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步练习(二)(含答案)2025-2026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一《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步练习(二)(含答案)2025-2026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步练习(二) 2025-2026学年 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一、知识积累巩固
1. 下列对“焦裕禄跋涉在兰考的风沙盐碱地,把脚印印在千家万户的田间地头”中“跋涉”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悠闲散步 B. 艰难行走 C. 快速奔跑 D. 随意漫游
2. 下列对课文中“泡桐树”这一事物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是焦裕禄带领群众治理风沙的重要成果
B. 象征焦裕禄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C. 仅作为兰考地区的经济作物,无特殊含义
D. 见证了兰考从灾荒到好转的变迁
3. 下列句子中,属于对焦裕禄正面描写且体现“实干精神”的一项是( )
A. 兰考的乡亲们说:“焦书记把心掏给了我们,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
B. 他拿着铁锹,和群众一起挖渠排涝,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C. 灾后的兰考,因为他的带领,渐渐有了绿意和生机
D. 上级领导评价他:“焦裕禄是党员干部的标杆,是群众的贴心人。”
4. 下列对“焦裕禄拒绝了上级给他安排的疗养机会,说‘兰考的百姓还在受苦,我哪能安心养病’”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体现了焦裕禄先人后己的高尚品格
B. 说明焦裕禄完全不顾及自身健康
C. 突出了焦裕禄心系群众的责任担当
D. 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
5. 下列对人物通讯“用事实说话”特点的理解,与课文不符的一项是( )
A. 课文记录了焦裕禄走访的村庄数量、治理的农田面积等具体数据
B. 通过焦裕禄的真实言论展现其思想境界
C. 虚构了焦裕禄与群众的对话,增强感染力
D. 详细描写了焦裕禄的具体工作场景,如查风口、探流沙
6. 下列对“撂挑子”一词在课文语境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把担子放在一边,指放下责任、逃避困难
B. 一种农具的使用方法
C. 形容工作繁忙,无暇休息
D. 指种植作物时的播种动作
7. 下列对课文结构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情感为线索,层层递进抒发对焦裕禄的赞美之情
B. 以“问题—解决—成效”为逻辑,展现治理“三害”的过程
C. 采用插叙手法,穿插焦裕禄的过往经历
D. 全文平铺直叙,无明显的详略安排
8. 下列对“焦裕禄以身作则,要求干部们‘不准搞特殊化,不准脱离群众’”这句话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体现了焦裕禄廉洁奉公的工作作风
B. 反映了他对干部队伍的严格要求
C. 说明他不信任干部的工作能力
D. 强化了他“心系群众”的形象
9. 下列词语中,感彩与“以身作则”“公而忘私”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敷衍塞责 B. 鞠躬尽瘁
C. 无私奉献 D. 恪尽职守
10. 下列对课文中“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只有依靠群众,才能战胜困难”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焦裕禄认为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治理兰考必须依靠群众
B. 焦裕禄觉得自己能力不足,需要群众帮助
C. 说明兰考群众的智慧远超党员干部
D. 强调群众在革命年代的重要性,与建设时期无关
11. 下列对课文中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的关系,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风沙肆虐的环境烘托焦裕禄迎难而上的勇气
B. 绿意渐生的兰考反衬焦裕禄工作的成效
C. 寒冷的风雪天气凸显焦裕禄关爱群众的温暖
D. 贫瘠的土地仅为了交代兰考的自然条件,与人物无关
12. 下列对“焦裕禄把办公室搬到了田间地头,把决策写在了兰考大地上”这句话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运用对偶,句式工整,增强语言气势
B. 突出焦裕禄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C. 说明焦裕禄不重视办公室工作
D. 形象展现焦裕禄深入基层的工作状态
13. 下列对课文语言的分析,与第一套不同的一项是( )
