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
八年级语文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学校举办了“生活处处见语文”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辨音识形,用好祖国文字
诗文如镜,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可以映照出作者的思想或心境。文人墨客登山临水,各抒所感,为山川之美增添了不同的人文情致。同样观山,既有雄奇壮丽的“重岩叠嶂”,也有困顿迷茫的“山重水复”【甲】同样看水,既有“洪波涌起”的浩hàn壮阔,也有“素湍绿潭”的清澈平静。阅读古人诗文,山水的盎然生趣会悄然( )流入读者心间。正如南朝的吴均所言:“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乙】一段段感人的文字,无不zhāng显炽( )热的家国情怀,无不震撼人们的心灵。让我们跟随先人的步伐,暂时忘却生活的忙碌,乐享自然,走近自然。
1. 给这段文字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加点的字注音。
浩hàn( ) zhāng( )显 悄然( ) 炽热( )
2. 同学们对【甲】【乙】两处的标点符号使用有分歧,你认为下列用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 B. 【甲】;【乙】”。 C. 【甲】;【乙】。” D. 【甲】,【乙】”。
3. 请找出文中有语病的句子并修改。
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玲、张小斐、许君聪演出的小品《一波三折》情节抑扬顿挫,令人回味。
B. 国家公祭日如振聋发聩的警钟警示着我们:即便如今阳光普照,也勿忘曾经黑暗沉沉。
C. 国庆期间,李庄古镇热闹非凡,晚上那五彩斑斓的霓虹灯使我眼花缭乱。
D. 朱彦夫在担任西里镇张家泉村村支书的25年时间里,为了村民的富裕,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千方百计发展农业。最终扭转了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
任务二:文海揽胜,探寻文化源流
5. 学校开展了“追溯五四青年精神内涵”的书法比赛。下面是同学们收集的书法作品。对这四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字体属于楷书,形体方正,结体均衡,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严谨方正。
B. 字体属于隶书,体态宽扁,古朴典雅,展现出“厚德”与“自强”的巨大力量
C. 字体属于行书,结构匀称,笔画齐整,端庄中表现了士的广阔胸怀和坚定意志。
D. 字体属于草书,连绵回绕,自由飘逸,展现出英雄人物的壮志豪情。
6.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诗十九首》是一组古诗,作者不详。其语言铿锵,描写生动,在七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B. 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但由于其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所以更接近于通讯体裁。
C. 律诗是古体诗的一种,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D. 郦道元,北宋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7. 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一项是( )
推进古籍工作,抢救保护是前提。 , , 。 。 , 。
①从彰显深邃智慧的四书五经、六韬三略,到印刻世风人情的唐诗宋词、明清小说
②因此,加大古籍抢救保护力度,更加重视海外古籍、简帛文献、石刻文献的重新发现
③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④从记录历史信息的帛书简册、线装书册,到包含丰富知识的经史子集、数术方技
⑤然而,古籍较为脆弱,容易因为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亡佚
⑥才能为我们更好挖掘整理、综合利用古代文献夯实根基
A. ④①③⑤②⑥ B. ⑤②①④③⑥ C. ②⑥④①③⑤ D. ①④③⑤②⑥
8. 中国是诗的国度,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骚客游历天南地北,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诗文。请将空缺的诗句补充完整。
白居易骑马游西湖,见“(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赞早春花草;王维单车出边塞,借“(3)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叹身世飘零;崔颢登黄鹤楼看到明丽景色“(5)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为抒发乡愁作铺垫;刘桢借松柏之刚劲,以“(7)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明志向之坚贞;王绩登临东皋,望“树树皆秋色,(9)______________”,慨秋之萧瑟;曹植至梁甫,察“柴门何萧条,(10)______________”,惊野兽出没。
任务三:学以致用,助力校园活动
9. 马尔克斯曾说过:“守信是一项财宝,不应该随意虚掷。”枫叶中学制作了一份诚信小报,请你一起来编辑。
