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一)(含答案)2025-2026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三《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一)(含答案)2025-2026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一) 2025-2026学年 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一、知识积累巩固
1. 下列关于作者苏轼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B. 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C. 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夸张、比喻,风格豪放洒脱,《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其豪放词代表作
D. 代表作仅涵盖词领域,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2. 下列对“念奴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题目,点明词的核心内容是怀念英雄
B. 词牌名,规定词的格式、字数和韵律
C. 曲调名,暗示词的演唱节奏和旋律
D. 副标题,补充说明词的创作背景
3. 下列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淘”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以夸张手法写出江水的汹涌澎湃
B. 暗示历史人物随时间流逝而消逝
C. 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奠定豪放基调
D. 体现出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惋惜之情
4. 下列句子中,“故”字的含义与“故垒西边”中“故”相同的一项是( )
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 温故而知新(《论语》)
C.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D. 故不我若也(《种树郭橐驼传》)
5. 下列对“三国周郎赤壁”中“周郎”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瑜,字公瑾,三国时东吴名将,赤壁之战的主要指挥者
B.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擅长谋略
C.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东吴君主,建立东吴政权
D.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曹魏奠基者,赤壁之战的失败者
6. 下列对词中“羽扇纶巾”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描写武将的勇猛装束,手持羽扇,头戴盔甲
B. 刻画谋士的儒雅风度,手持羽扇,头戴丝巾
C. 表现文人的闲适状态,手持羽扇,身披纶巾
D. 展现帝王的威严气派,手持羽扇,头戴礼帽
7. 下列对“樯橹灰飞烟灭”中“樯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指船只的桅杆和船桨,代指东吴水军
B. 指船只的桅杆和船桨,代指曹操水军
C. 指兵器,代指双方的军队
D. 指燃烧的船只,表现战争的惨烈
8. 下列对词的下阕“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情感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之情
B. 流露对自身壮志未酬的感慨
C. 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之情
D. 展现对现实生活的满足之感
9. 下列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作者对人生的顿悟,体现豁达的人生态度
B. 暗含壮志难酬的苦闷,以旷达之语排解忧愁
C. 表达对明月的敬畏,希望明月见证自己的抱负
D. 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升华了词的主旨
10. 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艺术风格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婉约细腻,情感缠绵 B. 雄浑豪放,意境开阔
C. 沉郁顿挫,悲愤激昂 D. 清新自然,闲适恬淡
11. 下列句子中,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C.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D.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12. 下列对词的结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写景叙事,描绘赤壁壮阔景象,追忆英雄人物
B. 下阕抒情言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表达人生感悟
C. 全词由景入情,由古及今,脉络清晰,情感层层递进
D. 上阕侧重抒情,下阕侧重写景,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13.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萌芽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
B. 豪放派词的特点是内容狭窄,多写儿女情长,语言含蓄委婉
C. 婉约派词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
D.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婉约派词的代表作
14. 下列对词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总结上阕的写景内容,赞美山河的壮丽
B. 承上启下,由写景过渡到对英雄人物的追忆
C. 强调赤壁之战时英雄辈出的盛况
D. 直接抒发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15. 下列对词的创作背景理解,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A. 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作者借古讽今,抒发苦闷
B. 创作于苏轼被贬杭州期间,作者游览赤壁,怀念英雄
C. 创作于苏轼任职密州期间,作者渴望征战沙场
D. 创作于苏轼晚年归乡期间,作者回顾一生,感慨万千
16. 下列诗句中,与“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情感基调相近的一项是( )
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B.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C.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D.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二、词语解释
(一)词语解释
1. 大江东去(江):
2. 浪淘尽(淘):
3. 千古风流人物(风流):
4. 故垒西边(故垒):
5.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道):
6. 乱石穿空(穿):
7. 惊涛拍岸(惊涛):
8. 卷起千堆雪(雪):
9. 羽扇纶巾(纶巾):
10.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灰飞烟灭):
11. 故国神游(故国):
12. 多情应笑我(多情):
13. 早生华发(华发):
14. 一尊还酹江月(尊):
15. 一尊还酹江月(酹):
(二)翻译句子
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4.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5.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6.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三、课文理解
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全文,完成下列题目。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 词的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何妙处?请从意境和情感两方面分析。
2. 分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写景特色及其作用。
3. 词中塑造的周瑜形象有何特点?作者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4. 如何理解“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多情”一词的含义?
