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石门中学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话说乡味
①口味和口音一样是从小养成的。“乡音无改鬓毛衰”,我已深有体会。口音难改,口味亦然。我在国外居留时,曾说“家乡美味入梦多”,这不是虚言。近年我常回家乡,借以解馋的机会不少。但时移境迁,要在客店里重尝故味,实属不易。倒不是厨师的技艺不到家,要究其原因,说来相当复杂。
②让我举个例子来说说。我一向喜欢吃油煎臭豆腐。这是很普遍的大众爱好的食品。臭豆腐人们爱吃,就在于它用鼻子闻时似乎有点臭,但入口即香,而且越嚼味道越浓,舍不得狼吞虎咽。
③它这个特色是从哪里来的呢?当我在小学里念书时,家住吴江县松陵镇,爱吃的臭豆腐是我家里自家“臭”的,就是从市面上买了压得半干的豆腐回来泡在自家的腌菜缸的卤里,经过一定时间取出来,在油里炸得外皮发黄,咬开来的豆腐发青,真可口。其味之鲜美程度,取决于卤的浓度和泡制的时间适度与否。
④我在吴江期间,县城里和农村一般,家家有自备的腌菜缸,腌制各种蔬菜。我家主要是腌油菜薹。每到清明前油菜尚未开花时,菜心长出细长的茎,趁其嫩时摘下来,通常即称作油菜心,市上有充分供应,可以用来当蔬菜吃,货多价廉时大批买来泡在盐水里腌制成常备的家常咸菜。油菜心在缸里变得又嫩又软,发出一种气味。香臭因人而异,习惯吃这种咸菜的说香,越浓越香,不习惯的就说臭,有人闻到了要犯恶心。把豆腐泡在这种卤里几天就“臭”成了臭豆腐。由于菜卤的味儿渗入其中,泡得越久颜色越青,味道也越浓、越香、越美。我是从小就习惯这种味道的人,所以不臭透就觉得不过瘾。
⑤自从1920年我家从吴江搬到苏州之后,家里就没有腌油菜心的专用缸了。要吃臭豆腐得到店里去买,有时也有人挑了担子沿街走动,边炸边叫卖。但总是比不上早年家里的味道,我总觉得是件憾事。当时我还不明白有越臭越美之味感的人,必须是从小在有腌菜缸的人家里长大的。在苏州城里居住的人,大概像我这种从小镇上搬来的并不多,他们的口味也就不同了,挑担叫卖的人当然不能不照顾大多数买客所乐于接受的标准来决定该臭到什么程度。在我看来是降低了质量,而大多数人可能觉得臭得恰到好处。
⑥乡味还是使人依恋。这几年我回家乡,主人问我喜欢吃什么,我还常常以臭豆腐作答。每次吃到没有臭透的豆腐,总是感到一点今不如昔的怀古之情。有一次我说了实话,并讲了从小用腌菜卤来泡制的经验。主人告诉我,现在农民种油菜已经不摘菜薹了,哪里去找那种卤呢?卤已不存,味从何来?我真懊悔当时没有追问现在的臭豆腐的制作过程。其实知道了也没用,幼年的口味终难再满足的了。
⑦从我20岁离开老家后到现在,足足已65年了。这样长的岁月里就和那种多少还保持一些自给经济的家庭脱离了。在学校里有食堂管饭。自己独立成家后,在乡间自理伙食,但租屋而居,谈不上经营那些坛坛罐罐。我们的菜篮子也就几乎全部市场化了。只有在清华园住的几年,分到一所住宅。宅边四围留着不少空地,我和老伴就开垦种菜。有一度所长的茄子和西红柿自家都吃不完,以分送邻居为乐。我们还养鸡取蛋,完全可以自给。可惜这种生活并不长,几年后离开清华园了,菜篮子又完全靠市场经济供应了。
⑧我们这一代人,在食的文化上可说是处于过渡时代。我一生至少有1/4的岁月,是生活在家庭食品半自给时代。在那个时代,除了达官贵人、大户人家雇用专职厨师外,普通家庭的炊事都是由家庭成员自己操作的。主持炊事之权一般掌握在主妇手里。以我的童年来说,厨房是我祖母主管的天下。她有一套从她娘家传下的烹饪手艺,后来传给我的姑母。祖母去世后,我一有机会就溜到姑母家去,总觉得姑母家的伙食合胃口,念了社会人类学才知道这就是文化单系继承的例子。
⑨一代有一代的口味,我想我应当勉力跟上“历史的车轮”,从那个轨道转入这个轨道。现在的臭豆腐固然在我口里已没有早年的香了,但还是从众为是。即使乡味难改,也得勉强自己安于不太合胃口的味道了。说来也惭愧,我下这个决心时,早已过了古稀的年限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不谈“乡味”,而引用诗句“乡音……”,从“乡音”谈起,目的是调动读者的共情心理。
B. 作者先说挑担叫卖的人降低了臭豆腐的质量,后又憾别清华园,这主要表现了作者更喜欢食物自给的生活。
C. 作者从饮食文化上分析了为何吃不到记忆中的臭豆腐,也流露出对家乡、童年、亲人的怀念。
D. 第⑧段作者的姑母继承祖母烹饪手艺的例子从一个侧面表明作者童年时的社会是文化单系继承的。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描绘用腌菜缸制作卤和咸菜的情景,旨在为下文写臭豆腐做铺垫,突出作者的怀念之情。
B. 文章以记叙、抒情为主,又恰当地穿插一两处描写、议论,既丰富了内容,又使结构更灵活,富有感染力。
C. 作者选取代表家乡独特“乡味”的意象——臭豆腐,娓娓道来,突出特色,乡情乡味十分浓厚。
D. 文章最后一句写到自己年过古稀才下定决心“从众为是”,读来意味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3.作者以臭豆腐为例“话说乡味”,这一独特的“臭”让他想起了哪些往事?