诚信小报 曾子烹彘美名传立华夏模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5年9月5日
标题:________ 9月4日,枫叶中学结合本校情况精心策划并开展了以“讲诚信·创文明”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该活动旨在深化学生诚信意识,促进文明校园建设。 主题活动上,学生代表讲述了一系列诚信故事,激励学生们坚持诚信,做文明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此外,学校还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海报等方式,营造浓厚的诚信教育氛围。活动得到了师生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这次活动,对诚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诚信事迹宣传 诚信名言集锦
(1)小语撰写了一则消息放在小报头条位置,请你给这则消息补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5个字)
(2)小文想利用搜集的故事拟一副对联放在报眉位置,请你帮她写出下联。
上联:曾子烹彘美名传立华夏模范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共60分)
(一)(16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笨”孩子与科学之路
王继怀
①杨振宁先生晚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总会带着几分笑意提到一个词——“笨”。
②七岁那年,杨振宁随父母住在厦门。他家门前有一片广阔的草地,那是一个夏日雨后,草叶上的水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小振宁发现不远处有一块大石头,他心血来潮,想要跳过去。他目测了一下距离,觉得没有问题。于是,他后退几步,助跑,起跳——然而,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低估了石头的距离。只听“噗通”一声,他整个人结结实实地摔在了石头前,满身泥水,额头也磕破了。母亲闻声赶来,一边心疼地替他清理,一边忍不住责备:“你这孩子,怎么这么‘笨’呀!”这件事,成了他童年记忆里关于自己“笨”的一个小小佐证。
③但杨振宁所说的“笨”,并非智力上的迟钝,而是一种对周遭世俗生活的“不敏感”。他的心思,似乎更多地被另一个奇妙的世界所吸引。在北平崇德中学读书时,他已显露出过人的数理天赋。有一天,他在图书馆偶然看到一本名为《神秘的宇宙》的书,书中介绍了量子论、相对论等全新的物理学概念。那些奇妙的字眼,如同阿里巴巴的咒语,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他激动地跑去找父亲——时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的杨武之先生,对他说:“爸爸,我长大了要争取得诺贝尔奖!”
④少年的豪言壮语,在父亲听来,或许只是一时兴起。杨武之先生是一位沉稳的学者,他深知科学之路的艰辛与寂寞。他没有赞许,也没有打击,只是慈爱地笑了笑,对儿子说:“好好学吧。”
⑤父亲这句看似平淡的回应,却像一颗种子,落在了杨振宁的心田。他开始了更为刻苦的攀登。然而,这条通往巅峰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也有自己的短板。在准备留美考试时,他需要恶补实验物理的技能。他一度自信满满,认为自己理论功底扎实,动手能力也不会差。但现实给了他沉重一击。在实验室里,他显得有些“笨手笨脚”,尤其是在“拉玻璃管”这个环节上。他后来幽默地回忆道:“我记得我弄出来的是奇形怪状的东西,我的同学弄出来的是非常漂亮的东西。这给了我一个教训,我这个人动手是不行的。”
⑥这次挫败,对志向远大的杨振宁来说,无疑是一次重要的自我认知。他没有固执地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硬闯,而是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他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在于对理论架构的深刻洞察与数学推导的严密逻辑,而非在实验台前进行精细的操作。这次“笨拙”的经历,反而让他更加明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专注于理论物理学的研究。
⑦正是这个“笨”孩子,凭借着对理论世界的敏锐直觉与不懈探索,最终与李政道先生一起,因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站在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上,实现了少年时的梦想。
⑧晚年,有记者采访他,又问起他成功的秘诀。他沉吟片刻,没有谈论高深的物理公式,而是又提到了“笨”这个字。他说,我比较“笨”,所以一旦认准了一个方向,就心无旁骛地走下去。那些聪明的、兴趣广泛的人,可能更容易被别的东西吸引过去。而我,只是比较“傻”地坚持了下来。
⑨原来,那童年时的一跃而摔,少年时的一句戏言,实验室里的一次挫败,都像是他生命长河中一颗颗看似普通的石子。但当岁月的光辉照过,人们才惊觉,正是这些“笨拙”与“朴实”,铺就了一条通往星辰大海的、最坚实的科学之路。
10. 梳理概括:文章围绕杨振宁的“笨”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11. 语句赏析: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
12. 内容理解: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⑥段中“这次‘笨拙’的经历,反而让他更加明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这句话的理解。
