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孵化小鸡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 孵化小鸡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动物的分类
1.孵化小鸡
一、教学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鸡等动物通过产卵(蛋)并孵化的方式繁殖后代,理解“卵生”这一基本繁殖方式;了解卵生动物的共同特征:由母体产出卵,卵在体外发育成新个体;初步建立“生命从卵开始”的科学认知,认识到生命过程的有序性和条件依赖性。
2.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卵生动物繁殖方式的共同特点,发展归纳与概括能力;在探究孵化条件时,能初步运用因果思维,理解温度、湿度、通风、翻蛋等因素与孵化成功之间的关系;通过照蛋观察胚胎发育,发展基于证据进行简单推理和解释的能力。
3.探究实践: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从提出“小鸡是怎样出生的?”问题出发,进行猜想,设计并参与模拟或真实的孵化准备,记录现象,得出结论;学习并实践照蛋、观察胚胎发育等基本科学观察技能;在小组合作中,学习交流、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4.态度责任:激发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培养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在照顾孵化出的小鸡(或模拟情境)中,培养责任感和关爱小动物的意识;初步形成尊重证据、实事求是、合作分享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卵生”的概念,知道鸡是卵生动物,其繁殖过程需要经历孵化阶段;了解孵化小鸡所需的基本条件及其重要性;能通过观察描述鸡蛋在孵化过程中的一些变化。
2.教学难点:理解胚胎发育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而非“蛋一破就有小鸡”;建立“条件”与“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理解为什么特定的温度、湿度等条件对孵化成功至关重要;在没有真实孵化器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孵化条件和过程。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PPT):包含鸡蛋结构图、胚胎发育过程图、照蛋图片、不同动物卵的图片、卵生动物图片等;实物或模型:受精种鸡蛋、孵化器模型、手电筒;实验材料:透明容器、小杯子、湿度计/温度计模型、记录表。
2.学生准备:科学记录本、铅笔、橡皮。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想(约5分钟)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母鸡咯咯叫或小鸡叽叽叫的音频,或展示母鸡在窝里孵蛋的图片/短视频)
提问:“同学们,听!这是什么声音?看!母鸡在做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母鸡在孵蛋)
追问:“母鸡为什么要这样趴在窝里不动?它在等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等小鸡出来”)
引出核心问题:“小鸡到底是怎样出生的呢?它是从鸡蛋里直接跳出来的吗?”
2.提出猜想: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聚焦:“小鸡是从鸡蛋里出来的。”“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出来。”“需要母鸡孵。”
教师小结并板书核心猜想:小鸡是从鸡蛋里孵化出来的。
(二)探究与结论(约15分钟)
1.聚焦孵化条件:
提问:“我们也想试试孵小鸡,需要做哪些准备呢?”(引导学生从材料和条件两方面思考)
展示或引导学生回忆孵化器、种鸡蛋等材料。
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要让鸡蛋变成小鸡,需要哪些特别的条件?”(温度、湿度、空气、翻动等)
教师利用课件或板书,清晰呈现孵化小鸡的关键条件:
温度:37.8°C-39°C(强调“适宜”和“稳定”)
湿度:需要保持湿润,定期加水。
通风:保持空气新鲜,胚胎需要氧气。
翻蛋:帮助胚胎均匀受热,防止粘连,18天后停止。
简要说明“种鸡蛋”的特殊性(受精蛋)。
2.模拟/观察孵化过程:
方案A(有孵化器):展示班级正在进行的孵化装置,介绍各部分功能(温度控制器、水槽、翻蛋架)。强调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方案B(无孵化器):利用PPT动画或视频,清晰展示孵化21天的大致过程(重点:第1天-胚盘发育;第5-7天-照蛋可见血管;第18天-停止翻蛋;第21天-破壳而出)。
关键活动:模拟照蛋。
教师演示:在暗室(或用纸箱遮光)中,用强光手电筒从鸡蛋较大一端(气室端)照射。
展示不同发育阶段的照蛋图片(或视频):
早期:可见清晰的血管网,像蜘蛛网,有黑色小点(胚胎)。
中期:胚胎明显增大,血管更丰富。
后期:胚胎占据大部分空间,气室变大,可见胎动。
提问引导观察:“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变化说明什么?”(引导学生理解生命在蛋内的发育过程)。
3.得出结论:
展示小鸡破壳而出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总结:“小鸡是怎样出生的?”
教师明确并板书核心概念:
卵生:像鸡这样,由母体产出卵(蛋),卵在体外孵化出新生命的繁殖方式,叫做卵生。
卵生动物:靠卵生来繁殖的动物称为卵生动物。
(三)反思与评价(约7分钟)
1.比较与归纳:
提问:“除了鸡,我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也是这样出生的?”(引导学生说出蚕、乌龟、鹌鹑、鱼等)。
展示蚕卵、乌龟蛋、鹌鹑蛋、虹鳟鱼卵的图片。
引导学生比较:“鸡和蚕、乌龟、鹌鹑、虹鳟的繁殖方式有什么相同点?”(都是先产卵,再孵蛋)。
拓展:“科学家研究发现,恐龙也是卵生动物!”(激发兴趣)。
2.填写反思表格(投影或下发):
卵生动物(鸡、蚕、乌龟、鹌鹑、虹鳟...);卵的大小和形状;动物的特征(与繁殖方式相关,如:产卵、体外孵化、颜色、质地)。
(四)应用与迁移(约5分钟)
1.拓展思考:
提问:“如果我们想孵化鸽子,该怎么做呢?”
简要介绍:“鸽子也是卵生动物,但它的孵化方式有些不同,比如通常是公鸽和母鸽轮流孵蛋。”
布置小任务:“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和家人一起查找孵化鸽子(或你感兴趣的其他卵生动物,如鹦鹉、金鱼)的资料,了解它们的孵化条件和过程。也许下次可以尝试孵化另一种小动物!”
(五)阅读与新知(约8分钟)
1.共读科普短文: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动物孵化小知识》节选(投影或下发)。
重点内容:常见家禽的孵化天数:鸡(20-22天)、鸭(26-28天)、鹅(30-33天)。强调温度(37.8-39°C)、保湿(喷水/水床)、翻蛋、照蛋的共性。
乌龟孵化:强调孵化环境(沙土)、温度范围(25-33°C)、避光、通风、保湿、长时间(约2个月)等特点。
2.总结提升:
提问:“读了这些知识,你有什么新发现?”(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卵生动物孵化条件和周期的差异,以及对环境的依赖)。
教师总结:“不同的卵生动物,它们的卵和孵化方式虽然各有特点,但都体现了生命对环境的适应。了解这些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照顾它们。”
五、板书设计
3.1 孵化小鸡
一、孵化需要什么?
材料:种鸡蛋、孵化器、手电筒...
条件:温度:37.8°C-39°C;湿度:保持湿润;通风:新鲜空气;翻蛋:18天后停止。
二、观察与发现(照蛋):
早期:血管网+胚胎;中期:胚胎长大;后期:胎动,准备破壳而出;21天左右:破壳而出。
三、结论:
像鸡、蚕这样,由母体产出的卵(蛋),孵化出小动物的方式,叫做卵生。这样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四、还有谁是卵生动物?
鸡、蚕、乌龟、鹌鹑、虹鳟、恐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