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阅读专题06:提取文章中的关键信息(期中专项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阅读专题06:提取文章中的关键信息(期中专项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六年级上册期中阅读复习
提取文章中的关键信息
一、核心答题原则
“目标导向筛选” 原则:先明确题目要求提取的信息类型(如 “人物品质”“事物特征”“事件要素”“说明要点”),带着具体目标通读文本,聚焦与目标相关的段落或语句,避免盲目浏览导致信息遗漏或冗余。
“信号词精准定位” 原则:关注文本中的 “信息锚点”—— 表示并列的 “首先、其次、此外”,表示因果的 “因为、所以、因此”,表示转折的 “但是、然而”,表示总结的 “总之、综上所述”,以及数字、专有名词(如 “太和殿”“长征”),这些信号词附近往往集中关键信息,可快速标记定位。
“分层整合逻辑” 原则:对于复杂文本(如多事件记叙文、多要点说明文),先按 “段落功能” 或 “逻辑层次” 拆分文本(如《开国大典》按 “典礼前→典礼中→典礼后” 分层,《宇宙生命之谜》按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分层),提取每层核心信息后,再按 “时间顺序 / 逻辑顺序” 整合,确保信息条理清晰。
“去粗取精聚焦” 原则:提取信息时,剔除修饰性描写(如 “非常、极其” 等程度词)、过渡性语句(如 “接下来、另一方面”)、次要细节(如无关人物的琐碎行为),保留 “主干信息”(如人物核心品质、事物关键特征、事件核心要素),符合六年级 “精准提炼” 的能力要求。
二、重点题型 + 答题方法 + 模板
(一)基础题型:“根据文章内容,提取 XX(人物 / 事物)的 XX(品质 / 特征)”(记叙文 / 散文类)
1. 【答题方法】
第一步:“明确提取维度”—— 确定题目要求提取的 “对象”(如 “老支书”“丁香结”)和 “维度”(如 “品质”“象征意义”);
第二步:“定位文本依据”—— 在文中找描写该对象的段落,标记体现 “品质 / 特征” 的关键语句(如人物的语言、动作、他人评价;事物的外形、功能、作者的议论);
第三步:“分类梳理信息”—— 将提取的信息按 “品质类型”(如 “临危不乱、舍己为人”)或 “特征维度”(如 “外形特征、象征意义”)分类,避免重复或交叉;
第四步:“串模板”—— 用 “XX(对象)具有 XX(品质 1)和 XX(品质 2)的特点,从文中‘(原文关键语句 1)’可看出其 XX(品质 1);从‘(原文关键语句 2)’可看出其 XX(品质 2)” 或 “XX(对象)的特征主要有:①________(特征 1),如文中‘(原文依据)’;②(特征 2),如文中‘________(原文依据)’” 整合答案。
2. 结合课文示例与模板
课文名称 答题示例 答题模板 具体答案示例
《桥》 根据文章内容,提取老支书的品质,并结合文本说明。 老支书具有________(品质 1,如 “临危不乱”)和________(品质 2,如 “舍己为人”)的品质。从文中 “(语句 1,如‘洪水逼近时,老支书镇定指挥村民过桥’)” 可看出他的临危不乱;从文中 “(语句 2,如‘老支书让儿子排到队伍末尾,最终与儿子一起牺牲’)” 可看出他的舍己为人。 老支书具有 “临危不乱” 和 “舍己为人、不徇私情” 的品质。从文中 “洪水咆哮着逼近村庄,老支书却站在桥边,沙哑地指挥村民‘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可看出他的临危不乱 —— 即便面对生死危机,仍能保持镇定,有序组织逃生;从文中 “老支书看到儿子想插队,一把把他拉到队伍末尾,最终洪水吞没木桥时,他和儿子一起被冲走” 可看出他的舍己为人与不徇私情 —— 在亲情与群众利益之间,他优先选择保护群众,甚至牺牲自己和家人的生命。