13. 主旨探究:文章以“‘笨’孩子与科学之路”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1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①阅读,是一种受益一生的习惯。但记者走访调查发现,不少孩子正在远离阅读。
②有的孩子通过“快餐式”阅读来打发时间。在某图书大厦的儿童读物区,十几对家长和儿童组成“搭档”,大人忙着刷手机,小孩则在一旁快翻书,一会儿便“喜新厌旧”。有的孩子通过“掐点式”阅读来消磨时间。“学校语文老师要求孩子每天读30分钟课外书,我家孩子专门设了闹铃,一秒钟都不多看。”一位家长说。
③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读的书越多越好。家长赵女士说:“我家孩子读三年级,作业基本在放学前就写完了,到底学会了没有,还得通过买些练习题一边测试,一边让孩子巩固一下。”阅读要“有用”似乎已经逐渐成为家长给儿童选择读物的“风向标”,殊不知“功利性”阅读正在“磨掉”孩子的阅读兴趣。
④“让儿童拥有图书的自主选择权,是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关键之一。”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说,随着儿童年龄增长,识别能力增强,家长要让孩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图书,形成健康的读书价值观,才会产生阅读的兴趣。
(摘编自《当代儿童课外阅读该如何“破壁”》,《长春日报》2024年4月5日)
材料二:
①一段时间以来,市场上的中小学课外读物鱼目混珠、良莠不齐,个别质量低劣的读物流入校园,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日前出台了《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为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入校园把住“渠道关”和“途径关”。
③他同时谈到,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学校选书、荐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学校可以建立智能化的图书分区、分级管理机制,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识字量、阅读偏好和理解能力,对学生读物进一步细化分级,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的阅读水平和兴趣借阅,提高阅读效率。
(编自《建立课外读物进校园的“防火墙”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材料三:
2024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
在2024年4·23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封面研究院联合京东图书、当当网、书旗网等图书平台基于大数据分析,共同推出2024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总结出全民阅读习惯与变迁。
(一)成年国民各类出版读物阅读量
年份 2023年 2024年
纸质图书阅读率 59.5% 52.3%
人均纸质阅读量 4.70(本) 3.95(本)
(二)用户平均单次阅读时长
电子阅读 79.3分钟
有声阅读 63.2分钟
纸质阅读 62.8分钟
14.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通过列举记者走访调查时发现的各种事例,意在表明儿童没有图书的自主选择权。
B. 针对中小学课外读物市场良莠不齐的问题,教育部出台的《办法》可有效把好图书质量关。
C. 材料二阐述了《办法》实施目的、《办法》的作用以及学校对《办法》的具体应用。
15.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孩子远离阅读的原因是什么。
16. 请结合材料三,说说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17. 小明喜欢在完成作业之后阅读课外书,但是小明的妈妈认为阅读课外书会耽误学习,不让他继续阅读。请你在阅读材料后结合自身经历,劝说一下小明的妈妈。
(三)文言文阅读(16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乙】
臣自颍移扬,过濠、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
臣闻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
(节选自《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注释】胥徒:本为民服徭役者。后泛指官府衙役。
18.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
(3)臣亦不觉流涕:____________ (4)臣窃度之:___________
1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
20. 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昔 常 不 信 其 言 以 今 观 之 殆 有 甚 者。
21. 谈谈你对甲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的理解。