4.一代有一代的口味,一地有一地的美食,如随州香菇、沔阳三蒸、黄石港饼、汪集鸡汤、麻城肉糕、黄陂三合、咸宁桂花糕、十堰三合汤等,“社会全方位”节目组要做一期“家乡美食文化谈”节目,邀请你作为嘉宾,就“家乡美食与乡味之间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请结合本文列出你的发言要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花开
刘汉俊
读过一篇英语小散文。大意是,作者幼时随父母从比利时回到位于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我们在都德的《最后一课》读到过这个地方。父亲送他一棵樱桃树,灼灼的花、灿灿的果,结在他童年的记忆树上。若干年过去了,迟暮之年的他考虑再三,决定把家从日内瓦迁往美国纽约的多布斯费里。他和妻子准备到郊区买一处房子。他们举着伞,在雨中踽行了多时,找不到家的感觉,渐感失望。突然,在一处庭院前,他一下子顿住了:院里立着一棵开着密密花儿的樱桃树!老两口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处房子,从此住在了这里。
我能够理解这位外国老人的心情。他流浪辗转了大半辈子,童年的某个情结一直潜植在他的心底。暮之将至,心灵的翅翼渴望回栖在初春的枝头。那棵树,树上的花,拴住了他。一旦情思被具化,思路被连通,心灵的底片便即刻清晰起来。于是,简单而丰富、曲折而笔直的人生路上,呼啸的高铁就戛然停住,下车。
外国老人的樱桃树,催生了我心地上那一片的李树、梨树、桃树、枣树、棠棣树,那一树的花开,一片的花香……
我的老家是鄂东南赤壁市大田畈的莲花塘刘家。莲花塘的桃花涧山腰上,有一片竹林围着的菜园。园中央一棵梨树,长势雄健茂盛,枝干根根向上。晚春时节,梨树开花,风吹梨花雨,落地一片白。菜园是我家的,梨树当然也是我家的。由于怕孩子们等不及果实成熟就糟蹋它,大人早早地用刺蓬围住了主干。直到阔叶间成熟的梨儿肚皮撑白了,早馋得不行了的孩子们踮起脚,用长竹篙东一个西一个地敲得差不多了。但每每树顶上总会有三两只硕大的梨儿够不着。胆儿大一点孩子冒着屁股受尖刺之痛,爬上光溜溜的梨树干,起劲一摇曳,一不留神一只只肥梨“嗖”地一声从枝叶间坠下,“嘭”地砸在树底守望的脑门上,来不及哭就笑了。
枣树是没人爬的。赭色的尖刺坚硬而锋利,扎进肉里,有一种彻心彻骨的痛。因此,枣们在没成熟的时候逃避了许多蹂躏。只有鸽子不怕它,还敢在树冠里做窝,这件神奇的事一直困惑着童年的我。后来有人说,鸽子是为了躲避人的侵犯,才在荆棘丛中寻找安乐窝的,这叫最危险处最安全。黄黄的枣花在密密的荆棘中灿灿地开着,谁也不敢惹它。花多而果少,枣儿们总是等不到脸儿红就给打光了。
莲花塘水草丰沛,果子树成片成林,最多的当数李树。山冲屋后,婀娜的李树依依丛丛,素净的李花挤挤密密,黑色的树干粗糙皲裂如网,虬枝离奇,枝丫交叠。抓住某根粗枝一顿狂摇,便下起了李花雨,天上一阵雨,地上一片白;真正果实累累的李树,多生在港汊泽畔、塘边井口;青的绿的红的黄的李子们成串,满枝,点缀在茂密的枝叶之间,把枝条都压弯了。
莲花塘的桃树数量不多,几乎生长在最好的位置。树态有些矜持,枝干精致光洁如同打了一层防护蜡。与梨树的团叶、李树的短叶相比,桃树的叶儿略长略窄。茂密的树冠,像少妇顶着刚烫的发。花期一到,枝放艳丽,蕊吐芬芳,满枝的桃花放肆地开,难见几片绿叶了。满溪满沟地簇拥,漫山漫坡地绽放,是穷山僻壤间的霓裳少女,用粉红点燃了春天的风情。桃花多而密,果儿却不多,但只要有果,就一定是绿叶不掩丹霞。有一年天热了,我和小伙伴窜进谁家的院墙,吱溜溜地爬上桃树冠,突然吱呀呀一声,木门开了,谁家老奶奶搬了竹椅在树荫下歇着。这可苦了我们,不敢下树,摘的几个毛桃塞在短裤背心里,毛茸茸的奇痒难耐。终于等到老太眯着了,赶紧如猿猴探涧般蹑手蹑脚地溜之大吉。跳进莲花塘,衣裤一褪,醮着塘水啃青桃,嘻嘻哈哈,得意忘形。
桃红李白梨儿青,幼时贪恋的是果,记忆里留存的却是花,尤其是雨中的花。第一次看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场景,才七八岁。记得是一大早走过岭上,前夜走过的梨树下一夜之间变成一片白,白得像老师的白粉笔,雨意迷迷蒙蒙地浸渍着,感觉空气都是梨花味,像是明清的一幅写意画。有时一场夜雨,大人会说,睡吧,明儿早起看桃雨。果然,第二天清早上学的路上,村口、山坳里花粉潇潇,落红一片,踩着的,是一脚春泥。
年复一年,花开花落,果熟果落,村里没人在意,没有林妹妹“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感叹,没有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惆怅。就像村里的庄稼、村里的毛头小子,一茬又一茬在成长,留下显迹,走无涟漪。我应该也算是其中的一茬,只不过移栽到了北方的京城,但根须依然连着水草肥美的南方,枝丫依然向着遥远的山冲,仍然是莲花塘的味道。
我奢望着,什么时候能拥有一处属于自己的院落,像那对外国老人一样。院里亭立着几株桃李梨枣树、一丛的兰草花、一树的栀子花,让我在静谧中,听那夜夜的花开声。
(有删改)
[材料简介]《故乡的花开》是一篇充满乡愁的散文佳作。作者通过对故乡果树和花朵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眷恋之情,以及对回归精神家园的渴望。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英语小散文的作者带着妻子找房子,当看到一座房子的庭院里有樱花盛开时,他找到了家的感觉,于是决定买下那座房子。
B. “心灵的翅翼渴望回栖在初春的枝头”,实质是流浪辗转的暮年人渴望解开潜植在心底的童年情结,获得心灵的抚慰。
C. “我”的童年记忆印刻在老家各种树花开花落的情景中,其中,“我”对第一次看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场景记忆尤为深刻。
D. 村里的果树每年都会经历从开花到落果的过程,可是没有人在意,也没有文人对此感叹和惆怅,这让“我”感到深深的遗憾和失落。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引述的英语小散文,画面感强,情感细腻而真挚,巧妙地引出作者对故乡花树的回忆。
B. 作者通过对梨树、枣树、李树、桃树等不同树种的花的描写,展现了故乡自然美景,流露出深深的眷恋之情。
C.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与《故都的秋》“早晨起来,……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句都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
D. 本文综合运用了描写、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在描绘“故乡的花开”美景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归乡的愿望。
