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课时2 中国的河流 中国的自然灾害 环境保护与发展教材知识梳理知识点1 中国的河流 (省卷5年2考;兰州卷5年2考) 湘教八上P50~62;人教八上P42~52中国外流区与内流区分布图1.外流区为主(1)内流河与外流河分类 定义 主要河流 注入大洋 主要分布区 补给水源外流河(区) 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其所在流域称为外流区 黄河、长江、珠江、澜沧江 太平 洋 东部季风区 大气降水雅鲁藏布江、怒江 印度洋 额尔齐斯 河 北冰洋 非季风区 高山冰雪融水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内流河(区) 最终未能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其所在流域称为内流区 塔里木河(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 非季风区 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2)我国的湖泊湖泊 分布淡水湖 鄱阳湖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洞庭湖、太湖等 长江中下游、淮河下游等东部季风区咸水湖 青海湖 (我国最大的湖泊)、博斯腾湖、色林错等 青藏高原等西部内陆非季风区水文特征 影响因素 具体内容径流量 补给量、流域面积 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方式的河流,一般降水量越大,流量越大; 通常流域面积越大,流量越大汛期 气温、降水 我国内流河的汛期主要受气温的影响,外流河汛期主要受降水的影响含沙量 植被覆盖率 通常植被覆盖率越高,河流含沙量越小结冰期 气温 当气温低于0℃时,河流有结冰期水能资源 流量、地形 流量大、地势起伏大的地区水能资源丰富2.滚滚长江长江流域水系图(1)长江的概况发源地 唐古拉山脉的各拉丹冬峰注入海洋 东海长度及地位 6 300多千米,世界第 三 长河,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干流形状 “V+W”形流经省区 青、川、藏、云、渝、鄂、湘、赣、皖、苏、沪(11个)上中下游分界点 宜昌、湖口流经地形区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水文特征 径流量大、无结冰期、汛期长、含沙量小、无凌汛河段特征 上游 源头至湖北宜昌 流经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 水能 资源丰富中游 宜昌至江西湖口 落差小,众多支流汇入,荆江素有“九曲回肠”之称,水患频发下游 湖口至入海口 落差不足20米,水流平稳,江面开阔(2)长江的开发利用①水能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有“ 水能宝库 ”之称,位于湖北的 三峡 水利枢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②航运价值高:我国东西向交通的大动脉,航运条件优越,享有“ 黄金水道 ”之盛誉。(3)长江存在的问题与治理3.滔滔黄河黄河流域水系图(1)黄河的概况发源地 巴颜喀拉山脉注入海洋 渤海长度及地位 5 464千米,我国第二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干流形状 “几”字形流经省区 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9个)上中下游分界点 河口、桃花峪流经地形区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水文特征 径流量较小、汛期短(夏汛)、含沙量 大 、有结冰期、部分河段有凌汛各河段特征 上游 源头至内蒙古河口 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中游 河口至河南桃花峪 多支流,河流含沙量大下游 桃花峪至入海口 水流平缓,有“ 地上河 ”(2)黄河的开发利用①水资源:黄河塑造了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华北平原,为沿岸地区提供了灌溉水源。②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中游;国家对黄河实行梯级开发,陆续建成多座大型水电站,促进了流域的经济发展。(3)黄河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1.黄河凌汛的形成与治理2.黄河“地上河”的形成与治理知识点2 中国的自然灾害 (兰州卷5年1考) 湘教八上P63~68;人教八上P110~117中国主要地质灾害分布图 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1.地质灾害成因 应对措施地震 西南地区位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东南沿海地区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若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撤离到安全的空旷地带;若不能及时撤离,可以暂时躲避在墙角,护住头部等待救援滑坡、泥石流 山势陡峭、土质疏松、缺少植被保护、暴雨或降水集中 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2.气象灾害特殊天气 多发季节 应对措施干旱 不同季节交替发生 修建水利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约用水洪涝 若时间充足,要有序向高地等安全处转移;若无法转移,应立即爬上屋顶、大树等高处等待救援沙尘暴 春季 加强监测预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防风固沙梅雨 夏初 使用除湿设备;合理开窗通风;利用干燥剂等台风 夏、秋季 尽量避免外出;若在户外,应避开积水区及临时建筑物、广告牌寒潮 冬半年 加强灾害监测及预报;制订应急预案知识点3 环境保护与发展 人教八上P118~123环境问题 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表现 森林面积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解决措施 开源:积极研究和开发替代资源;加强储量勘探等 节流: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发展绿色经济等 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停止和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功能 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污染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手段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增加绿化面积,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环境问题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易错字词临摹 以下为本课时重点字词,注意规范书写!重难点突破重难点 河流的开发与利用黄河流域孕育了华夏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黄河下游干流改道频繁。通过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黄河流域现已满目青翠,绿意盎然,人与环境和谐共生。下图示意黄河流域范围,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简述黄河为古代农业生产提供的便利条件。提供灌溉水源;泥沙沉积塑造冲积平原;带来肥沃土壤,便于农耕。(2)历史时期,黄河下游干支流曾水量丰沛,船只如梭,湖泊星罗棋布。后来,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其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位于黄河 中游 (填“上游”或“中游”或“下游”)。一遇暴雨,黄土高原水沙俱下,许多河湖因泥沙淤塞而消失,黄河下游河床也不断抬高。为防止洪水外溢,人们被迫不断加高堤坝,从而形成“ 地上 河”。(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对黄河流域进行综合整治,保障了黄河长期安澜,传承弘扬了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简述我国治理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采取的具体措施。生物措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工程措施:修建梯田、打坝淤地、拦截泥沙,修建小浪底等水利枢纽调水调沙;管理措施:制定法规、调整农业结构、合理放牧,规范人类活动。