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一语文10月月考答案
C “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不属于优质传播内容,无法满足新需求”错,材料一认为“要深挖传统文化的精髓,避免机械输出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突出内容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增强吸引力,激发海外受众的好奇心”,强调深挖中国传统的内容,突出独特性和差异性,避免机械输出,但不能说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不属于优质传播内容,无法满足新需求,选项曲解文意。
B A.“重‘陈情’而轻‘说理’”错,原文为“强调‘说理’的同时注重‘陈情’”。C.“必须”错,据材料一“要将承载着中国精神和价值理念的文化作为传播载体,突出内容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增强吸引力,激发海外受众的好奇心”可知选项就必须选择那些具有文化独特性和差异性、包含中国元素的内容表述绝对。D.“阻碍中西方之间的互相理解”错,据材料二“适用于文本的前理解是理解的助力,反之会成为阻碍”,可以推知西方社会对我国的刻板成见是不适用于文本的前理解,会形成理解的阻碍,而文中未提及我国对西方社会的前理解是否会形成理解的阻碍,故“互相”错。
3.D 伽达默尔的观点是扩大自身视域与其他视域形成视域融合,最终构建全新视域。ABC三项从不同方面和层面体现了这一观点,D项则完全没有体现。
4.①该案例从一个普通手艺者的角度,以小见大,利于消解海外受众的抵触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②以中国传统木工手艺作为传播内容,对海外受众来说,有独特性和差异性、有趣味、吸引力强;③纯熟的木工手艺隐含着工匠精神,这一具有普世价值和共通理念的精神内核能够引起海外受众共鸣,获得认同;④采用视频传播方式,能够减少海外受众的误读,增强了传播的有效性。
5.D.“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错,作者对“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细致不是浪漫主义风格,而是现实主义风格。
6.B.“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错,作者对营长这一人物没有运用心理描写。“他把那孩子抱过来,放在自己腿上,然后把黄豆一颗一颗地排在桌上,摆成了二列横队”是他的动作描写,“他喊着口令:‘出列!’‘齐步走’”是他的语言描写,“他望着茶缸,久久地沉默着”是他的动作和神态描写。
7.①第一次呼告是在“我”听房东大嫂陈述丈夫被敌人杀害时,“我”急需一支枪来手刃仇敌,表达一名战士对战斗的渴望和对敌人的仇恨;②第二、三次呼告是在屋外敌机轰鸣时,“我”急需一支枪来保护怀中的孩子,表达对和平生活的期盼。
8.①事件选材独特:本文主要写了大嫂给战士炒黄豆、战士喂孩子吃黄豆的小事,避开宏大事件,另辟蹊径;②人物选择独特:故事的主要人物是小战士、大嫂、孩子,均为小人物,在战争小说中显得独特。③语言风格独特:本文细致描写了孩子吃黄豆的样子,细腻感人,语言平实真挚;④主题呈现方式独特:本文通过写“我”关于枪对战士意义的思考呈现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军民鱼水情的宏大主题,切口独特。
9.BDF 句意:曹参听说萧何去世,就对门下舍人说:“快准备行装!我要入朝担任相国了。”“参闻何薨”中,“参”是主语,“闻”是谓语,“何薨”是宾语,宾语后B处断开;“舍人”是“告”的宾语,宾语后D处断开;“趣治行”是“告”的内容,“吾”是下句主语,其前F处断开。
10. A A.“意义相同”分析错误。遗憾/怨恨。句意:我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B.正确。指地位低下/如果没有。句意:起初,曹参地位低下时。/如果没有这种人,那我同谁一道呢?C.正确。间隙/参与。句意:喝酒间隙中再想说话。/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D.正确。灾祸、不吉利/过失。句意:必定没有灾祸。/那就责备郭攸之、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
11. D “却要行周公之政,这样会使人心不安,从而导致国家混乱,灾祸也会随之而起”分析有误,由材料二“参非周公之德而值其时,乃欲矫草创之失以改易一代之典,则人心不宁而乱即于此起”可知,意思是“曹参没有比得上周公的德行,却遇到了与周公相似的时势,如果想纠正草创制度的失误而更改一代之大典,那么人心就会不安,从而导致祸乱随之而起”。
