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说明: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
2.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卡面清洁和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3.考试结束后,答题纸交回。
一、语言文字运用(计6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乒乓球运动员马龙三次获得乒乓球世锦赛的冠军,他的名字也因此三次被镌刻在圣勃莱德杯上。因为根据惯例,奖杯是轮流持有,乒乓球世乒赛冠军不是永久拥有冠军奖杯,而且在冠军奖杯上留名,马龙的进攻犀利,杀伤力强,有 ② 之势,所以深受观众们喜爱,他的球速非常快,常常让观众朋友们看得眼花 ① 乱。
1. 文中加点字“镌”的读音正确的是( )
A. juān B. juàn C. jūn D. jùn
2. 在文中横线①处填入汉字,正确的是( )
A. 瞭 B. 缭 C. 嘹 D. 潦
3. 在文中横线②处填入词语,恰当的是( )
A. 振聋发聩 B. 摧枯拉朽 C. 惨绝人寰 D. 锐不可当
4.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乒乓球世乒赛冠军不是永久拥有冠军奖杯,而是在冠军奖杯上留名。
B. 乒乓球世乒赛冠军不是永久拥有冠军,而且在冠军奖杯上留名。
C. 乒乓球世乒赛冠军不仅永久拥有冠军奖杯,而且冠军奖杯上留名。
D. 乒乓球世乒赛冠军虽然永久拥有冠军奖杯,但是在冠军奖杯上留名。
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那是川江的纤夫们。“脚蹬石头手扒砂,风里浪里不归家”,踩着一亿年前的海底、一万年前的河床、一千年前的栈道、数百年前的鹅卵石,一队队、一步步,弯成力字形、伏作满弓状,逆水而行,向水而歌,是力量在行走、生命在歌唱。那岩石上深深的纤痕,那风吹日晒黑得像江中石一样的脸和臂膀,那打着旋涡在峡谷和江面回荡的川江号子,像动感的雕塑、凝固的浪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根轴线就是北纬30度线
②曲曲折折,弯弯绕绕,最终在轴线上选择了自己的入海口
③一根纤绳便把七百里三峡拉成了五线谱,呦呦旋律从古来,嘈嘈音符向东去
④然而,水路再曲折,行程再遥远,长江却几乎围绕一根轴线做等幅运动,
A. ③④②① B. ④②①③ C. ③①④② D. ④②③①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华社南昌9月23日电(记者陈毓珊) 记者从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9月22日16时30分,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都昌保护监测站工作人员在当地马影湖区域开展日常巡护监测时,发现12只越冬豆雁在马影湖觅食。根据最新监测记录显示,这是今年以来鄱阳湖保护区在辖区范围内监测到的首批越冬候鸟。
通过比对鄱阳湖保护区历年监测记录发现,今年首批越冬候鸟抵达鄱阳湖的时间比去年早了2天。目前,鄱阳湖保护区正在紧锣密鼓地加强日常巡护排查和监测工作,全面做好迎接越冬候鸟到来的准备,确保越冬鸟类在鄱阳湖安全栖息。
下列作为新闻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鄱阳湖迎来今年首批越冬候鸟
B.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珍稀鸟类
C. 鄱阳湖越冬候鸟提前抵达
D. 江西都昌保护监测站加强日常巡护
二、古代诗文阅读(计7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归鹿门①山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②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释]①庞门:山名,在襄阳。②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拒绝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山寺钟声在黄昏时分的悠扬,与尘世的喧嚣形成对比。
B. 颔联前句承“渔梁”,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写自己回到鹿门。
C. 尾联渲染了山林夜晚的恐怖与寂静,以及幽人因孤独而感到的恐惧与不安。
D. 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
8.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小题。
【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乍入谷,未有奇。沿溪曲折行数里草木渐秀润山竦出,崭然露芒角。水声锵然鸣两峰间,心始异之,又盘山行十许里,四山忽合,若拱而提①、环而卫者。嘉木奇卉被之,葱茜浓郁。又行数里,得泉之泓澄渟溜者焉②。洑③出石罅④,激而为迅流者焉。阴木荫其颠⑤,幽草缭其趾⑥。宾欲休,咸⑦曰:“莫此地为宜。”
(节选自麻革《游龙山记》)
【注释】①提:同“揖”,拱手行礼。②得泉之泓澄渟溜者焉:发现一股泉水,水深而清澈,聚为池塘,缓缓流动。③洑(fú):同“伏”,水伏流地下。④罅(xià):缝隙。⑤颠:上方。⑥趾:岸边。⑦咸:全,都。
9.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沿 溪 曲 折 行 数 里 草 木 渐 秀 润 山 竦 出
10.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李唐来 B. 水声锵然鸣两峰间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C. 春冬之时 心始异之 D. 绝巘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宾欲休,咸曰:“莫此地为宜。”
12. 结合原文,请简要分析:甲乙两文所描绘的山的形态有哪些共同特征?
