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衣》同步练习(一)(含答案)2025-2026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一《无衣》同步练习(一)(含答案)2025-2026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无衣》同步练习(一) 2025-2026学年 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一、知识积累巩固
1. 下列关于《诗经》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B.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C. 常用赋、比、兴手法,与“风”“雅”“颂”合称“诗经六义”
D. 《无衣》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激昂的征战诗
2. 下列对“王于兴师”中“兴”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兴盛,兴旺 B. 发动,起兵 C. 兴起,产生 D. 高兴,愉悦
3. 下列句子中,与“修我甲兵”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屠惧,投以骨 D.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 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诗经·秦风·无衣》中的哪两句( )
A.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B.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C.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D. 修我戈矛 / 修我矛戟
5. 下列对《无衣》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感染力
B. 每章开头的“岂曰无衣”运用反问句式,强化了情感表达
C. “戈矛”“矛戟”“甲兵”等意象运用了比兴手法,暗示战争的残酷
D. 诗歌以铺陈的方式描写备战过程,属于“赋”的表现手法
6. 下列对“与子偕行”中“偕行”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一同准备 B. 一同奋起 C. 一同出发 D. 一同休息
7. 下列关于《无衣》创作背景的表述,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A. 创作于战国时期,反映秦统一六国的战争场景
B. 诞生于秦襄公时期,为抗击西戎、保卫国土而作
C. 是秦哀公为讽刺君主穷兵黩武而创作的讽喻诗
D. 写于安史之乱后,表现士兵流离失所的痛苦
8. 《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整甲胄和兵器,共同奔赴战场的句子是( )
A. 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B. 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C.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D.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9. 下列对诗歌中“同袍”“同泽”“同裳”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三者均指衣物,体现了战士们的物质匮乏
B. 词语替换体现了重章叠句的特点
C. 反映了战士们团结互助的情谊
D. 后世以“袍泽之谊”代指战友之情
10. 下列对《无衣》情感基调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悲凉哀怨 B. 激昂慷慨 C. 闲适恬淡 D. 愤懑不满
二、解释横线上的词
1. 岂曰无衣:
2. 与子同袍:
3. 王于兴师:
4. 修我戈矛:
5. 与子同仇:
6. 与子同泽:
7. 修我矛戟:
8. 与子偕作:
9. 与子同裳:
10. 修我甲兵:
11. 与子偕行:
三、课文理解
阅读《无衣》全文,完成下列题目。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 诗歌开头“岂曰无衣?”以反问开篇,有何表达效果?
2. 分析“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三句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3. “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三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体现了怎样的情感递进?
4. 朱熹认为这首诗体现了秦人“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的气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 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6. 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无衣》被称为“战歌”的原因。
7. 诗歌中“王于兴师”一句在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8. 这首诗表现了秦国军民怎样的精神品质?
