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二)(含答案)2025-2026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三《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二)(含答案)2025-2026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二) 2025-2026学年 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一、知识积累巩固
(一)选择题
1. 下列对“雄姿英发”中“英发”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英俊潇洒 B. 才华横溢、意气风发 C. 英姿飒爽 D. 年轻有为
2. 下列句子中,“道”字含义与“人道是”中“道”不同的一项是( )
A.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B.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C.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D. 说古道今
3. 下列对“故国神游”中“神游”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体现作者沉浸于历史场景的状态
B. 暗含对现实的疏离与逃避
C. 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D. 展现对英雄时代的向往
4.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阕又称“上片”,下阕又称“下片”,可独立成段
B. 苏轼的“豪放”不仅体现在题材,更在于情感的超脱与境界的开阔
C.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形成的关键战役
D. 词的押韵较灵活,《念奴娇·赤壁怀古》押平声韵,节奏舒缓
5. 下列对“早生华发”中“华”的注音和含义,正确的一项是( )
A. huá,华丽 B. huā,同“花”,花白 C. huà,华山 D. huá,繁盛
6. 下列诗句中,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动静关系一致的一项是( )
A.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B.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C.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D.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7. 下列对“小乔初嫁了”在词中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衬托周瑜年轻有为、春风得意 B. 暗示周瑜爱情美满,生活顺遂
C. 与作者自身境遇形成隐性对比 D. 说明赤壁之战的胜利与小乔有关
8. 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创作意图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歌颂赤壁之战的历史功绩 B. 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不公
C. 借怀古抒发个人情志,实现精神超脱 D. 感叹历史人物的命运无常
9. 下列对“一尊还酹江月”中“还”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hái,仍然 B. huán,归还 C. huán,姑且、暂且 D. hái,又、再
10. 下列不属于豪放派词常见题材的一项是( )
A. 家国情怀 B. 历史古迹 C. 儿女情长 D. 边塞征战
(二)填空题
1.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作者苏轼,号________,与________并称“苏辛”,是北宋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
2. 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赤壁古战场的雄奇壮阔之景,为全词奠定雄浑基调。
3. 词中塑造了周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儒雅形象,与战场的紧张氛围形成鲜明对比。
4. 词的下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作者的自我感慨与历史追忆结合,流露壮志未酬的苦闷。
5. 全词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尾,展现出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升华了词的主旨。
二、词语解释(含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1. 雄姿英发(英发):
2. 故国神游(故国):
3. 早生华发(华):
4. 一尊还酹江月(酹):
5. 千古风流人物(风流:古今异义,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6. 小乔初嫁了(初):
7.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灰、烟:词类活用,用法________,意为________)
8. 乱石穿空(穿):
三、课文理解
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全文,完成下列题目。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 词中“小乔初嫁了”一句看似闲笔,实则意蕴丰富,请分析其作用。
2. 赏析“樯橹灰飞烟灭”一句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效果。
3. 全词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请结合词句简要梳理。
4. 词中“江月”这一意象贯穿始终,有何深层含义?
