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种树郭橐驼传》同步练习(二) (含答案)2025-2026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二《种树郭橐驼传》同步练习(二) (含答案)2025-2026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种树郭橐驼传》同步练习(二) 2025-2026学年 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一、知识积累巩固
1. 下列对“古文运动”的表述,与柳宗元相关且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张恢复秦汉散文传统,反对六朝以来骈文的浮华文风
B. 柳宗元是运动唯一领袖,提出“文以载道”的核心主张
C. 运动仅关注文学形式革新,不涉及内容与社会现实的关联
D. 《种树郭橐驼传》是骈文代表作,体现了运动的创作理念
2. 下列对《种树郭橐驼传》“寓言式传记”特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以真实传记的叙事框架(人物、事件)为基础
B. 人物形象虚构,核心是寄托抽象道理
C. 兼具传记的生动性与寓言的讽喻性
D. 郭橐驼的经历是完全真实的历史记载
3. 下列对“其莳也若子”中“莳”字的读音和含义,均正确的一项是( )
A. shí,栽种 B. shì,移栽 C. shǐ,照料 D. sì,培养
4. 下列句子中,“若”字的含义与“故不我若也”中“若”相同的一项是( )
A.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B.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C.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D. 若夫霪雨霏霏(《岳阳楼记》)
5. 下列对“若甚怜焉”中“怜”字的解释,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怜悯 B. 喜爱 C. 怜惜 D. 疼爱
6. 下列句子中,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A.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B. 吾又何能为哉
C. 卒以祸 D.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7. 下列对“他植者虽曰爱之,其实害之”中“他植者”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他种植树木的人
B. 外地来的种植者
C. 技艺不精的种植者
D. 反对郭橐驼的种植者
8. 下列对文章中“官理”与“养树”类比逻辑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种树“顺木之天”对应治民“顺民之性”
B. 种树“其置也若弃”对应治民“不烦其令”
C. 种树“爱之太恩”对应治民“苛政扰民”
D. 种树“早实以蕃”对应治民“战乱频繁”
9. 下列对文章语言风格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华丽典雅,辞藻丰富 B. 简洁质朴,寓理于叙
C. 雄浑豪放,气势磅礴 D. 婉约细腻,情感真挚
10. 下列句子中,与“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中“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 其一犬坐于前(《狼》)
C.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D.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11. 下列对“勖尔植,督尔获”中“勖”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命令 B. 鼓励,勉励 C. 强迫 D. 监督
12. 下列对文章中“类”字含义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有类橐驼者”中“类”是“类似,像”
B. “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中“类”是“类别”
C. “类”字串联起外形、职业、道理的关联,推动寓意深化
D. 两个“类”字让“养树”与“治民”的类比更自然
13. 下列对作者写作意图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批判当时社会“重形式轻实效”的治理弊端
B. 倡导“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完全否定政府干预
C. 希望统治者尊重百姓的生产生活规律
D. 借种树之事,为官吏治理百姓提供借鉴
14. 下列成语中,与文章主旨最契合的一项是( )
A. 因地制宜 B. 顺其自然 C. 因材施教 D. 循序渐进
15.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细节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郭橐驼种树前会精心挑选土壤,这是其成功的关键
B. “他植者”模仿郭橐驼的种树方法,却因缺乏耐心而失败
C. 官吏的命令看似关爱百姓,实则打乱了百姓的正常生活节奏
D. 作者直接批评了当时的君主,希望君主亲自参与治理
16. 下列对文章结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介绍郭橐驼的姓名由来和职业特长,为下文铺垫
B. 中间通过对话展开,由种树之道自然过渡到治民之理
C. 结尾“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点明主旨,收束全文
D. 全文先议论后叙事,议论统领叙事,逻辑清晰
二、词语解释
1. 故乡人号之“驼”(号):
2.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舍):
3.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为):
4. 且硕茂,早实以蕃(硕茂):
5. 他植者虽曰爱之,其实害之(忧):
6. 官命促尔耕,勖尔植(勖):
7. 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字):
8. 遂而鸡豚(遂):
9.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劳):
10. 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暇):
11. 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
12. 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性):
13.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戒):
14. 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类):
15.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怜):
三、课文理解
阅读《种树郭橐驼传》全文,完成下列题目。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1. 郭橐驼“自谓橐驼”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与他的种树之道有何关联?
2. 文章中“他植者”“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请结合生活实例,谈谈你对这种“爱之反害”现象的理解。
3. 官吏的命令包含“耕、植、获、缫、织、字、遂”等多项内容,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4. 文章以“吾又何能为哉”“理,非吾业也”等谦辞展开对话,这样写有何表达效果?
5. 如何理解“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这句话在文中的过渡作用?