《丁香结》 根据文章内容,提取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并结合文本说明。 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主要有:①________(意义 1,如 “人生的烦恼与困境”),如文中 “(语句 1,如‘作者由丁香结的形态联想到 “解不开的愁怨”’)”;②(意义 2,如 “面对困境的豁达”),如文中 “________(语句 2,如‘作者认为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 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主要有:①“人生中难以解开的烦恼与困境”,如文中 “作者看到丁香花萼上的‘结’,联想到‘生活中也有许多解不开的愁怨,就像这丁香结一样’”,将自然景物与人生困境关联,赋予丁香结 “烦恼” 的象征意义;②“面对困境时的从容与豁达”,如文中 “作者说‘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通过对丁香结的思考,传递出 “接受困境、以豁达心态面对人生” 的态度,让丁香结成为 “积极人生态度” 的象征。
(二)变式题型:“根据文章内容,提取 XX(事件 / 说明对象)的关键信息(如要素、要点)”(记叙文 / 说明文类)
1. 【答题方法】(提取事件关键信息 —— 以多事件记叙文为例)
第一步:“梳理事件脉络”—— 按 “时间顺序” 或 “逻辑顺序”,拆分文章中的核心事件(如《狼牙山五壮士》可拆分为 “接受任务→掩护转移→引敌上山→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第二步:“提取事件要素”—— 每个事件提取 “时间、地点、人物、核心动作、结果 / 意义”(如 “掩护转移”:地点 “狼牙山”,人物 “五壮士”,核心动作 “利用地形阻击敌人”,结果 “为主力转移争取时间”);
第三步:“整合事件逻辑”—— 按事件发展顺序,用简洁语言串联各事件的关键信息,避免细节堆砌;
第四步:“串模板”—— 用 “XX(事件主体)先后经历了________(事件 1,含要素)、(事件 2,含要素)…… 最终(结果 / 意义),体现了________(主旨关联,如人物品质 / 事件价值)” 整合答案。
2. 【答题方法】(提取说明对象关键信息 —— 以说明文为例)
第一步:“明确说明对象与角度”—— 确定说明对象(如 “故宫博物院”“宇宙生命”)和题目要求提取的角度(如 “布局特点”“探索过程”);
第二步:“定位说明要点”—— 在文中找体现说明角度的段落,标记关键信息(如数字、特征描述、实验结论);
第三步:“分类整合要点”—— 按 “说明顺序”(如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将要点分类(如《故宫博物院》按 “前朝→后寝” 分类布局要点);
第四步:“串模板”—— 用 “XX(说明对象)的 XX(角度)主要有:①________(要点 1),如文中‘(原文依据)’;②(要点 2),如文中‘(原文依据)’…… 这些信息体现了(说明对象的价值 / 特点)” 整合答案。
3. 结合课文示例与模板
课文名称 答题示例 答题模板 具体答案示例
《狼牙山五壮士》 根据文章内容,提取 “五壮士英勇抗敌” 的关键事件信息。 五壮士英勇抗敌的过程主要包括:①________(事件 1,如 “接受掩护任务”):(要素,如 “在狼牙山,五壮士奉命掩护群众和主力转移”);②(事件 2,如 “引敌上山”):(要素,如 “为保护主力,五壮士将敌人引向悬崖绝壁的棋盘陀”);③(事件 3,如 “顶峰歼敌与跳崖”):(要素,如 “在顶峰消灭大量敌人后,五壮士跳崖牺牲”)。这些事件体现了五壮士(品质,如 “英勇无畏、舍生取义”)。 五壮士英勇抗敌的过程主要包括:①“接受掩护任务”:在狼牙山地区,五壮士奉命掩护转移的群众和连队主力,面对敌人的追击,主动承担起阻击任务;②“引敌上山”:为避免敌人发现主力转移路线,五壮士故意将敌人引向地形险要、三面是悬崖的棋盘陀顶峰,利用有利地形顽强阻击;③“顶峰歼敌与跳崖”:在顶峰弹药耗尽后,五壮士用石头砸向敌人,消灭大量敌人,最后为不被俘虏,毅然跳下悬崖,三人牺牲,两人负伤。这些事件体现了五壮士 “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英勇无畏、舍生取义” 的革命英雄主义品质。