(三)名句默写(6分)
13.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大地沧海桑田,五千年来风雨变迁,三国乱世,家园荒芜成动物的巢穴,正是“(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曹植《梁甫行》)
当今盛世,人民和乐,繁荣富强,要有像老马一般“(3)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曹操《龟虽寿》)的雄心壮志,亦要有松柏在狂风中“(5)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刘桢《赠从弟》)不屈的刚劲品格。
三、现代文阅读(计8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叶雕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一门很古老的艺术,可以说是“早期的剪纸”。在没有纸张的时代作为载体进行剪裁。叶雕制作难度较大,其传承和保护面临极大困境。做叶雕主要有两大难点:一个是需要细心,每个制作环节都要严格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另一个是要善于观察,在生活中寻找灵感,创作出有内涵、有意境的作品。
②“陈氏叶雕”项目传承人陈黎明说:“我女儿从小跟我学叶雕,但技法还有待精进,前些年有几个年轻人找到我,学了几个月,后来都放弃了。学叶雕,要坐得下来、学得进去,现在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很难做到。”如今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找到更多、更好的传承人,让叶雕艺术向更深层次发展。
(摘编自《匠心传承,让“落叶”活起来》)
材料二:
①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泥塑艺术作为我国一门古老淳朴的民间艺术形式,一直流传至今。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泥塑创作者用最简单、天然的泥土作为原料,用其精湛的手艺把手里的泥巴变成精致的艺术品,收获人们的喜爱。
②泥塑的世界丰富多彩,有各式各样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从古至今,历史悠久,从佛寺道观的神像,到宫廷宫商的案头陈设:从孩童之间的泥塑玩具娃娃,到可以摆放到美术馆的艺术品,都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丰富绚丽的世界。
③泥塑艺术除了历史悠久,分布也广泛。北方有天津“泥人张”,南方有无锡惠山泥人,除了这两大派系外,陕西凤翔、山东高密、河北白沟河、苏州虎丘等地亦为著名的民间泥塑重要产区,我国各地区泥塑作品形式多样、异彩绽放。
(摘编自《源远流长的泥塑艺术》)
材料三:
①非遗技艺能够直接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让非遗技艺接轨市场环境,让非遗工艺品延续商品属性,有利于保持非遗的内生动力。数据显示,我国七成以上的非遗项目保存在乡村,开发非遗市场,发展非遗产业,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有特殊贡献。如今,很多非遗从业者在保持原生技艺本真性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开发非遗衍生产品和多元业态,通过打造非遗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满足年轻用户时尚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②科技赋能是非遗传承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给现代非遗技艺带来更多可能。一方面,新媒体平台能够聚合非遗项目、非遗产品、非遗传承人、非遗消费者,进一步拓宽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和消费的空间。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带来非遗技艺的全新“玩法”。三维建模、5G直播、AI(人工智能)合成、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充分挖掘非遗数字化潜力,为网络用户带来沉浸式、交互式的非遗体验。
