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教材知识梳理(含答案) 2026年中考地理一轮复习 (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教材知识梳理(含答案) 2026年中考地理一轮复习 (湘教版)

资源简介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教材知识梳理
知识点1 中国的土地资源 (兰州卷5年2考) 湘教八上P72~78;人教八上P58~63
1.特征: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空间分布不平衡,难以利用土地较多,后备耕地不足。
2.利用类型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布图
土地利用类型 所在干湿地区 主要分布地区
耕地 水田 湿润地区 南方地区
旱地 半湿润地区 北方地区
草地 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 北部、西部内陆地区
林地 湿润或半湿润地区 东北和西南部山区、东南部山区
难以利用土地 干旱、半干旱地区 新疆、内蒙古、青藏高原地区
3.合理利用土地
(1)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
利用类型 存在的问题 治理措施
耕地 面积日益减少,土壤肥力下降 切实保护耕地,提高耕地生产力水平;适当开垦荒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林地 滥伐森林 合理利用林地资源,护林造林,保育结合
草地 超载放牧或弃牧,毁草开荒 确定合理的载畜量,划区轮牧
(2)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 耕地 。
(3)耕地保护红线: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我国的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18亿亩。
知识点2 中国的矿产资源 湘教八上P79~86;人教八上P70~74
1.特征:矿产资源总量较大,矿种较为齐全,但地区分布不均衡;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部分资源供需失衡。
2.主要矿产资源及分布
(1)煤炭:集中分布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
(2)石油: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山东、陕西、甘肃、新疆等地。
(3)天然气:主要集中在新疆、陕西、四川等地。
(4)铁矿:主要分布在辽宁、四川、内蒙古、河北和山西等地。
3.避免过度依赖进口资源的措施:加强国内矿产资源的勘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资源的循环利用。
我国西气东输管道运输主干线路示意图
开发 条件 有利条件 储量丰富,国家政策支持,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
不利条件 环境恶劣、生态脆弱,距离消费市场远、交通不便等
开发 意义 输出地 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就业机会
输入地 缓解能源短缺局面,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知识点3 中国的水资源 (兰州卷5年1考) 湘教八上P87~92;人教八上P64~69
中国径流带分布图
南水北调线路示意图
1.时空分布不均
时间 空间
分布特点  夏秋 季节多, 冬春 季节少、年际变化大 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原因 受 夏 季风影响 受 海陆 因素和夏季风影响
影响 水旱灾害频发,农业生产不稳定,不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南北方耕地利用方式差异,南方以 水田 为主,北方以 旱地 为主;西北内陆为我国水资源最贫乏的地区
解决措施 兴建水库(如小浪底水利枢纽和三峡水利枢纽)  跨流域调水 工程(南水北调等)
(1)自然原因: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少,春季蒸发量较大;河流流量小,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大。
(2)人为原因: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生产生活需水量大;水资源污染和浪费现象严重。
2.南水北调工程
(1)引滦入津工程:将河北境内的滦河水跨流域调入天津,缓解当地的用水困难。
(2)引黄入晋工程:从黄河干流的万家寨水库引水,分别调入山西的太原、大同、朔州三个能源基地。
(3)引江济汉工程:从长江荆江河段引水至汉江高石碑镇兴隆河段的大型输水工程。
(4)引大入秦工程:把黄河支流大通河的水调入干旱缺水的兰州市秦王川盆地。
3.合理用水和保护水资源
知识点4 中国的海洋资源 湘教八上P93~98;人教八上P75~81
中国近海及主要海洋资源图
1.丰富的海洋资源
(1)空间资源:主要有耕海牧渔、填海造地、海岛开发、港口建设、海洋运输等。
(2)生物资源: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渔场和北部湾渔场是我国四大渔场;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是主要海产。
(3)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滨海砂矿等。
(4)化学资源:海盐和钾、镁、溴、碘等化学元素。盐场以长芦盐场、苏北盐场、布袋盐场和莺歌海盐场最为著名。
(5)能源资源:较为丰富,可开发利用率高,主要有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等。
2.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开发意义:为我国经济发展、能源、粮食安全提供保障;为生态保护和国防安全提供重要支持。
(2)环境问题:海洋灾害频繁、局部海域环境污染加剧、近海渔业资源衰竭等。
(3)保护措施: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防治海洋污染;禁渔期严禁捕鱼,保护渔业资源;对海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
易错字词临摹 以下为本章重点字词,注意规范书写!
