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B卷)本试卷共11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2025.10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道家,特别是庄子的思想对鲁迅的思想影响显著。鲁迅晚年创作的《出关》对小说主人公老子无意识地投射了自己的情感,使得读者从中读出了“同情”和“自况”,虽然他曾直言《出关》“其实是我对老子思想的批评”。鲁迅在小说《起死》中刻意将庄子改写为一个道士,彻底“漫画化”,这表达了他对“养生”乃至“求仙”的道士思想的批判。道教以民众的信仰为通道,以感性“蛊惑”为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早在留日时期,鲁迅觉悟到中国“国民劣根性”几乎都源于道士思想。《起死》中的庄子就成为一个被功能化、被世俗利用的形象,既非真实客观的学术形象,更非忠于古代典籍的历史形象。其实,真正把鲁迅的自我、生命、哲学跟庄子的思想对接起来的,并不是他对道士思想的批判,而是他对“虚无”问题的探讨。“虚无”问题之于鲁迅的影响不言而喻,不仅表现在某个时期的彷徨与绝望,表现在他对“虚无”的深入理解与体认,更重要的是他从“虚无”的脱出——也正是这种“脱出”,区分了鲁迅与庄子。鲁迅曾对庄子投入过较多的关注,他对自己曾经在思想上“中毒”直言不讳。在《彷徨》《野草》时期,鲁迅的思想被“虚无”充满,其行动也不能获得方向感。此时,鲁迅把庄子的“虚无”与老子的“无为”联系起来,声称“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来“求乞”,如此“我至少将得到虚无”。执着于思想与行动联动的鲁迅,以自己的痛苦体验和思考继续求索:是安于“虚无”还是走出“虚无”?是停于“绝望”还是反抗“绝望”?最终,他得出结论,人得“走出”,得“反抗”,得不断行动。于是,他与庄子有了区别。到他创作《起死》时,“虚无”问题已不再是他思想的主轴和基本苦恼,有思想支援的“行动”也因与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联系而获得了方向。此时鲁迅对庄子的观照,充满一种告别了“旧我”的明快和力量:他不仅成功地区隔了庄子思想中积极和消极的部分,而且以过来人的视角反观庄子的“虚无”问题。最终我们发现,连接着庄子与鲁迅的那条思想脐带已经通过其自我更新而脱落。鲁迅笔下另外出现了像禹、墨子等“中国的脊梁”,他们以“埋头苦干”和“拼命硬干”的形象,纠正着源于道家思想的那些不谴是非、不讲原则、徒作大言等方面的国民劣根性,映照着鲁迅自我的另一种昂扬面貌,从而与“出世”导向的道家思想绝然而别。(摘编自高远东《论鲁迅对道家的拒绝》)材料二:对于庄子学说中的虚无主义思想,我们不能断然否定。彻底的出世思想和虚无主义思想源于对现实世界的彻底绝望,从逻辑上讲,这种绝望可能会导致积极或者消极两种倾向。一般认为庄子是属于消极无为的,但事实上,庄子思想的意义要复杂得多。面对现实世界一味退避这一点是消极的,但这种退避却造就了庄子学说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成果,即超验的“道”的精神与个体生命意义直接联结,从而造就一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个性独立精神。这种个性独立学说是庄子学说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人应该站在“道”的高度上,独与天地精神(即超越人类社会局限的、更为宏大的自然法则与生命节律)往来,在现实经验世界始终保持高度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庄子《逍遥游》中写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在这里,“至人”“神人”“圣人”都是庄子思想的人格化表述,他们能够超越现实经验世界,不孜孜于名利、不汲汲于荣辱、不奔走于王侯之门,最终实现精神上的绝对独立。鲁迅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发掘并拯救了庄子关于人格独立的学说。鲁迅将这一学说同西方现代个性主义思想相结合,很自然地发展出鲁迅式的中国现代个性主义思想。当然,鲁迅不是封建士大夫,鲁迅的个性主义思想不是士大夫们在封建官场上不得意而牢骚满腹时,用来暂时发泄的心理标签,不是某种权宜之计,而是关于整个人生意义的真正思维起点和最终价值目标。鲁迅也不是庄子,鲁迅的个性主义思想也决不是庄子关于人格独立的学说。事实上,二者之间有原则性的区别。