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 4 Digital life Presenting ideas Reflection 表格式教学设计-外研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Unit 4 Digital life Presenting ideas Reflection 表格式教学设计-外研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新教材外研社八上Unit4教学设计
设计者
课型 Unit 4 Digital life Presenting ideas+Reflection
课时介绍 本课时为 “听说整合与思维培养” 课型,紧扣 “数字生活利弊” 子话题展开。以 “数字生活利大于弊 / 弊大于利” 辩论为核心活动,通过 “导入激活 — 辩论准备 — 课堂实践 — 投票评价 — 反思总结” 的进阶流程,引导学生掌握辩论相关词汇(如 debate, advantage, disadvantage)及功能句型(开场、论点陈述、反驳、总结句型)。结合分组协作整理论点、课堂辩论实践与课后反思任务,在提升听说表达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辩证看待数字生活的意识,深化对 “合理使用数字技术” 的认知。
语篇分析 语篇:Presenting ideas & Reflection 【What】文本包含两部分核心内容: 辩论活动指导:明确 “数字生活利弊” 辩论的 4 个步骤(分组选立场→搜集素材→组织观点→课堂辩论),指定 6 个思考维度(沟通、安全、学习、健康、影音、新闻),提供辩论语言支架(开场:We believe that...;论点:Digital technology allows us to...;反驳:I'm afraid I have to disagree...;总结:There is no doubt that...); 反思框架:含 “数字技术与我们” 的认知梳理(It makes life easy./We should use it...)及能力自评维度(词汇运用、不定式作宾语补足语、描述数字技术未来)。 【Why】通过辩论活动搭建 “输入 — 输出” 桥梁,既为听说训练提供具体话题与语言工具,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字生活的多面性;反思环节则帮助学生梳理课堂收获,将辩论中的碎片化观点转化为系统认知,实现 “语言学习” 与 “思维成长” 的双重目标。 【How】采用 “步骤化 + 支架化” 设计:辩论步骤从准备到实践层层递进,降低活动难度;语言支架分功能呈现(开场、论点、反驳、总结),适配八年级学生 “模仿 — 运用” 的语言学习规律;反思框架以勾选与填空形式呈现,简洁明了,便于学生快速完成自我评估。
教学目标 1. 能认读 “debate, advantage, disadvantage, communicate, safety, health, convenient” 等辩论与数字生活主题词汇(正确率≥90%);理解辩论步骤(分组、备素材、组织观点、辩论)及语言支架(开场、论点、反驳、总结句型),准确完成 “辩论步骤匹配” 任务(正确率≥85%)。(学习理解) 2. 能小组合作,围绕 “沟通、学习、健康” 等 3 个维度整理数字生活利弊论点(每维度至少 2 个论点),并运用 “Digital technology allows us to.../It has made life easier by...” 等句型口头陈述;参与课堂辩论,尝试用 “I'm afraid I have to disagree. But in fact...” 进行简单反驳。(应用实践) 3. 能结合辩论体验完成反思表,用单元词汇(如 digital life, convenient, health)简述 “如何合理使用数字技术”(30-50 词),体现对 “数字生活平衡” 的初步认知。(迁移创新)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分步指导,掌握辩论准备方法与核心语言支架(开场、论点、反驳句型);能小组协作整理论点并参与课堂辩论,实现 “听 — 说” 技能联动。 难点:在辩论中兼顾 “论点针对性” 与 “反驳合理性”,既能围绕 “沟通、健康” 等维度准确陈述利弊,又能基于对方观点提出有依据的反驳;在反思中清晰表达 “合理使用数字技术” 的具体想法,避免内容笼统。
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作为 “数字原住民”,学生日常接触手机、电脑等数字产品,对 “数字生活” 有直接体验(如线上学习、视频沟通、刷短视频),能零散说出 “方便”“伤眼睛” 等利弊,但缺乏系统梳理与辩证分析能力,对 “辩论” 形式有初步认知(如分组对抗),易产生参与兴趣。 2. 语言能力:已掌握简单的一般现在时、情态动词(can, should),能理解基础功能句型,但 “debate, disadvantage, reflect” 等辩论与反思类词汇储备不足;能口头表达简单观点,但 “结构化陈述论点”“针对性反驳” 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弱;书面反思易出现 “词汇单一、逻辑松散” 问题。 3. 学习需求:对 “辩论” 这类互动性活动兴趣浓厚,需要清晰的步骤指引(如分组任务清单)和具体的语言支架(如句型模板)降低难度;反思环节需结合自身辩论体验,避免空泛,需教师引导关联实际生活(如 “每天使用电子设备时长”)。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