重难点突破
重难点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规划建设的“西氢东送”管道西起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终点为北京市,全长400多千米。氢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展方向,成为京津冀三地合力实现区域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打造区域未来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选择。图1为“西氢东送”起终点及周边地区示意图,图2为绿氢资料卡。读图,完成1~2题。
图1 图2
1.“西氢东送”起点地区生产绿氢的能源可能是( D )
A.煤炭、石油    B.石油、天然气   
C.水能、地热能    D.风能、太阳能
2.“西氢东送”有利于京津冀地区( A )
A.优化能源结构转型 B.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
C.疏解城镇人口压力 D.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
【思路点拨】
1.绿氢通过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直接制取;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太阳能资源丰富;同时,该地区地势平坦,风力较大,且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风能资源丰富,所以“西氢东送”起点地区生产绿氢的能源可能是风能、太阳能。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对调入区 改善生态环境;缓解区域能源、资源的短缺;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对调出区 有利于环境保护;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工业化和城市的发展
对两区域的协调发展 加强了区域间的交流;有利于带动文化、经济的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的繁荣和稳定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教材知识梳理
知识点1 中国的土地资源 (兰州卷5年2考) 湘教八上P72~78;人教八上P58~63
1.特征: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空间分布不平衡,难以利用土地较多,后备耕地不足。
2.利用类型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布图
土地利用类型 所在干湿地区 主要分布地区
耕地 湿润地区 南方地区
半湿润地区 北方地区
草地 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 北部、西部内陆地区
林地 湿润或半湿润地区 东北和西南部山区、东南部山区
难以利用土地 干旱、半干旱地区 新疆、内蒙古、青藏高原地区
3.合理利用土地
(1)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
利用类型 存在的问题 治理措施
耕地 面积日益减少,土壤肥力下降 切实保护耕地,提高耕地生产力水平;适当开垦荒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林地 滥伐森林 合理利用林地资源,护林造林,保育结合
草地 超载放牧或弃牧,毁草开荒 确定合理的载畜量,划区轮牧
(2)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 。
(3)耕地保护红线: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我国的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18亿亩。
知识点2 中国的矿产资源 湘教八上P79~86;人教八上P70~74
1.特征:矿产资源总量较大,矿种较为齐全,但地区分布不均衡;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部分资源供需失衡。
2.主要矿产资源及分布
(1)煤炭:集中分布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
(2)石油: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山东、陕西、甘肃、新疆等地。
(3)天然气:主要集中在新疆、陕西、四川等地。
(4)铁矿:主要分布在辽宁、四川、内蒙古、河北和山西等地。
3.避免过度依赖进口资源的措施:加强国内矿产资源的勘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资源的循环利用。
我国西气东输管道运输主干线路示意图
开发 条件 有利条件 储量丰富,国家政策支持,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
不利条件 环境恶劣、生态脆弱,距离消费市场远、交通不便等
开发 意义 输出地 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就业机会
输入地 缓解能源短缺局面,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知识点3 中国的水资源 (兰州卷5年1考) 湘教八上P87~92;人教八上P64~69
中国径流带分布图
南水北调线路示意图
1.时空分布不均
时间 空间
分布特点 季节多, 季节少、年际变化大 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原因 受 季风影响 受 因素和夏季风影响
影响 水旱灾害频发,农业生产不稳定,不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南北方耕地利用方式差异,南方以 为主,北方以 为主;西北内陆为我国水资源最贫乏的地区
解决措施 兴建水库(如小浪底水利枢纽和三峡水利枢纽) 工程(南水北调等)
(1)自然原因: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少,春季蒸发量较大;河流流量小,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大。
(2)人为原因: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生产生活需水量大;水资源污染和浪费现象严重。
2.南水北调工程
(1)引滦入津工程:将河北境内的滦河水跨流域调入天津,缓解当地的用水困难。
(2)引黄入晋工程:从黄河干流的万家寨水库引水,分别调入山西的太原、大同、朔州三个能源基地。
(3)引江济汉工程:从长江荆江河段引水至汉江高石碑镇兴隆河段的大型输水工程。
(4)引大入秦工程:把黄河支流大通河的水调入干旱缺水的兰州市秦王川盆地。
3.合理用水和保护水资源
知识点4 中国的海洋资源 湘教八上P93~98;人教八上P75~81
中国近海及主要海洋资源图
1.丰富的海洋资源
(1)空间资源:主要有耕海牧渔、填海造地、海岛开发、港口建设、海洋运输等。
(2)生物资源: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渔场和北部湾渔场是我国四大渔场;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是主要海产。
(3)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滨海砂矿等。
(4)化学资源:海盐和钾、镁、溴、碘等化学元素。盐场以长芦盐场、苏北盐场、布袋盐场和莺歌海盐场最为著名。
(5)能源资源:较为丰富,可开发利用率高,主要有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等。
2.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开发意义:为我国经济发展、能源、粮食安全提供保障;为生态保护和国防安全提供重要支持。
(2)环境问题:海洋灾害频繁、局部海域环境污染加剧、近海渔业资源衰竭等。
(3)保护措施: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防治海洋污染;禁渔期严禁捕鱼,保护渔业资源;对海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
易错字词临摹 以下为本章重点字词,注意规范书写!
重难点突破
重难点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规划建设的“西氢东送”管道西起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终点为北京市,全长400多千米。氢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展方向,成为京津冀三地合力实现区域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打造区域未来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选择。图1为“西氢东送”起终点及周边地区示意图,图2为绿氢资料卡。读图,完成1~2题。
图1 图2
1.“西氢东送”起点地区生产绿氢的能源可能是(   )
A.煤炭、石油    B.石油、天然气   
C.水能、地热能    D.风能、太阳能
2.“西氢东送”有利于京津冀地区(   )
A.优化能源结构转型 B.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
C.疏解城镇人口压力 D.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
【思路点拨】
1.绿氢通过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直接制取;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太阳能资源丰富;同时,该地区地势平坦,风力较大,且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风能资源丰富,所以“西氢东送”起点地区生产绿氢的能源可能是风能、太阳能。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对调入区 改善生态环境;缓解区域能源、资源的短缺;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对调出区 有利于环境保护;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工业化和城市的发展
对两区域的协调发展 加强了区域间的交流;有利于带动文化、经济的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