A. 大量运用群众语言,朴实接地气
B. 穿插具体数据,增强真实性
C. 语言华丽,多用修辞手法
D. 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4. 下列对焦裕禄治理内涝的具体措施,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种植泡桐,防风固沙 B. 开挖排水渠,疏通河道
C. 改良土壤,降低盐碱度 D. 修建水库,储存水源
15. 下列对“焦裕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代社会仍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B. 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精神适用于任何时代
C. 只有贫困地区才需要学习焦裕禄精神
D. 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是当代干部的必备素质
16.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与“泡桐树是焦裕禄精神的活化石”相同的一项是( )
A. 风沙像野兽一样吞噬着兰考的土地 B. 他的声音像洪钟一样响亮
C. 兰考的变化比春天的花开得还快 D. 群众的期盼是他前进的动力
17. 下列对课文详略安排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详写焦裕禄的个人生活,略写治理“三害”的过程
B. 详写焦裕禄带领群众治理“三害”的具体事迹,略写个人病痛
C. 详写兰考的灾荒景象,略写治理后的变化
D. 详写上级的指示,略写群众的反应
二、填空题(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1. 焦裕禄带领兰考群众治理风沙时,主要种植的树种是____________,这种树后来被群众亲切地称为“____________”。
2. 课文中记载,焦裕禄为了摸清内涝的规律,经常在____________(天气)里查看水势,双脚沾满泥泞却毫无怨言。
3. 焦裕禄在治理盐碱地时,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有效改良了土壤质量。
4. 面对兰考群众的困难,焦裕禄常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成为他心系群众的生动写照。
5. 焦裕禄带领县委班子制定的治理“三害”的总方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科学务实的工作思路。
6. 课文中提到,焦裕禄去世后,群众在他的墓前种植了许多____________,象征着他的精神永远扎根在兰考大地。
7. 焦裕禄要求干部“三不准”:不准____________、不准____________、不准____________,以身作则树立了廉洁奉公的榜样。
8. 为了带动群众参与治理“三害”,焦裕禄亲自带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实干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9. 兰考群众评价焦裕禄:“他不是来当官的,是来____________的”,精准概括了他的人民公仆身份。
10. 焦裕禄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牵挂着兰考的____________工作,叮嘱身边的干部“一定要把‘三害’治好”。
三、课文理解
阅读《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节选文段,完成下列题目。
焦裕禄的肝痛越来越严重了。他经常疼得直不起腰、走不了路,但他仍然坚持工作。有一次,他带领干部群众在韩村挖排水渠,肝区突然剧痛,他用左手紧紧按住肝部,右手依然握着铁锹不停地挖。群众看他脸色苍白,汗珠子顺着脸颊往下淌,纷纷劝他休息。他摇摇头,笑着说:“没事,老毛病了,挺一挺就过去了。咱们挖完这条渠,庄稼就不怕涝了,群众就能多收粮食了。”
挖渠的日子里,焦裕禄和群众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白天,他和大家一起挥汗如雨;晚上,他还要在煤油灯下研究治理方案,听取群众的意见。有个老大娘看他衣服磨破了,偷偷给他缝补;有个年轻人看他鞋子湿透了,把自己的干布鞋塞给他。焦裕禄推辞不过,就把鞋子换着穿,把缝补好的衣服珍藏起来,说:“这是群众的心意,我要永远记在心里。”
在焦裕禄的带动下,韩村的排水渠提前挖通了。当清澈的河水顺着渠道流进干涸的农田时,群众们欢呼雀跃。焦裕禄看着绿油油的禾苗,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对身边的干部说:“你看,群众的力量多大!只要我们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然而,焦裕禄的身体越来越差。医生多次建议他住院治疗,但他总是说:“兰考的‘三害’还没治好,我哪能离开岗位?”直到实在支撑不住了,他才被强行送进医院。住院期间,他依然牵挂着兰考的工作,每天都要打电话询问治理进度。他说:“我活着一天,就要为兰考人民多办一天事。”
1. 文段中“用左手紧紧按住肝部,右手依然握着铁锹不停地挖”的动作描写,有何表达效果?