四、课外阅读
(一)阅读《韩非子·宋人酤酒》,完成下列题目。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然而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1. 下列对“升概甚平”中“概”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概 B. 量器 C. 刮平量器的木板 D. 概括
2. 下列对宋人“酒酸不售”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酒的质量不佳 B. 售价过高 C. 店铺位置偏僻 D. 猛狗吓人,顾客不敢前往
3. 对比《宋人酤酒》与《种树郭橐驼传》,说说两者在讽喻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异同。
(二)阅读《淮南子·修务训》(节选)
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长。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谓其感而不应,攻而不动者。
1. 下列对“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中“事”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事情 B. 从事,治理 C. 侍奉 D. 事故
2. 下列对文段主旨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主张完全顺应自然,不进行任何人为干预
B. 强调人为努力的重要性,否定自然规律
C. 倡导“循理举事”的“无为”,反对蛮干和妄为
D. 认为鲧禹、后稷的功绩源于违背自然
3. 结合《种树郭橐驼传》的“顺其天性”,谈谈你对《淮南子》中“循理而举事”的理解。
答案总结
一、知识积累巩固(选择题)
1. A(B项“唯一领袖”错误,韩愈与柳宗元共同倡导;C项古文运动关注内容与社会现实;D项《种树郭橐驼传》是古文代表作)
2. D(郭橐驼是虚构的寓言式人物,并非真实历史记载)
3. A
4. B(均为“比得上”之意;A为“好像”,C为“你”,D为“至于”)
5. C(语境中官吏看似怜惜百姓,实则扰民,“怜”为“怜惜”)
6. C(“卒以祸”意为“最终被祸害”,隐含被动意味;A为陈述句,B为宾语前置句,D为省略句)
7. A
8. D(“早实以蕃”对应治民“蕃生安性”,而非“战乱频繁”)
9. B(文章语言简洁,以叙事为主,暗含道理,寓理于叙)
10. A(均为使动用法;A“苦”使……痛苦,题干“安”使……安定;B为名词作状语,C为意动用法,D为判断句)
11. B
12. B(“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中“类”是“类似,相似”)
13. B(作者倡导“顺民之性”的宽简之政,并非“完全否定政府干预”)
14. B(核心是顺应事物天性,不妄为)
15. C(A项成功关键是“顺木之天”,非挑选土壤;B项“他植者”失败因过度干预,非缺乏耐心;D项作者未直接批评君主,而是通过寓言劝谏)
16. D(全文先叙事后议论,叙事为议论铺垫)
二、词语解释
1. 号:称呼,叫作
2. 舍:舍弃,放弃
3. 为:从事,经营
4. 硕茂:高大茂盛
5. 忧:担忧,忧虑
6. 勖:鼓励,勉励
7. 字:养育,抚养
8. 遂:养育,使……成长
9. 劳:慰劳,犒劳
10. 暇:空闲,闲暇
11. 蕃:使……增多,繁衍
12. 性:本性,天性(此处指生活习性)
13. 戒:警戒,告诫
14. 类:类似,相似
15. 怜:怜惜,怜爱
三、课文理解
1. 人生态度:豁达、坦然,不回避自身外形特点,反而坦然接纳。关联:这种坦然顺应的态度,延伸到种树之道中,就是尊重树木的自然天性,不强行改变,不妄加干预,两者本质上都是“顺应本心、不违其性”的体现。
2. 示例:生活中,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包办一切事务,看似是“爱”,实则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导致孩子缺乏自理能力,这就是“爱之反害”;管理者对员工过度干预,事无巨细都要掌控,看似是“重视”,实则压抑了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影响工作效率。这种现象的核心是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将主观意愿强加于对象之上。
3. 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对百姓生活干预过多,政令繁杂,涵盖了耕种、种植、收获、纺织、育儿、养殖等方方面面,打乱了百姓正常的生产生活节奏,体现了“繁政扰民”的社会现实。
4. ①以谦辞体现郭橐驼务实、谦逊的性格,让人物形象更真实可信;②降低对话的对立感,使“治民之理”的引出更自然,不显得生硬说教;③通过“知种树而已”的自谦,反衬出“长人者”不懂“官理”却妄加干预的荒谬,强化了讽刺效果。
5. ①承接上文郭橐驼对种树之道的阐述和对“他植者”的评价,自然引出下文对官吏“烦其令”的议论;②将“养树”与“治民”明确关联,通过“类”字点出两者的相似性,为“吾问养树,得养人术”的主旨揭示做铺垫;③让文章从叙事过渡到议论,逻辑更连贯。
四、课外阅读
(一)《韩非子·宋人酤酒》
1. C(“升概”是量酒的工具,“概”指刮平量器的木板)
2. D
3. 相同点:①都运用了寓言讽喻手法,将抽象的道理寄托在具体故事中;②都通过具体事物的成败揭示深层规律,具有鲜明的针对性;③都采用叙事与议论结合的方式,结尾点明主旨。不同点:①讽喻对象不同:《宋人酤酒》讽刺的是大臣专权、堵塞贤路的社会问题,《种树郭橐驼传》讽刺的是统治者繁政扰民的治理弊端;②类比逻辑不同:《宋人酤酒》以“猛狗”类比“奸臣”,是反面类比;《种树郭橐驼传》以“养树”类比“治民”,是正面与反面结合的类比;③表达风格不同:《宋人酤酒》更简洁犀利,直接点出“国亦有狗”的核心;《种树郭橐驼传》更委婉含蓄,通过对话逐步引出主旨。
(二)《淮南子·修务训》(节选)
1. B
2. C(文段主张“循理举事”的“无为”,即遵循规律做事,不妄为,并非完全否定人为努力)
3. 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种树郭橐驼传》的“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强调种树要遵循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不妄加干预;《淮南子》的“循理而举事”强调做事要遵循事物的本质规律,结合自身条件行动,反对主观蛮干。前者侧重“不逆天性”,后者侧重“循理而为”,核心都是“尊重规律、不妄为”。这启示我们:无论是个人成长、社会治理还是日常事务,都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违背规律强行干预,才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