐释。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0-11世纪,地中海和北海、波罗的海两大贸易区一带出现了新兴城市。从人口数量上看,11世纪后期,英国的考文垂有约6000人,约克有约1万人;14世纪初期前后,只有几座城市超过5万人。从市民构成上看,最初的市民多是商人与手艺人一身二任;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包括城市贵族、富裕商人、手工业者、教士、律师、教师、帮工、学徒等。逃跑的农奴只要在城里住满一年的时间,就可以免受先前领主的追捕,“城市基本上是自由的庇护所,所以它被人称为是一个自由天地”。
——摘编自姜守明《浅析中世纪西欧城市制的起源和发展》
材料二 11-15世纪,领主常将自治特许状赐予城市,以标明相互间的权利与义务。城市市民在处理相互关系时,也往往约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市长作为城市最高行政长官由市民推选,而且一任只能一年;其他重要官员也由全体市民或市民代表推选。与封建制以出身定等级不同的是,城市中的社会等级是以财富为基础的。每个人的社会身份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人人都可以通过发家致富享有优越地位,富人也有因顷刻破产而沦为下层的可能。这些自治城市成了欧洲近代政治文明的一块试验田,成了近代以国家为载体的政治文明所效仿的样板。
——摘编自刘景华《自治城市:欧洲政治文明试验田》
(1)概括材料一中西欧新兴城市的主要特征。
(2)谈谈你对材料二中“自治城市成了欧洲近代政治文明的一块试验田”的理解。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鲜卑族的历史时使用到如下材料
材料一 魏先之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落侯国西北。自后南迁,其地隔远。真君中,乌落侯国遣使朝献,云石室如故,民常祈请,有神验焉。其岁,遣中书侍郎李敞诣石室,告祭天地。
——《魏书》
材料二 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一个山洞——嘎仙洞的石壁上,发现了北魏皇帝祭祖时镌刻的祝文,文字内容与《魏书》相关记载大体一致,证明嘎仙洞就是《魏书》中提到的鲜卑拓跋部“石室”祖庙。

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及祝文
材料三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基于北魏的文化国情,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的文化政策。首先于425年,下诏:“制定文字,世所用者,颁下远近,永成楷式。”自此,改变了以前文字混乱的局面。429年,太武帝还组织一批儒家学者对儒家典籍加以整理注释,“诏集诸文人撰录《国书》……叙成《国书》三十卷。”444年,发诏令:“今制自王公已下至于卿士,其子息皆诣太学。”并选拔儒家学者讲学,专门负责贵族子弟的教育。同年,太武帝发布诏令:“其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他采取的这一系列的文化政策,为后来的孝文帝改制奠定了社会基础和人才基础。
——摘编自李相宁《析北魏太武帝的文化政策》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该研究性学习小组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嘎仙洞祝文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太武帝学习中原文化的意义。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7世纪前,阿拉伯语仅在阿拉伯半岛、人数极有限的游牧民中使用,到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时期,阿拉伯语变为“官话”和知识分子的语言。当时封建生产关系确立,社会秩序较为安定,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哈里发及地方政府在两河流域开凿新运河,修复旧运河,排除积水,增加耕地,使社会经济有了大发展。阿拉伯人热衷于国际商业活动,他们有较宽阔的胸怀,远大的眼光,善于吸收和利用各族人民文化成果,如中国的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是由阿拉伯人首先学会使用,然后经过他们而进入欧洲,最终形成辉煌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锡强《阿拉伯文化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古代美洲的玛雅人很早就创造了象形文字。玛雅人的历法和天文学知识可能达到了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玛雅人在建筑、木雕、壁画、陶器和纺织等方面的出色成就,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迫于外族的入侵,玛雅人于公元5世纪初开始向尤卡坦半岛北部迁徙,并于5、6世纪之交建立起奇琴伊察城邦。10世纪,从墨西哥南下的托尔特克人征服了这一地区,玛雅文明与托尔特克文明产生了融合。但由于玛雅人垦殖过度,破坏了生存环境,同时也陷入了内部的激烈争斗中;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玛雅文明与欧亚大陆文明处于隔绝状态,缺乏文明进步的必要互动,因而逐渐失去动力并最终导致衰亡。