12. (1)(曹参)又问:“陛下您看我的才能与萧何相比,谁更贤能?”惠帝说:“你好像不如他。”(“能”,才能;“孰与”,与……相比,谁……;“及”,如,比得上。)
(2)曹参因袭萧何制定的成法来治理天下,并非他的治国方略必须如此,只是因为在当时的形势下不得不因袭。 (“因”,因袭,沿袭;第二个“治”,治国方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酂文终侯萧何病重,惠帝亲自前去探视,问他:“您百年之后,谁可以替接您?”萧何说:“最了解臣下的还是皇上。”惠帝又问:“曹参怎么样?”萧何立即叩头说:“皇上已找到人选,我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秋季,七月,辛未(初五),萧何去世。
癸巳(二十七日),朝廷任命曹参为相国。曹参听说萧何去世,就对门下舍人说:“快准备行装!我要入朝担任相国了。”过了不久,使者果然前来召曹参入朝。起初,曹参地位低下时,和萧何相交甚好;及至做了将相,两人有些隔阂;到萧何快死时,所推举(接替自己)的贤能之人唯独曹参。曹参接替萧何做了相国后,所有的条令都不做变更,一律遵照萧何当年的规定。他挑选各郡各封国中为人质朴、拘谨不善言辞、敦厚的长者,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对那些言谈行文苛刻、想要追逐名声的官员,都予以斥退。然后(曹参)日夜只顾饮香醇老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员及宾客见他不管政事,来看望时都想劝说,曹参却总是劝他们喝酒;喝酒间隙中再想说话,(曹参)又劝他们再喝,直到喝醉了回去,始终没机会开口说话,这样的情况成为常事。曹参见到别人犯有小错误,也一味包庇掩饰,相国府中终日无事。
曹参的儿子曹窋任中大夫之职,惠帝向他埋怨曹参不理政事,认为“难道是因为我年纪轻吗?”。让曹窋回家时,以私亲身份探问曹参。曹参大怒,鞭笞曹窋二百下,喝斥:“快回宫去侍候!国家大事不是你该说的!”到上朝时,惠帝责备曹参说:“是我让曹窋劝你的。”曹参立即脱下帽子谢罪说:“陛下体察自己圣明威武比高帝如何?”惠帝说:“朕哪里敢比高帝!”(曹参)又问:“陛下再看我的才能与萧何比谁强?”惠帝说:“你好像不如他。”曹参便说:“陛下说得太对了。高帝与萧何平定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手治国,我们臣下恭谨守职,认真遵守不去违反旧时法令,不就够了吗!”惠帝说:“对。”曹参做相国,前后三年,百姓唱歌称颂他说:“萧何制法,整齐划一;曹参接替,守而不失;做事清净,百姓安心。”
材料二:
曹参因袭萧何制定的成法来治理天下,并非他的治国方略必须如此,只是因为在当时的形势下不得不因袭。汉高祖刚去世,吕太后在朝廷掌握大权,惠帝性格软弱而无法自我振作,(在这种情况下)不因袭萧何之法,又能怎么样呢?鲁国的两位儒生说:“礼乐要在国家安定百年之后才能兴盛。”只有汉惠帝那个时候说这样的话才是合适的。周公制定礼仪的时候,流言蜚语尚未平息,东边的叛乱尚未平定,商、奄的遗民尚未被消灭,没有时间顾及这些。曹参没有周公那样的品德却处在那样的时代,如果想要矫正草创时期的失误,改变一代的典章制度,那么人心就会不安,国家动乱就会由此而起。《周易·益卦》的初爻说:“应当利用形势做大事业,非常吉利,必定没有灾祸。”非常吉利然后才能保证没有灾祸,否则所谓的有利也就变得不利了。(如果正如《益卦》的卦象所示,)风不停地在上面刮,雷不停地在下面猛闪,那么想吉祥也实在太难了。
13. C “沉湎”感彩不对,诗人没有过度沉溺于饮酒抚琴。“整日借酒浇愁”理解有误,五六句写诗人终日饮酒、奏乐,杯中美酒从不干,展现了诗人饮酒自得,归隐生活的自在随心。
14. ①追求心灵的自由、平和与快乐。以“冰炭”为喻,通过与“当世士”对比,表现诗人不愿像他们一样内心充满矛盾。②人生短暂,身随名灭,不必为虚名所困。用“百年归丘垄”叹人生短暂,用反问语气表达对“空名”的鄙弃。
15.(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3)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4)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5)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6)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7)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8)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9)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10)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16. A 在逻辑方面,应按照先强调时代性,再到诗歌内容,最后是格律形式的顺序组合(要注意后一句中的提示词语“格律形式”),据此排除BC项;在内容方面,应按由“现实生活”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的顺序排列,据此排除CD项。