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8.王国维指出,“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文即是“以我观物”,本文中的“物”有哪些“我之色彩”?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各题。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节选自韩愈《原毁》,有删改)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题目中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10.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与同其利者也”与“非利足也”(《劝学》)两句中“利”的含义相同。
B. 韩愈,字退之,推崇古体散文,后人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C. “取其一”与“用心一也”(《劝学》)两句中“一”的含义不同。
D. “彼能是”与“是故无贵无贱”(《师说》)两句中“是”的含义不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过去的君子谈论一个人现在的表现,而不计较一个人的过去,小心谨慎地只担心别人做好事却得不到应得的表扬。
B. 文章开篇两段将过去的君子和现在的君子进行对比,借以批评现在的君子对待别人求全责备,却对自己要求很少。
C. 韩愈认为一个人事业成功,对他的毁谤会随之而生;一个人德望高了,坏话跟着就来,因此现在的人建立功业、德行并不是一件好事。
D. 现在的君子认为一个人虽然能做这个,但其为人却不值得赞美;一个人虽然擅长这些,但其才能不值得称道。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
(2)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13.韩愈认为造成今之君子这些行为的根源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题目。
点绛唇·再和送钱公永
苏 轼
莫唱阳关,风流公子方终宴。秦山禹甸①。缥缈真奇观。
北望平原,落日山衔半。孤帆远。我歌君乱②。一送西飞雁。
[注]①秦山禹甸:指会稽。《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上会稽,祭大禹”。②乱:古代乐曲、辞赋的末章。此处作动词,唱和。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上片“莫唱阳关,风流公子方终宴”,先点出了饯别的题旨。而“莫唱阳关”,以“莫唱”一词渲染出与友人分别时的眷眷难舍,显出二人情谊之深厚。
B. “风流”二字在此恰当生动,是说钱公永才学超众,英俊杰出,倜傥不羁而风流成性,正与自己的个性意趣相投合。
C. “秦山禹甸。缥缈真奇观”二句转到写景,表现了词人不忍心再去看友人的眼睛和面容,而有意把视线转向了窗外的情景。
D. “孤帆远”句中一个“远”字,预示出友人旅程茫茫,而且是孤独远去,更加令人难分难舍。
15.古人认为这首词下片三句“超脱”,“超脱(高超脱俗)”体现在哪里 请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游子的动作和感受表达了一种缠绵无限的哀伤之情。
(2)古代著名学者钱大昕的书斋名叫“十驾斋”,“十驾”一词出自荀子《劝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梦”以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艺术魅力,很早就进入文人的视野。唐宋诗词中文人常常用“梦”来描写人生际遇或抒发人生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实现“两创”的坚实基础何在
  不忘本来——表明了中华民族秉持的文化自信和历史意识。中华民族有着从未断裂的几千年文明史,(甲)我们理应从历史纵向上充满自信地“各美其美”,学习继承好先辈为我们创造的丰富文艺遗产。这也正是实现“两创”的坚实基础之一。且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他的小说名篇《狂人日记》《阿Q正传》的创作成就,(乙)与他“不忘本来”地研究撰写《中国小说史略》和《唐宋传奇》等汲取的创作营养密切相关。我们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在“不忘本来”中去其糟粕,扬弃继承,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吸收外来——彰显了中华民族放眼世界、和而不同、有容乃大、兼收并蓄的胸怀与气度。(丙)我们尊重人类文艺的多样性,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深信,中国人民的文艺情怀与各国人民息息相通,交流促进繁荣,互鉴推动发展,共存才百花齐放。(丁)鲁迅在文学、美术领域里创作的显著实绩,也与他力倡“美人之美”、介绍域外小说、研究世界版画并从中汲取创作营养密切相关。
巴金的小说名著《家》、曹禺的成名话剧《雷雨》、莫言的名作《红高粱家族》,都有他们成功借鉴外国文艺的烙印。(   ),提倡“拿来主义”,辩证取舍,为我所用。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我们既要防止闭关锁国的排外倾向,也要防止“以洋为尊”的倾向。
B. 我们首先要防止“以洋为尊”的倾向,其次要防止闭关锁国的排外倾向。
C. 防止闭关锁国的排外倾向固然重要,防止“以洋为尊”的倾向也不可忽视。
D. 防止“以洋为尊”的倾向固然重要,防止闭关锁国的排外倾向也不可忽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改正。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椽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只有我兀自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屋子中风最小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
现在白马湖到处都是树木了,当时尚一株树木都未种。月亮与太阳都是整个儿的,从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为止。太阳好的时候,只要不刮风,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饭一样。在平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整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20.下列诗句中,意境与画横线的句子最为契合的一项是( )
