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反思单元不一样的星星一、教学核心素养目标1.科学观念:通过阅读与探究,学生能够初步建立“恒星与行星是两类具有不同运动特征的天体”的科学观念,了解我国古代天文学家甘德、石申对天文观测的贡献,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长期而持续的过程。2.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思维方法,分析恒星与行星在运动方式、位置变化等方面的异同,发展基于证据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3.探究实践:通过观测、资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记录现象、合作交流的探究能力,体验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4.态度责任:激发学生对天文现象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感受我国古代科学成就的辉煌,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恒星与行星的主要区别(尤其是运动特征的不同),了解甘德、石申在天文观测方面的贡献。2.教学难点:理解行星“逆行”现象(如火星、金星有时自东向西运动)及其在古代观测中的意义;初步体会科学发现需要长期、系统的观察与记录。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恒星与行星特征对比卡片、《甘石星经》相关资料及甘德发现木星卫星的记载片段、月球“石申环形山”图片、小组活动记录表2.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一套“恒星”“行星”特征卡片。四、教学过程(一)问题与猜想(约5分钟)1.情境导入:教师播放一段星空视频,提问:“在夜晚的天空中,你看到的星星都是一样的吗?它们有没有什么不同?”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星星的观察或疑问。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不一样的星星》。古人早就发现,有些星星‘一动不动’,有些却‘走来走去’。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呢?”4.引导猜想:“你觉得哪些星星可能是‘会动’的?为什么?”鼓励学生基于已有经验提出初步假设。(二)探究与结论(约15分钟)1.阅读与分析:学生分组阅读提供的短文,圈出描述恒星和行星特征的关键词句。2.小组讨论:人们是怎样发现行星的?(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它们相对于其他星星位置发生变化)行星和恒星有什么不同?(恒星位置相对固定,组成星座形状不变;行星位置不断变化,像“行走”一样)3.教师引导:展示北斗七星四季指向变化的动画,强调“恒星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变”,而行星则会“穿行”于星座之间。4.介绍甘德与石申:他们用什么方法研究星星?(肉眼长期观测、记录位置、命名星官、编制星表)他们有哪些重要发现?(《石氏星表》、行星运行规律、甘德可能发现木星卫星)5.学生活动:每组发放“恒星”和“行星”特征卡片,进行配对分类,并填写简单对比表。6.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分类结果及理由,教师总结恒星与行星的核心区别。(三)反思与评价(约8分钟)1.引导反思:“本学期我们研究了很多不同种类的事物,比如动物、物质状态等。我们是怎样找到它们的共同特征的?”2.联系迁移:回忆熊科与猫科动物的共同特征(如胎生、哺乳、体表有毛等)。回忆固体、液体、气体的不同特征(如形状、流动性等)。3.活动体验:教师展示课前准备的各类事物卡片(如“老虎”“熊猫”“水”“石头”“鸟”“鱼”等),请学生上台进行“配对消除”,并说明配对理由。4.学生自评:“在今天的探究中,我学会了什么?我的观察和思考有进步吗?”(四)应用与迁移(约7分钟)1.拓展任务:“校园里有各种各样的树叶,它们也可以像星星一样被分类。你能想到哪些分类方法?”2.学生讨论并列举分类标准(如:单叶/复叶、形状、边缘是否有齿、表面光滑与否等)。3.布置课后任务:请学生课后收集校园中的树叶,尝试用至少两种方法进行分类,并记录分类依据。(五)阅读与新知(约5分钟)1.补充阅读:简要介绍“甘德发现木星卫星”的记载,并与伽利略的观测对比,强调我国古代天文成就的先进性。2.情感升华:展示“石申环形山”图片,说明国际社会对石申贡献的认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科学探索热情。3.结束寄语:“古人用肉眼就能发现宇宙的奥秘,今天我们有更多工具和知识。希望大家也能像甘德、石申一样,保持好奇心,勤于观察,勇于探索!”五、板书设计《不一样的星星》一、两类星星:恒星和行星恒星:位置相对固定,组成星座形状不变,像镶嵌在天球上。行星(5颗肉眼可见:金、木、水、火、土):位置不断变化,会“行走”于星座之间,有时会“逆行”(如火星、金星)。二、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智慧甘德和石申:长期肉眼观测,命名星官,编制《石氏星表》,发现行星运行规律,甘德最早发现木星卫星(比伽利略早近2000年)三、科学方法:观察→记录→比较→分类→发现规律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