2. 群众给焦裕禄缝补衣服、送干布鞋的情节,体现了怎样的干群关系?有何作用?
3. 赏析焦裕禄“没事,老毛病了,挺一挺就过去了”这句话的语言特点及内涵。
4. 文段中多次描写焦裕禄的“笑”,结合语境分析其不同含义。
5. 焦裕禄“拒绝住院治疗”的行为,展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6. 文段中运用了哪些对比手法?请举例分析其作用。
7. 如何理解“这是群众的心意,我要永远记在心里”这句话对焦裕禄形象的塑造作用?
四、课外阅读(一篇)
阅读《“樵夫”书记廖俊波》节选文段,完成下列题目。
廖俊波曾任福建省政和县委书记,他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樵夫”书记。
政和县曾是福建省有名的贫困县,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廖俊波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深入乡村调研。他说:“脱贫攻坚没有捷径,只有实干。”他走遍了政和县的山山水水,走访了全县220个村(居),摸清了贫困根源:交通不便、产业单一。
为了改善交通,廖俊波跑项目、争资金,带领群众修建公路。他经常和施工人员一起住在工地,吃在工地,解决施工中的难题。有一次,公路修建遇到山体滑坡险情,他不顾个人安危,带头冲进雨中查看情况,组织人员疏散和抢险。经过两年的努力,政和县多条乡村公路通车,彻底改变了“出行难”的局面。
为了发展产业,廖俊波引进了茶叶种植、食用菌培育等项目,手把手教群众种植技术。他说:“群众富起来,才是真的脱贫。”在他的带领下,政和县的茶叶产业形成规模,产品远销全国各地,许多贫困户通过种茶实现了脱贫致富。
廖俊波始终廉洁奉公,生活简朴。他穿的衣服都是普通的布衣,吃的饭菜也是家常便饭。他说:“干部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他从不接受群众的宴请和礼物,也不利用职权为家人谋取私利。
2017年,廖俊波在出差途中不幸因公殉职,年仅48岁。他的事迹传遍全国,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等称号。群众说:“廖书记就像焦裕禄一样,把心交给了群众,把生命献给了事业。”
1. 下列对廖俊波“樵夫”书记这一称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体现他像樵夫一样勤劳朴实
B. 象征他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精神
C. 说明他的工作与砍柴有关
D. 反映群众对他的亲切与爱戴
2. 廖俊波到政和县后的首要工作是什么?这与焦裕禄的工作作风有何共通之处?
3. 结合文段,概括廖俊波带领政和县脱贫的两项核心措施,并分析其与焦裕禄治理“三害”的共通思路。
4. 廖俊波和焦裕禄都被誉为“人民的好书记”,请结合两人的事迹,谈谈“好书记”应具备哪些核心品质。
5. 作为当代中职生,你认为应如何学习廖俊波和焦裕禄的“实干精神”?请结合自身学习或生活实际谈谈。
答案总结
一、知识积累巩固(选择题)
1. B(“跋涉”侧重艰难行走,符合焦裕禄在恶劣环境中的工作状态)
2. C(泡桐树不仅是经济作物,更象征焦裕禄精神,有特殊含义)
3. B(A、C、D为侧面描写或非实干体现,B为正面描写且体现实干)
4. B(“拒绝疗养”体现奉献精神,并非“完全不顾及自身健康”)
5. C(人物通讯的真实性要求不虚构对话,课文对话均为真实记录)
6. A(“撂挑子”在语境中指逃避责任、放下工作)
7. B(课文以“问题—解决—成效”为逻辑,展现治理过程)
8. C(“不准搞特殊化”是严格要求,并非不信任干部)
9. A(A为贬义词,其余为褒义词,与题干感彩一致)
10. A(核心是依靠群众的力量战胜困难,符合焦裕禄的工作理念)
11. D(贫瘠的土地既交代条件,也烘托人物迎难而上的品质)
12. C(强调深入基层,并非不重视办公室工作)
13. C(课文语言朴实,并非华丽)
14. B(A为治沙措施,C为治盐碱措施,D非课文记载的主要措施)
15. C(焦裕禄精神适用于各个时代、各个领域,并非仅贫困地区)
16. D(均为暗喻,A、B为明喻,C为比较)
17. B(详写治理事迹,略写个人病痛,突出精神品质)
二、填空题
1. 泡桐树;焦桐
