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塘沽一中2025一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年级第一次统练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1.C2.A3.B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倾巢而出”含贬义,指敌人或坏分子全部出动:“不遗余力”指用尽全部力量,不
含贬义。语境是“各地塑造城市形象”,需积极褒义词汇,故选“不遗余力”

第二空:“喜闻乐见”指喜欢听、乐意看,主语多为人;“脍炙人口”指诗文等被广泛称赞、
传诵。语境修饰“诗句”,强调诗句流传广,故选“脍炙人口”。
第三空:“招募”指募集人员;“招揽”指吸引(顾客、游客等)。语境搭配“游客”,选“招
揽”。
第四空:“巧夺天工”形容技艺极其精巧(多指工艺品);“匠心独运”指在文学、艺术等方
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语境修饰文人墨客的诗文,选“匠心独运”。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横线前面谈到的是城市广告语,此处用“这些广告语”与之衔接更恰当:而且此处话题也是“广
告语”,而不是“观众”。D.缺少主语,且“立即”最好放在“打点行装”前面。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中途易辙,前句主语是“古代”,没有出现谓语,下句主语换成了“他们”,可把“古代因为
没有现代高科技”直接改成句子的状语,修改为“在没有现代高科技的古代”;
成分残缺,“他们手中的笔写下”缺少介词,应在“手中的笔”前面填上介词“用”。
全部修改正确的是B项。故选B。
社科文阅读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三则材料,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的文化内涵及其象征意
义。材料一以《红楼梦》中的府第与园林为例,分析了宅第的等级制度与园林的私密性,揭示
了儒家与道家思想在建筑中的体现。材料二从历史角度阐述了建筑的功能分类,指出园林作为
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产物,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追求。材料三则进一步分析了儒家与道家思想在
建筑与园林中的对立与互补,强调了园林作为自然与建筑合一的伟大成就。整体上,文章展现
了建筑与园林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深刻的思想背景。
4.D.“故常设门帘、屏风等…保证个人实质的私密空间”错误。由原文“为什么传统宅第没
有个人私密的空间呢?因为…反映位序观念的传统宅第就不必提供实质的个人私密空间,而
是用许多暗示如门帘、屏风等,来引发人‘依礼举止’,希望由人的修养,来达成‘非礼勿听,
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的私密”可知,设门帘屏风等不是为确保有个人私密空间。
5.B.“都会”错误。由原文“而生息于此世界者,长期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积久亦遂生厌,
故春秋战国之际,老庄之学说,己有菲薄人为返求自然之势,人之居处,由宫室而变化至于园
林,亦即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也”可知,原文中没有“都会”的表达,选项表述过于绝
对。
6.C结合原文“建筑和自然之间是没有被分割开来的,这种合而为一的东西是中国传统上的一
种伟大的成就”可知,“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是指建筑和自然的结合。
A.体现了建筑与山水自然相互融合,符合建筑和自然合而为一的特点。
B.描绘了建筑与自然中云、雨等景象相互映衬的画面,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C.只是涉及到建造,没有体现出与自然的契合。
D.描绘了青山与墙头、竹篱茅舍相互依存的画面,展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故选C。
7.A《老子》改为《庄子》
8.B归:赞许
高二语文
第1页共4页塘沽一中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学科试题
第I 卷(共48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9 分 )
如今,各地在( )地塑造城市形象的同时,都喜欢推出一句广告语,作为宣传展示、对 外推广的画龙点睛之笔。有人总结为“一句话叫响一座城”。“大美青海”“七彩云南”“天 天乐道 · 津津有味”, 。
古代文人墨客同样喜欢游历, 古代因为没有现代高科技,他们手中的笔写下了心中的波澜 壮 阔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千古名句“带货”之下, 武汉和扬州都成了网红打卡城市,至今魅力不减。( )的诗句流传至今,成为神州大地壮美 山河的最佳宣传语,为各地文旅部门( )了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
