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促织》同步练习(一)(含答案)2025-2026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促织》同步练习(一)(含答案)2025-2026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促织》同步练习(一) 2025-2026学年 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一、知识积累巩固
1. 下列关于作者蒲松龄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B. 代表作《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C. 作品多以狐鬼花妖为题材,借奇幻故事讽刺社会现实
D. 与吴敬梓、曹雪芹并称“清代三大文学家”,其作品以写实主义为主
2. 下列对《聊斋志异》的体裁判断,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文言长篇小说集 B. 白话短篇小说集 C. 文言短篇小说集 D. 纪传体通史
3. 下列对“尚促织之戏”中“尚”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崇尚,盛行 B. 尚且 C. 仍然 D. 高尚
4. 下列句子中,“以”字的含义与“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中“以”(省略)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
B. 成以其小,劣之
C. 各各竦立以听
D. 思试之斗以觇之
5. 下列对“成妻具资诣问”中“具”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具备 B. 准备,凑齐 C. 详细 D. 工具
6. 下列句子中,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A.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B. 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
C.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D.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7. 下列对“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中“顾”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回头看 B. 照顾 C. 但是,不过 D. 拜访
8. 下列对《促织》情节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成名因贫被猾胥报充里正,被迫捕捉促织,历经磨难
B. 成名妻子求神问卜得佳虫,成名因此摆脱困境
C. 成名之子不慎打死促织,因恐惧投井自尽,后化身为促织
D. 最终成名因促织立功,官复原职,家境富裕
9. 下列对“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中“蠢若木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形容小虫愚笨,毫无战斗力 B. 形容小虫假装愚笨,暗藏锋芒
C. 形容小虫体型庞大,笨拙迟钝 D. 形容小虫胆小怯懦,不敢应战
10. 下列对《促织》主题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讽刺封建统治者沉迷玩乐、横征暴敛的腐朽本质
B. 揭露封建官僚欺压百姓、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
C. 赞美成名夫妇坚韧不拔、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
D. 反映封建社会底层百姓“苛政猛于虎”的悲惨境遇
11. 下列句子中,与“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B.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C. 何陋之有(《陋室铭》)
D.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12. 下列对“昂其直,居为奇货”中“昂”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形容词作动词,昂贵 B. 使动用法,使……昂贵
C. 意动用法,认为……昂贵 D. 名词作动词,抬高价格
13. 下列对“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中“惭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惭愧 B. 愤怒 C. 恐惧 D. 喜悦
14.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聊斋志异》“志”是“志向”之意,“异”指“奇异的故事”
B. 文言文中“里正”是古代乡官,负责管理乡里事务
C. 蒲松龄与施耐庵、罗贯中并称为“明代小说三大家”
D. 《促织》是一篇现实主义白话小说,语言通俗易懂
15. 下列对“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成名一出门,穿着皮衣、骑着马,超过了世代做官的人家
B. 成名一出门,穿着裘衣、牵着马,路过了世家大族
C. 成名一出门,裘衣和马匹都超过了世家大族
D. 成名一出门,穿着华丽的衣服、骑着高头大马,比世家大族还要阔气
16. 下列对《促织》写作手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以小见大,通过促织的故事反映重大社会问题
B. 运用夸张、荒诞的情节,增强故事的奇幻色彩
C. 全文以议论为主,夹叙夹议,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
D. 运用对比手法,突出社会贫富差距和官僚的残暴
17. 下列对“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的随意性和官僚的趋炎附势
B. 说明“促织之戏”盛行是因为天子的偶然喜好
C. 暗含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
D. 表达了作者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二、词语解释+翻译句子
(一)词语解释
1. 尚促织之戏(尚):
2. 有华阴令欲媚上官(媚):
3. 里胥猾黠(黠):
4. 假此科敛丁口(假):
5. 成不敢敛户口(敛):
6. 百计营谋不能脱(营谋):
7. 成妻具资诣问(诣):
8. 无出其右者(右):
9.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
10. 冥搜未已(冥):
11. 遽扑之(遽):
12. 审视,巨身修尾(审):
13. 昂其直(直):
14. 居为奇货(居):
15. 径造庐访成(造):
16. 掩口胡卢而笑(胡卢):
17. 虫尽靡(靡):
18. 又劣弱不中于款(款):
19. 惴惴恐不当意(惴惴):
20. 试使斗而才(才):
(二)翻译句子
1. 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2. 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3. 成妻具资诣问,见有老妇,具庆吊,垂帘卖卜。
4. 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
5. 昂其直,居为奇货。
6. 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其敢与他虫斗耶?