17. B A项,“创立……名称开始使用”句式杂糅;CD项,语序不当,“确立提出”语序颠倒,应该为“提出确立”。
18. B 第一处,风雨如晦:风雨交加,白天如同黑夜一样昏暗。形容局势动荡或社会黑暗。风雨交加:风雨一起袭来。比喻天气恶劣。此处是用来修饰“现实”的,用“风雨如晦”更适合;第二处,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岁月。蹉跎岁月: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岁月。根据后文“因不满现状而陷入苦闷的广大青年,迫切寻找激情喷发的方式表达个性解放的要求”,选用“蹉跎岁月”更符合语境;第三处,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此处是用来修饰“现状”,在结合后文“冲破世俗束缚”,选用成语“墨守成规”更符合语境;第四处,惊世骇俗: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人震惊。愤世嫉俗:对不合理社会和习俗表示愤恨憎恶。此处是用来修饰“诗作”的,再结合前文“冲破世俗的束缚”,选用成语“愤世嫉俗”。
19.①. 有地域限制 ②. 区域间孤立、隔膜(或答: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 ③. 区域内互相熟悉,社会圈子孤立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第一次调研测试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共20题,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材料一: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类媒介载体逐渐打破彼此间的对立竞争关系,实现扬优互补、融合发展、合作共赢,构建起一种全新的媒体运作模式和传播体系,预示着融媒体时代的正式来临。跨文化传播是指各种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流动、共享和互动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跨文化、跨区域的一种“延伸”过程。在融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提升我国跨文化传播能力,优化跨文化传播效果,成为构建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融媒体时代给跨文化传播带来了先进的媒介技术,但是如果陈旧的思维不革新,再先进的媒介技术也难以发挥作用。所以,归根到底改变传播思维是重中之重。要坚持“受者本位”的传播原则。研究海外受众对中国形象的接受途径和认知要素,摒弃“秀肌肉”“大喇叭”“高音炮”式的传播方式,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化“硬传播”为“软传播”,将文化以更持久的方式潜入受众头脑。特别是要融通中外概念、范畴、表述,强调“说理”的同时注重“陈情”,将宏大叙事转化为故事性叙述,以小见大,润物无声,从而淡化宣教、灌输的色彩,消解海外受众对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等异文化的抵触感。要注重运用非语言和视觉传播的技巧。视觉听觉的感染力往往优于语言传播,可以有效减少海外受众在语言转化过程中对文化符号的误读,增强传播的有效性。
融媒体时代,随着媒介技术革新,“内容为王”的观念受到一定冲击。但在新媒体语境下,要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变的是信息技术、传播环境、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不变的是“内容为王”的信条。跨文化传播既不能“自说自话”,只传播政治性、严肃性内容,也不能过分依赖经典的传统文化符号。