5. 词的下阕中,作者将自己与周瑜进行对比,有何表达效果?
6.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请结合全词分析其蕴含的情感。
四、课外阅读
(一)阅读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下列题目。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 下列对“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狂”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B. 豪放不羁,豪情壮志
C. 放荡不羁,玩世不恭 D. 疯癫无常,神志不清
2. 下列对“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运用典故,表达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B. 化用《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的故事,含蓄委婉
C. 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的不满之情
D. 体现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 对比《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江城子·密州出猎》,说说两者在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上的异同。
(二)阅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下列题目。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 下列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中“英雄”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指孙权这样能守住江山的英雄
B. 指作者自己这样怀才不遇的英雄
C. 指历史上所有建功立业的英雄
D. 指北伐的将领们
2. 下列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运用典故,表达作者渴望被重用、建功立业的愿望
B. 暗示作者年事已高,但仍有报国之心
C. 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D. 表达作者对廉颇的同情和惋惜之情
3. 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分析两者在怀古伤今、抒发情感方面的异同。
答案总结
一、知识积累巩固
1. D(苏轼的代表作涵盖词、诗、文、书、画等多个领域,并非仅词领域)
2. B(“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题目)
3. D(“淘”字主要体现历史的沧桑感,并非单纯的惋惜之情)
4. B(均为“旧的,过去的”之意;A为“因此”,C为“原因”,D为“因此”)
5. A(“周郎”指周瑜,赤壁之战的主要指挥者)
6. B(“羽扇纶巾”刻画周瑜儒雅的谋士风度)
7. B(“樯橹”代指曹操水军,此处指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军队被击溃)
8. D(该句流露的是壮志未酬的苦闷,而非对现实生活的满足)
9. C(“酹江月”是作者以酒洒江,寄托情感,并非敬畏明月)
10. B(全词意境开阔,气势雄浑,是豪放派的典型风格)
11. A(均运用比喻手法;A将雪比作梨花,题干将浪花比作雪)
12. D(上阕侧重写景叙事,下阕侧重抒情言志)
13. A(B项豪放派词题材广阔,多写家国情怀;C项苏轼、辛弃疾是豪放派代表;D项《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代表作)
14. D(该句间接烘托作者的豪情,并非直接抒发)
15. A(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游览赤壁,借古抒怀)
16. B(均表达壮志难酬的苦闷,以饮酒排解忧愁)
二、词语解释
(一)词语解释
1. 江:指长江
2. 淘:冲刷,洗涤
3. 风流:杰出的,有才华的
4. 故垒:旧时的营垒
5. 道:说,传说
6. 穿:穿透,刺破
7. 惊涛:汹涌吓人的波涛
8. 雪:比喻浪花
9. 纶巾:古代用青丝带做的头巾,多为谋士所戴
10. 灰飞烟灭:比喻事物消失净尽,此处指曹操水军被击溃
11. 故国:指古战场赤壁
12. 多情:多愁善感,此处指自己怀古伤今的情感
13. 华发:花白的头发
14. 尊:同“樽”,酒杯
15. 酹:以酒洒地,表示祭奠或寄托情感
(二)翻译句子
1. 长江向东滚滚流去,浪花冲刷着一切,千百年来那些杰出的英雄人物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了。
2. 陡峭的岩石穿透天空,汹涌的波涛拍打江岸,卷起的浪花像千万堆白雪。
3. 山河壮丽如画,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多少英雄豪杰啊!