2. 雨天(或暴雨天)
3. 挖沟排盐;种植耐碱作物(答出课文提及的合理措施即可)
4. 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或其他课文中体现心系群众的名言)
5. 查风口;探流沙;摸水势(或“调查研究、因地制宜、群众参与”等核心方针)
6. 泡桐树(或焦桐)
7. 搞特殊化;脱离群众;以权谋私(符合课文中焦裕禄的要求即可)
8. 挖渠;种树(或其他具体劳动场景)
9. 为老百姓办事
10. “三害”治理(或防灾减灾、农业生产)
三、课文理解
1. ①通过“按”“握”“挖”等精准动词,生动展现焦裕禄强忍病痛坚持工作的场景;②突出他以群众利益为重、无私奉献的精神;③增强画面感和感染力,让人物形象更鲜活可感。
2. 体现了“干群同心、鱼水情深”的和谐关系。作用:①从侧面烘托焦裕禄心系群众、深得民心的形象;②印证了“真心为群众办事,群众就会真心拥护”的道理;③让文章情感更真挚,更具感染力。
3. 语言特点:朴实直白、故作轻松,符合焦裕禄务实、坚强的性格。内涵:①掩盖身体的剧痛,不让群众担心;②突出工作优先、群众利益至上的理念;③展现共产党员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4. ①挖渠时的“笑”:是强忍病痛后的欣慰之笑,为能帮群众解决内涝问题而高兴;②看到禾苗生长的“笑”:是成果落地的喜悦之笑,体现对兰考未来的期盼;③面对群众关心时的“笑”:是安抚群众的温和之笑,展现亲民、乐观的态度。
5. ①展现了他“以工作为重、以群众为先”的责任担当;②体现了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共产党员本色;③凸显了他对兰考“三害”治理事业的执着与坚守。
6. ①焦裕禄的病痛与他坚持工作的对比:突出他的坚强与奉献;②群众的关心与焦裕禄的推辞对比:展现他廉洁自律、不搞特殊化的品质;③治理前的内涝困境与治理后的农田丰收对比:凸显工作成效,印证他的实干价值。作用:通过对比强化人物形象,深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旨。
7. ①体现焦裕禄对群众心意的珍视,展现他亲民、爱民的情怀;②侧面反映他与群众的深厚感情,说明他的工作得到群众认可;③让人物形象更丰满,不仅有“实干家”的一面,还有“重情义”的温情一面。
四、课外阅读
1. C(“樵夫”是比喻,象征勤劳、奉献,并非指工作与砍柴有关)
2. 首要工作:深入乡村调研,摸清贫困根源。共通之处:都体现了“求真务实、注重调研”的工作作风,都把了解实际情况作为开展工作的基础。
3. 核心措施:①改善交通,修建乡村公路;②发展特色产业(茶叶种植、食用菌培育)。共通思路:①都坚持“调查研究”,摸清问题根源再施策;②都注重“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方案;③都强调“群众参与”,带动群众共同奋斗;④都以“改善群众生活”为核心目标。
4. 核心品质: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②求真务实、注重调研的工作作风,扎根基层了解实际;③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面对困难不退缩;④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以身作则不搞特殊;⑤真抓实干、注重实效的务实态度,用实际成果回报群众。
5. 示例:①学习“实干精神”要立足本职,在学习中刻苦钻研、不敷衍了事,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②面对学习或生活中的困难,不逃避、不抱怨,像焦裕禄、廖俊波那样迎难而上,主动寻找解决办法;③培养“服务意识”,在班级、社区中主动帮助他人,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践行“为他人、为社会”的奉献精神;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拒绝浮躁功利,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传承实干为民的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