5. 除了作者与周瑜的对比,词中还暗藏哪些对比?请简要分析。
6. 有人说“人生如梦”是消极避世的感慨,你是否认同?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
四、课外阅读
(一)阅读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下列题目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 下列对“醉里挑灯看剑”中“醉”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醉酒后的昏沉状态 B. 借酒消愁,暗含壮志难酬的苦闷
C. 酒后的豪情壮志 D. 沉迷享乐的消极状态
2. 下列对词的结尾“可怜白发生”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与前文的壮志豪情形成强烈反差 B. 流露作者年老无为的悲愤与无奈
C. 直接抒发对朝廷不重用人才的不满 D. 点明全词的情感主旨,悲壮有力
3. 对比《念奴娇·赤壁怀古》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分析两者在“壮志难酬”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二)阅读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完成下列题目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 下列对“一蓑烟雨任平生”中“任”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凭、听任 B. 责任、担当 C. 胜任、承受 D. 任意、随意
2. 下列对词中“风雨”含义的理解,最全面的一项是( )
A. 自然界的降雨刮风 B. 人生中的挫折与磨难
C. 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人生的逆境 D. 政治上的排挤与打压
3. 结合《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谈谈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在两首词中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总结
一、知识积累巩固
(一)选择题
1. B 2. B(A、C、D均为“说”,B为“传授”) 3. B(“神游”是对历史的向往,非逃避现实) 4. D(《念奴娇·赤壁怀古》押仄声韵,节奏铿锵) 5. B 6. B(均为静景与动景结合,意境开阔) 7. D(小乔的形象是衬托,与战争胜利无关) 8. C 9. C 10. C
(二)填空题
1. 东坡居士;辛弃疾 2.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3. 羽扇纶巾;谈笑间 4.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5.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二、词语解释(含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1. 英发:才华横溢、意气风发 2. 故国:古战场赤壁 3. 华:同“花”,花白 4. 酹:以酒洒地,寄托情感 5. 风流:古义(杰出的、有才华的);今义(轻浮放荡) 6. 初:刚刚 7. 灰、烟: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8. 穿:穿透、刺破
三、课文理解
1. ①衬托周瑜年轻有为、春风得意,此时周瑜不仅战功赫赫,且爱情美满;②与作者“早生华发”的境遇形成隐性对比,突出作者的失意;③增添词的生活气息,让英雄形象更鲜活,避免过于严肃刻板。
2. ①语言凝练传神,以四字短语概括战争结局,简洁有力;②运用比喻、夸张手法,将敌军溃败的场景比作“灰飞烟灭”,突出周瑜作战的轻松从容;③“谈笑间”与“灰飞烟灭”形成对比,既展现周瑜的军事才能,又强化了词的豪放气势。
3. ①开篇由长江奔涌之景起兴,抒发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与时光流逝的感慨;②接着追忆周瑜的英雄事迹,流露羡慕与向往之情;③随后转入自我感慨,“早生华发”流露壮志未酬的苦闷;④最后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收尾,实现情感超脱,展现豁达态度。
4. ①“江月”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营造雄浑壮阔的意境;②象征永恒的时光与历史,与短暂的人生形成对比,深化“时光易逝”的感慨;③是作者情感的寄托对象,将壮志难酬的苦闷、豁达超脱的情怀寄托于江月之中,让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
5. ①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三国英雄辈出的盛景与作者所处时代的落寞;②英雄的“有为”与作者的“无为”对比:周瑜战功赫赫与作者怀才不遇;③人生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对比:“早生华发”与“江月”“江水”的永恒存在。
6. 不认同。“人生如梦”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作者对人生的理性顿悟:①作者正视自身的失意,不沉溺于苦闷,以“梦”化解人生的落差;②“一尊还酹江月”是将情感寄托于自然,而非逃避现实;③结合作者被贬黄州的背景,这句体现的是“失意不失志”的豁达,是豪放派词人面对挫折的积极态度。
四、课外阅读
(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 B 2. C(间接抒发不满,非直接) 3. 相同点:①均以豪放笔调开篇,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②结尾均流露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情感反差;③都结合个人境遇,情感真挚深沉。不同点: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以怀古为载体,情感更侧重“豁达超脱”,以自然化解苦闷;②《破阵子》以梦境为依托,情感更侧重“悲壮悲愤”,结尾的“可怜白发生”直接抒发年老无为的痛感;③前者情感起伏舒缓,后者从豪情到悲叹的转折更强烈。
(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 A 2. C 3. 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面对人生失意,将个人境遇置于历史与自然的宏大视野中,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化解壮志未酬的苦闷,展现出“看淡得失”的豁达;②《定风波》中,作者面对自然风雨与人生逆境,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态,展现出“不畏挫折、随遇而安”的豁达;③前者的豁达是“立足历史的超脱”,后者的豁达是“直面现实的从容”,共同体现了苏轼“失意不失志”的人生态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