——摘编自刘建良《论文明的互进与共荣——兼评“文明冲突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并分析促成其“辉煌”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玛雅文明的主要成就及其“衰亡”的原因。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抚之寄专,而监司守牧(指各省的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与知府、知州)不得自展布(自作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英宗年间,设置巡抚,负责一省的行政事务,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与知府、知州等官员不得自作主张,反映出朝廷委任巡抚总揽一省行政,C项正确;明初废除行省制,但沿用了行省称呼,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巡抚设置,与倭寇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巡抚总揽一省行政,权力未被削弱,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C
【解析】由题干“定于一”和“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可知,战国中后期,统一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即政治统一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故选C项;海内一家理念开始形成于西周,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所述与士阶层崛起无关,排除B项;孟子提出“定于一”,是主张天下一统,《吕氏春秋》严格说并不是儒家学派思想,属于杂家,所以据此不能得出儒家学派推崇周天子统治的说法,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相”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是礼宾之官,而到了战国时期则成为百官之长,负责管理朝廷臣下百官,衡量他们的功劳,评定他们的奖赏,岁终时将他们的成功向君主汇报。这种变化反映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君主的权力逐渐增强,需要一个更强有力的官员来协助管理国家,故选B项;贵族政治的确立是在西周时期,与材料中战国时期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相”的职责的变化是君主权力加强的结果,与选官标准的提高无关,两者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等级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直存在,并没有消亡,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用水则例》中的规定,进行以下分析:第一条规定了一套官方程序,要求用水者必须先向官府提出申请,并获得官方的批准,才能开斗用水。这表明政府在加强对用水的管理;第二条规定了用水的具体时间,从十月一日放水到六月涨水期间,以及七月的停水。这样的规定有助于政府控制和管理水资源的分配;第三条规定了每个劳动力可以灌溉的土地面积,并要求根据工作情况来给予水量。这表明政府在监督和调控农业用水,以保证农业生产的效率。综上,这些规定反映出元朝政府注重的是对农业经济的管控,故选D项; 儒家人本观 是指儒家思想中强调尊重人、推崇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与材料中“水分”(用水规则)无关,排除A项;材料里讲的都是用水规则,和物价没什么关系,排除B项;虽然规定里提到了灌溉,但主要是说怎么分配水,并没有提到灌溉技术的进步,排除C项。
5.【答案】D
【解析】据图片信息,金朝中都皇城的分布图中,皇城坐北朝南,宫城中轴对称,有利于凸显皇权至上的权威,体现了女真族对中原汉族政权宫城建设理念的借鉴,故选D项;皇城和宫城主要用于贵族生活,排除A项;材料只是简单介绍了皇城的分布情况,并未具体说明建筑建造工艺,排除B项;行政组织结构主要通过制度建设呈现,皇城布局无法完整体现制度建设的内容,排除C项。
6.【答案】D
【解析】北宋经商的人阶层广泛,这与北宋市的种类增多、打破了坊市制、放宽了市的时空限制有关,D项正确;北宋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提高”有误,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北宋中后期以前东京汴梁城内经商阶层构成情况,难以得出“开始发生变化”,排除B项;“形同虚设”太绝对化,排除C项。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周代祭天和祭祖的变化,主要与宗法制度的实行有关,因为按照宗法制度,人们更重视对于祖先的尊重和祭祀,故选C项;“天下为家”原指将君位传给儿子,把国家当作一家所私有,后泛指处处可以成家,不固定居住在一个地方,与祭天祭祖的重要性无关,排除A项;礼乐制度主要是关于社会秩序、礼仪习俗等方面,不直接反映对天地、祖先的敬畏,排除B项;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间的交融,这与周代祭天祭祖的提升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据材料孙吴政权实行的“兵业”屯田制,“把山越等少数民族从山林中迁出……以强行开发土地”可知,孙吴政权的措施可以调动士兵、山越等少数民族这些劳动力资源开发南方土地,从而推动南方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故选D项;“推动了”不合时空、逻辑,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安史之乱,排除A项;“改变了”绝对化,应为“缓解了”或“改善了”,此时江南农业仍落后于北方,排除B项;“南北商业贸易的流通”不合史实,三国时期战乱阻碍了南北贸易的发展,排除C项。
