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物质改变了吗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6 物质改变了吗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物质改变了吗
一、教学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物体的变化,初步建立“物理变化”的概念,理解有些变化只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等外在形态,而构成物体的物质本身没有改变,从而形成对物质稳定性和变化形式的基本认知。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思维方法,从多个实例中找出共同特征,发展基于证据进行推理和得出结论的能力,初步建立“变与不变”的辩证思维。
3.探究实践: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观察现象—比较分析—归纳总结—迁移应用”的探究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和生活实例分析,提升观察、描述和解释自然现象的实践能力。
4.态度责任:激发学生对身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培养认真观察、尊重事实、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初步形成节约资源、珍惜物品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到有些物体的变化(如切割、挤压、弯折等)仅改变形状、大小等外在特征,而构成物体的物质本身没有改变,初步建立“物理变化”的概念。
2.教学难点: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改变,理解“构成物体的物质没变”的含义,避免将颜色、状态等非本质变化误认为物质改变。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木块、小凳子模型、完整与压扁的易拉罐、萝卜、棉花、布料、竹子制品等
2.学生准备:科学记录本、铅笔、橡皮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想(5分钟)
情境导入:
教师出示一块新橡皮和一块只剩一半的同款橡皮,提问:“同学们,看,这是我的新橡皮,现在只剩一半了。它发生了什么变化?和原来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学生自由发言,聚焦“形状变小了,但还是橡皮”这一关键点。
引出课题:“生活中,很多物体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物质改变了吗?”(板书课题)
学生猜想:
鼓励学生结合课前观察,提出自己的猜想:“你觉得哪些物体发生了变化?它们的物质变了吗?”
(二)探究与结论(15分钟)
1.观察与描述
教师依次展示或引导学生观察以下实例:木头→桌子、易拉罐→压扁的易拉罐、萝卜→萝卜丁、棉花→棉线(或棉布)
要求学生在科学记录本上描述:“变化前是什么样?变化后是什么样?”
2.比较与分析
组织小组讨论:“在这些变化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引导学生从“形状、大小、颜色、软硬、材料”等维度进行比较。
3.归纳与总结
师生共同梳理:木头还是木头,没有变成别的东西;铝罐还是铝,只是形状变了;萝卜还是萝卜,没有变成青菜或石头;棉花还是棉花,只是被加工成了线或布。
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结论:这些变化中,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只是形状、大小等发生了变化。
4.概念初步建立
教师点明:这类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在科学上称为物理变化(板书关键词)。
(三)反思与评价(5分钟)
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我们是怎么发现这些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的?”
师生共同总结方法:
1.先仔细观察变化前后的现象;
2.再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最后通过归纳,找出共同规律。
强调:只有不断观察、比较、思考,才能有深刻的发现。
(四)应用与迁移(10分钟)
1.生活实例分析
展示图片或视频:篆刻(石头刻成印章)、竹编(竹子编成筐)、织布(线织成布)、玉雕(玉石雕成工艺品)。
提问:“这些变化中,物质改变了吗?为什么?”
鼓励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进行判断和解释。
2.拓展思考
“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哪些类似的例子?(如折纸、剪窗花、捏橡皮泥、融化冰块等)它们的物质改变了吗?”
引导学生将知识迁移到更广泛的生活情境中。
(五)阅读与新知(5分钟)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阅读与新知”部分(如关于“物质的稳定性”或“物理变化的特点”等内容),巩固所学概念,并为后续学习(如化学变化)埋下伏笔。
五、板书设计
4.6 物质改变了吗
1.变了的:形状、大小、状态、位置……
2.没变的:构成物体的物质本身。
木头→桌子,还是木头
易拉罐→压扁,还是铝
萝卜→萝卜丁,还是萝卜
棉花→棉布,还是棉花
3.这类变化叫做物理变化。特点:没有产生新物质
4.科学方法:观察→比较→归纳→结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