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衣》同步练习(二)(含答案)2025-2026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一《无衣》同步练习(二)(含答案)2025-2026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无衣》同步练习(二) 2025-2026学年 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一、知识积累巩固
1. 下列对《诗经·秦风·无衣》的体裁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言古诗 B. 四言乐府诗 C. 楚辞体 D. 七言绝句
2. 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B.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C.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D.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3. 下列与《无衣》中“修”字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B. 修守战之具(《过秦论》)
C. 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 D. 修其孝悌忠信(《大学》)
4. 下列对“与子同仇”中“同仇”的理解,最贴合诗歌语境的一项是( )
A. 拥有相同的仇人 B. 共同痛恨敌人 C. 立下复仇的誓言 D. 一起报复仇敌
5. 下列《诗经》篇目,与《无衣》情感基调最相近的一项是( )
A. 《关雎》 B. 《伐檀》 C. 《硕鼠》 D. 《秦风·黄鸟》
6. 下列关于“重章叠句”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是《诗经》常用手法,指上下章内容基本相同,仅更换少数词语
B. 《无衣》中“袍”“泽”“裳”的替换,是重章叠句的典型体现
C. 重章叠句只能增强节奏感,无法推动情感发展
D. 重章叠句便于口头传唱,符合古代民歌的传播特点
7. 下列对“王于兴师,修我甲兵”的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君王发动军队,修理我的铠甲和兵器
B. 君王将要出兵,我修整好铠甲和兵器
C. 君王在军队中,和我一起修整铠甲兵器
D. 君王为了兴兵,让我修理铠甲和兵器
8. 下列不属于《无衣》中“兵器”意象的一项是( )
A. 戈矛 B. 矛戟 C. 甲兵 D. 同袍
9. 下列对《无衣》的理解,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
A. 诗歌没有描写战争的残酷,侧重表现战士的团结与豪情
B. 诗歌三次强调“无衣”,突出了战士们的贫困处境
C. 诗歌语言简洁有力,充满阳刚之气
D. 诗歌体现了秦国军民同心、共御外侮的精神
10.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B. “风”是宗庙祭祀的乐歌,“雅”是宫廷宴享的乐歌
C. 赋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即铺陈直叙
D. 《无衣》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歌
11. 下列对诗歌中“子”的指代对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王 B. 亲人 C. 战友 D. 友人
12. 下列诗句中,与《无衣》“与子偕行”所表达的情感一致的一项是( )
A.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击鼓》) B. 同舟共济,众志成城
C.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 D.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二、课文理解
阅读《无衣》全文,完成下列题目。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 诗歌中三次出现“岂曰无衣?”,反复咏叹有何作用?
2. 分析“同袍”“同泽”“同裳”三者的内涵差异及情感递进关系。
3. 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却被称为经典战歌,谈谈你的理解。
4. 结合诗句,说说《无衣》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这种特点对表达主题有何作用?
5. “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分别体现了战士们在不同阶段的精神状态,请具体分析。
6. 从“修我戈矛”到“修我矛戟”再到“修我甲兵”,武器描写的变化有何深意?
7. 这首诗在当代有何现实意义?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分析。
8. 有学者认为《无衣》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赞歌”,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阐释。
9. 对比诗歌三章的结构,说说其重复与变化的妙处。
10. 诗歌中“王于兴师”一句反复出现,谈谈其在情感表达和结构上的作用。
四、课外阅读
(一)阅读《诗经·小雅·六月》(节选),完成下列题目。
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骙骙,载是常服。
玁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比物四骊,闲之维则。维此六月,既成我服。
我服既成,于三十里。王于出征,以佐天子。
1. 下列对“六月栖栖,戎车既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月天气炎热,战车已经损坏