《宇宙生命之谜》 根据文章内容,提取 “科学家探索宇宙生命” 的关键信息。 科学家探索宇宙生命的关键信息主要有:①________(要点 1,如 “生命存在的条件”):(内容,如 “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大气、光和热”),如文中 “(原文依据)”;②________(要点 2,如 “排除太阳系其他行星”):(内容,如 “水星、金星等因环境恶劣,无法存在生命”),如文中 “(原文依据)”;③________(要点 3,如 “研究火星”):(内容,如 “火星环境干燥、缺氧,暂未发现生命”),如文中 “(原文依据)”。 科学家探索宇宙生命的关键信息主要有:①“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需要 “适宜的温度(-50℃~150℃)、必要的水分、适当成分的大气、足够的光和热”,如文中 “科学家们认为,生命的存在必须具备这四个条件,否则无法维持生命活动”;②“排除太阳系其他行星”:水星温度过高、金星缺氧且温度极高、木星等气态行星没有固体表面,均不符合生命存在条件,如文中 “通过对太阳系行星的观测和分析,这些行星的环境都无法满足生命存在的基本要求,因此被排除”;③“重点研究火星”:火星表面干燥、没有液态水,大气层稀薄且氧气含量极少,探测器未发现生命痕迹,如文中 “‘祝融号’火星车等探测器对火星进行了详细探测,目前仍未找到火星存在生命的有力证据”。
(三)拓展题型:“提取古诗中蕴含的关键信息(如画面、情感、背景)”(古诗类)
1. 【答题方法】
第一步:“解诗句字面义”—— 逐句翻译古诗,理解每句描绘的画面或传递的信息(如 “‘移舟泊烟渚’意为‘划动小船停靠在烟雾缭绕的小洲边’”);
第二步:“提取核心信息”—— 根据题目要求,提取 “画面信息”(如 “明月、鹊鸟、蝉鸣”)、“情感信息”(如 “思乡、喜悦、豪迈”)或 “背景信息”(如 “南宋战乱、诗人漂泊”);
第三步:“结合诗句验证”—— 确保提取的信息能在诗句中找到直接或间接依据(如 “情感‘思乡’可从‘客愁新’验证”);
第四步:“串模板”—— 用 “这首诗蕴含的关键信息有:①画面信息:(如‘诗人夜晚泊船烟渚,日暮思乡’);②情感信息:(如‘漂泊的孤独与对家乡的思念’);③背景信息(可选):(如‘孟浩然长期漫游的经历’),这些信息共同展现了(古诗的意境 / 主旨)” 整合答案。
2. 结合课文示例与模板
课文名称(古诗) 答题示例 答题模板 具体答案示例
《宿建德江》 提取《宿建德江》中蕴含的关键信息(画面、情感、背景)。 这首诗蕴含的关键信息有:①画面信息:(如‘诗人夜晚将船停靠在烟雾小洲,面对原野江水’);②情感信息:(如‘漂泊的孤独与深切的思乡之情’);③背景信息:(如‘孟浩然长期在外漫游,仕途不顺’)。这些信息共同展现了(意境,如‘孤寂清冷的月夜思乡意境’)。 这首诗蕴含的关键信息有:①画面信息:诗人在夜晚划动小船,停靠在烟雾缭绕的小洲边,日暮时分,面对空旷的原野和清冷的江水,四周寂静无声;②情感信息:诗人作为 “客”(漂泊在外的人)的孤独寂寞,以及对远方家乡的深切思念,“愁” 字直接点明了这份情感;③背景信息:孟浩然一生长期在外漫游,多次科举失利,仕途不顺,始终处于漂泊无依的状态。这些信息共同展现了 “孤寂清冷、情景交融的月夜思乡意境”,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惆怅与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提取《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中蕴含的关键信息(画面、情感、意境)。 这首词蕴含的关键信息有:①画面信息:(如‘夏夜词人在黄沙道中行走,见明月惊鹊、闻蝉鸣蛙叫,闻稻花香’);②情感信息:(如‘夜行的闲适与对丰收的喜悦’);③意境信息:(如‘宁静而充满生机的乡村夏夜意境’)。这些信息共同传递出(主旨,如‘词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这首词蕴含的关键信息有:①画面信息:夏夜,词人在黄沙岭的道路上行走,天空中明月斜照,惊飞了枝头的鹊鸟,清风吹过,传来蝉的鸣叫和稻田里的蛙声,空气中弥漫着稻花的清香;②情感信息:词人夜行乡村时的轻松闲适,以及闻到稻花香后联想到丰收的喜悦之情,“说丰年” 直接体现了这份喜悦;③意境信息:乡村夏夜 “宁静与生机并存” 的意境 —— 明月、鹊鸟、蝉鸣等元素,既营造了夜晚的宁静,又凸显了乡村的活力。这些信息共同传递出 “词人对乡村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赞美” 的主旨。
三、易错点提醒