一方面,要探求异质文化之间的共性,打破受众认知要素障碍。共通性是传受双方进行传播行为的前提,所以在内容选取上注重普世价值和共通理念,将时代发展进步和国家繁荣富强,浓缩到一个个具体可见的普通人身上,让“浮动的符号”在进入不同语境后,也可以实现落地,从而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情感共鸣,获得普遍的文化认同。2017年制作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进入新时代》以七个普通人为切入点,充分运用“平民化”视角,用讲故事的方式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的时代发展和价值理念,有力提升了我国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要注重文化的差异性,挖掘优质的传播内容。坚定文化自信是跨文化传播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拥有5000年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我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但是,大量优质的传统文化资源还没有被挖掘和开发。所以,要深挖传统文化的精髓,避免机械输出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要将承载着中国精神和价值理念的文化作为传播载体,突出内容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增强吸引力,激发海外受众的好奇心。如中国的茶文化、酒文化、古建筑以及经典古籍等,这些带有浓浓中国元素的文化内容,都是海外受众感兴趣的传播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隔阂。
(摘编自段龙江《我国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优化路径》)
材料二:
任何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都依赖于理解者和解释者的前理解,任何解释一开始就有先入之见。适用于文本的前理解是理解的助力,反之会成为阻碍。没有人可以在不具备任何相关知识的前提下去真正理解文本,正是这些偏见本身可能成为阐释过程中的再创造,它不会使我们与文本分离,而是使文本向我们开放。前理解为理解者和阐释者提供了特殊的视域。在现代哲学阐释学的创始人伽达默尔看来,理解者和阐释者的任务就是扩大自己的视域,并使之与其他视域相交融,从而实现“视域融合”,而理解和阐释的过程就是一个视域融合的过程,一个全新视域构建的过程。
国际传播的目的在于使对方理解并接纳。面对西方社会的刻板成见,我国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着眼点,一方面在于调整我们的传播策略,改变单向度的传播惯性;另一方面在于研究西方的社会“偏见”因素,并相应地进行传播策略的积极调适。在此基础上,寻找共情的传播结合点,以西方社会可以“共情”的理解文本和解释文本,转译中国故事的话语表达,阐释他们陌生而又富有价值、有趣的中国经验。这些丰富的信息,定然会引致其扩大视域,并与之交融,从而实现“视域融合”,实现一个全新视域的构建。
(摘编自张芳芳《加强国际传播力建设的文本阐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只有先改变陈旧的传播思维,才能有效发挥先进媒介技术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B.新媒体语境下“内容为王”的信条不变,充分说明内容是跨文化传播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C.在融媒体时代,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不属于优质传播内容,无法满足新需求。
D.研究西方社会“偏见”因素,并相应调整传播策略,是构建全新视域不可缺少的条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提高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应坚持“受者本位”的传播原则,化“硬传播”为“软传播”,重“陈情”而轻“说理”,消解海外受众的抵触感。
B.探求异质文化之间的共性,应注重所选内容的普世价值和共通理念,将时代变化浓缩到普通人身上,从而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情感共鸣。
C.为了最大限度减少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隔阂,增强对海外受众的吸引力,就必须选择那些具有文化独特性和差异性、包含中国元素的内容。
