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材料的来源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材料的来源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4课 《材料的来源》教案
【教材简析】
本节是冀人版 “多样的材料” 单元的核心课,聚焦 “材料的来源与分类”,采用 “情境导入 — 观察分类 — 探究加工 — 拓展保护” 的递进逻辑:
情境切入:以 “船模比赛” 为起点,通过 “用什么材料造船模”“船模材料来自哪里” 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材料来源的探究兴趣,贴近学生生活经验。
分类铺垫:先引导学生识别物品对应的材料,再通过 “天然 / 人造” 分类活动,建立材料与自然、人工加工的关联,符合三年级学生 “从具体到抽象” 的认知特点。
探究深化:通过 “玻璃、铁、纸的制作流程” 小组探究,将抽象的 “加工过程” 具象化(如流程图、画报展示),让学生直观理解 “人造材料源于天然材料”,避免概念枯燥。
价值升华:结合矿产资源的稀缺性,渗透 “资源保护” 的德育目标,通过撰写倡议书将知识转化为行动,体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的教育理念,为后续 “材料的回收” 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知道生活中常见材料的名称,能判断物品对应的制作材料。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定义,能区分两类材料并列举实例。
了解玻璃、铁、纸的基本加工流程,知道人造材料来源于天然材料;知道矿产资源的用途与稀缺性。
2.科学思维
能通过观察物品特征(如质地、颜色)判断制作材料,培养 “特征→材料” 的关联思维。
能通过分类活动,归纳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共同特点,提升分类与归纳能力。
3.探究实践
完成 “材料识别与分类” 探究:观察物品(如棉布、塑料杯、木块),填写 “物品 — 材料” 记录表,参与 “天然 / 人造” 分类互动(教学平台操作)。
开展 “人造材料加工流程” 探究:分组查阅资料(教师提供图文素材),用流程图、画报等形式呈现玻璃、铁、纸的制作步骤,小组汇报分享。
4.态度责任
积极参与小组探究和分类活动,乐于分享自己的发现(如 “我发现衣服的材料是棉花,是天然材料”),倾听同伴意见。
认识到矿产资源的重要性与稀缺性,树立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的意识,主动参与保护倡议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别常见材料,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了解玻璃、铁、纸的加工流程,理解 “人造材料源于天然材料”。
难点:识别常见材料,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了解玻璃、铁、纸的加工流程,理解 “人造材料源于天然材料”。
【教学准备】
教师:船模(塑料瓶、木板、纸板制作各 1 个)、常见物品(棉布衣服、塑料盆、玻璃杯、金属勺、木块、蚕丝围巾);PPT(含物品 - 材料对应图、材料分类示例、矿产资源图片、保护措施视频)、安全提示(“查阅资料时不触碰尖锐物品”“小组讨论不喧哗”)。玻璃制作流程图(石英砂、熔制、成型步骤图)、炼铁示意图(铁矿石、高炉、铁水)、蔡伦造纸步骤图(切麻、蒸煮、舂捣等);
学生:提前观察家中 3 件物品笔记本、铅笔、彩色笔(用于绘制材料分类表或人造材料流程图);小组探究时可携带提前收集的材料样本(如小木块、塑料片、棉花)。资料收集:自愿收集 1 种人造材料(如玻璃、纸)的相关图片或简单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与问题 1. 情境导入:出示 “船模比赛” 图片,提问:“如果要参加船模比赛,你会用什么材料造船模?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 “塑料瓶、木板、纸板” 等材料。
2. 聚焦问题:展示学生制作的船模(塑料瓶、木板、纸板材质),追问:“这些材料(塑料、木头、纸)是从哪里来的?是直接从大自然找到的,还是人们加工出来的?”
3.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材料的来源’,看看身边的材料都来自哪里。” 1. 思考回答:“用塑料瓶,因为它轻、防水!用木板,因为它结实!”