22.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请你结合甲、乙两文写出对“乐天派”和“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的理解。
(四)诗歌鉴赏(6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送友人入蜀①
李白
见说②蚕丛路③,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④。
【注释】①此诗为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诗人当时受到朝廷权贵的排挤。②见说:即“听说”。③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④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
23. 这两首律诗首联入题,分别写“出蜀”和“____________”,诗人均借景抒怀,都从视觉角度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
24. 细读这两首诗的尾联,说说诗人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五)名著阅读(8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机不可失。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开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
25. 文段选自名著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材料中描写的是红军长征中的一个大事件:_______________。
26. 信仰是融于灵魂的血脉基因,是心中坚守的精神高地,也是执着笃行的内在动力。请结合整本书,谈谈你对红军战士所具有的信仰的理解。
三、作文(60分)
小作文(10分)
27. 选择校园中的一处秋景,运用定点观察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描写,200字左右。
大作文(50分)
2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①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怀念。
②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鲁迅《藤野先生》
③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我们的一生,总会想起那么一个人,一处景,一件事,一本书……他们鼓舞了我们的精神,引导我们度过艰难的时光,带领我们走向光明。你的生命中一定也有着这样的存在,请以“那_____________,满是回忆”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注意书写准确、清楚、工整。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班级、人名等信息。
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
八年级语文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学校举办了“生活处处见语文”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辨音识形,用好祖国文字
【1~3题答案】
【答案】1. ①. 瀚 ②. 彰 ③. qiǎo ④. chì 2. C
3. ①. 让我们跟随先人的步伐,暂时忘却生活的忙碌,乐享自然,走近自然。 ②. 让我们跟随先人的步伐,暂时忘却生活的忙碌,走近自然,乐享自然。
【4题答案】
【答案】A
任务二:文海揽胜,探寻文化源流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A
【8题答案】
【答案】 ①. 乱花渐欲迷人眼 ②. 浅草才能没马蹄 ③. 征蓬出汉塞 ④. 归雁入胡天 ⑤. 晴川历历汉阳树 ⑥. 芳草萋萋鹦鹉洲 ⑦. 岂不罹凝寒 ⑧. 松柏有本性 ⑨. 山山唯落晖 ⑩. 狐兔翔我宇
任务三:学以致用,助力校园活动
【9题答案】
【答案】(1)枫叶中学开展“讲诚信 创文明”主题宣传活动
(2)示例:商鞅立木信义著开秦国宏图
二、阅读(共60分)
(一)(16分)
【10~13题答案】
【答案】10. 童年时跳石头失败摔跤,被母亲说“笨”。
实验室里动手操作能力差,显得“笨手笨脚”。
晚年在采访中自述因为“笨”而坚持目标。
11. 运用了动作描写。通过“目测”“后退”“助跑”“起跳”“摔”等一系列连贯的动作动词,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小振宁跳石头的过程,表现了他的童真与莽撞;“满身泥水,额头也磕破了”是外貌细节描写,表现了摔倒的狼狈场景。这些描写为下文母亲说他“笨”做了铺垫。
12. 这次“笨拙”的经历指杨振宁在实验室动手操作失败的经历。这次失败让他深刻认识到自己动手能力是短板,理论分析能力才是长处,从而促使他放弃在不擅长的实验物理领域硬闯,转而选择专注于自己擅长的理论物理学研究。这次挫折帮助他进行了准确的自我定位和方向选择。
13. (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笨”与“科学之路”形成强烈反差,引发读者好奇:一个“笨”孩子如何能走上成功的科学之路?
(2)贯穿全文的线索。“笨”字是全文的核心线索,串联起童年、求学、成功等不同阶段的关键事件和感悟。
(3)点明主旨,揭示内涵。标题中的“笨”并非真笨,而是指对世俗生活的不敏感,动手能力的不足和成功所需的“傻”坚持。最终揭示了正是这种看似“笨拙”的专注、自知之明和坚持不懈,铺就了通往科学高峰的坚实道路。
(二)(14分)
【14~17题答案】
【答案】14. A 15. ①学生阅读兴趣较低;②家长以阅读书目多,“有用”为导向,使得儿童丧失图书的自主选择权;③市场上图书质量良莠不齐。