9.【答案】B
【解析】据材料“玉猪龙是红山文化中发现的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类玉器”可知玉猪龙广泛使用说明红山文化对于家猪相当熟悉,而家猪作为农业剩余的副产品,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意味着红山文化的农业生产较为发达,故选B项;材料并未介绍玉猪龙的具体制作工艺,无法体现“技术先进”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了红山文化地区广泛分布,不能代表其他地区也有广泛分布,排除C项;礼乐制度为基础的礼乐文化形成于西周时期,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三国时期,蜀国实力最弱,没有取得对孙吴的军事优势,故①错误;据材料“不留兵不置官”可知采取宽松的民族政策,故②正确;据材料“皆即其渠帅(首领)而用之”可以推动西南地区民族交融,故③正确;据材料“皆即其渠帅(首领)而用之”“不留兵不置官”说明任用少数民族上层进行管理,即采用“羁縻统治”政策,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天下路程图引》等一类由商人编撰的书籍,介绍了国内主要的水陆交通要道。”及所学可知,明末商人在经商的过程中记录了国内主要的水陆交通要道,并且在市面上出版了《天下水陆路程》,适应了当时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的需求,C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地理知识受到关注,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商人支持出版事业,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B项;经世致用一词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当时的伪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材料“清统治者逐渐将前朝设置的军事卫所改为府、州、县,或并入临近的行政区划;原有的卫学也改为府学、州学、县学,或并入附近的地方官学”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对地方行政机构和教育机构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强调的是国家治理的一体化,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家的地方治理,非教化在原卫所区发轫,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清王朝统治区域的扩大,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继承和发展,非废除,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一批拥有独特技艺的人来到京城并得到优待,使独具风姿的南疆技艺融入宫廷文化和国家礼乐制度,旨在塑造大一统国家的政治认同,B项正确;材料做法旨在塑造大一统国家的政治认同,不可能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经济基础,排除A项;满足统治阶级的物质文化需求是目的之一,而非主要目的,排除C项;天山南北地区的艺人来京,可以扩大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但并非主要目的,排除D项。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孙中山演讲涉及经济建设、民国政府迁都、民主政治建设等主题。这些主题都与民主共和国的建设密切相关。经济建设是民主共和国发展的基础,迁都等政治方面的谋划以及民主政治建设都是致力于构建民主共和国的表现,D项正确;孙中山在江西的活动主要涉及经济建设、民国政府迁都、民主政治建设等主题,并没有提及南北和议相关内容,南北和议是围绕南北双方停战、清帝退位、袁世凯当选总统等内容展开的,与孙中山在江西的这些活动主题不符,排除A项;1912年,袁世凯尚未复辟帝制。袁世凯复辟帝制是1915年开始的事情,此时孙中山在江西的活动与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没有关联,排除B项;从孙中山演讲的主题如经济建设、迁都、民主政治建设来看,并不是着重于让民众参与辛亥革命,因为1912年辛亥革命已经结束了根据所学可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缺乏群众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这段话是批判秦朝实行申不害、商鞅的法家之法,推行韩非的学说,憎恶帝王之道,以贪婪残暴为风俗,而不是用文德来教诲天下。这反映了秦朝统治的弊端,强调了这种统治方式必然导致灭亡,故选D项;材料主要是批判法家学说,与题意相悖,排除A项;材料重点在说秦朝的问题导致其灭亡,而非秦国统一,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法家思想导致的不良后果,批判了以法为教的做法,排除C项。
1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教仁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使之成为民国第一大党,并且删除原同盟会政纲中较为激进的部分,使之较为温和,这有利于扩大国民党的影响力,适应了当时政党政治的发展,C项正确;国民党的成立无法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材料内容也没有体现当时国民的思想情况,排除A项;1913年袁世凯解散国会,政党政治失败,不是成功借鉴,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救亡图存的革命理想,其并非材料主旨,而是主要体现了材料所述措施适应了当时政党政治发展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表现:欧洲流行“黑死病”英法爆发百年战争;商业危机等。(任答两点即可)