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课时2 中国的河流 中国的自然灾害 环境保护与发展教材知识梳理知识点1 中国的河流 (省卷5年2考;兰州卷5年2考) 湘教八上P50~62;人教八上P42~52中国外流区与内流区分布图1.外流区为主(1)内流河与外流河分类 定义 主要河流 注入大洋 主要分布区 补给水源外流河(区) 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其所在流域称为外流区 黄河、长江、珠江、澜沧江 洋 东部季风区 大气降水雅鲁藏布江、怒江 印度洋河 北冰洋 非季风区 高山冰雪融水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内流河(区) 最终未能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其所在流域称为内流区 塔里木河(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 非季风区 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2)我国的湖泊湖泊 分布淡水湖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洞庭湖、太湖等 长江中下游、淮河下游等东部季风区咸水湖 (我国最大的湖泊)、博斯腾湖、色林错等 青藏高原等西部内陆非季风区水文特征 影响因素 具体内容径流量 补给量、流域面积 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方式的河流,一般降水量越大,流量越大; 通常流域面积越大,流量越大汛期 气温、降水 我国内流河的汛期主要受气温的影响,外流河汛期主要受降水的影响含沙量 植被覆盖率 通常植被覆盖率越高,河流含沙量越小结冰期 气温 当气温低于0℃时,河流有结冰期水能资源 流量、地形 流量大、地势起伏大的地区水能资源丰富2.滚滚长江长江流域水系图(1)长江的概况发源地 唐古拉山脉的各拉丹冬峰注入海洋长度及地位 6 300多千米,世界第 长河,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干流形状 “V+W”形流经省区 青、川、藏、云、渝、鄂、湘、赣、皖、苏、沪(11个)上中下游分界点 宜昌、湖口流经地形区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水文特征 径流量大、无结冰期、汛期长、含沙量小、无凌汛河段特征 上游 源头至湖北宜昌 流经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 资源丰富中游 宜昌至江西湖口 落差小,众多支流汇入,荆江素有“九曲回肠”之称,水患频发下游 湖口至入海口 落差不足20米,水流平稳,江面开阔(2)长江的开发利用①水能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有“ ”之称,位于湖北的 水利枢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②航运价值高:我国东西向交通的大动脉,航运条件优越,享有“ ”之盛誉。(3)长江存在的问题与治理3.滔滔黄河黄河流域水系图(1)黄河的概况发源地 巴颜喀拉山脉注入海洋长度及地位 5 464千米,我国第二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干流形状 “几”字形流经省区 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9个)上中下游分界点 河口、桃花峪流经地形区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水文特征 径流量较小、汛期短(夏汛)、含沙量 、有结冰期、部分河段有凌汛各河段特征 上游 源头至内蒙古河口 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中游 河口至河南桃花峪 多支流,河流含沙量大下游 桃花峪至入海口 水流平缓,有“ ”(2)黄河的开发利用①水资源:黄河塑造了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华北平原,为沿岸地区提供了灌溉水源。②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中游;国家对黄河实行梯级开发,陆续建成多座大型水电站,促进了流域的经济发展。(3)黄河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1.黄河凌汛的形成与治理2.黄河“地上河”的形成与治理知识点2 中国的自然灾害 (兰州卷5年1考) 湘教八上P63~68;人教八上P110~117中国主要地质灾害分布图 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1.地质灾害成因 应对措施地震 西南地区位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东南沿海地区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若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撤离到安全的空旷地带;若不能及时撤离,可以暂时躲避在墙角,护住头部等待救援滑坡、泥石流 山势陡峭、土质疏松、缺少植被保护、暴雨或降水集中 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2.气象灾害特殊天气 多发季节 应对措施干旱 不同季节交替发生 修建水利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约用水洪涝 若时间充足,要有序向高地等安全处转移;若无法转移,应立即爬上屋顶、大树等高处等待救援沙尘暴 春季 加强监测预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防风固沙梅雨 夏初 使用除湿设备;合理开窗通风;利用干燥剂等台风 夏、秋季 尽量避免外出;若在户外,应避开积水区及临时建筑物、广告牌寒潮 冬半年 加强灾害监测及预报;制订应急预案知识点3 环境保护与发展 人教八上P118~123环境问题 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表现 森林面积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解决措施 开源:积极研究和开发替代资源;加强储量勘探等 节流: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发展绿色经济等 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停止和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功能 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污染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手段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增加绿化面积,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环境问题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易错字词临摹 以下为本课时重点字词,注意规范书写!重难点突破重难点 河流的开发与利用黄河流域孕育了华夏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黄河下游干流改道频繁。通过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黄河流域现已满目青翠,绿意盎然,人与环境和谐共生。下图示意黄河流域范围,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简述黄河为古代农业生产提供的便利条件。(2)历史时期,黄河下游干支流曾水量丰沛,船只如梭,湖泊星罗棋布。后来,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其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位于黄河 (填“上游”或“中游”或“下游”)。一遇暴雨,黄土高原水沙俱下,许多河湖因泥沙淤塞而消失,黄河下游河床也不断抬高。为防止洪水外溢,人们被迫不断加高堤坝,从而形成“ 河”。(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对黄河流域进行综合整治,保障了黄河长期安澜,传承弘扬了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简述我国治理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采取的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课时2中国的河流中国的自然灾害环境保护与发展 - 学生版.docx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课时2中国的河流中国的自然灾害环境保护与发展.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