16. 示例:①2024年我国成年人纸质图书阅读率、人均纸质阅读量较2023年都有下降;②2024年用户平均单次电子阅读和有声阅读时长均超过纸质阅读时长;③由2024中国数字阅读报告可知,全民阅读习惯趋向数字化。
17. 示例:阿姨,我知道您是担心小明读课外书会浪费学习时间,但是只要在完成作业之后读课外书,也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我平时就读很多课外书,所以我的作文成绩一直都很好。我能够从阅读中总结出很多写作经验,积累写作素材,就如杜甫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样,所以您可以考虑以后让小明利用课余时间适当读一些课外书。
(三)文言文阅读(16分)
【18~22题答案】
【答案】18. ①. 考虑,想到 ②. 共同,一起 ③. 眼泪 ④. 揣测,估量
19. (1)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用度,还可以活下去。
20. 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
21.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体现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因此,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22. ①作者在写作甲文时,是被贬黄州期间,正是人生失意之时,但文中无一处有悲凄可怜之态,反而随缘自适,“欣然”邀友赏月,透露出豁达乐观的天性。②乙文中作者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当百姓因苦于官府催缴欠债,难以活命而落泪时,“亦不觉流涕”,并将情况如实上奏朝廷,以期朝廷能施仁政,解百姓之忧,和“黎民百姓”休戚与共,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四)诗歌鉴赏(6分)
【23~24题答案】
【答案】23. ①. 入蜀 ②. 山、江、云
24. 《渡荆门送别》尾联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故乡水来送别自己,抒发了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送友人入蜀》尾联诗人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友人命运的抚慰,也寄寓了诗人当时受到朝廷权贵排挤的深沉感慨。
(五)名著阅读(8分)
【25~26题答案】
【答案】25. ①. 《红星照耀中国》 ②. 埃德加 斯诺 ③. 飞夺泸定桥(或强渡大渡河)
26. 示例:广大的红军战士具有甘愿为民族解放事业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信仰,正是在这种信仰的支撑下,他们徒步二万五千里,最终突破敌军的重重封锁到达陕北,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保留了中国革命的火种,让红星在中华大地上闪耀。
三、作文(60分)
小作文(10分)
【27题答案】
【答案】示例:
教学楼前那两棵梧桐树落叶了。
地上有很多梧桐叶,都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织成了一张金色的“地毯”。走上去只听得“沙沙”的声音,像一首轻柔的乐曲在你身边奏响。我捡起一片梧桐叶,它金灿灿的,就像一个大手掌,还有清晰的纹路呢。失掉了水分的叶子不再光滑细腻,摸上去硬硬的、涩涩的。迎着太阳,我举起叶片,叶脉清晰地显现在了叶子的上面,像一条条羊肠小道通向遥远的地方。阳光虽没有穿透叶子,但把暖意洒在了我的脸上。闭上眼睛,呼吸间还能嗅到一丝淡淡的气味,不是芬芳,也不是清甜,那是秋天的味道。
大作文(50分)
【28题答案】
【答案】例文:
那日记本上,满是回忆
记忆中的夏天总是充满了燥热,林间回荡着蝉鸣与喧嚣,所有的笑脸和足迹,都揉碎在那个浅蓝色封面的本子上,风儿轻轻拂过,散发出淡淡清香。
翻开日记本首页,记录着那日感动。那日我头顶烈日骑着自行车急匆匆往家里赶。穿过一个弄堂,走到一排老房子前时,我突然眼前一黑,脑袋“嗡”的一声,自行车车把便左右剧烈摇晃起来,最终不小心撞到一个晒着番薯干的大竹筛上,连人带车摔倒在粗糙的水泥地上。我用手撑地起来,手肘、膝盖都蹭破了皮,立刻泛起鲜红的血印,我向四周一看,竹筛上雪白的番薯干撒了一地。完了!闯祸了!我匆忙起身,想推起自行车一走了之。忍受着膝盖的疼痛,我艰难地站起身,扶起倒在地上的自行车。
“小姑娘。你就这么走了?”我正要推车离开时,一个声音在耳边响起。我回头一看,从屋里走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
她穿一件朴素的碎花衬衫,一条宽松的黑色裤子,佝偻着身子,缓慢地走近我。我顿时脸上发烫,低下头,做好接受责骂的心理准备。我像一根木头一样站着,一秒、两秒、三秒……我并没有听到老奶奶的责骂声。老奶奶一把拉住我的手说:“摔疼了吧?让奶奶看看。”“没事的,没事的。”我低着头说道。
老奶奶不但没有责骂我,还叫我到她屋里擦药水。我慢慢平静下来,忽然想起刚才我把老奶奶晒的番薯干撞翻在地上,立刻说道:“奶奶,我把你的番薯干撞翻了,很对不起,要不我赔钱给您吧?”老奶奶一听,立刻拉下脸说:“这些番薯干又不会少一点,这点小事别往心里去。”
我不顾老奶奶的阻拦,把番薯干捡起来,放到竹筛上,然后推起自行车向外走去。走到弄堂口,我转过身,看见老奶奶矮小的身影在烈日下被拉得很长很长,她的脸上始终挂着慈祥的笑容。我收获了感动,懂得了以宽容之心面对他人的错误,我将这件事记录在日记本中,让它永远芳香。
我将这一承载着一路回忆的日记本命名为《遇见》,遇见过去的自己,哪怕有些幼稚可笑,时间却赋予它了不同的意义;遇见将来的自己,哪怕那些未知的险阻与挑战。仍有未来可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