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跨学科主题学习练习(含答案)2026年中考地理一轮复习 (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六跨学科主题学习练习(含答案)2026年中考地理一轮复习 (湘教版)

资源简介

专题六 跨学科主题学习
教材跨学科主题 试题链接 教材跨学科主题 试题链接
学会正确使用地图 P3 T5~7 理解中国人口政策 P80 T8~10
美化校园 P167 T14 认识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P166 T8~9
交通运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P33 T7~9 湖泊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P168 T15
探索外来食料作物传播史 P166 T6~7 自然资源与我们的 关系 P102 T3~4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P80 T5~7 科学技术与我们的 生活 P165 T4~5
探寻热带雨林的固碳功能 P67 T1~4 了解二十四节气 P165 T1~3
非教材跨学科主题 试题链接 非教材跨学科主题 试题链接
生态修复 P128 T7 智能路灯安装 P11 T6~7
旅游/逃生线路设计 P88 T8 黄河改道 P166 T10~11
中外经贸合作 P44 T12 文学著作 P167 T12~13
  了解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依托2025年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某校开展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下图是同学们设计创作的有关二十四节气的作品网页截图。读图,完成1~3题。
1.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观天察地、认识自然的智慧结晶,客观反映了( C )
A.昼夜交替现象 B.降水年际差异
C.气候冷暖变化 D.地球自转方向
2.芒种节气来临时,太阳直射点( B )
A.位于北半球,向南运动 B.位于北半球,向北运动
C.位于南半球,向南运动 D.位于南半球,向北运动
3.据图推断,芒种时节乙地( C )
A.正在种植冬小麦 B.正午太阳高度小于甲地
C.易发生洪涝灾害 D.白昼时间长于甲地
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明代《广博物志》记载:“伏羲始乘桴(即小筏子),轩辕作舟楫……”我国原始社会的渡水工具是各类浮具,后来演变成舟、筏。明朝时期江浙等地经济繁荣,造船技术达到鼎盛。如今,我国造船业正在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据此完成4~5题。
4.据材料推测我国原始社会渡水工具的主要原材料是( B )
A.青铜 B.竹木
C.陶瓷 D.石器
5.我国现代造船业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的意义是( A )
A.提高船舶工业的竞争力 B.提升河流、海洋航运能力
C.降低船舶货物运输成本 D.助力长三角粮食产量提高
探索外来食料作物传播史辣椒最早于公元前6 000多年出现在墨西哥,明朝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浙江,随后在我国各地广泛传播和种植。如今,“辣椒”是不少地方餐桌上的一大特色。下图示意辣椒传播路径。据此完成6~7题。
6.有关辣椒的传播路径,叙述正确的是( B )
A.自非洲向西到欧洲 B.自美洲向东到亚洲
C.经太平洋到大西洋 D.经印度洋到大西洋
7.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辣椒第一大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其主要原因有( D )
①新航路的开辟  ②人口众多,喜食辣椒  ③西方的殖民扩张  ④幅员辽阔,气候多样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认识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都江堰水利工程利用鱼嘴将岷江分成了内江和外江,有效控制内江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读都江堰水利工程建后示意图与不同时期外江和内江的水量差异图,完成8~9题。
8.都江堰建成前,成都平原水旱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 )
A.地势平坦,夏季降水集中 B.岷江泥沙淤积严重
C.高大山脉阻挡了夏季风 D.当地受台风影响大
9.都江堰建成后,关于其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A )
A.冬季大部分江水流入内江发挥灌溉作用
B.夏季大部分江水流入外江发挥发电作用
C.冬季大部分江水流入外江发挥排沙作用
D.夏季大部分江水流入内江发挥航运作用
黄河改道华北平原7 000多年前曾是大海湾,山东丘陵原为海中的一个大岛。黄河等河流携带大量泥沙逐步堆积,把海湾分成了南北两部分。由于黄河多次改道,以及其他河流的冲积,海湾内堆积的泥沙使陆地不断扩大,海岸线不断向外推移。经过长期的搬运和堆积,原来的海湾最终形成了华北平原(如图)。据此完成10~11题。
     
① ② ③  ④
10.表现华北平原形成的排序是( B )
A.③①④② B.②④③①
C.④②③① D.③①②④
11.此形成过程表明( C )
A.人类活动改变了山东丘陵的位置
B.海湾终将能变成陆地
C.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
D.全球陆地范围不断扩大
文学著作《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斯诺的著作,记录了1936年他在中国陕甘革命根据地采访的见闻。当中有一段对黄土高原的描写:“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队的猛犸,有的像滚圆的大馒头,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冈峦,上面还留着粗暴的指痕……”。下图为黄土高原示意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文中描写的内容突出了黄土高原地表特征( D )
A.冰川广布   B.开阔坦荡
C.山河相间   D.沟壑纵横
13.黄土高原地表景象的形成原因有( C )
①长期受到流水侵蚀   ②土质黏重,易溶于水