③此外,推动非遗纳入教育体系,是非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伴随着非遗技艺的生活化、大众化,以往仅在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显得单一,社会力量尤其是教育界的力量在现代非遗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摘编自《回归生产实践和生活体验——“非遗”技艺活力再现》)
1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述材料集中呈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现状等。
B. 材料一主要介绍了非遗保护项目“叶雕”,其可以说是“早期的剪纸”,叶雕技艺可创作的内容丰富多彩,但其创作难度大,传承和保护后继无人。
C. 材料二主要介绍了古老的民间艺术“泥塑”,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地域分布十分广泛,各地泥塑作品形式多样、异彩绽放。
D. 材料三中写三维建模、5G直播、AI(人工智能)合成、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的应用能充分掘非遗数字化潜力,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15. 结合材料内容,你认为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7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绿意”淡彩勾勒“亚运之城”
①新华社杭州9月18日电 杭州第19届亚运会大幕将启,每一抹流动在比赛场馆、亚运村和城市间的“绿色”,无不勾勒出“亚运之城”杭州的发展成色。
②在亚运场馆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管理全过程中,绿色、低碳理念清晰可见——绍兴柯桥羊山攀岩中心,由一个废弃采石场改造“变身”;浙江工商大学文体中心改造拆下的木地板,被运送到杭州市淳安县汾口中学体育馆重新铺装……据统计,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56个竞赛场馆中,新建场馆仅12个,其余均为旧馆改造提升。
③新疆哈密,一阵风吹过,风车带动转子转动;甘肃嘉峪关,一束光洒下,电子在光伏板中流动……通过特高压电网输送,来自丝绸之路沿线的“风光”,点亮了杭州亚运会的“灯火”。杭州亚运会将实现亚运史上首次全部竞赛场馆常规电力使用绿电,绿色能源支撑杭州亚运会低碳运行。
④“杭州奥体中心电力保障作战指挥部电力运行保障指挥平台,通过数字化监控、科学化指挥、智能化预演,推动亚运场馆设施运维更加智能、高效。”杭州亚组委场馆建设部设施运维处副处长李沈飞介绍。
⑤位于杭州富阳水上运动中心的屋顶“空中花园”,具备固碳释氧、隔热保温、减轻雨水径流功能,预计每月节水约1000吨;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实现导光管无电照明系统和水循环利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大莲花”采用冰蓄冷系统,夜间制冰蓄冰、白天融冰释能,减少高峰用电负荷……
⑥这是“绿色亚运”在场馆间投射出的一个侧影。作为杭州亚运会最浓郁的底色,一抹“亚运绿”带来的改变,正在从场内向场外延伸。
⑦一只小小吉祥物玩偶蕴藏着无穷“绿意”:面料采用数码印花工艺;裁剪采用手工加电剪刀代替传统激光裁剪,不产生烟雾;包装省去非必要的纸盒外包装,只保留吊卡……这样一只低碳吉祥物将为地球减排约1500克二氧化碳。
⑧在亚运村,“0.9公里充电圈”让参赛人员和市民、游客实现绿色出行。亚运村内除160辆公共自行车外,还在每栋楼间设置了绿色接驳车站点,清一色的新能源车带来绿色出行体验,亚运村内轨道交通站点800米覆盖率达90%。
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总导演沙晓岚透露,亚运会开幕式上,将秉承绿色办赛理念,使用“数字烟花”替代“实物烟花”,通过数字科技,利用三维动画、AR技术等,将情感体验最大化。
⑩钱塘江边有可以为手机无线充电的公共座椅;大运河畔有能够和家人漫步的幽静绿道……以举办亚运会为契机,近两年来杭州每年增绿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累计建成绿道共4700余公里,力争让市民“出门见绿”。
杭州城延绵的青山与秀水,恰如亚运“湖山绿”。泛一叶扁舟于绿水之上,在绿水青山间诗意栖居,杭州已做好准备,迎接四海宾朋。
16. 新闻标题立于新闻事实之首,是新闻的“门面”,试分析这则新闻标题的妙处。