A.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B. 寒江向晚波涛急,深洞无风草木春。
C. 江城山翠若连环,城下波涛暗楚关。
D. 千顷波涛风雨里,夜深孤载一愁人。
21.文中有三个重叠词语“日日、呼呼、厚厚”,说说它们有什么表现力。
22.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为“泥地惨白,山色紫而黯,湖波深蓝色”,表达效果不如原句,请简要分析。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二四年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中有这样一段讲话: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度,传承着伟大的文明。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大漠孤烟、江南细雨,总让人思接千载、心驰神往;黄河九曲、长江奔流,总让人心潮澎湃、豪情满怀。良渚、二里头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宝,国家版本馆的文脉赓续……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石门中学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话说乡味
①口味和口音一样是从小养成的。“乡音无改鬓毛衰”,我已深有体会。口音难改,口味亦然。我在国外居留时,曾说“家乡美味入梦多”,这不是虚言。近年我常回家乡,借以解馋的机会不少。但时移境迁,要在客店里重尝故味,实属不易。倒不是厨师的技艺不到家,要究其原因,说来相当复杂。
②让我举个例子来说说。我一向喜欢吃油煎臭豆腐。这是很普遍的大众爱好的食品。臭豆腐人们爱吃,就在于它用鼻子闻时似乎有点臭,但入口即香,而且越嚼味道越浓,舍不得狼吞虎咽。
③它这个特色是从哪里来的呢?当我在小学里念书时,家住吴江县松陵镇,爱吃的臭豆腐是我家里自家“臭”的,就是从市面上买了压得半干的豆腐回来泡在自家的腌菜缸的卤里,经过一定时间取出来,在油里炸得外皮发黄,咬开来的豆腐发青,真可口。其味之鲜美程度,取决于卤的浓度和泡制的时间适度与否。
④我在吴江期间,县城里和农村一般,家家有自备的腌菜缸,腌制各种蔬菜。我家主要是腌油菜薹。每到清明前油菜尚未开花时,菜心长出细长的茎,趁其嫩时摘下来,通常即称作油菜心,市上有充分供应,可以用来当蔬菜吃,货多价廉时大批买来泡在盐水里腌制成常备的家常咸菜。油菜心在缸里变得又嫩又软,发出一种气味。香臭因人而异,习惯吃这种咸菜的说香,越浓越香,不习惯的就说臭,有人闻到了要犯恶心。把豆腐泡在这种卤里几天就“臭”成了臭豆腐。由于菜卤的味儿渗入其中,泡得越久颜色越青,味道也越浓、越香、越美。我是从小就习惯这种味道的人,所以不臭透就觉得不过瘾。
⑤自从1920年我家从吴江搬到苏州之后,家里就没有腌油菜心的专用缸了。要吃臭豆腐得到店里去买,有时也有人挑了担子沿街走动,边炸边叫卖。但总是比不上早年家里的味道,我总觉得是件憾事。当时我还不明白有越臭越美之味感的人,必须是从小在有腌菜缸的人家里长大的。在苏州城里居住的人,大概像我这种从小镇上搬来的并不多,他们的口味也就不同了,挑担叫卖的人当然不能不照顾大多数买客所乐于接受的标准来决定该臭到什么程度。在我看来是降低了质量,而大多数人可能觉得臭得恰到好处。
⑥乡味还是使人依恋。这几年我回家乡,主人问我喜欢吃什么,我还常常以臭豆腐作答。每次吃到没有臭透的豆腐,总是感到一点今不如昔的怀古之情。有一次我说了实话,并讲了从小用腌菜卤来泡制的经验。主人告诉我,现在农民种油菜已经不摘菜薹了,哪里去找那种卤呢?卤已不存,味从何来?我真懊悔当时没有追问现在的臭豆腐的制作过程。其实知道了也没用,幼年的口味终难再满足的了。
⑦从我20岁离开老家后到现在,足足已65年了。这样长的岁月里就和那种多少还保持一些自给经济的家庭脱离了。在学校里有食堂管饭。自己独立成家后,在乡间自理伙食,但租屋而居,谈不上经营那些坛坛罐罐。我们的菜篮子也就几乎全部市场化了。只有在清华园住的几年,分到一所住宅。宅边四围留着不少空地,我和老伴就开垦种菜。有一度所长的茄子和西红柿自家都吃不完,以分送邻居为乐。我们还养鸡取蛋,完全可以自给。可惜这种生活并不长,几年后离开清华园了,菜篮子又完全靠市场经济供应了。
⑧我们这一代人,在食的文化上可说是处于过渡时代。我一生至少有1/4的岁月,是生活在家庭食品半自给时代。在那个时代,除了达官贵人、大户人家雇用专职厨师外,普通家庭的炊事都是由家庭成员自己操作的。主持炊事之权一般掌握在主妇手里。以我的童年来说,厨房是我祖母主管的天下。她有一套从她娘家传下的烹饪手艺,后来传给我的姑母。祖母去世后,我一有机会就溜到姑母家去,总觉得姑母家的伙食合胃口,念了社会人类学才知道这就是文化单系继承的例子。
⑨一代有一代的口味,我想我应当勉力跟上“历史的车轮”,从那个轨道转入这个轨道。现在的臭豆腐固然在我口里已没有早年的香了,但还是从众为是。即使乡味难改,也得勉强自己安于不太合胃口的味道了。说来也惭愧,我下这个决心时,早已过了古稀的年限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不谈“乡味”,而引用诗句“乡音……”,从“乡音”谈起,目的是调动读者的共情心理。
B. 作者先说挑担叫卖的人降低了臭豆腐的质量,后又憾别清华园,这主要表现了作者更喜欢食物自给的生活。
C. 作者从饮食文化上分析了为何吃不到记忆中的臭豆腐,也流露出对家乡、童年、亲人的怀念。
D. 第⑧段作者的姑母继承祖母烹饪手艺的例子从一个侧面表明作者童年时的社会是文化单系继承的。
【答案】B
【解析】“这主要表现了作者更喜欢食物自给的生活”错。根据原文“要吃臭豆腐得到店里去买……但总是比不上早年家里的味道,我总觉得是件憾事”“只有在清华园住的几年……开垦种菜……菜篮子又完全靠市场经济供应了”可知,应是主要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口味的怀念,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描绘用腌菜缸制作卤和咸菜的情景,旨在为下文写臭豆腐做铺垫,突出作者的怀念之情。
B. 文章以记叙、抒情为主,又恰当地穿插一两处描写、议论,既丰富了内容,又使结构更灵活,富有感染力。
C. 作者选取代表家乡独特“乡味”的意象——臭豆腐,娓娓道来,突出特色,乡情乡味十分浓厚。
D. 文章最后一句写到自己年过古稀才下定决心“从众为是”,读来意味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答案】B
【解析】“以记叙、抒情为主,又恰当地穿插一两处描写、议论”错误,应是以记叙、描写为主,偶尔穿插一两处抒情、议论。文章主体部分主要记叙、描写了臭豆腐的制作、腌油菜薹以及自己吃不到“乡味”的经历,其间偶尔穿插对乡味的怀念、对味道的评价等方面的抒情、议论。
3.作者以臭豆腐为例“话说乡味”,这一独特的“臭”让他想起了哪些往事?