文人墨客借景抒怀,更多是对名山大川等一些具体景物有感而发,没有上升到今天城市形 象宣传的高度。但其文采斐然、( ),值得今人借鉴。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倾巢而出 喜闻乐见 招募 匠心独运
B. 不遗余力 喜闻乐见 招揽 巧夺天工
C. 不遗余力 脍炙人口 招揽 匠心独运
D. 倾巢而出 脍炙人口 招募 巧夺天工
2.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A. 这些广告语直击百姓心灵深处,让人恨不能立即打点行装,奔赴诗与远方
B. 被这些广告语深深震撼,百姓恨不能立即打点行装,奔赴诗与远方
C. 被这些广告语深深震撼,百姓恨不能打点行装,立即奔赴诗与远方
D. 直击百姓心灵深处,让人恨不能打点行装,立即奔赴诗与远方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因为古代没有现代高科技,他们手中的笔写下了心中的波澜壮阔。
B. 在没有现代高科技的古代,他们用手中的笔写下了心中的波澜壮阔。
C. 古代因为没有现代高科技,他们用手中的笔写下了心中的波澜壮阔。
D. 在没有现代高科技的古代,他们手中的笔写下了心中的波澜壮阔。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
材料一:
〔一〕
宁国府、荣国府是贾氏先祖宁、荣二国公在世时,官造留下给他们嫡系子孙的,依明律“其 父祖有官身殁,非犯除名不叙,子孙许居原造房屋,不得以无官违式论”,清律“父祖有官身及,虽曾经断罪者,其房仍许子孙居住”。事实上,房屋之外,其他车马、衣服等物也不禁止 子孙及其家属使用。这些在生活享受上的特权,使得官史的家属成为社会上一个特别的生活群 体。而府第、高墙、豪们自然亦成为一般百姓眼中敬畏美妒之位势财富的象征了。
大门,堪称整个府第对外极具象征性的部分了。所谓“侯门深似海”,除了门饰、间数制 度之外,平常正门又不开,只留两旁东西角门出入,只有喜丧、年节或迎送高官时,才打开直 通到底,这都增加了种秘感及庄严气氛。譬如:第五十三回除夕祭宗祠,二府正门大开一路直 到正堂。两门间的街上也设着二府的仪仗执事乐器,来往行人皆不准过。第七十五回尤氏由荣 府返家,夜里省得套车,徒步过去时,两边的门子也把行人断住。这些事例都可见得二府正门 甚至面临的街道,也都成为二府的外围领域,含有威吓的意味。
给秦氏办丧事,在会芳园围墙开了一门,起宣坛乐台,尤二姐丧事停灵梨香院,临时开了 对街一门。这都是因为年轻媳妇、贱妾之丧不能由正门出灵,这也可见正门的庄严性不容破坏。
〔 二 〕
因林的性质比宅第更近于艺术,也因此园林布景更可以供小说作者驰骋想象。《红楼梦》 的结构有两大脉络: 一是家族兴衰,另一是宝五心性之旅。家族兴衰的脉络与府第的场景关系 最直接,宝玉心性之旅的“园地”则由大观园来成就。
在大观园中,不仅各钗的生活空间扩展了,而且私密性增加了,这些在传统宅第中是很难 得的。因为传统宅第的房子里外之门,通常是不关的,除非要睡觉了。而且所有的主子都有奴 婢、小厮“贴身”侍候。这两项加起来,个人私密性就难得了。
为什么传统宅第没有个人私密的空间呢 因为儒家思想不在培养“独立的个人”,而在造 就一个作为典范的君子。既然没有“个人”,那么,反映位序观念的传统宅第就不必提供实质 的个人私密空间,而是用许多暗示如门帘、屏风等,来引发人“依礼举止”,希望由人的修养, 来达成“非札勿听,非礼勿视,非札勿动”的私密。
然而,在读书人的仕途上,理想是君子修身治国平天下,现实里,多的却是听命木讷以及 钻营功名利禄这两类人了。小说的主人贾宝玉关于前者没有兴趣,对追求名禄更是不齿,唯一 的出路只有展开个人心性的探究,尝试去寻找一些终极的目的与价值。很自然的,此项探究在 位序严谨的宅第是无法展开的,府内的园子才可以担负起这个责任。
〔摘编自关华山《<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园林》〕
材料二:
人类建筑,有两个目的:其一为生活所必需,其一为娱乐所设置。就我国历史而言,其因 形式而分类者,如平屋,乃生活所必需也;如台楼阁亭等,乃娱乐之设备也。其因用途而分类 者,如城市宫室等,乃生活所必需也;如苑围园林,乃娱乐之设备也。中国文化,至周代八百 年间而极盛,人为之势力,向各方面发展,大之如政治学问,小之至衣服器具,莫不由含混而 分明,由杂乱而整齐。而生息于此世界者,长期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积久亦遂生厌,故春秋 战国之际,老庄之学说,已有菲薄人为返求自然之势,人之居处,由宫室而变化至于园林,亦 即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也。
〔摘编自乐嘉藻《中国建筑史》〕
材料三:
在一座中国房屋中,花园以及人工景色是基于与所有建筑根本不相同的原则。我们曾经指 出过中国的思想受到儒家和道家的双重影响。这种相反的二重性清楚地表现在中国房屋和中国 花园,城市和园林之间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关系上。房屋和城市由儒家的意念所形成:规则、 对称、直线条、等级森严条理分明,重视传统的一种人为的形制。花园和风景由典型的道家观 念所构成:不规则的、非对称的、曲线的、起伏和曲折的形状,对自然种种神秘的、本源的、 深远和持续的感受。即使规模不大,中国的园林都在追求唤起对原始自然的联想,以由此而引 导出来的原则来模塑园林的风格:避免笔直的、 一览无遗的园径和视线,尽量不致千篇一律。 园林成为一种成功的事物,它就是游山玩水经验的反映和模拟的创作。当人置身其境时有如在 最荒寒的山水画中,其间差不多经常都有一些人物、茅舍、山径和小桥。建筑和自然之间是没有被分割开来的,这种合而为一的东西是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
