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1.3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1.3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学习目标 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1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要点
地球的自转运动活动 地球的自转运动演示【课前布置】准备地球仪教师介绍地球自转及其基本特征。指出地球仪上的东南西北方向,并介绍顺时针、逆时针、周期等通用名词。2.教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3.组织学生按照下列流程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任务1 面对赤道观察地球自转方向①明确地轴、南北极、赤道的位置,指出地球仪上东西南北四个方位;②用笔在地球仪的北半球、南半球、赤道上分别标出三个明显的点,然后自西向东沿着赤道拨动地球仪,使得标记的点转动360°。③将所观察点运动的状况与方向,记录到地球自转运动观察记录表中,并用箭头在示意图上标注地球自转的方向。任务2 面对南北极点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①分组合作。3名学生为一小组;两名学生分别面向北极和南极,一名学生自西向东沿赤道拨动地球仪;②面向南北两极的同学,反馈所观察到的地球运动状况;③互换演示;④将所观察的地球运动状况,记录到地球自转运动观察记录表中,并用箭头在示意图上标出地球的自转方向。注意:学生在演示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指导,对演示操作不当的部分要及时进行纠正。 1.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2.将观察到的结果,写到地球自转运动观察记录表中;地球自转方向赤道上看北极上空看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周期3.在地球自转示意图中,用箭头标注地球的自转方向。 能否自主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归纳地球自转的运动规律,并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证明地球运动的存在,形成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设计意图 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既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的团队意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要点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及影响1.昼夜交替活动 昼夜交替模拟实验实验目的:模拟昼夜交替的成因与现象实验器材:地球仪、透明球体、手电筒实验步骤:①一位学生手持透明球体,另一学生手持手电筒在同一高度照射透明球体,使光线与地面平行,观察透明球体上产生的现象。②在一平面上垂直放置地球仪,一学生手持手电筒在同一高度照射地球仪,使光线与地面平行,观察地球仪上产生的现象。③重复第②步操作的同时,拨动地球仪,使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观察地球仪上产生的现象。④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与伦敦,用红色笔标记北京所在的点,用蓝色笔标记伦敦所在的点,重复第③步操作,观察标记点的变化状况。2.时间差异①对学生的课前实验进行评价小结。②多媒体展示:我国举办第二十四届冬奥会开幕式时北京和伦敦时间的差异的情境材料。③教师引领:进一步理解地球自转导致经度不同的地区的时间差异。 【活动 昼夜交替模拟实验】1.学生配合教师演示昼夜交替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实验演示。2.对实验产生的现象进行探讨,并梳理实验结论。【课前实验】地球自转产生时间的差异模拟实验1、课前学生自行分组,进行模拟实验,完成实验记录表。实验目的:模拟地球自转产生的时差现象实验器材:地球仪、手电筒、白纸、记号笔、吸管、橡皮泥。实验步骤:①将白纸裁为3cm的纸条,并将其连接为纸环,使纸环长度能够恰好沿赤道方向绕地球仪一圈。②将纸环折叠为24等份,并用笔画出折痕,然后将纸环沿着赤道围住地球仪。③将吸管等分为三段,然后用三块橡皮泥将三段吸管竖立在纸环上相邻的三格。④使第一根吸管垂直朝向我们,同时在距离地球仪一定距离的位置摆放手电筒,使手电筒光源垂直照向赤道,观察三段吸管影子的长度。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直至第一根吸管正好朝向手电筒,观察三段吸管影子的长度变化。2.各小组派代表反馈本组的实验结论。【时间差异】学生阅读分析情境材料,对地球自转产生时间差异这一现象加深理解。 是否能够举例说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顺应自然规律进行社会活动所展现出的智慧,梳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观念。
设计意图 以地球自转产生时间的差异模拟实验作为前置预习作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地理实验的设计不仅辅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对其树立人地协调观也有积极作用。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课前作业】地球自转产生时间的差异模拟实验。【课后作业】物体影子长度、方位日变化观测实践活动。活动准备:1.每组6人,一人负责测量杆子影子长度,一人负责测量杆子影子在地面上的方向,一人记录。2.选择操场或空旷地区,根据天气预报选择晴天。思考的问题:一天中物体影子的方向是否改变?2.物体影子逐渐变短是上午还是下午?物体影子逐渐变长的时间段呢?3.影子最短的是正午吗?物体影子方位与长短变化记录表观察时间8时10时12时14时16时18时物体投影方向物体影子长度(cm)