③过垦放牧,过度采矿   ④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美化校园校园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某中学老师带领学生开展以“美化校园”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活动。下图为某中学校园平面图。结合图表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任务一:了解学校绿地
校园绿地可以提升校园形象,为师生创造优美、安静的学习生活环境。
(1)课间休息时,地理老师组织学生们从2号教学楼步行到空中农场观察小麦的生长情况,他们的前进方向是 东北(方向) 。
任务二:调查校园植物
同学们经过实地调查,了解校园主要植物种类的分布。下表为校园部分植物分布。
植物名称 法国梧桐 白玉兰 蔷薇 腊梅 牡丹
植物种类 乔木 乔木 灌木 灌木 灌木
花期 4—5月 3—4月 4—5月 2—3月 4—5月
分布 林荫道 操场围墙 花圃 花圃
(2)法国梧桐最可能分布的绿地是( B )
A.草坪 B.林荫道
C.空中农场 D.花圃
(3)校园里可以欣赏到牡丹的季节是 春季 ,在此期间,校园路灯开启的时间逐渐 变晚 (变早/变晚)。
任务三:提出改进方案
根据相关文件规定,校园的绿地率不小于35%。高绿地的校园环境既能缓解学习压力,又可以净化空气,还有利于激发学生户外活动的兴趣。
(4)同学们调查发现,目前校园的绿地率暂未达到标准。为提高绿地率,请你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在房顶上种植花草,校园空地补种绿植,校园小道改建填补草皮等。
(5)教学楼紧邻新华路,车流量大,某同学提出在教学楼附近增种树木的建议,说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
降低噪声,净化空气。
任务四:应用拓展
随着科技和网络的迅速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很多的电子地图,这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小组成员在绘制校园平面图时,也利用电子地图对校园环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6)与纸质地图相比,列举电子地图的优势。
电子地图可放大、缩小或旋转;信息储量大;携带方便;内容更新快等。
15.湖泊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某地理小组开展以“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图1为鄱阳湖位置示意图,图2为南昌市气候资料图,图3为鄱阳湖不同季节景观图。请你结合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 图2  图3
【奇幻的“鄱湖景观”】每年雨季来临,河水丰盈之时,鄱阳湖烟波浩渺,成为“水世界”;雨季结束后,鄱阳湖“枯水一线”,湖滩大面积裸露,野草迅速生长,形成“大草原”。
(1)与夏季相比,秋冬季节鄱阳湖草原面积更 大 。
(2)分析鄱阳湖水域面积季节变化大的原因。
降水季节变化大,导致鄱阳湖水位变化大。
【珍贵的“生态湖泊”】鄱阳湖处处是宝,水中有鱼,空中有鸟,水面有船,湖岸有厂,湖畔有田。由于不合理的开发,鄱阳湖曾出现环境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和修复鄱阳湖的生态环境,鄱阳湖焕发勃勃生机。
(3)请你为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献计献策。
建立自然保护区;设立禁渔区和禁渔期;禁止捕杀鸟类;污水达标排放;退田还湖还湿;加大环保宣传力度等。专题六 跨学科主题学习
教材跨学科主题 试题链接 教材跨学科主题 试题链接
学会正确使用地图 P3 T5~7 理解中国人口政策 P80 T8~10
美化校园 P167 T14 认识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P166 T8~9
交通运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P33 T7~9 湖泊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P168 T15
探索外来食料作物传播史 P166 T6~7 自然资源与我们的 关系 P102 T3~4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P80 T5~7 科学技术与我们的 生活 P165 T4~5
探寻热带雨林的固碳功能 P67 T1~4 了解二十四节气 P165 T1~3
非教材跨学科主题 试题链接 非教材跨学科主题 试题链接
生态修复 P128 T7 智能路灯安装 P11 T6~7
旅游/逃生线路设计 P88 T8 黄河改道 P166 T10~11
中外经贸合作 P44 T12 文学著作 P167 T12~13
  了解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依托2025年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某校开展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下图是同学们设计创作的有关二十四节气的作品网页截图。读图,完成1~3题。
1.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观天察地、认识自然的智慧结晶,客观反映了(   )
A.昼夜交替现象 B.降水年际差异
C.气候冷暖变化 D.地球自转方向
2.芒种节气来临时,太阳直射点(   )
A.位于北半球,向南运动 B.位于北半球,向北运动
C.位于南半球,向南运动 D.位于南半球,向北运动
3.据图推断,芒种时节乙地(   )
A.正在种植冬小麦 B.正午太阳高度小于甲地
C.易发生洪涝灾害 D.白昼时间长于甲地
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明代《广博物志》记载:“伏羲始乘桴(即小筏子),轩辕作舟楫……”我国原始社会的渡水工具是各类浮具,后来演变成舟、筏。明朝时期江浙等地经济繁荣,造船技术达到鼎盛。如今,我国造船业正在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据此完成4~5题。
4.据材料推测我国原始社会渡水工具的主要原材料是(   )
A.青铜 B.竹木
C.陶瓷 D.石器
5.我国现代造船业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的意义是(   )
A.提高船舶工业的竞争力 B.提升河流、海洋航运能力
C.降低船舶货物运输成本 D.助力长三角粮食产量提高