B. 六月忙碌备战,战车已经修整完毕
C. 六月万物生长,战车装饰精美
D. 六月战事平息,战车闲置不用
2. 下列对节选部分情感基调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悠闲恬淡 B. 激昂振奋 C. 悲凉哀怨 D. 愤懑不满
3. 对比《六月》节选与《无衣》,说说两者在表现战争主题时的共同特点。
(二)阅读《诗经·豳风·东山》(节选),完成下列题目。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
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1. 下列对“我徂东山,慆慆不归”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交代了战士离家出征的背景
B. “慆慆”突出了征战时间的漫长
C. 直接抒发了对战争的热爱之情
D. 为后文的思乡之情做了铺垫
2. 下列对节选部分描写的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战争的残酷场面 B. 战士返乡途中的所见所感
C. 家中妻子的勤劳贤惠 D. 出征前的备战场景
3. 比较《东山》节选与《无衣》,分析两者在战争主题和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答案总结
一、知识积累巩固
1. B(《无衣》是四言乐府诗,属于《诗经》中的“风”)
2. A(四言诗断句多为二二节奏,符合诗歌韵律)
3. C(C项中“修”是“身高”,其余三项与《无衣》中“修”均为“修整、整治”之意)
4. B(结合语境,“同仇”指共同痛恨敌人,凝聚抗敌决心,而非单纯“相同仇人”或“复仇”)
5. B(《伐檀》体现了反抗精神,情感刚健;《关雎》是爱情诗,《硕鼠》是讽喻诗,《黄鸟》是挽歌)
6. C(重章叠句既能增强节奏感,又能通过词语替换推动情感递进)
7. B(“于”为语气助词,“修我甲兵”是战士主动修整,体现积极性)
8. D(“同袍”指战衣,非兵器)
9. B(强调“无衣”是为了引出“同穿”,体现团结,而非突出贫困)
10. C(《诗经》是现实主义诗歌总集;“风”是各地歌谣,“颂”是宗庙祭祀乐歌;《无衣》是战歌)
11. C(“子”在诗中特指战友)
12. B(均体现团结协作、共同行动的情感;A是爱情誓言,C是求偶之情,D是劝学)
二、课文理解
1. 反复咏叹既强化了“无衣”的困境,又一次次引出“与子同穿”的回应,层层递进地凸显了战士间患难与共的情谊;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号召力,让团结抗敌的豪情愈发强烈。
2. 差异:“袍”是外层战衣,“泽”是贴身内衣,“裳”是下身战裙,涵盖了从外到内、从上到下的衣物;递进关系:从共享外层衣物到贴身衣物,再到完整战服,体现了战士间关系的愈发亲密,团结互助的情感不断深化。
3. ①核心围绕战争展开,涉及出兵、备战、出征等战争元素;②塑造了同仇敌忾、英勇无畏的战士形象,契合战歌的精神内核;③情感激昂,充满号召力,能鼓舞军心;④虽无战争场面描写,但通过备战的决心和团结的情谊,展现了战争中的核心精神。
4. 语言特点:简洁凝练、刚健有力、节奏鲜明,多为四言短句,无华丽辞藻;作用:契合战争的紧张氛围和战士的阳刚气质,让团结抗敌的主题表达更直接、更有感染力,便于军中传唱鼓舞士气。
5. “与子同仇”体现了战士们明确共同敌人、凝聚抗敌意志的思想统一阶段;“与子偕作”体现了战士们响应号召、积极备战、协同行动的行动阶段;“与子偕行”体现了战士们整装待发、共同奔赴战场、奋勇杀敌的决战阶段,精神状态从思想统一到行动落实,再到奔赴前线,逐步昂扬。
6. 从“戈矛”(基础兵器)到“矛戟”(功能更全的兵器),再到“甲兵”(铠甲+兵器,攻防兼备),武器描写的变化体现了备战的不断完善,暗示了战士们抗敌的决心愈发坚定,也让备战场景更具层次感。
7. 现实意义:体现了团结协作、患难与共的精神,在当代集体生活(如班级建设、团队工作、抗疫救灾等)中,这种精神能凝聚力量、共克难关;爱国主义精神也能激励当代青年维护国家利益、担当社会责任。
8. ①诗歌以“与子”为核心,反复强调“同袍”“同泽”“同裳”的共享精神,体现了个体融入集体、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②“修我戈矛”“修我甲兵”等描写,展现了为集体目标(抗敌保国)共同奋斗的行动;③全诗没有突出个体,而是以“我们”的视角抒发情感,凸显了集体利益高于个体的价值取向,是集体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9. 重复之处:每章结构均为“反问+共享衣物+出兵背景+备战+行动决心”,强化了核心情感和主题;变化之处:更换“袍”“泽”“裳”“戈矛”“矛戟”“甲兵”“同仇”“偕作”“偕行”等词语,既避免了单调,又让内容层层递进,情感不断深化,形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10. 情感表达上:反复点明出兵的背景,强调战争的正义性和紧迫性,激发战士们的使命感和抗敌热情;结构上:作为每章的核心过渡句,连接“共享衣物”的情谊与“修整武器”的备战,让每章结构完整、逻辑连贯,同时起到串联全诗的作用。
三、课外阅读
(一)《诗经·小雅·六月》(节选)
1. B(“栖栖”指忙碌,“饬”指修整)
2. B(节选部分描写备战出征,情感激昂振奋,体现了保家卫国的决心)
3. 共同特点:①均围绕战争主题,涉及备战、出征等核心内容;②情感激昂,充满号召力,展现了保家卫国的责任感;③运用简洁有力的语言,描写具体的备战场景,体现了务实的战争态度;④均体现了君臣同心、军民协力的精神。
(二)《诗经·豳风·东山》(节选)
1. C(诗句抒发的是长期征战的疲惫和对家乡的思念,而非对战争的热爱)
2. B(节选部分描写战士从东山返乡途中,看到的荒凉景象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 差异:①主题侧重:《无衣》侧重战争中的团结抗敌、保家卫国,凸显战歌的激昂;《东山》节选侧重战争后的返乡,描写战争带来的离别之苦和思乡之情,暗含对战争的无奈;②情感表达:《无衣》情感昂扬慷慨,充满豪情;《东山》节选情感深沉哀怨,满含思念;③描写角度:《无衣》聚焦备战和抗敌的决心,《东山》聚焦返乡途中的所见所感,视角更偏向个体的内心感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