7.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8.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三、课文理解
阅读《促织》节选文段,完成下列题目。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爇香于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各各竦立以听。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跃舞。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真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1. 文章开头交代“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有何作用?
2. 分析成名的人物形象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3. 文段中详细描写驼背巫的占卜过程,有何表达效果?
4. 成名“忧闷欲死”到“大喜”的情感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5. 赏析“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等句子的表达作用。
6. 结合文段,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展现成名的悲惨境遇的。
四、课外阅读
(一)阅读《聊斋志异·司文郎》(节选),完成下列题目
平阳王平子,赴试北闱,赁居报国寺。寺中有余杭生,亦岁试者也,王以乡曲,稍与周旋。生不怿,蜚语蓬蓬,谓王与诸生结党,所为多不法。王闻而恚之,亦置不较。
一日,有少年游寺中,白服裙帽,貌甚雅。王与生并起与语。少年自言:“顺天陈某,游学京师。”因纵谈诗文,瑕瑜互见。王大钦服,愿为良友。生见之,默然自去。王疑生妒,益与陈亲善。陈遂把臂把袂,跬步不离。
居数日,王以文示陈,陈谓:“君文虽佳,尚未脱馆阁气。”因取案头《论语》,讲“颜渊问仁”章,剖析精微,王闻之,目若有光,觉平时所业,悉无足道。陈又为评点旧作,皆中肯綮,王大悦,遂师事之。
试毕,王欲留陈,陈不可,曰:“我尚有俗务未了。”遂去。王捷南宫,授刑部主事。生竟落第,怨王甚,造蜚语,谓王通关节。王闻之,笑曰:“彼自无才,何怨于人?”
后王因公赴浙,道经余杭,访生,生见王,惭谢前过。王问:“陈某何在?”生曰:“彼实非陈某,乃狐仙也。昔年与君周旋者,是其幻形耳。”王大惊,叹曰:“狐能文,且贤于我多矣!”
1. 下列对“王以乡曲,稍与周旋”中“周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应酬,交往 B. 较量,争执 C. 环绕,盘旋 D. 应付,周旋
2. 下列对余杭生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心胸狭隘,嫉妒心强 B. 才疏学浅,却自命不凡
C. 知错能改,勇于认错 D. 搬弄是非,品德低劣
3. 对比《促织》与《司文郎》节选,说说两者在主题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二)阅读《芋老人传》(节选),完成下列题目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老人具以语妪,妪煮芋进之。相国咀嚼之,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
相国叹曰:“老人知道者也!”厚资而遣之。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1. 下列对“老人延入坐”中“延”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延长 B. 邀请 C. 拖延 D. 伸展
2. 下列对“时、位之移人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间和地位能够改变人的口味
B. 时间和地位能够改变人的品行和心境
C. 时间和地位能够让人变得富贵
D. 时间和地位能够让人忘记过去
3. 比较《促织》与《芋老人传》节选,分析两者在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主旨方面的异同。
答案总结
一、知识积累巩固(选择题)
1. D(蒲松龄是清代文学家,作品以浪漫主义为主,“写实主义”错误;且“清代三大文学家”说法不严谨)
2. C(《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
3. A
4. D(均为“来,用来”,表目的;A为“把”,B为“因为”,C为“而,表修饰”)
5. B
6. A(“为”表被动;B为陈述句,C为定语后置句,D为省略句)
7. C
8. D(成名因促织立功,“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并非“官复原职”)
9. B(“蠢若木鸡”在此处是小虫假装愚笨,实则暗藏锋芒,为后文取胜做铺垫)
10. C(文章核心是讽刺社会现实,并非赞美成名夫妇的斗争精神)
11. A(均为定语后置句;A“利”“强”修饰“爪牙”“筋骨”,C“好事者”修饰“少年”)
12. B(使动用法,“使……价格昂贵”)
13. A
14. B(A“志”是“记述”之意;C蒲松龄是清代人,施耐庵、罗贯中是明代人;D《促织》是文言小说)
15. D
16. C(全文以叙事为主,寓议论于叙事中,并非“以议论为主”)
17. B(“促织之戏”盛行的核心是封建官僚借机敛财,而非天子偶然喜好)
二、词语解释+翻译句子
(一)词语解释
1. 尚:崇尚,盛行 2. 媚:讨好,谄媚 3. 黠:狡猾 4. 假:借,凭借 5. 敛:征收 6. 营谋:谋求,设法 7. 诣:前往,到……去 8. 右:古代以右为尊,此处指“上等” 9. 得无:莫非,难道 10. 冥:深入,暗中 11. 遽:急忙,立刻 12. 审:仔细 13. 直:同“值”,价格 14. 居:囤积,储存 15. 造:前往,拜访 16. 胡卢:笑的样子 17. 靡:败退,倒下 18. 款:规格,标准 19. 惴惴:恐惧不安的样子 20. 才:有才能,这里指勇猛善斗
(二)翻译句子
1. 皇宫里盛行斗蟋蟀的游戏,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蟋蟀。
2. 乡里的小吏狡猾奸诈,借征收蟋蟀的名义向百姓摊派钱财,每征收一只蟋蟀,就会使好几户人家倾家荡产。
3. 成名的妻子准备好钱财前往询问,看见红妆少女和白发老妇,挤满了门口。
4. 仔细一看,(这只蟋蟀)身体庞大,尾巴修长,青色的脖颈,金色的翅膀。
5. 抬高它的价格,囤积起来当作稀有的货物。
6. 这只小虫趴在那里一动不动,蠢笨得像只木鸡,难道敢和其他蟋蟀争斗吗?
