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份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份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5年秋季学期八年级年级10月份考试地理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考生号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单选题( 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南方河流与北方河流相比( )
A.结冰期长 B.流量小 C.有独特的春汛现象 D.汛期长
2.下列关于我国河流、湖泊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河流流量小,有断流现象B.外流河大多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C.湖泊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地区D.面积最大的湖泊是鄱阳湖
“候鸟老人”指冬天由北方到南方过冬,夏季回到北方的老人。据统计,每年仅东北三省就有20多万老人到海南过冬,在海南享受冬日暖阳。完成下面小题。
3.我国“候鸟老人”现象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冬季南北降水差异大B.冬季南北温差大C.夏季南北降水差异大 D.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相较于秋冬季节多样化的穿衣风格,我国夏季穿衣风格更趋一致,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 )
A.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气温升高 B.纬度位置很低
C.除青藏高原外,夏季普遍暖热 D.各地风俗习惯一致
秦岭与淮河共同构成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秦岭山脉大致与我国1月平均气温哪条等温线大体一致( )
A.20℃ B.8℃ C.0℃ D.-8℃
6.图中秦岭山脉对我国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其主要作用是( )
A.阻挡冬季风南下,使南侧冬季气温较高B.阻挡夏季风北上,使北侧降水较多
C.导致山脉两侧河流结冰期相同D.使山脉两侧都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
我国疆域辽阔,各地自然景观差异显著,读“四省区轮廓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四省区中,气候为高寒的高原山地气候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关于图中四省区山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山脉东侧为东北平原 B.②山脉西侧为黄土高原
C.③山脉北侧为宁夏回族自治区 D.④山脉为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地势特点鲜明,与我国的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相互影响,共同造就了我国各地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读我国沿北纬32°地形剖面图,完成下列小题。
9.我国许多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如长江、黄河,这种流向主要受我国哪一地势特点的影响( )
A.地形类型多样 B.山区面积广大
C.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D.地势东高西低,起伏和缓
10.我国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种气候的垂直变化显著,主要是因为该地区( )
A.地势低平,起伏较小 B.地形复杂,海拔差异大
C.距离海洋遥远,降水稀少 D.位于中纬度地区,昼夜温差大
11.我国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这些平原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区,主要得益于这些地形区( )
A.海拔高,光照充足 B.地势崎岖,适合发展林业
C.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耕作 D.多山地丘陵,适合发展畜牧业
12.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附近,多水电站分布,如三峡水电站、葛洲坝水电站,这是因为该地带( )
A.地形平坦,利于大坝建设B.人口密集,用电需求量大C.降水稀少,河流水量小 D.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图为黄河干流不同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黄河泥沙来自的河段主要是( )
A.兰州—青铜峡B.青铜峡—河口C.河口—桃花峪 D.桃花峪—利津
14.青铜峡至河口河段提供丰富河水发展农业,流量减小,体现黄河的作用是( )
A.养殖 B.航运 C.灌溉 D.发电
中国境内现存天然湖泊约2.48万个,居世界第三位,集中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青藏高原。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与呼伦湖为面积前五的湖泊,分属咸水湖与淡水湖类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下列关于青海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位于青海省B.属于淡水湖C.是我国最大的湖泊 D.属于青藏高原湖泊群
16.与咸水湖相比,淡水湖的主要特点是( )
A.所在地区降水多B.湖泊面积大C.湖水可通过河流排出 D.海拔较高,气温低,蒸发弱
17.临邑某学校组织了跨学科主题学习,语文、地理老师分别提供了有关黄河的学习资料。下图1为“黄河诗文”的时间轴,下图2为黄河流域示意图。阅读下图,同学们查阅的资料中,属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是( )
①在上游加强“绿色廊道”的生态建设②在中下游推进“黄金水道”的生态治理③在中游开展“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④在下游加固黄河大堤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8.在学习《地形》一节时,贝贝绘制了我国沿32°N纬线的地形剖面图,并与组内同学讨论我国地势特征的影响。读下图,关于我国地势特征产生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①阻碍了海上湿润气流进入②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③大河(江)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④阶梯内部形成丰富的水能资源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冷流降雪是冷空气南下时,海面上方的暖湿空气被抬升至一定高度凝结成雪花飘落下来,形成降雪。每年冬季,山东半岛北部降雪量明显高于我国同纬度其他地区,尤其烟台市和威海市,被称为我国的“雪窝子”,读山东半岛多年平均降雪量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图示地区多年平均降雪量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从东北向西南递增B.从西北向东南递减C.从东北向西南递减 D.从西北向东南递增
20.影响“雪窝子”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人类活动B.纬度位置、海陆位置C.海陆位置、地形地势 D.地形地势、人类活动