示例一:阐释:14—15世纪,欧洲流行“黑死病”,大量人口死亡,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发生严重饥荒。黑死病的流行使人们感到在死亡面前无能为力,人们逐所质疑教会宣扬的宗教思想,冲击了教会权威。同时,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一些知识分子宣扬人性的自由,推动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文艺复兴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长期被宗教戒律压抑和禁锢的人性,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本身和现世世界,鼓励人们为实现个人价值而冒险、奋斗,在一定程度上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示例二:阐释:1337—1453年,英法之间爆发百年战争,战争给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引发财政困难,使社会秩序紊乱。战争期间涌现出了一批以圣女贞德为代表的民族英雄,统治者通过宣扬民族英雄,促进了法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利于早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同时,百年战争的胜利使法国基本实现了国家统一、使国家的领土边界变得清晰和稳定,为国家主权的确立奠定了空间基础。14世纪初,法国召开三级会议,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形成等级君主制,王权得以强化,推动了法国从封建王国向近代国家的转型。
示例三:阐释:14—15世纪,奥斯曼帝国在扩张过程中,威胁到东西方之间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也使来自亚洲的商品因加价而奇贵,西方社会出现商业危机。为了缓解商业危机,西欧国家开始探寻从海上前往亚洲的航路。1492年哥伦布率船队到达美洲;1497—1498年,达·伽马率船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这些航路的发现,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加速了西方的资本原始积累。
(还可从经济层面解读,如对封建领主而言,庄园经济逐渐解体,封建领主实行租佃制,采取雇佣劳动,推行货币地租等,逐渐推动了农村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等)
18.【答案】(1)因贸易而兴起,城市规模不大;市民成分多样;有一定自由。
(2)以契约为纽带,确立了近代公民社会的基本原则;官员由市民推选产生并有任期限制,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雏形;否定了以出身定等级的封建制度,促进了社会流动。
19.【答案】(1)二重证据法;嘎仙洞祝文属于实物史料,印证了传世文献的记载;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对于研究鲜卑族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2)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提高了鲜卑贵族的汉文化水平;为后来的孝文帝改制奠定了基础;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解析】(1)研究方法:由材料二中“嘎仙洞的石壁上,发现了北魏皇帝祭祖时镌刻的祝文,文字内容与《魏书》相关记载大体一致”可知,这是实物史料和传世文献之间的互证,体现的是二重证据法。史料价值:结合所学可知,从史料类型上看,嘎仙洞祝文属于实物史料,印证了传世文献的记载;从作用上看,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从研究内容上看,对于研究鲜卑族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2)意义:由材料三中“太武帝还组织一批儒家学者对儒家典籍加以整理注释”可知,提高了鲜卑贵族的汉文化水平;由“他采取的这一系列的文化政策,为后来的孝文帝改制奠定了社会基础和人才基础”可知,为后来的孝文帝改制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可知,对当时的影响,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对后世的影响,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20.【答案】(1)特点:兼收并蓄,融合创新;各领域文化成就斐然;信奉伊斯兰教。因素:相对稳定的政局、发达的交通和经济的繁荣;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统治者重视;统一的语言和意识形态;阿拉伯人善于吸收借鉴其他地区文化。
(2)成就:用复杂的历法纪年;采用20进制;知道“零”的概念;创造了象形文字;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城市建筑、绘画、手工业发展成就突出。原因:生态环境变化毁坏了生存基础;内部的激烈争斗;封装的文明环境;外来侵略与破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