课题 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
学习目标 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1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要点
地球的公转运动教师介绍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教师模拟演示: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将所观察到的内容记录在下表中。地球公转方向地球公转周期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关系(垂直/平行/重合/斜交)地球公转时地轴的指向(变化/不变)太阳直射的位置(北半球/南半球/赤道)春分时太阳直射在夏至时太阳直射在秋分时太阳直射在冬至时太阳直射在4.教师补充评价。 1.观看地球公转模拟演示;2.观察记录。仔细观察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与特征,并记录观察到的内容。3.交流分享。以小组为单位对观察表进行交流、补充与评价,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分享。 能否自主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归纳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并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证明地球运动的存在,形成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设计意图 利用模拟演示,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及影响四季的变化【聚焦生活】结合生活体验,思考下列问题。一年中什么季节白昼时间较长?什么季节较短?不同季节路灯的照明时间是否相同?3.在我们的印象中,圣诞老人穿着皮袄,作者雪橇,而澳大利亚广告画面中,出现的是身穿背心短裤,畅饮橘子汁的圣诞老人。这是为什么?【实验操作】太阳照射与地面所获光热实验探究实验目的:探究太阳直射、斜射与地球表面所获光热之间的关系。实验器材:手电筒、桌面实验步骤:①将手电筒在距离桌面一定高度的位置垂直照射桌面,观察桌面被手电筒照亮的面积与亮度状况。②保持手电筒照射高度不变,将手电筒稍稍倾斜,使其倾斜照射桌面,观察桌面被手电筒照亮的面积与亮度变化状况。③保持同样的照射高度,进一步加大手电筒倾斜角度,观察桌面被手电筒照亮的面积与亮度变化状况。④思考:理论上手电筒最多可以倾斜到什么程度。【读图析图】地球公转示意图①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13页中的 “地球公转示意”图。②引导学生分析图中四个节气太阳直射的纬线及北半球地面得到的光热状况,以及形成的季节,指出南北半球季节相反。③指导学生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简图。五带的划分引导学生读教材第14页的图1.19“地球上的五带”,查找五带的名称、范围以及分界线。2.提醒学生从有无太阳直射、有无极昼和极夜两方面分析每个温度带的太阳光照情况,进而分析每个带获得热量差异及其引起的冷热差别。3.指导学生绘制地球五带划分图。要求:在图中相应位置标注五带的分界线、名称及其各温度带的特点。 【聚焦生活】在教师引领下,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思考作答。【实验操作】学生按照实验步骤演示实验。将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填写在观察记录表内。手电筒位置照射状况照亮面积(大/中/小)亮度状况(暗/中/亮)垂直照射以较小的角度倾斜照射以较大的角度倾斜照射【读图析图】结合教材第13页中的 “地球公转示意”图,在教师的引领下,分析不同节气太阳直射的纬线、南北半球地面得到的光热状况及其形成的季节,并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简图。【五带的划分】1.读教材第14页的图1.19“地球上的五带”,掌握五带的基础知识。2.分析每个温度带的光照情况及冷热状况。3.绘制地球五带划分图。 是否能够举例说明地球公转所产生的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顺应自然规律进行社会活动所展现出的智慧,梳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观念。
设计意图 由生活现象着手,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让学生有意识的去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而太阳照射与地面所获光热实验的探究环节和绘制五带划分图的设计,则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四季和五带形成的理解。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制作昼夜变化模型【材料】彩色卡纸、图钉、橡皮、圆规、直尺、彩笔。【步骤】(1)用圆规、直尺、铅笔在白色卡纸上做出平面地球①,标注球心。(2)用另一张白色卡纸剪出与上一张白色卡纸大小相同的圆②,并在圆上用刻刀或者剪刀扣出五条经线、赤道、南北回归。(3)用两张彩色卡纸拼接成一个与第一章白色卡纸大小相同的圆③,一半代表白天、一半代表黑夜。(4)用一张彩色卡纸剪出一个细长的长方形,粘贴在拼接圆的背后。(5)用图钉以从上到下的顺序将圆③、圆②和地球①钉在一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