【答案】①在吴江期间,用菜卤腌制豆腐。②从吴江搬到苏州后,去店里或者沿街买臭豆腐。③这几年回家乡,得知已不用菜卤腌制豆腐,幼年的口味终难满足了。
【解析】根据原文“我在吴江期间,县城里和农村一般,家家有自备的腌菜缸……把豆腐泡在这种卤里几天就‘臭’成了臭豆腐”可得出:在吴江期间,用菜卤腌制豆腐。
根据原文“自从1920年我家从吴江搬到苏州之后……要吃臭豆腐得到店里去买……我总觉得是件憾事”可得出:从吴江搬到苏州后,去店里或者沿街买臭豆腐。
根据原文“这几年我回家乡……其实知道了也没用,幼年的口味终难再满足的了”可得出:这几年回家乡,得知已不用菜卤腌制豆腐,幼年的口味终难满足了。
4.一代有一代的口味,一地有一地的美食,如随州香菇、沔阳三蒸、黄石港饼、汪集鸡汤、麻城肉糕、黄陂三合、咸宁桂花糕、十堰三合汤等,“社会全方位”节目组要做一期“家乡美食文化谈”节目,邀请你作为嘉宾,就“家乡美食与乡味之间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请结合本文列出你的发言要点。
【答案】①乡味不仅是家乡美食的味道,更多的是对儿时生活的回忆、对家乡的怀念、对世事变迁的感慨。②回忆乡味,能让我们找到情感的归属、灵魂的依托。③一代有一代的口味,虽然时代变迁,承载乡味的传统美食也在创新或消逝,但乡味不会变,共同的文化记忆不变。④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批量化的生产使家乡美食的乡味越来越淡,但便捷的物流让天南海北的游子能随时随地品尝家乡美食,重温乡味,以解思乡之苦。
【解析】解答本题,要准确理解“家乡美食与乡味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乡味传达的内涵、回忆乡味的意义,以及时代变迁之后,如何保持乡味不变,让乡味承载的记忆和乡情不随时间的流逝而淡化。
结合“自从1920年我家从吴江搬到苏州之后……当时我还不明白有越臭越美之味感的人,必须是从小在有腌菜缸的人家里长大的”可知,作者对臭豆腐的怀念,实际上更多的是对儿时生活的回忆,对家乡的怀念。
结合“以我的童年来说,厨房是我祖母主管的天下……这就是文化单系继承的例子”可知,饮食里有传承,在回忆中能够找到情感的归属。
结合“乡味还是使人依恋。这几年我回家乡,主人问我喜欢吃什么,我还常常以臭豆腐作答”可知,一代有一代的口味,虽然时代变迁,但对故乡的依恋不会变,乡味中承载着共同的文化记忆。
结合“现在农民种油菜已经不摘菜薹了……懊悔当时没有追问现在的臭豆腐的制作过程”“菜篮子又完全靠市场经济供应了”“从那个轨道转入这个轨道。现在的臭豆腐固然在我口里已没有早年的香了”可知,时代在变,家乡美食的乡味也没有那么浓厚了,但是能在家乡之外品尝美食,以解思乡之苦,也不失为一种幸福,这也是一种重温乡味的方式。
结合以上分析整理作答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花开
刘汉俊
读过一篇英语小散文。大意是,作者幼时随父母从比利时回到位于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我们在都德的《最后一课》读到过这个地方。父亲送他一棵樱桃树,灼灼的花、灿灿的果,结在他童年的记忆树上。若干年过去了,迟暮之年的他考虑再三,决定把家从日内瓦迁往美国纽约的多布斯费里。他和妻子准备到郊区买一处房子。他们举着伞,在雨中踽行了多时,找不到家的感觉,渐感失望。突然,在一处庭院前,他一下子顿住了:院里立着一棵开着密密花儿的樱桃树!老两口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处房子,从此住在了这里。
我能够理解这位外国老人的心情。他流浪辗转了大半辈子,童年的某个情结一直潜植在他的心底。暮之将至,心灵的翅翼渴望回栖在初春的枝头。那棵树,树上的花,拴住了他。一旦情思被具化,思路被连通,心灵的底片便即刻清晰起来。于是,简单而丰富、曲折而笔直的人生路上,呼啸的高铁就戛然停住,下车。
外国老人的樱桃树,催生了我心地上那一片的李树、梨树、桃树、枣树、棠棣树,那一树的花开,一片的花香……
我的老家是鄂东南赤壁市大田畈的莲花塘刘家。莲花塘的桃花涧山腰上,有一片竹林围着的菜园。园中央一棵梨树,长势雄健茂盛,枝干根根向上。晚春时节,梨树开花,风吹梨花雨,落地一片白。菜园是我家的,梨树当然也是我家的。由于怕孩子们等不及果实成熟就糟蹋它,大人早早地用刺蓬围住了主干。直到阔叶间成熟的梨儿肚皮撑白了,早馋得不行了的孩子们踮起脚,用长竹篙东一个西一个地敲得差不多了。但每每树顶上总会有三两只硕大的梨儿够不着。胆儿大一点孩子冒着屁股受尖刺之痛,爬上光溜溜的梨树干,起劲一摇曳,一不留神一只只肥梨“嗖”地一声从枝叶间坠下,“嘭”地砸在树底守望的脑门上,来不及哭就笑了。
枣树是没人爬的。赭色的尖刺坚硬而锋利,扎进肉里,有一种彻心彻骨的痛。因此,枣们在没成熟的时候逃避了许多蹂躏。只有鸽子不怕它,还敢在树冠里做窝,这件神奇的事一直困惑着童年的我。后来有人说,鸽子是为了躲避人的侵犯,才在荆棘丛中寻找安乐窝的,这叫最危险处最安全。黄黄的枣花在密密的荆棘中灿灿地开着,谁也不敢惹它。花多而果少,枣儿们总是等不到脸儿红就给打光了。
莲花塘水草丰沛,果子树成片成林,最多的当数李树。山冲屋后,婀娜的李树依依丛丛,素净的李花挤挤密密,黑色的树干粗糙皲裂如网,虬枝离奇,枝丫交叠。抓住某根粗枝一顿狂摇,便下起了李花雨,天上一阵雨,地上一片白;真正果实累累的李树,多生在港汊泽畔、塘边井口;青的绿的红的黄的李子们成串,满枝,点缀在茂密的枝叶之间,把枝条都压弯了。
莲花塘的桃树数量不多,几乎生长在最好的位置。树态有些矜持,枝干精致光洁如同打了一层防护蜡。与梨树的团叶、李树的短叶相比,桃树的叶儿略长略窄。茂密的树冠,像少妇顶着刚烫的发。花期一到,枝放艳丽,蕊吐芬芳,满枝的桃花放肆地开,难见几片绿叶了。满溪满沟地簇拥,漫山漫坡地绽放,是穷山僻壤间的霓裳少女,用粉红点燃了春天的风情。桃花多而密,果儿却不多,但只要有果,就一定是绿叶不掩丹霞。有一年天热了,我和小伙伴窜进谁家的院墙,吱溜溜地爬上桃树冠,突然吱呀呀一声,木门开了,谁家老奶奶搬了竹椅在树荫下歇着。这可苦了我们,不敢下树,摘的几个毛桃塞在短裤背心里,毛茸茸的奇痒难耐。终于等到老太眯着了,赶紧如猿猴探涧般蹑手蹑脚地溜之大吉。跳进莲花塘,衣裤一褪,醮着塘水啃青桃,嘻嘻哈哈,得意忘形。
桃红李白梨儿青,幼时贪恋的是果,记忆里留存的却是花,尤其是雨中的花。第一次看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场景,才七八岁。记得是一大早走过岭上,前夜走过的梨树下一夜之间变成一片白,白得像老师的白粉笔,雨意迷迷蒙蒙地浸渍着,感觉空气都是梨花味,像是明清的一幅写意画。有时一场夜雨,大人会说,睡吧,明儿早起看桃雨。果然,第二天清早上学的路上,村口、山坳里花粉潇潇,落红一片,踩着的,是一脚春泥。
年复一年,花开花落,果熟果落,村里没人在意,没有林妹妹“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感叹,没有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惆怅。就像村里的庄稼、村里的毛头小子,一茬又一茬在成长,留下显迹,走无涟漪。我应该也算是其中的一茬,只不过移栽到了北方的京城,但根须依然连着水草肥美的南方,枝丫依然向着遥远的山冲,仍然是莲花塘的味道。
我奢望着,什么时候能拥有一处属于自己的院落,像那对外国老人一样。院里亭立着几株桃李梨枣树、一丛的兰草花、一树的栀子花,让我在静谧中,听那夜夜的花开声。
(有删改)
[材料简介]《故乡的花开》是一篇充满乡愁的散文佳作。作者通过对故乡果树和花朵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眷恋之情,以及对回归精神家园的渴望。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英语小散文的作者带着妻子找房子,当看到一座房子的庭院里有樱花盛开时,他找到了家的感觉,于是决定买下那座房子。
B. “心灵的翅翼渴望回栖在初春的枝头”,实质是流浪辗转的暮年人渴望解开潜植在心底的童年情结,获得心灵的抚慰。
C. “我”的童年记忆印刻在老家各种树花开花落的情景中,其中,“我”对第一次看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场景记忆尤为深刻。
D. 村里的果树每年都会经历从开花到落果的过程,可是没有人在意,也没有文人对此感叹和惆怅,这让“我”感到深深的遗憾和失落。
【答案】D
