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3.液体一、教学核心素养目标1.科学观念: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能初步建立“液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确定体积和质量”的科学认知,理解液体的基本特征,为后续学习物质状态打下基础。2.科学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推理等方式,分析液体与固体在形状、体积、质量等方面的差异,发展初步的比较与分类思维,提升科学解释能力。3.探究实践: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动手操作—记录数据—得出结论”的完整探究过程,学习使用量筒、量杯测量液体体积,掌握测量液体质量的基本方法,培养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能力。4.态度责任:在实验操作中培养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养成如实记录、尊重事实的习惯;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团队意识,激发对日常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与探究热情。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液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确定体积和质量”的基本性质;掌握使用量筒(或量杯)测量液体体积的正确方法;学会测量液体质量(通过“总质量减去容器质量”的间接方法)。2.教学难点理解“没有固定形状”与“有确定体积”之间的辩证关系;准确掌握测量液体质量时“去皮”或“差值计算”的操作逻辑;初步建立“液体具有确定质量”的科学概念。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演示器材:烧杯、量筒、量杯、天平、水、洗洁精、植物油、食用色素;板书卡片、记录表模板;安全提示卡片(如“轻拿轻放”“注意卫生”等)。2.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小烧杯2个、量筒1个、电子秤1台、水、洗洁精、植物油、不同颜色食用色素、记录本、铅笔。四、教学过程(40分钟)(一)问题与猜想(5分钟)导入情境:教师展示一杯水,轻轻晃动,提问:“水在杯子里是什么形状?如果我把它倒进不同形状的容器里,它的形状会变吗?”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提出核心问题:“水没有确定的形状,那它的体积是确定的吗?我们怎么知道它有多少?它有质量吗?怎么测量它的质量呢?”学生猜想: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记录典型猜想(如:“水的体积会变,因为形状变了”“水有质量,因为拿杯子感觉有重量”等),激发探究兴趣。(二)探究与结论(15分钟)活动1:测量液体的体积教师演示:将相同量的水分别倒入量筒和量杯,引导学生观察液面形状(凹液面),强调“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的读数方法。学生分组实验:用相同体积的水(如50mL)分别倒入量筒和量杯,记录读数,发现“虽然容器形状不同,但读数一致”,得出“水的体积是确定的”结论。活动2:测量液体的质量教师引导:“怎么测水的质量?直接放在秤上会流走!”启发学生想到“用容器装水再测”。指导步骤:①测空杯质量;②杯中加水;③测总质量;④用总质量减去空杯质量,得到水的质量。学生分组操作,记录数据,验证“水有确定的质量”。小结结论:液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三)反思与评价(5分钟)对比讨论:“测量液体和固体的质量、体积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引导学生从“形状是否固定”出发,分析:固体可直接用尺子量体积,液体需用量筒;固体可直接放秤上,液体必须用容器。强调:液体虽无固定形状,但在一定条件下(温度、压强不变),其体积和质量是确定的,这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四)应用与迁移(10分钟)制作“液体彩虹”:教师介绍:洗洁精、水、植物油密度不同,可分层。学生分组操作:按顺序(洗洁精→染色水→植物油)小心倒入杯中,观察分层现象。思考与讨论:“如果改变倒入顺序,还能做成彩虹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联系密度与流动性,激发进一步探究兴趣。(五)阅读与新知(5分钟)拓展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液体”的补充内容(如生活中的液体、液体的用途等),鼓励观察家中液体,记录其特征。课堂总结:液体无固定形状,但有确定体积和质量;学会了正确测量方法,并能应用于生活实践。五、板书设计4.3 液体一、液体的特征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有确定的体积、有确定的质量二、测量方法体积:量筒/量杯→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质量:总质量 空容器质量=液体质量三、与固体的不同固体:有固定形状→可直接测量液体:无固定形状→须用容器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