4. (周瑜)手持羽扇,头戴纶巾,在谈笑之间,就把敌军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5. 我神游于古战场之上,旁人大概会笑我多愁善感,早早地生出了花白的头发。
6. 人生就像一场梦,不如斟上一杯酒,洒向江中的明月,寄托自己的情怀。
三、课文理解
1. 意境上:以长江奔涌的壮阔景象开篇,营造出雄浑苍凉、气势磅礴的意境,展现出时空的广阔;情感上:既表达了对历史长河中英雄人物的敬仰,又暗含对历史变迁、时光流逝的感慨,为全词奠定豪放而略带苍凉的基调。
2. 写景特色:①运用视觉、听觉结合的手法,“乱石穿空”写视觉,“惊涛拍岸”写听觉,画面感极强;②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浪花比作“千堆雪”,“穿空”夸张地写出岩石的陡峭;③动静结合,“乱石”“岸”是静景,“惊涛”“卷”是动景,动静相生。作用:描绘出赤壁古战场的雄奇壮丽,为下文追忆英雄人物渲染气氛,烘托英雄人物的豪迈气概。
3. 周瑜形象特点:年轻有为、英姿勃发、儒雅从容、指挥若定。塑造这一形象的原因:①借周瑜的英雄形象反衬自己壮志未酬、年老无为的境遇;②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之情,寄托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4. “多情”既指作者对历史英雄的追慕、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也指自己怀古伤今、感怀身世的细腻情感,暗含作者对自己年华虚度、壮志未酬的自嘲与无奈。
5. 作者将自己与周瑜对比:周瑜“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年轻有为、战功赫赫;自己却“早生华发”、怀才不遇。通过对比,突出了两人境遇的差异,更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6. ①蕴含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悟,将人生比作“梦”,体现出豁达的人生态度;②暗含壮志难酬的苦闷,作者借酒酹月,将内心的忧愁与不甘寄托于江月之中;③是作者对自身境遇的超脱,面对人生的失意,以旷达之语排解忧愁,展现出豪放洒脱的情怀。
四、课外阅读
(一)《江城子·密州出猎》
1. B
2. C(该句含蓄表达渴望被重用的愿望,并非直接抒发对朝廷的不满)
3. 相同点:①情感上,都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②艺术风格上,均为豪放派词的代表作,意境开阔,语言雄浑有力;③都运用了典故,使情感表达更含蓄委婉。不同点:①情感侧重:《念奴娇·赤壁怀古》除了豪情,还暗含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对人生的感悟;《江城子·密州出猎》更多的是积极进取、渴望被重用的昂扬之情;②意境侧重:《念奴娇·赤壁怀古》意境雄浑苍凉,带有历史的厚重感;《江城子·密州出猎》意境豪迈激昂,充满阳刚之气;③写作手法:《念奴娇·赤壁怀古》以怀古抒情为主,《江城子·密州出猎》以叙事抒情为主,通过描写出猎场景抒发情感。
(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 A(“英雄”特指孙权这样能守住江东江山的英雄)
2. D(该句主要表达作者自身渴望被重用的愿望,而非对廉颇的同情)
3. 相同点:①都以怀古为题材,通过追忆历史英雄人物和事迹,抒发情感;②都蕴含对历史变迁、时光流逝的感慨;③都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感,苏轼被贬黄州,辛弃疾报国无门,均借怀古抒发内心的苦闷。不同点:①情感侧重:《念奴娇·赤壁怀古》以旷达之语排解忧愁,情感相对豁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情感更悲愤激昂,除了怀才不遇,还饱含对国家命运的担忧;②历史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主要聚焦周瑜一人,突出其英雄形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提及孙权、刘裕、廉颇等多位英雄,范围更广;③写作目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更多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还暗含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讽刺,具有更强的现实针对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