D.如果把西方社会对我国的刻板成见看作对我国国际传播文本的前理解,那么这种前理解会阻碍中西方之间的互相理解,进而影响国际传播。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伽达默尔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多年来,中国政府和高校与相关国家和高校先后签署了数百份互派留学生协议,这些留学生为国际文化交流、为各自国家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B.一位网络博主在短视频中生动活泼地讲解各地的文化景点,每个视频最后他都邀请网友推荐当地景点,网友反响十分热烈,他的视频也越做越好。
C.学习课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时,某班同学按照老师要求,先去自行选择参观一些古建筑,然后在班内交流探讨,加深了对古代建筑艺术的认识。
D.据设计者介绍,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诞生经历了一个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的过程,他自己先后创作了500多个卡通形象,绘制了上万张草图。
4.老木匠“阿木爷爷”擅长中国传统榫卯技术,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就能把寻常木头打造成精致的工艺品。他的视频在海外社交平台推出后迅速走红,其高超技艺让世界惊叹。他的事迹被评为“年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十大案例”之一。请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传播案例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给我一支枪
茹志鹃
记得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支枪,是在那年的秋末冬初。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那是一片遭受敌人严重践踏的地方。谁见过死去的村庄么?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听不见狗叫,更没有鸡啼,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一进去,人会浑身起一层鸡皮疙瘩。那个时候,那个地区,就尽是这样的“村庄”。部队在这样的地区作战,是相当艰苦的,要打仗,要行军,要挨饿。那一天,天还没透亮,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营部住在一个从前我们的村干部家里。这一家好像没有男丁,房里炕上,只有一个两岁光景的孩子。房东是个大嫂,呆板着脸,给我们开门、腾地方,是欢迎我们的,可是总不开口,似乎没有其他地区的老乡那样亲热。弄好了铺,我便和通信员商量:我们放倒头睡了,不吃东西不要紧;但是营长,他还要工作呢!无论如何,得设法给他弄点吃的来。我们两个人商量来,商量去,除了找群众想办法外,没有第二个办法可想。于是就决定去找那位不露笑脸的房东大嫂。不用说,这任务当然是我的。但是我找不到她,房里房外,屋前屋后,都没有她的影子,炕上那个孩子倒醒了,有气无力地哭着要娘,不用说,这又是我的任务了!于是我过去抱着她,哄着她,不到一盏茶的工夫,大嫂来了。她见我在哄孩子,好像有点高兴,但不等我开口提出吃食的事,她先向我借个手电筒。我把电筒交给她,同时迅速地提出了问题。她听了,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不表示有,也不表示没有,只招手要我跟她走。
“大嫂,咱们上哪里?”我看她领我走出了大门。她也不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反正这一带都是我们的部队,我放放心心地跟她走。
“大嫂,你家大哥呢!”山东人一般称女人的丈夫叫大爷、大哥,我想和她攀谈攀谈。
她没有回答,还是用嘴向村外呶了呶。这时,东方已经露白,可望见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什么人也没有,只有村边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牺牲了。”大嫂撮起三个指头,在我面前摇了摇说:“一起七个。”
“什么时候?”我这时才看见她腰上束了一条麻绳。她没有回答,只是走,走过一盘石碾旁边的时候,她停下了,轻轻地用脚点了点碾旁的土地说:
“在这里,上铡刀铡的。”
我看见,这块土地的颜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偿还。营长同志,你给我一支枪吧!