“信息提取不全,遗漏关键维度”:易错点是提取《金色的鱼钩》中 “老班长的品质” 时,只答 “舍己为人”,漏了 “尽职尽责、关爱战士”;或提取《故宫博物院》的 “布局特点” 时,只答 “有太和殿”,漏了 “前朝后寝、中轴对称” 的核心特征,导致信息不完整。
提醒:提取前先根据 “对象 + 维度” 列出 “可能的子维度”(如人物品质可分 “对人、对事、对责任”;事物特征可分 “外形、功能、结构”),按子维度逐一在文中找信息,并用 “①②③” 标记,确保无遗漏。
“混淆‘关键信息’与‘细节描写’,信息冗余”:易错点是提取《开国大典》的 “典礼流程” 时,把 “群众挥舞红旗、欢呼的细节” 全抄,不提炼 “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式” 等核心流程;或提取《桥》中 “老支书的语言” 时,把 “沙哑的声音、紧锁的眉头” 等细节全写,漏了 “指挥村民过桥” 的核心信息。
提醒:牢记 “关键信息是主干,细节是修饰”,提取时问自己 “这个信息是否能直接体现‘品质 / 特征 / 要点’?”,能则保留,不能则剔除,比如 “老支书的语言” 需提炼 “指挥内容”,而非 “声音或神态细节”。
“信息定位错误,张冠李戴”:易错点是提取《我的战友邱少云》的 “品质” 时,把 “战友们的担忧” 当成邱少云的品质;或提取《宇宙生命之谜》的 “火星特征” 时,把 “地球的环境条件” 错归为火星的,导致信息归属错误。
提醒:定位信息时,先在文中圈出 “提取对象”(如 “邱少云”“火星”),只关注与该对象直接相关的语句,避免被其他人物、事物的信息干扰;提取后再通读原文,验证信息是否与对象匹配。
“古诗信息提取表面化,忽略深层关联”:易错点是提取《宿建德江》的 “情感” 时,只答 “诗人很愁”,漏了 “‘客’字体现的漂泊背景”,导致 “愁” 的原因模糊;或提取《七律 长征》的 “画面” 时,只答 “红军过五岭、乌蒙”,漏了 “‘腾细浪’‘走泥丸’体现的乐观精神。
试题专练
阅读一
看看日历,知道已是春天,可走出户外,觉得风还是冬天的风,冰凉刺骨。太阳依旧病恹恹的样子,起伏的山,一片片的林子,全是灰蒙蒙的颜色,铅笔画似的,哪里有一丝春天的踪迹?有一天,我却意外地从学生的课桌上,发现了第一抹春痕。
学生在写作业,我在静悄悄地教室里巡视,蓦然看见,一个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地扎着。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我站在那里端详了许久,心中一时有些感动。我相信,这是天地间的第一抹春色。在春寒料峭的二月里,在灰黄苍茫的天地间,发现这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需要怎样的( )和( )呀!也许只有灵秀的孩子们才能感觉得到。当孩子们采集到它时,一定十分快活,乃至大声地欢呼过。我捏起那一小撮纤细的草芽看了看,又插进桌面的裂缝里。坐在位子上的男孩,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脸望着我,笑了。
这以后,稍一( ),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萌动和蔓延了。桌缝里,有一二截刚刚泛青或萌出芽苞的小树枝,三五朵小野花——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黄的、红的,像蜡笔削下的碎屑。想这些鲜艳的粉末,该是二月的风荡来的春天的彩尘,( )的孩子发现了,便用小手指将它们拈起来,染在他们的课桌上。终于有一天,我看见学生的课桌上,插了一枝迎春,枝条上繁密的金色小花,如一串耀目的阳光。教室里,被映上了一层淡淡的暖意。
1.选择恰当的词填入文中括号内
①耐心 ②细心 ③留心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踪迹——( ) 蓦然——( )
端详——( ) 灵秀——( )