比如庄子关于人格独立的学说始终和无为的思想联系在一起,始终追求在与外在现实经验世界完全隔离的状态下消极地获取个性的独立与自由。这种倾向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严重消解庄严宏大的社会事业的消极作用,在逻辑上也存在根本缺陷。因为个体性只有在和社会性相依存的前提下才能获得实际意义,彻底拒绝社会性从逻辑上讲也就消解了个体性本身。与庄子不同,鲁迅则主张在积极的社会实践中,在对庄严宏大的社会事业的激情参与中去获取自由。(摘编自任广田《鲁迅与道家学说》)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脱出”是指脱离彷徨与绝望状态,走出“虚无”。B.“中毒”是指鲁迅受过庄子虚无思想的影响。C.“超验”是指超越现实经验世界。D.“拯救”是指鲁迅根据现实需求对庄学进行恢复。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迅在小说《出关》中表达了对主人公老子的同情,并以老子的形象来自况。B.鲁迅在《起死》中把庄子“道士化”,充分反映出他对道家思想中消极部分的态度。C.道士思想之所以成为国民劣根性的根源,是因为道教运用蛊惑手段影响百姓思想。D.庄子的人格独立学说彻底拒绝社会性,造成其逻辑上的根本缺陷,从而产生消极作用。3.下列句子,与材料二中“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思想最契合的一项是(3分)A.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B.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C.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D.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4.请理解分析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5.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提出,面对文化遗产,要“占有”“挑选”,成为“新人”。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鲁迅是如何践行这一主张的。(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桃花坞(节选)王尧方后乐随父母爬到半山坡时,看到祖父母站在门口朝他们招手。方后乐也挥手时,祖父兴致勃勃地下了山坡,拉着方后乐走到了门口。祖母对方后乐说:“我抱不动你了。”祖父说:“我试试。”他用双手把孙子举了起来。两个礼拜的相处,方后乐知道祖父在苏州小巷徜徉时和他的感觉是一样的。方黎子对方后乐说:“你晓得吧,我站在乌雀桥上,看粉墙上长出的小草,激动不已。”方后乐判断,祖父第一次到苏州可能是春夏之间。祖父还说到山塘街的小桥和戏台,还有桃花坞大街的北码头。祖父问父亲:“你还记得吗,我们站在桃花桥上,你问我桃花坞河两岸怎么没有桃花 ”方梅初点点头说:“你想象哪里有桃花,哪里就桃花灼灼。”祖父和父亲这样说时,方后乐仿佛先是站在乌雀桥上,他拉着祖父的长衫。然后,他跟着祖父站在桃花桥上。祖父说:“你想象哪里有桃花,哪里就桃花灼灼。”这是方后乐第一次如此亲近祖父,一九三五年的这个夏天,他在祖父身边感受到了另一种气息。不知道是方黎子看到了孙子身上那种自己年轻时的气息,还是方后乐在祖父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将来,祖孙俩特别亲近。闲聊时,祖父问方后乐:“会背诵《岳阳楼记》吗 ”方后乐便从首句开始背起,祖父点头称许。方黎子闲着的时候,便让方后乐到书房里聊天。他对孙子说:“你可以随便翻。”方后乐取了一本相册,发现有一张照片好像是近几年拍的。他看看祖父,看看照片。这个时候,方梅初进了书房,看方后乐手里拿着的照片,凑上去看了看。相片里的方黎子头戴礼帽,身着长袍,脚蹬皮鞋,站在街口。方黎子走过来,从孙子手上接过照片,说:“这是在一九三二年上海事变后的上海。”三人围坐在圆桌旁,一时沉默。祖父长叹了一口气,问方梅初:“上个月国民政府和日本人签订了《何梅协定》,你知道吧 ”方梅初说:“年初有《大滩口约》,现在又有《何梅协定》,丧权辱国。”祖父看看方梅初父子:“中日必有一战。”方后乐没有插话,祖父的这句话和父亲迷惘的眼神长时间地留在了他的记忆之中。方黎子的相册让方后乐大开眼界。青年时的祖父帅气挺拔,着装有点像他在照片上看到的留日时的鲁迅先生。他在那些黑白照片中,看到了貌似孙中山先生的人,这让他有些激动。他知道祖父去过日本。