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土地资源(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土地资源(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地理 八年级上册
第一节 土地资源(第2课时)
1.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方法,培养人地协调观。
2.能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入手,举例说明土地资源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形成因地制宜、尊重自然、保护土地资源的观念,提高区域认知。
1.土地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2.我国针对农业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设定的开发与保护的边界。
土地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含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图、“昔日的延安市”和“如今的延安市”景观图、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边界示意图、中国主要地形区图等)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出示资料“2013—2023年期间,全国耕地面积从20.27亿亩减少至19.29亿亩,减少约9 832万亩,降幅4.85%”,提出问题:过去十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为什么会减少呢?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观察数据,得出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结合生活经验初步思考减少原因,如城市建设占用、荒漠化等。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数据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现状,提出问题为后续新知探究铺垫,培养学生关注土地资源问题的意识,激发学习主动性。 新知探究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各类用地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图,讲解因地制宜地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做到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沙则沙等。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并聆听讲解,理解因地制宜利用土地的含义,结合图片说出不同地形、气候条件下对应的土地利用方式,如高山气温低,山地下部降水少,适宜放牧;山地降水较多,坡度较大,适宜发展林业等。
【教师活动】讲解: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省延安市曾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该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红色圣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进一步出示“昔日的延安市”和“如今的延安市”景观图,提出学习任务单中任务一的第1个问题,引导学生找出图片中土地利用的今昔差异。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延安市昔日(植被稀少、地表裸露、多荒山秃岭)和如今(植被茂密、山体被绿色覆盖)的图片,找出土地利用差异,完成学习任务单中任务一的第1题。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片对比,让学生清晰感知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带来的环境改变,培养学生观察细节和对比分析的能力,为后续分析措施和意义奠定基础。
【教师活动】基于学生对延安市土地利用差异的分析,进一步提出学习任务单中任务一的第2个问题“结合图片与所学知识,谈谈延安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措施”,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之后邀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补充总结。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结合“因地制宜”的知识,想到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修建梯田等措施,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完成学习任务单中任务一的第2题。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合理利用土地措施的多样性,加深对因地制宜的理解。
【教师活动】提出学习任务单中任务一的第3个问题“总结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从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思考,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梳理总结。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引导,思考并总结出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的价值和意义有:减少水土流失、提升生态质量;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等,完成学习任务单中任务一的第3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案例上升到理论层面,总结因地制宜利用土地的意义,培养归纳总结能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土地的合理利用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价值,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
2.设定开发和保护边界,分类开发和保护土地资源
【教师活动】讲解: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粮食、生态等安全,我国针对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分别设定了开发和保护的边界,引出农业用地的保护内容。
【学生活动】聆听讲解,理解设定土地开发和保护边界的目的,初步感知三类用地的保护方向。
(1)农业用地
【教师活动】展示《自然资源部》2024年11月02日发布的资料:“2021年以来,全国耕地总量增加1 758万亩,连续3年实现净增加,遏制了耕地持续多年减少的态势。特别是去年,南方省份净增加耕地739万亩,扭转了耕地‘南减北增’的局面。”进一步出示“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边界示意”图——农业用地,引导学生理解农业用地保护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阅读资料,对比2013—2023年期间耕地减少的数据,感受耕地保护的成效,理解18亿亩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最新数据展示耕地保护成效,增强学生对国家土地政策的信心,同时明确农业用地保护的具体要求,让学生认识到耕地保护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2)生态用地
【教师活动】展示“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边界示意”图——生态用地,讲解“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保永久生态用地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用地保护的意义。
【学生活动】聆听讲解,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并发言说出生态用地保护的意义,如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生态用地保护的具体措施和意义,将抽象的生态保护概念与实际生态功能结合,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同时为后续学习国家公园做好过渡。
(3)建设用地
【教师活动】展示“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边界示意”图——建设用地,讲解“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防止城镇无序蔓延”,组织学生讨论“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对城市发展有什么好处”。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得出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对城市发展的好处有:避免城市过度扩张占用耕地和生态用地,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等。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主动分析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意义,培养辩证思维和问题分析能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建设用地开发需兼顾保护,理解土地利用的统筹性。
(4)初步了解我国的国家公园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设立国家公园,是对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土地采取的一项重要保护措施。2022年11月30日,国家印发《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宣告中国国家公园的建设目标:到2035年,中国将基本建成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49个国家公园,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千米”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公园建设的总体目标。
【学生活动】阅读资料,感受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规模和决心,初步认识国家公园在土地保护中的重要地位,记录关键数据。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主要地形区”图并标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位置,讲解“三江源国家公园是首批国家公园中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高居于青藏高原之上,其总面积超过其他4个国家公园面积之和”,引导学生分析其所在地形区适合建设国家公园的原因。
【学生活动】结合青藏高原海拔高、生态脆弱,但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点,分析建设国家公园的合理性,如保护高原生态环境和珍稀物种等。
【教师活动】依次介绍大熊猫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以及武夷山国家公园,并引导学生简要分析其建设意义。
【学生活动】每学习一个国家公园,就在地图上找到其位置,结合所在区域的地形、气候、生物资源等特点,分析建设国家公园的意义,如保护大熊猫栖息地、维护东北虎豹生存环境等。
【设计意图】通过多个国家公园案例的学习,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首批国家公园的情况,进一步强化地理空间思维,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区域国家公园建设的独特意义,培养综合分析和归纳能力,深化对土地资源保护多样性的认识。
3.多措并举,落实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目标
【教师活动】出示历年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第35个全国土地日宣传海报、土地法律书籍封面,或自行播放新华网发布的第34个全国土地日主题宣传片等,引导学生思考:“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目标是如何落到实处的。
【学生活动】通过观看图片或宣传片,概括“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不同措施。
【教师活动】总结: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保护是一项长久而艰巨的庞大工程,只有宣传、法治、开源、节流等多措并举,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确保“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目标的实现。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全国土地日宣传海报、主题宣传片等直观资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自主概括土地合理利用措施,教师总结明确“宣传、法治、开源、节流”等核心路径,最终帮助学生理解土地资源合理利用需多措并举与全社会参与,实现从直观感知到理性认知的过渡,落实保护土地资源的观念,提高区域认知。
【教师活动】布置任务二:作为中学生,我们能为保护土地做些什么?引导学生从意识、宣传、日常行为等角度进行思考,并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补充和肯定。
【学生活动】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并列举保护土地的措施:如增强保护意识、积极宣传、节约用纸、垃圾分类、爱护环境等,在学习任务单上填写,自由发言分享。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在土地保护中的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同时让土地保护理念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课堂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