〔摘编自李允稣《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制定原理分析》〕
4. 以下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建筑一为生活必需,如平屋宿室;二为娱乐所设,如苑囿园林。在春秋战国之际,已 有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
B. 府第大门是家族权势的象征,《红楼梦》中秦可卿和尤二姐的丧事皆不由正门出灵,可见 正门庄严性不容破坏。
C. 中国的房屋和城市,规则、对称,讲究传统的人为形制;花园和风光,不规则、不对称, 讲究起伏和曲折的形状。
D. 传统宅第房子里外之门不闭;缺乏个人私密性,故常设门帘、屏风等引入“依礼举止”, 保证个人实质的私密空间。
5. 依据材料内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严格的等级制度推动了“门”概念化意义的生成,在严格区隔生活界限的同时,“门” 也彰显了制度的力量。
B. 长期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的人,积久生厌,都会返求自然,将居处由宫室变化至于园林, 以求安慰。
C. 贾宝玉逃出儒家正统,尝试探究自我心性,这在位序严谨的宅第是无法展开的,需大观 园来成就。
D. 位序分明的传统住宅遵循着儒家的礼仪规范,因地相宜的园林制定却到处透着道家“法 自然”的意味。
6. 依据材料三,以下写古代建筑的诗句不能反映“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的一项是 ( )
A.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 B.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C. 重廊曲折连三殿,密上真珠百宝灯。 D. 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
三、课内文言文(15分)
7.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语录体,言简意赅;《孟子》对话精彩,思辨性强;《老子》常用寓言,富于 启发性。
B.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 书和科举取士的教科书。南宋朱熹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来。
C. 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和墨家主要代表人物,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 “尚同”“节用”“节葬”等主张,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D.《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篇开幕词是历史的伟大转折。在文中毛主席既深感胜利来之不易, 又有无比的信心,相信人民能够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胜质则史(浮夸)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省察,反省)
B.君子喻于义(知晓) 天下归仁(回归)
C.质胜文则野(质朴) 吾为其无用而培(击破)之
D.未成一篑(盛土的竹筐) 今 一朝而鬻(卖)技百金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B.仁以为己任 克己复礼为仁
C.其在道也 其恕乎
D.人而不仁,如礼何 敏于事而慎于言
10.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类型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见贤思齐焉
A.故贼人以利其身
B.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D.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11.下列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剖之以为瓢
A.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B.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C.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D.仁以为己任
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5分)
材料一:
孔子曰:“昔者明王之治民也,法必裂地以封之,分属以理之,然后贤民无所隐,暴民无 所伏。使有司日省而时考之,进用贤良,退贬不肖,则贤者悦而不肖者惧。哀鳏寡,养孤独, 恤贫穷,诱孝悌,选才能。此七者修,则四海之内无刑民矣。上之亲下也,如手足之于腹心; 下之亲上也,如幼子之于慈母矣。上下相亲如此,故令则从施则行民怀其德近者悦服远者来附 政之致也。” (节选自《孔子家语 · 王言解》)