3.文中“发现第一抹春痕”指的是什么?作者看到这第一抹春痕时心情怎样?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这些鲜艳的粉末……细心的孩子们发现了,便用小手指将他们拈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中的“染”换成“插”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篇短文,你想起了哪些描写春天景物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醒了。化学实验中那可怕的一声爆炸,他绝望地号叫着:“我不能没有眼睛。不能没有……”喊了一整天,嗓子哑了。他累极了,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邻床病友还在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开始讲的什么他全然不知。现在听见了,那是一个老人的声音:“窗外,远远的青山;绿树环绕着小村;村边池塘中(漂浮漂荡)着鸭子;牧童骑着老牛从夕阳中走来。近处,金黄的麦田,麦穗随着轻风微微摇曳;树枝上对对麻雀,瞪着圆圆的小眼睛……”听着听着,他仿佛看见了青山犹在,夕阳更红的景色。他静静地睡去了。
第二天清晨,老人又开始讲述:“太阳正从东方升起,把天边烧红。一架银色飞机追赶着太阳,在灿烂的阳光中飞翔……”他听着,想象着,那该是一幅多么壮丽的景象。再壮丽也看不到了,他又嚎叫起来:“你不要再(夸奖炫耀)你有眼睛。我恨……”老人停止了讲述,长叹一声,病房死一样寂静,死一样黑暗。
也不知过了多久。他怕这寂静、黑暗。他需要老人的声音,于是,老人又娓娓讲述起来。“现在,一弯明月高悬,星星(点缀装饰)夜幕。薄云徐徐(飘动飘扬),星、月含羞地看着大地。看着你和我。祝福你能重见它们……”听着,听着,他进入了梦乡。
就这样,老人每天给他描绘窗外的景象。不知过了多少日,他终于拆去缠着的厚厚纱布,他隐约看见眼前的护士、医生,虽然很模糊,但确实看见了。他激动得哭了……突然间,他想起了邻床的那位老人。苍然古貌的老人侧坐在床上,眺望着窗外。他冲过去,展开双臂拥抱老人,“是你,月亮、星星的祝福,我看见了,什么都能看见了!”然而,就在他拥抱老人,老人循声回过头来的一刹那,他看着老人那双黯淡无神的眼睛,惊呆了,木然了。
他突然觉得老人的“眼睛”是那样明亮。
7.给文章加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横线上。
8.划去文中括号内你认为不适合的词语。
9.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木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然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读文中画线句子,它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请你用这个方法写写大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读文章最后一句话,并回答问题。
(1)这句话中的“眼睛”为什么加双引号?因为 。
(2)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请选择一个答案,填写序号。( )
A.老人已经失明的眼睛此刻重见光明了。
B.他觉得老人的眼睛是明亮的。
C.老人的眼睛虽已失明,但老人的精神在“他”心中是伟大的。
12.老人讲述的景色很美,他为什么要给年轻人讲述这样的美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老人的崇高精神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三
朋友
儿子今年读五年级,每天放学后都忙着呼朋唤友、打打闹闹、互换各类卡片,周末还要组织同学们搞小队活动,上兴趣班,看上去忙得很。( )星期天下雨,搞不成活动,没有小朋友来,他( )会打开窗户朝外面看他养的花花草草。别看他年纪小,其实在他心里,早就有自己的兴趣和玩伴了。
记得儿子上幼儿园时,一天傍晚,从外面玩回来,满头汗,花猫脸,浑身上下泥迹斑斑,手里却举着一捧新鲜的桂花枝,说是阿婆朋友送的。我没大留意他的话,随手拿了只玻璃杯装了点水递给他,让他自己摆弄。
过了几天,儿子又带回一捧缀满绿叶红果的桔树枝。一进门就对我说:“阿婆朋友家的桔子多好吃呀!妈妈,你也吃一个。”我看着他,问:“阿婆朋友到底是谁呀?”儿子说:“上次我和小朋友们在阿婆家外面玩,周林鼻子出血了,阿婆给他止了血。阿婆还说,下次,我们有困难就找她,她是我们的朋友!”