方梅初在一张照片上认出了章太炎先生,探头询问:“您和太炎先生熟悉 我没有听您说过。”方黎子说:“亦师亦友。”方后乐的兴趣在鲁迅,他读了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但好像更喜欢《朝花夕拾》。于是,他问祖父:“那您和鲁迅先生熟悉吗 ”祖父说:“有一面之缘,在北平的绍兴会馆。隔了一年,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祖父的话让方后乐有些失落,他告诉祖父自己很喜欢文学,崇拜鲁迅先生。方黎子说:“你也想唤醒铁屋中沉睡的人 ”方后乐倒没有想这么深,甚至不知道文学为何物,但近年来,他时常郁闷。北平遥远,上海近在咫尺,总有一种情绪不经意间弥漫到他的周遭。当祖父说起铁屋时,他脱口而出:“爷爷,现在还在铁屋中吧 ”方后乐此言让方黎子大为惊讶,孙子的感觉远远超出了这个岁数的认知能力,他在孙子身上发现了自己当年去国时的感觉。一时间方黎子心情复杂,少年方竹松也是以这样一种口吻说话,然后长大。此后几日,方黎子坐在藤椅上闭目,眼前不断交替闪出方竹松的影子和方后乐的样子。他们都很像青年时期的自己,像自己意味着叛逆。他知道,叛逆,解放的是个人,砸开的是家里的门锁。方梅初悄悄问有没有竹松的消息。方黎子像往常一样,先是说北伐之后见过一次面,后来收到他从广州来的信,广州之后,又从南昌写过一封信。这之后,方黎子说:“我从其他方面获悉,你哥哥可能在瑞金。”“瑞金 ”方梅初轻声问,“哥哥是红军 ”方黎子没有回答,只是说:“竹松留给我和你妈妈一个无限的念想。”方梅初心里长叹,父亲对哥哥的回想就像一根链条,这个若断若续的链条也许就此中断了。他还是一九二五年五卅运动不久的夏天见过方竹松,那天周惠之带方后乐在院子里玩耍。突然有人敲门。方梅初开门,发现门口站着的是哥哥,激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周惠之也是第一次见到大伯子,感觉是和公公一样做大事的人物,她留他午餐,方竹松说一会儿要乘坐火车去上海。方梅初有些不高兴:“你也不至于忙到这个程度,多少年不见了。”方竹松从包里取出一支钢笔,笑笑说:“没有来得及给侄儿买什么,这支笔留着做礼物吧。”周惠之说:“谢谢伯伯。”方梅初问方竹松的生活情形,他的回答语焉不详。“你的工作好像很神秘。”答曰:“是吧。”“你成家了吗 ”答曰:“说不清楚。”“回过杭州 ”答曰:“给父母大人写过信。”方梅初说:“你没有留地址,父母没有办法给你回信。”这个时候,方竹松突然停下脚步,把双手搭在方梅初肩上,方梅初看到他的眼眶湿润了。方竹松问:“你是一师的吧 我见过你的学长俞秀松。”方梅初点点头:“我知道,你们都是革命者。”兄弟俩在火车站候车大厅门前拥抱了。方竹松说:“代我多回杭州看看父母。”此刻,想起十年前兄弟俩在桃花坞大街见面的情形,方梅初伤感起来。他对父亲说:“后乐都要念初中了。”此话让方黎子的神情缓了过来,他说:“孺子可教也。”离开杭州时,方后乐说,等爷爷来苏州。方黎子说,下次去苏州,我带你去天平山的范公祠看看。看到祖父脸上有些泛红,方后乐说:“爷爷,您要去看医生。”方黎子点点头,站在门口目送他们下坡。到了山坡中间,方后乐听到了祖父的咳嗽声,又回头朝上望去--祖父和祖母并排站着,朝他们挥手。……(节选自《人民文学》2025年07期)文本二:澎湃新闻:《桃花坞》写到了不同知识分子在抗日烽火中的选择,有的“关心”,有的“介八”,也写到了许多历史中真实存在的知识分子。为什么一直对知识分子的处境非常关注?王尧:桃花坞是写历史的小说,不是“历史小说”。小说由1937年苏州沦陷后的逃难开始,回溯到方后乐父亲方梅初的少年生活,正是这条线索,派生出鲁迅、章太炎等历史人物,从而与方后乐的成长关联起来。他们是历史中的灵魂人物,因为小说人物的关系,他们成了小说中的人物。这些历史人物的“私密场景”,是依据当时的“场景”想象和虚构出来的,是大历史中的小细节。我想写出历史的纵深感。真的,我无法绕开知识分子问题去研究和写作。(节选自澎湃新闻独家专访《王尧:每个时代都有难题,知识分子既清醒也困惑》)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祖孙相见的场景温馨自然,祖父“兴致勃勃地下了山坡”“用双手把孙子举了起来”等细节,生动展现了隔代亲情的浓厚。B.文中多次出现“桃花”的意象,祖父“想象哪里有桃花,哪里就桃花灼灼”的说法,既呼应了“桃花坞”的标题,也寄寓了对美好理想的坚守。C.文本通过方竹松的 “神秘”行踪与革命活动,隐约勾勒出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的另一种选择,丰富了作品的历史维度。D.结尾方后乐回头望见祖父母“并排站着挥手”,与开头祖父“下了山坡”迎接形成呼应,以宁静画面收束,消解了前文提及时局的沉重感。