1. 情景导入,激活主题与词汇(学习理解) 1. 主题唤醒: (1)展示 “学生线上学习”“家人视频通话”“长时间刷手机” 三组生活图片,提问:“What do these pictures show Do you have these experiences Is it good or bad ” 引导学生用简单英语描述(如 “It’s a student studying online. It’s convenient.”),激活数字生活相关经验。 (2)呈现核心词汇(debate, advantage, disadvantage, communicate, safety, health),结合图片开展 “词汇 — 场景连线” 游戏(如将 “health” 连线到 “长时间刷手机” 图片,说明 “Bad for health”),教师补充发音(如 “disadvantage / d s d vɑ nt d /”)。 2. 辩论预热:播放 1 分钟简单辩论片段(学生模拟 “数字生活利 / 弊”),提问:“What are they doing What do we need to do for a debate ” 引导学生猜测辩论步骤,自然过渡到教材 “Presenting ideas” 活动指导。 1. 观察学生图片描述的参与度(主动举手人数≥70%),评估对 “数字生活” 主题的熟悉度; 2. 统计词汇连线正确率(目标≥90%),检查核心词汇的场景化理解; 3. 记录学生对 “辩论步骤” 的猜测内容(至少说出 2 个步骤,如 “Choose side, talk about ideas”),判断背景知识激活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图片激活学生自身的数字生活经验,快速聚焦 “数字生活利弊” 核心话题,降低主题的抽象感,使学生能快速关联自身经历参与表达。“词汇 — 场景连线” 游戏将核心词汇与具体生活场景绑定,在强化词汇记忆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词汇的含义与使用场景,实现词汇的场景化习得。播放辩论片段直观呈现活动形式,引导学生猜测辩论步骤,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又为后续学习教材中的辩论步骤做好铺垫,实现 “经验激活 — 词汇巩固 — 活动导入” 的阶梯式衔接,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 分组准备,搭建辩论支架,课堂辩论与投票,实践表达。(应用实践) 1. 步骤解析: (1)带领学生阅读教材 Step1-Step2,用 “流程图” 展示辩论准备步骤:①分组选立场(Pro: 利大于弊 / Con: 弊大于利);②围绕 “沟通、学习、健康”3 个维度搜素材(可结合生活经验,如 “沟通:WeChat helps talk with friends far away”);③用教材支架组织观点(开场、论点句型)。 (2)发放 “论点整理表”(维度:沟通 / 学习 / 健康;论点:;例子:),示范填写(如 “学习:Advantage—Digital technology allows us to study online. Example: We can take online classes at home.”)。 2. 小组协作: (1)学生分组(4-5 人 / 组),确定立场后讨论素材,填写 “论点整理表”,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帮助素材匮乏小组,如提示 “健康:Disadvantage—Too much screen time hurts eyes. Example: My friend wears glasses because of playing phone too much”)。 (2)每组推选 1 名 “发言人”,用教材句型(“We believe that.../It has made life easier by...”)口头展示 1 个核心论点,教师点评并补充反驳句型(“I'm afraid I have to disagree. But in fact, we can set time to use phones.”)。 3. 辩论规则说明: (1)讲解教材 Step3-Step4:①辩论流程(开场→多轮论点陈述→反驳→总结);②评价标准(认真听、不打断、语言礼貌、表达清晰)。 (2)邀请 2 组(Pro vs Con)进行示范辩论(5 分钟):发言人依次开场、陈述论点,其他组尝试用反驳句型提问,教师引导规范表达(如 “Please say ‘I'm afraid I have to disagree’ first”)。 2. 全员辩论:(1)各组依次开展辩论(每组 8 分钟),教师巡视,及时纠正不规范行为(如打断他人),提醒使用支架句型。(2)辩论结束后,全班按 “评价标准” 投票选出 “最佳团队”(得票最高组),并说明理由(如 “They spoke clearly and listened carefully”)。 检查学生 “论点整理表” 的完整性(每组至少填写 3 个论点,含例子),达标率目标≥85%;2. 观察发言人的句型运用情况(准确使用开场 / 论点句型≥80%),评估语言支架的掌握; 3. 记录学生对反驳句型的重复能力(能复述 1 句完整反驳句≥70%),判断支架搭建效果。 4.观察示范辩论中各组的参与度(每组至少 2 人发言),评估对辩论流程的理解; 5. 记录全员辩论中句型的使用率(每组至少使用 3 次核心句型),达标率目标≥80%;3. 检查投票理由的完整性(至少说出 1 个评价标准,如 “Listened carefully”),评估对规则的认知。