后来,我们搬家了,儿子也上一年级了。一天放学回家,儿子脖子上挂了一只红绒绒编的小网袋,里面是一只绿壳鸭蛋。儿子兴奋得结结巴巴,过了好长时间,我才听清了这只鸭蛋的来历。
我真的好感动,为这一老一少纯真的感情。
14.用“√”标出文中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绿壳鸭蛋(ké qiào) 困难(nán nàn) 兴奋(xìng xīng)
15.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留意( ) 纯真( ) 兴奋( )
16.在第1自然段的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17.根据提示,补充文章中留下的空白。(提示:这一天可能是什么日子?是谁给“儿子”送的鸭蛋?)
18.本文为了表现阿婆和儿子纯真的友谊,依次写了哪三件事?
第一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想?请你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四
难忘的八个字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发觉自己与众不同。我气恼,我愤恨——怎么会一生下来就是裂唇!我一跨进校门,同学们( ) 开始讥笑我。我越来越肯定:除了家里人以外,没有人会爱我,( )没人会喜欢我。
二年级时,我进了伦纳德夫人的班级。伦纳德夫人很胖,很美,温馨可爱,她有着金光闪闪的头发和一双黑黑的、笑眯眯的眼睛。每个孩子都喜欢她、敬慕她。( ),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爱她,( )这里有个很不一般的缘故。
我们低年级同学每年都有“耳语测验”。孩子们(排队 依次)走到教室的门边,用右手捂着右边耳朵,然后老师在她的讲台上轻轻说一句话,再由那个孩子把话(复述 背诵)出来。可我的左耳先天失聪,(几乎 根本)听不见任何声音,我不愿把这事说出来,因为同学们会更加嘲笑我的。
终于轮到我了。我把左耳对着伦纳德老师,同时用右手紧紧捂住了右耳,然后轻轻把右手抬起一点,这样,就足以听清老师的话了。我等待着……然后,伦纳德老师说了8个字,这8个字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这8个字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
这位很胖、很美、温馨可爱的老师轻轻说道:“我希望你是我女儿!”。
20.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在第一、二自然段的括号里。
甚至 因为 就 但是
21.朗读短文,把括号中不合适的词语划掉。
22.“轮”在字典中的意思有:①安在车轴上可以转动的圆形的东西。②指“轮船”。③依次更替。④量词。请选出下面词语中“轮”的意思。(填序号)
江轮( ) 一轮红日( )
轮胎( ) 轮到( )
23.“我气恼,我愤恨——怎么会一生下来就是裂唇!”破折号的用法是( )
①表示后面是解释部分。②表示意思的递进。③表示声音的延长。
24.用“_____”画出伦纳德老师的外貌描写。
25.“难忘的八个字”是哪八个字?为什么说这八个字像一束温暖的阳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伦纳德夫人是个怎样的老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五
周恩来妙答美国记者
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位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什么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就是个典型的事例。
27.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无功不受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哑口无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无意—— ___________ 喜欢——___________
29.对于美国记者的问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周总理的回答妙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六
《白鹅》
①这白鹅,是一位即将远行(xínɡ hánɡ)的朋友送给我的。我抱着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里。它伸长了头颈,( ),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②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③鹅的叫声,音调( ),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kān kàn)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如此: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④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 )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mó mú)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jué jiǎo)出场。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 );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31.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