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采用“祖孙三代”的线性叙事结构,通过方后乐的视角展开回忆,在现实与历史穿梭中形成时空张力。B.小说通过方后乐与祖父关于“铁屋”的对话,展现了祖孙两代人相似的精神特质,暗示了时代对个体思想的影响,引人深思。C.文本在叙述方竹松的故事时,采用插叙手法,补充交代其革命者身份及过往经历,丰富了人物形象,也使家族故事与时代背景更紧密地结合。D.文中对人物的描写简洁传神,如祖父“长叹了一口气”、父亲“迷惘的眼神”,通过细节刻画,生动展现了知识分子在时局动荡中的复杂心境。8.文本一主要通过祖父、父亲的回忆来侧面刻画方竹松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4分)9.在文本二中,王尧强调“写出历史的纵深感”,请结合相关内容谈一下《桃花坞》的创作是怎样实现这一想法的?(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史。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①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②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材料二:谨按《史记》,庄子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余以为庄子益助孔子者,要不可以为法耳。楚公子微服出亡,而门者难之。其仆操棰而骂曰:“隶也不力。”门者出之。事固有倒行而逆施者。以仆为不爱公子,则不可;以为事公子之法,亦不可。故庄子之言皆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其正言益无几。至于诋訾孔子,未尝不微见其意。(选自苏轼《庄子祠堂记》③)材料三:世之论庄子者不一,而学儒者曰:“庄子之书,务诋孔子以信其邪说,要焚其书、废其徒而后可,其曲直固不足论也。”学儒者之言如此,而好庄子之道者曰:“庄子之徳,不以万物干其虑,而能信其道者也。彼非不知仁义也,以为仁义小而不足行已;彼非不知礼乐也,以为礼乐薄而不足化天下。故老子曰:‘道失后徳,德失后仁,仁失后义,义失后礼。’是知庄子非不达于仁义礼乐之意也;彼以为仁义礼乐者,道之末也,故薄之云尔。” 夫儒者之言,善也,然未尝求庄子之意也。好庄子之言者固知读庄子之书也,然亦未尝求庄子之意也。昔先王之泽,至庄子之时竭矣,天下之俗,谲诈大作,质朴并散,虽世之学士大夫,未有知贵己贱物之道者也。于是弃绝乎礼义之绪,夺攘乎利害之际,趋利而不以为辱,殒身而不以为怨,渐渍陷溺,以至乎不可救已。庄子病之,思其说以矫天下之弊而归之于正也。其心过虑,以为仁义礼乐皆不足以正之,故同是非,齐彼我,一利害,则以足乎心为得,此其所以矫天下之弊者也。 后之读庄子者,善其为书之心,非其为书之说,则可谓善读矣。今之读者,挟庄以谩吾儒曰:“庄子之道大哉,非儒之所能及知也。”不知求其意,而以异于儒者为贵,悲夫!(选自王安石《庄周论》)【注】①诋訾:诋毁非议。②剽剥:批驳抨击。③《庄子祠堂记》:北宋元丰元年(1078),蒙城县令王兢主持修建庄子祠,邀请苏轼撰写碑记以记录此事。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说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故A庄子B之言C皆实予D而文不予E阳挤F而阴助之G其正H言益无几。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之,结构助词“的”,与《五石之瓠》“夫子犹有蓬之心”的“之”用法相同。B.明,彰明,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中的第一个“明”意义相同。C.达,通晓,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泉之始达”的“达”意义不同。D.而,却、与《〈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如礼何”的“而”意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迁指出庄子学问广博,善于借寓言批驳儒、墨两派学说,因其言论汪洋恣肆,只求适合自己的心性,所以未得到当权者器重。B.苏轼针对《史记》记载提出新见,借“楚公子仆骂守门者以使公子脱逃”的故事指出庄子表面排孔然则肋孔,其直论多为“正言若反”。C.王安石提到学儒者主张焚毁庄子著作、铲除其门徒,好庄者则认为庄子轻视仁义礼乐自有其道理,两类人都未曾探求庄子的意图。