7. 天子偶然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会过后就忘记;但执行的人却把它当作固定的惯例。
8. 一出门,穿着裘衣、骑着高头大马,比世代做官的人家还要阔气。
三、课文理解
1.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点明“促织之戏”盛行的根源在宫廷;②为下文官吏借征收促织敛财、百姓家破人亡的情节做铺垫;③开篇点题,引出核心线索“促织”,推动情节发展。
2. 形象特点:①迂讷老实,不善言辞,被猾胥欺压却无力反抗;②坚韧不拔,为了生存不惜“早出暮归”“探石发穴”;③胆小懦弱,被逼无奈时甚至想自尽。现实意义:成名是封建社会底层百姓的典型代表,他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封建暴政下百姓的无助与苦难,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
3. ①增添故事的奇幻色彩,符合《聊斋志异》“狐鬼花妖”的题材特点;②推动情节发展,通过占卜得到的“画”,为成名找到佳虫提供了线索;③侧面烘托成名夫妇走投无路的绝望处境,连求神问卜都成了唯一的希望;④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4. ①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百姓的残酷压榨,一只促织就能决定百姓的生死祸福;②体现了封建社会底层百姓的悲惨命运,他们的喜怒哀乐完全被外物(促织)所左右;③讽刺了当时社会“重物轻人”的扭曲价值观,百姓的尊严和生命远不如一只蟋蟀重要。
5. ①通过“探”“发”“蹑”“披”“扑”等一系列动词,详细描写了成名捕捉促织的艰辛过程;②突出成名的执着与无奈,为后文找到佳虫后的“大喜”形成情感反差;③让情节更具体生动,增强文章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6. ①“不终岁,薄产累尽”“忧闷欲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直接描写成名的经济困境和精神绝望;②“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通过细节描写成名被官府杖责的惨状,展现其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③“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描写成名捕捉促织的艰辛,突出其走投无路的处境。
四、课外阅读
(一)《聊斋志异·司文郎》(节选)
1. A 2. C(余杭生虽然后来“惭谢前过”,但本质上心胸狭隘、搬弄是非,并非“知错能改”)
2. 相同点:①均为《聊斋志异》中的文言小说,带有奇幻色彩;②都通过故事讽刺社会现实,《促织》讽刺封建暴政,《司文郎》讽刺科举制度的不公和文人的嫉妒之心;③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人物形象和主题。不同点:①主题侧重:《促织》聚焦封建统治者对百姓的压榨,《司文郎》聚焦科举制度的弊端和文人的品性;②写作手法:《促织》情节更荒诞,充满现实主义批判;《司文郎》通过狐仙的形象,更侧重对文人风骨的探讨;③情感基调:《促织》情感更悲愤,突出百姓的苦难;《司文郎》情感更平和,带有对贤才的推崇。
(二)《芋老人传》(节选)
1. B 2. B
2. 相同点:①都通过具体故事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批判意义;②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主题;③都通过底层人物(成名夫妇、芋老人)的言行,揭示深刻的社会道理。不同点:①主题侧重:《促织》批判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和官僚的压榨,反映百姓的悲惨命运;《芋老人传》批判缙绅士大夫“时位移人”的变质,强调坚守本心的重要性;②写作手法:《促织》情节奇幻荒诞,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芋老人传》情节真实朴素,以写实为主;③表达方式:《促织》寓议论于叙事中,批判更隐晦;《芋老人传》结尾直接议论,点明“时、位之移人也”的主旨,更直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