2. 讨论猜想:“木头来自大树,是从大自然来的!塑料好像不是直接长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3. 产生兴趣,期待探究 “塑料、纸的来源”。 1. 以 “船模比赛” 为情境,贴近学生兴趣点,自然引出 “材料” 话题,降低学习陌生感。
2. 问题驱动,引发学生对 “材料来源” 的初步思考,为后续分类活动铺垫。
探究与发现 探究一:认识材料的来源 1. 任务布置:发放 “物品 — 材料” 记录表(含桌子、衣服、水杯、勺子等物品),说明要求:“观察物品,判断它们用什么材料制作,填写到对应方框(木头、塑料、棉花、金属、玻璃、蚕丝)。”
2. 巡视指导:提醒学生结合物品特征判断(如 “衣服软软的,可能用棉花或蚕丝”“勺子硬硬的,可能用金属”),纠正错误(如将 “玻璃水杯” 归为塑料)。
3. 分享总结:邀请 2 名学生展示记录表,集体订正,总结 “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有木头、塑料、棉花、金属、玻璃等”。 分类互动,区分天然与人造材料 1. 引入分类:提问:“这些材料中,哪些是直接从大自然获取的?哪些需要人们加工才能得到?” 出示教学平台分类互动课件(含材料名称卡片,可拖拽至 “天然”“人造” 两个区域)。
2. 互动分类:邀请学生上台操作,其他学生补充,教师引导讨论:
- 天然材料:“木头来自大树、棉花来自棉花植物、皮毛来自动物,是天然材料。”
- 人造材料:“塑料由石油加工而成、玻璃由石英砂熔制而成、金属由矿石冶炼而成,是人造材料。”
3. 总结定义:板书 “天然材料:直接来自大自然”“人造材料:天然材料加工而成”,让学生举例巩固(如 “蚕丝是天然材料,人造革是人造材料”)。 探究二:人造材料哪里来 1. 分组任务:将学生分为 3 组,分别探究 “玻璃、铁、纸” 的制作流程,发放对应图文素材(如玻璃组:石英砂图片、熔制视频截图;纸组:蔡伦造纸步骤图),说明要求:“用流程图、简笔画或文字,记录材料的加工步骤,推选代表汇报。”
2. 巡视指导:帮助玻璃组理解 “高温熔制” 是关键步骤;引导铁组区分 “铁矿石(原料)” 与 “铁(产物)”;提醒纸组注意 “抄纸、晒纸” 是造纸的核心环节。
3. 小组汇报:每组派代表展示成果(如玻璃组画 “石英砂→熔制→成型” 流程图;纸组讲解 “切麻→蒸煮→舂捣→抄纸→晒纸”),教师补充:“所有人造材料都离不开天然材料,比如纸的原料是植物纤维,来自大自然。” 1. 独立填写:“桌子 — 木头、衣服 — 棉花、水杯 — 玻璃、勺子 — 金属”。
2. 纠错完善:“我之前把玻璃水杯写成塑料了,现在知道透明硬的是玻璃!”
3. 集体回顾:齐读常见材料名称,加深记忆。 1. 上台操作:将 “木头、棉花” 拖到 “天然材料”,“塑料、金属” 拖到 “人造材料”。
2. 讨论补充:“蚕丝来自蚕茧,是天然材料!玻璃不是直接来的,是人造材料!”
3. 举例强化:“我知道石材是天然材料,水泥是人造材料!” 1. 分组探究:玻璃组讨论 “石英砂经过高温变成液体,再做成玻璃”;纸组整理 “古代造纸的步骤,和现在的纸是一样的原料”。
2. 汇报分享:“我们组发现,铁是从铁矿石里炼出来的,需要焦炭、石灰石帮忙!”