【解析】D项,“可是没有人在意,也没有文人对此感叹和惆怅,这让‘我’感到深深的遗憾和失落”错误。文章中提到“村里没人在意,没有林妹妹‘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感叹,没有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惆怅。” 这里并不是表达作者的遗憾和失落,而是为了说明村里人对果树花落果熟习以为常,没有文人那样的多愁善感。作者并没有因此而感到遗憾和失落,反而认为这是村庄自然的一面。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引述的英语小散文,画面感强,情感细腻而真挚,巧妙地引出作者对故乡花树的回忆。
B. 作者通过对梨树、枣树、李树、桃树等不同树种的花的描写,展现了故乡自然美景,流露出深深的眷恋之情。
C.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与《故都的秋》“早晨起来,……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句都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
D. 本文综合运用了描写、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在描绘“故乡的花开”美景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归乡的愿望。
【答案】D
【解析】D项,“说明”错误。文章主要运用了描写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并没有使用说明的表达方式。本文并没有对事物的特征、成因等进行解说,因此没有使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梨花雨”将风吹落梨花的景象比作雨,既形象又富有诗意;②句子语言简洁、典雅,没有过多修饰;③动静结合,准确地描绘出了梨花盛开的景象,整个画面生动鲜活。
【解析】①作者将晚春时节风吹梨树、梨花飘落的景象,巧妙地比作下雨。梨花如雨般细密飘落,二者形态相似,令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唯美诗意的画面。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②仅寥寥数语,便将晚春梨树花开、花落之景描绘得清晰生动。作者并未堆砌华丽辞藻,而是简洁直白地呈现自然现象,然而这种简洁绝非平淡,“梨花雨”、“落地一片白”等表述,用词简练却蕴含美感,尽显典雅,令读者于质朴文字中感受自然之美,展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以极简之语勾勒出动人画面。
③梨树开花,静态地展现了其繁盛之态,告知读者梨花正值绽放之时。而风吹梨花落,则赋予了画面动态之美,梨花如雨般飘落。一动一静,动静结合,相得益彰,全方位地描绘了梨花盛开的景象,使画面生机勃勃,鲜活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令人印象深刻。
8.王国维指出,“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文即是“以我观物”,本文中的“物”有哪些“我之色彩”?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本文描写了记忆中的故乡的梨树、枣树、李树等花木,以及与之相关的童年趣事,景物中寄寓了我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②本文所描写的景物和童年往事,展现了我的故乡鄂东南赤壁市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表现了我对故乡的赞美之情。
【解析】①文中,作者细腻描绘了故乡的果树:晚春梨树花开,风吹花落如雨,遍地洁白;枣花在荆棘中灿灿盛开,与鸽子窝紧密相连;李树婀娜,李花繁密,皆饱含深情。此外,还回忆了童年敲梨、偷桃等趣事。这些花木与趣事,是作者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童年又与故乡紧密相连。通过对这些“物”的回忆与描写,作者将对故乡的眷恋融入其中,使其带上浓浓的思乡之情。无论身处何方,故乡的这些景象都成为作者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体现了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②文中描绘的故乡自然景观,如莲花塘水草丰美,果树成林,各地果树姿态各异,展现了故乡独特的风光。桃花涧、山冲屋后、港汊泽畔的果树,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围绕果树的童年趣事,如追逐果实,以及乡村人对花开花落、果熟果落的习以为常,都体现了当地的民俗文化。作者通过对这些景物和往事的描述,赞美了故乡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字里行间饱含着对故乡的热爱与赞美,使这些“物”都带上了赞美故乡的情感色彩,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赞誉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各题。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节选自韩愈《原毁》,有删改)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题目中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答案】DGI
【解析】句意:读书人处于当前这种环境中,要想光大名声,履行道德,真是难啊!“士之处此世”中,“之”为用于主谓之间的助词,“处此世”为动宾结构,其后D处断开;“名誉之光”“道德之行”共同作“望”的宾语,宾语后I处断开;因两个宾语结构相同,中间G处断开。
10.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与同其利者也”与“非利足也”(《劝学》)两句中“利”的含义相同。
B. 韩愈,字退之,推崇古体散文,后人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C. “取其一”与“用心一也”(《劝学》)两句中“一”的含义不同。
D. “彼能是”与“是故无贵无贱”(《师说》)两句中“是”的含义不同。
【答案】A
【解析】A项,“含义相同”错误。利益;使……快。句意:没有什么相同的利害关系的。/不是善于奔走。B项,正确。C项,正确。一个方面;专一。句意:肯定他一个方面。/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D项,正确。这样;这个。句意:他能这样。/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过去的君子谈论一个人现在的表现,而不计较一个人的过去,小心谨慎地只担心别人做好事却得不到应得的表扬。
B. 文章开篇两段将过去的君子和现在的君子进行对比,借以批评现在的君子对待别人求全责备,却对自己要求很少。
C. 韩愈认为一个人事业成功,对他的毁谤会随之而生;一个人德望高了,坏话跟着就来,因此现在的人建立功业、德行并不是一件好事。
D. 现在的君子认为一个人虽然能做这个,但其为人却不值得赞美;一个人虽然擅长这些,但其才能不值得称道。
【答案】C
【解析】C项,“因此现在的人建立功业、德行并不是一件好事”错误,原文“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是说读书人处于当前这种环境中,要想光大名声,履行道德,真是难啊!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
(2)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答案】(1)表现于外是欺骗别人,反省于内是欺骗良心,还没有些微的收获就停止不前。
(2)居于上位而想有所作为的人,如能听取我的议论而牢记于心,那国家大概就可以治理好了吧!
