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一、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人类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早期文明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历史角度认识人类文明进程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的开篇之课,具有统领全书的重要地位。教材从人类文明的起源入手,分别介绍了大河文明(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和海洋文明(古代希腊)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内容涵盖了从原始社会到早期国家形成的关键时期,展现了人类文明从分散到联系的发展趋势。
教材通过文字叙述和史料引用,呈现了各文明区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突出了文明产生的共同规律和各自特色。本课为后续学习古代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中古时期的世界文明等内容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通过初中历史学习,已经对世界古代文明有了初步了解,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由于初中阶段的知识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和深度,对文明产生的内在机制和各文明间的比较认识不足。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开始具备抽象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但对于复杂的历史概念和理论理解仍有一定困难。他们更喜欢通过具体史实和故事来理解历史,对理论性过强的内容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史料的运用,通过具体生动的历史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同时适当提升理论高度,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
四、教学目标
1. 唯物史观
通过分析生产力发展(农业革命)与文明产生的关系,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认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2. 时空观念
建立人类早期文明发展的时空框架,明确各文明产生的时间顺序和地理分布,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特色的影响。
3. 史料实证
通过解读《汉谟拉比法典》等文献史料,学习从历史文献中提取信息的方法,培养实证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 历史解释
能够从多角度分析各文明特点形成的原因,理解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形成自己对历史现象的解释。
5. 家国情怀
通过了解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同时培养开放包容的世界视野。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农业革命与文明产生的关系
2. 各早期文明的主要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 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教学难点
1. 理解从平等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变过程
2. 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特色的影响
3. 比较各文明特点并解释差异原因
六、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导学、史料研读、小组讨论、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实证能力,利用小组讨论促进合作学习,辅以教师精讲突破重难点。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穿越时空探文明
教师活动:
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能够穿越时空,回到一万年前的地球,我们会看到怎样的景象?那时没有城市,没有国家,人们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千年里,人类开始了一场伟大的革命——农业革命,这场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并最终导致了文明的产生。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寻文明的起源,了解人类如何从分散的部落社会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
学生活动:
闭目想象原始社会的生活场景,思考农业如何改变人类生活,初步形成对文明产生过程的好奇心。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时空穿越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对文明起源的思考。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课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文明如何产生,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这种导入方式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能够快速吸引注意力。通过想象原始社会场景,帮助学生建立时空感。提出农业革命这一关键概念,为后续深入学习埋下伏笔。最后明确本课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
(二)新课讲授:文明诞生的历程
1. 农业革命:文明产生的基础
教师活动:
让我们首先阅读一段考古学家的描述:'在新月沃地,大约1万年前,人类开始有意识地种植小麦和大麦,驯养山羊和绵羊。这一转变看似简单,却具有革命性意义。'(引用考古学家布雷伍德的研究论述)为什么农业的产生具有革命性意义?因为它使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这意味着人类能够获得更稳定的食物来源,从而支持人口增长和定居生活。
正如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所说:'农业革命使人类能够创造城市和文明,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重大转折点。'农业的产生导致了剩余产品的出现,这使得一部分人可以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专门工作,如手工业、管理、宗教活动等,从而促进了社会分工和阶级分化。
学生活动:
阅读教师提供的史料,思考并讨论:农业革命如何改变人类社会?为什么说农业革命是文明产生的基础?分组分享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
通过引用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论述,让学生理解农业革命的重要性,培养史料实证能力。通过问题讨论,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农业与文明的关系。分组分享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这一环节着重培养学生从经济基础角度理解历史发展的唯物史观。通过具体史料让学生感受历史研究的真实性。最后通过总结提升,帮助学生建立理论认识。
2. 早期文明的中心
教师活动:
农业革命后,世界上先后出现了几个重要的文明中心。让我们通过文献史料来了解这些文明的特点。