32.根据原文填空,把文段补充完整(填序号)。
A.毫不相让 B.局促不安 C.严肃郑重 D.左顾右盼
3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傲慢( ) 责骂( ) 镇定( ) 急促( )
34.第③④自然段分别从白鹅的 和 中表现它的 。
35.第②自然段在全文起到了 的作用。
参考答案及详解
阅读一
① ② ③ ②
痕迹 猛然 打量 灵巧
文中“发现第一抹春痕”指的是“一个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地扎着”。作者看到这第一抹春痕时心情是惊喜、是感动。因为作者一直未发现春的踪迹,而发现这春的踪迹,是需要很大的耐心和细心的。
把“染”换成“插”不好。因为“染”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色,而“插”却不能体现这春色。
作用是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选词填空。
耐心:(形)不急躁,不厌烦。细心:(形)用心仔细。例如题目中“发现这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需要耐心和细心”。
留心:(动)注意。例如题目中“稍一留心,便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萌动和蔓延”。
2.本题考查近义词。
近义词就是意义相近的词。找近义词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从有共同词素的词语中去找 。 许多近义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中间往往有一个相同的词素。二、从词的意义上去找 。即先弄清这个词的意思,然后想一想和它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三、结合词具体的语境去找。根据以上三点做题即可。
“踪迹”和“痕迹”都有相同的语素“迹”,是一对近义词;“蓦然”和“猛然”都有相同的语素“然”,且意思相同,是一对近义词;“端详”和“打量”意思相同,是近义词;“灵秀”和“灵巧”都有相同的语素“灵”,且意思相同,是一对近义词。
3.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从“一个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地扎着”这句话中可知,“发现第一抹春痕”指的是什么。
从“我却意外地从学生的课桌上,发现了第一抹春痕”“心中一时有些感动”这些描写中可知,作者看到这第一抹春痕时心情是惊喜、是感动。
从“全是灰蒙蒙的颜色,铅笔画似的,哪里有一丝春天的踪迹”“在春寒料峭的二月里,在灰黄苍茫的天地间,发现这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需要怎样的耐心和细心呀”这些描写中可知,作者一直未发现春的踪迹,而发现这春的踪迹,是需要很大的耐心和细心的。因此心情是惊喜、感到的。
4.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解答本题,要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因为前文把花儿形容成“二月的风荡来的春天的彩尘”,这里染与前文照应更加生动形象,用“插”显然不能表现出这种意境。因此“染”换成“插”不好。
5.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觉得风还是冬天的风,冰凉刺骨。太阳依旧病恹恹的样子,起伏的山,一片片的林子,全是灰蒙蒙的颜色,铅笔画似的,哪里有一丝春天的踪迹”开头部分这些环境描写,写出了野外早春景象,缺乏生机,与教室里暖意的春景形成对比。故环境描写作用是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6.本题考查对古诗的积累。
按照题目要求,写出描写春天景物的诗句,根据积累答题即可。答案不唯一。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阅读二
眼睛
划去:飘荡 夸奖 装饰 飘扬
一时痴呆不知所措的样子。 完全不知道。
拟人 大树静静地站在那里,好像在守护着我们。
双引号表示强调,老人的眼睛虽已失明,但他的精神是闪亮的。 C
(1)鼓励年轻人,不要被失明打败;(2)缓解年轻人的紧张焦虑。
忽视自身残疾,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引导年轻人走出黑暗,重拾自信。
【解析】7.略
8.略
9.略
10.略
11.略
12.略
13.略
阅读三
ké nán xīng
在意 单纯 高兴
如果…就…
原来今天是端午节,阿婆特意去学校送给儿子的。
阿婆送儿子桂花枝。
阿婆送儿子缀满绿叶红果的桔树枝。
阿婆送儿子鸭蛋。
19.友谊是没有年龄的界限的,只要待人以诚,你便能收获纯洁、真挚的友情。
【解析】14.略
15.略
16.略
17.略
18.略
19.略
阅读四
20.就 甚至 但是 因为
21.排队 背诵 根本
22. ② ④ ④ ③
23.①
24.伦纳德夫人很胖,很美,温馨可爱,她有着金光闪闪的头发和一双黑黑的、笑眯眯的眼睛。
25.我希望你是我女儿!