17. “亚运之城”杭州的“绿意”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新闻内容具体说明。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屋后的枣树
周敏
①记忆中,邻居李奶奶总在屋后那棵粗大的枣树下做活儿。
②春寒料峭,迎春花尚未睡醒,枣树也是满枝新绿了。暮春时分,满树乳色的小花,密密匝匝,层层叠叠,远望如一片云霞罩在李奶奶两间破旧的屋顶上。到了初夏之时,枣树挂满一簇簇绿豆般大小的果子,正期待着长大成熟。一到盛夏,烈日杲杲,人们在为酷暑焦躁难挨的时候,我们早把自己埋在枣树厚厚的绿叶丛中了。
③那时,每日午饭过后,大人们躲在屋里不肯出来,我们几个玩伴则抢阵地似的来到枣树下,谁先爬上谁就是英雄。【甲】邻居姐姐个儿大,一蹦就能摸到最低处的枝丫,然后双臂向上一拉,脚在主干上一蹬,人已跃到树上。我和其他玩伴没那个能耐,只能抱着粗粗的树干像蜗牛似的一点点往上挪。久而久之,树干被磨得如同我们的脚底板,光滑、细腻,连个孔眼都看不见。
④爬上树后,先选一个自己最称心的枝丫,或骑或坐在上面,然后目光在双臂能及的范围内不停地搜索熟透的枣子。寻到一个称心的,手一伸,嘴一张,嘎嘣一声脆响,枣核已从嘴里飞了出去,那水平绝不逊于猴子的功夫。偶尔遇到一颗珠圆玉润、玲珑剔透的枣子,我们就不忍这么奢侈了。总要拿在手里炫耀一番,然后再慢慢享用。【乙】
⑤最兴奋的是站在树枝上冲着远处的小伙伴们大喊:“快来呀!晃枣子(树)喽!”立刻,冲锋陷阵般,小伙伴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于是我和玩伴们高呼:“一,二,三!”便一起拼命晃动树枝。这时,枣子冰雹似的往下落。小伙伴们在地上不停地捡着,有的干脆撩起衣襟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地接着。不到几分钟,他们个个都能满载而归。
⑥其实许多小伙伴家都有枣树,但不知为什么,他们家的枣树总没有李奶奶家的好吃。脆生生、甜津津的滋味,至今仍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枣子。【丙】每每忆起这棵枣树,仿佛总能看到李奶奶佝偻着身子为我们摘枣子,嘱咐我们不要磕着绊着的情景。而令我困惑的是,这棵树似乎永远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枣子,无论我们怎样暴殄天物,任意挥霍,可总也糟蹋不完。
⑦一次,我因摇晃树枝太卖力,一下子从树上掉了下来,虽然没弄伤哪里,但因此事,邻居李叔叔几次要把枣树锯掉,可李奶奶坚决反对,李奶奶的理由是:以后孩子们到哪儿吃这么好的枣子?夏天到哪儿避暑去?其实我们知道,邻居李叔叔要锯树,更多的是为李奶奶着想,因为枣树的存在,李奶奶实在被折腾得够呛。【丁】为这些事,小伙伴们没少挨揍,好在每次都有李奶奶护着,都能化险为夷。最终,李叔叔依李奶奶建议,把靠水边的一些枝桠锯掉了。
⑧后来,我们渐渐长大,一个个如雏鹰飞离枣树。奇怪的是,枣树也没了当年的那份活力,日渐枯萎。再后来,李奶奶病故了,草房拆了,奄奄一息的老枣树也被锯掉了。
⑨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事,遇见很多人,他们平凡而普通,如同指尖的烟火,忽明忽暗,最后沦为一抹灰烬。而李奶奶不同,李奶奶如北斗,闪耀着我的整个人生。
⑩童年就这样随时光的推移成了记忆中最珍贵的宝盒,时光一去不复返,那带着稻香和泥土清香的气息,以及那挥之不去的枣树情节:和蔼可亲的李奶奶、儿时的玩伴、乡村的田野……不管我走到哪里,都成为我心中的羁绊。
而童年的记忆,依然清晰地挂在枣树上,满满的,不曾凋谢……
18. 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
小伙伴们整天在树上树下叽叽喳喳,闹得喜欢安静的李奶奶无法安生,还常常顺着枣树爬到李奶奶的屋顶上练飞檐走壁,因功夫不到家,常把李奶奶的草房顶练出一个个大窟窿。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19. 阅读文章,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段落 主要内容
第②段 一到酷暑焦躁的盛夏,我们便在枣树上避暑
第③段 A
第⑤段 站在枣树枝上为孩子们晃枣吃
第⑦段 B
第⑧段 后来,李奶奶病故后,奄奄一息的老枣树被锯掉
20. 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寻到一个称心的,手一伸,嘴一张,嘎嘣一声脆响,枣核已从嘴里飞了出去,那水平绝不逊于猴子的功夫。(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21. 说说文章以“屋后的枣树”为标题的作用。