首先看古代埃及文明。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写道:'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每年尼罗河定期泛滥,带来肥沃的淤泥,使埃及成为地中海世界的粮仓。这样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埃及相对稳定和封闭的文明特色。金字塔的建造反映了法老的无上权威和埃及人精湛的建筑技术。
再看两河流域文明。《汉谟拉比法典》序言中宣称:'我,汉谟拉比,虔诚敬神的君王……为使强不凌弱,为使孤寡各得其所……为使国中法庭便于审讯,为使国中宣判便于决定,为使受害之人得伸正义,我以我的金玉良言铭刻于我的石柱之上。'这部法典体现了王权神授思想和等级分明的社会结构。
古代印度文明的特点在《摩奴法典》中有所体现:'梵天为了世界的繁荣,从他的口、臂、腿和脚生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这种种姓制度将社会严格分层,影响了印度社会数千年。
中华文明的特点在《尚书·禹贡》中有所反映:'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中国古代大规模水利工程的需要,这种需要强化了集体协作和中央集权。
学生活动:
分组研读不同文明的文献史料,分析各文明的主要特点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每组重点研究一个文明,然后进行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
通过原始文献史料,让学生直接感受各文明的特点,培养史料解读能力。分组研究可以深化对特定文明的理解,交流分享则拓展知识面。通过分析文明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能力。这一环节还帮助学生理解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培养开放包容的文化观。最后通过比较各文明特点,为下一环节的讨论做准备。
3. 文明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教师活动:
虽然各文明各具特色,但它们也有一些共同特征。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指出:'所有文明都要经历产生、成长、衰落和解体的过程。'早期文明都建立了城市、发明了文字、形成了国家机构、发展了宗教和艺术。这些共同点反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
但同时,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传统的不同,各文明又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通过比较不同民族的风俗后写道:'习惯是万物的主宰。'每个民族都认为自己的习惯是最好的,这正体现了文明的多样性。
学生活动:
思考并讨论:各早期文明有哪些共同点?为什么会有这些共同点?各文明的主要差异是什么?这些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明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引用历史学家的观点,提升理论高度,拓宽学生视野。讨论环节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加深理解。这一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和宏观把握能力。通过思考共同点和差异的原因,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明发展的规律性。最后为总结提升做准备。
(三)巩固提升:文明对话与启示
教师活动:
如果我们让汉谟拉比、法老、婆罗门和中国古代君王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他们会如何介绍自己的文明?又会如何评价对方的文明?这种想象帮助我们理解文明的多样性和各自的价值。
古代文明的发展给我们什么启示?第一,文明的发展需要适应自然环境;第二,文明交流促进共同进步;第三,尊重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宝贵经验。
学生活动:
参与想象对话活动,思考古代文明的现代启示,分享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
通过创意性的想象对话,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所学知识。思考现代启示帮助学生建立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家国情怀和世界视野。分享环节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一环节使本课学习得到升华,从知识学习上升到价值认同。最后为课后延伸学习做好铺垫。
(四)课堂小结:文明长河启新程
教师活动:
今天我们一起探寻了文明的起源,了解了农业革命如何为文明产生奠定基础,认识了各早期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思考了文明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文明就像一条长河,从远古流淌至今,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条长河中的一滴水,既受惠于前人创造的文明成果,也承担着传承和发展文明的责任。
学生活动:
回顾本课主要内容,整理笔记,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梳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强化重点内容。提出文明传承的责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留出提问空间,关注个体学习差异。为下节课学习做铺垫。
(五)课后延伸:文明探源无止境
教师活动:
推荐大家阅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第一章,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农业革命没有发生,人类文明会如何发展?写一篇300字的小短文表达你的想法。
学生活动:
记录作业要求,准备课后阅读和写作。
设计意图:
通过延伸阅读拓宽知识面,通过开放性写作题目培养历史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促进深度学习。写作训练提高历史表达能力。
八、板书设计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一、农业革命:文明产生的基础
1.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2. 剩余产品与社会分工
3. 阶级分化与国家形成
二、早期文明的中心与特点
1. 古代埃及:尼罗河的赠礼
2. 两河流域:法典与帝国
3. 古代印度:种姓与宗教
4. 古代中国:水利与集权
三、文明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1. 共同特征:城市、文字、国家、宗教
2. 多样原因:自然环境、历史传统
3. 文明交流与互鉴
九、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史料运用,通过多则文献史料让学生直接感受历史,培养了史料实证能力。教学过程层层递进,从文明产生的基础到各文明特点,再到文明比较,符合认知规律。学生活动丰富多样,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文献史料的解读能力较弱,需要更多指导和训练。下次教学可以增加史料解读方法的直接指导,提供更多背景信息帮助学生理解。另外,课堂时间较为紧张,小组讨论环节可以安排更充分的时间。
对于文明比较这一难点,需要更巧妙地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可以增加一些具体的比较项,让学生有更明确的比较方向。最后,对于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可以进一步深化,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总体而言,本课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但在史料教学和难点突破方面还有提升空间。今后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历史教学方法,让历史课堂既充满学术气息又生动有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