【解析】(1)“外”,表现于外;“少”,些微,很少;“止”,停止。(2)“有作”,有所作为;“存”,牢记;“理”,治理好。
13.韩愈认为造成今之君子这些行为的根源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案】①根源是懈怠和妒忌。②懈怠的人自己不学习。③妒忌的人就怕人家学习。
[参考译文]
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要求别人宽而少。严格而全面,所以不会怠慢;宽而少,所以人们乐于做好事。听说古人中有个叫舜的,他的为人,是个仁义的人。寻求舜所以成为舜的道理,对自己要求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仿效那些与舜相同的地方。舜,是大圣人,后世没有人能赶上他的。这些人却说:“不如舜,这是我的缺点。”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全面吗?他对别人呢,就说:“那个人,能有这些优点,这就够得上一个善良的人了。能擅长这些事,这就够得上一个有才艺的人了。”肯定他一个方面,而不苛求他别的方面。论他现在的表现,而不追究他的过去,小心谨慎地只担心别人得不到做好事应得的表扬。一件好事是容易做到的。一种技能是容易学得的。他对待别人,却说:“能有这样,这就够了。”又说:“能擅长这个,这就够了。”岂不是要求别人宽容而简约吗?
现在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了。他们对待别人求全责备,却对自己要求很少。求全责备,所以别人难以与自己交好。要求很少,所以自己获得的进步也很少。自己并没有什么好的地方,却说:“我有这优点,这也足够了。”自己并没有什么才能,却说:“我有这能耐,这也足够了。”表现于外是欺骗别人,反省于内是欺骗良心,还没有些微的收获就停止不前。这不是对自己要求太少太低了吗?他们要求别人,说:“那个人虽然能做这个,但他的为人不值得赞美。那个人虽然擅长这些,但是他的才能不值得称道。”他们是举出人家一点欠缺而不计算别的十点长处。追究人家的过去,而不考虑人家当前的新的成就。他们惶惶不安,唯恐人家有好名声。这岂不是对别人求全责备吗?这就叫不用普通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却用圣人的标准去要求别人,我看不出他们是在尊重自己啊。
虽说如此,做出这些行为是有其根源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懈怠和妒忌啊。懈怠的人自己不学习,而妒忌的人就怕人家学习。我曾经尝试对很多人说:“某人是优秀的人,某人是优秀的人。”那些应声附和的,一定是那个人的同伙。否则,就是他所疏远而没有什么相同的利害关系的。再不然,就是惧怕他的人。假如不是这样,强悍的人一定会用言语来表达愤怒,懦弱的人一定会在脸色上显露出不满。我又曾经对好多人说:“某人不是优秀的人,某人不是优秀的人。”那些不应声的,一定是那个人的同伙。否则,是他所疏远而没有什么相同的利害关系的。再不然,就是惧怕他的人。假如不是这样,强悍的人一定会在言语中表示高兴,懦弱的人一定会在脸色上显露出欢喜。因此,事业成功,毁谤随之而生,德望高了,坏话跟着就来。哎呀!读书人处于当前这种环境中,要想光大名声,履行道德,真是难啊!
居于上位而想有所作为的人,如能听取我的议论而牢记于心,那国家大概就可以治理好了吧!
【解析】①由原文“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可知,根源是懈怠和妒忌。②由原文“怠者不能修”可知,懈怠的人自己不学习。③由原文“而忌者畏人修”可知,妒忌的人就怕人家学习。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题目。
点绛唇·再和送钱公永
苏 轼
莫唱阳关,风流公子方终宴。秦山禹甸①。缥缈真奇观。
北望平原,落日山衔半。孤帆远。我歌君乱②。一送西飞雁。
[注]①秦山禹甸:指会稽。《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上会稽,祭大禹”。②乱:古代乐曲、辞赋的末章。此处作动词,唱和。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上片“莫唱阳关,风流公子方终宴”,先点出了饯别的题旨。而“莫唱阳关”,以“莫唱”一词渲染出与友人分别时的眷眷难舍,显出二人情谊之深厚。
B. “风流”二字在此恰当生动,是说钱公永才学超众,英俊杰出,倜傥不羁而风流成性,正与自己的个性意趣相投合。
C. “秦山禹甸。缥缈真奇观”二句转到写景,表现了词人不忍心再去看友人的眼睛和面容,而有意把视线转向了窗外的情景。
D. “孤帆远”句中一个“远”字,预示出友人旅程茫茫,而且是孤独远去,更加令人难分难舍。
【答案】B
【解析】B项,“风流成性”错。
15.古人认为这首词下片三句“超脱”,“超脱(高超脱俗)”体现在哪里 请简要赏析。
【答案】体现在意境开阔,情韵高远。 “孤帆远”写出送别情境的开阔辽远,情意的绵长;“我歌君乱”“一送西飞雁”写作者和钱公永一唱一和,一同目送西飞之雁,表现出二人心意相通、洒脱旷达,使本词的离情别意不流露悲伤,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词。
【解析】首先确定“超脱”这样的词是用来形容诗歌的语言还是意境,这里应该是意境。然后根据诗歌具体的内容分析诗句——稍微翻译下诗句,最后总结诗歌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游子的动作和感受表达了一种缠绵无限的哀伤之情。
(2)古代著名学者钱大昕的书斋名叫“十驾斋”,“十驾”一词出自荀子《劝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梦”以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艺术魅力,很早就进入文人的视野。唐宋诗词中文人常常用“梦”来描写人生际遇或抒发人生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2)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3)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渡镜湖月(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实现“两创”的坚实基础何在
  不忘本来——表明了中华民族秉持的文化自信和历史意识。中华民族有着从未断裂的几千年文明史,(甲)我们理应从历史纵向上充满自信地“各美其美”,学习继承好先辈为我们创造的丰富文艺遗产。这也正是实现“两创”的坚实基础之一。且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他的小说名篇《狂人日记》《阿Q正传》的创作成就,(乙)与他“不忘本来”地研究撰写《中国小说史略》和《唐宋传奇》等汲取的创作营养密切相关。我们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在“不忘本来”中去其糟粕,扬弃继承,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吸收外来——彰显了中华民族放眼世界、和而不同、有容乃大、兼收并蓄的胸怀与气度。(丙)我们尊重人类文艺的多样性,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深信,中国人民的文艺情怀与各国人民息息相通,交流促进繁荣,互鉴推动发展,共存才百花齐放。(丁)鲁迅在文学、美术领域里创作的显著实绩,也与他力倡“美人之美”、介绍域外小说、研究世界版画并从中汲取创作营养密切相关。
巴金的小说名著《家》、曹禺的成名话剧《雷雨》、莫言的名作《红高粱家族》,都有他们成功借鉴外国文艺的烙印。(   ),提倡“拿来主义”,辩证取舍,为我所用。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C
【解析】“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间用逗号,不能使用分号,分号是一种在层次上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接和因果等,以并列关系居多)的两句分句(分句可以属于单重复句,也可以是多重复句的第一层分句,或者是大句中的并列部分)。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我们既要防止闭关锁国的排外倾向,也要防止“以洋为尊”的倾向。
B. 我们首先要防止“以洋为尊”的倾向,其次要防止闭关锁国的排外倾向。
C. 防止闭关锁国的排外倾向固然重要,防止“以洋为尊”的倾向也不可忽视。
D. 防止“以洋为尊”的倾向固然重要,防止闭关锁国的排外倾向也不可忽视。
【答案】A