读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图中反映了我国的( )
A.地势分布特点 B.地形分布特点 C.气温分布特点 D.人口分布特点
22.当图中风向盛行时,我国正处于(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下图示意黄河不同河段的特征,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对黄河各河段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上游河段最长 B.中游含沙量最大 C.下游流域面积最小 D.下游含沙量骤减
24.导致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变小的原因可能是( )
A.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河流难以汇入 B.下游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河流水量不足
C.气候干旱,少有支流汇入 D.降水季节变化大,冬春季少雨
25.该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主要措施有( )
①上游保护植被,涵养水源 ②中游植树种草,保持水土 ③下游打坝淤地,扩建耕地 ④下游节约用水,防止断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50分,请考生要求作答)
26.阅读爱好者小明阅读了朱自清的《春》后,对于“觅春”起了浓厚的兴趣。他搜集了很多资源,资料整理的过程中发现其中很多语句与地理关系密切,便整理了相关笔记和问题。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文中的“东风”指的是 (填数字代码和风向)季风,由图可知该季风的源地是 。
(2)“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图中甲山脉以南大部分区域以 气候为主。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读“杏花开放盛期等值线图”可知,杏花在我国东部地区开放早晚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图中纬度相近的太原和石家庄可以更早看到杏花开放的是 ,造成两地杏花开放早晚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4)“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根据四城市气候资料图可知,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是降水主要集中在 。
27. 一部治黄史,半部中国史。黄河水患频繁,从先秦到1949年以前的2500多年里,黄河共决溢1590次,改道26次,其中大改道5次。“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理策略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治理黄河中积累的有效经验,其核心是通过人工筑堤约束河道宽度,提升水流速度,借助水流自身的挟沙能力冲刷河床淤积的泥沙,从而实现减淤、清淤与稳定河道的目标。左图为黄河流域示意图,右图为不同类型河堤分布示意图。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分别指出黄河中、下游流经的地形区。
(2)分析黄河中游含沙量大的原因。
(3)“筑堤束水”的设计最可能分布在黄河上中下游的哪个河段?分析在河道修建多重堤防的主要目的。
(4)“黄河宁,天下平”,请为保护母亲河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28.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地势特征是 ,呈 状分布。
(2)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脉、 山脉、 山脉。
(3)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 山脉、巫山、 。
(4)我国地势特征对气候的影响是: 。
(5)我国地势特征对河流的影响是: 。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
材料二: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
(1)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对经济发展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2)请为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30.西部开发快速发展
G213国道是世界级风景之路,全程4136千米,贯穿我国西部南北,促进了西部区域间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2024年7月10日汶川境内、7月18日黄华米贴大弯子路段等地发生塌方,对交通造成严重影响。下图为G213国道示意图。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G213国道大致呈 走向,经过内蒙古、甘、 (填简称)、川和云五省区。
(2)策克--若尔盖段,沿途沙漠、草原、雪山等美景不断,途经内蒙古高原,翻越 山脉,进入地势第 级阶梯,在湟水沿岸谷地中分布着大片 (填“青稞”或“水稻”)田。
(3)若尔盖--沐川段,进入 (地形区),途经成都,这里属于 气候,降水丰富,国道沿线发生山体高位塌方的季节多在 季,导致塌方多发生在此季节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石漠化又称石质荒漠化,是指因自然条件及人为原因导致水土流失致使地表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
(4)沐川---磨憨段,因途经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多地貌,需架桥及加固路基路段多,建设成本高。该路段沿线部分地表呈现类似荒漠化景观,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在思维导图中填写合适的内容。
① ② ③ 、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B C C A C D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C C B C B C C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B D A A
26.(1) ②东南 太平洋(2)亚热带季风
(3) 南早北晚/北晚南早/由南向北越来越晚/由南向北延迟 石家庄 地形
(4)夏季
27.(1)中游:黄土高原,下游:华北平原。
(2)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易被侵蚀;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冲刷力强;地形起伏大,水流速度快,侵蚀搬运能力强;历史上过度开垦、放牧等导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
(3)下游。主要目的:修建多重堤防可分层防御洪水,提升防洪能力;同时通过 “束水攻沙”,利用水流速度冲刷河床淤积的泥沙,减少河道淤积。
(4)示例:“保护黄河生态,守护中华命脉”,“共护黄河水长清,同筑华夏生态梦”。
28.(1) 西高东低 阶梯(2) 祁连 横断(3) 太行 雪峰山
(4)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5)使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30.(1) 南北 青(2) 祁连 一 青稞
(3) 四川盆地 亚热带季风 夏 降水集中,多暴雨
(4) 丰富 崎岖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 适度放牧、实行牲畜圈养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