材料二: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隋时百姓纵有财物,岂得保此 自朕有天下已来,存心抚养, 无有所科差①,人人皆得营生,守其资财,即朕所赐,向使朕科唤不已,虽数资赏赐,亦不如不 得。”魏征对曰:“臣闻晋文公出田,逐兽于砀②,入大泽,迷不知所出。其中有渔者,文公谓 曰 :‘ 我,若君也,道将安出 我且厚赐若。’渔者曰:‘臣愿有献。’文公曰: ‘出泽而受 之。’于是送出泽,文公曰:‘今子之所欲教寡人者,何也 愿受之。’渔者曰:‘鸿鹄保河 海,厌而徙之小泽,则有赠丸之忧。鼋鼍保深渊,厌而出之浅渚,必有钓射之忧。今君出兽砀, 入至此,何行之太远也 ’文公曰:‘善哉!’谓从者记渔者名,渔者曰:‘君何以名 君尊 天事地,敬社稷,保四国,慈爱万民,薄赋敛,轻租税,臣亦与焉。君不尊天,不事地,不敬社稷,不固四海,外失礼于诸侯,内逆民心, 一国流亡,渔者虽有厚赐,不得保也, ’遂辞不受。”太宗曰:“卿言是也。” (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 ·论政体》)
[注]①科差:古代官府向百姓征收赋税和派劳役。②砀:砀山,地名。③赠:古人用以射鸟的 箭。
1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使有司日省而时考之 省:检查
B. 诱孝悌 诱:引导
C.向使朕科唤不已 向使:以往
D.厌而徙之小泽 厌:厌倦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昔者明王之治民也 民之从事
B. 暴民无所伏 不失其所者久
C. 厌而出之浅渚 任重而道远
D. 外失礼于诸侯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故令则从施/则行民怀/其德近者/悦服远者/来附政之/致也
B.故令则从施/则行民怀其德/近者悦/服远者来/附政之/致也
C.故令/则从施/则行民/怀其德近者/悦服远者来/附政之致也
D.故令则从/施则行/民怀其德/近者悦服/远者来附/政之致也
15.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文中“鳏寡孤独”泛 指老弱无依的人。
B.中国古代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多种纪年法。“贞观八年” 是干支纪年法。
C.中国古代多用谦称,一般人常自称“愚”“在下”“不才”等,古代君主常自称“孤”“寡 人”等。
D.在中国古代,“四海”常指天下、国内,《过秦论》中“囊括四海之意”中的“四海”也 是此意。
1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君主应该爱护百姓,就如同手足爱护心腹一样,对待自远方来归附的人,更应如 此。
B.孔子认为明君治理百姓,必定遵照礼法分封土地,去关怀弱势群体,选拔有才能的人。
C. 唐太宗听了魏征讲述晋文公的故事后表示赞同,体现了他愿倾听臣下意见并接受有益建议 的开放态度。
D.魏征用晋文公的故事劝谏唐太宗要薄赋敛,轻租税,爱护百姓,这样才能真正让百姓安居 乐业。
第Ⅱ卷(102分)
五 、 ( 2 8 分 )
17.翻译(14分)
(1)我,若君也,道将安出 我且厚赐若。(3分)
(2)一国流亡,渔者虽有厚赐,不得保也。(3分)
(3)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拼避觥为事。(3分)
(4)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3分)
(5)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2分)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作答。(6分)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甫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 《梁父吟》。
(1)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
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同是正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 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向空间开拓视野,就时间驰骋遐思,饱 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下句说明“万方多难”,针 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D.尾联运用典故,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 读的乐府诗篇。用此典故,表达自己空怀济世之心的感伤。
(2)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 (3分)
19.补写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8分)
(1)《<论语>十二章》中从时间与生命角度表明孔子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迫切的句子是
“ , ”。
《<论语>十二章》 中运用比喻来说明做学 问做事情仅仅差一点就成功了的两句话是:
“ , ”。