D.王安石认为,庄子并非在根本上否定仁义札乐,而是因其身处的时代礼崩乐坏,所以用“同是非”“一利害”的学说来引导人心。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盲,大抵率寓言也。 (2)庄于病之,思其说以矫天下之弊而归之于正也。14.材料三最后一段对比了“善读庄子者”与“今之读者”,请慨括这两类读者在阅读《庄子》时的不同之处。(5分)(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15~16题。蝶恋花·出塞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家①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注】①青冢:指王昭君之墓。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古河山无定据”一句,以议论起笔,点明历史上江山归属无常的现实,为全词奠定了苍凉的基调。B.“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通过“画角”和“牧马”两个意象,勾勒出边塞的军事氛围与动态景象。C.“从前幽怨应无数”总括历史上因边塞征战而生的愁怨,“铁马金戈”“青家黄昏”进一步写出了历史上不同的幽怨。D.“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以设问收束,直接抒发了词人对边塞风光的热爱,情感直白浓烈。16.有评论指出,纳兰性德的边塞词“常以轻淡笔触写厚重感慨”。请结合本词的内容简要分析。(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白居易《观刈麦)中“ , ”两句,写劳动者珍惜夏日时光,不顾劳累,也忘记了炎热。(2)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 , ”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3)与下图情景相契合的一句古诗词,可以是“ ,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上,8万羽象征和平的信鸽从肃穆的天安门广场飞上天空。这些鸽子是市民养的,放飞之后,它们就能各自回家,其所依赖的正是与生俱来的归巢本领。信鸽如何辨别方位?时至今日,人类尚未能完全了解其中的奥妙。目前比较明确的是,信鸽的导航机制基本包括两部分,即以太阳和地磁为主的定向机制,以嗅觉和视觉为主的定位机制。鸟类能确定方向,是综合环境和感官多种信息的结果。①信鸽在晴天时,会借助太阳辨别方向,②同时能记住并辨识一些标志物来进行导航。③当看不见太阳时,它们则主要参考地磁信号为依据。④信鸽的喙两边分布着磁性矿物质团簇,⑤其中含有可能类似于磁铁的可以感知磁场的器官。此外,像候鸟这类长距离迁徙的鸟类也拥有类似的复杂导航系统。通常来说,气温、光照、食物等外界环境因素以及内分泌等生理因素的变化,是鸟类迁徙的起因。其他类群的野生鸟类的迁徙机理可能更复杂。而在导航机制方面,除了太阳、地磁场、嗅觉、视觉因素外,它们还受到星空、大型地标、听觉等多种因素影响。例如,许多林鸟会在夜间迁徙,一些猛禽会沿着山脉或海岸迁徙等。总之,无论是信鸽回家,还是候鸟迁徙,背后这套精准的“导航系统”,即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充分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18.材料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19.下列句子中的“像”与材料中加点的“像”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五官处处像他哥哥,可是那神气又完全不像他的哥哥。B.倘能像你心意,便与他亲眷来去,也觉荣耀。C.小二黑从小就聪明,像那些算属相、念大小流年等,不几天就都弄熟了。D. 坐在坑道里的战士们,像坐在一只被狂风大浪摇撼的小船上,不绝地颠簸着。20.材料最后一段中加点的成语能否换成“叹为观止”?请阐述你的理由。(3分)21.以下是学校的科普社团制作的知识卡片,请根据材料填写空白处的内容,每处不超过6个字。(4分)信鸽导航机制包含两部分,其中“ A ”像“指南针”,帮助信鸽判断飞行方向;“ B ”像“地图”,助力信鸽确定自身与家的相对位置。信鸽能够识别并记忆不同地区的微弱气味,构成一幅 C 。在接近家时,它们转而依赖熟悉的 D ,如山脉、建筑物等,最终完成路线的精准修正。22.