3. 理解关联:“原来塑料、玻璃这些人造材料,都是用天然材料做的!” 1. 从 “物品→材料” 的判断,帮助学生建立 “材料与物品” 的直接关联,为后续 “材料来源” 探究打下基础。
2. 结合物品特征判断,培养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1. 利用教学平台互动分类,增加学习趣味性,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分类标准,突破 “天然 / 人造” 的区分难点。
2. 举例讨论,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两类材料的差异,避免认知片面。 1. 分组探究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聚焦 1 种材料的加工过程,深入理解 “人造材料源于天然材料” 的逻辑。
2. 多种形式(流程图、讲解)汇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将抽象的加工过程具象化。
应用与拓展 1. 矿产资源导入:出示铁矿石、石灰石图片,提问:“这些矿产资源有什么用?” 引导学生回答 “铁矿石炼钢铁、石灰石制水泥”,说明 “矿产是制造人造材料的重要原料,但人均少、面临枯竭”。
2. 讨论保护方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如何保护矿产资源”,提示从 “节约、回收、替代” 角度思考(如 “少用一次性塑料,节约石油”“回收金属罐”“用风力发电代替煤炭发电”)。
3. 撰写倡议书:发放 “保护矿产资源倡议书” 模板,指导学生填写 2 条以上具体措施(如 “绿色出行,少开汽车”“分类回收废旧金属”),鼓励装饰倡议书。 1. 思考回答:“铁矿石能做铁锅、钢铁大桥!石灰石能盖房子!”
2. 讨论分享:“我们可以回收饮料瓶,节约塑料原料石油!”“夏天少开空调,节约用电,就少用煤炭!”
3. 填写倡议书:写下 “不浪费纸张,节约木材资源”“和家人一起分类垃圾,回收金属”。 1. 从 “材料来源” 延伸到 “资源保护”,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与社会责任感的关联,体现学科育人价值。
2. 讨论与撰写倡议书结合,将抽象的 “保护意识” 转化为具体行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总结与评价 1. 知识回顾:提问:“今天学了哪些常见材料?材料分哪两类?人造材料来自哪里?如何保护矿产资源?”
2. 练习巩固:出示 PPT 练习题(如 “棉布属于什么材料?玻璃的原料是什么?”),组织学生抢答,用小贴纸奖励正确者。
3. 多元评价:发放评价表,从 “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验、态度责任” 四个维度进行自评、互评,教师补充评价(如 “分类准确,倡议具体,评为‘环保小卫士’”)。
4. 预告:“今天我们知道了材料的来源和分类,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材料的回收’,看看用过的材料能怎样再利用!” 1. 集体回答:“常见材料有木头、塑料;分天然和人造;人造材料来自天然材料;保护矿产要节约、回收!”
2. 抢答练习,纠正错误:“棉布是天然材料,因为来自棉花!玻璃的原料是石英砂!”
3. 评价填写:自评 “能区分材料类型,倡议写了 3 条措施,评 3 颗星”;互评 “他汇报时流程讲得很清楚,评 3 颗星”。
4. 期待下节课:“材料回收是不是把塑料瓶做成新东西?” 1. 回顾与抢答快速巩固核心知识,及时检测学习效果,纠正认知误区。
2. 多元评价(自评、互评、师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学习成果。
3. 预告下节课内容,保持学生的探究兴趣,形成 “材料认知” 的知识链。
【板书】
材料的来源
一、常见材料:
木头、塑料、棉花、金属、玻璃、蚕丝、橡胶、纸 二、材料的分类: 天然材料:直接来自大自然(例:木头、棉花、皮毛、石材) 人造材料:天然材料加工而成(例:塑料、金属、玻璃、水泥) 三、人造材料的加工(举例): 玻璃:石英砂 → 高温熔制 → 成型 纸:切麻 → 蒸煮 → 舂捣 → 抄纸 → 晒纸 铁:铁矿石 + 焦炭 → 高炉冶炼 → 铁水 四、保护矿产资源: 节约:绿色出行、少用一次性物品 回收:分类回收金属、塑料 替代:风力发电、水力发电 核心逻辑:天然材料 → 人造材料 → 节约保护资源
7 /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