(3)明代著作《传习录》中“种德者必养其心”强调了欲品行端正,先要心思纯正。这与《大 学之道》中“ , ”两句不谋而合。
(4)《〈老子〉四章》中指出知足的人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的句子是“ , ”。
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 1 4 分 )
孤而美
许冬林
①人世间,有许多际遇,许多人和事,是只此一个,只此一回,无法重复的。这样的际遇、人和事,在我们的一生中,成为孤绝的风景。他们孤而美。
②王羲之写《兰亭集序》,不论是文章辞采,还是书法气象,都绝美到令人叹绝。但是,《兰亭集序》那样的文章和书法,在王羲之的人生里,也无法重复。三月三年年都有,文人雅集也时常会有,风和日丽的好天气也不稀罕,但《兰亭集序》永远是独一无二的。
③看大漠胡杨,尤其是在深秋,那些胡杨像立于世外,有一种庄严凛冽的美。沙漠是金色的,夕阳是金色的,胡杨也是金色的,这让人想到苦难和孤独也可以像金色的胡杨一样辉煌。
④我在朋友拍的胡杨照片里流连——每一棵胡杨,都独自在风沙黑站立几百年了。每一棵胡杨,都是枝干苍老遒劲,满布沧桑,与众不同。每一棵胡杨,都是植物世界里的一个古老国度,苍老的树色和斑驳的伤痕成为它们的荣耀。
⑤江南的烟柳在三月的细雨里吐露幼芽时,塞外还是苦寒时节;江南的竹与树在多雨之夏里绿意浓重时,沙漠地带依旧干旱。但是,胡杨还是生存下来了,一年一发。即使它们枝干断折,残余的根和枝干依然是一道风景,让人惊叹生命的坚韧。因为,它们永远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
⑥看大漠胡杨,常常为一种绝世的孤美倾倒。
⑦到安徽淮北去,在一片麦地的尽头,有一处文化遗址,叫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我站在古运河的河床边,看到一艘沉船,泥沙沉积于船舱,旁边,一根桅杆将折未折。船舱外的淤泥里,破碎的蓝花瓷片这里一片,那里一片,仿佛守望的眼神。我在古运河边静穆肃立,久久无语,只觉得千百年的时光仿佛化作运河流水,从我心上湍急流过。
⑧当一种已经流逝的文明,以碎片的形式存于文物保护的玻璃之下时,我们依然会被它惊艳到眼底有泪。它也是,无法再生,不可复制,成为孤绝之美。
⑨许多人途经我们的生命,像旅客。我们和他们相处时,以为彼此会一直肩挨着肩在花木葱茏的世界走下去,春天不会老,我们也不会老。我们以为,即使离别,转身就又会看见彼此,欣然而笑。可是,慢慢地,我们发现,有些人一转身,就再也不见。有些人,也是生命里的孤品。
⑩十几年前,我在南方学舞蹈,结识了一群爱跳舞的朋友。离别时,我们互留了地址,当时以为还有后话。十几年过去,他们音信杳然。不只未见,连联系方式也在几次的辗转搬家中丢失。现在,即使重逢,我怕连他们的名字也叫不出来了。
我的童年几乎是在姨娘的怀里度过的,她不是我的母亲,却给了我比母爱还要丰厚广大的爱意和温暖。20世纪80年代,她给我买大红的方形丝巾,让我在春天花开欲燃。她教我唱歌,唱《回娘家》《小草》等那个年代的流行歌曲。她牵着我的手去照相馆,我们一起拍很亲昵的合影。
后来,我们家的相框里,我和她的合影,只露出有我的那半边,有姨娘的那半边被母亲遮了起来。姨娘在我的童年刚刚结束时就永远地离开了。外婆去世入土时,我们经过姨娘的坟前,坟上青草萋萋。我看着那些青草,记忆忽一闪,全是我跟姨娘在一起时的旖旎风光。可是,细细回想姨娘的模样,却不真切,记忆里的她已模糊成一个年轻美丽的背影。
许多事情,并不是越热闹越好。精神上能对话的人,只要一个就好。
世界太热闹了,我要留一点儿忧伤给自己,留一点儿落寞给自己。我要一个人孤零零地凋零,不要快乐来修饰。保持一种孤而美的状态,像老井,不溢,也不枯,清浅地晃着后半夜的月光。
(选自许冬林散文集《忽有斯人可想》,有改动)
20.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4 分 )
A. “风和日丽的好天气也不稀罕”与《儒林外史》“我们老爷封侯,那一品的荫袭,料想大 爷、二爷也不稀罕”中“稀罕”一词的含义不同。
B.作者运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对比相结合的手法,丰富而充分地表现了身在大漠的胡杨 的“孤而美”。
C.作者否定热闹世界的意义,认为孤身一人,心中充满忧伤落寞,没有快乐,就能保持一种 孤而美的状态。
D.从文体角度说,本文可谓形散神凝。作者把读者带进了平民化的对话中,用感性话语化解 了立意的高深。
E.《孤之美》这篇散文语言生动、灵气、婉约而又富有节奏感,深入浅出地表现了“孤之美” 真意所在。
21. 根据全文,请概括“在我们的一生中,成为孤绝的风景”的那些“际遇、人和事”。(4 分 )
22.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3分)
23. 结合全文,请就“孤而美”的魅力所在谈谈你的理解。(3分)
七、(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儒家重“往”,强调行动:孟子言“虽千万人,吾往矣”,意思是只要真理所在,就当勇 往直前。道家重“返”,强调归宿:老子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意思是一个人往外 走得再远,也要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
事实上,“往”与“返”不是简单的儒道话题,也是当代青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思考的命 题。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