社团指导教师收到上面的知识卡片后,对“指南针”和“地图”两个词语赞不绝口,请结合材料最后一段的“导航系统”来说明其妙处。(4分)三、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自然界的生物尚且需要依靠精准的“导航”找到方向、抵达目的地,人生亦然。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面临诸多选择与挑战,也需要属于自己的“导航系统”来指引方向、坚定信念。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社会现实与个人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10月月考(B卷)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D(3分)2.B(3分)3.B(3分)4.鲁迅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寻找到思想与行动的联动价值,由“无为”发展为“有为”,完成自我更新,断开了与庄子之间的思想联系,最终走出彷徨绝望。(4分) 5.①对道家特别是庄子思想,鲁迅投入过较多的关注,先是“占有”即主动拿来,哪怕中毒;②面对道士思想,坚决批判:面对虚无主义思想,寻找到思想与行动联动的价值,完成自我更新,走出虚无;③面对人格独立学说,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超越,发展为现代中国个性主义思想。(每点2分,共6分)6.D(3分)D项“消解了前文提及时局的沉重感”错误。结尾的宁静画面更多是暂时的平和,祖父的咳嗽声、前文提及的《何梅协定》与“中日必有一战”的预判,都让这种平和之下暗藏着时代的紧张感,并未真正“消解”沉重,反而形成一种张力。7.A(3分)A项中“线性叙事结构”“方后乐的视角”“展开回忆”错。8.①在他们的回忆中,方竹松的身份、行踪、结局均不明确,符合其革命者的隐秘身份,增强了小说的可信度。②通过刻画他们对方竹松的思念、担忧,烘托了方竹松割舍个人家庭、积极投身革命的高尚形象。③揭示了在革命年代以方竹松为代表的革命者们家国之间抉择的沉重,使读者读来更具悲壮感。(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4分)9.①历史人物介入小说,营造历史真实感。如让真实的历史人物鲁迅、章太炎等通过祖父的照片以及亲身经历自然地融入小说中人物的命运。②虚构历史人物的“私密场景”,以小细节勾连大历史。如文中写祖父与鲁迅的一面之缘、与章太炎的“亦师亦友”关系等对展现时代氛围有重要作用。③关注知识分子在历史中的处境和选择,折射时代精神。如方黎子与方竹松,一个“关心”一个“介入”,选择的差异共同构成知识分子应对时代难题的立体图景。(每点2分,共6分)10.CEG(3分)11.A(3分)原文中的“之”为指示代词,意为“这”;《五石之瓠》“夫子犹有蓬之心”的“之”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12.B(3分)B项中“楚公子仆骂守门者……”错误,由原文可知,仆人骂的是乔装后的楚公子。13.(1)但他学说的核心根本归向老子的言论,所以他撰写的著作有十多万字,大多是寓言。(4分)(2)庄子对这种状况深感忧虑,思考用自己的学说来纠正天下的弊病,使社会回归到正道。(4分)14.①善读庄子者:肯定庄子写书是想效当时崩坏的社会(认可他的出发点/意图/用心);但不觉得他骂儒家的那些话是对的(不迷信/否定他的具体说法)。(2分)②今之读者:拿庄子的话做工县去贬低儒家,认为儒家根本比不上庄子。(2分)根本不思考庄子作品背后的用意。(1分)15.D(3分)“直接抒发了词人对边塞风光的热爱,情感直白浓烈”错误,原词以景作结,情感深层委婉。 16.①“今古河山无定据”以看似平实的语言道出历史兴亡的无常感,没有激烈批判或宏大叙事,却通过“无定据”三字轻点江山易主的厚重主题,举重若轻。②词中“牧马频来去”的“频”字看似平静轻淡,却营造出历史变迁与边塞苍凉的厚重感。③以“西风”“青冢”等寻常意象呈现时间流逝与历史沧桑感。(或:“深山夕照深秋雨”以三种寻常意象的叠加,凝聚个人情感和历史兴亡于天地苍茫之中)。④情感含蓄,尾联以平淡语言发问、作答,没有直接抒发强烈情感,将个人情感与历史洪流交织在细雨斜阳之中,情愈深而笔愈淡。(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17.(每空1分,共6分)(1)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 (2)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3)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18.