四、课外阅读
(一)阅读《诗经·小雅·采薇》(节选),完成下列题目。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 下列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战士出征时的不舍之情
B. 以哀景写乐情,表现战士对出征的期待
C. 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突出战斗的残酷
D. 运用比喻手法,将杨柳比作战士的乡愁
2. 下列对“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中“思”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思考,思索 B. 思念,怀念 C. 句末语气助词,无实义 D. 想法,思绪
3. 这首诗节选部分的情感基调与《无衣》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诗经·邶风·击鼓》(节选),完成下列题目。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1. 下列对“击鼓其镗,踊跃用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鼓声开篇,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气氛
B. 描写士兵们积极备战的状态
C. 与《无衣》中“修我戈矛”的备战场景相呼应
D. 表达了士兵对战争的渴望之情
2. 下列对“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两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描写战士们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
B. 表达了战友之间生死与共的约定
C. 体现了对和平生活的厌恶
D. 与《无衣》“与子同仇”的情感完全一致
3. 比较《击鼓》节选部分与《无衣》,说说两者在战争主题的表达上有何异同。
答案总结
一、知识积累巩固(选择题)
1. D(《无衣》选自《诗经·秦风》)
2. B
3. C(均为省略句,“投以骨”即“投之以骨”,“修我甲兵”即“修之于我甲兵”)
4. C
5. C(“戈矛”“矛戟”“甲兵”是直接铺陈备战场景,属于赋的手法,无比喻和起兴)
6. C
7. B
8. C
9. A(三者体现的是战士间的团结互助,而非物质匮乏)
10. B
二、词语解释
1. 岂:难道,怎么。
2. 子:你,指战友;袍:长袍,古代军人穿的战衣。
3. 于:语气助词,无实义;兴师:出兵打仗。
4. 修:修理,整治;戈矛:古代的两种兵器。
5. 同仇:共同对敌。
6. 泽:内衣。
7. 矛戟:古代的两种兵器,戟兼具戈和矛的功能。
8. 偕作:一同行动,一同奋起。
9. 裳:古代下身穿的衣裙,此处指战裙。
10. 甲兵:铠甲和兵器。
11. 偕行:一同出发,一同奔赴战场。
三、课文理解
1. 以反问开篇,否定“无衣”的困境,既似自责又似愤慨,强烈引出“与子同袍”的互助回应,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奠定了激昂的基调。
2. 内容上:具体描写了战士们听到出征命令后,迅速修整武器、积极备战的场景,展现了他们同仇敌忾的高昂士气;结构上:形成排比,与前文的衣物描写和后文的行动决心相呼应,推动情节和情感递进,体现重章叠句的特点。
3. 三者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同仇”确立了共同的敌人,是情感的起点;“偕作”表示一同行动起来,进入备战状态,是行动的开始;“偕行”则是奔赴前线共同杀敌,是最终的行动目标。情感从统一思想到协同行动,再到共赴战场,逐层深化。
4. ①“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体现了秦人在困境中团结互助、舍己为人的气概;②“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展现了秦人闻令而动、积极备战的勇力;③“与子偕行”直接体现了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共同奔赴战场的忘生轻死的气魄。
5. ①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适应民歌传唱的特点;②通过重复中的词语替换(如“袍”“泽”“裳”,“戈矛”“矛戟”“甲兵”),既强化了核心情感,又使内容有层次变化;③突出情感的递进,让团结抗敌的豪情愈发强烈。
6. ①创作背景为抗击外侮的战争时期,是军中歌谣;②内容围绕出兵征战展开,涵盖备战、决心等战争元素;③情感激昂慷慨,体现了战士们同仇敌忾的战斗豪情;④语言富有动作性,如“修”“偕行”等词展现了战斗准备和行动状态。
7. 交代了战争发生的背景(君王出兵),为后文战士们修整武器、奔赴战场提供了合理动机;强调了战争的紧迫性和正义性,烘托了同仇敌忾的氛围。
8. 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患难与共的情谊,以及响应号召、积极备战、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彰显了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课外阅读
(一)《诗经·小雅·采薇》(节选)
1. A
2. C
3. 《采薇》节选部分的情感基调是悲凉哀怨,通过“杨柳依依”的昔日美景与“雨雪霏霏”的归来惨景对比,抒发了征人返乡途中的疲惫、饥饿与满心哀伤;而《无衣》的情感基调是激昂慷慨,展现的是战士们团结抗敌、主动奔赴战场的豪情。
(二)《诗经·邶风·击鼓》(节选)
1. D(表达的是被迫出征的无奈,而非对战争的渴望)
2. B
3. 相同点:均以战争为背景,都涉及战士在战争中的情感与经历。不同点:《无衣》着重表现战士们团结互助、同仇敌忾、主动抗敌的豪情与爱国主义精神,情感昂扬;《击鼓》节选部分则侧重描写战士被迫出征的忧愁、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生死约定的感慨,情感中充满无奈与哀伤,暗含对战争的控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