“没有枪!”大嫂的脸仍是呆板的,好像总结似的说了一句,接着又喃喃地说:“咱们没有枪!没有,手榴弹也没有……”
她带我到一片被抢过、被践踏过的黄豆地里,我们打着手电筒,寻拣着掉落在地上的黄豆。拾了有两大把,捧回家,放在锅里炒,大嫂一边炒,一边呆呆地睨着自己的孩子。豆炒好了,喷香,大嫂把它盛进我们的茶缸,孩子微微张着嘴,满怀希望地看着娘,大嫂顿了顿,就用两个手指取出两颗豆子,放在孩子手里,然后拿到堂屋里,放在营长面前。营长大概也知道这家房东的事,他望着茶缸,久久地沉默着。最后,他把那孩子抱过来,放在自己腿上,然后把黄豆一颗一颗地排在桌上,摆成了二列横队。他和孩子说着笑着,把豆子当作敌人,他喊着口令:“出列!”“齐步走!”于是“一二一,一二一”黄豆便一颗颗地走进了孩子的小嘴。孩子的嘴跟不上了,她的牙还不能同时咬两颗豆子呢!她吐出一颗带着口水的“敌人”捏在手里,然后集中力量对付嘴里那一颗。
我从来也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小嘴,竟是这样的柔嫩,小红唇里面的一切都是粉色的,软软的,就连那几颗小小的乳牙,也是那样细软无力。咬一颗豆,都需要她全神贯注,用出了吃奶的力气。营长拿起“横队”前面的一颗大黄豆,还没塞进孩子的嘴,突然,响起了空袭警报的号声。天拂晓了,敌人的轰炸机嗡嗡地又出动了。村里的部队迅速地作了防空准备,能进屋的都进屋,不能进屋的马匹、物资,全部密密的插上树枝。
黄豆是黄豆,不是敌人。敌人,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就在前面,离我们只有三十里路,不!就在我们头顶上,他们有炸弹、机枪,有坦克、大炮,还有……铡刀。
营长听到号声,立即将孩子交给了我,把一颗已经“一二一”走出队来的豆子也交到我手上,然后,将卜壳枪转到胸前,出去了。通讯员立即挎上枪,跟在后面。孩子信赖地靠在我怀里,圆圆的小嘴,还在挪啊挪的扭动。她把豆子搬到左面牙上咬咬,又把它搬到右面咬咬,最后又把它搬回到左面,于是全神贯注,眼睛挤成一条缝,才咔嚓一声咬开了。我闻见些些黄豆夹着奶花的香味……敌机在上空盘旋,寻找着目标。
营长啊,亲爱的同志们,给我一支枪吧!哪怕是一支短枪也好,为了沂蒙山臂上的枪眼,为了碾旁那黑褐色的土地,更为了这花似的小嘴,为了幸福和理想,给我一支枪吧!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呆板”“不露笑脸”等神态表现了大嫂丧夫后的情绪,表面的麻木呆滞下凸显的是其内心的哀痛。
B.孩子等待炒黄豆的场景与营长喂孩子吃黄豆的场景,凸显出战争时期条件的艰苦和军民间的鱼水情。
C.作者以黄豆为“小道具”,围绕找黄豆、炒黄豆、吃黄豆展开情节,这让小说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D.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抒情性,作者对“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细致,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
6.关于文中营长喂孩子吃黄豆的场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营长把黄豆“摆成二列横队”“把豆子当作敌人”“喊着口令”等细节,契合人物身份和战争背景。
B.作者对营长进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细腻真实,极富感染力。
C.孩子努力而有策略地啃黄豆仿佛是另一场“战争”,作者以孩子天真的形象反衬现实战争的残酷。
D.该场景与下文空袭警报响起时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在比较中强烈感受到和平安宁的珍贵。
7.文中三次呼告“给我一支枪吧”,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我”的内心活动。(4分)
8.茅盾先生曾评价茹志鹃战争题材小说具有独特风格,请就本文的“独特性”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材料一:
酂文终侯萧何病,上亲自临视,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秋,七月辛未,何薨。
癸巳,以曹参为相国。参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始,参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隙;至何且死,所推贤惟参。参代何为相,举事无所变更,一遵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讷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参辄饮以醇酒;间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见人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为中大夫,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使窋归,以其私问参。参怒,笞窋二百,曰:“趣入待!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帝让参曰:“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又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帝曰:“善。”参为相国,出入三年,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较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壹。”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材料二:
曹参因萧何之法而治,非必其治也,唯其时之不得不因也。高帝初崩,母后持权于上,惠帝孱弱而不自振,非因也,抑将何为哉?鲁两生曰:“礼乐百年而后兴。”唯惠帝之时言此为宜尔。周公之定礼也,流言未靖,东郊未定,商、奄未殄,不遑及也。参非周公之德而值其时,乃欲矫草创之失以改易一代之典,则人心不宁而乱即于此起。《易》于《益》之初曰:“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元吉而后无咎,利者非其利也。风淫于上而雷迅于下,其吉难矣。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有删改)
9. 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参闻A何薨B告C舍人D趣E治行F吾G将入H相。
1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恨,遗憾,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的“恨”意义相同。
B. 微,指地位低下,与《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意义不同。
C. 间,间隙,与《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中的“间”意义不同。
D. 咎,指灾祸、不吉利,与《出师表》“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中的“咎”意义不同。