③句:句式杂糅,应改为“它们则主要参考地磁信号”;⑤句:语序不当,应改为“其中可能含有类似于磁铁的可以感知磁场的器官”(每处2分,共4分)19.C(3分)20.不可替换。①不可思议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材料中用于强调信鸽与候鸟的导航机制超出人类现有的认知;②叹为观止指赞美事物好到了极点,核心是对事物品质的赞美,替换后会偏离原文表意。(3分)21.定向机制,定位机制,嗅觉图,视觉信息。(每处1分,共) 22.①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南针”表明了定向机制判断方向的作用,“地图”说明了定位机制确定位置的作用。②化抽象为具体,让读者对信鸽复杂精密的导航系统有了清晰直观的理解。③指南针和地图本就属于生活中的导航系统,三者构成有机的整体。(4分)23.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60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庄子是策地人,名叫周。他曾担任蒙地漆园的小吏。他的学问广博,没有哪一方面不曾探究。但他学说的核心根本归向老子的言论,所以他撰写的著作有十多万字,大多是窝言。他写作《渔父》《盗跖》《胠箧》等篇,用来诋毁孔子的门徒,并以此彰明老子的学术。《畏累虚》《亢桑子》这一类文章,都是虚构的言谈,没有事实依据,但他善于写文章,铺陈辞藻,借事喻理,用以抨击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时博学的名家也无法避免(他的批评)而自我开脱。他的言论汪洋恣肆,随心所欲,只求适合自己的心性,所以当权的王公大臣都不能器重他。材料二:我慎重地查考《史记》,记载庄子写作《渔父》《盗跖》《胠箧》等篇,用来诋毁孔子的门徒,并以此彰明老子的学术。但我认为庄子其实是帮助孔子的人,只是(他的做法)不能作为(世人)效法的准则罢了。(这就好比)楚国的公子穿着平民衣服逃亡,守门人刁难他。公子的仆人拿着马鞭骂(乔装后的)公子说:“你这奴才真不尽力!”守门人于是就放他们出去了。事情本来就有这种用反常悖理的方式才能达到目的的例子。(如果)认为仆人不爱护公子,那是不对的;(但如果)认为这是侍奉公子的正确方法,那也是不对的。所以庄子的言论,都是(在)实质上赞同(孔子)而(在)文辞上不赞同,表面排挤实则暗地里帮助孔子,他(书中)真正的正面言论恐怕没有几句。至于那些诋毁孔子的文字,无不在细微之处表露出他的真实意图。材料三:世上评论庄子的人意见不一,学习儒家学说的人说:“庄子的书,致力于诋毁孔子来使他的邪说可信,(我们)一定要烧掉他的书、铲除他的门徒才行,其中的是非曲直本来就不值得辩论。”学习儒家的人这样评论,而喜好庄子学说的人则说:“庄子的品德,能够不让万物扰乱他的思虑,因而能坚守他的道。他并非不懂得仁义,而是认为仁义渺小,不值得以此来约束自己;他并非不懂得礼乐,而是认为礼乐浅薄,不足以用来救化天下。所以老子说:‘道丧失以后才有德,德丧失以后才有仁,仁丧失以后才有义,义丧失以后才有礼,’由此可知庄子并非不通晓仁义礼乐的真意;他只是认为仁义礼乐是道的末流,所以轻视它们罢了。” 那些儒家学者的言论,固然是好的,但他们不曾探求庄子的意图。喜好庄子言论的人固然知道读庄子的书,但也不曾探求庄子的意图。古时先王(留下)的恩泽,到庄子那个时代已经枯竭了,天下的风气,诡诈盛行,质朴之风全部消散,即使是世上的学者和士大夫,也没有人懂得珍视自身、看轻外物的道理。于是(人们)抛弃断绝了礼义的端绪,在利害关头争财夺利,追逐私利却不认为是耻辱,丧失性命也不怨恨,(这种风气)逐渐浸染、沉沦,以至于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庄子对这种状况深感忧虑,思考用自己的学说来纠正天下的弊病,使社会回归到正道。他心里思虑过深,认为仁义礼乐都不足以纠正(当时的乱世),所以(提出)将是非等同看待,将他人与自己齐一,将利害视作一致,而把内心满足作为得道,这是他用来矫正天下弊病的方法。 后代读庄子的人,如果能够赞赏他著书的用心,而不拘泥于他书中的具体说法,那就可以说是善于阅读(庄子)了。现在的读者,却拿着庄子的学说来轻慢地攻击我们儒家说:“庄子的道真宏大啊,不是你们儒家所能理解的。”(他们)不懂得探求庄子的真意,反而以(庄子的学说)与儒家不同为可贵,真是可悲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语文试题.docx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