因为“我”一直被同学瞧不起,而伦纳德夫人却不嫌弃“我”,还说希望“我”是她女儿,是她的这八个字让“我”有了信心,恢复了自尊,温暖了“我”的心田。
26.她是一位很有爱心的老师,她会用心灵和学生沟通,她是真正的灵魂守护者。
【解析】20.本题考查了对关联词的理解。结合句子之间的关系理解,根据“我一跨进校门”可知应填“就”,“……就……”是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没人会喜欢我”比“除了家里人以外,没人会爱我”程度更深,所以用“甚至”;“每个孩子都喜欢她”与“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爱她”是转折关系,所以用“但是”;“这里有个很不一般的缘故”表示原因,所以用“因为”。
21.本题考查了选词填空。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排队:呈现整齐的线形排列。
依次:按照次序。根据语境应去掉“排队”。
背诵:不看原文而念出读过的文字。
复述:把自己说过的或别人说过的话重说一遍。根据语境应去掉“背诵”。
根本:比喻事物的本源、根基。
几乎:差不多,接近。根据语境应去掉“根本”。
22.此题考查多义词的掌握。多义词就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叫多义词,几个意义之间往往有联系。
江轮:专在大的江河中行驶的轮船。“轮”指轮船。
一轮红日,“轮”量词。
轮胎:指车轮。“轮”指安在车轴上可以转动的圆形的东西。
轮到:依次更替。
23.本题考查对破折号的用法的理解。
“怎么一生下来就是裂唇”是对“我气恼,我愤恨”的解释说明,所以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底下是解释部分或说明部分。
24.此题考查学生对外貌描写的掌握。
文中“伦纳德夫人很胖,很美,温馨可爱,她有着金光闪闪的头发和一双黑黑的、笑眯眯的眼睛。”是对伦纳德老师的外貌描写。
25.考查了课文的理解,可结合课文句子:这位很胖,很美,可敬的老师轻轻地说道:“我希望你是我女儿!”;这八个字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这八个字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让“我”有了信心,恢复了自尊,温暖了“我”的心田。这八个字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
2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从文中伦纳德夫人没有因为相貌而歧视“我”,反而给“我”温暖与鼓励,可以看出她爱学生,她有一颗母亲般慈爱的心。
阅读五
没有功劳就不应该得到报酬。 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有意 厌恶
这位记者的本意是想挖苦周总理:你们中国人怎么连好一点的钢笔都不能生产,还要从我们美国进口?
周总理说钢笔是朝鲜朋友的战利品,说明美国是侵略者,被我们中朝人民打败了。这正好揭示出美国不光彩的一页,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详解】略
阅读六
xínɡ kān mú jué
D C B A
高傲 呵斥 从容 急速
叫声 步态 高傲
承上启下
【解析】31.本题主要考查对多音字的识记。
行:xíng走:行走、远行。háng一行、银行。
看:kàn使视线接触人或物:看见。kān守护,监视:看护。看押。看门。
模:mó法式,规范,标准:模范。mú模样。
角:jiǎo牛、羊、鹿等头上长出的坚硬的东西:牛角。jué演员,或指演员在戏剧中所扮演的人物:角色。名角。
32.本题主要考查对成语的理解与填空,根据词语的意思进行分析。
A.毫不相让:一点也不退让,形容行为坚决,意志坚定。
B.局促不安:局促:拘束。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
C.严肃郑重:严肃认真。
D.左顾右盼:指向左右两边看。形容得意、犹豫等神态。
33.本题主要考查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近义词:高傲。
责骂:用严厉的话责备。近义词:呵斥。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近义词:从容。
急促:快而短促。近义词:急速。
34.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可知,这是白鹅的叫声描写。
从“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它常傲然地站着。”这是白鹅的步态描写,这体现了白鹅的高傲。
35.本题主要考查对过渡句作用的理解。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句子接上文的“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又接着写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句话在全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试卷第1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