1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尽管萧何和曹参之间有嫌怨,但萧何还是在皇帝面前举荐曹参代替他做相国,这表明了萧何公而忘私,为国家着想。
B. 曹参做了相国后,对萧何以前制定的条令不作任何更改,全盘加以使用;任用老成持重的人,使想劝说他的人无从开口。
C. 惠帝对于曹参身为相国却不作为深有怨意,但经过君臣间开诚布公的交流,惠帝最终还是认可了曹参的做法。
D. 王夫之认为曹参没有周公之德却要行周公之政,这样会使人心不安,从而导致国家混乱,灾祸也会随之而起。
12.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又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3分)
(2)曹参因萧何之法而治,非必其治也,唯其时之不得不因也。(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
杂诗十二首(其四)
[东晋]陶渊明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觞弦肆朝日,尊中酒不燥。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
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
【注】谢灵运有诗亦云:“一随往化灭,安用空名扬?”
13. 对这首诗歌的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诗歌第二句借用孔子的话,寄托了诗人“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心愿。
B. 三四句既写出了诗人对骨肉亲情的眷恋,也暗示了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
C. 五六句写诗人终日纵情沉湎于饮酒抚琴,刻画了诗人整日借酒浇愁的形象。
D. 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率,蕴含哲理,体现了陶渊明独到的人生追求。
14 诗歌后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20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在《沁园春·长沙》中起过渡作用,描写词人旧地重游,引发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仿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动物的自由自在,表现乡村生活的幽静。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南朝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清澈、猿啼凄清。
(5)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助叠词和文言助词“兮”,使诗歌充满独特韵味和音乐美感。
(6)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视角高低变化,描写有声有色,展现了夔州秋天独特的景色。
(7)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侧面描写表现出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听众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
(8)《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通过赞扬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来表达自己坚持抗金的立场。
(10)在《声声慢》(寻寻觅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天气反复无常,词人难以入眠的状态。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的璀璨的明珠。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它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并开始使用。
代表新诗创始期最高成就的是创造社的主将、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五四”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加深,面对__________的现实,在__________中因不满现状而陷入苦闷的广大青年,迫切寻找激情喷发的方式表达个性解放的要求。他们在理想的憧憬中揭露封建黑暗,作为旧秩序的叛逆者而忠于自己的热情和理想的一代人,很自然地从思想上接受浪漫主义,并用以作为艺术原则,指导自己的创作。这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批创造社诗人崇奉浪漫主义的动因。针对当时诗坛__________的现状,他们冲破世俗的束缚,创作出大量__________的诗作,令沉闷许久的诗苑清风骤起,形成独有的浪漫主义诗风。
16.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它是适应时代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
B. 它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是适应时代的要求
C. 它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是适应时代的要求
D. 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
B. “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的。
C. 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提出“现代诗”名称。
D. “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提出的。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风雨交加 峥嵘岁月 抱残守缺 惊世骇俗
B. 风雨如晦 蹉跎岁月 墨守成规 愤世嫉俗
C. 风雨交加 蹉跎岁月 抱残守缺 愤世嫉俗
D. 风雨如晦 峥嵘岁月 墨守成规 惊世骇俗
19. 请根据下面《乡土本色》选段文字,概括出“地方性”三个特点,不超过20个字。(6分)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地方性”三个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生的每一次经历都是一种成长,无论这种经历是美好的还是痛苦的。只有经历得足够多才能走向成熟,因为每一次经历都有独特的价值,都能让你从中得到启发,收获成长。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