设计意图:以 “流程图” 可视化辩论准备步骤,帮助学生理清逻辑,降低认知负荷;“论点整理表” 提供结构化工具,引导学生系统整合 “沟通、学习、健康” 维度的论点,培养逻辑思维与素材梳理能力,同时通过教师示范明确填写标准,保障学习的方向性。小组讨论促进思维互补与合作能力培养,教师针对性指导(如素材提示)保障各小组任务完成度;推选发言人展示并补充反驳句型,既检验准备成果,又为学生搭建清晰的语言支架,实现 “素材整理 — 语言表达” 的能力进阶。讲解辩论流程与评价标准,明确活动规范,增强辩论的有序性;示范辩论直观呈现活动形式,降低全员辩论的难度,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辩论基本操作,激发参与信心。
3. 反思总结,深化认知(迁移创新) 1. 反思引导: (1)带领学生完成教材 “Reflection” 部分:①勾选能力自评(词汇运用、不定式、描述未来);②填写 “Digital technology and us”(如 “We should use it carefully./We need to think about future digital life”)。 (2)提问:“What did you learn from the debate How to use digital life well ” 引导学生结合辩论体验发言(如 “We can use phones to study, but not play too much”)。 2. 书面反思:(1)学生用 30-50 词写 “如何合理使用数字技术”,要求含至少 2 个单元词汇(如 digital life, convenient, health),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帮助逻辑松散学生,如提示 “First... Then...”)。3. 主题升华:教师总结:“Digital life is convenient, but we need to control time and keep healthy. Balance is important!” 引导学生齐读核心观点,深化认知。 检查反思表的完成率(100%),评估能力自评的真实性; 2. 批改书面反思(词汇使用率≥2 个、观点明确达标率≥80%),评估迁移运用能力;3. 观察学生齐读时的投入度(声音洪亮、态度认真≥90%),评估对核心观点的认同度。
【Summary&Homework】 师生总结: (1)核心词汇:debate, advantage, disadvantage, communicate, safety, health; (2)辩论句型:We believe that.../It has made life easier by.../I'm afraid I have to disagree. But in fact...; (3)核心观点:Balance digital life and real life, use it carefully. 2. 布置作业:(1)基础作业:完善书面反思(结合教师点评),补充 “新闻 / 影音” 维度的数字生活利弊(各 1 点);(2)拓展作业:和家人讨论 “数字生活的变化”,用英语记录 1 句对话(如 “Mom: Digital life helps buy things online. Me: But we need to be careful with online safety.”),下节课分享。 观察学生能否跟随复述核心词汇、句型与观点(≥80% 学生能完整复述),评估课堂知识掌握情况; 2. 基础作业:检查反思补充的完整性(“新闻 / 影音” 维度各 1 点,达标率≥85%);3. 拓展作业:通过下节课分享,评估学生 “将课堂认知迁移到家庭场景” 的能力(≥70% 学生能完整记录对话)。
设计意图:通过完成教材反思板块,引导学生开展能力自评与观点梳理,确保反思的真实性与针对性;结合辩论体验的提问,促使学生将课堂活动与自身生活经验关联,避免反思内容空泛;书面反思要求运用单元词汇并规范篇幅,既巩固词汇知识,又锻炼语言组织和逻辑表达能力,教师的巡视指导助力逻辑松散的学生提升表达条理性,实现 “自我评估 — 经验关联 — 语言运用” 的认知深化。教师总结核心观点并引导学生齐读,将课堂零散观点提炼为 “平衡数字生活” 的理性认知,通过齐读强化学生对这一观点的认同与记忆,实现认知的升华。
板书设计
Unit 4 Digital life (Presenting ideas+Reflection) 核心词汇(Key Vocabulary)debate, advantage, disadvantage, communicate, safety, health二、辩论句型(Debate Sentences) 开场:We believe that.../ In our opinion... 论点:Digital technology allows us to.../ It has made life easier by... 反驳:I'm afraid I have to disagree. But in fact... 总结:There is no doubt that.../ It's clear that we should... 三、辩论步骤(Debate Steps)1. Choose side → 2. Collect ideas → 3. Practise & debate → 4. Vote四、核心观点(Core Idea)Balance digital life and real lif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