探索外来食料作物传播史辣椒最早于公元前6 000多年出现在墨西哥,明朝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浙江,随后在我国各地广泛传播和种植。如今,“辣椒”是不少地方餐桌上的一大特色。下图示意辣椒传播路径。据此完成6~7题。
6.有关辣椒的传播路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非洲向西到欧洲 B.自美洲向东到亚洲
C.经太平洋到大西洋 D.经印度洋到大西洋
7.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辣椒第一大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其主要原因有(   )
①新航路的开辟  ②人口众多,喜食辣椒  ③西方的殖民扩张  ④幅员辽阔,气候多样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认识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都江堰水利工程利用鱼嘴将岷江分成了内江和外江,有效控制内江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读都江堰水利工程建后示意图与不同时期外江和内江的水量差异图,完成8~9题。
8.都江堰建成前,成都平原水旱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平坦,夏季降水集中 B.岷江泥沙淤积严重
C.高大山脉阻挡了夏季风 D.当地受台风影响大
9.都江堰建成后,关于其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季大部分江水流入内江发挥灌溉作用
B.夏季大部分江水流入外江发挥发电作用
C.冬季大部分江水流入外江发挥排沙作用
D.夏季大部分江水流入内江发挥航运作用
黄河改道华北平原7 000多年前曾是大海湾,山东丘陵原为海中的一个大岛。黄河等河流携带大量泥沙逐步堆积,把海湾分成了南北两部分。由于黄河多次改道,以及其他河流的冲积,海湾内堆积的泥沙使陆地不断扩大,海岸线不断向外推移。经过长期的搬运和堆积,原来的海湾最终形成了华北平原(如图)。据此完成10~11题。
     
① ② ③  ④
10.表现华北平原形成的排序是(   )
A.③①④② B.②④③①
C.④②③① D.③①②④
11.此形成过程表明(   )
A.人类活动改变了山东丘陵的位置
B.海湾终将能变成陆地
C.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
D.全球陆地范围不断扩大
文学著作《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斯诺的著作,记录了1936年他在中国陕甘革命根据地采访的见闻。当中有一段对黄土高原的描写:“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队的猛犸,有的像滚圆的大馒头,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冈峦,上面还留着粗暴的指痕……”。下图为黄土高原示意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文中描写的内容突出了黄土高原地表特征(   )
A.冰川广布   B.开阔坦荡
C.山河相间   D.沟壑纵横
13.黄土高原地表景象的形成原因有(   )
①长期受到流水侵蚀   ②土质黏重,易溶于水
③过垦放牧,过度采矿   ④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美化校园校园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某中学老师带领学生开展以“美化校园”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活动。下图为某中学校园平面图。结合图表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任务一:了解学校绿地
校园绿地可以提升校园形象,为师生创造优美、安静的学习生活环境。
(1)课间休息时,地理老师组织学生们从2号教学楼步行到空中农场观察小麦的生长情况,他们的前进方向是 。
任务二:调查校园植物
同学们经过实地调查,了解校园主要植物种类的分布。下表为校园部分植物分布。
植物名称 法国梧桐 白玉兰 蔷薇 腊梅 牡丹
植物种类 乔木 乔木 灌木 灌木 灌木
花期 4—5月 3—4月 4—5月 2—3月 4—5月
分布 林荫道 操场围墙 花圃 花圃
(2)法国梧桐最可能分布的绿地是(   )
A.草坪 B.林荫道
C.空中农场 D.花圃
(3)校园里可以欣赏到牡丹的季节是 ,在此期间,校园路灯开启的时间逐渐 (变早/变晚)。
任务三:提出改进方案
根据相关文件规定,校园的绿地率不小于35%。高绿地的校园环境既能缓解学习压力,又可以净化空气,还有利于激发学生户外活动的兴趣。
(4)同学们调查发现,目前校园的绿地率暂未达到标准。为提高绿地率,请你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5)教学楼紧邻新华路,车流量大,某同学提出在教学楼附近增种树木的建议,说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
任务四:应用拓展
随着科技和网络的迅速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很多的电子地图,这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小组成员在绘制校园平面图时,也利用电子地图对校园环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6)与纸质地图相比,列举电子地图的优势。
15.湖泊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某地理小组开展以“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图1为鄱阳湖位置示意图,图2为南昌市气候资料图,图3为鄱阳湖不同季节景观图。请你结合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 图2  图3
【奇幻的“鄱湖景观”】每年雨季来临,河水丰盈之时,鄱阳湖烟波浩渺,成为“水世界”;雨季结束后,鄱阳湖“枯水一线”,湖滩大面积裸露,野草迅速生长,形成“大草原”。
(1)与夏季相比,秋冬季节鄱阳湖草原面积更 。
(2)分析鄱阳湖水域面积季节变化大的原因。
【珍贵的“生态湖泊”】鄱阳湖处处是宝,水中有鱼,空中有鸟,水面有船,湖岸有厂,湖畔有田。由于不合理的开发,鄱阳湖曾出现环境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和修复鄱阳湖的生态环境,鄱阳湖焕发勃勃生机。
(3)请你为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献计献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