【解析】根据前文的叙述顺序,应该先说“防止闭关锁国的排外倾向”,再谈“防止‘以洋为尊’的倾向”,两句话的内容之间应该是并列关系,故关联词应使用“既要……也要……”,B项“首先……其次……”是由主到次,应排除;C、D两项“固然……也……”表示让步后转折关系,且都使得后文缺少主语,都不正确。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改正。
【答案】(示例):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在“不忘本来”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古为今用。
【解析】画横线句语病有二:一是“按照”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搭配不当,应把“按照”改为“坚持”;二是“去其糟粕,扬弃继承,取其精华,古为今用”语序不当,应改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古为今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椽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只有我兀自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屋子中风最小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
现在白马湖到处都是树木了,当时尚一株树木都未种。月亮与太阳都是整个儿的,从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为止。太阳好的时候,只要不刮风,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饭一样。在平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整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20.下列诗句中,意境与画横线的句子最为契合的一项是( )
A.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B. 寒江向晚波涛急,深洞无风草木春。
C. 江城山翠若连环,城下波涛暗楚关。
D. 千顷波涛风雨里,夜深孤载一愁人。
【答案】D
【解析】文中句“只有我兀自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写怒号的寒风、澎湃的湖水,营造出凄凉萧瑟的意境。
A.句意:蓝溪的水远远地从千条溪涧中流过来,玉山高耸冷峻,两峰并峙,千古不变。诗句豪壮中带有悲凉,雄杰挺拔,表现出高危萧瑟的意境。
B.句意:傍晚时分带有寒意的江水波涛汹涌,深深的洞穴无风无声,草木充满了春意。诗句写出了初春时节清冷而又春意萌动的意境。
C.句意:江城的青山像连绵的玉环,城下的大浪像云雾一样遮蔽了楚地的大门。诗句营造出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D.句意:风雨交加的夜晚,千顷波涛汹涌,一叶孤舟上坐着一位满腹忧愁的人。诗句营造出了萧瑟凄清的意境氛围。
故选D。
21.文中有三个重叠词语“日日、呼呼、厚厚”,说说它们有什么表现力。
【答案】“日日”运用叠词,用来表示持续性的状态,更具表现力;“呼呼”运用叠词模拟风声,生动地描绘了寒风的呼啸声;“厚厚”运用叠词来描述糊纸的厚度大,更具象化,烘托白马湖冬天的严寒,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因此运用重叠形式,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和具象化表达,使得文本更加生动、形象和有感染力。
【解析】回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这几个词语的内涵、是用来描述、修饰什么内容的,然后根据所修饰的对象,想象用这些词语带来的画面感、体验感,然后结合语段分析如此使用的效果。
在语段中,“日日”用来表示持续性的状态,表明刮风是白马湖的常态;“呼呼”是形容风的声音的,这里用来模拟白马湖的风声,可以增强场景的生动性和真实感。“厚厚”两个“厚”字叠用,表明所糊纸的厚度很厚很厚,要糊非常厚的纸来抵御严寒,说明白马湖冬天真的非常寒冷,这样写,更容易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同时叠音词的使用会增强韵律感,读来音韵和谐,富有美感。
综合上述分析,概括表述即可。
22.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为“泥地惨白,山色紫而黯,湖波深蓝色”,表达效果不如原句,请简要分析。
【答案】(1)将“泥地”比作“惨白的水门汀”,从颜色和状态上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泥地在冬季的状态,而改句只提到了颜色,不具体不形象,没有这种效果;
(2)说山被冻出了暗紫色,运用拟人手法,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生动形象。而改句只说明了颜色,没有生动形象的效果;
(3)原句用动词“泛”写出了湖水波浪的动态,而改句只点出了湖水的颜色,不具有动态感。
【解析】“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运用比喻手法,将“泥地”比作“水门汀”,突出看上去是“惨白”的颜色,从形态和色彩上表现出泥地在寒冷冬季的状态,显得生动形象,而改句“泥地惨白”只提到泥地的颜色是惨白的,未突出形态的特点,没有生动形象的效果;
“山色冻得发紫而黯”运用拟人手法,是说因为极度的寒冷,山峰如同人一样被冻成了暗紫色,引发读者去联想和想象白马湖冬季的寒冷程度,生动形象。而改句 “山色紫而黯”只客观写了山峰颜色,没有用修辞,没有生动形象的效果;
“湖波泛深蓝色”用动词“泛”写出了湖水波浪泛起时显出深蓝色,既有动态美,又有色彩美,而改句“湖波深蓝色”只点出了湖水的颜色是深蓝,没有动态描写,不如原句生动。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二四年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中有这样一段讲话: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度,传承着伟大的文明。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大漠孤烟、江南细雨,总让人思接千载、心驰神往;黄河九曲、长江奔流,总让人心潮澎湃、豪情满怀。良渚、二里头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宝,国家版本馆的文脉赓续……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的新年贺词。材料分两层,第一层从“中国是一个伟大国度”起,到“国家版本馆的文脉赓续”止,告诉我们,我国无论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有着伟大的文明;第二层“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则意在提醒我们要对中华文明保持自信,要从中汲取力量。
立意上,本文应围绕“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构思。我国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因此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要坚守中华文化;同时,我们还要让中华文化继续发展下去。发展不能忘本,我们得从文化中吸收并发扬其精华,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写作时,本文可采用递进式论证结构。考生可从材料诸多事物中选取一二,对其适当抒情并引出观点:我们要传承并发展中华文明。之后,可简要论述传承文明的意义,并由此深入主题,讲明“文明不但要传承,还得发展”,要在坚定的文化自信下将其发扬光大的道理,再论述发展的必要性和做法,最后再次重申观点,总结全文。“传承”与“发展”相比,应以“发展”为论述重点;同时要要注意把论述范围限制在“历史文明”及其相关事物范畴之内,避免偏题。
立意:
1.灿烂辉煌的历史,值得每个中国人骄傲。
2.汲取文明的力量,激发文明的新生机。
3.保持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下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