四、整本书阅读(计2小题,共8分)
22. 下列对《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书实际写了两个层面的事实:一是作者采访中国的过程;二是“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B. 本书采访的重点:一是共产党及红军是如何生存发展的;二是领袖人物的成长历程及对中国命运的思考。
C. 本书原名叫做《西行漫记》,是一本纪实性的新闻作品,报道及时是它畅销不衰的首要和基本因素。
D. 本书按照“探索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及客观评价。
23.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中的领袖人物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下三个领袖任选一个。
A.毛泽东 B.周恩来 C.朱德
五、作文(5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收获很多美好,它可以装点你的生活,让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美好和谐。它可以是一块蛋糕,可以是一本书,一种思想、情感、习惯、品质或是一种艺术爱好;也可以是恩师的一次谆谆教诲,是父母的某次特殊陪伴;也可以是……每一种美好或许都会在你前行的路上带给你温暖、信心与鼓励。
请以《它装点了我的生活》为题目,并写成一篇记叙文。
要求:
(1)思想健康,情感真挚。
(2)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
(3)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1. A 2. B 3. D 4. A
5.【答案】A
6.【答案】A
【答案】7. C 8.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陶醉于自然,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答案】9. 沿溪曲折行数里/草木渐秀润/山竦出。 10. B
11. (1)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2)宾客们想停下来休息,都说:“没有比这个地方更合适的了。”
12. 甲乙两文所描绘的山都具有连绵不断、险峻高耸、奇特的特点。
13.【答案】 ①. 柴门何萧条 ②. 狐兔翔我宇 ③. 老骥伏枥 ④. 志在千里 ⑤. 风声一何盛 ⑥. 松枝一何劲
【答案】14. B 15. ①政府层面应加大力度,培养各类非遗传承人,拓展作品内容;②让非遗技艺接轨市场环境,直接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③要通过科技赋能助力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④要推动非遗纳入教育体系。
【答案】16. 概括新闻内容,传递核心事实;“绿意”指比赛场馆、亚运村和城市间环保低碳的设施设备等,标题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杭州亚运绿色办赛、城市绿色发展的理念,增添了美感;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17. 示例:①比赛场馆方面,近八成场馆为旧馆改造提升,全部竞赛场馆常规电力使用绿电,多个场馆设置生态友好装置;②吉祥物制作采取低碳工艺;③亚运村实现人员绿色出行,开幕式使用“数字烟花”;④城市绿地面积不断增加,基础设施(如无线充电座椅、绿道)日渐完善。
【答案】18. D 19. A:午饭后,我们爬枣树摘枣吃(意思对即可)
B:李奶奶为了我们,不让儿子把枣树锯掉(意思对即可)
20. ①使用了“寻”、“伸”、“张”、“飞”等动词②描写了我们寻枣、摘枣、吃枣的娴熟过程③表现了枣树带给我们的快乐。
21. ①枣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枣树”展开②标题是文章主要内容,写了我们儿时围绕枣树发生的事情。③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主旨,通过写枣树的回忆,表达了对李奶奶的感激之情和对故乡与童年时的回忆之情。
22.【答案】C
23.【答案】联系名著知识,结合“有出众的才华,也一定有顽强的意志”这两点分析人物即可。
24.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